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曾经有个友人这样形容这部电影:“饱含文艺片的质感”,没错,彭浩翔的180°风格转变之作,沉甸甸的文艺质感,舒缓却没有过分的伸展,原声更是出类拔萃,纵观彭导的前几部作品《买凶拍人》 《大丈夫》《公主复仇记》《破事儿》《青春梦工厂》,都是以黑色的风格为主的cult片范,《伊莎贝拉》的问世让熟悉彭浩翔风格的人大跌眼镜,cult片范导演转型为小众文艺片导演,但是彭浩翔却一点不含糊,他用《伊莎贝拉》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金培达和杜汶泽也通过这部电影被更多人认同。
故事发生在澳门回归前夕,还是老题材,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彭浩翔镜头里的澳门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只有葡国风格的大街小巷,破败的公寓,石头铺的地板,电影的画面风还是偏向暖色的陈旧之黄,金培达的音乐烘托出的那种背景氛围与电影的画面风格高度恰和,整部电影才开始2分钟就舒展开的原声让人大为惊艳,浓郁的葡国风,特殊的木吉他声在沉静的画面中舒展,接下来的配乐可以用奢华铺张的精致来形容,对于华语电影来说,非常少见,尤其是这种高质量的配乐。
杜汶泽扮演的腐败司警马振成一直从事着走私的勾当,每晚游走于不同女人的温柔乡里,张碧欣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张碧欣告诉马振成是他的女儿,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父女乱伦的错觉,其实是个障眼法,马和张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片头在迪厅,马振成醉醺醺的对张说她的眼睛很像她的第一个女朋友,不管是真的还是无意识的勾引,上天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张碧欣就是马初恋女友的女儿,加上开头部分关于乱伦错觉对观众的冲击力,让人对于他们的父女关系不再怀疑,就这样,两人的戏剧冲突开始发展,第39九分钟两人托着行李有节奏的在往巷子深处走已经寓味着两人关系的不可分裂了,第46分钟以后2人的关系逐渐开始缓和,马开始对自己的'女儿'产生应有的父爱,但他岂知,碧欣对他的爱不是父女之爱,而是爱情,是对马振成的依赖和爱恋。
就这样两个没有什么联系的人走到了一起,一个施之于父爱,一个却表达的是爱情,一种极度混乱的关系。
伊莎贝拉是马振成初恋女友的名字,也是碧欣爱犬的名字,因为伊莎贝拉,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伊莎贝拉,马振成把自己对初恋女友的忏悔转化为父爱转嫁在'女儿'张碧欣身上,都后来才知道,他和碧欣并没有血缘关系,而自己的去世的初恋女友却似乎把这个不是马振成的女儿的女儿当成他俩的结晶看待,这是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嫁接关系,值得梳理参照电影的的人物关系慢慢细品。
马振成在此之后的转变可以看成是种忏悔,生活在这世上,不得不屈服于一些东西,但是自从'女儿'出现以后 ,他开始转变,开始认真的对待生活,而张碧欣与各种上门与马振成纠缠的女人的'对决'以及那个一直喜欢着自己的男生的对话,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她由对马振成最初的依附感转化为爱情,复杂的情感转嫁和现实中的人物关系虽然不复杂,却也剪不断理还乱。
乍看来这部电影的风格貌似有浓重的王家卫风格,但是细细解构起来却发现这部电影的骨子里却是彭浩翔对于艺术的独特感受以及表达,远不同于王家卫电影里的城市游离感和无根性,彭浩翔的电影简单朴实,脱离城市游离或是无根的那种归属感,和王家卫玩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在电影的画面风格极其构图风格上形似,骨子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较起与之形似的《春光乍泄》或者是《重庆森林》,细细感受俩种作品的风格基准,区别还是很大的,有点相同的是两位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穿插当时的时事,彭浩翔自然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并不用跟风模仿王家卫,彭浩翔电影中的归宿感和存在感还是比较明显的,而王家卫却截然相反。
杜汶泽在片中的表演可谓精彩,这部电影也算是他的成功的转型之作吧,梁洛施表演也尚可,其实电影的关系梳理起来主线只有他们两人,杜汶泽在电影中扮演一个腐败的市井司警,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走路姿态、说话的语气都极其到位;其实在彭浩翔前一部《破事儿》(短片集)中的 增值篇 ,杜汶泽扮演的嫖客,每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出神入化,拿捏的极度经典,所以能撑起整部《伊莎贝拉》当然也不再话下毫无疑问《伊莎贝拉》的配乐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华语电影原创配乐史中最为精致最为铺张的最为经典的配乐!
唯有一个词能形容 惊艳!
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就是很好的褒奖,伊比利亚风格的配乐与澳门发生的故事结合天衣无缝,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的大街小巷都浸淫在葡萄牙的那种氛围之下,配乐中主要以木吉他为主,加上大提琴小提琴的,美妙无比,直入人心,穿透内心最为敏感的部分,精致华丽悠扬空灵,无可挑剔的完美,一直对华语电影配乐嗤之以鼻,但是对于《伊莎贝拉》的配乐,我将不会吝惜所有的赞美和感叹!
然而 美中自然有不足,作为配乐来说,《伊莎贝拉》的原声在很多时候盖住了电影,削弱了镜头感而让人突兀的感觉到配乐的存在,站在音乐的美感上来说,伊莎贝拉的配乐无可挑剔,但是作为配乐在一些方面盖住了电影本身的光芒,这是也算彭浩翔的不足,没有拿捏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整部电影见缝插针的穿插金培达的配乐,笔者细细统计了配乐出现的次数和时间段以及与剧情的关系,大部分配乐的出现在承上启下的段落,稍有空白处就会有配乐,例如32分钟处的女声吟唱完全盖住了镜头剧情本身,11分钟处的也略有越俎代庖之嫌,其实笔者认为此段可以以有源配乐来代替。
基于彭浩翔以前的执导作品来说,在拿捏文艺片上,彭浩翔略显生涩,但是不会盖住彭浩翔本身的才华横溢。
对于彭浩翔来说,这是一次风格的尝试,证明了他的执导能力,也造就了一批人的成功,在华语电影圈中,这次尝试或者说是风格的转变是极其有意义、有价值的,它让人看到了希望
一个少女张望着楼上紧闭的房门,海报上的《伊莎贝拉》弥漫着粉红色调的暧昧,正如这个故事开头10来分钟给观众所造成的错觉。
比之《公主复仇记》的所有悬念压在结尾,《伊莎贝拉》用近乎溢满的音乐,更为散漫的节奏讲述了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落魄司警和他素未谋面女儿的感情起伏。
与其说《伊莎贝拉》沉浸在一种怀旧气息中,不如说彭浩翔依然停留在“回归”情结带来的迷恋情绪而没有完全清醒。
他在《伊莎贝拉》重复的只是走出过往,转而获取新生的过程。
如果说《大丈夫》的怀旧迷恋有所遮掩,需要甩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幌子并且计算一道简单数学题目(2002-5=1997),在《伊莎贝拉》里字幕打出的另一半并行故事线索则直白得多,距离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踏近,一个落魄的男子遭遇了他生命中最为恐骇的劫数。
但是这种直白并没有表现得赤裸裸,除了一次对比式的街头被堵掌嘴,影片也没在马振成的落难上着墨太多,这不太像是用力不均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的保持平稳。
《伊莎贝拉》的创作冲动源于彭浩翔和杜汶泽一次半玩笑性质的聊天,两个男人遂决定在无中生有的爱情上下一番文章,于是这般不为常人所容的畸恋投射到了一对父女身上,带着荒诞色彩的真实。
影片里的马振成过着没心没肺的单身生活,换女人如换衣般平常,突然一个自称他女儿的少女闯进了他的生活,死水起了微澜,他佯装的冷漠并非无以为惧的麻木。
澳门真的是太小了,小到这样一对父女能够多次相见却又素未谋面般陌生。
穿着热裤,露着雪白玉腿的张碧欣,走来晃去间洋溢着青春少女应有的热情和天真,却有着和少女不相称符的心计,缺少父亲关爱的她早早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她需要借助父亲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马振成在女儿身上发觉了死去女友的影子以及良心的愧疚,冷静与热情,畏怯和接纳,冥冥中也是母亲把女儿指引到了父亲身边,这是另一层回归,于是他决定留女儿在他身边。
在名叫伊莎贝拉的狗身上(这段太像韩国的《绑架门口狗》了),在包折金银纸的时候,再回到医院长椅上,他意识到自己不会一无所有。
于是他教她爆酒瓶帮她寻找爱犬又在最后劝她戒烟,这种感情超乎了父女应有的关爱。
彭浩翔在《伊莎贝拉》运用了不少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平缓柔美。
他变得从所未有的含情脉脉,注视着破败的澳门街头小巷,简陋的家居小屋,这对父女的喜忧,怀旧与伤感一一在画面上得到了再现。
《伊莎贝拉》设置的悬念在消除刹那并没有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忧伤。
医院长椅上的几次闪回已经足够道破真相了,彭浩翔还是过于照顾着观众的理解力,非得把事实通过一个无关紧要角色再说一遍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结。
至于这是不是回归主流乃至投奔商业,至少目前并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看完《伊莎贝拉》很多人甚至会心生闷骚的埋怨(例如关于赌博下注与人生的感言),于我只是觉得节奏流动缓慢了些——和《公主复仇记》一样的毛病(或者说“优点”),部分剧情变成了音乐的搭配附属,音乐过于饱满导致着不少细节成为累赘,或者说细节丧失了彭浩翔最初给人黑色怪诞的印象,转而在音乐旋律中存活。
题记:上海作家陈村说过:你做了,你就欠了。
情感电影的内容故事不会太新鲜,就看导演以怎样的方式播弄你的神经了。
为七情六欲主宰的人们总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彷徨。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4/2006419104886211.jpg[/img]本片以一个在澳门当司警的父亲和混迹夜店的16岁女儿若即若离的关系开始,揭示了欲望本身对于道义的疑惑,这条无形的戒条两边埋藏着“恋父”的关键所在,而父亲是司警的精神指向是男权世界的粗暴,他和女儿在夜店的繁琐表白自己是导演暗喻男性形象的虚伪,正如电影里不知实情的父亲将不知是他女儿的张碧欣逼到墙角询问一样,导演让观众的心理也到达绝境,人的故事里道德约束是否惨白,怎样的设计才是道义的底线。
导演将人类的敏感话题却以看似懒散的方式表达出来,影片开始那个从屋檐下仰拍的镜头显示着内心对于外界的不可顾测,而酒吧里慵懒的暖光充满色情气息,女孩第一个正面近景的镜头充满了哀怨的气息这和在一旁搭讪的马振成成为对话,在夜色里男性总是以老套的台词堂而皇之搜寻着可以猎取的小白兔。
时空交错的场景,慢慢泄露着这个被郁郁寡欢的男人旧情和新欢,沧桑的经历让这个男人选择了自我沉醉,颓废的背后有着导演对于时局的想法,暧昧的情愫被彭浩翔弄成了对于体系的哲理,一个电影所标记的年份往往很有象征意义,父亲对于女儿的愧疚和抱怨以及最终的冰释寓言着两地的关系,这种将宏大话题浓缩成父女关系的智慧显现了年轻导演把控敏感的能力。
导演保持着自己作者电影的风格,细节上非常独到,张丽华决定生孩子的镜头导演以一个游戏的按键和一声买单表述,人生许多决定在于一念的偶然。
一条和张碧欣母亲同名的狗伊莎贝拉连接着故事三个人的关系,旧情里的母亲和马振成,当下的女儿和弃狗,名字下蕴藏的是情人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而询问的关系也使得父女之间有了重新了解,“伊莎贝拉不可以再给人扔掉”这句由女儿说出的台词有着对于父亲的埋汰和对于自己的祈愿,在吉他的拨弦里观众看见马司警的悔意。
为了舒解内心的歉意,马司警用为女儿贴寻狗启示的方式表现一份迟到的男性责任。
他们在磕碰里了解对方,责任是导演一再突出的话题,无论是女儿固执寻狗还是女儿买安全套给父亲都是呈现着人际的责任,而闪回里女儿和母亲屡次搬家艰难行走的夜景有着依靠缺席的含蓄表达,同导演以往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将所有的愤懑情绪克制在人物的情绪里。
贯串全剧的音乐有着两种构成,一种是酒吧纵情的热辣音乐,一种则是反映人物之间心灵沟通的钢琴声,在找到狗一段里它直接成为父女心声和关联的写照。
而母亲旁白和影像的错位却为观众了解马振成的性格特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却对自己的亲人有着爱心,在午夜的大三巴父女俩高声的说话里我们看得出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这个过程导演以细微的观察传递人情的暖意,色调也以最初的冷色转为暖色,心理的反映通过视觉给观众以确定。
影片后半部导演慢慢展现了阿成的境遇,栅栏、灯塔、狗等象征物为简练叙事起着作用,逐渐达致高潮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回归主题的三层涵义,澳门的回归、女儿的回家、父亲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亲情的作用,这个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高潮,导演在此时却安排了一个男人的突然出现,在他和阿成的谈话里,我们发现阿成和张碧欣的真实关系,这样的转变可能更加适合亚洲发行,特别是大陆发行吧,看了或许观众有些错愕却说明导演把人际放到更大的范围去审视。
我们应该承认这部怀旧的影片确实在影调上和王家卫喜欢的大色块有着某种联系,而内在的更有香港电影人对于的历史伤怀和对于相互前尘不确定性影像表述,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字幕插入是和澳门警察涉黑有关的腐败事件,这样的方式在王家卫的《2046》的插入有着异曲同工,这个涉及到警察阴暗题材的影片最后以阿成对镜剃须而寓意新的日子洗心革面的开始,他以自己的行为挽回了警察的尊严。
导演选择相貌平常的杜汶泽主演就把故事变成了普遍性的意义,释演女儿的小美女梁洛施有着一种灵气,而阿成的上司,饕餮客警司黄秋生其实可以省略,当放着似乎有着某种调侃。
综观导演数部影片,他在影像叙事和编剧上都掌控得比较好,这部让他载誉柏林的影片或许是他崭新的开始,相信他会有更好的成就。
【附录:影片资料】片名:《伊莎贝拉 Isabella》2005中国香港导演:彭浩翔主演:杜汶泽 梁洛施 黄秋生 片长:10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8(不错的港片)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一直不想看伊莎贝拉,怕这部备受赞誉的片会很难看,虽然我一直赞赏梁若施同学的美丽。
瘦削的她,美丽的长腿,神似张柏芝,却比张柏芝更加清纯,她一笑,清纯得让人窒息。
我一直喜欢这样的女孩子。
好像很需要保护,一举一动却充满了倔强,早熟敏感,容易受伤却很坚韧。
一个人蹲着时,像一只受伤的小猫,却又透着永不妥协的坚强。
我总是喜欢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吧?
杜汶泽同学的演技居然这般好。
一个底层警官,因为参与走私香烟而被革职,郁闷潦倒,有很多很多的女友,多到会让人忽视,他曾经和伊莎贝拉有过一段那样真挚的爱情。
第一次和女儿见面,就被女儿打破了头,进而误以为这个诡异的美丽少女是自己的一夜情对象,在知道少女居然是自己的女儿之后,他的生活改变了。
片中的伊莎贝拉以旁白的形式,无所不在。
真佩服导演,居然找到了一位和杜汶泽如此神似的小男生,来扮演十七岁情窦初开却无法承担责任的他。
少男少女的爱情,热烈却抵挡不过现实的冰凉,当他得知小女友怀孕后,第一次抢劫,让女友堕胎,却终在医院门口离开小女友远去。
呵,我乐意原谅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再怎么早熟,没有勇气来面对这样的人生,多少是可以值得原谅的吧?
导演好像在考验杜汶泽对梁若施的迟到的父爱的同时,也在考量着观众的承受能力,比如影片接近尾声时,才让人明白,其实杜汶泽并不是梁的亲生父亲,伊莎贝拉终究还是选择了堕胎,只是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懦弱的初恋情人。
她带着小小的女儿,躲避经常出现在她的世界里的她,她和女儿看他暴打犯人,看他和别的女人勾三搭四,看他潦倒流连。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女儿自然聪慧早熟,看透世情,却又难得的纯洁。
让我想起亦舒笔下的花解语,多么的相似。
也许澳门和香港本身就有这相似之处吧?
都是殖民地,民众都有着特别复杂的情绪,那些斑驳的墙,脱落的白灰,殖民风味很浓的建筑,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样一个城市的沧桑,而电影背景则是在1999年,更让人在无声中,感受到种种焦灼。
回归,这么大的变迁,涉及到具体每一个渺小的人,带来更多的却是心理上的震撼吧?
而这样的震撼,和爱不爱国无关。
而我,很不爱国地人为,就算一个人不爱国,只要他不卖国,那么他没有罪。
爱,或者不爱,从来都是个人选择,是不是?
爱,只有中不中意,没有愿不愿意,爱人,或者爱国都是一样的吧?
我又严重偏题了。
话痨就是话痨。
喜欢把语言的创造力发挥得很好的东北人民,他们的常用词语,总是全国流行。
东北方言的生命力,貌似比他们的经济能力更加剽悍,也许是南方人本身就内敛,以至于连语言也少了一份那种外向的感染力吧?
回到电影。
伊莎贝拉在电影中其实是一条小狗。
她和梁若施相依为命。
看着那个瘦弱的女孩满大街拼命呼喊着伊莎贝拉,而后绝望地哭泣,可以看到一个16岁的少女心里对于亡母无限的思念,还有揪心的煎熬。
我突然很难过。
我从来不曾见过我的外婆,妈妈在她不满15岁时,就永远地失去了本来会疼她教她许多事情的外婆,而过早地承当了妈妈的责任,把舅舅小姨带大......妈妈,如果可以,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女儿,只是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比现在乖......喜欢父女两爆酒瓶的场景。
呵呵,身为警官的杜汶泽居然顾不上纠正青春期的女儿的种种恶习,却忙着让她坏的更加专业一点。
看着父女两用一摸一样的姿势爆了一个又一个的酒瓶,玻璃破碎的声音如此清晰,父女俩的笑声如此放肆,感动,却又觉得纠结无比。
看来彭浩康导演的叙事能力也足够的剽悍,我总是沉湎在这样的叙事方式里,不知所以。
还有很精彩的镜头。
16岁的女儿假装老练,叼着烟,用老道的语言赶走了一个个找上门的女人。
呵呵,这个小孩,在捍卫自己好容易得到的父爱吗?
事实上杜汶泽明显不善于表达对这个似乎从天而降的女儿的爱,她的美丽和精灵,让失意的他,更加不知所措。
烈日下的老爸推着女儿学机车的场景也颇为动人。
带上头盔的梁美丽得惊人。
呵呵,希望这个骄傲的孩子今后稍微听话一点点,那么有天分,别因为自己的任性,被扼杀在残忍的雪藏里。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是不是?
只是导演对于那个爱上了美丽少女的男高中生特别残忍。
他让梁小妖精在他面前笑颜如花,却是得意洋洋描述她和另外一个男人。
她从来不纠正这个错误,比如杜汶泽其实是她的老爸,而执意在这个真心喜欢她的男同学面前,称之为我的男人。
呵呵,那个戴着眼镜看似成绩很好的乖乖男,会在暗夜里,绝望地哭泣吧?
我真是想太多。
不这样残忍又能怎样?
让梁同学也爱上他?
无聊的重蹈覆辙。
我猜,导演和我一样,希望梁小朋友好好读书,成为一个和她的妈妈一样,却又不太一样的人。
不是因为不美丽,而只是太艰辛,所以我不希望看到拙劣的人生的重复。
那么,残忍着吧。
一个人活着,大抵总得和残忍沾边的。
要么对自己残忍,要么对别人残忍。
对自己残忍,也许会比对别人残忍好过一点。
反之,要承受因为别人的残忍带来的痛苦,却是特别的难过吧?
其实梁同学还是找到了自己亲爱的小狗。
她抱着她,在长椅上,伤心地哭泣。
瘦弱的肩膀的抽动,任谁看了都不忍心。
所幸电影还有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
比如杜汶泽答应了初恋情人,会好好照顾这个女儿,会好好坐牢,重新做人,等等。
希望,总是有的,倔强的人,只能选择面对,即使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懦弱猥琐,或者不堪。
一个人,要有勇气正视那个实在会让自己失望的自己,真的很需要勇气吧?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自己还是很不够勇敢。
我乐意面对我遇到的所有问题,有时候我害怕面对这个没有丝毫成就的我自己。
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我自己,多么的情何以堪。
一部好看的闷片总是让我想得许多许多。
而这样的思索,绝对不是一部可爱的轻喜剧所能带给我的。
为此我放弃那部合约情人,虽然我喜欢小齐。
据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好吧,亲爱的上帝同学,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长期合不拢嘴而存在的,你说,我是不是真的很乖?
你说,你怎么可以不多爱我一点?
爷爷说,对上帝的要求必须适量,不能过于贪心。
恩,我不贪心,我要的,只是你多爱我一点。
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胡言乱语,献给一部我喜欢的闷片,是为记。
平静地看完。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电影是一种挽留青春的努力。
”——在豆瓣看到的一篇《Isabella》影评中的话。
印象深刻的有:空荡的医院走道,失措绝望的眼神。
瘦削白皙的后背,陈陋阴暗的房间。
透蓝飘飞的制服衣襟,托着大袋沉重行李的臃肿背影。
一地细碎的酒瓶玻璃渣。
是这些细节,不是故事本身。
打开家门后,发现丢失小狗,连并着那些情愫。
和母亲年轻时名字一样的狗。
能理解这样的感情。
因为曾经丢失过养了三年的小狗,母亲在外找到凌晨二点才回家。
那是在外念大学的第一年,第一个月。
母亲一直隐瞒,直至放假回家,才发现母亲重新寻到一只外表接近的狗重新喂养的无奈。
可是那些呢,那些呢。
三年里,她给予我所有的温情,给予我的无时无刻的陪伴,连同她来到我身边时带给我的惊喜。
三年里,和她独处时讲过的所有的话,滴在她柔顺毛发上的所有眼泪。
这是一个讲父亲与女儿的故事吧。
浪子回归,青春救赎,有温情,但总是一部残酷故事。
残酷青春的遗物。
我不能够说:谁没有在这样的年纪这样与人相爱过,谁没有面临过诸如独自堕胎的残酷现实,谁没有狠心离弃过自己的爱人,谁没有失去过一生所爱,谁没有阴暗颓败无奈地成长,谁没有谁没有谁没有……。
我不能这样说。
我只想说,如果你没有过,也必然经历其它,别人所不知的残酷。
然后得以成长。
这是我的想法。
也许是一部讲到父亲的故事,所以让我有些特别的偏爱。
吸同一支烟,提同样大的包裹,一起灌酒,在深夜的路边练爆酒瓶。
甚至有一夜睡同一张床。
父亲是落魄的父亲。
但这永远不会是女儿心目中的形象。
小学的时候,父亲给过我一支烟,我还记得它绿色细长,薄荷味,有点呛。
多次和母亲一起搬家。
与电影不同的是,母亲不会变成父亲。
记忆错乱。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电影是一种挽留青春的努力。
不知道未来,我是不是你心中的Isabella。
还有没有Isabella。
伊莎贝拉,葡语里的"Isabela",伊比利亚岛的"Isabella”,那个“对上帝承诺”的女孩。
今天读到廖伟棠的《旧欢似梦》,猝不及防,我搜索脑海里那座近乎要被遗忘的,包裹着初恋的城市——澳门。
《伊莎贝拉》这部有关于澳门的电影,两年前在北京的大学宿舍里看过。
那时临近毕业,所有的情绪都被校门外的花花世界所涌动,仿佛即将要迎娶一位艳丽的贵族千金,全然忘了南海边的半岛上有一位和自己相恋过、正在熟睡的姑娘。
她一次次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的爱人不见了。
她一次次默默忍受,倾尽了自己所有的好,却总遭人遗弃。
当,被人遗忘,是一种常态。
这是一座留不住过客的海港城市。
打开电脑,找不到在澳门拍摄的场景。
2002年,第一次离开家去澳门上学,从关闸出来抬头望着那拥挤逼仄的楼房,带着逃离社会主义的快感,嘴里唱着"big big world”,那是一见钟情么?
我确实喜欢过这座城市。
黄昏时搭乘28c过跨海大桥,夕阳,海水,天空,各式中西建筑——那是一杯澳门特制的醇美的葡萄酒。
没有鲜明的四季,只有是最湿的四月,在湿季中,晾在阳台的衣服总是干不了,身上那粘糊糊的味道,是我能记住的,她的味道。
报纸里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若干年后唯一能引起我震惊的是曾经同校的内地女生被人勒颈窒息致死。
这样的新闻是可以上小城的头条。
我怎么能将你忘了呢?
听fado的时候,我想的是葡萄牙;听粤语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香港。
我忘了,2003年4月1日,住在澳门文华酒店对面,新闻滚动播放张国荣从文华酒店跳下的新闻,我们集体跑到阳台却发现一切“太平”。
看,张国荣选择的也是香港的文华。
上《澳门史》的时候,发现,澳门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被葡萄牙侵犯。
从大航海时代中没落的葡萄牙贵族在500多年前,航船经过澳门,想必也是一见钟情吧,被这里的温柔和安静所打动,便停留了下来,但始终要归航到自己的伊比利亚半岛。
不像傲慢如帝王般的英吉利王国于之香港,葡萄牙对待澳门,就像对待一位情人,不给承诺,不刻意她改变。
所以,500多年前过去了,她的面容依旧,妈阁庙里香火鼎盛,玫瑰堂里也一直响着结婚的钟声。
白天,她秩序井然,各式各样好玩好看的车子总能在小小的停车位中再瓜开一小份,安停在某家门前的碎石小道上。
夜晚,她会偷偷跑到海边的指明灯下纸醉金迷,夜夜买醉,唱一首《小城事》。
没人会在意她的悲伤,她的哀怨连渐渐被边缘化的香港这个大怨妇都比不上。
于是,她习惯在纸醉金迷后,静静沉睡。
在梦中忘却从她身边经过的、爱过她的人们啊,忘却她不为人知的忧思啊。
她的美丽,总教人遗忘。
想起她,仿佛突然遇到一个曾经被自己遗弃的人,那《伊莎贝拉的呼唤》叫了好几年,我却从来没想过要回到她身边。
尽管知道她百般的好。
她包容了一切——中西两种最难相容的文化。
但有谁留意,小城市里小人物?
那个在官也街卖猪扒包的资深师奶也曾是葡京赌场叱诧风云的发牌手。
新马路、大三巴、渔港、妈祖、大炮台,我们都曾在澳门半岛上那个长得像圣母玛利亚的观音像旁静静等待一场流星雨。
旧爱总沦为心灵埋葬。
也许有一天,我再度从梦中惊醒,想起她,也会像今晚这样,陪她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流泪。
ps,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彭浩翔最好的电影,却是配乐最绝妙的一出,首推金培达的ost。
今天认真地重看了一遍,发现我这篇分析有很多漏洞,搞错了葡萄牙籍警官遭到枪击和男主买枪的顺序,错误地认为这是一起栽赃嫁祸。
如果给看过这篇东西的友邻带来了误导,万分抱歉!
—————重新修改分割线——————————————————— 从前把这片当爱情片,看得云里雾里。
如今以看悬疑犯罪片的心态重温,突然发现这部片子其实逻辑严谨,很有悬念。
尝试一下梳理犯罪线的剧情。
故事很简单: 阿成和吃货上司以及警局中的一些同僚利用职权之便,与黑道勾结做走私的勾当。
然而适逢99年澳门回归之际严查,他们的一批货就被海关扣了。
上面调查下来,发现涉案的不仅有自己人,还有葡萄牙籍警官,事情闹这么大不好看,于是各方权衡之下决定,让男主阿成一人当替罪羊,保全高级警员和洋人的面子。
黑道小弟咖喱文将做污点证人在法庭上指认阿成。
而阿成对这样的安排并不心甘情愿。
这就是整个犯罪线的背景。
这部片子有两个线索:时间线:阿成和阿欣的伤 (绷带——创可贴——痊愈) 由于澳门没有分明的四季,所以在电影中难以看出时间的推移,其实男女主角共同生活了几个月之久。
案情线:竖题的字幕。
绿色字幕与后面紧接的剧情没有时间上的顺序关系,但是有剧情上的联系。
阿成和上司的这起走私案东窗事发的时间早于所有竖题字幕叙述的案件。
阿成此时已被革职,所以每天无所事事,但上司仍然在职,所以阿成找狗需要上司帮忙。
根据房东丢狗以及女主旷课的时间,可以推断阿成收留女主阿欣的时间应该是6月10日左右。
6月10日左右,阿欣跟踪阿成时,阿成和上司在火锅店见面,商量对策。
上司看似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说的都是他们干的这起走私案。
上司:“葡国人怎么能靠?
(葡籍警官靠不住,出卖了我们)……退休了回葡国拿长俸吧(出了事葡国人甩下烂摊子回国了,不用负责还能离休接着拿俸禄)……到最后逼虎跳墙,杀了那卧底(你没别的办法,只能杀了污点证人)”,这里“卧底”指的就是做污点证人的咖喱文。
吃货警官这句话无异于暗示阿成,可以谋杀证人使自己脱罪。
阿成又去找一起搞走私的黑道大佬求助,但是大佬女儿表示父亲不愿见阿成,试图帮父亲撇清关系:“首先你别觉得我爸联同外面的人骗你,咖喱文做污点证人这件事,连我爸都觉得不对劲(让你去顶罪不是我爸的主意)那又怎样,难道杀了他?
(谋杀证人的主意又被提了一次)”
这时阿成已经下定决心,要谋杀咖喱文。
现在需要的就是弄来武器。
而武器就是片中所谓的“海盗葡国菜”。
“海盗”指达伽马这些航海家的后裔——葡萄牙人;“菜”则是因为黑市习惯将枪装在饭盒里出售,故称为“海盗葡国菜”。
阿成与上司在面馆见面。
阿成:我想吃葡国菜(我想买枪) 上司:“葡国菜有什么好吃,你走吧(买枪做什么?
使不得)……找到叫你(不过还是会帮你找找,等着吧)”
阿成去黑市找一个葡萄牙人买了一把手枪。
根据阿成头上的绷带可以推测,买枪的时间应该在6月,至多不晚于7月中。
黑市枪是哪来的呢?
导演前面就交代了。
警方查获一批走私军火……警员因偷枪等罪名被革职。
这枪显然就是走私进来,甚至是通过司警内部流出来的赃物。
9月20日,很可能是吃货上司所说的那个坐等回国养老的葡萄牙警官遭遇枪击。
这段字幕后面紧跟着阿成买枪的画面。
导演似乎想卖一个关子,让观众猜测阿成与这起枪击案是否有关。
理论上讲,阿成有嫌疑。
但我倾向于不是阿成干的。
阿成需要干掉的是咖喱文。
(成天抱怨葡国人靠不住的吃货上司倒是很有动机)
阿成与上司在车上见面。
上司:有人看见你买葡国菜了(有人知道你买枪了)别乱来(别杀咖喱文,太危险了)btw此时阿成额头的伤已痊愈,阿欣手上还贴着创可贴。
这时候可能是7月底8月初。
阿成在路上被几个人堵,一个男人一边扇他巴掌一边说:“你耍咖喱文就是耍我们。
快回归了,算了吧。
”这几人是一起涉案的同事,想让男主不要对证人下手,乖乖顶罪,从而让上面尽快结束调查,保全自己。
另外这里可以看出,阿成想杀证人的企图已经人尽皆知。
阿成把手枪扔进了河里,放弃了谋杀证人的计划。
阿成也没有逃亡泰国,而是选择了上法庭接受审判。
按他对女主所说,只会判四年,表现好两年就出狱。
然而我对这套说辞表示怀疑…… 从他出发前对着镜子剃须的神情,以及他坐在摩托车后流下的眼泪,我总觉得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远非那么明朗。
会不会他说自己做的是走私香烟只是安慰阿欣,实际上却是走私军火、涉黑、勒索,每条都是重罪?
--阴谋论分割线---我之前推断上司陷害阿成,卖给他袭击葡萄牙警官的凶枪,重看之后发现这是错误的。
因为阿成买枪时头上还有绷带,显然早于袭击案发生的9月20日。
但是我直觉上还是认为上司身上有疑点。
他在饭桌上反反复复表示过对葡萄牙人的不满,不满葡国人靠不住害惨自己,却还能拍拍屁股走人回国坐享俸禄。
因此他有动机谋杀此人。
在火锅店貌似不经意地暗示阿成可以杀了卧底,暗示完之后又立刻说“当我没说过”; 阿成来面馆对他说自己要买枪。
他先假意拒绝,让阿成走,但是又马上答应帮阿成找枪; 这种含混的态度实在有点passive aggressive的感觉啊,说着“不要”暗示的却是“要”。
阿成杀掉咖喱文,是不符合上司的利益的。
污点证人死了,案子并不会就此变成悬案,而是会继续调查下去,总要查到他头上。
只有阿成乖乖认罪才能保住上司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暗示阿成枪杀证人明明不合逻辑。
除非上司自己也想谋杀葡国人,然后嫁祸阿成。
当时回归将近,很多案子可能都处理得比较匆忙,买通一个葡国人出来指证,或者买通检察官在证物上动点手脚,既走私又涉黑还被看到买枪的阿成,再多一个谋杀指控又何妨?
阿成的上司每次出场都像一头饕餮狂吞食物,或许挡路的葡国人,和替罪的阿成都会像羔羊般被他的贪欲所吞噬。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颠来倒去好几遍才能把整个故事弄明白的片子,但我还是选择了推荐这个用复杂的手法讲成的简单的故事给大家。
但在此我并不是要写个什么评论,因为我确实不感冒这种类型,我只是想把片头那二十来分钟被导演用剪刀解构得支离破碎的故事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结构一下。
说白了,就是阿成和阿欣这对由伪父女发展成的真情侣在那晚做爱了么?
导演的那把剪刀真是厉害,他前后共解构了三个主要的情节。
一个是张妈妈到底堕胎了么?
有个她从医生那里跑出来的场景给人感觉就是她反悔了,然后生下了阿欣。
最后导演给了我们答案,确实是堕了,让我们终于能如释重负地跳出乱伦的阴影。
另外一个是阿成到底是干嘛的?
这最后也由阿成自己给出了答案,在他给出答案之后,再回过头看,才发现黄秋生等人的客串出演的那几场戏实在不是单纯的噱头,比如那句一语双关的“有人见到你买海盗葡国菜”,都是在为交代阿成的真实身份作伏笔。
而剩下的一个情节,导演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反而是在片中时不时地放些烟雾弹来扰乱观众视听,让我为这种乱伦的爱情故事揪心了好半天,直到电影看完,虽然乱伦关系不复存在,也有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我还是以为他和她在那晚做爱了。
有人会说,做不做爱对理解这部电影很重要吗?
是的,很重要。
这无论是对分析阿欣还是阿成的性格和心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认真看了片头几遍之后,我确定他和她没有做爱,而且导演其实也想透过这些画面来告诉观众这一点。
但很明显的是,导演高明过头了,至少没让我这样还不算弱智的观众弄明白这一点,就更别说他把阿成都骗了。
哈哈,如此好玩的事,大概也只有在“作者电影”里才能看到。
那么,我最初的理解,大概也是很多观众最初的理解是什么呢?
一般是这个样子:阿成和黑帮的混混碰头,把那个案子破了,那天晚上,他和她做了爱。
第二天,她把他头打破了,然后告诉他她是他女儿。
再然后,他(习惯性地)又和一个妓女过了一夜,这时她没地方住了来找他。
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下面就由我这双剪刀手来重新结构这个故事:缘起:一年前,他和她在DNA的偶遇,“你的眼睛,很像我第一个女朋友。
”事件:他朝黑帮混混砸酒瓶,然后套出了交货的时间地点,因此有了电影中的字幕。
也就是说,这场砸酒瓶存在的合理性是为了把贯穿全剧的字幕引出来,而字幕是为了表达电影的一个背景,澳门回归前整个社会的不安。
同时,就是这个砸酒瓶混淆了观众的视听。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重复了三遍,确认她明明就是砸到他了啊,还莫名其妙了好半天。
)这时他对那个本来陪混混的妓女说“你今晚赚不到他钱了”,下一个镜头就是他和妓女在家门前的过道上的激情戏,再下一个镜头就是妓女起床,没掏够钱,然后走了。
妓女出门的时候碰到了无家可归蹲在门外的她。
这前前后后通过妓女的着装红裙子就可以判断出是同一人。
不过,前后两次妓女起床的镜头角度有些不同,理论上应该是同一个场景,但唯独阿成的动作却略有不同(第一次把身体完全扭过来了),难道是导演的疏忽?
她进门后把他家好好看了个遍,冰箱里没吃的,然后就自己弄吃的。
他起来之后把她当成了晚上的妓女,因为没弄够钱所以没走,于是他说给她去提钱。
正因为他以为她是妓女,所以还调戏了她,她只好跑掉了。
这一幕大概也说明她还是很单纯的。
她跟了他一整天,到晚上,她跟他去了夜总会,那个跟她搭讪的男的说了一句:“如果我是你,我会让自己放纵一晚。
”这句话也很容易误导观众。
而她砸他,也很好理解,因为他是个从没养过她的“爸爸”啊。
砸酒瓶的技术不高,也说明了她的单纯。
他在医院知道了这个“妓女”未成年,而她说了一句:“你没跟我睡过,但你跟我妈睡过。
”已经说明了她确实就没和他做过,可上下文的存在让观众不会认为前半句是真话。
接着两人去了饭馆,又是一段对话:“你明知道你是我女儿嘛,昨天晚上还跟我那个。
”“你关心吗?
我以为你不关心呢?
你那么多女朋友,有时撞到自己女儿,有什么奇怪的。
”这无疑让观众觉得事实是当然的了,两个当事人都承认了嘛。
而实际上,他说这话确实是他误会了,她其实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即使这句话被理解为承认,也是因为她之后为了向他要钱而这样说的。
有人可能会问,她想要钱的话认他爸爸不就够了?
但后来从她说“我来找你,不是想你做我爸爸,我只想要三千块钱。
”就可得出结论,她也确实没认他做爸爸,而一直当他是男朋友。
再到第57分钟时,她和他在马路上玩砸酒瓶,他扶她回家,镜头也停在家门前的过道上,这一方面似乎是在暗示观众做爱的那天晚上同样是她,一方面又似乎在暗示观众那天晚上不是她,因为穿着不同。
之后在床上两人有一段对话,将缘起引出后:“其实那天真的很想和你回去。
”“为什么?
”“看看你的家,还没看过呢。
不过想想还是不要了。
你好色,跟你回去了还得了啊。
”从这段话,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她想看他的家,于是就有了那天妓女出门后,她进门好好端详他的家的一幕。
这也说明,她之前没进过他的家。
二是“跟你回去了还得了啊”,大抵说明了她不是个随便的女孩,她也知道他是她爸爸而不会和他发生关系,本来人家就只是个单纯的缺少父爱的未成年学生嘛!
结论:他和她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性关系。
一方面,她由于没有父爱的经历,更没有过恋爱和性爱,所以她对他的爱彷徨在了亲情和爱情之间,终于走向了爱情;另一方面,他则由于误以为和自己的女儿“那个”过,于是带着内疚并负责任地做起了父亲,但当他发现他并不是她爸爸时,这种亲情也开始了向爱情的转变。
这是一场背负着子虚乌有的性交易和乱伦最终得以走出迷离的美好爱情。
從短片《暑期作業》開始,看慣了導演彭浩翔的黑色幽默,《買兇拍人》、《大丈夫》、《AV》等,一脈的彭氏風格,來到柏林影展得獎作品《伊莎貝拉》(獲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骨子裡仍然是彭浩翔的獨家風味,但畫面、音樂卻是截然不同。
在影像上嘗試改變的彭浩翔,在題材也努力求變,從以前慣說男人故事,到《公主復仇記》的女人心理,再到《伊莎貝拉》的父女情,還有,《伊》片中貫穿全片的回歸事件,這其實是一齣政治片,說不盡的是從上世紀至今一直剪不斷理還亂的回歸情意結。
構思影片的背景,與政治也分不開。
彭浩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澳門是第一個被外國人佔領及居住的地方,也是最後一個回歸中國的地方。
他指這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女兒去找回自己的親生父親,於是決定將這個父女重逢的故事放在回歸前夕。
極具殖民地色彩的澳門舊建築,暖暖的畫面,老虎機閃爍的燈光映照在杜汶澤飾演的馬振成臉上,異鄉的音樂,還有片頭片尾那款舊電影的字體,甫一開場,王家衛的影片便悄悄籠罩。
很多人說過,《伊莎貝拉》在視覺上很像王家衛的作品,但在內容上,尤其是對白,依然十分的「彭浩翔」。
故事發生在澳門回歸前夕,本身已極具政治味道。
如導演所言,女兒找尋父親,與澳門回歸中國,在感情上是一致的。
即使不談片中過場的關於回歸的新聞剪報,片中角色的發展,也隨著回歸日的接近而改變。
然而影片雖然以澳門為題,但同樣經歷過回歸的香港,是澳門這層表面下的一個影子。
彭浩翔在述說澳門回歸的故事時,也「暗渡陳倉」香港的回歸經驗談。
何超儀在戲中可謂是演回自己現實中的身份,在回歸前夕的澳門,她呷著苦茶,嘆著氣勸馬振成,甚至說連自己父親都不能像以前那樣,最有趣的地方是利用現實身份來擴闊戲中角色的層次,藉以去談回歸的改變。
黃秋生在片中演馬振成上司,三次出場,三次都在吃。
從需花時間與較熱鬧的打邊爐,到在麵店吃麵,最後則是在車中吃漢堡包,每況愈下。
這不代表回歸後的生活境況,但卻反映戲中角色對回歸的不知所措,甚至有點無奈,正如以上兩個角色均叫馬振成放棄。
要放棄的是甚麼?
戲中馬振成是一個幫助警方高層與黑幫接頭及收受利益的中間人,為了回歸,在大環境下他被迫要承擔所有罪名以維持一個漂亮門面。
不甘於成為犧牲品的馬振成,便要努力尋找各種方法,甚至要以身犯險,使自己免於牢獄之災。
片中兩角色叫馬表成放棄以身犯險,潛台詞則是不能再依以前的習慣行事,新的秩序即將形成。
不能犯險,就只能逃離。
對於香港人來說,「逃離」這個手段並不陌生。
九十年代的移民潮,藉著離開這個城市來逃避面對「回歸」的命運。
所不同的是,以前香港人移民的目的地是加拿大或歐美國家,《伊莎貝拉》中的馬振成,是要「著草」(潛逃)至泰國。
影片不但畫面上頗具王家衛的風格,在內容上也與王家衛的作品頗多回應之處。
如《阿飛正傳》中的尋母,來到《伊》片變成尋父;《阿飛正傳》中「無腳雀仔」暗喻香港這個「無根」城市的漂泊,《伊》片卻以父女相認——即使馬振成明知這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仍要留她在身邊,作為一個責任與傳承。
《阿飛正傳》或《2046》中所呈現的那種世紀末的頹廢之美,在《伊》片也略具其形,表像下的彭浩翔,仍然貫徹其黑色幽默,尤其是在對白上。
畫面營造出來的美麗與夢幻感覺,是可望不可及的;故事與對白卻是如此現實,兩者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反差,就像把王家衛的囈語放在日光日白之下,夢幻亦不得不破滅。
如片末浪漫的父女逃亡,終歸回到現實,唯一改變的,是要戒掉那些壞習慣,就像回歸前的種種不良傳統,在回歸後也要統統戒掉。
香港回歸中國多年,電影創作者對於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仍未停止探索的意圖。
《2046》談回歸50年後的香港,不知道如何踏出新一步,尤其是在「50年不變」的承諾下,第51年、52年等「50年」後的時間,將會是怎樣?
這個時間的承諾,放在《伊》片中,就是「Isabella」。
在西班牙文中,「Isabella」有「對上帝的承諾」之意,放在片中,亦有父親對女兒的承諾,如要戒煙,要擔起一頭家,多年前御下的擔子,他亦願意重新擔起;同時亦是中央對特區的承諾,50年不變,保持一切的繁榮穩定。
人人都說《伊莎貝拉》很王家衛甚麼我背水抵抗,這與我是否喜歡王家衛或我是否覺得王家衛的戲好相全不相干。
一是因為與事實不符,二是因為這說法實在懶惰得要命。
宋體字懷舊歐陸風味再加拉丁音樂便是王家衛,現在送大禮足金金猴嗎?
《伊莎貝拉》看上去是一個戀父的故事。
杜汶澤是一個潦倒的澳門司警,夜夜笙歌性伴不知幾個。
借梁洛施的話,澳門咁細你搞咁多女人搞中自己個女有乜出奇。
梁便是杜以為悲劇性地錯搞了的女兒:他十六七年前丟下的女友所生下的女兒。
女兒的母親肺癌過身前給她買的同名小狗isabellA,又因四個月沒交租而遭包租公放走了。
這是戀父的故事格局,因為梁本來只想找杜拿幾千塊把小狗贖回,結果日是卻預計之內的梁杜互相依靠進而曖昧——當兩人都不見得對其父女關係有甚麼懷疑。
彭浩翔的反類型小智慧,在宋體拉丁懷舊的一大片煙幕中,的確是相對收歛了。
《公主復仇記》裡的以時空錯位作為骨幹和動力把故事推進,事實上也不是《伊》的殺手鐧。
《伊》似是想多談情而少玩橋,但卻不等如彭在電影中把自己一直以來建立的風格簽名都賠上了。
有號角聲老兵是聽得見的。
電影其實有兩 個轉折位:一是杜了解到梁並不是故意騙他上床,勒索他並宣判他以倫理死罪迫他悔疚不已的。
話說那天他起床走出客廳梁大無私樣的在吃即食麵,便認定她是之前一晚醉得色心衝上天花板時帶回家的女郎。
女郎由第一個出現的鏡頭開始,不是下身便是修長誘人的背影,當然女子穿的是粉紅背心裙而梁的是青綠背心牛仔超短褲,這老土點說是線索,但電影後來才有交代的是在床邊的光滑背影與登堂入室吃即食麵的不是同一個人。
梁之所以能夠進杜的家,與及被杜所誤會,只不過是女郎離開時打開門才把梁放了進屋。
這是直線沒影像的文字所負擔不來的說故事能力,也是彭一向的小智慧所在。
另一轉折在是梁的出處。
電影的名字是isabella,聞說在西班牙還是葡萄牙文是作責任解,在電影中分別是梁的母親和小她的小狗的名字。
攤出來的倫理地圖指出了杜與梁關係的原始偶然性和不可能性:不是杜拋棄了梁的母親,梁便不會走到這個世界,若不是梁要找回名叫isabella的小狗她便不會走到杜身邊。
這段關係之所以發生,換言之便源於杜的一個錯誤決定。
杜與梁的關係越叫杜享受,當天那錯誤對於整個故事的決定性便越是回逆性地被加強,彷彿是命中註定天網灰灰。
當天錯誤決定,在電影裡一直都屬回憶性質的影像,沒有被親口說出或怎樣證實:少年杜和少年梁的母親坐巴士去打掉孩子,心亂弱軟的少年杜放女友進去後便先行離開,母親折返卻男友不見了,心痛欲絕是必然的也是杜所知的版本的盡頭。
今天有個十六歲少女在眼前,理所當然杜只好猜想梁是當年少年女友死就死把心一橫下養大的親生骨肉。
誰知這段回憶片段原來還有下文。
女友在診所出來看見男友不見了,與這傢伙所生的孩子怎樣養下去——杜回憶裡根本沒出現過的片段,便是梁的母親哭著臉走回診症室。
母親再識新的男人過後的新生活,梁便是新生活下咬緊牙關的產物。
一句講晒,不關杜的事。
說破了,杜不僅沒有與「女兒」發生過甚麼天理不容的親密關係,後來更發現梁根本不是他的女兒。
電影徒有一故意營造出來的亂倫格局,卻是別淘空了之以是亂倫的元素:父女關係。
而事實上,杜在片中的形像也難與甚麼父權威嚴沾得上邊。
他不過是個做司警的好色古惑仔,就像作為過場的警察貪贓枉法故事所描述一樣,由頭到尾都散發灰淡命定的被動感。
我不懂不知道甚亂倫是否本屬一個特別的電影類型,但作為一個主題,彭浩翔卻再一次顯示了他的嬉戲能力,拍出一套沒有亂倫的亂倫片,加上他那差不多已成了招牌的用影像表達的時空錯位,誰說這不是彭浩翔了。
http://yeahayeah.blogspot.com
梁洛施这种长相不喜欢
很一般般。整部片子的调调依然是淡淡的哀戚、失落和伤感,犹如片尾的Fado唱腔,音乐很葡式,色彩很澳门。第一次看梁洛施的片子,很好看。很美。刮完胡子穿西装的杜汶泽好精神帅气。嗯、
一星给澳门风情,一星给梁洛施。也许是不喜欢这种王家卫般的昏暗影调,也许是缺少那种洛丽塔情结。不想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只能说,这并非一部我喜欢的电影。
看不下去,配音恶心.
实在没有办法看完这个片子,纵使是个评价颇高的片子。不过OST确实很不错。
4.5 澎浩翔的這部電影其實還是脫離不了香港電影的某種隱藏味,只不過有了那么一些特別。金培達的電影原聲很貼合這部電影,有了楊提爾森式的迴旋。 梁若施真漂亮....
有些电影十八岁之前没看就最好不要找来看了 「一切眼泪思忆都是徒然」今天今天星闪闪hahahahah
秋生哥你咋从头吃到尾呢 沒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
有异国风情的小故事,讲小人物的小故事。小文艺小情怀。
景美人美音乐美,节奏我好受不了
仲夏迷宮﹐拈花碎步。似乎言過其實。
王家卫的外壳下装的是陈果的果核。
图书馆收藏的DVD都有幕后制作碟这回事太让我高兴了。
矫情得有点恶心了
如果没有「澳门回归」的心理背景,只是一个油腻中年男的自我情感代入故事(其背后依旧有彭浩翔咸湿的意淫),尽管如此某些「景观对照」以及混乱的两性关系依旧人为刻意的扎眼,对于两位主演的表演也赞誉过高。题外话,《狗十三》在本片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2009/5/17夜CCTV-6,一般,有点装,3星。
没怎么看懂
彭胖子开始收敛了各种小聪明,着眼于情感关系了。
小文艺 普通话配音真不爽 幸好找到粤语的看 很喜欢女主角这个感觉
“你知唔知,我哋澳门人做人好难噶,没只RO唔掂噶。唔喺睇唔起你,喺睇唔到你。我唯有唸办法咯。咁梗喺唸到了,咁又点?D嘢咪错噻咯……”1999年的澳门,有的人捱过去,有的人捱不过去。ps:梁洛施的声音总是让我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