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得这里面道德审判意味有多么浓厚,也并没有感受到有的朋友所说的以“汽车”为旧时代兴衰的象征。
力荐本片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里面父亲所说的:“我要给你们留些东西。
”他老糊涂了,还能留下些什么东西呢?
中不中百万大奖不是老人关心的内容,倒是那些得知他中奖的人都被耍的团团转,大家彼此争执谁赚谁欠的问题,但是故事的主角一直都很平淡。
中奖没有狂喜,没中亦不沮丧。
细细品味,感觉里面实际上是翻转版本的《百万英镑》这个故事,不同的是,一个是皆大欢喜的看尽阿谀奉承,另一个是灰色格调下的坚持志向。
希望本来就是假的,多亿哪里来的失望呢?
倒是观众或许有人像我一样,在看片子的时候希望来一个good ending,要真的是这样,还有点对不起黑白片的影像风格了。
老人留下的故事就是:认准了就去做。
管他是中大奖,还是买卡车,买空气压缩机这些并不难实现的“宏图大志”,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愿望。
至于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是羡慕嫉妒恨,还是当做一个笑料,都无所谓,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心愿没什么关系。
知道别人中奖就希望分一杯羹,知道没中奖当然小失落,没占到便宜就取笑你一番。
到底是谁真正的失落呢?
当老人开着卡车从小镇上驶过的时候,善良的人频频回首道别,心灵狭隘的人呆若木鸡。
如果用佛学来解释就比较通透,即所谓“明心见性”。
在利益面前,人是什么样的一目了然,只需要很简单的抛出自己一个愿望,就能直接看到深处的人的本性和各种各样的灵魂。
简单归纳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老人的愿望,引起周围人的希望和失望。
不管别人究竟是兴奋还是失落,老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也许他真的是很糊涂,那也愿意称呼一声大智若愚吧。
全片的格调舒缓,时常夹杂其间的小幽默含蓄隽永,用公路片的形式展示了具有多元化读解的题材,加上考究精致的画面造型,的确不错。
这个故事要给观众看什么:父亲的人生切面这一家人的生活切面公路和小镇景象一代人的众生像作者做到了哪些来提升观感(主剧作):上路过程中的动作-看林肯雕像:“都不完整。
”摔破头拒不回家,满铁路找牙:“不是我的啊……我逗你的,傻吗。
”奇形怪状的亲戚们-俩胖子兄弟,一堆分不出谁是谁的老爹,这两个画面一出就已经搞笑了,更何况还有台词小镇上老人们对于老爸中奖的态度-借钱,隐含危机小镇上父子俩喝酒-初步开始了解彼此。
老爹:我从未爱过你妈。
妈就来了,人设和台词-许多奇闻,以胡搞乱搞为主。
果然……妈妈与老爸的相处-餐厅点菜,“你看了十分钟点一个菜单上没有的菜?
”爸爸的过往人生岁月-老相好:“哦,我输了你妈,是因为我不让他上。
”“你不知道你爸当兵吗,他很善良,有求必应,但是朝鲜毁了他。
”中点-果然,要钱的来了。
而且这还是个尊严问题。
打架-妈妈维护爸爸。
善良的老爸其实被“朋友”和亲戚欺负得很惨。
这时候对父母就释然了,好像老相好更懂他,但实际上妈妈更维护他。
看老房子-老爹对自己的人生总结,父母,农场,遗憾,淡淡哲思偷压缩机-兄弟戏,其实也是家庭戏,老爹:“我从来搞不懂你们俩想干啥。
”笑死了。
偷奖券,找奖券-冷眼,这些冷眼带给人的情绪是很到位的。
老爹弯腰找奖券的样子又很辛酸。
情绪压到最低。
老爸拿回奖券-表演。
都是细节,老爸手颤抖,折好奖券,抿嘴,离开,这时候老朋友的表情从看笑话变成“我好像有点不是人”,然后儿子缓缓走上来,摇摇头,走了,再转身一拳。
父子互相妥协-这个东西~诚实又尖锐,它其实不是和解,其实是妥协。
但是,老爹怎么会妥协!
病倒穿着病服也要逃出来走去林肯!
用自己的车换了辆皮卡,买了压缩机,而老爹搞不清状况:你说服开奖的工作人员了?
儿子让老爹开车,老爹让儿子藏在车底。
镇上的人向老爹行注目礼。
离开小镇,换车回家。
中年老男人的故事一定要从变故开始。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因为人们把老男人当做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物质,没有外力介入,则永远保持匀速运行。
女人则不同,你永远无法预估更年期会给她们带来多么毁灭性的影响,男人过了40,人生也基本尘埃落定,以前喜欢畅想未来,如今更喜欢追忆过去。
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上他们没有犹豫,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或者是跟着伴侣走,女人的生命很长,生存的时间越长,她们越能找到正确的路。
除非有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像是横在人面前的插地长枪,迫使人重新定位。
杨照在解读《百年孤独》时提出,男性角色对于时间的把控都是精准到事件上的。
他们生活的方式是由经历的一个个战役来记录夫人,而两次战役之间的漫长时光就只有等待。
所以男性的时间是线性分布的,在看完《内布拉斯加》后,我们同样也可以利总结出老伍迪的生命地图。
从他的老家开始,历经了朝鲜战争、结婚生子、离开家乡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阶段,然后就是他的中奖返乡,掀起了平静生活的波澜,也形成了这部电影的开头。
本片的导演亚历山大·佩恩的另一部描写中年男人的作品《后裔》也是由一个意外开始的,妻子变成植物人,亚历山大的人生开始重组。
在看完《后裔》以后有人认为,支离破碎的家庭要重组必须有生离死别的大事件刺激,因为急性病的发作往往意味着慢性病的治愈。
如今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内布拉斯加》。
因为父亲坚信自己中了一百万,儿子带着父亲一起去林肯市领奖,他们回到了父亲久违的故乡,再一次看到多年未见的友人邻居,他们的家庭因为一次意外的“中奖”而得以重新结合。
后来在不同人的赘述间儿子拼凑出了一个和印象中完全不同的父亲,也开始明白父亲想要真正拥有的东西,和心底残存的梦想。
父子关系算是所有关系中最难以言喻的,那是一种即使我们都知道却无法戳破的隔阂。
我的父亲在观看《爸爸去哪儿》还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体验到如此外露的情感令他始终有些忐忑。
人们默认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可以小而不言,像窗边不再美丽的的装饰画被束之高阁。
但事实上恰巧是那种距离反而要用心去关怀。
在《内布拉斯加》中父亲伍迪的心思总是隐藏在他略带迷离的眼神之下,他想要中奖、想要买下自己的新车,也是想留给孩子们一些东西。
我认为这是不服老的一种表现,作为父亲还想好要有一些自己可以给予亲人的东西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朝鲜战争以后,伍迪染上了酗酒的问题,他仍然是个老好人,但是失去了斗志,选择逃避感情和责任。
电影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时刻他在正面的回答问题,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固执地相信自己的追求。
和我们多数人心中父亲的形象一样,他不需要建议,也没有错误。
《内布拉斯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妻子们都在厨房里聊着闲事,老人家都端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球赛,他们匮乏的肾上腺素并没有被球赛所激发,他们只是看着,好像最典型的“沙发土豆”一样,消磨着自己的时间。
伍迪也和他们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沉沦,以至于当孩子们提起这个男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酗酒问题。
但他又有些不一样,掩藏在内心的冲动和自己拥有的梦想都让他的坚持充满了孩子气的自以为是。
电影中的伍迪表现出了一些老年痴呆者的状态,他固执地要去兑换自己的彩票而丝毫没有理性的考虑事情的真相。
这一切的行为是靠情感推动的,他的理性减弱了,情感的诉求反而有了增强。
在《内布拉斯加》的大部分时间里,伍迪一直持续保持着一种和外界的“失联”状态,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所有的人都嘲笑他的“彩票”时,他依旧耐心地把自己的彩票折好,带离了酒吧。
这个片段很是能说明问题,对于一个“梦想家”而言,所有的讥笑都只是路上无关痛痒的障碍,他把这些嘲笑他的人都变成了一个笑话,而他自己依旧是个逐梦的英雄。
在《内布拉加斯》中有一段伍迪起身去接受大家祝贺他中奖的情节,这个时候的伍迪茫然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他大概是有些骄傲的,好像上班族获得上级表扬后的沾沾自喜,好像曾经的荣誉在这个时刻卷土重来,以更年轻的方式覆盖了他的全身。
也许在曾经,那个年轻的伍迪,有梦的伍迪也曾期待自己会如此闪耀,如今这奖券则以另一种形式满足了他的“梦想”,大概每个父亲都有这样一个时刻吧,曾经拥有的梦想因为婚姻和家庭终止,最终沉溺在生活的温吞中看待时间的流逝,可是内心总有一个角落花草丛生,等待着有一天一个奇特的机会重装上阵。
社会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诈骗手段,针对的对象都是老年人。
除了因为老年人的思维比较僵化外,还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更为固执,只要确定,他们就会勇往直前。
在老人每每掏钱出来的时候,不过就是在购买一个自以为超值的“梦想”。
而她们的梦想往往也很简单:要让生活变得更好、要为“子孙”留下些东西什么的,这梦想率先替代“世界和平”变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内布拉加斯》的伍迪身上,在银行里准备汇钱的老人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平凡而闪着憧憬的光。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很难把这个标题与其联系起来,因为据说这是一部表现父子亲情的小品,而且还刻意做成了黑白片,应该是很温馨很恬淡的呀。
可看完全片后,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两个场景:老头伍迪数次在路边解下裤腰带撒尿,老太太在老家的坟地里用无敌毒舌笑骂死人。
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就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部电影里存在感爆棚,年轻人们反倒都畏畏缩缩,或是痴痴呆呆。
于是父子亲情退居其次,我看到的重点,是人在老去后奋力寻找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哪怕是以看起来粗野或愚笨的方式,哪怕明知道最后一切都要成空。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此前的几部名作——《杯酒人生》《后裔》都是中年危机题材,大概是因为年龄渐长,此番顺势转移到了老年危机题材上。
“老年危机”这个词甚少看到有人用,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根本就不能成立。
人老了,只剩下“危”,哪还有“机”啊?
可倔老头伍迪偏偏不信这个邪,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一门心思就是要去领那张彩票,似乎这就是他所剩不多的生命里最后一次的“机”。
彩票作为这部电影的关键元素,似乎也与黑白文艺风不搭,何况片中还以很大一部分篇幅,表现了老家的那些穷亲戚得知伍迪中彩后纷纷厚着脸皮企图分一杯羹,而后来得知实乃乌龙一场后又是怎样翻脸不认人的。
这样的剧情搁在我们聒噪狗血的国产电视剧里,恐怕也毫无违和感。
但在《内布拉斯加》中,这张彩票通过诸多细节的小火慢炖,硬是被打造得比一本诗集还要意味深长。
这让我想起也是最近看的《如父如子》,其中“抱错孩子”的烂俗剧情同样也被是枝裕和处理得沉静动人。
最近大导演们似乎都迷上了这一套,好以此显示自己化腐朽为神奇、化狗血为鸡汤的高超导演技巧。
佩恩和是枝裕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玩这一招了,而且永远丢不掉他的幽默感。
只不过之前的中年危机本来就适合用喜剧表现,而在这部老年题材里,就属于高难度尝试了,要么容易处理得过火,要么就会流于平淡。
所以我猜,之所以要设计成黑白片的形式,大概就是为了兜住那苦涩的底,在此基础上再去尽量把荒诞和狂放展现出来。
另外,我还猜,黑白片也是为了营造时代的幻象。
如果不是片中人直接说出来,你大概很难相信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当代的美国,而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片中的美国中西部一片萧瑟与荒凉,人们无所事事,为了区区一百万美元的彩票就不惜撕破几十年的友情——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如许程度了么?
话说回来,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危机都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的,随时蛰伏,随时猛扑上来,根本不会设计好时段看你是中年还是老年。
只不过有的人索性放任自己沉底,而有的人偏要在不断的扑腾挣扎中度过一生。
看完了才明白Nebraska为什么没有拿到小金人,能入围已该令人意外,这不是奥斯卡能欣赏的电影,所以颗粒无收,实在不必抱什么遗憾。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它成为我心中今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说到电影。
黑白的画面加上即平又慢的叙事,没有光怪陆离的人物,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语气中连平仄也没有,就这么讲完了一个倔老头的百万奖金梦,而这个梦,是它一生的缩影。
随着这个梦的破灭,他也失去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人,而亲人之间无言的爱也渐渐的流露出来。
导演没有生硬的设置泪点,却仍然几次哽咽,这也许就是它最成功的地方,不用刻意煽情,不用光影音乐渲染气氛,只要你安安静静的让导演把这个故事讲完,你自然而然的就会被感动。
说到感动。
老话说,一个人走夜路的时候千万别回头。
我觉得走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也不要轻易回头,特别是人年纪越大越不要。
你知道的,岁月这东西,太可怕了。
因为回忆中的事与物、别人以及自己,都是会随着时间发酵转变的,所以有些地方我们真的不该再回去,有些人就不用再相见,错误不必去纠正,美好也禁不起再次被抚摸,这就是回忆之所以为回忆。
该沉淀的就让它沉淀,该破败的就任它破败,美好的努力将它记住就够了。
如果你非要回过头,那就一定要做好它们已物是人非的准备,这四个字,看起来也不是说着那么简单的。
人越到老,越该活得糊涂一点,不必将自己什么时候失去过得到过什么记得那么清楚,活过,到最后就是一种感觉。
《Nebraska》温情、搞笑、讽刺、现实、家庭、爱情、梦想、人生;这些元素囊括其中,轻描淡写,但内心仍能感受到丝丝余味。
爱与陪伴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甚至觉得kate这么毒舌彪悍泼辣是因为她深爱这个谁都信又不懂拒绝的woody,她为了保护家人,守住这个家,人生风雨几十年,才有了今天的她。
报社的大姐我相信她嫁给谁都会很幸福,这样的女人必须幸福,她看着woody开着经过,就像年轻姑娘看着自己初恋情人英雄般的模样,已湿了眼眶。
woody这个倔强寡言的老头,绝对是气死你不偿命的屌老头,关于找假牙的片段绝对让你气的肺疼,又笑破肚皮,哈哈。
这个老头真可爱。
别忘了爱与陪伴。
很少电影会看第二遍,前天看完八月奥色治郡看影评有豆友提到这部内布拉斯加又去网上找资源看了一遍。
老头老太太都特别可爱,老太太属于嘴欠心好哪种,明明很爱老头嘴里却老说要被老头气的短命,特别接近生活,有点像我老爹老妈性格都相当匹配,有趣温情也感觉很亲切的一场电影。
老人到了一定年纪越来越像小孩,比如说话的方式,没有太多想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总是跟好片子错过,当时上映的时候真应该去看的,反正用词都挺简单应该可以全部听懂。
庆幸生活学习在达拉斯,让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为什么这部片子聊了很多汽车?
我觉得没有任何隐喻明喻,就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已。
一个真实的美国西部。
他们上路后被一群骑哈雷的超过,哈雷算是美国的代表了吧,在之前的数次出游中,好多次在街上见到哈雷机车队。
上回在亚利桑那的图森,甚至遇到一个长到需要警车封路达二十分钟好让他们通过的车队。
主人公到霍桑的大伯家以后,坐着的两兄弟简直是红脖美国人的代表,大腹便便,壮的跟头牛一样。
张口就问你开的什么车,你开到这用了多久。
当他们得知弟弟一家都开的外国车张口就是,all jap cars?
我不知道这个jap是不是跟chinaman一样有种族歧视的意思,但是看表情充满了不屑。
要知道,在内布拉斯加这种西部,基本是美国车的天下吧,在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都明显感觉街上的美国车远远多于日本车,这在美国可不太常见,至少在我生活的达拉斯,还有纽约加州完全不一样。
有句话怎么讲,想打仗?
去西部游说一番你就不用再招兵了。
片中的父亲也曾提到“我曾经服过役,所以我想干嘛我就干嘛用不着你来教我”。
而且父亲服役时候的照片可是上了小镇报纸的。
至少在越战之前,美国军人在社会上是享有极高荣誉的。
曾经有一次在一个小镇的集会上,有个魔术的志愿者上台,主持人看他年纪大随口问了一句have you served the country?得到肯定回答后全场站立鼓掌了十分钟。
后来片中父亲的弟兄都到齐了,其中一位随口问另外一位,你的chevy impala还开么。
这个车跟另外一辆福特的crown vic简直跟中国的桑塔纳一样。
现在看好多警车和出租车还用的这两款。
典型的美国车,怀挡,大排量,后驱,耐操。
另外一个问78年的?
另一个说79年的。
那段时间确实不太理解,但是他们确实好像有这种老车情节。
比如56款的野马,现在还能在街上时常见到,还有mach 1,前两期top gear还拉出来跑了跑。
不过跟美国人聊天好像汽车和橄榄球赛确实是打开话题的好办法。
曾经在一个discount tire跟一个开同款五代高尔夫的壮老美扯了半个小时,就用“TT其实就是一个拉皮版的高尔夫哈哈哈哈哎哥们你这个轮毂略屌再哪搞的”开场。
片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truck了。
这个真是太有体会了,感觉美国的truck跟国内的小面包地位差不多,拉货拉人都试用,而且还拉风。
所以美国有独特的皮卡文化。
比如知名的f150,ram1500,sierra和silverado。
片中的家庭里,大儿子开起亚佳乐,小儿子开斯巴鲁力狮,妻子开老佳美。
只有自己开一台非常老的f150(只看到f,后边的数字没太看清)。
所以老人嘴里一直说想要一台新truck。
所以不出意外最后买了一台旧的福特ranger。
片中还有一个挺明显的就是那个报社了,共和党。
要知道美国西南部是共和党的票仓,尤其是内布拉斯加,怀俄明和南达科他。
报社直接就是一个共和党的办公室。
西部的几个代表就是:country music,共和党,基督教或者天主教,还有truck。
老人们下班了找个酒馆喝啤酒,一只啤酒可以喝一天。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通篇好像没见到黑人,你们懂的。
我这段时间开盲盒似的下了一堆电影每天晚上加完班后看就很巧连着两天看了两部关于老人的电影一部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部是内布拉斯加精神上像是住了两天养老院两部电影的前一个小时都一样的漫长就像你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情况下和你的老父亲同处一室的那种漫长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无聊、烦躁和略微的尴尬接踵而来然后你可能在一些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和电影的节奏同频了像是有一些白天里蜷缩着的神经无意识间地抹平了两部电影最后都把人生最后阶段的心理状态和童年的情境相连结前者穿过无序的记忆踩进了虚空,像个失去一切依凭的孩子被抛进陌生的世界后者则是勤恳一生所剩寥寥,欲望被岁月消磨殆尽,却磨出掩藏的少年时的愚蠢固执和盲目一个让人心里永远地失落了一块另一个则给了失落之中的人一些短暂的温暖
爸爸要去内布拉斯加,由于长期酗酒已经有点老年痴呆症状的他,固执的坚持要从蒙大拿走到内布拉斯加去,因为他坚信他中了一百万美元的大奖,警察把他送回来好几次,他又执拗的跑出去,最后没有办法,小儿子索性开着车带他去一趟内布拉斯加,让老头子死心,也让自己散散心。
老戏骨布鲁斯·邓恩出神入化的演绎了这个半疯的老头子,他空洞而又凝重的眼神即使在这部黑白片里也散发出异样的光彩。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显然在《内布拉斯加》里延续着自己一贯的“在路上”主题,从《杯酒人生》《关于施密特》《后裔》再到这部《内布拉斯加》,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看到亚历山大·佩恩让各式各样的男人们上路,让他们或感伤或疯狂或缱绻或纠结的在旅途中带着观众在旅途中最终收获内心的宁静。
几乎可以把《内布拉斯加》看作是《后裔》的“本土老龄”版:乔治·克鲁尼在《后裔》中带着青春期的女儿在夏威夷群岛上逡巡,一路找寻到了不少关于祖先的记忆;到了《内布拉斯加》里,你可以把布鲁斯·邓恩看作三十年后的乔治·克鲁尼(只不过俩女儿变成了俩儿子),地点则从太平洋群岛回到了美国内陆,而到了影片后半段,你会发现这场荒诞的领奖之旅最终也变成了一场寻根之途,儿子跟着父亲重访祖屋,也了解了父辈的历史。
《内布拉斯加》弥漫着一股衰败气息,影片取景地就不是美国的经济发达和人烟稠密地区,在从蒙大拿到内布拉斯加的空旷原野和荒地上,父子俩和追随而来的母亲、哥哥一家团聚开上了公路,黑白影像让故事变得“陈旧”而有质感,演员们大智若愚式的表演又让影片浸满了佩恩式的冷幽默。
随着旅途的延展,两兄弟渐渐了解到父亲的家族原是本分的农民,做了电视新闻主播的哥哥和卖音响设备的弟弟已经完全不了解爷爷辈的生活,老家的经济已经破败,年轻人无所事事,镇上到处是耄耋老人——很有点像当下的中国内地小镇,年轻人们涌向发达地区打工,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
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布拉斯加》又有点像是镜像版的《天边外》: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讲的是务农的兄弟“逃离”故土的恩怨,亚历山大·佩恩则让已经离开的两兄弟重返故土。
当然,最重要的情愫还是关于父亲的,《内布拉斯加》缓缓地揭开了关于父亲的层层面纱:在去往内布拉斯加之前,老头就像张楚在《姐姐》里唱的那样,给人的印象是“总在喝酒是个混球”,而了解到父亲的“前史”和对儿子的爱之后,观众和小儿子一起开始认真地反思对父亲的态度并悄悄地忏悔着。
父子情其实很奇怪,就像刘墉在一篇名为《他为你及时地死去了》的文章里总结的那样:“父子情,就是这么难以捉摸,有情、有爱、有合作,也有战斗……在孩子眼里,父亲是爸爸,是老师,也是对手。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回忆的那样,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父亲为你及时的死去了”,然后,儿子的身心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精神分析学将之解释为原始弑父情结的离析,而在电影里,更多的表现为父亲在儿子面前斯芬克斯式肖像的渐渐清晰。
由此而言,《内布拉斯加》倒是延续了《大鱼》的主题,对儿子而言,父亲永远是个迷,父亲年轻时的故事是儿子无论怎样想象也抓不住头脑的。
儿子的生活并不如意,但跟父亲一路而行,却意想不到的从父亲那里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当然,那笔奖金是个笑话。
爸爸去哪儿?
爸爸哪儿也不去,对爸爸来说,儿子就是终点——或者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9期)
3.5黑白视觉内涵很丰富,反讽怀旧凄凉兼而有之。如果吹毛求疵的话,整体倾向往正面方向走得多了点。老美实在是喜欢拍这种「失落/拾回纯真」主题的电影。
前半部分太沉闷了,节奏就跟老头儿的步伐一样蹒跚;而后半部分老头的执念和最后驾车一段确实给人触动。无法理解黑白意义。
缓缓的哀伤·
太好看了,让我想起读厄普代克晚年小说的感觉,细节十分动人。
还是坟前的那段话最绝
佩恩每次都用最简单的故事打动我,这次是父子情。他故事里的人物总是loser,在一番寻寻觅觅之后,loser还是loser。我每次都在看完他的电影之后想,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美,吵吵架也美,可自己还是在世界的另一边没有目的的飘荡,唉,人生的不如意,大概就是这样。
八股文 把“我要拿奥斯卡”写脸上了
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简单而高级的故事和睿智幽默的对白。
首先它是讲亲情…没办法relate…其次他是讲来不及了以后才瞎折腾的卢瑟…更没办法relate…
亲情温馨小语。情,还是亲情深;寒,亦是人心寒。摄影真棒,拍出了黑白的洁美。
估计风烛残年的评委们看了会很有共鸣吧,呵呵。
看不懂……
佩恩老师一直在重复自己,从来没有超越。起点高也没办法啊,这就是得瑟吧。外国记者的笑点太低了,给跪了。
不够荒诞也不够犀利 好吧我重口味
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片呢?
看起来有点科恩的味道。梦是没有颜色的,所以这就是个梦。倘若是彩色的,火候把握不好就会流向俗套,算是打了个擦边球吧。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通宵值班的时候看这种片真是要搞死我。
一段回忆过往的旅程!
那么无聊的电影我居然看完了 导演好厉害
三星半。低于预期,短片拉长版,要不是黑白和配乐帮忙,还能更差......这种走心的电影还真是难写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