校合唱团的秘密

Mindenki,Sing

主演:索菲娅·绍莫希,多尔卡·海斯,多尔卡·加斯帕法维,波芭拉·卡拉迪,彼得·布雷扬,莫妮卡·加拉米,蕾贝卡·瓦卢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16

《校合唱团的秘密》剧照

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7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8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9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0

《校合唱团的秘密》长篇影评

 1 ) 公平VS效率

这个短片的剧情很简单,索菲是转校生,加入了学校引以为傲的合唱团。

由于全国合唱比赛的到来,教师考虑到索菲是新来的学生,要求她在以后的合唱中对口型默唱。

在这之后她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这个秘密被索菲的新朋友丽莎发现。

她们捅破了这一秘密,但却被老师进行“思想教育”。

但最终,大家没有被洗脑,用孩子们自己的方式对所谓“公平”进行了无声的抗议。

从学校层面来看,故事一开场,校长表明: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团。

这是来自教育中上层管理者的立场和要求。

他当然知道比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有新鲜血液要加入合唱团。

也许他真的是出于教育集体公平的愿望立下这一规矩,但对于后续实施并没有体谅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他有没有默认教师的不当行为?

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

他的理想主义是公平和效率都同时存在,同时得到。

从教师层面来看,短片中的教师实行了校长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然而作为教师,她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生。

让音乐能力更高的学生放声歌唱,而对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给予他们加入的资格,但是断绝他们唱歌的权利。

她自认为让每个人上台演出就是公平了,但这种公平就像她每次课后给同学们的糖果一样——维持表面的公平。

而真正的公平要遵循“差别原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进行补偿分配。

应用于教育中,这种补偿实则就是老师能为基础一般的同学给予的辅导助力。

而影片中的教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懒惰、冷漠、不作为。

看着一个个孩子因自己的音乐能力被否定、被禁止唱歌而陷入自卑,却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当然,辨证来看,也许老师的决定也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压迫。

也许教师的堕落和学校这样的形式主义体制不无关系。

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目标和去瑞典的愿望,她为了成功的效率不择手段,忽视甚至践踏了教育公平。

这也是教师自私的一种体现。

她的原则是为了效率,可以降低甚至牺牲公平。

在观看过程中,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里面教师对于唱歌水平不同的同学的处理办法是让音色更好的同学有一小部分领唱,其他同学合唱。

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办法,既能够保证公平,又可以对其他合唱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2 ) 这真的和公平有关吗?

我想了很久,我还是无法认同这个短片说的所谓的公平,我觉得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相对于成熟的概念,我觉得在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过多的去讲公平这个概念,因为公平解释起来更像是成年人世界的东西,它并不纯粹。

对于默唱的孩子来说不让他们发声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那些唱歌的孩子来说这些不发声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去瑞士,这样说来对于唱歌的孩子是不是不公平,这个合唱团为了拿好成绩就让唱歌不行的孩子默唱着对于那些都是真唱良莠不齐的合唱团是不是不公平,你只要选择一个角度都可以说出不公平的对立双方,我觉得这样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像一种狡辩。

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诚实以及勇敢的问题,应该正面直视有些孩子唱歌唱得不行的事实,如果那个老师是让那些唱的不好的孩子单独留下来加强练习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声讨她了。

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让那些本来默唱的孩子留下来加强练习,如果还是于事无补,我会让那些唱得不好的孩子不参赛,毕竟参加合唱团可以只是兴趣,但是比赛是有门坎的。

以上。

 3 ) 歌唱出的秘密

故事梗概: 女孩苏菲转到一个新学校,无意中看到合唱团排练的场景,心生向往,在得到校长的同意后,兴奋地加入学校的合唱团。

很快在班级中,苏菲结识了好朋友丽萨,丽萨拥有一副天籁般的嗓音,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两人也逐渐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在一次合唱排练中,苏菲因为歌声没有那么动听,被老师要求默唱,甚至被老师告知不许将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苏菲虽然十分不愿意,但为了参加比赛只好默默忍受。

在合唱练习中,她努力保持口型,不发出声音,但好朋友丽萨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勇敢向老师发出抗议,不料却发现被要求默唱的不止苏菲一人,丽萨十分震惊,但面对老师的“威逼利诱”不得不妥协。

但两个女孩依旧无法释怀,于是她们合谋想出一个点子,决定团结同学,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集体默唱,来反抗老师的不公平对待。

比赛当天,同学们一起默唱,场面十分尴尬,老师一怒之下愤然离台,就在这时,同学们集体放声歌唱,发出了天籁般的声音。

合唱团最后有没有取得成功不得而知,但老师为了赢得比赛的功利心在孩子们热爱音乐,真诚发声中显得丑陋不堪。

 4 ) 几乎一样的童年经历

电影讲的故事,简直跟我小学有次合唱团比赛一摸一样……某次小学六一儿童节演出,我们老师让四五六年级各出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合唱团,都是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平时表演机会不多,所以我们都很期待这次演出,每天都会抽出一两节课排练,音乐老师也很认真的指导我们。

一起排练的时候,有些低年级的同学好像总是跟不上伴奏带的节奏,我就特别着急,就使劲儿地唱出声音来,希望他们听到后赶紧唱回来,所以每天下来我嗓子都很累,以至于到比赛前一天,终于哑了……不过勉强能唱,但是演出的兴奋感已经消除了嗓子的疲惫。

到了六一那天,合唱团所有人都穿得整整齐齐,打扮得体,我还偷偷抹了点儿老妈的口红,就连头发也是扎得比以前高。

当天来演出的,不止我们一个小学,好多其他的小学也都来了,所以有很多节目,其中最多的就是合唱,当时我们就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别的合唱团都穿戴得很漂亮,每个人都化了妆,台风也很整齐,而我们只是穿着校服,跟平时并无两样……就这样,大家既紧张又兴奋地上了台,音乐响起,大家露出甜美的笑容,准备开唱。

然而……很不出我意料的事果然还是发生了——有人抢拍!

我当时心里那个着急啊,不由得扯着沙哑的嗓子大声唱着,努力把他们拉回来,整场下来,身心俱疲。

但是除了抢拍,还有更麻烦的事情发生。

演出一下来,我们回到我们的座位区,还没坐下,就听见观众席中不少人窃窃私语我们合唱团假唱!

什么!

“假唱”?!

我当时就怔住了,我才想起刚才合唱时是觉得伴奏带有些不对劲,但是当时只着急抢拍的事没太注意。

等到主持人宣布比赛我们的成绩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听到九点几分的时候,合唱团很多人都蛮开心的,因为这个分数在所有节目里也还算不错的了,然而我只感到羞耻和气愤!

为什么,排练了那么久,最后上台演出时,放的却是原声带?!

怪不得那么明显的抢拍最后还给了高分,我再也没有心思待下去了,演出结束后,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继续哑着嗓子唱《快乐的节日》,但是再也不是比赛之前那种心情了,之后再也没跟那个音乐老师打过招呼,还好那是我最后一个儿童节了。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成人世界里的规则,原来一开始,我们就只是作为那些老师教学成果的产品。

只可惜大家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朋友一样默声抗议,我们还是被迫像模像样地“演”完了整场比赛。

 5 ) 一部只有26分钟的获奖短片,打了谁的脸?

文/沈小邱匈牙利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2016)是一个只有26分钟的取材于儿童题材的短片,并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

故事主要讲述了新转来的女孩索菲因为喜欢音乐,加入了校合唱团,而合唱团恰好正在紧急备战去瑞士参加歌唱比赛,所以,为了能让这次合唱顺利获奖,音乐老师私下安排要求索菲在练习和表演的时候只要张口,不要出声。

索菲的好朋友合唱团的主唱丽莎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却发现作着同样动作的不仅仅只有索菲,于是,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沉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选择对抗。

《校合唱团的秘密》表面上是一个儿童题材的视频,其实确切的说是拍给每个成年人看的一堂生动、充满寓意的课。

它包含了成长与诚信、公平与公正、教育和友谊。

音乐老师觉得一些暂时跟不上队的孩子,可能会妨碍比赛的进行,为了优秀的队员合理的发挥,所以她安排一些孩子们无声的演唱,或许她的初衷并没有恶意、只是希望这次比赛取得好的成功和成绩。

然而,孩子的心是澄澈的,他们以为自己就是错的。

电影中的索菲更加努力联系唱法、发音。

“成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

”这是前段时间在简书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源头是来自电影《后会无期》里的台词。

大意就是说人的道德判断水平,随着年龄、经历、思考方式的增长,呈现出从事情的对错到对自己利弊选择的单向发展。

这也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形成的一个认知。

我们先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它确实是很多人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式之一,我们也往往能在身边找到这些真实的例子:上学的时候,每到期中、期末学考,考试前一天,老师都会和同学们临阵磨枪的对试卷,明天哪一题要考,哪一题不考,而且还会要求划下来记住咯;在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老师公认的坏学生,对他们有异于别人而特殊对待,每当学校或教育局的领导来班里听课,总会被老师安排去隔壁班或去扫厕所;县里的领导来学校例行视察,校长都会提前安排集体清洁和打扫,老师们还不会忘记警告:不要有任何灰尘和纸屑。

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场景,几千多块钱的班费突然不见了,教官就怀疑肯定是班里的学生偷的钱,并在班上让大家投票举发,结果引来学生们的不满,引起集体抗议。

老师只因为会一题一题的给学生们对试题,那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更顺利拿到这学期的绩效奖金;老师只因为把差等生打发到外边或隔壁班,是担心他们搞砸了自己这堂精心准备的课,毁了自己学年的优秀评选。

领导例行视察学校就大扫除,这样学校可以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从而为学校加分排名。

教官只因为如此肯定怀疑就是学生偷的钱,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震慑到学生,快速揪出偷钱的人,从而处理掉这么棘手的事情。

所以你看,潜规则这个东西,其实早在象牙塔的学校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中。

《校合唱团的秘密》里,友谊是另一个珍贵有力的表现方式,索菲和丽莎因为音乐,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她们机敏开朗、率真仗义,相互帮助,相互影响。

情节紧凑、充满秩序和美感,还有各个转场之间有节拍韵律的音乐元素等等,电影的叙述方式和温和色调,会让你觉得特别的舒服。

短片的最后,令人意外的一幕是:合唱团在比赛的舞台上,音乐老师扬手指挥时,大家都集体失声了。

任凭老师怎样命令和指挥都无济于事。

最后,在尴尬的努力无果后,老师气急败坏的离开了舞台,孩子们却相视一笑。

在短暂的沉默后,舞台上响起了清脆、悦耳、美丽的歌声。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否决利弊思维帮助自己解决事情能力的方式,但却也不能盲目的用它来衡量事情对错的本质。

因为总要有人,为我们自己的错误去承担责任!

片尾,孩子们的集体沉默、失声、黠笑的恶作剧,仿佛是在抗争着什么,是音乐老师?

还是那个谁?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个人公众号:读写思维(laomu945)

 6 ) 平实影像中的沉默呐喊

在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导演精心运用多种视听元素,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平实影像风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声音之战,儿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在声音中进行碰撞、对抗,完成了个体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质朴觉醒,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导演想借此影射主流社会中的“失语者”,以及他们被强压、被剥夺的生存状况。

凭借着出色的影像风格与深刻的主旨,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在这部以合唱团为主体的电影里,音响自然就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影片中段,索菲和丽萨戴着耳机听交响曲,此时的索菲早已成为了被老师剥夺歌唱权利的孩童,而此时耳机里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成了索菲心中的生命之歌。

至此,影片也出现了转折,索菲由原来的“沉默”状态开始走向抗争,而这一切在音响的烘托下,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窥见导演对音响有另一份解读,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孩子们为了报复与抗议老师的不公与压迫,选择默声歌唱,此时无声更胜有声,音响的独特处理将影片推入新的高潮,一个个如索菲一般的孩子在这保持沉默,恰恰象征了更为广阔的失语者的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觉醒,从而影片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不单是音响,在色调方面,导演也是将其“平实影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片以暖色调定调,需注意的是片中的暖色调却参杂着些许阴暗。

在拍摄人物大多是以测光与逆光为主,人物的侧影占很大比例,在辅以暖光,在视觉上就营造了一种疑虑感,人物的性格里便掺杂了许多虚伪、隐瞒的因素,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下,索菲的活动就显得有些局促和受限,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对索菲境地的关注,而逃离、恐惧、躲闪成了索菲的状态,这也是“失语者”惯有的存在形态。

灰暗的天空、逼仄的室内、有限的户外造就了索菲以及其他孩子的活动空间,这些逼仄的环境如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拥有爆发的可能,而那些被剥夺发声权利的孩子正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短片虽不具备长片那样强大的故事容纳能力,但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有力,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与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一笔。

影片围绕索菲展开,设置了丽萨这个人物作为其好友,并辅以老师作为两人的对立面,矛盾交织,一一展开。

影片采取索菲的视角进行叙事,索菲在电影中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作为新进入合唱团的角色,她无疑是一个探秘者和揭秘者,完美诠释片名所提及的“秘密”二字,在所知视角内,与观众保持一致,更加吸引观众融入故事,与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设置一个与索菲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丽萨,则形成了强烈对比,索菲在被剥夺发声权利后选择沉默与隐忍,而本身极具歌唱天赋的丽萨在得知这类不公平制度后,选择爆发与抗争,如同陈胜吴广的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于是乎索菲开始了权利觉醒,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失语者开始反抗与发声,完成了影片的价值立意以及故事高潮。

一部好的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多元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取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一个小切入点,由此发端,讲述的是教育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不公平的“潜规则”,而在这潜规则下,教育的初衷已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与世俗化。

可导演显然不是全讲教育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失语者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禁止发声即让步了人生的权利,成就的是看似和谐的集体之声,殊不知却泯灭了人性,如果这种不公允的制度不断复制延续下去,谁都可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敢于发声与挑战,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或许是因为篇幅较短以及导演奉行“主题先行”的思想,本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在叙事上,影片的最后反抗存在铺垫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采取的“隐藏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刻画有些单薄,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缺乏多样化与立体感;在主题上,影片有些过于追求乌托邦的意味,导致缺乏生活逻辑与现实考量。

诚然,有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导演是否已经完成了拍摄目的与价值追求,倘若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来审读这部影片,鉴于它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思想,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精彩的尝试与突破。

 7 ) 就没人想到林妙可和杨沛宜吗?

虽然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闹了乌龙,部分获奖影片也饱受质疑,但道长认为,荣获最佳真人短片的《校合唱团的秘密》,绝对是实至名归。

小学生索菲转学到一个新学校,发现学校有合唱团在练歌,校长告诉她,学校的合唱团非常有名,经常荣获各种奖项,喜欢唱歌的索菲希望能加入合唱团,征得了校长的同意。

纯真的索菲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不但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还与同学丽萨发展出深厚的友谊。

可是,合唱团的老师却给索菲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告诉索菲,她的声音不好听,她要求索菲,以后合唱的时候假唱,只张嘴,别发声,而且这件事不能告诉其它人。

好朋友丽萨发现了索菲的闷闷不乐,在她的一再追问之下,索菲把老师的要求告诉了她,发现真相的丽萨拥抱着索菲以示安慰。

留了个心眼的丽萨开始观察合唱团的成员,发现原来假唱的不止索菲一个,小小年纪的她竟然选择罢唱来抗议。

丽萨是合唱团的主力,老师自然不会就这样让她离开,老师跟丽萨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她还是回到了合唱团的位置上。

但是,两个小家伙仍然感到不开心,不愿受老师摆布的她们,竟然想出来了一个对付老师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

昨天看到结尾的时候,正喝水的我差点呛着了,笑喷了,这些小家伙真是有办法,胆子也真够大的。

这部短片让我想起来了林妙可和杨沛宜,对于她们的代唱事件到底是对是错,至今还在争论不休。

就个人而言,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弄虚作假的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但这个责任,不该由这两个小孩子来背,因为在某些地方,别说小孩子,就算我们成年人,如果没学会妥协,你可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只不过,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却从小就懂得抗争?

 8 ) 来自小朋友们的反抗

来自小朋友的反抗,最后Lisa开口领唱的瞬间真是小小的感动。

个人感觉校长和合唱队老师都没错,校长希望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合唱团,完全尊重了小朋友的个人意愿,而不是需要选拨才能加入,就避免许多小朋友可能很喜欢合唱但是可能先天会存在缺陷,而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

而合唱团老师为了避免伤害小朋友自尊心让唱的不尽如人意的孩子默唱,也未尝不是一种保护的方式。

所以可能采取兴趣社团的方式更好呀,平日大家一起训练,但比赛时候可以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通过测试的孩子可以参加比赛,这样既保护孩子的积极性,锻炼了歌唱能力,也会促使暂时唱的不好的孩子为了能参加比赛而努力练习呀。

但毕竟是电影,需要戏剧冲突,但也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这一代人,思想确实更成熟和活跃了的,每一代每一代人都在进步。

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新颖有趣。

其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值得对于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思考的。

 9 ) 奥斯卡从未放弃过对儿童的关怀

2018年3月4日,在万众瞩目和影迷们的期待下,我们迎来了第90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几乎每一个奖项都实至名归,但我唯独关注了最佳真人短片的获奖情况。

今年获得最佳真人短片奖的是克里斯·奥福顿导演的《沉默的孩子》。

去年第89届奥斯卡的获奖真人短片叫《校合唱团的秘密》,两部影片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叙事,可见奥斯卡评委会始终关注对儿童的关怀。

今天,我只想说一说去年获奖的《校合唱团的秘密》。

豆瓣评分8.8的匈牙利电影。

影片开始便以悠扬清亮的合唱歌曲进入,儿童们天真的歌声缠绕耳畔,仿佛洁净了心灵。

影片光线呈现柔美的色彩,女主角慢慢地走在悠长的铺着瓷砖的走廊里,她眼神清澈,充满着对合唱团的向往。

接下来是一个“窥视镜头”,女主角充满向往地趴在门缝里偷看合唱团,似乎下一秒她就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老师和女主角的父母介绍合唱团的时候,也能凸显出合唱团的牛掰,曾经获过各种大奖,从未输给过其他学校,是匈牙利最优秀的合唱团,没有之一。

这更加剧了女孩对合唱团的期盼,但当她加入合唱团的时候,好像和自己想象地不一样……女主角来到课堂上的时候就与大家格格不入,不过她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玩伴Lisa,她们都是合唱团的,Lisa拥有着天籁般的嗓音。

在合唱团排练的时候,老师明显注意到了新来的小朋友,通过老师表情的变化,可以很清晰地传递出老师对女主角索菲的嗓音并不满意。

于是排练结束后,老师单独留下了索菲,其他学生都可以在讲台上领一颗巧克力。

老师看上去非常和蔼知性,但她却对索菲说,你唱歌不够好,所以现在你不能唱,你要哑唱,因为马上要比赛了,你不能拉低整个合唱团的水平。

这个决定对于热爱唱歌、对合唱团充满憧憬的索菲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结果放学回家的时候,好朋友Lisa还不断地夸赞合唱团的老师有多么和善、多么乐于助人,导演的这波讽刺操作简直应该点个赞。

女主角回到家之后苦恼不已,对着镜子练习哑唱。

注意,知识点来了之前有在《蓝宇》那篇影评提到过,“镜子”的意象代表着谎言。

因此,导演通过镜子来拍摄女主角练习哑唱的场景,也正是寓示着这个看起来纯真美好的世界之中仍有谎言的存在,而且这个谎言还要一个孩子来承担。

整个房间的光晕色调也非常独特,阳光透过网状的窗户,在女主角的脸上形成斑驳,也意味着世界的非黑即白。

本应该纯真灿烂的脸上竟然要承受着谎言的折磨,这个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

第二次合唱排练的时候,Lisa注意到了索菲只张嘴但没有唱歌的诡异,于是质问索菲。

索菲刚开始还想逃避这个事实,但Lisa却不依不饶地追问,索菲忍不住痛哭,告诉了Lisa真相。

Lisa非常愤怒,随后她发现像索菲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终于,Lisa爆发了出来,她以不参加合唱团为赌注和老师大吵一架,并且点名指出那些被要求假唱的孩子们。

老师竟然用了另一套歪理来说服她,在成人的世界里只有利益,老师一副替大家考虑的姿态,把集体荣誉说得特别高大上,然而……孩子们的心里是不爽的。

Lisa用自己的方法对老师的无良做出了反抗,在合唱团大赛上,老师在前面指挥,所有的孩子都只张嘴没有唱歌。

这场戏的氛围很尴尬,但却看得异常感动。

当老师被气走的时候,Lisa用天籁般的嗓音开唱,紧接着是所有孩子们的声音,她们唱的很好听,影片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虽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果,也许老师是对的,让那些技术不娴熟的孩子们滥竽充数,能保证最大的利益,还能让那些孩子们跟着一起去旅游。

很多观众表示听完了老师的话简直要被洗脑,其实想想,站在老师的角度也没有错,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参与和鼓励也许更加重要。

你可以放弃我,但我不能放弃自己。

影片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展开了一场儿童与成人游戏之间的对抗,社会规则一直都是成人制定的,但这部影片却用孩子的方式打破了这个规则。

近几年的电影始终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因为儿童始终是弱者,始终无法与成人产生一个平衡。

去年出事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轰动全国,但直到现在,儿童霸凌与性侵事件也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甚至等风头一过,又会有大批的儿童遭遇这样的黑手。

真希望中外电影人能够多拍一些类似的儿童电影,儿童题材是需要被持续关注的,像《嘉年华》、《校合唱团的秘密》、《沉默的孩子》等影片多多益善,奥斯卡也从未忽视过对儿童的关注。

 10 ) 为什么一定要功利?

记得我初中时候很喜欢打乒乓球, 放学后都要和小伙伴一直打到天黑。

后来被班主任盯上,在旁边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我讲:你不要打乒乓球了,你打球的姿势太难看,以后参加不了奥运会。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倒不是伤心我进不了奥运会。

而是很不屑,我打球就是为了参加奥运吗?

是因为我喜欢啊!

打乒乓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快乐啊!

现在工作了,我很喜欢拍照。

更具体,拍娃娃。

建立小小的场景,把娃娃扭成小小故事里的主角。

咔嚓咔嚓。

带着娃娃去旅游,给她们拍下到此一游的游客照。

咔嚓咔嚓。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拍娃娃。

有人在街上看到我以为我是做淘宝卖娃娃的。

有人直接问我是否有商业性目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就是因为我喜欢啊!

拍娃让我感觉非常快乐啊!

我不知道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有功利性的目的?

如果画家画一幅画就是为了出名和赚钱,如果歌唱家唱一首歌就是为了出名和赚钱,如果作家写一个故事就是为了出名和赚钱...我想你也会同意,他们不会成为“xx家”。

有很多事情,只是因为纯粹的,我喜欢,我想要表达(虽然我不一定清楚我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都是功利性的,要赢得比赛,要获得多少个赞,要去瑞士,要国家面子好看...那么,对我们没有利益而言的事情,是否都可以不要去做?

若我们在某个领域不是最高能力者,是否都可以退出?

我们做一件事情是否都是为了取悦他人?

谁可以判断你行还是不行?

简单点,纯粹点,生活是自己的,自己若不快乐,赢了比赛又有何用。

《校合唱团的秘密》短评

失望了

7分钟前
  • 慎独
  • 还行

普通

12分钟前
  • azzyako
  • 较差

挺扎实的,但也挺没劲的

16分钟前
  • 糯米包油条
  • 还行

伪善有时候就是显得为了大家好,其实很不要脸。

17分钟前
  • 穗尔Sybil
  • 力荐

想要小姑娘同款耳钉。

18分钟前
  • 七瞳
  • 还行

结局有些唐突。怎么样让这么多小孩子(和他们的家长)突然跳出功利主义理论观?这个难度极大的过程不写,这样的短片意义也就很有限。

22分钟前
  • Chandelier
  • 较差

咱也练过声 唱过合唱

25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还行

前面的铺垫有点儿长,后面的收尾挺不错。不知真实事件中,孩子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26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真实的故事

30分钟前
  • 24601
  • 还行

我觉得老师没错啊…比起直接劝退更能接受让我足够优秀再展示自己

35分钟前
  • 小安想要一个岛
  • 较差

中国人可能是最懂这部片子的人,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到处都是。中国人也可能是最不懂这部片子的人,因为这种思维在中国已经深入骨髓,大部分人并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这是一个关于集体利益和个人权力之间怎么取舍的哲学问题,导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真能警醒这个世界?不,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下去。

40分钟前
  • 已别去年秋
  • 力荐

导演既然站在孩子应该得到发声的权力一方,为什么不愿呈现由此带来的结果--最后无法获得美妙的歌声。

43分钟前
  • Hermann
  • 很差

就连孩子都知道,表面的包容不是尊重。“孩子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中规中矩,但告诉了我们就算小成本也可以拍出不错的电影,还有我们拍的校园片人太他妈的多了,而且学校太丑。

51分钟前
  • GGFLOWER
  • 还行

如何对抗专横跋扈,以集体之名,抹杀个体,此处无声胜有声。

54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设定就很奇怪,为什么不选拔真正会唱歌的参加合唱团呢?选进去又让人家默唱。小朋友们的眼睛是各种绿,童装很美

5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最后合唱团在比赛台上全体默唱的行为算是亮点。7.4

5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这个分纯粹是个人主观:可能我太习惯以目标导向为基础——如果小朋友们为了兴趣或者其他,理所应当就应该想唱就唱;但这是比赛(奖品去瑞典很诱人),应当以获得名次为主。老师的处理很不聪明,如果假唱是为了充数,又何必让这些充数的每次跟着排练呢?

59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还行

剧本有想法,结尾可以说让人叫绝,但整个比喻是失败的。既然是竞技比赛,唱得不好当然没资格参加,允许上台对口型反而是破例优待吧。社会不是歌唱比赛,不需要众口一声。

1小时前
  • 满地
  • 较差

无声的反抗。其实老师的做法也能理解。

1小时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