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多言

Enough Said,缘来…说够了(港)

主演: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詹姆斯·甘多菲尼,托妮·科莱特,凯瑟琳·基纳,本·法尔科内,罗勃·梅耶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无须多言》剧照

无须多言 剧照 NO.1无须多言 剧照 NO.2无须多言 剧照 NO.3无须多言 剧照 NO.4无须多言 剧照 NO.5无须多言 剧照 NO.6无须多言 剧照 NO.13无须多言 剧照 NO.14无须多言 剧照 NO.15无须多言 剧照 NO.16无须多言 剧照 NO.17无须多言 剧照 NO.18无须多言 剧照 NO.19无须多言 剧照 NO.20

《无须多言》剧情介绍

无须多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专业按摩师Eva(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 Julia Louis-Dreyfus 饰)是个离婚十年的女人,有个正处在叛逆期的女儿。在一个派对上,她在一个客户介绍下认识了一个女诗人Marianne;又在另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中年离婚男人Albert(詹姆斯·甘多菲尼 James Gandolfini 饰)。一开始她对肥肥的Albert并无好感,但在第一次约会之后,她发现了他身上某些地方挺吸引她的,两人很快确立了关系。同时,女诗人Marianne也成为Eva的客户,她经常上门为她按摩,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Marianne向Eva说起她的前夫的种种缺点,Eva发现,Marianne的前夫竟然就是自己的男朋友!她开始觉得Albert身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她该如何维持和Albert的这段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未坐监第二季侵入者第十二秒蚁人布鲁娜·路易丝:破旧立新叛我更幸福大鱼3汉江鱼怪我的梦中情人利特斯龙王的工作!不是艺术家克鲁兹夫人最后的疯狂锁战黎明忽至京城81号2奥斯陆,8月31日岬童夷化妆师定罪茶花彝女苍穹的法芙娜白狐·情缘屋顶上的猫最后的朋友特别篇漂亮朋友魔偶奇谭:死亡医生高达创形者再起第二季搭车人2:我在等你来红月亮之武陵山歌

《无须多言》长篇影评

 1 ) 理性的中年人的感情生活

这是一部特别平淡的故事,象流水账一样记录着女按摩师伊娃的生活。

她的工作,她的客户,她和女儿以及女儿闺蜜的对话,她们去买衣服,一点点家长里短,但都不是很戏剧化的那种。

连恋爱也是可有可无的,没有无所谓,谈一谈似乎也没什么损失,接吻都是有商有量。

好在对方(艾伯特)虽然长得很胖,但其实还是有点内涵的,特别是对女儿的疼爱让他们一下子有了共鸣。

艾伯特虽然话不多,但并不是呆板的人。

两个人相处时,伊娃总在不停地说,不停地提问。

作为一个聪颖、幽默、独立的中年女子,伊娃言语颇多,且表情丰富,而艾伯特可以对伊娃的各种好奇的问题有问有答,或者带着专注理解的眼神看着对方,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故事这样不咸不淡地继续着,直到伊娃愕然发现她的一个女客户居然是艾伯特的前妻。

她已然在双方处听到了不少对对方的各种描述和评价。

一开始的慌乱之后,伊娃应该产生了一种偷窥的得意。

一贯的理性角色以及hold不住其内心的熊熊八卦之火。

她继续着和两人的交集,不动声色的刺探他们对彼此的观感,却没有想到这种刺探代表的背叛与伤害,真是no zuo no die。

最后,双面间谍般的假象当然是被戳穿了,好在她的生活并不是建立在一个客户和一段感情之上的。

虽然有点尴尬,但生活仍然在继续。

影片的结尾貌似显示,伊娃得到了艾伯特的谅解,他们能够再续前缘吧。

毕竟,不是爱得死去活来的年纪了,谁没有些小缺点小毛病呢,作为能谈得来的人,认清了一些事情后再相处,不是更容易吗?

这种温吞水似的影片,居然有一大堆获奖提名,不过不是我的菜。

我的欣赏水平果然还是更接地气呀。

 2 ) 为什么你的前任是魔鬼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到一句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是我从自己很喜欢的一位情感作家那里听到的一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它揭示了情感关系的相对性,互补性,感情的发展阶段,或者某些微妙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在我们潜在的意识或思维倾向中,会觉得事情的发生是有逻辑和因果可循的,甚至我们会认为事情的发生有确切的甚至唯一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爱上一个人,一定会为自己找很多理由,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明智的。

而且一般来说,我们会找一些对方身上具有的优点,比如体贴,懂得关心人,或者有上进心,有爱心,长得好看等等。

也有时候会找一些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他某个细节感动了我,或者因为她十分爱我。

这里面有一种潜在的认识,就是觉得之所以爱一个人一定是因为对方有一些人所共知的品质,而且这种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的。

换言之就是,一个人值得爱就是值得爱,不值得就是不值得,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当然,也有很多人看透了这一点,放弃了寻找理由,而是回到最基本的感受层面,“我也说不清为什么爱她,反正我就是喜欢和他在一起”。

总之这就回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爱情为什么会发生呢,爱情的发生真的有那么确切的原因吗,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我们倾向于简单的去做判断,比如看到谁和谁在一起了,就说,一定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不然怎么可能。

但很多时候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你会发现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许在你看来十分愚蠢的举动,在别人看来确是精明的,你看到的人渣,在别人那里是公主和王子。

比如这部电影里面,Eva遇到的Albert之后,被他所吸引,然后逐渐发生了爱恋,但是就在他们的感情逐渐升温之时,她忽然发现她眼中的这个mr.right确是闺蜜眼中的魔鬼前任。

这时候Eva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失调,她也不知道究竟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还是她的朋友是对的。

眼前这个人仿佛同时具有了两种身份,两副面孔。

这让我又想到了一句流行语,同时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的前任是极品(魔鬼)”。

男主Albert在Eva这里是新欢,在Eva的诗人朋友那里是旧爱,在Eva这里是新男友,在Eva朋友那里是前夫。

也就是,他其实在两个女人眼里是两种不同的身份。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 ,那就是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是否也会导致认知上的巨大不同。

或者是不是说,因为两个人之间身份和关系的属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两个人在对方眼中的不同形象呢。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心理学上经典的监狱实验所证实的,不同的身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自我表现,一个人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位置和身份。

说到这里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同的特例,比如仍然和前任有感情的,但这里主要讨论关系破裂之后的情形,而且是比较一般化和普遍性的倾向。

而且其实前任是魔鬼这个现象同时也隐含了一种矛盾性,也就是,魔鬼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魔鬼,刚刚谈恋爱的时候,对方一定是天使,不然你不会选择继续下去。

那么,为什么当初的天使后来又变成魔鬼了呢,难道真的因为对方发生了那么大的质变吗,好像也不尽然。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了解的问题,当初刚认识的时候,很多的缺点都没有看到,或者被对方刻意的掩饰起来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周围亲朋好友的提醒呢,难道都没听到吗。

其实这部电影里面Eva的角色同时也代表了当初Eva诗人朋友最初的角色,也就是,你可以把这两段恋情看成是一段恋情的变迁史。

正如在电影里面,Eva本身也有这种疑问,她问朋友为什么当初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人,而朋友的解释也很简单,因为当初瞎了眼。

这也是很多人给自己的解释,但这其实是一种不能解释的解释,也就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会看上这么个人,自己也不能了解自己,所以就认为自己当初一定昏了头瞎了眼。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已经有了答案,从不同的专业学科甚至文学作品也许都能提供某种解释。

我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这是我比较了解的领域,而且我认为,心理学给予的解释是最可信的。

社会心理学对爱情有很系统的研究,从吸引的因素到发展维持,到结束。

其中关于爱情的发生,很多都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包括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价值匹配,还有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及关系中的回报。

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要离得近,有交往的机会,要长得好看,要有钱,要情投意合,要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理想,要投桃报李。

简单说就是,我们日常都经常用的那些标准其实都在起作用,但是这些其实只是一种相关因素,而且是某种前提。

真正的爱情要比这些微妙的多,尤其是在像电影中所表现的,其实双方都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平衡的状况下发生的爱情,这时候相关的因素作用就会是比较微小的。

值得注意的是更为根本的一些技术性因素,比如生理层面,还有一些操作层面,这些的作用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

关于爱情的发生,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比如经典的吊桥实验: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

(具体的是实验细节是通过吊桥后接受调查问卷,然后根据给异性调查员打电话的几率来测试的,这里不详细描述。

)。

还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是给测试者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生理唤醒),然后接受异性调查者的访问,通过注射非唤醒药物作为对比,那些引起生理唤醒的人过后认为自己陷入的爱情的几率要大的多。

这让我想到一部电影 《恋恋笔记本》,影片的一个场景就是,男主在游乐场的转轮上玩危险动作像女主表白,引起了女主的生理唤醒,让他们陷入了爱情。

其实在现在来说,这个知识点已经几乎成为了常识,很多人都知道或者被教导要在约会的时候去看恐怖电影,或者搞危险活动。

不过信息是对称的,女孩子们也深谙此道,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脱敏。

带女孩子去看恐怖电影,弄不好会把事情搞砸,给自己减分。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关于生理唤醒引发爱情的更深层原因,也就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因为,在过去漫长进化历史过程中生理唤醒意味着危险,只有处境危险才会引起生理唤醒,而当处于危险的时候,生物体就倾向于繁衍后代,也就是交配。

因为从基因的角度上来说,一个生物体的作用就是延续基因本身,也就是通过繁殖后代实现,而一旦遇到危险处境,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启动繁衍程序,不然就可能失去繁殖机会。

而爱情无论多么美化,都不过是服务于繁殖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曝光效应,就是经常露面,因为我们喜欢那些我们熟悉的事物,一般来说越是熟悉越是喜欢,比如我们自己的朋友就算是很丑也不觉得丑了(我们对自己的喜欢可能也有一部分这种因素,因为我们很熟悉自己的形象)。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熟悉的事物意味着安全,如果一件事情反复出现,而且对你没有威胁,那它就会被标记为安全,值得信任。

如果一件东西值得信任,那它就会显示出美好事物的属性,也就是会有吸引力。

其实一种事物给我们的感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一个系统,很多东西都和价值相关,也就是价值判断会决定感受,比如东西是否好吃,也取决于吃的环境,还有它的价格,以及它的来历。

又比如做爱的感受也取决于对方的权势财富学识智慧张相等,并不只是生殖器决定的,不就是肉吗。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前任会变成魔鬼。

首先回到爱情的发生,也就是在爱情产生的时候,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关于这个现象,很多人都体验过,也在别人身上看到过。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大脑里面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性激素会决定欲望的产生,然后在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激素的作用下会让人进入一种痴迷状态。

多巴胺是大脑的奖赏中心,负责情欲,感觉,兴奋以及开心等信息的传递。

陷入爱情的人多巴胺水平会升高,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同时你也会成为它的奴隶。

根据研究,刚恋爱时多巴胺的释放强度接近吸食可卡因那样的快感强度。

在这样的状况下,你的价值判断会发生改变,因为对方变成了最能给你快感的事物,所以你当然会倾向于和对方结合,也就是说,对方的价值在热恋期对你来说是最高的,你和对方在一起是符合自己最高利益原则的。

从大脑层面,核磁共振扫描显示,爱情会影响大脑做判断的区域,抑制大脑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让我们能够容忍恋人和我们的异同,甚至包括某些生理或人品上的缺陷。

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恋人的理想化,并且当我们把对方理想化的时候,会陷入观察的盲区,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叫做证实性偏见,也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对自己信念有利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不利的信息。

换一种说法,就是你对对方形象的预设,还有你对你们关系的叙事,都会决定你看到了什么。

注意力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是隐形的,这也是很多魔术借鉴的原理。

如果能一直保持这种痴迷状态,爱情不会出现问题,它始终可以对抗全世界。

但问题是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很久,一般只能维持几个月至一两年。

在这个阶段之后,对方已经不能刺激多巴胺产生,不能引发快感,从这个角度上,对方也变得毫无价值。

但是在激情阶段之后,也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依恋,也就是会产生加压素和催产素,产生一种亲密感。

在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认为,这些激素和抚养孩子相关。

而且这些激素能够决定爱情的发展,但有些研究结果却是很残酷的,他们让结婚几年的夫妻抚摸双手,然后做核磁共振扫描,发现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在和陌生人接触时,又会有新的活跃反应。

这个现象也和生物学上柯立芝效应相吻合,也就是新的异性个体会引发新的性反应和唤起,而且这种反应会因为接触时间而逐渐消失。

前面分析了爱情的生物化学层面,它们充分表明了,在爱情里面,我们对自己感觉的意识控制其实很有限,起主要作用的其实是我们的身体。

这和我们一直以来寻找外部归因的习惯并不一致,也就是我们其实高估了个人意志在其中的作用。

爱并不一定要因为确定无疑的原因才会发生,也不会因为努力维持就能永远保持,更不会因为一点点过失就轻易失去。

那个曾经可以为你死的人,和那个无情抛弃你的,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从大脑的改变来看,就是如此。

如果用神经科学的理论模型,其实可以很好的解释爱情的发生过程,正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发疯或者醉酒来解释这种不正常,其实是非常贴切的。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其实从智慧层面,人类早已经看透了爱情的荒谬,只是现在的神经和大脑科学给予了一种确切的证实。

回到文章开头,之所以会出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现象,前文已经可以从爱情发展阶段这个角度给予了解释,也就是,Eva和男主的关系是爱情的初始阶段,Eva是被激活的,所以在她眼中,男主的形象是扭曲的,也就是相较于一般的判断,应该是偏向于积极。

而Eva朋友和男主是Ex关系,她的大脑状态已经恢复,所以男主在Eva朋友眼中并没有神奇的光环。

关于这个现象还没有讨论的是互补性,互补性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基本上可以看做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存在似乎从日常经验中可以得到部分验证,但是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还有根据依恋理论,一个人的爱情模式,是由小时候和母亲的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爱情对象往往是和父母很相似的人,这个假设从我个人经验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但是同样,这个模式也不具有完全的决定性。

如果依恋理论可以给互补性一些证明,那么,也可以给予电影中一种解释。

还有斯坦伯格的故事理论也能给互补性一些支持,也就是,我们对爱情的叙事性要求,也会左右我们对伴侣的选择,比如有些人会喜欢从事某些职业的异性,或者具有某些生理属性,比如长得像谁,还有就是某些人具有某些“情结”。

关于互补性我看不到详细的研究,所以这里不细谈。

最后就是普遍性的人品问题,也就是,也许Eva朋友和男主之所以分开,是因为Eva的朋友有性格缺陷,难以相处,而Eva之所以能和他们相处的很好,是因为Eva是一个很好的人,这样来说,她是极有包容性的。

如果真的有天使的话,也许任何人和天使的恋情都不会轻易结束,因为天使足够完美。

最后再回到文章标题的问题,为什么前任是魔鬼。

首先很明显的问题是,前任是魔鬼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关系结束后,当事人给予的一种评价。

也就是说,前任只是相对于感情的当事人才是魔鬼。

对于其他人,ta仍然还是原来那个ta。

如果感情结束后,双方只是恢复到陌生人或者普通朋友的关系,那么也没有理由会变成魔鬼,仅仅是普通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附加一个魔鬼的属性呢。

这里我想到的是社会心理学里面的认知失调理论,它可以给予一种理想的解释。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也可以解释为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简单说就是,人倾向于追求言行一致,如果言行不一致了,就会出现失调。

也可以解释为,人的处境或选择和他秉持的态度有某种一致性的要求。

套用在感情上,也就是,当你喜欢并且选择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认知和思维都是会为自己的选择来辩护的,也就是说,你的大脑或理智都是为你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服务的。

也就是,因为你爱上了一个人,所以你必须让自己相信对方是值得爱的,不然你无法解释你自己的行为。

当你十分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大脑就会去美化它,让你忽略掉不好的那一面,也会让你相信那些支持性的信息,而不相信那些负面的信息。

当你有了某种强烈的需求或不安全感的时候,你就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而你找到的理由,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因为它们能给你现在的状态处境或者行为一种支持性的解释。

它让你的行为和你的认知之间产生了一致性。

当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因为你心中没有爱的感觉,你没有也不需要做出任何行为,所以不会存在认知失调。

但是前任的情况却不一样,因为前任就意味着,是一段结束的关系,也就意味着主动放弃或者被抛弃,这就变车了一种选择或者一种被动的处境。

正如前面所说的,人其实是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或者行为寻找理由的,这是我们的本性,一段失败的关系也需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究竟是因为谁的责任才导致了关系的结束呢,答案显然不是因为自己,这里牵扯到基本归隐错误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倾向于为自己的过失辩护,寻找外部的原因,而对于别人的行为做内在归因,也就是归咎于个人品质。

所以,一旦爱的光环失去了,你注意的都是对方的不好,而对于自己的问题,则很少注意,或者把责任推卸出去。

而且这里的归因也会牵扯到个人的自尊。

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是,一旦你选择了结束,意味着你必须把结束当作一个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的人必须是不好的,因为如果你还像刚开始那样把对方想象成十分完美,你的放弃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你要放弃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呢。

这样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也就是你的放弃行为和你放弃的完美对象之间不合逻辑。

这时候你因为必须放弃或者已经放弃,你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你只能改变你的认知,也就是把对方重新想象成一个魔鬼,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你的放弃。

根据证实性偏见,还有对记忆的研究等发现,其实我们的认知和记忆都是很不可靠的,非常容易受到预设,立场,还有感觉的影响,而且记忆也是可以后期重塑,根据当下的需要,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对于被抛弃的一方,其实也会出现认知失调,具体说就是,如果对方是完美的,那么失恋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理想的猎物,也就意味着自己彻底的失败,而且如果对方是完美的,那么关系的破裂责任也就全落到自己身上了。

承认失败是极难的,甚至是不和人性。

所以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最好的办法就是恶魔化对方,因为既然对方是恶魔,那么失去对方就不是一个失败,而是一种幸运了。

如果你真的能彻底的说服自己,简直要为此鼓盆而歌了。

前面我一直用的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其实用一些日常语言,甚至精神分析或哲学都能给予一种解释,比如心理防御或者存在主义,但我比较熟悉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而且也觉得这是比较严谨的模型。

其实我对此也不只是批判的态度,而且有时候会有种同情,也是对自己的。

真实生活里面有万千的复杂性,以为靠简单的理论就能全部看清楚有时候也是一种偏见。

说到底,我们都只是想得到一种自己满意的解释,因为我们恐惧未知的东西。

最后想起电影的名字,翻译过来大概是话说的太多的意思,我也在猜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字,它表达的思想和我的分析是否有重叠的地方。

我曾经在微博上说,爱要么是感觉,要么是信仰。

其实我前面说的一切也是在证明,爱就是一种感觉,并不需要那么充分的理由和合理的逻辑,有时候诉诸理性反而让人更加迷惑,就像电影里面Eva的遭遇。

还有我想起一个细节,就是Eva女儿的朋友,因为和Eva的亲近被母亲怀疑Eva是同性恋,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有意思的点。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就是因为很多事情自己没法理解,就会用一种不怀好意的猜测。

这可以用社会心理学里面的偏见来分析,但我发现我已经写的够多了。

的确我觉得这部电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其实我当时看这部电影没有多少感觉,反而是通过自己写评论的同时反思,又看到了很多没意识到的东西。

文学艺术能够提供一个现实的映像,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照顾到各个不同的角度,让我们看到自己偏见之外的世界。

这也是它的价值。

 3 ) She was poisoning your perception of me.

女儿即将上大学的单亲妈妈Eva在派对上分别认识了一男一女——Albert和Marianne。

他们互相都很有好感,于是同样是女儿将离巢的Albert成了她的恋人,而Marianne则成为她的闺蜜。

看起来Eva逐渐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生活步入正轨,直到有一天她猛然意识到Albert和Marianne原来是离了婚的夫妻。

Albert和Marianne彼此并不知道对方和Eva的关系,而问题是Eva在发现此事后也没有向两人摊牌。

为什么?

她嘴上说是因为不想失去Marianne这个朋友(Marianne的才气和成就是她所羡慕的)甚至Marianne需要她,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出于私心——她想多从Marianne那里打听到关于Albert的更多消息和习性,尤其是刺探两人为什么会离婚。

这可不是出于什么近乎疯狂的想知道对方一切的爱慕,而是在二次选择人生伴侣时一种自我保护的慎重。

结果,在Marianne不断的吐槽和抱怨中,Albert以前的种种癖好甚至优点现在不知不觉的都变了味,而缺点更是被无限放大。

她开始迟疑,开始挑刺,直到有一天,不出意外的,事情败露了。

Albert深感被骗和失望,选择离她而去。

此时她才发现,原来她是那么喜欢这个男人;她没有探问自己的内心,却任由别人的观点遮住了眼睛。

“Enough said”,无须多言,片名的意思应该正是指不要听太多评论,而要用心感受吧。

短短90分钟的爱情轻喜剧,导演关注了子女长大成人离家后父母的情感冲击(孤单、空虚感),探讨了人到中年在二次择偶时(没有山盟海誓没有一见钟情的)爱情的分量和意义,展示了我们如何轻易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而对同样的人和事产生不同的看法,刻画了一位母亲无意中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来养的现象。

主题是到位了,风格也够“轻”快,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喜”点不足。

像主角被揭穿一幕作为全片的高潮,完全可以戏剧性再强一些。

这一点,另一位女性导演兼编剧Nancy Meyers几年前的作品《It's Complicated》(《爱很复杂》)就做得更好。

不过这两部片在最后都给女主角的爱情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起码让观众们能会心一笑的走出电影院。

小时候浸淫在Woody Allen片场的Nicole Holofcener早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尤其是她那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悟,在影评界颇受赞誉,烂番茄的新鲜度常在80%以上。

本片是她的第5部电影,全部自编自导,也全部跟Catherine Keener合作。

不过Keener这次的戏份并不多(虽然一如既往的给力),主角则是两大电视界明星——《宋飞传》(《Seinfeld》)中的Julia Louis-Dreyfus和《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中的James Gandolfini。

于是我们看到50岁的肤浅易怒略带神经质的Elaine Benes和躁狂抑郁集慈父和黑帮老大为一身的Tony Soprano像高中生般小心翼翼的谈了场恋爱。

这听起来似乎很不靠谱,但多亏两位主演真实细腻的演绎,使得观影时的感觉要和谐的多。

最终,Louis-Dreyfus喜获自己的第一个电影类重要奖项提名——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音乐喜剧类),而Gandolfini则拿到了演员工会奖和评论家选择奖的最佳男配角提名。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Gandolfini的突然去世而蒙上了阴影。

Gandolfini是在2013年6月在罗马度假时因心脏病发而猝死在浴室的;本片中女主角还曾拿他的体型开玩笑,事后看来很不合时宜。

3个月后本片上映,那一天原本是他的生日。

片末的字幕将这部他生前倒数第二部作品献给他。

他的家乡新泽西则为这位三次艾美奖获得者降半旗致哀,并把一条主干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4 ) 不必多说

很久之前看到过烂番茄网上有一个清新的小电影评分颇高,电影名字叫做Enough Said(中文翻译为无需多言)。

今天终于有了机会一睹为快。

女主角的扮演者是Julia Louis,她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演员。

平和而有趣,对于喜剧有着非常独特的表达方式。

她不夸张,她不做鬼脸,她不扮丑,她不做奇怪诡异的事情。

她从来都用一种自然而简单的方式演绎喜剧,我觉得这样的喜剧演员是最棒的。

不刻意,却能让人会心的一笑。

同时推荐一下她演的电视剧Veep。

男主角的扮演者是James Gandolfini。

很不幸,这部电影成为了他的遗作。

我没有看过他演的其他电影,只知道似乎他以前经常塑造的是意大利黑手党的形象(确实有点像)。

曾经看过国外的一个影评,说是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另一个James,看到了他难得的喜剧天赋,多么希望能看到他在更多的喜剧里面发挥原本隐藏的天赋,可惜再没有机会了。

愿他在天国安息。

电影的主线故事很简单,是一对中年男女相识相遇,却因为一个有趣的巧合而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碰撞。

女主Eva是个按摩师,女儿Ellen即将进入大学离开家。

在一个Party上面,Eva遇见了Albert,虽然当时没有产生什么火花,但是经过日后的相处,两个人相处的十分和睦幸福。

在同一个Party上,Eva成功得到了一个客户,是一位女诗人。

Eva时常去给女诗人按摩,还听她讲述关于她前夫的事情。

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女诗人居然就是Albert的前妻,女诗人口中日日抱怨的前夫居然就是Eva的新男友。

她发现了这个巧合之后,并没有选择阵营,而是盘旋在两个阵营之间,直接导致了她内心的矛盾,和她后来对于Albert的各种挑剔行为。

Eva自己也说“I was protecting myself. I didn't protect us.”在这种情况下,Albert尴尬地发现了现实,并且心碎选择离开。

其实在片中,Eva的行为可以理解。

经过了离婚之苦,Eva发现在感情依然浓情蜜意的时候,潜在的矛盾都往往被忽略了。

例如,她和她前夫。

他们的矛盾其实在其他人看起来是在正常不过的小事,鸡毛蒜皮,但是却是堆积的矛盾和问题使得感情暗淡下来,最终导致分开。

Eva一直在害怕,因为太在乎Albert,她害怕自己会跟Albert会走进同样的死胡同,最后落得心碎的下场。

于是,Eva开始试图通过女诗人仔仔细细地审视Albert。

而女诗人则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控诉Albert。

Eva则因为对女诗人产生了一些崇拜的感情,所以十分盲目地跟随着女诗人的控诉。

Albert是一成不变的,而原先对于Eva来说不是问题的事情,却都逐渐被放大成了问题。

于是,两个人开始变得奇怪。

Eva开始挑剔Albert,太胖,不会小声说话,买了无数的漱口水,存着无数的牙刷,不买床头柜等等。

但其实,电影展示出了十分明显的区别。

女诗人家是非常漂亮非常整洁,女诗人自己是个爱整洁的人,于是批评Albert脏乱差。

Albert自己说的时候,也提到女诗人对于自己的不满,也笑称自己是个“slob”。

但是,当镜头转换到Albert家的时候,并没有到达“slob”的程度,只是简单舒适的样子,只是没有把东西都完美的摆整齐而已。

Albert在整部影片里面给人的感觉是十分亲切舒服,时而风趣,时而浪漫,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能力,当然也是有缺点的。

但是无论如何,怎么看都不像是女诗人嘴里那个“邋遢”,“loser”,“恶心”的前夫。

这些使得Eva变得困惑。

再加上女诗人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生活,还有粉丝过来感谢女诗人用诗拯救了她的生活。

女诗人的形象在Eva心里变得十分伟大,伟大到Eva有点想要变成女诗人的倾向。

具体可以表现在Eva要求Ellen和Chloe在家里脱鞋脱袜子,其实是有点学女诗人的要求。

Eva开始倾向于相信女诗人所说所想,并且开始从女诗人的角度去审视Albert。

Eva原本对于Albert的爱恋和温柔细腻的感情,渐渐被一种审视的目光代替。

他们两个也开始陷入了矛盾的漩涡中。

直到一切崩盘的那一刻,几个人都无比尴尬,最后以Albert的心碎离去而结束。

Eva去找Albert道歉的时候,两个人都明显拼命地抑制着心里的感情,Albert苦笑着说“You broke my heart. I am too old for that.”Eva只能拼命说着“Sorry”。

解释自己在保护自己,而Albert却问她有没有想过保护他们的感情,Eva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部没有想过保护他们的感情,而是一味地想着怎么避免自己受伤害。

当然最后两个人还是因为无法割舍的爱恋,走回了一起。

至少是有象征着和好的趋势吧。

其实不必多说,真正的爱恋是要两个人去体会的。

婚姻我不懂,恋爱我只懂一点点。

但是无论如何,在感情里,自己去体会才是最好的了解方式。

别人的评论并非不重要,并且别人的评论是一定要听的。

我记得读到过,如果你周围的朋友都不喜欢你的另一半,这可能以为着这个人不一定是你最合适的生活伴侣。

而别人的评论多多少少都带着自己感情的因素,想要分辨出客观和主观的意见是十分难的。

想要平衡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当我们退一步想想,哪段感情不是在共同探索中一步步前进的?

但是探索一定不能武断地下了结论,带着偏离轨道的审视眼光,那样一起勉强往前走,还不如现在撒手,各走各路。

共同探索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携手,意味着交流,意味着共同发现问题,意味着努力沟通并试图解决矛盾。

没法解决的,带着遗憾,带着不舍,带着感情,带着感动,带着美好的记忆,平和地分道扬镳。

可以解决的,带着快乐,带着幸福,带着喜悦,带着摩擦,带着争吵,带着一起往前走的勇气,携手共度人生。

不必多说,让我们一起走。

 5 ) 婚姻就是找一个可以聊得来的人。

一句话总结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就是,女按摩师Eva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自己的客户兼好朋友M的前夫A约会了,结果M老是在Eva面前说A的不好,导致Eva也开始对A挑三拣四。

这层关系大白天下之后,A觉得很受伤,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你让我觉得我在我女儿面前就是个白痴”。

然后两个就分手了,但过了一段时间,Eva觉得自己还是喜欢A,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影响,最后两个人又在一起了。

谈几点感悟:1、Eva开始对A不感冒,但是两个人第一次约会的时候碰出了火花。

吃饭的那一段恰好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亲密关系》当中讲的如何建立吸引力的内容,如果讲这门课,那这一段做为资料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说就是我们都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根据此原理,如果你想与某人建立关系,一定要适当地不遗痕迹地去模仿对方。

当然如果两个人真正的相互吸引,那么彼此是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模仿对方的。

比如对方喝了一口饮料,那么你就要及时地跟着喝一口;对方笑了,你也要跟着笑。

比如A说Eva的手不像按摩师的手,非常漂亮,这时Eva就说A的手怎么怎么的;Eva说自己老了,A说他不喜欢年轻人。

2、Eva和自己的前夫具体因为什么原因离婚,片中没有明说,但在一些聚会中,Eva的前夫要点cookie,Eva说没有人吃不要点,但是他的前夫还是点了。

Eva说之前你就这样,你买了自己不吃,可是我就想吃,害得我长胖。

为此两个人喋喋不休。

Eva前夫的现任女朋友说那你可以管住自己的嘴啊。

A被前妻描述的一蹋糊涂,原话来说,”he is a loser“,但是在Eva看来却不是,肥胖怎么了,没有床头柜又如何。

所以好的婚姻就是我们愿不愿意包容对方的一些缺点。

或者换种说法,对方的缺点是不是恰好正是你非常在乎的。

比如有的人觉得你妹呀,买这么多漱口水又不用有毛病啊老娘受不了了;而有的人就不care。

所以一定要找到和自己嗅味相投的人。

I only care for the comfortable feeling when we gather together. 3、我很欣赏片中成年人和小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

尤其是Eva和她女儿的好朋友,当她迷藏要不要和男朋友上床时,Eva给出的建议是why not try。

她自己和A约会,也会说给女儿和她的朋友听,并听取她们的意见。

这种平等的关系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4、A的女儿要去外地上学,A虽然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但他还是尊重了女儿的意见。

Eva也是,女儿要去外地上学,各种不放心和牵挂,但最终还是目送着女儿一个人进了车站。

话说这一段还让我小小的感动了一下。

我想起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关系,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当中渐行渐远,你站在站台这边,他站在站台那边,用背影告诉你不要追。

然而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父母似乎明白的太少,或者即使明白也无法做到,总是希望儿女能听自己的话,能守在自己的身边。

 6 ) 自由的能力

看本片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一次機會體驗何謂真正的自由。

天朝人大都以為自由來自制度。

不錯,沒有黨禁,報禁的國家才是真正自由的國家。

但是,國家自由了並不意味著人就自由了。

人自不自由還要取決於你有沒有自由的能力。

本片的女人就是一個沒有自由能力的人,因此她聽從於別人,讓他人影響自己。

很奇怪的是,她在指導女兒的朋友時看起來是一個完全能夠掌控自己的人,但一到自己的份上,她完全失去了自主能力。

最後,就是失去了一個好男人,一份也許是這輩子可能遇到的最好的緣分。

最後我看她開車到人家門口去我都覺得害臊,事情明明就回不去了,還去死乞白賴要回來?

就這點不和我的邏輯。

 7 ) <<Enough Said>> SAY, NEVER ENOUGH

其实力荐这部电影,最后得来的肯定是会遭部分人的骂。

影片没有很多的惊喜之处,平凡地诉说一个两已婚中年的爱情故事,招数也不算新鲜,没有肌肉俊男,没有火辣美女,更别提什么高科技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部淡淡的电影,却会在最后,不自觉地就会带随着你去感动,去惋惜,去希望,一切都要好好的。

有时候,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是,那些经常围绕在你身边,而你从来没有去发现,去珍惜的东西。

亲情,爱情,友情。。。

最后,for jim,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优秀的遗作。

 8 ) 幸福就是,让我安静的坐在你身旁

早在很久之前,我就拥有了——“靠在一起,一部电影,一个下午,这就叫幸福”的心态。

周遭的同龄人,几乎都会将自己的周末排的满满,或是去K歌,或是相约打牌娱乐,或是三五姐妹一同shopping。

以上的这些,只给带给我片刻的欢愉,可真正的幸福感却在疲惫之后,丝毫不见踪影。

我记得在豆瓣读过一篇关于射手座的文章,“表面热情内心孤独”,我对这样的表述感到了深深的共鸣。

我不是想说射手座有多么高深莫测,可那种无人能懂的感觉,一直陪伴着我到如今。

有人会说,地球上那么多人,怎么会担心你遇不到懂你的那个?

但事实就是如此。

美国家庭的离婚率高的吓人,多半缘于他们对感情的冲动性。

我爱你,我很爱你,所以I wanna marry you. 我受够了你,我们没法生活在一起,所以We should get a divorce.我很欣赏这样随性的生活方式,如果真的是双不合脚的鞋,丢掉又何妨?

按摩师Eva和前夫离婚的原因电影中并无交代,只是在女儿上大学之前的聚餐上,两人仍旧因为过往的鸡毛蒜皮喋喋不休。

”你买太多cookie回来,会让我发胖!

“”我买回来又没有逼你吃!

“”买回来不吃为什么要买?

“诸如此类。

前夫的现任轻描淡写说了一句:”管住自己的嘴巴就好了啊。

“让Eva生生被羞辱,我从没想过在这些小事上去包容你,所以我们真的不适合在一起。

在面对James这个体态肥胖,满脸胡渣的老男人时,Eva却不再挑剔太多。

Funny就很好,capable to cook也不错,sexy in bed真是再好不过了。

最棒的是,we really have much to talk about.这也算是人生中,一件很幸运的事吧?

当彼此都从一段令人疲惫不堪的感情里走出来,不能要求再多,只求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吃饭,上床,做爱。

我不在乎你有大肚腩,也不在乎你的怪癖是爱买漱口水,更不在乎你究竟有没有床头柜,上面有没有堆满东西。

I only care for the comfortable feeling when we gather together.不要企图从别人口中打听他的过去,更不用说是前妻的口中。

把他当做一个全新的人,要自己去发现他的一切,好的坏的,都需要自己看见的。

Eva差点因为James前妻的对他的埋怨而失去这个胖男人,幸好在电影的结尾,他们彼此都没有放弃。

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彼此相视无言,那一刻,他们才真的懂了对方。

幸福是什么?

如果是你问我,我会告诉你,幸福就是,让我安静地坐在你身旁。

不必开口问我喜欢你哪一点,我想说的是,全部。

 9 ) Enough Said(intriguing)

It makes me wonder how a relationship start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 can't help imagine what life would be like for a couple in 10 or 20 or... years time. Is it the truth that the right person for you is gonna be not so right sooner or later?Maybe oneday I would find out answers for that.

 10 ) 无须多言,只要用心感受.

1、不要妄想左右逢源.最后女主在诗人、男主、特洛伊母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都闹僵甚至破裂都是因为女主自欺欺人的小聪明与欺瞒.其实在知道内里关系的不久时间,就应该对各方都坦白.但也许女主处理的态度,更符合人性,更真实.2、虽然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人是好事,理论上来说也会更全面客观.但毕竟,在感情方面,你要更多的相信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过多的评价与过往的故事.3、其实女主是一个典型的没心没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胡乱抨击别人各她什么的人.这点从他对男主态度的犹豫不决和在好友大聚餐的时候开前夫要加面包的玩笑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而事实上,那盘面包第一个拿起来吃的人是她,而最后离不开男主的人,也是她.其实她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自己.4、特洛伊好正点,看评论说是一个人气偶像.这个角色也代表着外来者对于女主和女儿母女关系的冲击.她是可以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就进来屋子的人,和那个寓言中的木马有着暗喻的关系.5、其实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年离异人士从新拾获爱情的爱情故事.倒不如说这是一部教人如何与别人相处的故事.又或者是一个人如何自我再重新认识的故事.6、女主让我想起了《阳光清洗》.同样很美国的感觉,同样很美国的行当.同样带着厌恶性的工作,同样心怀憧憬地面对一路走来的生活.7、很想把这部戏推荐给一位朋友看.因为我觉得如果她看完,或许可以解开她内心的症结.让她在感情上获得一个好结果.不过当然,这也许只是我很不知就里的想法.

《无须多言》短评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十一场。很喜欢这种轻松的轻喜剧,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剧情,絮絮叨叨的生活片段真实的再现了一群中年人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危机”和感情。电影用很轻松的语气告诉了所有人不要别人的意见而左右了自己的意愿,坚定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幸福。朱丽娅和甘多菲尼演得超好!

7分钟前
  • Ron Chan
  • 力荐

So cute~

10分钟前
  • Lavender
  • 推荐

话痨小品,重复的场景变换的心境。但这个年龄层的人这样谈情说爱是不是文艺的过头了点?

12分钟前
  • sam
  • 还行

中年人的爱情小品。其实我觉得flabby男主蛮不错的。

13分钟前
  • sherwoodsylvia
  • 还行

离过婚的中年人的烂故事,导演挺用心,不让电影那么无聊,主要在人物设置上很可爱,不让人讨厌。配乐好赞,故事基本就像生活,没有那么做。这片很平,基本就是一个道理,爱情里那个ta究竟是谁,自己最清楚,无需多言,无需他人影响你,也无需要求那么多。过于他某个坏习惯,正是他特立独行的地方。

15分钟前
  • 山藥炖鴨舌頭
  • 还行

女导演拍的女主角还这么烦啊,女人到了四五十真的不能再走没文化路线了🙄️

18分钟前
  • 逃离南西biu!
  • 较差

积毁销骨

19分钟前
  • 马修斯
  • 推荐

7.0 这种描绘中产阶级生活的独立喜剧已经发展成一个亚类型了,离不开爱、亲情、友情和成长这些主题;虽然挺喜欢这个类型,可是此类型的电影在风格以及题材上的创新还是太少,多少让人有些疲倦。

20分钟前
  • JoshuaLi
  • 还行

一般

24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较差

7.0

28分钟前
  • 夜空飞行的银鱼
  • 还行

很温馨的电影

33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很多时候我么都做了傻瓜。

35分钟前
  • 电影学徒
  • 还行

第一次觉得胖男人也可以很可爱

37分钟前
  • kenda
  • 推荐

Nod bad

41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还行

轻松。

42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NY #8. 三星半。男主角竟然去世了……

44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还行

【B-】原来是中老年题材流水账爱情轻喜剧……其实片子还可以啦,但我觉得与其自己看不如给我爸我妈看Orz

4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小世界

54分钟前
  • 那片欢城
  • 还行

9 Mar 2014。比起愛得大起大落死去活來的片 現在我好像比較喜歡這種中老年的片 完全在生活中的細節來顯得處理感情甚至於一件事情的智慧 本來這就是我們毫無違和感的生活啊 尤其受傷后的小心翼翼 I really like the fatty cause he s a ppl with sense of humor I guess 最後很想知道他床技究竟有多好。

58分钟前
  • qazwsx
  • 力荐

电影版的The New Adventures of Old Christine。电视届的喜剧女王JLD”本色“出演;《黑道家族》Gandolfini的遗作。中年人的成长故事,偏老套但颇精致。

1小时前
  • 西木的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