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得时候恍神了以为突然切片儿了,请不要惊慌。
本片的特色就是各种风格不断切换而又神奇的合为一体,大概除了两大导演,各路出钱出权的神仙都有了一点话语权的缘故,不失为民主和妥协的神作。
穿越偶像林觉民,每次出场就是穿的倍儿潮的MV特写镜头;莲花姐出场就是为了和龙哥谈一场恋爱;黄兴的造型多简单啊照着品客薯片那样贴两撇小胡子都不行吗龙哥,每次我看见他都得想一秒这哥们儿是谁来着。。。
槽点太多不一一吐了,总之看了本片最后浮雕定调子的那一段神来之笔你会对本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所理解和领悟。
本片揉合了爱情,动作,西部,清宫,枪战,偶像,MTV,党史等种种元素,总有一款元素是你喜欢的哦亲。
亮点也是有的,赵文瑄的台词,老万的演技,各路酱油腕儿的豪华阵容,决定了它虽然不伦不类但也不至于落到垫底儿的地步。
听话听音,透过剪接看内涵,乃是本片之精华所在。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
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
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
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
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
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一部主旋律电影,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请不要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部这样的电影。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惜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电影要表达的当然不止这些。
但只从将那段悲壮的历史还原成电影来看,还是感动的,因为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洒血的先辈。
请带着一种敬意和感动去看这部电影吧 。
看豆瓣多了,一定知道,只有最差的评价和最好的评价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我到这里,不是为了被注意,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对电影的看法,所以选择了最中间的那个,这个革命从开始的时候就让人心酸,看到的只是一些充满理想的一群人为了一个主义在那里奋斗,可是很不幸,都失败了。
胡歌演的林觉民看起来挺帅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反正很快就会死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一直在等着林觉民那个著名的《与妻书》的旁白,可惜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到。
也许导演想让我们自己去百度吧,事实上,我的确百度了一遍,看完以后,还是热血沸腾。
剪辑的画面很好,也许和张黎有那么一点关系,不过像这种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如果太着重于情就会显得虚假,太着重于事就显得流俗。
我估计他也尽力了,可惜无可挽回的是整部电影很少有动人之处,很少有让人动容的地方。
我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革命到今天是否成功,但是,只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仍然在这样活着,我相信他们这群人仍然愿意再来一次革命,在有一次共和,去让民智开化,去让人民幸福。
隔空约炮 隔空约炮是一种比较下流的说法,可是看着袁世凯和孙中山在银幕上喊来喊去,庄严堂皇的庙堂戏就慢慢有一种奇怪的荒唐感,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个荒唐感使得这部电影倒不妨可以随便说说。
以下人物名就是角色名字,不妨把孙中山看作是孙二云云。
赵文瑄演的孙中山无疑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他完美地,赤裸裸地告诉我们政客和影帝真的是多么殊途同归的结合。
他们不一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这样就可以时时安慰自己:你不是在搞政治,你是在演戏而已,既然是在演戏,还有什么不可以搞的呢,哪怕是政治。
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对着直勾勾看着他的侨胞热泪盈眶:他们都是孩子,你们的孩子为了你们的未来失去了生命。
我们拿出我们的财产有什么不可以吗?
这样的陈词几乎让人产生再不倾囊而出就是禽兽不如的感觉。
但是谁是“你们”,谁又是“他们”,最重要的是谁又是“我们”呢?
无人去想。
当黄兴气冲冲地把门关紧喝问他的时候:在外人面前我支持你,关起门来我要问你……孙中山做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门,也就是说其实说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在大家面前堂堂正正地说,正大光明的说。
这样哪怕最后大家都不记得在说什么,大家都可以记得:孙中山说话是开着门,我们都能听见啊。
其实,你们是看见而不是听见,不是吗?
临时大总统被迫退位其实按照常理是多么逊的一件事情,可是孙中山近似慈祥的表演让观众不由肃然起敬:今天是我们见面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雅蠛蝶,相逢总是初见,这是要大家像记住初恋那样记住他那张脸啊。
让我们由下而上地去看袁世凯。
孙淳表演的袁世凯可以用英武来形容,因为一般我们看见的袁世凯都是一大堆肥肉加一小堆肥肉的组合,像这样正常的袁世凯形象已经让人非常不习惯了。
曾几何时,这种在教科书里被人定性的角色无论是日漫还是港漫处理,但无论如何一定是漫画处理。
能够看见一个长得笔挺的袁世凯我已经觉得物有所值了。
袁世凯在这部电影里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问一个差不多的问题:孙中山究竟是怎么一个人。
当别人类似转帖一样的说了一大堆之后,哪怕他一定不知道白求恩是谁,也不妨碍他模糊地以为孙文就像白求恩那样白璧无瑕甚至不像人那样的崇高,所以当听到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他近乎崩溃一样地去摔自己家里的各种古董。
可是在摔了一阵之后,也许也是看见捧来的古董越来越贵重,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再怎么生气也不能摔自己的东西。
于是他匍匐于皇后与皇子身前:你们知道有个地方叫法兰西吗?
仅仅看电影其实可以概括为 袁世凯凯旋记。
因为无论孙中山怎么表演,在那个时刻,那么多血肉铺陈之后,是袁世凯喜洋洋地接受采访:革命吗,兄弟也略懂。
袁世凯终于放弃去想孙中山是什么样的人,就像隔空约炮的最大意义仅仅在于我有炮可约,至于和谁那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总导演成龙 记得在评论《东成西就2011》的诸多影评里有这么一篇影评:艺术指导钟镇涛。
那么这个电影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总导演成龙。
首先从成龙的角度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完美的演绎。
他既可以在船舱里施展当年的格斗擒拿把几个毛贼打到不知所云,因为之后就再也不用提这几个毛贼了,他们的所有使命就是让成龙打一顿,至于他们之前在讨论什么,之后又交待了什么,不是和你说了有一种云叫做不知所云。
然后他除了和孙中山在甲板上 你是风啊我是沙 一般的“你不要走过来,我会把我向你飞奔过去”,更是在任何时候体现了孙中山既然包办了说话,那么行动自然由黄兴干到底。
最重要的是成龙不像双龙会那样简单的把女人丢上床然后三下五除二,成龙和李冰冰有感情戏啊。
但所以如果不从成龙的角度,我们就得在短短的电影里花很长的时间去看成龙和李冰冰的感情戏。
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自然是本片总导演:成龙。
我死的时候还是少年 电影里出现了喻培伦,电影里出现了林觉民。
我想用林觉民的一场戏结束本文,因为那才是这个电影最最美好的部分: 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
当林觉民满脸血污,却逆着光灿烂地说出上面的台词,我不由想到这个世界毕竟还是会永远延续下去的,靠得不是世故的表演,靠的不是成熟的资助,这个世界之所以有光,有着未来仅仅是因为会有无穷无尽的少年: 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 我永远将是那少年,而世界所以得以苟活。
战争中的爱情很浪漫。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
谁知吾卒先 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影片能够较为深刻地还原出辛亥革命前后的那段历史,部分情节是在学校课本上学不到或者是直接一笔带过的。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尽管依旧没能改变中国的两半社会性质,却极大改变了社会面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诞生出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未来的革命事业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直至最终成功。
影片中部分演员都演出了当年历史人物心怀国家,欲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但总体上演员们的表现似乎都略显平庸,缺乏亮点。
问:何为革命?
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红色大片《辛亥革命》的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电影《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xx年x月x日(广州起义)至19xx年x月x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
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
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
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至此我明白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后辈的幸福所付出的种种艰辛。
随着思想觉悟的进步,统治人类的不再是兵器而是思想。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
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xx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
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
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如今,我们在看不到革命历程中的血雨腥风,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
这是我们的子孙之福,我们的国家之幸。
不知张黎导演在创作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想必炒自己的冷饭总会有些许的厌烦吧。
《走向共和》,世人评价甚高。
观众有一种很暧昧的心态,觉得被禁过的东西一定是好的。
可仔细想想,那么长的一个跨度,那样一个乱世,是何等的复杂!
一部电视剧怎么可能说得到位?
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无论什么题材,全景式的展现终归是浮光掠影的,要想出优秀作品,必须从细处切入。
窃以为《走向共和》对慈禧、李鸿章的矫枉过正、对孙中山的小丑化处理是最大的败笔。
但不可否认,张黎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导演。
如果碰上一个质量一般的剧本,那拍出来也就是部一般的电视剧,比如《锦衣卫》。
但如果是一个质量上乘的剧本,到了他的手上基本就是精品。
所以,他拍出过迄今为止中国最优秀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最优秀,没有之一!
那是因为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刘和平的剧本。
那就是一部不贪大的作品,它通过一条极其单一的线索——“改稻为桑”,折射出明王朝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直抵历史的本质。
摄影师出生的张黎对影像的要求极高,以至于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所有镜头竟然都是由定焦镜头拍摄!
很多人说他的电视剧拍得像电影,他自己对此说法嗤之以鼻。
他认为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很多人刻意降低对电视剧画面的要求,以至于拍出的东西只能叫做“非电视剧”。
回过头来说《辛亥革命》,张黎的第一部电影。
刚才说过,这种往大里走、想全景式展现的东西不能对它提过高要求。
结合张黎的特点,这次的剧本是由主旋律专业户王兴东、陈宝光操刀,所以整个看下来也洋溢着一股“主旋律感”。
当然,由于张黎对影像的高强度控制,这种感觉已经收敛了很多,不至于像李前宽夫妇、翟俊杰老人家的电影那么拿腔拿调。
最不满的是影片的配音,简直叫人不能忍受。
成龙说不好普通话找个人配音也就罢了,连魏宗万这样的老戏骨还需要别人来配吗?
还有赵文瑄、李冰冰,声音好像都不是自己的。
配音得对上口型啊,黄兴的口型基本对不上。
为大明星配音至少得和本人的音质接近,可给成龙配音的音质相差十万八千里!
配音指导是干什么吃的!
在专业界和观众都越来越注重声音效果的今天,这部电影简直倒行逆施,回归TVB水准了!
孙中山还是有些模式化,但至少比《走向共和》里的小丑化要让人舒服。
他的配音是赵立新,也不太合适。
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基本是个鸡肋,这大概与成龙扮演黄兴不无关系。
孙淳基本是复制《走向共和》中的状态,轻车熟路,但把袁世凯的城府事故过于外化了,显得油滑、卡通。
陈冲又将自己的神经质特质带入了角色,这种《太阳照常升起》、《24城记》已经演绎过的状态用到隆裕太后的身上倒也算贴切。
姜武演得不错!
林觉民被张鸣歧审问的那场戏,胡歌的台词也太对不起观众了!
广州起义那场戏,拍得好。
但后面这样的亮点越来越少。
这也是由题材注定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后面又没有一个大事件来作结,所以它不可能有一个戏剧上的高潮。
于是后半段成了史实的铺陈,中规中矩。
总体来讲,爱好民国史的观众,去电影院看看,还是值得的。
让那些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挑一挑电影的刺让他们说它其实主旋律 其实很虚空 让那些未曾失望的年轻人感动说他们看见了自己一个未被完全侵蚀的梦那群年轻人躲避一个女人不躲避沙滩 海水 自由 炮弹 你不能不爱他们强壮的肉体 无邪的笑容 只是 现在不一样了啊信仰 信念 信任 信心 认真你就输了 我也嘲笑那些高尚的英雄 当他们为自己落下高贵的眼泪 惺惺作态的模样真是惹人厌烦我却还是相信革命 相信温柔 相信自由 你说你要变得优秀 像四月的星辰当你读到这首小诗 你应该懂得我爱星辰更爱你沧桑的面容除了傲慢(你以为那是一种甜美的感受?
)牺牲的快感(我必须承认)还有真的相信希望 念头 愿景 不愿意
革命所为何事,然百年未竟?
黄兴戏份太少
房祖名在哪啊…
很枯燥
味同嚼蜡 居然可以比建国、建党两片还要差
剧情就不提了。以前一直对张黎拍电影有期待,真拍了,真有一种期待落空的感觉。业内数得上的摄影师,电视剧作品里面那种电影技巧的镜头,都是我期待的理由。结果事实证明,期待成空。
比较客观。
在电影有审核制度下出来的东西,这类历史题材就和照本宣科没区别,所以战争场面和剪辑还是不错的。。。。。。
看不下去 可不可以讨厌?
What the film aim to express does not matter at all. I am still 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enduring revolution.
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对理想主义者永远心存敬意,那些曾经尚未完成的革命,现今依旧未完成~~这种片在当下中国不易,不易~~
七零八落,啰啰唆唆,没有主线,每五分钟一个故事。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孙文游说四国银行团的片段是我在银幕上的首见,算是一个亮点
100年过去了,孙先生的愿望到现在也没有实现。。7/10
有刺客时,黄兴一秒变成龙……
凑合总算看完了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为胡歌的林觉民和陈冲的隆裕太后加一星,特别是陈冲最后那声咆哮而出的“退位!”,顿时我就凌乱了。。。对不起我哭了,为那些热血的死去的年轻人。年轻人不该只是在网上骂骂咧咧啊。。。
让评分,而且比d大爷好太多了!!!!!!!!!
其实拍的还是挺好的,至少我觉得推翻一个制度比换一个贴着狗皮膏药的政权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