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常分不清一些鏡頭是誰 屬于什么故事劉若英沿烏鎮的小巷一直走 一直走. 黑色大衣 束起的發周迅抽著煙 停下出租車 指著車上吊著的照片問 認識他嗎還有就是林嘉欣. 林嘉欣在小鎮的老房子里聽老婆婆講故事 或者一個人坐在房間 靜靜地 背對鏡頭……沒有辦法即刻反應出各自完整的故事卻常常想到這些畫面. 不連貫 無聲 甚至總是背影取代面孔 更沒有什么表情在鏡頭里但是很美 有時候就這樣 走神走很遠.后來我試著還原他們各自的情節好像一直做不到總是在捋順的途中開了小差,依然停在烏鎮深深的小巷?出租車交錯的馬路?或者老房子里幽靜的空氣.我想,或許是 我并沒有那么關心 她們他們的命運吧我只是一遍一遍看見一些[尋覓]的痕跡并且只是深記這些.(二)恩 是尋覓.尋覓另一個人的過去.劉若英走在黃磊走過很多年的小巷里周迅依然生活在方文生活過的城市里而林嘉欣終于回到鄭伊健長大的地方,看著她陌生而他熟悉的風景."[00:13.49]好不容易 走你走过的楼梯 [00:19.53]玩你玩过的游戏 做你没做完的事[00:25.46]这条路 我也觉得好熟悉[00:30.34]所以我有理由怀疑 你住过这里"我相信著我的相信只因你的曾經存在是我來到的勇氣這里的風景我第一次看見我卻知道在曾經的歲月里 你每天都路過也許我的腳印下時間倒退多少年就是你的腳印.所以劉若英一直走著所以周迅一直問著所以林嘉欣一直聽著老婆婆的敘說沒有覺得單調."[01:29.12]有点可惜 回到了你的过去 [01:34.94]找不到我的影子 闻不到你的呼吸[01:41.77]这些人 有种暧昧的痕迹[01:46.65]和你有过甚么关系 你认不认识" 可是那畢竟是你的過去可是我甚至連一張老照片都沒有看見我走著的這條樓梯是你每日上學跑過的嗎,還是教室另一側的那條樓道?我猜測的你放學鉆進的小店是你喜歡的嗎,還是馬路對面的那一間?……我刻意地問著還在這里的人那些像是無心的問題我用他們的答案構成更完整一點的你的過去卻忽然覺得一點嫉妒…嫉妒其實很多事 我依然不知道嫉妒我不知道的事 他們早已清楚嫉妒著我以為比誰都了解你卻其實只是了解了從××年到××年的你那之前更多的時光我的記憶沒有你你的生活沒有我.想起靜茹那句歌詞,"我可以占有你眼睛全部的視線,在亮了燈的房間,你的心有一部分我卻看不見"劉若英,李米.妳們有沒有一瞬間這樣覺得呢我知道林嘉欣,妳有.妳唱"這些人 有種曖昧的痕跡"曖昧是個令人憎恨的詞.(三)走過他們曾經的住地 看過他們有過的生活可以長久駐足 但卻不可以一直不離開...不可以是因為那人已經離開是因為還是想跟上他們的腳步,而不只是停留在他們的過去.然而也許幾個月 也許很多年——很多年之后.回轉身,"他"這個字眼終于不再那樣醒目曾經覺得沒有什么更刻骨的那個人和事好像已經沒有想起過 很久了.啊,忘記了.日歷翻過幾多年前,日記上那個說著可能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自己不是現在的自己她隨他一起 僅僅停滯在了日記中 時間沒有等待 或是它們 沒有跟上時間的腳步妳們是笑了 還是哭了呢?電影中的情節 我真的不太記得了 抱歉呢.但我知道妳們都不會再像當初毅然尋覓他的過去一般,毅然尋覓忘記的原因.——恩,不會再那般偏執.一個人沒有辦法對另一個人,完成兩次一樣奮不顧身的嘗試.所以忘了就忘了吧林嘉欣還是笑了,對面的人已經不是鄭伊健.是劉燁——是小烈.而妳仍記得那時看到過的屬于他過去的風景吧——在許多突然的瞬間腦袋開小差地想起那些畫面或是靜止 或是一段對白總是美好不同的只是畫面里,已經沒有了那個人.是的許久之后誰都可能發現,我沒有記住你卻記住你曾經路過的風景.噢,原來那些年你存在的價值是引領我去尋覓那些美麗的風景并且叫它們深植成我心里關于美好風景的詮釋.之后你功成身退.
去青岛的时候,是春夏之交。
很得瑟地穿着裙子去,结果被海风一吹,彻底风中凌乱了。
于是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一首王菲的被我改了歌词的歌:大风吹,大风吹,青岛真的很美。
那个时候的青岛还不太适合下海。
所以我们就一直沿着长长的海滨路走。
海水拍打岩石,发出好听的声音。
阳光照在海面,荡漾着银色的波浪。
远处的远处,看不到尽头。
海风吹过,头发飞舞。
这便是我与海的初见。
没有那么浓烈的爱,却有种拉紧了距离的喜爱。
后来,我们去了八大关。
应该也是《恋之风景》里拍摄的场景。
那高低起伏的道路、路的两侧好看的别墅、探出围墙的开得努力又随意的花,是一种彻底远离熟悉的感觉。
尤其是在一棵落着花瓣雨的树下,我跟小冰说,你看你看,这多么像日本动画的场景啊。
这样的场景,如果没有了爱情,多么浪费啊。
所以爱情来了。
刮着大风的海边,只有小烈和孩子们穿着棉袄在玩耍,曼儿边用手压着被风吹乱的头发边问小烈路,远处,是不被打扰但兀自荡漾的大海。
这场景真美好。
曼儿来找死去的男友画里的一个场景。
那么温柔和轻声细语的她,做这件事时,却显得有些偏执。
可是,找着找着,她把过去的爱情丢了。
却对小烈产生了无法言说的好感。
小烈兴高采烈地告诉曼儿找到了。
曼儿说,你就那么想找到吗?
其实,寻找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多了,不是吗?
因为找到的结果是不属于自己的。
无论这结果是一件事还是一个人。
可是寻找的过程却是一件极度私人的事情,完全属于自己。
还有那些属于过去的记忆,连时间都拿不走。
这太激动人心了。
就像小烈在夜晚学各种动物的叫声给曼儿听,和曼儿一个人戴一只手套。
在冬天的暖阳里和曼儿比赛,自行车从高处俯冲而下,车上盛着两个人的笑脸。
从曼儿感觉到对小烈的好感开始,过去的感情应该就是休止符了吧。
这就是恋爱里的风景吧。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
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记得有一次,我看一个电影哭了。
跟小璐说,我被感动了,但是我还有更高层次的感动,我被自己还能被一部电影感动这样的事实感动了。
小璐说,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媚俗。
我说,俗就俗,怎么了?
我就爱自己还能感动的状态。
但是我显然没有被《恋之风景》感动。
为了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吃亏,我就在心里安慰自己,嗯,我脱离低级趣味了,远离了作家笔下的俗气。
爱情这回事,太私人,也太独特。
每一份爱情的出生、成长、扭曲、死亡基本上都不太可能跟别人一样。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最初,你的、我的、他的、她的爱情看起来都是那么好看,也那么千姿百态百花齐放,最后却汇集到了同一个出口:分开。
这也叫他妈的殊途同归吧。
但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我们按照结局来生活,也就基本上不需要生活了。
比如,我们知道爱情最后总要离场,那我们就永远不要触碰了吗?
我们知道终点都是死亡,我们就不要努力活得丰盛了吗?
我们知道最后生活总会侵蚀了好感,我们就不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心动了吗?
都不是的。
这太功利了。
功利可是比媚俗可怕许多的事。
记得有人说,爱情是支撑女人的理想,这里说的是爱情,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对象。
女人可以不相信她的对象,却不能不相信爱情本身。
如果一个女人丧失了这个理想,那么她基本上可以算是死亡了。
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理想这回事可是跟生活截然不同的,那么我们就算是拥有生活之外的东西了,这多酷啊。
好吧,我相信细水长流不是永恒的唯一方式。
应该是这样:海岸上总有一种旅途比终点浪漫,白云下总有一些美丽比岁月长。
画面挺美的,开头差点以为是在韩国拍的,青岛可以去一下。
故事说白了,就是男人死了,女人去他故乡找回忆,然后又跟另外一个男人好上了……文艺片的范儿,螺旋形的楼梯很有调调,只是这剧情这台词,真是无病呻吟啊。
除了风景,结尾的动画算是另一亮点。
120103晚1306
这部片子太难寻觅了,我已经找了足足六年,以至于见到它的一刹那,我已经遗忘很久。
一直都很喜欢林嘉欣的气质。
也一直对青岛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感,虽然还未踏及那座海滨小城。
想象中那里一定和鼓浪屿一样让人心动。
曼儿来到的青岛的时候,已经入冬。
冬天的青岛清清爽爽的,竟然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曼儿在青岛的街巷中默默寻找男友笔下的风景,仿佛一滴坠入澈水的墨,无声地晕染出一首爱的白话诗。
冬天的沙滩上,无比清冷。
几个孩子的吵闹也一下子就被风声、海浪声淹没。
来寻找风景的曼儿一身黑衣,眼睛里黑不见底的悲伤……遇见了小烈。
青岛高高低低的地势,沿山势而建的房屋,路灯下。
他俩学着各类叫声。
雪说下就下……两人互相推脱着一双手套。
等待曼儿的小烈,情不自禁在地下画下曼儿的容貌。
远处曼儿走来,小烈慌张地把画擦掉。
来到旅馆找曼儿,却发现曼儿并不在。
小烈顿时尴尬,遮掩着自己的心事,说只是进来取暖。
为了找到那片风景,两人深夜潜入学校的图书馆。
一阵脚步声,两人落荒而逃,气喘吁吁,却面带笑容,心里都是做坏事却没被发现的兴奋和刺激。
仍然是小烈来找曼儿。
从窗外看到曼儿坐在书桌前,却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冬天的窗户上结满霜花,小烈在上面画下曼儿熟睡的样子悄然离开。
醒来的曼儿,看着窗户上画中的自己,若有所思……“我心里开始害怕起来,因为我知道,我越来越少想起他,结果心里所珍藏的东西,都慢慢在消失,我反而在他成长的城市里,常常想起另一个人。
” 曼儿不敢再去那片已经被找到的风景。
曼儿决定回香港。
而小烈也决定离开青岛到北京工作。
两人居然选择在同一天离开。
拖着行李的曼儿准备去机场,却在侧面的墙上画满了她要寻找的风景。
于是,登瀛梨雪也成了我心中要去寻找的风景。
嘉欣mm看着画,她的表情好象在看着一场绚丽的舞会,很绚丽,那里仿佛就是全世界。
于是他们相爱了。
画家叫做郑伊健。
他有遗传病,活不长久。
自从10岁那年开始写日记,因为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记住所有的一切,才不会遗忘。
她们两个过着平淡的日子,一直到画家的离开,离开她,只是爱情不曾远走。
真的很老土,因为爱人生前说过,一幅景象不停的浮现,所以她要到青岛去,他童年的地方,找寻那幅景象。
很老土... 我只能说,这个很老土,老土到不能感动人,我眼中有淡淡感动的原因不是我看到了爱情,是我没有爱情,如此这般的爱情。
我没这般爱过。
你会全心的欣赏过爱人的作品吗,是否在他熟睡的时候轻妩他的脸?
是否忘情时相拥起舞,是否在他离去后拼命想给给爱人的手恢复些些的血色?
是否本已失去生存的意义,但为了爱人脑海中的一幅景象又孤单的回到人间?
我并没有。
我从来没有想过现实中会有如此这般的爱情,生活中已经丧失了美丽爱情的土壤。
或者说,我是在嫉妒。
为某些事情而嫉妒,也是件美好的事,也是件悲哀的事。
刘烨是个邮递员,总有个小孩跟着他后面,个个都说那是条金鱼之粪。
但有一天,小孩子不见了,嘉欣mm问他,你的金鱼之粪呢?
跟另一条金鱼走了 为什么?
那条金鱼手里拿着一大包的爆米花,香喷喷的爆米花。
刘烨看着嘉欣忧郁的脸,我知道他有些痴了。
吸引一个人可能要很多,也不用很多。
刘烨很执着的为嘉欣寻找那一幅景象,不知道他明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执着,我想我知道。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一定找到那幅景象,我想他自己会知道。
嘉欣到最后不知道是不是要找到那幅景象了,我当然知道她要找的只是那个人。
刘烨也知道,所以他把时间盒又埋了回去。
或许他在赌气,但你也许可以理解为心痛。
门口晒着太阳的老大爷,他的生活就是晒晒太阳。
他身边的老奶奶,她的生活就是每天陪着他晒晒太阳,牵牵他的手,把被子拉拉,吃着家里种的栗子,笑嘻嘻的看着年轻人们出出入入,招呼着那个要寻找一些东西的小女孩,把栗子硬塞给那个好心的邮递员。
我已不再单纯,只希望单纯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爱情。
陈可辛曾经说过,他不会再导爱情电影了。
因为到了一定的年纪,开始对浪漫的爱情乏力,这些事情还是交由年轻的导演来做比较好。
恋之风景,青岛。
若是更早以前,也许我会很想一个人,追寻着电影的轨迹,去青岛,最好是在秋冬季,当然最好是要找到那块登瀛梨雪。
而事实上,无数次的经验证明:一个人旅行,都只是被迫与内心的自己相互叩问而已。
永远是两个人比一个人好,一群人比一个人好。
然而终究,并非世事都能得尝所愿,那些美好的东西,幸福的东西,不再寂寞的东西,也终有一天会失去。
女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似乎可以做出一切自虐和自我封闭的事情,譬如说情绪性地要自杀,譬如说非功能性的嗅觉失调,譬如说每天抄写爱人的日记,譬如说来到他生活过的地方,譬如说会突然陷入不可抑制的悲伤,譬如说执意要找到那个画中的地方...我好像也曾经到某个城市的时候专门去某人就读的大学,最终也只觉那大学好大像迷宫一样走不出来,口渴疲乏想要赶紧逃出来。
也许是因为不够爱吧。
只是再爱又能如何呢?
无论怎样,已经失去的就是失去了,眼下的幸福,一个对你好的男人,即便他不是你的最爱,他是活生生的你可以触摸到的依靠和温暖;即便他不是你的一见钟情,他可以给你学布谷鸟学夜莺;即便他不如你的逝去有才华,他也可以帮你画满一整墙的东瀛梨雪;即便你们没有这么多的过去,你们好好地活着,好好地在一起,不是可以创造更多的故事吗?
我喜欢曼儿干净甜美的脸孔,我更喜欢表姐的人生态度。
那个最喜欢的洋娃娃,找不到了就找不到了,即便是忘记了它又如何?
即便是又爱上买的新娃娃又如何?
再多的日记,终有一天也会抄完。
再多的思念,终有一天也会耗尽。
再想找到的登瀛梨雪,终有一天会不想去找。
而那时,就该是嗅觉恢复正常了。
这片子,有我喜欢的日影的调调,看了一下,果然有nkk的参与,连那个片尾的法语歌曲《la saison de vent》,都是日本人做出来的。
《la saison de vent》,(风之季节),尽管用了这个名字做题目,也最终觉得还是《the floating landscape》这个名字更妙:幸福与不幸,开心与伤心,就若同移动的风景,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终究会过去,只是或长或短而已。
《恋之风景》是一部非常清新浪漫的文艺片,会让我联想到岩井俊二的《情书》。
如果故事只有林嘉欣和郑伊健,那它就是青岛版的《情书》;但是故事里出现了刘烨,那它就成了一封写在青岛的情书。
我没去过青岛。
以前只知道它是一座北方的海滨城市,有啤酒节。
我知道得太少了。
原来它有那么多弯曲的、高低起伏的小路,称得上是东方意大利。
我想它比意大利更加迷人,因为刘烨和林嘉欣曾并肩在这里散步,曾骑着自行车绕着弯弯曲曲的下坡路滑行。
那斑驳的树影给这一切添上了更加浪漫又柔和的色彩,我想我几乎要爱上青岛了。
这部电影不是没有缺点。
旅馆老板这条支线是离散的,和主线无法串联起来,也并不曾通过支线的经历教给主线的人物什么东西,或带来什么思想上的改变,所以它是游离的,可有可无的。
而关于主线,我看到有评价说没给曼儿和阿森的感情线足够的铺垫,但我觉得在一部90分钟的、主题是女主寻找过世男友的往事的剧情里,曼儿的几次自杀,曼儿的虚幻的执着,这样的铺垫其实已经足够了。
主线是两条线交替并行:林嘉欣和郑伊健的镜头是带着柔光的,梦幻的,触碰不到的;和刘烨的镜头则是写实的,是棱角分明的,是落地的。
曼儿找寻的阿森画里的风景,不过是“满目青山”;而这个过程里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帮助她的小烈,何尝不是“眼前人”。
也有人说曼儿和小烈这条线进展太快,我非常不同意。
这条“实”的线是非常饱满的。
他们曾一起走在夜深人静的小路上,小烈模仿各种小鸟的声音逗曼儿笑,树影打在他们身上,明明暗暗;他们曾一起骑车比赛,一起因大声喧哗而被训斥,一起夜里偷偷去图书馆找线索,被发现后狂奔着逃走……这些都是恋爱中的少男少女会有的经历,那么幼稚,那么动人。
他们也有暧昧得令人心碎的瞬间。
小烈来找曼儿,却不敢踏入屋门,曼儿擦地时在镜子里看到小烈却假装没看到;小烈帮曼儿修灯泡,修好后低下头,正看到曼儿帮他摆好鞋子、抬头望向他的脸。
这样浓烈的相互吸引,在曼儿的纠结中变得更有蛊惑力。
她来到阿森长大的城市,想走他走过的路,想更多地了解他,想更深地记住他,可是最后却情难自禁地被小烈吸引,她想象中阿森走过的路变成了小烈走过的,她想象中和青岛有关的一切都变成了和小烈的共同记忆,她想记住的脸却渐渐忘了,她脑海里越来越多地出现的是另一个人的身影。
当她渐渐发现,原本应当被她珍视的回忆、不能忘记的人,一点点被另一个人覆盖,她感到恐慌。
曾经那样热烈的爱,真的会被新的感情取代,这个取代的过程里,谁都会陷入纠结吧。
自杀只是一瞬间的勇气,但只要活着,未来就会有无限可能,也许有一天,你就会找到一份新的值得珍视的感情。
曼儿不敢正视这份感情,所以选择了逃避,可谁又能拒绝为自己画的整整一面墙的登瀛梨雪呢。
故事的结局非常日式,甚至用上了“日剧跑”,当曼儿跟着小男孩儿穿过那片梨雪,看到树下小烈灿烂的笑,我想她再也离不开青岛了。
正视自己的感情,走回现实,只是迈出那一步的距离罢了。
“恋之风景”,起先是阿森画里的风景,后来却是小烈带给她的,真正的风景。
登瀛梨雪。
林嘉欣的长相非常甜美清纯,由她来饰演那个带着一幅画从香港来到青岛,寻找过世男友的忧郁的失意女青年,让小烈一见钟情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而刘烨骨子里有一种很极致的文青气质,饰演小烈这样一个能把曼儿从虚幻的过去里拉出来的业余画家兼邮递员,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这部戏里刘烨的表演非常有魅力,那些暧昧的瞬间几乎令人胸中酸胀得要落下泪来。
《恋之风景》讲述的是2003年左右的故事。
中国还没有通高铁,香港和青岛的距离,仿佛是两个世界;邮递员送信要骑着自行车,我想那时候的时间应该过得很慢吧。
那样慢节奏的生活,就像片尾里出现的幾米和他的画,已经随风消逝在时间长河里。
你还记得幾米吗。
我想去青岛看看电影里的登瀛梨雪,想去看看刘烨和林嘉欣走过的起伏的小路。
《恋之风景》于我而言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在《一辈子的昨天》这篇rps文里占据了大量篇幅,而刘烨和林嘉欣走过的那条小路,因为他俩走过、因为《一辈子的昨天》里描写的剧情而格外美丽。
如果思念能随时间累积,创造另一个天地。
风景一定好美丽。
今天阴雨绵绵,正好休息,上午偶然听到这首《恋之风景》,觉得很好听,下午决定把电影找出来看一看。
今天也是好友逝世一周年。
这一年来,心里想到她,老觉得惋惜,不愿意相信她已经离开了,老感觉她一直都在。
但是在也听不到她的声音,碰不到她的手,只能看看她的照片。
曼儿深爱男友,来到男友童年生活的地方,感受男友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
为已故男友收集回忆,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上,感到满足,爱的很深。
她每天抄一篇男友日记,婆婆每天抄一篇佛经。
我看到好看的剧也会一天只看一集,因为舍不得多看。
想让这部剧陪我时间长一点。
婆婆希望阿伯活的时间更长久一点。
曼儿希望每天细心感受男友的点滴心情。
林嘉欣长的很美。
刘烨也是盛世美颜,尤其是侧面。
曼儿后来想找风景慢一点,因为她怕找到以后,自己就把这段感情放下了,她因为想到男友次数渐渐变少而心里不安。
她也怕自己喜欢上别人。
曼儿不要担心,已故的人永远活在心里,永远不会被忘记。
会有时间想念的。
童姐和小烈都说的对,不管怎样,都要向前看。
青岛很文艺,一定要去看一看。
秀芳,永远想你。
会帮你收集风景的。
美颜林嘉欣
浪漫刘烨
登灜梨雪
放下,启程。
蓦然回首
几米的绘本
意外發生之後,她受了傷,他卻永遠離開這個世界。
和他在一起做過的許多夢,現在都不可能實現了。
她經常帶著淚水入夢,總是夢到同樣的風景:他們倆人站在樹下﹐幸福地等待花開。
然而一陣狂風吹過,再也找不到他的蹤跡… 有時她會隱隱感覺到一陣蝴蝶拍翅般的輕柔微風,一股幽幽裊裊的清雅花香,似乎有人一直在她耳邊殷殷叮嚀,時時保護著她。
她相信是他變成了天使… 2003年,由鄭伊健、林嘉欣、劉燁主演,黎妙雪導演的電影《戀之風景》,邀請幾米為此劇畫了六幅畫;劇中女主角根據這六幅畫中的景色,努力尋找男友的過去,以及他心目中的美景,成就了這部不同於時下愛情故事的動人小品。
片尾播放依據這六幅畫製作的動畫,搭配女主角林嘉欣所唱的《戀之風景》歌曲,為此片的浪漫與想像力加分。
《戀之風景》並入圍第六十屆威尼斯影展。
--以上是几米《恋之风景》的豆瓣介绍从来不知道恋之风景出自几米之手。
喜欢几米快十年,却漏了这一本爱情篇。
去年开始听恋之风景,听了一年今天才将电影补上。
每个人心中是否都有一片值得终身寻觅的美丽风景呢?
我带过很多朋友去那条路散步,理由都是那儿有属于我的回忆。
我也常常独自一人去完成曾经回家的种种步骤,不为别的,只因为这是属于我的独家记忆,这片记忆我无法放下。
我熟悉路旁的梧桐树、我熟悉那扇窗户外的天空、星星出现的位置、我熟悉那儿的雨、我熟悉那儿出现的人、我熟悉那儿几点会有人遛狗,我熟悉某条长椅上的缺口、我熟悉那儿的每一寸。
熟悉却又无法对人开口说起。
我常常走回那条熟悉的马路,找寻着曾经的记忆。
你出现了,我笑着。
我想着每一个细节。
走回那条街道那个家去寻找一切能够证明你停留过的蛛丝马迹。
曼儿寻找到了那片被赠与的美丽风景。
我,一直没有停止。
恋之风景-2003这个名字,在当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听到了若干次,可惜只拿了个最佳摄影。
因此,一直想要看看,林嘉欣在里面演得怎样,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男朋友死了,留下一本日记,一幅画画着他最后的日子里脑海里念念不忘却不知是哪里的景象。
林嘉欣带着一份思念,一本日记,来到青岛寻找这幅画的现场。
这样的简单主题,就像日本电影一样,就是抱着获奖的希望拍的——你总不能期望这电影票房大卖吧?
在青岛这样一个美丽又简单的地方,不期然遭遇了一份新的雾水情缘,于是心情越发矛盾。
是继续沉溺在痛苦的记忆之中,还是忘掉悲伤重新生活。
有几个点,林嘉欣演得特别差,那些脸部的特写充分展现了她不足够的演技,例如吃面的一场戏,几次欲哭欲泣,那场戏应该是NG太多次情绪多次反复,都不知道怎样演了。
然而又有那么几个镜头,特别的让人感动——坐在床边割脉,看着血流到手心、滴到地上,突然醒悟过来,赶紧用布扎着手腕,然后跪在地上,把血迹全部抹掉;最后在树底,把男友的骨灰埋了。
看得出,导演黎妙雪想要表达很多事情。
老青岛的浑然天成的美,老婆婆和老伯伯的感情,片中的每一个配角都出演得有理有据,把导演的意图清楚传达了。
不过,整部电影纠结我的地方,依然在于遗忘。
越是寻找,林嘉欣越是害怕,因为她发现自己的寻找其实是一种遗忘;她更怕的是,当自己找到这个地方,便是“一切该结束了”。
你明白吗?
当你心爱的人离开了,循着他的足迹,你竟发现了一个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人,原来自己不够了解他。
然而,这些了解都已经太迟,于是你又碰上了另外一个人。
“恋之风景”在登瀛,那梨花树到了春天漫山遍野地盛放,既是结束,又是开始。
最后,或许导演最恋的,其实就是登瀛这个地方吧。
小时候看过的地方,到死的时候即便忘记了地点,景象还是萦绕。
而在这个地方,每天又可以有那么多美丽的事情开始和发生。
说到底,这是导演拍给青岛的一封情书。
只为了最后一段青岛的风景
上学时候看的,没什么印象,纯mark
低级趣味 压抑得很
矫情界的折腾冠军 !!
如果一个人离我们而去,不要感伤,也许去看看他曾经长大的地方、走过的街道、熟悉的人群,就会明白思念原来不会随着时间累计,我们总会忘记那个人。开始新的生活。
爱上青岛的风景 小巷 还有海滩
真心不喜欢太忧郁的姑娘啊!林嘉欣笑起来梨涡浅浅的很美好。片尾的几米的画还不错。
雖然故事有點造作,但有林嘉欣和山東的美景,還是值得一看的。
记不清楚是哪年在cctv6看到了一树樱花的场景就停下来看完了整个片子
这部电影让我爱上青岛
木讷刘烨还是本色~这是我见过几米的原版漫画与剧情风格结合最完美的电影,主题歌也配得相当好!顺便说一句,也是刘烨少数塑造成功的角色之一。梨花好漂亮!伊面短暂出场已足够惊艳!
林嘉欣 的那首 恋之风景 还留在我的p3里
还记得电影里面的老爷爷说的一句话:你在做桂花年糕么?真香啊!能吃到你做的桂花年糕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了!
忘不了林嘉欣
林嘉欣看到失去老伴的老奶奶在那里抄写般若蜜多经的时候,有些触动。反倒是对里面的苏瑾念念不忘。
多年前看过的。真的能给人留下多年印象的一定是好片
那时候林嘉欣好纯
要不是因为歌我才不看呢。都看睡着了。
受不了林嘉欣偶尔的国语发音,青岛老建筑
只为最后的5分钟加一颗星。但两位主演一直都非常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