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回忆录的方式写成,回忆是一种很容易被无意识筛选篡改的事物。
在所有回忆里多喜始终没有提及自己的任何情感,她好像是旁观者,可写下回忆的人往往入戏最深。
叼着衣绳这一段太性感了她对夫人,对板仓,对这个家怀抱着怎样的感情都难以明说,人的感情很复杂,朦胧又暧昧,很多时候都无法界定。
对那个家里的一切包括来到家里的板仓她都怀着爱意,她最想要的是在这个家里曾有过的那种生活。
电影之初战事已起,本是不好的时代,可她对那时生活的喜爱是洋溢出来的。
回忆到夫人与板仓的私会时,多喜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故事渐渐开始心酸,但我必须写下去。
”
她最喜欢的是夫人,她对其他人其它事物的喜爱都多少都掺杂着夫人的原因,或许可以说是爱情,但说成一个纯净之人的仰慕迷恋与守护大约更加恰当,她对夫人并未生出过占有之情。
她的悲喜系在夫人而非板仓身上,板仓出现前后她没有太大变化,但发现夫人的情感时她觉得心酸。
她要告诉那位男性化友人的秘密并非夫人的爱情,而是自己的爱情。
可谁也没有明说,她们只是说她很美,每个人都会喜欢她。
那一段谈话设计极其隐秘,刚开始两人谈论板仓,说夫人最近有些奇怪。
友人露出了然的神情说:“这样啊,这个板仓先生喜欢时子啊。
”那种语气显然在说:这种事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紧接着多喜低着头哭了出来,友人回头怔愣地看她,而后明白过来:“原来如此,是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啊。
”此后就开始谈论时子很美丽,丝毫没再提到板仓。
再结合前面对这位友人男性化的描述,暗示已然十分明显。
因为自己也有过一样的情感,所以她一哭她就明白了。
但在那个时代同性恋是绝对不允许的。
多喜年轻时便是内向含蓄的人,到年老也还是如此,她一字未提自己的情感,在故事里消失得仿佛只是个见证者,可若非有情怎会写下这字字句句。
心酸时子的心几乎都在板仓身上,对多喜只是普通的礼貌与温柔,她对多喜绝对谈不上情,哪怕是爱情之外的其它情感也很淡,她生性里就是善良单纯又温柔的人。
但当多喜阻止她和板仓见面时她也会对多喜生气。
板仓虽爱着时子,但对多喜同样多有眷念,他说我永远不会忘了你,他说如果我死了,那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这些都是真的,夫人与时子是世界上对他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那副画里也就画着她们。
这种情,无关爱情。
板仓这种柔软的男人对世界处处怀着爱意。
画里画着的两个女人就是板仓最爱的女人这部电影里私以为作者最爱的人物是多喜、板仓与荒井建史,他们是三个与战争最为对立的人物,分别是那个时代里的女人男人与当下的年轻人。
痛疼的时代大背景与小小的家,委婉、袅娜、含蓄、细腻,整部电影美得像一个端庄温柔优雅轻缓的日本女人,但男人、战争与政治一定要来切割这份美丽,一边是人性的美一边是绞杀人性的恶。
在那群男人的谈话里,人的生命与自由意识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国家通过军事化统一教育(洗脑)给他们构建起来的军事理想、经济理想与政治理想。
多喜的故事永远写到夫人与先生的死亡就截止了,这是她人生的自传,其实她的人生真的就只有那么长,只在那栋小小的红顶房子里。
往前的人生不值得记忆,往后的人生全都是多余。
那是战争留给人永恒的烙印,所以她哭着说我活得太久了。
人年老后一落泪就好像浸透着一生的重量板仓参军前与一家人一一告别,打开门外面的雨声淅淅忽然清晰起来,我才猛的意识到这一别可能就是生离死别,所以才那么认真,用雨声营造气氛实在太出色。
他在雨中与多喜拥抱,无关爱情,而是一种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有关生命有关世界有关爱。
那是一个即将上战场的日本士兵,他尖刀所指是可能我的同胞,他足靴践踏可能是我的故土。
可那一刻我清晰地知道他是无辜的,他也是受害者。
我为他哭泣。
真是个令人生厌的时代
鏡頭頗有些小津的味道 從頭到尾跟劇中人一起哭得泣不成聲 表白Haru醬!
演得太好了 影后拿得當之無愧 小心翼翼而又篤定地撐起了整部片子的想象空間 非要說百合向的 太狹隘了吧 非要說藏信是出於私心的 想得太簡單了吧 特殊的年代 特殊的身分 感情也跟著因隱忍而迷離了起來 為什麼這樣選擇 為什麼那樣悲傷 這一切終將是個謎 一直迷戀東方的美學和敘事 無論是愛還是傷痛 都純粹而清澈戰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每一個人生活得沈重 說「那是個令人生厭的時代」 說「我活得太久了」影片一開始 房子裡一直掛著的紅房子照片被隨意地扔掉了 讓人覺得好心痛
提到上了年纪依旧持续拍片且佳片不断的电影人,我脑海中最先冒出的就是美国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和日本的山田洋次老爷爷。
就作品主题及风格而言,前者多变而硬朗,后者则恒久而绵长。
家庭,是山田洋次一直在表达也是最终想表达的。
《小小的家》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讲述的是一位女孩到东京做女佣并和主人一家相处的故事。
这位女孩名叫多喜,生性温柔善良,她和她的主人共度了一段平凡而又难忘的时光。
那座红色的房子,那个小小的家,多年来一直是多喜的牵挂。
影片借多喜的回忆,反映了日本二战前后十多年的时代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身处战争中人们悲惨境遇的关怀,风格清新,主题隽永。
整部电影如同一杯日本清酒,清新且优雅,细腻而又绵长。
山田洋次去年的电影《小小的家》,最初吸引我仅仅是因为学生时代的女神松隆子参演,受朋友那种不屑于山田洋次选材情绪的影响,很少看这位老人家的作品(除了黄昏清兵卫)。
电影用最常见的以小家写大时代的方式展开,双线蒙太奇中的现在时,除了结局部分,其实对叙事推进影响有限。
整个故事对于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有生动的描述,小家之暧昧,大国之荒诞。
同时也是日本少有的透着浓浓反战情绪的电影,从妻木夫聪的那句“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而东京的商店竟然为此而大肆促销”,到讽刺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战争导致资源匮乏,玩具厂竟然没有金属原料只能生产木头玩具。
前后两次通过剧中人说出“那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的荒谬,狂热时代里国民不由自主的痛,体现得淋漓尽致。
看完以后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点。
男人们在一起谈论战争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些“我生长在这个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
包括酒馆老板和多喜说向美国开战了以后,跑到大街上高喊万岁;老爷和社长同事谈论战争的时候说打完这场就胜利了等等。
之前我以为这种“容易被氛围感染而做出一些与平时不同的举动”的行为,只是某个国家人民独有的,现在看来大概是人类的通病。
一些政治家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制造一些场合,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达到“共鸣”,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
能想到这里估计也是前一阵看了政治课的原因,当然也少不了和男朋友的讨论。
能意识到这种制造气氛煽动人群从而控制人群的行为,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觉醒吧。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了,胡言乱语hh
影片主线清晰,意图明确——讲故事。
只是导演在陈述多喜、平井夫人、板仓之间的情感关系时,不知是故意所为还是咋滴,淡化处理,隐藏着没有交待。
说好听点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说直白点看不明白。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许是导演想要强调结构和角度,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仅仅是从多喜出发的,通过个体映射时代那都是后话。
导演仿佛在暗处窃喜,“别指望我告诉你更多,你所知的即是多喜所说的”,多喜是隐忍的,良善的,一个好的女佣,做好本职工作外,本身就不该对主人的事情知晓太多,太八卦细节,就是女佣越界了。
由此,观众的思维被巧妙地设计成戏里的荒井健史(妻夫木聪饰),按图索骥,推测、臆测,留白之处,即是多喜长久以来难以言说的懊悔。
她承受的苦痛,观众给受了。
画面、色调和节奏感上,就是美,很美。
纤细,清淡。
哪怕是战乱,也表现得艺术感极强,空袭如同流星雨。
“陨石”坠落,啼哭嚎叫,恐怖、残酷、痛苦,一笔带过,足矣。
观影后,想必每一位观众都会很向往能那栋融合了欧式洋房与日式庭院的红瓦小屋。
有一处画面,导演以较低、较远的视点,拍摄了樱花盛开之时,花瓣随风落进窗开的屋里,美好的建筑设计给生活带来的超凡气息,挡也挡不住。
在室内就能欣赏到甚至是触摸到室外的自然风物,富有层次的空间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感知想象,敞开式的空间此时变成了一幅精心构图的画作,消解了外部(公)和内部(私)的界限。
日本导演好厉害。
另外,从当时的日本平民视角看当时的中日美关系,感觉还是新鲜的。
《小小的家》讲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日本故事,一个女佣进入一个三口家庭帮忙,一方面和女主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女主人的一段密恋故事。
山田洋次于2008年亦拍过一部战争年代的寻常百姓故事《母亲》,御用演员吉永小百合饰演母亲,故事如泣如诉,赚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但《东京小屋》的格调却全然不同,若《母亲》是严肃的,《东京小屋》则回到了山田洋次庶民剧的风格,轻松谐趣,涉及到爱情的部分,更有些言情轻喜剧的感觉;当然,当故事后半段战争的氛围越来越浓之时,故事中备受繁杂感情折磨的众角色也开始由喜转悲,跌入了情绪的谷底。
整部电影虽则由一份嬉笑轻松的基调开始,到了故事最后,却变成了悲悯的一曲反战之歌,很难有观众不被戏中人的情绪感染,其中的深沉,实在百转千回。
但这份对人物的深情描绘,其实不过是山田洋次叙事笔触的表面文章;山田的功力深厚,在于这部通俗剧外表下对电影文本、电影语法的超凡运用。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山田洋次电影中,留白最大胆的一部。
因为在电影中,山田洋次的一些伏笔可能八成的普通观众都接收不到,山田刻意在收敛,再收敛。
而整部戏最重要的一条暗线,则是戏中女仆多喜(黑木华)与男主人公板仓(吉冈秀隆)的一段感情,它在剧情叙述中完全被忽略掉,在电影中显而易见的只有板仓与女主人(松隆子)的一段恋情。
但电影中却有不少伏笔暗示了多喜与板仓的感情,以下举例:1.其中有一场戏,只有板仓和女仆多喜二人,他们一起在狂风乱作的屋外协力修补屋顶,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不是一场废戏和过场,而是铺陈了他们的感情变化(他们第一次见,只是作为同乡的寒暄);2.板仓最后走时,说了一句:“如果我死了,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他们最后拥抱了一下;3.板仓的画里有两个女人,作为一个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可见那两个女人对他的生命而言多么重要,不是只有松隆子;4.松隆子的儿子在片尾回忆时说,他常和多喜去海边,有时候板仓也在,他觉得两人很般配。
其实多喜,板仓与他一起去过海边,但这一幕,却被多喜的自传选择性的忽略了,或者说,多喜根本不敢去提他们俩有过这样相处的时光;5.多喜最后没有把信交给板仓,源自于她的一份自私的感情,因为她爱板仓,所以最后一幕为何要重复强调那句:“我活得太久了。
”,对多喜来说,那是一份guilty,因为自私,让女主人和板仓从此永别,那是她的一份无法放下的“罪”;6.老年多喜写自传时,内容经常被孙子吐槽,说与历史不符。
其实,这些设计强调了记忆的选择性,有些东西多喜无法面对,或不想再记起。
而最无法面对的,当然是她最后因为私情而没有把信交给板仓这件事,所以她不承认她和板仓有感情;7.戏中不少明显的同性隐喻,当然交待了一些多喜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而那份感情是复杂的,我并不觉得是同性的那份爱。
但某程度上我却怀疑那是多喜在回忆时的欲盖弥彰,因为她不肯承认与板仓的关系,总是顾左右而言它。
山田如此大胆的留白,其实呼应了戏中人物多喜的处境,她埋藏在心底的秘密是如此之深,其中的愧疚与留恋,其实如战争一般,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山田的电影其实可以给中国电影一些启示。
有某些自恃艺术家的导演总抱怨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亦有某些沉沦商业片的导演除却娱乐、赚钱之外别无所求,而总以“贴近观众”作为借口。
但山田却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可以贴近观众,也可以言之有物(可以是如此巨大的留白)——平实是对观众的尊重,深邃是对电影的尊重,两者并不矛盾。
以我看来,山田是现今日本最好的导演,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透了电影通俗与艺术这两种属性。
很久没有看这样的片片了。
在很浮躁的生活状态下,不知为何,没有想要快进。
山田洋次作品,名气很大的日本导演,虽然没有看过他从前的作品。
这是一个女佣对她在二战时期在主人家生活的回忆。
主人家里的屋顶是红色的,在一个山坡上一座别致的房子。
故事里的婆婆说:女佣也是一门工作,是在乡下已吃不上饭的她来城市的一个锻炼,回忆里的她很认真地工作着(日本人的务实是骨子里的吧),比如,主动背着小少爷去医生家按摩腿,风雨无阻,使小少爷又能走路,大家渐渐都越来越喜欢他。
女主人甚至会为她出头推掉她很为难的婚事。
故事,在平淡的基调下进行着,然后悬念缓缓注入;色调,是黄昏的颜色,然后是那个红色的屋顶,小小的家,美丽的家。
听说黒木华凭借此片夺得了柏林影后,演的很好,或者说,这部山田洋次的作品,每个人都把握拿捏的很好,就连那个扮相丑到哭的板仓,到最后,也觉得是美好的。
政治可以操控民众,只是真相依然。
小小的家,每一个细节都昭示了生活的原色美好,然后夹杂着日本二战的始末。
日本占领南京,男主小七,说到了南京大屠杀,这种直白的历史真相正是日本一直在回避的,据说山田洋次的老师,小津安二郎也在二战中服役过。
情形应该就好像那个板仓最后入伍,他领导感慨的说,让这么有绘画天才的你入伍将是日本多么大的损失。
——战争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
婆婆因为信件的事情在自责,还是对于女主人的怀念,大家猜测种种,都随风消散了。
哀而不伤,大约就是这样的。
有一部这样的电影,很好。
电影结束,我记住了什么?
留在印象中的是多喜红润的脸庞,温柔的笑容。
看见夫人背后系反了的带枕时的震惊,对于青年羞涩的笑。
在那个年代多喜最好的归宿,就是在夫人的介绍下找一个家庭富足却年龄颇大的老翁嫁了。
原本的多喜觉得这是很好的选择,就像当初她认为在夫人家做女佣是一件很好的事。
后来夫人遇见了那位青年,产生了不伦之恋。
多喜也感受到了青年的温柔,心中产生暗暗的爱慕。
这段不伦之恋悄悄进行着,但也渐渐被许多人所察觉。
多喜劝阻夫人,也许是想夫人悬崖勒马,也是心中的嫉妒暗暗作祟。
但最终这股暗流被一封征召令所截断,最终夫人与青年见面的机会也因为多喜没有送出的那封信而失去。
多喜在晚年悔恨自己的行为,因此希望找到夫人的儿子了却自己的心愿。
觉得自己的活得太长了,每夜回想这些事痛苦加深。
故事是从一位老妇人的回忆讲起,她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女佣。
她工作的这个家里,男主人是玩具公司的常务,女主人雍容华贵,还有一个孩子。
她全心全意为这个家庭服务。
但是后来在男主人的玩具公司工作的板仓来到了这个家庭,女主人对板仓一见倾心,就这样两人产生了情愫。
而且当时战争爆发了,这个两人的秘密也渐渐被人发现,她也发现了这件事情。
后来板仓要去当兵了,在走的那一天女主人还想要去看他。
女佣为了这个家庭阻止了她,而且答应会替她送一封信,就这样回忆结束了。
两人的恋情也结束了,女佣后来也回到了乡下。
回到现实,老妇人后来去世了,留下了一封信,就是当时女主人要求她送去的信。
女佣当时并没有去送。
扮演年轻时候的女佣也凭借这部电影的表现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
扮演女主人的是松隆子,电影中真的是雍容华贵。
电影中女主人和板仓的恋情可能会有些争议,当然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在许多人也无法接受。
不过过去了许多年,这种事情也不重要了,电影要讲的也并非是这件事情,电影的主题还是和战争有关。
女佣当时的做法,有些人认为是女佣暗恋着板仓,自己对此并不认同。
关于那段恋情,大抵是不赞同也不反对。
“所有这些都确实发生过,希望不要再发生。”
人的复杂性比如,女佣最后的行为不能简单解释为保护主人的家庭,或是嫉妒,而是她如何才能让平庸的自己在旁观的一场惊天动地爱情里拥有一席之地?人的复杂性就是对于模仿艺术的冲动高于一切,而能够说出来的部分,总是千篇一律。
整体感和《东京家族》像,回忆串联现实、小人物眼中的战争流离似《去见小洋葱的母亲》,以中产温情为基础、弥漫感伤、不无反思的通俗治愈剧,山田洋次的拿手好戏;叙述人称转换突兀,中间一段甚至变成全知视角,略混乱;黑木华的确演得好,情绪层次分明,松隆子还是那么美!
淡淡的,女仆一身都是戏,板仓的发型让我不忍直视啊,众多熟脸甘当配角啊。
一个女佣的回忆录。属于凄婉的坏电影。山田洋次建构的这个小家和女主角,有点类似《赎罪》,都是裹挟在剧烈动荡年代时的小误解和小情愫。深层次看你会发现,它选择性地将美好归功于人间至暖的心灵,将罪责和遗憾推脱给无情的时代。这不是反战,是选择性失明。
倍赏千惠子追忆战时在红顶小屋一家的帮佣生涯。全片以她书写的回忆录展开,那还是应该注意一下视角的问题,比如女主人与吉冈秀隆首次拥吻,年轻的女佣并不在场,那这一幕就不该演出来。全片最大看点还是呈现了战时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感受——攻陷南京如何欣喜(购物狂欢)、如何担忧美国的威胁、战时男性在后方婚恋市场上的紧俏,以及丘比沙拉酱的前世今生。山田洋次借妻夫木聪的口普及南京大屠杀等常识,传达了中间偏左的立场。片子主干是夫人松隆子与吉冈秀隆的出轨事件,两人的关系来回牵扯了多次但并没什么深刻的内容,最后收尾也着落在几个当事人对出轨事件暧昧处理的余味上,导致本片的容量与同题材的《在这世界的角落》之类不可同日而语。吉冈秀隆演不到30岁的年轻人没说服力。黑木华用赤脚给桥爪功做足部按摩的场面,是给恋足者的福利了
一个偷情,一个暗念,竟然可以拍的这么纯真,这么善良,这种人文的抒情,贯串整个人生,很是细腻,令人动容,久久难忘。其实更多的是对当时那个时代,变态的政治形态、异常的社会人格的反思。8.2
那间红色屋顶的房子里,加装过抵御时代风暴的窗板,擦洗过由于情欲黏腻的地板,弥漫过慰藉相思气味的杂煮,拒绝过伦常不能容忍的热茶。女佣愿意终身不嫁,背着小少爷跋涉千里。主人的爱恋却像南京沦陷后前途不明的时局,充满着百般变数。人们被迫接受和腰带花纹相反的命运,或主动选择藏匿陷落的爱情。
为她人著书立传的一生。
女仆对女主人不可言说的隐忍情愫,女主人和画家无疾而终的爱恋不伦,山尖上一栋藏了太多秘密的红色小家。都是那个年代的身不由己。戦争はするもんじゃないって。P.S.去了柳川之后终于明白小七身上这个治愈的气质是哪来的了QAQ
#FIFF#好酷儿,全片的高潮和精华都在女主对女主人的酷儿情绪中。试问谁不被这种跨越岁月沧海的爱所感动?
大时代的小人物,细腻,隽永。
优秀的反战片。山田洋次太善于表现含蓄、隐忍、暗流涌动的东方式感情。片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极其善良,可就是这群极其善良的人,天真无邪地欢庆南京陷落,兴高采烈地去为庆祝南京陷落而大减价的百货公司购物,然后眼睁睁地看着战争夺走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没有发出过一声呼喊。
从这么温情的角度讲战争真美好啊
比《東京家族》好些,故事跟結構不差,未能填補(也未明說)的遺憾與三層視角,但各種拖戲與累贅(山田洋次必備?)依然讓人受不了…
男主太丑,坚持不住。
3.5
山田洋次太匠气,拍电影充其量是个擅于交作文的熟手,总是欠缺让人惊艳的手笔和才气。前面120分钟还能勉强绷住,烂俗结尾一下破功。PS:柏林影后的演技在哪儿啊?在哪儿?
136.睡着了
小小的家,小小的暧昧,小小的秘密,小小的过错。泛黄片尾一次性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