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7 在平静如水的山野和木屋里,导演讲了一个关于饶恕的故事,人对人的饶恕,人对熊的饶恕,熊对人的饶恕,人对自己的饶恕。
在枪火泛滥的西部片场景里,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更加吸引人的关注。
2005年的电影,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已经68岁,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写着故事,但即使从我这个男人眼里,这是世界上最帅的老头,没有之一。
在外表上,男演员还是能占很多便宜,可以像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一样帅,可以像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一样顶着满脸的老人斑但是睿智,也可以像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一样,70多的时候举着杠铃但是风度翩翩。
在远山的映衬和一棵高大的松树下,Einar对着儿子墓碑的独白,让人唏嘘。
最终让他打开心结的,不是老伙伴,不是那头熊,唯有他儿子生命的延续,孙女儿(小女孩的可爱不输于任何明星)。
生命的延续其实是人类在这颗孤单行星上的终极目的。
人总是在命运之中操纵,而作为宿命论的我,向来都是信奉着命中注定。
然后注定都只是个结果,而过程仍需我们去承受或者享受。
面对不同的命运,每个人不知是都在享受命运的幸运,同时也要承担命运的困难。
命途多桀这部影片的另一译称有点过活。
电影只是安然的处理着期间的矛盾,个体与个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化解。
矛盾存在时因为双方各执矛或盾,只要一方放下,矛盾的化解就显得轻而易举。
我们在面对死亡等困苦的时候,我们要承受他们带给我们的悲伤和消极,但也需要去享受命运的注定。
过程里我们承受所有的喜怒哀乐,在注定里我们只有去享受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注定。
生活永远是无法finished,我们只是命途中的蚂蚁,消失与否是多莫的微不足道。
电影有多少多命途多桀的阐述无法可知,对于生活的阐释又如何更是无法评价,只是在矛盾的化解中给我们一个场景一个表情一个心态,自己去领悟该如何面对曾经。
那只袭击过摩根的熊,再次回归到村镇的时候,被抓并被圈养在笼中,这头熊应该承受铁笼对它的封闭和紧迫还是享受圈养的轻松闲适,谁去猜测,这只是生活的两种态度?
熊也许就是电影里浓缩点。
生活到底该区承受还是享受,完全是依据个人心态。
至于我本人,一直认为生活只有去承受才能享受最终的注定,死前的那一闭目是否能不留片刻缝隙?
天苍野茫的怀俄明牧场,刚刚戒了酒瘾的老牛仔艾纳·吉尔克森(罗伯特·雷德福饰)悉心饲养着仅存的几头牛,生活得平淡而又波澜不惊,但他的心底却始终隐隐作痛,12年前爱子格里芬因车祸身亡,而事故的原因竟是儿媳琼(珍妮佛·洛佩兹饰)的粗心驾驶所致,琼无法面对慈父痛失爱子后的幽怨眼神,身怀身孕的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四处漂泊,音信皆无。
除了放牛挤奶之外,艾纳日常最重要的事就是照料相识了40年的老伙计米特·布莱德利(摩根·弗里曼饰)的生活起居,米特一年之前不幸被灰熊严重咬伤,一侧的身体满是疤痕,每天清晨,艾纳帮助米特刮脸、穿衣、注射吗啡以缓解伤痛,而米特也通过乐观幽默的话语开解着艾纳内心的苦楚,两个暮年牛仔互相安慰着、搀扶着共度生命中平静安详的夕阳时刻。
但平静的牧场生活随着儿媳琼和11岁的小孙女格瑞芙(贝卡·加德纳饰)的突然归来而渐生涟漪。
原来,琼为了躲避暴虐的同居男友加里(达米安·刘易斯饰)而不得不回到家乡,艾纳的心里尚未原谅儿媳,但亲情使他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母女俩,一个离散的家庭重又团聚了起来。
与此同时,咬伤米特的灰熊也被人捉住,关在了小镇上临时的动物园中,等待米特前去处置。
艾纳与琼彼此努力着再次融入对方的生活,小孙女格瑞芙天真可爱,小小的脑袋瓜中总是想法多多,她认为爷爷与既老又瘸的米特之间的关系有些暧昧,像是一对儿同志,面对着小孙女调皮的提问,艾纳笑了,40年的友情确实难以用言语去定性、表达。
恢复了平静生活的琼在小镇的一家餐馆中找到了工作,与英俊洒脱的警官克雷(乔什·卢卡斯饰)也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可是加里并未打算放弃琼,尾随而至牧场,企图用暴力让琼回心转意,幸亏老当益壮的艾纳及时出手,赶走了加里。
米特最终放了那只令他痛苦余生的灰熊,既然人都能宽恕熊,为什么就不能原谅也曾经给自己造成伤害的人呢?
艾纳渐渐敢于面对儿子永远去了的现实,琼也从深切的负罪感中摆脱出来,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仍在蜿蜒向前。
在我看来 这个电影故事情节非常的平凡 演员没一个喜欢的 音乐一般般 整体的吸引力极其不足 基本上是只能用来午餐的时候低头看一眼盘子抬头看一眼电视的时候来看它出乎我意料的是 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叫Becca Gardner的小女孩 是我非常喜欢的看过[Grey's Anatomy]的人可能会记得 她就是那个想变成男孩的小女孩她长得确实是很特别 剪短头发以后完全可以改装成一个男孩我特别喜欢她的神态和给人的感觉 而且她的声音也是我很喜欢的
电脑以及u盘里始终有个名为“关你屁事”的文件夹,你没理解错就是与你无关的鸡毛蒜皮,所以请别动它,动了你也看不懂。
所以“我的怨恨关你屁事”这部电影有人不止一次向我推荐,我想推荐人应该是自己喜欢而并非觉得我会喜欢。
至于为什么喜欢也不得而知,而我只看懂了能看懂的部分。
并不觉得一定要宽容如佛或主或其他什么,大义凛冽一边血流成河一边说“要宽恕自己,原谅别人。
”,如果逼着自己这么做,到最后可能不仅伤未癒合人已分裂。
所以呢?
一直耿耿于怀吗?
哦,同学别闹了,当然不是。
让该流的血流完然后面对现实吧,面对现实才是理解的第一步。
不论这个结局是美好的还是伤感的还是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面对它。
一件事只要是结局就是当下最适合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数值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好坏。
)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说起来好笑,经历时伤悲的事。
事到如今再回首亦无感,并不是谅解了对方而是原谅了自己;自己放了自己一马而已,和别人没啥大关系,别自觉伟大了。
面对丧子之痛的父亲以及被熊所伤的米特,还有被鸡毛蒜皮所‘伤’的我们,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对所有耿耿于怀都释然的时候,你会知道那种“开阔”就是拉屎都顺畅的感觉。
通常我们的怨气都是来自外在别人行为的影响,如果真的想要好好活下去,就要学会原谅与宽恕,原谅不是遗忘,也不是将事件合理化,而是诚实去面对事实的真相,看的很清楚于是明白,于是了解,于是原谅,只靠时间的流逝,是于事无补的。
原谅自己比原谅别人重要,只有在喜爱自己的时候才会去喜爱别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察觉自己的弱点,承认的刹那就是解脱的开始,才能随时随地开始新的一天。
最后,祝我快乐也祝你快乐。
这是一个发生在破碎家庭里的故事。
失去了丈夫的简带着女儿葛瑞芙,生活并不容易。
和脾气怪异的男友实在无法继续了,她只好选择离开。
因为无处可去,她最后决定带着孩子来到怀俄明的牧场打算暂时投靠孩子的爷爷艾纳。
儿子格里芬在车祸中丧生,艾纳的牧场也开不下去了。
他独自打理着已经败落的农场,照顾被棕熊致残的老友米特的生活起居。
一场车祸结束了儿子的生命,同时也击碎了一家子本来该有的正常生活。
失败的阴云笼罩着艾纳的心头,挥之不去。
格里芬从未在影片中露面,但他的未竟一生(unfinished life)却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
没有人希望遭遇不幸,但或许,遭受不幸之后的生活才更加真实,更具价值。
这种看法,国人很少能接受。
这个主题,不记得看到过国内的作家、编剧、导演处理得很好。
对于失败和不幸,我们习惯于归咎于他人,怪罪于敌人,最后,自己沉醉在击败敌人、获得成功的想象中。
推翻三座大山,当家做主人,差不多就是这样一种应对苦难的方式。
眼前的失败,头顶的不幸,正是这部片子开始的地方。
但电影并没有夸张和渲染苦难,在展示人物内心苦楚的同时,也提示着细微之处的自然美和人性良善。
未竟一生,并不是已经死去的格里芬关心的事情,而是所有活着的人要真实面对的现实。
以一个11岁的小姑娘为契机,片子向观众生动地展现出生活中的新生力量。
的确,人生生死死,但人的生活不会停息。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个地方,超越个体的力量在不断积聚,持续向前。
生活在继续,是片子要讲述的内容。
很喜欢这部片子。
宁静的乡村风景、冷清的生活场景、简洁平淡的语气还有两男人坐在墙角享受闲暇的祥和都很美。
不过晚上突然想到,艾纳和死去的格里芬之间的情感,如果发生在父亲和未成年的孩子身上,那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两个成年人之间,不分你我的融洽真的可能吗?
另外,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如果不可能从父母那里汲取养料,葛瑞芙的美善源自何处?
我还是觉得,真实的生活故事和根据价值观念虚构的故事,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绪,它让你脱离生活轨迹的时间长,给你带来巨大愉悦感的时间短,最后倒是可能给你留下空落落的感觉,这种情绪就是仇恨。
很多作品喜欢把仇恨给予浪漫主义的表现,比如忍辱负重十年后,终于看到仇人落难,那种快感令观者也随之扬眉吐气。
但是,大家却忘了这快感也就那么短短的事儿,代价是比之时间长的多的心灵和肉体的历炼,而如果这种恨本身就有些牵强,那么这样的代价就更值得斟酌了。
《未竟一生》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恨与宽恕的电影,世上的深仇大恨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很多时候,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
影片的开场显得有些让人费解,琼躲避暴力男友,带着女儿找到老牛仔艾纳•吉尔克森,两人见面对话就十分尴尬,似有一段昔日的往来,但是又显得彼此有着些纠葛。
慢慢的,这段历史开始浮现,琼本是艾纳的儿媳,但是其爱子因为一次琼的驾驶失误导致的车祸丧生,对儿子的深爱最终变成对儿媳的恨,而当时怀有身孕的琼也在惶恐中离家出走,艾纳也就从来没有见过他已经11岁的孙女格瑞芙。
故事的脉络其实很清晰,就是一个心结的故事,很多时候,在一场令人错愕的意外中,人会感到痛苦、内疚、迷茫,陷入这种情绪下,难免心理上会有“移恨”作用,“恨”常常来的简单直接,正如艾纳对琼的怨恨,让他可以从对爱子更复杂立体而深切的思念中表面性的挣脱,化解他的痛苦,他的内疚,因为一旦责任被潜移默化的指向琼,他也有了更明晰的情绪发泄出口。
实际上,艾纳忘了,琼虽然也有她的责任,但是这是无心之过,她其实有着和他一样的痛苦与内疚,而“恨”的另一层力量就是,它令人丧失感知能力,艾纳因为恨,无法感知到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同意深切的对丈夫的怀念,感知不到一个怀着孩子的准母亲突然面临无依无靠境地的无助感。
于是,一种“恨循环”出现了,艾纳需要给自己编织恨的理由,给他以“恨”的力量,而这种情绪自然令琼无法承受,最终只能离家而去,而这又反馈给艾纳感到“恨”的合理性,一个害死了自己儿子的女人,又怀着他孙女离去,这还不该恨吗?!
这种自我营造的“恨”的悲剧正在这里,它制造情感的双输,令人唏嘘。
本片的另一条线索也揭示了另一段“恨”,同时又有着对主线的反衬作用,艾纳生活中照顾着黑人老牛仔米特•布莱德利,米特不幸被灰熊严重咬伤,生活已经很难自理,而那只咬伤他的熊也被捕获关在笼子里。
这条线索有两个寓意,首先,它表现了艾纳本质的善良,这个起初看上去脾气古怪,处处刁难琼的男人却也会一人照顾自己的老友,同时,他在儿子墓前神情的倾诉也令人动容。
其次,它让一些“恨”的逻辑更加脆弱,熊本是凶猛的动物,而一旦被激怒,本能的会做出攻击行为,所以,你很难说这只熊真“坏”,米特甚至也没有直接的对熊的怨言,因为我们明白,这是这些动物的本能,我们只是因为一种受创后的心态发泄着不满,然而,反倒是对我们的同类,我们更会生出缺乏宽容的“恨”来。
这部影片并没有让这种“恨”越陷越深,而是给出了宽恕的可能,一方面,琼的女儿格瑞芙成了她与艾纳的缓冲带,在这个女孩身上,琼可以看到丈夫,而艾纳可以看到儿子,而最终,对她的爱让他们意识到,两人爱的实际上是一个人,是这个女孩,也是她的父亲。
孩子越纯真,常常也就让成人的争斗和世故显得越愚蠢,冰冻的感情就这样在纯真的温暖下渐渐融化。
而琼的暴力男友赶来试图强行将琼带回时,艾纳挺身而出,包围了琼,这一刻,我们看到了,艾纳在保护他的家人,既然已经失去了儿子,也何必在失去另一个亲人?
他们终于又是一家人了。
而米特也真正宽恕了那只让他余生都可能在痛苦中度过的熊,他放走了这只熊,那一幕总是让我想起赫尔佐格那部纪录片《灰熊人》,片中的崔德威尔一生爱着灰熊,常年在森林中与灰熊为伴,最终也命丧灰熊之口,然而看过那部纪录片的人都会知道,他不会怪罪那只熊。
像崔德威尔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然而从米特放生那只熊的时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想通的情感,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情。
生活中那种迁怒于人的“恨”常常更是一种负担,它本质是一种谎言,你需要编造恨一个人的理由,并不断编织新的谎言去圆谎,最终一个人的情绪被自己编织的谎言网住,无法挣脱,只能在痛苦与愤恨中度日。
艾纳曾经被自己编织的网紧紧束缚,他从中得到的只有失去爱子后加倍的自我伤害,而同时也不断对琼释放着压力,让琼也被内疚深深的包裹。
而一旦他们卸下这份负担,向前走出生活的一步,一切其实本没那么沉重,失去的让我们永远怀念,同时更要珍惜现在的亲人与朋友,看到影片最后,琼与当地警官开始了新的感情,而艾纳和米特两位老友并肩仰在椅子上,那份舒适与温暖,令人会心一笑,也放松了下来。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eb8053373dad9f61b4cffe1.html
学会把故事讲清楚本来就不容易。
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说明白就更难。
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一个十分复杂关系的故事。
翻看了之前的评论非常感动于各位高手都心爱这部电影。
这也许是豆瓣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国内不缺编剧和导演,经济好了文化自然繁荣。
但怎么就出产这么多的垃圾影视剧和莫名其妙的综艺呢?
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啊!
看看这部教学片,也不枉自己是个电影人吧?
和上帝握手与命运同行 ——观电影《未尽一生》后感母亲在熟睡,我在电脑前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片子。
然后缓缓的打开了后门,外面没有一丝的灯光,却有些朦胧的月光,温柔而锐利的打破了黑暗的沉寂。
影片是如此的简单平淡,一个父亲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因此无法与这个世界达成真正和解。
他恨这个无常的世界,恨导致儿子死亡的车祸和当时正在开车的媳妇,甚至恨自己从未谋面的孙女,最后他还恨自己,恨自己因喝醉酒没有来得及救下正在熊抓下的朋友。
在一个辽阔而美丽的农场上,却有一座突兀的坟和一块瘦峋的石碑坚在那里。
影片就是这样带着伤痕的美丽中展开的,就像每个人的心灵,本来是那样的美好,却总是隐藏着深刻的伤痛。
这种深刻的伤痕,或许,尽其一生都无法愈合。
而这个父亲(我总是看完影片后会忘记片中主角的名字,请原谅我的忽略)或许真的很幸运,因为他还“未尽一生”就和上帝达成了和解。
他幸运的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一个可爱的孙女,一个坚强的儿媳,才让他在伤痛、迷失之时,没有让他彻底的绝望,而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珍惜现在,愈合过去的机会。
是的,他最终明白,其实一个人和命运达成和解的机会一直拥有,而且总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是,他总是尽力的隐藏或加深自己的伤口,是自己在掩藏与加剧之间,给自己织了一个心网,本想借此来保护自己,却网住了自己的心灵。
他的朋友一直在希望并引导他走出这张心网,告诉他做了不同的梦,而最后还是主人公自己,打开了这张心网,才自己真正梦到了“在天空中飞翔,看到了绿色的草原,看到了仁慈的上帝,看到了宽容与原谅”……可是,要做真正超脱的‘飞翔’,要在有生之年得到灵魂的解脱,这种智慧与真理,又是何其的艰难,尽其一生也难以找到?
而片中的主人公又是何其的幸运,“未尽一生”,却已飞翔。
是的,我能理解这种“飞翔”的感觉。
一种成长、开阔、感激而美妙的瞬间。
每一次飞翔就是一次愈合,一次成长,一种开阔,从对父亲离去的悲泣、痛恨、掩藏到平静、思念与释怀,从对母亲的不屑与不解到深切的感念,从对贫困的悲哀与憎恨到对贫困的直视与感谢,从对成长的困惑与卑怯到对成长的开阔与信心,都是自己在努力的愈合心灵某处的伤痛,一次次的和上帝握手,与命运同行。
“与命运同行”,这句话多好!
“愿意的跟着命运走,做命运的奴仆;不愿意的领着命运走,做命运的主人”,周国平先生加了一种,“我愿意与命运同行,不停的和命运达成和解”。
命运的无常的悲观本质与世界的偶然莫测让我们有时无法选择和奴役自己的命运,而对生命的热爱与执著,对真理与智慧的探索与追求又让我们时刻充满热情,去努力的创建和掌握自己更多的命运。
最终,在悲观与执著之间,在憎恨与漠视之间,我们选择与命运同行,和命运达成和解。
或许,这便是所谓的超脱吧?
或许,这便是生命的智慧与人生的真理吧?
谷穗 2006-7-9 於沙溪村
我什么都不知道。
我只是很清楚,当我看见那只硕大的熊、只它独身,在青葱的山上引吭长啸的时候,我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空寞与苍凉。
人事代谢,当你的心飞翔在天际的时候,万物有灵,皆有各自的道理与轨迹。
禁锢其中的,久久无法平息心中的火焰;恍悟过后的,方能了解世间之事莫非“放下与上心”之分。
遁入空门也罢,看破红尘也好,人们所汲汲于求之事不过是求一个平稳安宁。
PS:摩根弗里曼不曾让我失望。
安静凉薄的摄影画面让我真的感受到了西部片里狂野下的柔和悠远。
风景不错
平庸,太平庸的
也许大片看多了,曾经有一阵子特想看那种节奏慢慢的娓娓道来的生活故事,然后就看了展现美国西部怀俄明州普通人生活的《未竟一生》。很舒服的那种感觉。可惜大多数镜头不是阴天就是雨天。如果能在片中多些蓝天白云的明朗的镜头,那就完美了。
一大早起来能看到一部好片子,一天的心情都会很好^O^~除了全片养眼的俊男美女以外,美丽的西布风光,乡村农场,蓝天牛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简单顺畅的情节,理解与原谅其实是那么简单。
http://v.pps.tv/play_361G74.html
不久前刚看完骗中骗,对罗布特·雷德福印象蛮好。老了的雷福德有一种不认输的硬汉味道。是疗伤治愈系的电影,我看的版本名叫“美丽待续”,起初以为是个女性电影。洛佩兹尽管漂亮但我对她没别的印象。弗里曼的形象有点不佳,这角色很难有什么发挥。女孩儿演得很棒。还有熊。
感觉一般,大腕云集,看得都是明星的演技。故事一般,就是爱与恨
西部的确是一个让人平静的乐土,让多舛的命运乐观起来,去完成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
用這隻愛騷擾居民、愛亂搞破壞的熊來具象過往的傷害,現實的囚禁和放手也對應老人的糾結和釋然。祖孫情,牧場,好基友,都舒心悅目。
64%无感
有点简单但是不难看,人熊冲突到代际、人际冲突,风景不错老戏骨不错,熊也可爱。
平静的小镇,缓缓悠扬的音乐,一只熊几个人,关于爱与包容。
淡淡的幸福
不管是错误还是误会总会得到原谅
那只熊是真的么
挺有感觉但仅仅挺有感觉。。。太浅了
突然发现未完待续这个词是很美很美的~
影片温情、平淡、朴实,罗伯特·雷德福&摩根·弗里曼饰演暮年的老牛仔,两位老戏骨魅力无穷!
就是还行。。。。
无感想,熊熊好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