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

害虫,Harmful Insect

主演:宫崎葵,苍井优,田边诚一,凉,伊势谷友介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1

《害虫》剧照

害虫 剧照 NO.1害虫 剧照 NO.2害虫 剧照 NO.3害虫 剧照 NO.4害虫 剧照 NO.5害虫 剧照 NO.6害虫 剧照 NO.13害虫 剧照 NO.14害虫 剧照 NO.15害虫 剧照 NO.16害虫 剧照 NO.17害虫 剧照 NO.18害虫 剧照 NO.19害虫 剧照 NO.20

《害虫》剧情介绍

害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女幸子(宫崎葵饰)和老师的师生恋绯闻被传得风风雨雨,相依为命的母亲稔子(Ryo饰)则自杀未遂。打击不断的生活令幸子无法承受,升入中学后,她不去上学,每天闲逛打发时间。她和依靠小偷小摸赚钱的少年隆夫、精神脆弱的中年人久蔵成为了朋友。隆夫离开后,幸子和好友夏子(苍井优饰)返回了学校。 不久后,她又差点被母亲的新欢德川强暴。谣言又起,幸子失望地离开学校。昔日的老师恋人现在发电所工作,幸子准备去他那里。然而在约定的小茶店里等了很久,他还是没有出现。灰心的幸子跟一个前来搭讪的男子离开茶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空战魔导士候补生的教官OVA美国女孩的秘密不存在的瑞秋我知道你会在未来等我青春的牙我的早更女友蓝色生死恋梦回三江骑蛇为全人类第三季真爱圣诞节吸血鬼后裔第四季我罩袍下的口红武林:幻术杀手咒物寻凶家有朽事永远不要放弃克苏鲁聊天记录三角恋海边画家醒醒吧之跟风者杀人偏差值70我们的新时代血腥巡演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疑案忠魂坚毅奇兵自虐之诗梦幻飞船

《害虫》长篇影评

 1 ) 害虫——16岁的少女宫崎葵

第一次知道宫崎葵,是与雅人叔共演的《丈夫得了忧郁症》,里面那个扎着两个小辫、整天迷糊的妻子和那个囧萌的蜥蜴一样让我心生欢喜。

于是,开始去了解这个叫做宫崎葵的姑娘。

她的演艺经历令人嫉妒,一帆风顺地不可思议。

16岁便获得了法国南特三大陆电影节影后,随后,是一连串的日剧学院赏最佳女主角、日刊体育电影赏影后。

这是个怎么样的姑娘?

我感到疑惑和好奇。

然后,我看了《害虫》。

然后,我明白了这个姑娘辉煌的理由。

《害虫》是部压抑的片子,很黑暗,一开始像是默片,没有对白,只有人物彼此交流的眼神和风吹过街道的声音。

宫崎葵饰演的少女幸子不去上学,却和靠小偷小摸赚钱的隆夫、精神脆弱的中年人久藏成了朋友。

我始终记得幸子和久藏在大马路上踢易拉罐的样子,幸子的笑声透过屏幕传到我的耳朵里,那是属于十六岁少女的笑声,是真正纯洁的没有担忧的笑声。

而这样的笑容,却是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和流浪汉踢易拉罐,这样的青春,是和同龄人格格不入的青春。

幸子为什么不去上学?

因为她和小学班主任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学校传得沸沸扬扬,走在学校的走廊上,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指指点点。

幸子只有16岁,她承受不起这样的指手画脚。

在学校里,她感受到的只有孤独,漫无天日的孤独。

她的无助,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

在家里,她一个人修坏掉的灯泡,吃冰箱里的小罐酸奶。

她的父亲从未露面,而她的母亲,自杀未遂,消极堕落,每晚深夜里用拳头砸地板。

幸子是病态的,她是一个性格畸形的少女。

而她又是渴求关爱的。

这让我想到了松子的一生,也是那么的渴求爱,乃至于以飞蛾的身体扑向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和学校男生轻轻的一吻,是幸子内心尚未泯灭的对爱的追求,用一双纤细的手弹奏班级合唱的曲目,是幸子挣扎着回归正常生活的试探。

尽管幸子对于学校的同学依旧是板着一张木然的脸,而谁都能看出,幸子木然的背后是她原本冰雪的初融。

生活总是捉弄人,重新上学的幸子回家之后看见了家中站着母亲不久前结识的男子,手里拿着绳索和胶布。

他想要幸子,想要幸子年轻而鲜活的肉体。

住在附近的同学夏子撞见幸子不堪的一幕,然后第二天,全校人都知道了幸子在家中的遭遇。

流言蜚语再一次像蝗虫一下铺天盖地地袭来,连那个喜欢幸子的男孩都在空荡的教室里质问幸子事情的真实。

幸子没有回答,也没有否认。

她只做了一件事情,和流浪汉一起用4瓶装满汽油的燃烧弹烧毁了夏子的家。

警笛响起的时候。

幸子搭上了一辆陌生的卡车,她要去找她的小学班主任绪方,她要去找那个她可以借以求生的浮板。

卡车与消防车背道而驰,幸子抱着一个鲜红的苹果坐在咖啡厅里等绪方来。

影片的最后,幸子被一个陌生人带走,车子和绪方擦肩而过。

全剧终。

宫崎葵演得很好,完全超过了一个16岁少女所该具有的演戏才能。

烧毁夏子房子的那一场戏,幸子一开始是笑着的,她递给流浪汉一瓶又一瓶燃烧弹,她用她最纯真最善良最灿烂的笑容鼓励着流浪汉,她知道流浪汉精神不正常,而她却乐意流浪汉这样的不正常。

笑着笑着,幸子脸上出现了惊恐,她连退几步,捂着脸哭泣。

镜头切换,是夏子家燃起的熊熊大火。

盐田明彦拍了一部《害虫》,成就了16岁的宫崎葵。

可以说,宫崎葵在里面的演绎展现了青春淋漓的残酷,还原了一个走投无路绝望的幸子。

我们经常怀念青春,经常去看那些青春电影,在漆黑一片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

而其实,大多数人的青春波澜不惊,平淡得容不起咀嚼其中滋味。

那些始终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才是最珍贵最情愿用余生去追求的。

比如女生飞扬的裙摆,比如球场上挥汗的少年,比如疼得让人流泪的蜕变。

有些事情,现在想来云淡风轻,而放在当时,却像是世界的终结。

影片里,幸子坐上陌生人的车,不知道车子终将开往何方。

我们每个人身边何尝没有过这样的幸子,他们或许是毕业照上那一个无名的面容,或许是校园暴力里的一个无辜受害者,或许是街角踢着易拉罐的野孩子,只是希望在看过影片《害虫》之后,所有的幸子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就像宫崎葵笑起来的阳光。

 2 ) 那些失聪,那些安静——《害虫

静是一种特别的东西,依附于声音,沉潜在你的周围,你的身体里,按下所有的浮躁,一切都像云淡风轻,不知身处何处,更不会摆弄自己赢得别人的目光,于是,可以眨眨眼,以手点唇,“嘘,安静”。

电影《害虫》的开场在一片静谧中缓缓来到,漫天飞舞的鹅毛絮把电影笼罩在既诡异又绝望的氛围里,那种从天而降的灾难式的预告就在此刻悄悄上演了。

一切来得太过安静,让人情不自禁地觉得缺少一种安全感,是的,人类需要声音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白,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填满胸膛中那空荡荡的一块,什么都行,就算是垃圾也好。

幸子是个乖巧的女孩,不爱说话,蹲在自己生活的一隅默默生活着的姑娘,她太安静了,安静地有些过分,有些时候,过于安静的表面背后其实隐藏着危险的因素,它们伺机而动,等待着某个时刻的来临,从皮肤中钻出来,叫嚣,咆哮。

看着幸子,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莲见雄一与幸子,两人从某方面来说,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腼腆不爱说话,都是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可是,莲见雄一是幸运的,他至少相信莉莉周,至少曾经相信过给他带来痛苦的星野,可是幸子却从未相信过任何东西,一开始就是,小学老师也好,妈妈也好,夏子也好,她的沉默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这与莲见雄一不同,他的安静是类似于一种哑涩的状态,截断了与世界相通的任何途径,所以看莉莉周那部片子的时候,一度觉得心里堵地慌,快窒息的那般,无处呻吟。

幸子小心翼翼地守护自己的天地,她抵抗,但是不越矩,她喜欢和小混混隆夫在一起,与神经衰弱的中年叔叔久藏玩耍,她爱着小学老师绪方,对来自夏子的帮助也从未拒绝,甚至接受了花坂,可是她的心里应该从未真正认同他们,所以影片的最后,她走了,跟着一个前来搭讪的不认识的coffe boy,从远行的汽车中回头张望匆匆赶来的老师,她的脸上波澜不惊,一切都过去了,“怎么了”那个陌生男子问道,“没什么”她回转身去。

影片中,最喜欢的是幸子和隆夫的相处,似天真的稚子在天地间玩耍,幸子跟随着隆夫奔跑在港口,脚步生涩,她的脸上挂着笑,是不同于往日的静默,隆夫把口袋里的糖一一扔给她,幸子笑着把糖一一接住,往后两人经常在港口见面,没有目的的走来走去,锈迹斑斑的搭板,两人像在做游戏,又像在躲迷藏,幸子踏着隆夫的脚步,某个时刻,他们终于迎面而立,下一秒在不经意间中又朝向另一处,这仿佛预示了两人的过去和未来,就算相遇相识,但终究要分道扬镳。

隆夫答应带幸子走的那天,两人在繁硕的麦田里走着,隆夫扔下一句话就跑远了,这时镜头一转,剩下幸子一人行走在漫无天际的苍黄之中,暮色袭来,麦穗微微轻抚这个单薄的女孩。

不出所料,隆夫并没有来,他走了,一个人走了,幸子坐在码头等他,终于她攥紧了手里隆夫留给她的糖,明白了一切。

扮演幸子的是宫崎葵,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女演员,她的身上有着无法诠释的纯美,一种徜徉在宁静与俏皮之间的温顺,可是她又是倔强的,难以驯服的。

看过她的一张结婚照,嘻嘻笑着比了一个V字,没有一个像她这样当红的女演员愿意选择婚姻。

在鱼龙混杂,污浊不堪的演艺圈,她轻轻笑着,悠悠面对记者对她婚姻的质疑,她说,我们交往了七年。

她比任何人都坚强,也比任何人都害怕欺骗。

很多时候,人们总会自以为是地替别人担心,可是反过来看一下,这种担心有时真的很多余。

夏子竭力想把幸子拉回正常的世界,她身上有着顽固的执念,似乎拯救幸子唯一的机会就是自己,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使幸子深陷难以言明的痛苦之中。

就好似在现在这个社会,那些正道,那些邪恶,其实渐渐已经模糊了边际,哪些快乐,哪些痛苦,看一看,也无法将之区分。

《害虫》这部电影,导演对声音的吝啬已经到了令人发指地地步,更像是部默片,人物行走其间,但当你看完这90分钟的演出,你会惊觉导演是个天才,太多的台词只会削弱电影中的意境和基调,很多地方,导演采用直接黑频打字幕的方式,清晰又深入骨髓。

整部影片下来,我只记得两处,两处声音是可以把人心底的声响抖落出来,彻头彻尾地洗劫我们的耳朵,一处是隆夫消失后,幸子回到家中,趴在书桌上,打翻桌边玻璃杯,里面装有七彩的玻璃球,它们沿着桌面滚啊滚,潮水般的声音唰啦啦地划破了宁静,这些声音伴着现实而来,打破了幻想中的梦,预示着一切终究要回到正常的轨迹。

这声音突兀幽竦,是沉睡中毫不留情地让你清醒,不带一丝一毫的温情,残酷又真实。

另一处是幸子跟随着疯疯癫癫的久藏一起玩闹,踢着易拉罐,儿童时的游戏他们玩的津津有味,虽然稍显吵闹,可是却一点儿也不沉闷,人类早就忘了如何去玩耍,所以这种认真做游戏的片段在电影中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不是装模作样,而是实实在在,仿佛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

“恶毒是人类的天性,如果想着‘为美好而战斗,不在邪恶的一方’,那也许就是最不真实的世界了。

”这是电影中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谁都有邪恶的权利,这种邪恶也正是最真实的我们,一边爱着,一边伤害,但我们都无法原谅,就像影片的结尾,幸子给老师的信上写着,“为什么不能饶恕自己?

”黑夜的天空中没有星星和月亮,所有的垃圾都围绕着我。

导演盐田明彦在多年后拍出了震撼眼球的《多罗罗》,可是不知人们是否还记得那个曾经用朴素的镜头捕捉平静中的黑暗的那个人,他有着敏感的心与纤细的灵魂,他的画面像个谜,但从容地像二十四行诗,不急不慢,歌咏着青春与殇吊。

到这里,请让我借用幸子的一句话来结尾——“我现在很安静,真的,很安静”

 3 ) 冷酷的不是大火焚烧的房屋,冷酷的是无声的青春

如果影片从六十多分钟开始,在摇滚的节奏中,偷取汽油,制作燃烧瓶,黑色旅行袋,大叔的风衣迎风飘扬,展示出无畏与坚毅。

那么,真的可以把它看成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青春在此时是激情涌动的,是决然对抗的,是那怕危险重重也会义无反顾的。

成人的世界就在面前,裹紧军绿外套,提起刺刀,向着黑暗的与邪恶进攻。

哪怕没有结局,也应该这样痛快的释放。

但是,青春已经不是电影了。

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多激烈的冲突,也没有针锋的对抗。

凛冽的风只能吹一阵子,熊熊的火只能燃烧一次。

在偏僻的街道游荡,突然出现的人,无礼的要求。

一个人的时候会遭遇怎么样的事情呢。

孤单并不可怕,甚至友情也不过是一个次要的话题。

只有和社会的遗弃者,才能一起游戏,才有快乐,才有笑声。

似乎和信纸诉说生活,才是生活的常态,有时候一个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再看一次看这部沉静而气闷的的电影,飘飞似鹅毛的房间阴暗空荡,没有诉说的母与女和冰箱,家只是一个共同居住的场所,没有交流,没有共进晚餐,不能相互保护,再也不会出现快乐。

青春有的只是沉静无声,冷静地压抑住情感,不去解释,也不反抗。

长时间的没有对白,旷远的风景也别没有要体现出消解和宽慰的意思。

青春有的只是苦楚,就是母亲坐在地上不像是表演的哭泣声那样,来的歇斯底里,无法克制,也不被安慰。

青春电影应该有的残酷或者暴力,冲动都隐藏起来了,安安静静如同河边的芦苇。

可是,这才是真正的冷酷,寒冷无声的世界,没有亲人和陌生人的分别,都不过是站立在一起的芦苇罢了。

当燃烧的瓶子出手之后,才能抱着肩膀的感觉到的,是冷酷,无声的青春才是真实的。

这样的感觉,我始终明白。

 4 ) 关于《害虫》及可能性的继续

2002年夏天,我第一次看了《害虫》。

八年时间过去了,当我再次把它看完,再次听见十六岁的宫崎葵以断续而不连贯的气息哼出《帰り道》时,我发现,我仍然和当时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只不过当时不但是喜欢,而且还很吃惊——竟然会有这样的十六岁女孩出演这样的角色,有这样的导演在日本拍摄出这样的电影。

在几天时间里,为了更好的把握住其中吸引人的部分,我甚至反复的将它重看了四遍或者五遍。

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仅仅是被宫崎葵身上“永恒的少女”那部分所吸引,根本没想到她会越走越远,远远超越我这狭隘的定义——不但出演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NANA》、《只是爱着你》,还始终不渝的选择《血色之枪》、《海边故事》、《蓝天的车》、《初恋》、《悲伤假期》此类艺术影片并在其中塑造出种种角色还收放自如,最后在2008年更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河剧主演,她所领衔的《笃姬》创下了大河剧史上最高平均收视率,甚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还保持着超高收视率神话。

我终于可以这么说——宫崎葵是天才的女演员,她是我的偶像。

虽然演出《害虫》的那个少女宫崎葵已经不可能再找回来了,但她仍然会作为一个梦永远保存在影像和我们的心里。

我想这就是电影超越文字的地方,她作为少女幸子的形象留存在我的硬盘里,也留存在胶片和很多人的硬盘中,随时都可以再次重温。

可文字也有超越电影的优点,那就是可以模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打破语言和画面的拘束,通过我即将写出的文字所引发的想象与读到这些文字的读者自身的想象,共同创造出停留在脑海中的新的梦,其中宫崎葵的形象有千千万万,远远超过她本人所可能饰演的所有角色集合在一起再乘以十倍的数量。

这就是所谓的可能性。

这也是《害虫》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象——如爆炸般飞散的可能性。

故事与可能性永不终结我最喜欢的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1912年写了篇很著名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他是这么开头的:“一天清晨,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

”结尾则是:“电车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站起来,伸伸她那年轻的身体。

在他们眼中,这恰似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心愿的一种肯定。

”卡夫卡终其一生都没有解释,萨姆沙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也没有再写出《变形记2》来讲述葛雷特今后会怎么样,会嫁给谁,过怎样的生活。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与《害虫》的开头和结尾做对比,并阐明这样一个理论:“故事在一本小说或者一部电影开始之前,已经早就开始了。

同样的,故事在一本小说或者一部电影结束之后,仍然会继续下去,直到永远,直到永远的永远。

”希望这能解答一部分人的困惑。

《害虫》的开头和结尾也很好的实践了这个理论。

它还没开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很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这部电影都没有涉及——但它们却对电影本身的情节有重大影响;它结束以后,有人认为它没拍完,说故事才正要开始,屏幕就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必须拍《害虫2》。

因为所有优秀的作者都知道,真正的故事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

一个故事好与不好,并不取决于它是否有真正的开头和结尾,而在于它是否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是否至少有两种可能,最多有三种。

《害虫》让我最心动的部分就是这种艺术魅力。

它少到一定程度的台词,充满意外的镜头切换和断断续续的因果关系,无不是为了保留最大的可能性。

非常成功。

这是我最喜欢的,无法写出完整剧情简介,无法提炼确切中心思想,甚至无法概括准确人物关系,除了让人去亲自看以外,没办法做进一步介绍的电影。

因为你强行去写,就一定是把几种可能性定义为你所写出的某一种可能性,就是错的那种可能性——不过,我也爱看错误的评论,爱看没有想象力的人将其中每个人物强行定性,爱看人们人云亦云,将原本丰富的世界硬说成奶酪仓库,并四处寻找是谁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甚至认为只要弄明白是谁动了他们的奶酪就弄明白了全世界。

是的,他们大概是师生恋;是的,老师大概是逃走了;是的,夏子大概喜欢幸子,后来她最喜欢的男生却和她最要好的朋友交往,她可能要报复;是的,她大概烧了夏子的家;是的,她大概跟一个坏人走了。

是的,你怎么想我都不会反对。

但请不要认为只有你是对的,只有你所考虑到的这种可能才是唯一的可能,好吗?

因为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你却要损毁它,将它拉到其他普通影片的位置去。

不确定,是美的,是没有形状的,很美的东西。

它可能不存在,摸不到,无法保存,无法解释,但它真的很美——形容起来很困难,但我觉得这么形容,可能也会有人懂。

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老师要逃避,也没有人确切知道她和老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她的家庭究竟出现过什么问题,脖子上包着纱布的女孩是谁,撞车骗钱的男孩死在什么地方,没有人能回答;谁也不能肯定她与夏子之间的友情究竟是什么性质,无法肯定她为什么要烧夏子的房子;你更不应该觉得载她离开的男人是坏蛋,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坏蛋,所以她今后的生活,谁也说不准;电影结束在她呓语般的哼声中,她会长大成怎样的人,谁也不知道。

即使是导演本人。

这就是如疾风暴雨般的可能性,就是它的最大魅力,是它超越其余类似影片的优点,你可以抹煞其他东西,但绝不该抹煞它的可能性。

当影片在原本应该是爱情故事主角重逢的高潮位置戛然而止,当巨大的可能性由一个新角色在结尾只用两分钟便重新注入故事之中,当她不可思议的没有推门下车重新跑进小餐厅,当她看着远方,镜头固定在她侧脸的位置忽然就迎来电影的终结,我希望,我也觉得,总会有人和我感受到同样的东西,即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这些有点奇妙的安排才如此出色的。

它不但是一部出色的艺术电影,还很成功的讲述了一个或者说几个故事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有着巨大的容量,足够复杂,而它背后的故事还更加巨大,谁也无法真正把握它们的总体。

这就是所谓“可能性电影”的范本。

在这里,故事没有被溺死,反而获得了巨大的自由,甚至达到了无拘无束的地步。

它永不会终结,也无法被终结。

能演出和导演这样的作品,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永恒的少女形象下面我谈谈女主角宫崎葵。

2002年,我看完《害虫》,又看完《人造天堂》以后,就一直希望拍真人版EVA时能让宫崎葵出演绫波丽。

当然,如果同时又能让苍井优出演明日香,小粟旬出演碇真嗣的话就更好了。

不过最想看的,还是宫崎葵出演绫波丽。

因为那个时候的宫崎葵所饰演的角色, 不管是《害虫》中的北幸子,还是《人造天堂》里的田村梢,都像极了由绫波丽发扬光大的典型“三无少女”——虽然她私底下的性格非常活泼,据说在片场几乎闲不下来——在镜头里,她的形象,她的气质,她的面无表情,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渴求理解同时又拒绝让世界理解,让人不知道该怎样给予其帮助却又忍不住想给予其帮助,想亲近她又怕惹她讨厌,想忘记她却发现她总是在某处轻轻的呼唤你。

这就是我眼中的“永恒的少女形象”。

她的话非常少,总是低头坐在那里。

可她并非不在意这个世界,她细腻的感觉,单纯直接的视点,能很清晰的洞察到这个世界上全是诱惑,部分是试图诱惑她,部分是她试图去诱惑,还有的只是在不断的招手,来吧,来吧。

所有的一切都让她不知所措,除了在原地绕圈之外,她不知道该怎么突破,怎么寻找。

天空蔚蓝,阳光洒满大地,荒草一望无际,她希望有人带她去很远的地方,那里什么都没有,没有老师,没有妈妈,没有夏子,没有学校,没有一切,谁也不认识,什么也不用再考虑。

她不断写信,也许把所有本应该说出口的话都留存在纸上了。

有回信吗?

大概是有的,但是没有答案。

她寻求某种回应,可惜得到的回应都太薄弱,谁也不知道该怎么拉她出来,当远处像是无底洞似的东西慢慢,轻轻,悄悄将她拖进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充满神秘的尖锐感,冷淡的态度,干净却又很难望穿的眼睛,还未成熟的身体,细瘦的腿,无不在述说某种始终在述说的憧憬,这种憧憬既是她对于四周一切的,同时又是四周一切对她的。

每个女人在其生命中肯定要经历的少女阶段,有些人很短,有些人长些,但也不可能太长,其开始的突然,结束的也突然,所以留给人的印象包括留给女人自身的印象都是虚无缥缈的,轻柔的,不可思议的,但却必定是美丽的伤人的。

对于不幸而又有幸作为糟糕的男人中一般糟糕一员的我来说,想用尚不完全成熟的文字准确描述男人对于少女的理解、冲动、需要和怀念,非常困难。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写小说,转而看电影。

虽然想用电影将这些表达出来也非常困难。

还好,我们可以看十六岁的宫崎葵。

她在恰当的年龄出演了一部恰当的电影中恰当的角色,从而能以很轻松自然的状态定义出某种特定少女的形象。

这种形象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或多或少的投射在我们四周的少女身上,某些部分如此相似,某些部分如此相悖却又让人觉得有内在的相似,能同时引起女性的怀疑,嫉妒与同情和男性的热情,纠结与冲动。

无法述说的少女心事,同样非常自然的选择了不述说,作为正牌女主角,宫崎葵几乎就不需要背台词,与在《人造天堂》中一样,她表现出所有天才演员生来就具备的特点——表演犹如不表演,不表演犹如表演,动犹如静,静犹如动——还有她出色的外形条件,对于表情的细微控制能力都在导演敏锐的镜头捕捉下展露无疑。

这是属于宫崎葵的电影。

她一个人就奠定了这部电影的格调。

只需把她和“Double Aoi”中另一位别样类型少女的典型代表人物苍井优对比一下就能理解这一点。

因为苍井优大部分情况下是本色演出,她的性格与各位导演给她安排的人物基本趋向一致,她也能很出色的诠释出这些人物外表平静单纯内里激烈复杂,表面坚强温和内心软弱纠结的状态,而宫崎葵的性格,显然和她演员生涯的大部分角色南辕北辙,她对在镜头前的自身的控制能力非常强,让人完全不能捉摸到真实的她。

前一秒钟还在片场奔来奔去活力四射,下一秒钟就变成冷若冰霜的边缘少女,前一分钟是女高中生,后一分钟就能单枪匹马抢下三亿日元并且在成功后分文不取继续若无其事的参加大学考试还顺利考取。

后来我陆陆续续的追看了她几乎所有的影片,大部分都是游离于主流外的艺术电影,很多人称之为“闷片中的闷片”,我觉得,她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是个自我主张鲜明,性格不容水火的人,但内心深处却可能意外的需要非常稳固的依靠,否则便会有持续的不安全感,从这一意义上说,她在外表上像绫波丽,内心却可能偏向明日香。

(原谅我总是用EVA来做比喻吧,这只是随手拈来而已)在演完《笃姬》之后,全新的道路已经打开,已经没有什么角色她不可以演了,并且,她今年也不过25岁,除非她决定马上生育孩子——我衷心祝愿她家庭美满,婚姻幸福,尽管相关新闻连续不断,好像全世界都在等着看她和高岗的笑话——至少还可以在她的黄金年华拍十年电影,以平均一年一部来算,还有十部。

希望她还能遇到出色的导演和剧本,将她的才华彻底的表现给全世界。

而正是由于她这种性格与角色往往自相矛盾的特点,让她能够在那个年龄准确的传达出少女的感觉。

就是矛盾。

就是无法捉摸。

就是不能解释。

就是虚构的真实,真实的虚构,是自我否定的肯定,自我肯定的否定,是梦,梦般的现实,现实般的梦,是仿佛存在的不存在,不存在的存在,是冷淡的温柔,热情的冷酷,是每个拐弯都能看见但你无论怎样奋力奔跑都永远追不上摸不到的白裙摆,是天空中绝对可以数清但永远不可能数清的星,是既可以圆满也可以晦暗的月亮。

她内在与外在的不协调传达到幸子身上,造就了这一角色的成功,甚至在她本人之后的电影生涯中,都没能再达到这一高度。

不是刻意的,却如此成功。

她塑造了一个少女的形象。

怎么来述说我对这一形象的出自内心的憧憬和叹息呢?

不如也不述说吧。

就让这一切也埋藏在我心里,像埋藏在沉默中的幸子的侧脸上一样。

有时候,我打开电脑,点开名叫害虫.AVI的文件,就能默默的体会这种憧憬和叹息。

我不知道,随着时光不断流逝,是不是这些情感终有一天也将流逝。

有一天,我将真的说不出话来。

但我想,即使在我们都老了甚至死了很久以后,十六岁的宫崎葵的侧脸仍然会永远存在于那里,等待着下一秒忽然的终结,等待着有人说,“啊,这就是少女。

”这不就是最好的未来吗?

一个没有我存在的,却仍然有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害虫》,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少女宫崎葵的未来。

这不就是最好的未来吗?

蛇足与自由发挥好吧,终于写到能自由发挥的地方了。

最近写东西时,往往思路散乱,并且越来越懒,也不打草稿了,所以常常行文混淆,离题万里。

我只好说这是自由发挥。

真的,真是自由发挥。

长镜头让人感动的长镜头。

六分钟时,幸子遭遇搭讪,快步离开,镜头开始向右平移,横移过停满小船的码头,跃上树枝——远方传来汽笛声——广阔的湖面由堤坝分割出天空与水波的界限,一架飞机(!!!

)从左向右飞过画面。

此段30秒左右的片断一气呵成,舒缓而独特,看了非常舒服。

三十二分三十秒,幸子在桥的另一边想追上桥这边的修造,这个镜头伴随着不断的狗叫声。

右下方拿着扫帚喝酒的老人是近景,幸子和修造则在两侧分别向远方移动,一直到幸子跑过桥面,狗叫声越来越剧烈。

盐田明彦的镜头语言很干净,清楚,最重要的是舒缓,虽然这是日本电影的一贯特征,但是结合到这种固定机位的片段中,许多场景都像是会运动的静物画,很特别,很漂亮。

精确的音效这部台词很少的电影,有着超一流的音效水准。

风声,水声,狗叫声,机器轰鸣的声音,汽车喇叭声,脚步声,草丛被踩倒的沙沙声,拉链声,碰撞声,火焰燃烧声,笑声,呼吸声,摩擦声,空调呜呜声,雪声。

你可以不看画面的听一下,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

特别是,当你像我一样,看了很多很多遍电影以后,你可以听着声音去想象那些画面。

盐田花在音效上的功夫不但是投入,简直是执着,再细微再背景的声音,他都精益求精,让人无话可说。

太出色。

非常出色。

拥有多种可能性的象征片段二十分二十秒。

幸子与阿哲在屋顶一个小小的范围内沿着纵横的木板行走,幸子想追上阿哲,阿哲微笑着故意躲开她,她试图走向他要走向的位置,他却回头,她也故意站住,余光注意阿哲的行动路线,在恰当的时候转身,与他在路线中点相遇,他们都还是笑着,然后又擦身而过,走向两端。

最后,幸子离开了,阿哲一直留在原地。

这段近一分钟的片断相当出彩,两人故意装傻的行进路线很可爱,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表达出两人人生轨迹的交汇方式并预示了最后的结局。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而已,也许导演并没有这种含义在内,但是那纵横交错的路线在我这里不可能不联想到人生的际遇同样复杂难解,不管过程怎样甜蜜,最后仍免不了分道扬镳,这种遗憾,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吧。

二十三分五十秒。

唯一一组表现幸子与绪方老师之间直接关系的画面,紧接在阿哲掀开幸子裙子又放下的画面之后。

这段三分钟的场景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台词没有,但是每个动作,每个反应,每个表情含义都及其丰富。

老师帮幸子擦干头发,去倒水。

幸子闭上眼睛摸出书架上的一本书,像是失去力气似的躺倒在床上。

老师把水拿来,看到这种情景,仿佛是不知所措,仿佛又是习惯了,拿起毛巾离开房间。

光是这三分钟的素材,就足够写出五种结局,每本十万字的爱情或者伦理小说了,当然轻色情小说和纯色情小说更是不在话下。

既可以写出师生恋,也可以写成老师帮助命运凄惨少女,既可以说他情难自已,也可以说她主动要找依靠,还有恋父情结,还有洛丽塔——可能不止五种结局。

紧接着这一段,是从二十六分十三秒开始,修造敲击木桶的画面。

可能有人理解不到这段画面的象征意味,但我这样的变态却马上就有所联想。

因为这一段也在阿哲掀开幸子裙子之后,而后五秒推出铁皮屋的画面也说明,此时哲和幸子仍然一起在屋子之中。

所以对我来说,这一下又一下的敲击,可能很高明的暗示了他们两人在做爱,同时也呼应了上一段老师与幸子之间可能的关系。

当然,我再次强调,这仍然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我只是不相信盐田明彦会安排一段全无意义的画面,他插入这一段,自然是有他的用意在其中,这部片子构造很精细,不会有无意义的镜头。

不过,由于影片开放的艺术可能性,将它纯粹理解成修造大叔的玩乐也没有大问题,注意每下敲击都会有细细的回声,音效实在细致。

三十八分十秒。

幸子拒绝了爱情旅馆前男人的搭讪,跑到小路交叉口时,忽然一阵狂风吹得她几乎站立不稳,接着又是连绵不断的狗叫,然后走到路口时,一辆重型卡车的大喇叭声吓得她让到一边。

这两段很有种非现实气息,含义难以一下说清,可能性非常多,放在影片里却很服帖。

我最喜欢的几组镜头之一。

一小时零九分四十三秒开始的,伴随几乎可称是本片唯一配乐,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三次的激烈节奏,犹如过山车般的这一段场景,个个精彩:男孩执着的追问引发幸子强烈的反感拖倒桌子;手电筒照耀下微微动弹的生物,幸子望着空床铺失去微笑的脸;阿哲被逼进绝路,认命的冷笑;燃烧在氧气中的铁丝如烟花般灿烂的瞬间;烧焦的青蛙和倒在垃圾堆里的少年;心事重重,练习中失误连连的夏子;最后迎来高潮,两人拎着汽油弹离开根据地,“为美好去战斗”的雄姿,恰如其字幕所言,真像是“不真实的世界”。

这段大概五分钟的场景,我反复看了不下一百次。

非常喜欢最后两人拎着包离开时的气势,幸子穿着风衣,两手插进口袋,修造叔叔大摇大摆,酷极了——评判善恶的标准果然非常不真实。

结尾部分,面无表情的侧脸。

这个画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面无表情的走上谁也不知道的路程。

谁也不知道。

真的。

谁也不知道了。

很多问题这部片子细论的话,还留有很多问题。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强行把它们全部回答出一种标准答案只会折损影片的艺术魅力。

所以我不但会回答,还会至少保证两个答案,最多则是三个。

多好呀,一大堆有着两种或者三种答案的问题。

片名“害虫”的确切含义?

是指幸子对四周世界的破坏吗?

反过来说,也可能是四周世界对幸子的破坏吧。

害虫的意思,在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很不单纯,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害虫的确切定义,更别说由此定义引申出的其他含义了。

什么是害虫?

这个问题真有人能答出来?

我原本是想详细回答的,但现在我觉得很困难。

有这么两个解释,让我不但觉得困惑,甚至开始感到有种寒意在后背滋生,原本在没有试图回答这问题之前,我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1.害虫,就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的通称。

2.世界上根本没有害虫。

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我想它们都有错误,那就是抹杀了一切可能性。

我希望影片的这个名字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事实也确实如此。

给一种东西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能算非常困难,真正的困难的是让这个定义准确,客观和无偏见——可这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害虫呢?

幸子家庭的问题,也就是她的妈妈,是什么问题?

首先是“没有爸爸”,这是同学们的说法,当然,没有爸爸那是不可能生出幸子的,显然,是爸爸离开了妈妈,或者是妈妈离开了爸爸。

其次,这位母亲,内心在痛苦的是什么?

幸子其实非常关心妈妈,发现灯泡坏了就自己换掉以便妈妈一回来就有灯光,上床后睁着眼睛一直等妈妈进门才放心睡觉,看到妈妈痛苦的样子虽然还是面无表情但也很难过。

可是她究竟在痛苦些什么呢?

答案太多了,谁都可以自由发挥,我就不自由发挥了。

那一定是很特别的原因吧。

幸子与小学老师绪方的关系?

这个前面我提过了,有很多种可能性。

是否有肉体关系决定了老师逃避的准确道德性质,而从影片中无法得出标准答案。

只能说明这么几点,幸子可能时常去老师家,老师也时常照顾幸子,幸子想依靠老师,想得到他的帮助,但老师要么是害怕流言蜚语,要么是心生愧疚无法面对自己,只能离开。

那么,是否幸子之后的遭遇都与这一事件有关,绪方必须背负上罪孽呢?

毫无疑问,此事件对幸子的人生当然有重大影响,但根源仍然是在她的家庭,你很难去责怪老师的选择,谁也不能肯定他们二人如果真的走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毕竟幸子才十三岁。

他们互相写信,可这并没能解决掉错综复杂的问题,也许还让问题更复杂化了,但也没有办法,本来就没有可以圆满解决的办法。

最后的机会也被幸子自己放弃了,这种放弃是对还是错仍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修造大叔在少年居住的大楼里所敲门的房间主人是?

这段情节有很多奇妙的安排。

为什么修造大叔会一路带着幸子跑到阿哲躲藏的楼里?

他一直猛敲那扇门,只是单纯的认错地方吗?

还是这个地方和他的过去有某种联系?

忽然出现的老奶奶和小女孩似乎时常见到修造,幸子和小女孩对视而笑的细节也让人印象深刻。

但到底包含着什么意思呢?

有人知道吗?

哦,知道了也请不要告诉我答案……码头上,幸子摸出糖的特写的意思?

第一颗糖,是用锡箔纸包装的。

而下面的,好像不是糖,是纸片包好的某种东西。

两种答案。

这表明阿哲完全没钱了,他在幸子面前装着和从前一样,但其实已经买不起糖而是用纸片填在其中,以免敏感的幸子发现不对劲。

这也是为什么阿哲下定决心离开幸子,他感觉以自己这种窘迫的生存状况不能让幸子获得幸福,并且他也决定要杀死或者已经杀死一直从他这里抢钱的黑帮分子或者说是不良青年(就是幸子看见倒在阿哲床边的黑衣男子)。

另一种答案,可能是毒品,是留给幸子的最后的礼物,不过这个答案联想的有点远。

班级里受伤的女孩,很奇妙的,为幸子的钢琴伴奏腾出了位置。

为什么她会受伤?

这个想法就有点太天马行空了,但是由于《害虫》出众的艺术性,它甚至能容纳我这个变态最变态最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个想法就是“夏子幕后黑手假想”。

夏子貌似纯洁单纯的外表下,隐藏着学校幕后黑手的身份。

她有团队,并且不动声色的操控此团队默默活动,她知道幸子能弹钢琴,她想和幸子成为好朋友(甚至是超越好朋友的关系),怎么办呢?

弄伤原来的伴奏,并主动提出要幸子伴奏以拉近两人关系。

在合唱的镜头里,数次出现脖子套着石膏的女孩的特写,这让我产生了这种假想,也让我更佩服这部电影背后的广阔猜想空间。

后来,她很要好的男同学花坂居然又要和幸子交往,在其他的解释中,通常认为夏子喜欢花坂,然而在这种假想下,也可以理解成夏子仍然喜欢幸子,她只是试图破坏幸子与花坂的交往——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幸子要烧夏子的家(是否是夏子的家,请注意影片一小时整处对夏子走出家门时的房子的特写和一小时十五分整时装满燃烧弹皮包放下时候对面屋子的特写,注意屋顶,露台和雨水管接口的构造形式,完全相同。

幸子烧毁的,就是夏子的家)。

敏感的幸子,不可能不猜测到是夏子将她差点被男人强奸的事情传的满学校都是,最重要的是,传给花坂知道。

因为幸子并不是非常讨厌花坂,她和他一起回家,轻轻接吻,虽然恬淡,但确实在尝试交往。

而夏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在害怕,参加啦啦队练习时甚至害怕的发抖。

最终幸子果然以最激烈的方式报复了这位幕后黑手。

连这样莫名其妙的假想都可以在影片中得到暧昧的生存证据,我想这能很好的体现影片出色的留白技巧和导演开放的剧本构思,很有意思。

夏子打电话交谈的人,是谁?

又是谁,传出了幸子在家遭遇男人胁迫的事情?

再谈另一个夏子假想,即单纯善良大度又被冤枉的纯真少女夏子假想。

这个假想,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比较顺畅的一个思路。

那么夏子的表现在这里就是完全出于真心的,她就是感觉到幸子好可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怪而莫名其妙的事情让幸子越来越可怜,她不能理解,也不能抑制的为幸子感到悲伤。

她总是支持幸子,总是替她挡下流言;听到幸子的钢琴声,她在原地凝目思索;心中向往的男生和幸子交往,她默默的避开不语;幸子又一次不来学校以后,她很担心幸子以至于在练习中神思恍惚,失误连连。

这个假想原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影片奇妙的情节和画面安排使得原来完美的推断露出了小裂口。

五十七分十三秒开始的电话交谈就非常暧昧。

对面和夏子说话的,是谁?

是她团队中的一员?

是花坂?

甚至,是幸子?

对话内容同样没有出现任何姓名,和谁都能说的话不能给我们任何证据,影片赖以出彩的留白魅力处处可见,此处也堪称登峰造极。

我很为那些觉得这部影片无聊的人难过,此片的悬念之大,之多,完全不输给《理发师陶德》或者《大鱼》,并且这些悬念和《大鱼》一样,会让你觉得回答了还不如不回答,留下空间才是最美的。

当然,如果观看的人本身没有想象力,那么任何悬念都是无悬念的。

出色影片唤起的,只能是有想象力的观众的想象力,而不可能是没有想象力的人的想象力——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没有想象力的人的想象力呢?

理解不了。

幸子的事情,在学校传的人人皆知,是谁传的?

发生地点在幸子家,又是夜晚,知道的人总共也就幸子,夏子,幸子妈妈和那个男人?

对不对?

那么,是谁传的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迎合这一单纯夏子假想认定是路人传的,但是,这就是导演精心留下的空白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他不把一件事情定死,没有一个情节和人物是定死的,全部有活路,大大的活路。

补充一点,对五十九分十秒处夏子看幸子的笔记本并查看数学课时间的镜头的解释:此镜头接在花坂与幸子二人在路上并肩前进,花坂羞涩的吻幸子的镜头后,而数学课是最后一节,由此产生的推断就是,花坂和幸子逃了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去约会了。

甚至有可能,夏子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所以她才要帮幸子去做笔记,但她仍然一语不发的整理好书包,走出家门。

接下去,为什么夏子晚上会去幸子家恰好救了幸子,正是因为她要给幸子送记好的笔记。

整个情节环环相扣,没有任何不合理之处,解释却有很多种。

我只能说,讲的越细就越是发现此片的出色,精致和认真,真棒,太棒了。

幸子火烧夏子房子的原因?

此原因同样是不说胜过说。

所以我不说。

我有三种推断。

但我不说。

我知道我不说也有人能懂,为什么有人能懂,因为我们都有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我们才能达成真正的理解。

这种理解不依靠语言,不依靠文字,可以不依靠任何东西,甚至我们互不相识,远距千里也不要紧。

我就是因为相信这种想象力,才相信这个世界,才喜欢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

我知道在这片天空下,有人和我一样共同喜欢着这部电影,共同喜欢着宫崎葵,共同喜欢着幸子,夏子,和每一个人。

所以我不说,不想说,不需要说。

以无言传达全部吧。

我觉得这样很棒,影片很棒,不说出口的原因很棒,我也很棒。

最终的悬念,幸子看见了终于赶到的绪方,但她为什么没有下车?

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

人为什么活着?

宇宙的边界在哪?

时间有没有开端和结尾?

地心深处是什么样子?

鬼存在吗?

鬼是什么?

有没有外星人,它们在哪?

爱代表什么,什么是爱?

恐龙去哪了?

害虫是什么,什么是害虫?

正义?

正确?

错误?

爱国主义?

人权?

民主?

我真的希望,希望很多很多很多人能够理解,重要的,不在于回答出一个标准答案。

人可以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勇敢前进,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根本。

只要我们足够冷静,足够有自尊,足够宽容,足够有理解。

不要盲目,不要狂热,不要武断,不要毛躁。

真有意思,我不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又好像在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她为什么不下车?

”我希望这个问题长久的萦绕在我们脑海里,它盘旋,下降,上升,滑翔,久久不去,它与我们内心深处的青春时代完全不同却又如此相似,想回答却不想回答,因为一切已经犹如奔涌的瀑布一去不返——“为什么,当时我不……”“为什么,当时她不……”“为什么,当时你不……”“当时,为什么……?

为什么,当时……?

为什么?

”只是向前吧。

答案不由你来回答,而将由你的一生来隐喻。

只要勇敢前行。

这就是我现在想为《害虫》和宫崎葵写的全部了。

以上。

 5 ) 浅浅淡淡的惊心动魄!

我是在高二看的这部电影,从一本摇滚杂志上看了介绍,一直期待着期待着,就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看了这部名叫《害虫》的电影那时候还没怎么接触过日剧,并不知道日剧可以沉默到那种程度,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受到了刺激葵那张稚嫩的没有什么表情的脸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清澈,我在想,日本的青少年都是这样的困兽一般的么,我在想,当到了葵那条路,我会变怎样,我在想,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常人的生活……我想了很多,最后,葵,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我心上。

剧情一直都平平淡淡的,但平淡中,一直都有让人一闪而过的心惊在葵为了阿哲尝试碰瓷(方言就是假装被车撞进行欺诈行骗)而汽车一闪而过,她最终没有勇气滑落在地时,当她和大叔装好一瓶一瓶的汽油心照不宣穿着风衣提着背包赶往那个地方要做最后的告别时,我的心都在为这个女孩子疼,是因为看着这样一个本该幸福无忧的女孩却经历这些可怕的事情我无能为力……这部电影看过好几遍了,可是那种心理堵着的感觉我却怎么都说不清楚。

这篇不算影评的影评就先这样吧,如果能改,希望在我想起这部电影不再心疼的时候能再来修改这篇影评……

 6 ) 害虫——16岁的少女宫崎葵

第一次知道宫崎葵,是与雅人叔共演的《丈夫得了忧郁症》,里面那个扎着两个小辫、整天迷糊的妻子和那个囧萌的蜥蜴一样让我心生欢喜。

于是,开始去了解这个叫做宫崎葵的姑娘。

她的演艺经历令人嫉妒,一帆风顺地不可思议。

16岁便获得了法国南特三大陆电影节影后,随后,是一连串的日剧学院赏最佳女主角、日刊体育电影赏影后。

这是个怎么样的姑娘?

我感到疑惑和好奇。

然后,我看了《害虫》。

然后,我明白了这个姑娘辉煌的理由。

《害虫》是部压抑的片子,很黑暗,一开始像是默片,没有对白,只有人物彼此交流的眼神和风吹过街道的声音。

宫崎葵饰演的少女幸子不去上学,却和靠小偷小摸赚钱的隆夫、精神脆弱的中年人久藏成了朋友。

我始终记得幸子和久藏在大马路上踢易拉罐的样子,幸子的笑声透过屏幕传到我的耳朵里,那是属于十六岁少女的笑声,是真正纯洁的没有担忧的笑声。

而这样的笑容,却是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和流浪汉踢易拉罐,这样的青春,是和同龄人格格不入的青春。

幸子为什么不去上学?

因为她和小学班主任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学校传得沸沸扬扬,走在学校的走廊上,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指指点点。

幸子只有16岁,她承受不起这样的指手画脚。

在学校里,她感受到的只有孤独,漫无天日的孤独。

她的无助,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

在家里,她一个人修坏掉的灯泡,吃冰箱里的小罐酸奶。

她的父亲从未露面,而她的母亲,自杀未遂,消极堕落,每晚深夜里用拳头砸地板。

幸子是病态的,她是一个性格畸形的少女。

而她又是渴求关爱的。

这让我想到了松子的一生,也是那么的渴求爱,乃至于以飞蛾的身体扑向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和学校男生轻轻的一吻,是幸子内心尚未泯灭的对爱的追求,用一双纤细的手弹奏班级合唱的曲目,是幸子挣扎着回归正常生活的试探。

尽管幸子对于学校的同学依旧是板着一张木然的脸,而谁都能看出,幸子木然的背后是她原本冰雪的初融。

生活总是捉弄人,重新上学的幸子回家之后看见了家中站着母亲不久前结识的男子,手里拿着绳索和胶布。

他想要幸子,想要幸子年轻而鲜活的肉体。

住在附近的同学夏子撞见幸子不堪的一幕,然后第二天,全校人都知道了幸子在家中的遭遇。

流言蜚语再一次像蝗虫一下铺天盖地地袭来,连那个喜欢幸子的男孩都在空荡的教室里质问幸子事情的真实。

幸子没有回答,也没有否认。

她只做了一件事情,和流浪汉一起用4瓶装满汽油的燃烧弹烧毁了夏子的家。

警笛响起的时候。

幸子搭上了一辆陌生的卡车,她要去找她的小学班主任绪方,她要去找那个她可以借以求生的浮板。

卡车与消防车背道而驰,幸子抱着一个鲜红的苹果坐在咖啡厅里等绪方来。

影片的最后,幸子被一个陌生人带走,车子和绪方擦肩而过。

全剧终。

宫崎葵演得很好,完全超过了一个16岁少女所该具有的演戏才能。

烧毁夏子房子的那一场戏,幸子一开始是笑着的,她递给流浪汉一瓶又一瓶燃烧弹,她用她最纯真最善良最灿烂的笑容鼓励着流浪汉,她知道流浪汉精神不正常,而她却乐意流浪汉这样的不正常。

笑着笑着,幸子脸上出现了惊恐,她连退几步,捂着脸哭泣。

镜头切换,是夏子家燃起的熊熊大火。

盐田明彦拍了一部《害虫》,成就了16岁的宫崎葵。

可以说,宫崎葵在里面的演绎展现了青春淋漓的残酷,还原了一个走投无路绝望的幸子。

我们经常怀念青春,经常去看那些青春电影,在漆黑一片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

而其实,大多数人的青春波澜不惊,平淡得容不起咀嚼其中滋味。

那些始终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才是最珍贵最情愿用余生去追求的。

比如女生飞扬的裙摆,比如球场上挥汗的少年,比如疼得让人流泪的蜕变。

有些事情,现在想来云淡风轻,而放在当时,却像是世界的终结。

影片里,幸子坐上陌生人的车,不知道车子终将开往何方。

我们每个人身边何尝没有过这样的幸子,他们或许是毕业照上那一个无名的面容,或许是校园暴力里的一个无辜受害者,或许是街角踢着易拉罐的野孩子,只是希望在看过影片《害虫》之后,所有的幸子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就像宫崎葵笑起来的阳光。

 7 ) 害蟲

幸子母親留有一頭及肩的漂染短金髮, 她倚在牆角割脈自殺不遂, 背景是陰影重重的家。

女兒幸子在晚上睡覺時張開明亮的眼睛, 側耳傾聽睡房外面母親倚在牆角, 垂首飲泣的手腕打在板塊的空洞聲音, 母女近在咫尺, 溝通是要藉著這麼間接、吊脆的方法, 母親每天回家後見到放學回家的女兒, 臉上堆滿笑容的叫女兒吃飯, 幸子不理睬, 在冰箱取了調味品回到房間用餐, 後來母親帶了男朋友回家吃火鍋, 母親見到女兒, 唯恐女兒錯愕, 急於介紹男方給女兒, 男子客氣解釋在股票有所收獲, 於是吃火鍋慶祝, 幸子照樣在冰箱取調味品, 她在上房間前說了: [晚上好。

]是對男子問好的回禮, 由始至終, 她沒有同母親說過話。

十三歲的女學生是同性的害蟲, 異性難以抵受的魔女, 母親想盡辦法都不能同女兒說話, 女兒出事後沒有好言安慰, 她不知道該怎樣同女兒說, 她獨自悲傷, 拳頭不住敲打牆壁, 把有眼無珠, 引狼入室的悔恨傳遞給女兒, 感情傳達沒有門路, 對女兒訴心曲不會有回應, 這會空氣說話沒有分別, 原本是家人休息, 以及互傾心事的家化成了有血緣的至親的母親在廚房收拾桌子上冷卻, 保鮮紙依舊的飯菜入冰箱的不領情; 女兒伏在書桌, 指頭弄倒玻璃瓶內的各色彈珠, 珠子沿著平面跌落, 她放棄了世界的七色多彩, 回到色調偏冷的家庭。

夏子每天都同數個同學結伴上學, 她們會在夏子的住宅樓下等待, 夏子與同學在路旁不自覺的目睹幸子經過才上學, 站在夏子後方的同學嘲諷與小學教師緒方有不倫之戀。

夏子沒有附和, 眼神帶有欣賞之意, 她先讓其他同學先行離去, 然後不捨的目送幸子用另一個方向返校。

幸子與夏子穿上深色校服打開、關上黑色大閘的手部特寫拍攝, 分不清是誰的制服制肘了個人色彩; 同性單思只能憑孤身踏前方, 不和應同行同學抨擊幸子, 以沉默及愛慕的眼神凝望幸子。

她愛幸子, 她彈得一手好鋼琴, 夏子在教師徵詢哪個同學願意擔任鋼琴手的時候推薦與她琴藝相當的幸子, 放棄在同濟出人頭地的機會, 讓幸子融合曾經說其非的同學, 這是割捨的愛。

曾經是合唱團指揮的男同學愛幸子, 他向幸子成功表白, 他們交往, 夏子自動合上單思的扉門, 然而男同學質問幸子過去同小學老師的曖昧傳聞, 幸子不悅, 拉倒了書桌, 起點引動的骨牌效應拉跌了連排桌子, 一連串的倒塌意味小戀人關係的結束。

夏子在學校走廊握住幸子的手, 不理周圍怪異的目光, 她受夠了幸子與男同學交往, 亦討厭幸子若即若離的態度, 所以她要握緊所愛, 呼應她不用其他同學陪同上學, 拒絕流言, 與有好感的同班同學一同返校的超越一般普通友誼的同性愛。

幸子晚上回家, 一個西服男人跟隨, 這時一點營光紅點掃射男人全身, 他嘀咕一句後知難而退, 站在大樓天台的騙徒隆夫對離家出走的幸子微笑, 並且收留了她, 打在西裝的紅色圓點是男人對女子中學校服的迷戀, 是不分老、中、青男性視女子中學制服貼服鮮嫩肉體散發魔性香氣的繼承日本畸形文化。

幸子在深夜看星, 隆夫掀起了幸子校服裙子; 由低至高的時鐘酒店移動鏡頭下的幸子受到穿上西服的男人問價, 她逃避奔跑; 幸子要籌錢做為與隆夫一起生活的生活費, 模仿隆夫的敲詐技倆, 大貨車急駛的氣旋捲起了幸子的長髮、壓迫力十足的俯視酒店商號, 以及突然的烈風吹襲是上天給予幸子臨崖勒馬的啟示, 也是大都市下日本女學生穿上校服授交、企業白領本理所當然在公眾地方問價的道德淪亡。

久藏不會偷窺幸子的裙底春光, 因為他的智商只有數歲小兒階段, 幸子可以回復少年的青澀童心腳踢鐵罐; 上化學課時因為夏子在旁而冷眼旁觀, 與久藏一起做的化學氣體透明罐子內燃起的火花實驗笑容燦爛, 不用顧忌好色男人的注視及陷入教師擦掉髮絲水珠的為人垢病師生戀。

愛是不分年齡, 一旦經社會規條限制別人就會帶上有色批判, 不捨得吃的蘋果是緬懷往昔的愛, 放在餐廳桌子的蘋果喻意師生愛是短暫的, 幸子跟了陌生年輕男人到他方工作, 留下的蘋果是趕不及來帶走女學生的遺憾。

 8 ) 敬,人吃人的世界

作为人类,我们向来被教导要关怀不幸者。

但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几千年的人文文化,是讲不通的。

因为一个人的“不幸”,从根本上是源于“正常人”的评价和定义。

是社会上的“正常人”们,因种种原因,亲手把原本正常的一群人推向社会边缘。

颁给他们“弱势群体”的名字,并且用其实冷漠的怜悯持续不断地低贱他们。

在他们变得疯狂之后,扔下一句“害虫”的骂声,扬长而去。

印象最深的是KITA妈妈的那场哭戏。

年轻并瘦弱的她一言不发,缓慢向房屋深处走去。

在身体接触到墙壁的瞬间,彻底失去力气,背影顺着墙狼狈地滑到地面,蜷缩在墙角。

她双手张开,十指卷曲,关节暴露,像受困动物亮出的爪。

那个她以为真心爱她,并且交付了自己所有信任的男人,却暗暗打上了自己女儿的主意。

原以为的重获希望,骤然升腾成了漆黑一片的噩梦。

她极其愤怒,极其悲伤,极其恐惧,极其绝望。

她大哭,却只能从喉咙中发出尖锐的吸气声,似乎溺水的人奋力呼救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或许是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放声哭泣。

她是被社会狠狠烙下标记的弱者,因而她的眼泪沦为加深她弱者定义的铁证。

她不可以放弃最后这点用来存活于人类社会的尊严。

更何况,哭又有何用。

若邻居听见她的哭声,也只是多了一点饭后谈资。

整个世界早就串通一气,联合起来,随时准备践踏她已经摇摇欲坠的灵魂。

为什么是害虫?

他们有血有肉,心脏在左边胸口砰砰跳动;他们有泪水,也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暗暗高兴;他们的眼睛看着和正常人一样的世界,他们的皮肤在受到阳光照射时也会有温暖。

这个问题,所有人都没有能力给出答案。

13岁的KITA也终是找不出结果。

当她坐在黑色的陌生人的车里,望见身后匆匆赶到餐厅的老师,她忽然感觉不到一点希望。

等了那么久的人,那个唯一能够拯救她的人,但却偏偏迟到了。

也许命运就是在一直戏弄她。

KITA在13岁放弃了抵抗,从此失去了表情。

可是仔细想一想,其实是有出路的。

KITA原本并没有被困死在悬崖。

苍井优演的夏子,一往无前地喜欢着KITA。

她可以不顾“正常”同学的反感,不惜撕破与她们的关系,坚持鼓励KITA上学。

她推荐KITA去当班级合唱表演的钢琴手。

她容忍暗恋的男生和KITA交往。

她在KITA遭受流言蜚语的时候,紧紧拉起了KITA的手,毅然和KITA并肩走过议论纷纷的人群。

我还记得夏子在运动馆练习体操时,看向一旁KITA的笑。

开心得一览无余。

而遗憾的是,KITA没有胆量回应这份感情。

她的自尊已经被现实消磨得只剩下一张薄纸的厚度,她只有在和同样是边缘人的OGATA和久藏相处时才会不自卑。

夏子是健康并且阳光的人,是主流群体的稳固成员,KITA无法面对她。

换句话说,在正常人低贱KITA的同时,KITA也早就把自己贬值。

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一个年幼的灵魂就这样被人类生吞。

 9 ) 这里没有青春

*以下涉及剧情孤独与伤感总是很迷人 看电影之前我对这种情绪大概是知道的 带着期待而又意外的遇见了另一个孤独的女孩 一如既往的品味着怀疑的生活带来的痛苦 14岁,7年级,无非又想到了什么青春迷惘之类的滥词 这种想法,放到害虫里面,其实是错了 这里没有青春....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父亲死了,母亲自杀未遂 同学中间流传着我6年级和绪方老师的恋情 这种生活我要面对,确又索然无味 学校,谈不上厌恶,更不谈上亲切 有一天,遇到了阿哲和神经不正常的中年叔叔 我交了两个朋友 其实我没有寄托 没有生活的信仰支撑 当我靠在阿哲的肩上的时候 我感觉到了安全 如果这个世界不再伤害我就好了, 我只想要安全 阿哲的年龄比我大,他看到的更多 这是我用来解释他留给我那盒糖的唯一的原因 事情结束了,我还是回到学校 与正常年龄的男孩交往 与已经辞职到核电厂工作的绪方老师来往书信 而身边的夏子懂得我的痛苦 她爱护着我 我忽略了若干不快乐的细节 却忽略不了我仅存的幻想 我什么都改变不了,那我就逃跑吧 远方成了我最后的希望了 带着8个自制的燃烧弹,点燃了自己的房子 我上路了 .... 最终上路了 还有什么期待呢 西餐厅里面桌上放了一路上都没吃掉的红苹果 留给迟到的绪方 上了承诺给年轻的我提供工作的青年的车 虽然我看到了绪方匆忙赶来下车的背影 我依然不会挣扎下车 因为,车是可以挣扎的下 可生活并不因为你的挣扎而改变 所以,那一刻,就让我死了吧 字幕.. 对于导演,盐田明彦 渐渐熟悉 没有岩井的唯美精致,却更注重人性深层次的描写 不追求画面,随意的场景中我看到了一颗颗剥开的心 主角,宫崎青 一定要记住 因为在她的电影中,她总不喜欢说话

 10 ) 深 暗。

因为是 宫崎葵, 才有的兴趣去看。

(优酷上的翻译 实在不怎么样)这样的日式青春让我想起的是 岩井俊二的燕尾蝶。

太黑了 这个色调都夹杂着黑色。

剧调很低沉,台词不多。

故事的轮廓 总是要很久以后才有个大概。

Kita是个让我看不懂的 角色。

宫崎葵那不笑的脸 背后隐藏着什么 很想知道。

有些影片里总不缺疯子的角色,如《害虫》里的Shuzo疯子是没有行动轨迹的 ,也许其实他没疯,只是做了些正常人不敢做的事。

Kita和Shuzo一起的时候笑得最开心。

我不知道 Natsuko的扶持为什么还是不能留住Kita为什么Kira没有在等等 老师已经在路上了她 选择 跟陌生人走了。

只留下 那颗没有毒的 苹果。

被放大的背景乐,导演特意的捕捉镜头。

“一个奇怪的梦,黑夜的天空中没有星星和月亮,所有的垃圾都围绕着我。

”然后是黑夜下的海声,邪恶的声音。

第一次觉得海有这样的声音。

这就是黑色青春吗?

我没有经历过的青春。

《害虫》短评

人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害虫

3分钟前
  • {無 血 色]
  • 推荐

初见宫崎葵。不够好,但我还是忍不住的偏爱它。青春是一场不计后果与伤痛义无返顾的逃离,一场纠缠而蔓延的残酷和绝望,请别遮住我的阳光。

6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电影没什么意思 要表现残酷青春还是什么?然后女主是我最讨厌的小清新宫崎葵 苍井优演技真是演一片毁一片..拍拍写真就好了嘛..

8分钟前
  • 行天冬彦
  • 较差

年轻时候的苍井优和现在也没多少变化。。刚开始和莉莉周有点像的赶脚,但是后面完全无感觉- -孤独,慢节奏,各种翻译错误= =

12分钟前
  • 鼠标可以充饥
  • 较差

依然是非常日本的仁智者见片儿,只是优和葵倒是倒过来的奇妙,16岁的葵这角色竟无比的适合她越长越甜美。小优就是小时候适合甜美长大适合冷艳了。这片儿风格我不喜欢再麻一点都岩井俊二了- - 可29岁的叔真是可口啊(¯﹃¯)

16分钟前
  • 大星
  • 还行

有点分不清北和夏子 长得好像 就差几秒钟错过了一生。

17分钟前
  • 祭祀
  • 推荐

又是部。。。。阴郁的片子,不喜欢

20分钟前
  • aho红
  • 较差

没任何启发 除了些许小细节情绪啥都没有 红激光照人 天台无言的走 开头棉絮自杀 最后与老师擦肩而过

25分钟前
  • Bob
  • 较差

喜欢后面那段音乐……我觉得我好似睇走神了……

28分钟前
  • 怨念柒
  • 还行

年轻真好 因为可以不断犯错

29分钟前
  • 小栗兔美
  • 还行

镜头真有特点,收敛的表达,暗黑版花与爱丽丝

30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一句话触目惊心:自杀过一次的人,就没有办法幸福了。是真的么

32分钟前
  • 🦈也曾给海唱歌
  • 还行

宫崎葵。苍井优。没理由拒绝。

37分钟前
  • 刘二条
  • 还行

苍井优那个时候是怎么了

41分钟前
  • 多口子
  • 推荐

疼痛的黑色青春

44分钟前
  • 李不晚
  • 推荐

小宫崎葵太灵了

48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沉闷的害虫。

52分钟前
  • 最好的藤北
  • 还行

又属于这样的标签 隐晦 残酷 青春物语……她最终相信世界的天性是恶毒 将夏子家付诸一炬后走向不归……

55分钟前
  • 阿milk
  • 推荐

此時的宮崎葵不如之后那么討厭

59分钟前
  • Sharpeipei
  • 推荐

乱糟糟的青春片

1小时前
  • 大浦洞二号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