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祖来我们学校宣传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晃荡,在书架前游荡N次之后,选中了夏尔。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出来的时候,恰巧看见他乘车准备离去的身影,一睹了有别于银幕上的风采。
不能说是特别的喜欢他,但是他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多多少少在看见他的脸之后会忍不住在内心花痴地荡漾一下。
《如梦》里的马克是个宅男,一开始我无法想象吴彦祖这个看似有几分轻佻,魅邪的花花公子的面目如何去塑造一个有些木讷呆板的宅男。
而袁泉那深深凹陷下去的眼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真不知道她将如何去处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
所以在我看见海报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不屑的。
但是,我还是看了,而且有一些喜欢了。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主色调不能太过于鲜亮,要么昏黄,要么黑白,喜欢蒙太奇,喜欢有动人的背景音乐的牵引,喜欢主人公的以自我表达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
《如梦》似乎恰巧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喜欢《如梦》,首先喜欢上的是它的故事。
我觉得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只是这一次不是从杜丽娘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柳梦梅才是讲这个故事的人。
浅显的分析:一个叫马克的男人在梦里和一个女孩谈了一场恋爱,并且爱上了这个姑娘,幸而现实中又遇见了这个女孩,就而开始寻找的故事,这其中充满了偶然,碰巧,以及命中注定。
更深层次的分析,爱情并非全部主导的主体,导演或是编剧可能更想表达的是当下都市人的压抑和孤独。
女孩子的男友为什么会跳楼?
马克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些都是隐晦的问题。
但是在故事的某些环节也不见得处理的有多好。
我一度认为马克是患了精神病(可见自己也可能丧失了一些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我不清楚导演或是编剧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没能成功的将梦境处理到现实来,那么这部片子将陷入后现代主义和成为一部隐晦的文艺片的尴尬(虽然,它已经差不多是一部文艺片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出现了许多的先锋导演,题材多是隐晦,其中有一个导演根据“弗洛伊得”的观点拍摄了一部与梦有关的电影,但是太先锋了,很少有人理解,落得惨败。
如果没有将故事落入现实,那么结果也是可怕的。
我十分喜欢这个故事,到处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而马克能遇见梦中的姑娘的事情又是何其的美妙呀。
我觉得吴彦祖的表演也很出彩。
电影里马克是具有两面性的,当然这也暗示现实中人的两面性。
现实中的马克是一个头发蓬松,带着眼镜,胡子拉碴,不善言谈,只会讲蹩脚的中文的宅男,而马克梦境中的马克是一个西装笔挺,善言谈,中文流利的人,这两种马克,吴彦祖塑造的都很好。
袁泉的表演还算到位,虽然我觉得她在第二个角色上了表演有些夸张了,但是也很不错的。
最后,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人觉得它很烂,我想这也是没有道理的,故事确实有些老套,一开始像是诡异的悬疑片,将人引入“袁泉”男友的跳楼事件中去了,但是故事“寻找”过程中的心情有点吊人胃口,而真正的高潮时“女孩再次出现在马克的梦里,告诉她也在现实中见到他之后的惊讶,失望乃至绝望。
其实,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无非是现实和梦境的差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绝望,绝望的是现实是现实,梦境只是梦境。
马克至少是在现实中遇见了梦中的女孩,而我们大多数是无法遇见的。
而他同样告诉我们人应该真实的活着,梦境只能是梦境,虚拟世界也只能是虚拟世界。
我只能说我恨我那该死的右手,就这么轻轻一点,浪费了我半个小时的时间,抱歉,虽然电影不止这么长,但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袁泉的表演有够夸张,感觉像是在看舞台剧!
还有那不知所云的情节,看来人家是太文艺了,我们都太庸俗,我们哪有时间做那么长时间的梦!
拍摄《如梦》这样的电影,和在电影院里观看《如梦》,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当字幕出现在蓝色银幕上,头顶灯光亮起,我在四个人的大厅里站起来,还是禁不住鼓掌,方令正、罗卓瑶夫妇,用精巧工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奢侈的故事;而在前不久罗启锐、张婉婷夫妇的《岁月神偷》之后,我又再次在原本可以容纳百人的电影院,几乎以贴近的距离,以饕餮的神情仰望了一次奢侈的文艺片。
电影就是造梦的,《如梦》造很奢侈,有些神经质,但是很好看,画面一流,四星一颗给摄影和布景。
不得不惊叹,五十多岁的夫妇两还是我行我素,保持着年轻时对电影、爱情的敏感,对影像、对新生事物充满情致,一切不减当年,这是值得加分的地方。
陈蝶衣在《霸王别姬》里“不疯魔不成活”的绝唱还鲜活在很多记忆里;疯魔,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就是耽溺,痴迷、执着于个人世界,无法自拔,也只有这样才接近纯粹的酒神艺术的本质。
导演、编剧夫妇对电影,也一直有着非常自我的陶醉,也算是疯魔吧。
而主演吴彦祖和袁泉都说,拍电影《如梦》,改变他的爱情观,让他们对恋爱、结婚、生子,这些事情更加珍惜和敬畏。
这也许不是一个噱头,而是一个真实的感受。
痴迷于电影里的情结,而屡屡不能自拔的人,从来都不稀缺。
《如梦》是华语电影里一个稀缺标本,无论是题材上的分裂诡谲,还是形式上的精致而考究,都是极为鲜见,文艺片能拍成这种奢侈的地界,非常难得。
把爱情片拍成了若即若离的梦境,进行人格和心理学的解析,也难能可贵;而一个“香蕉人”出身的ABC,和一个讲标准普通话的大陆女孩跨越国度和大洋的爱情,在一段似是而非虚虚实实的背景里,不浮不躁显得耐人寻味。
袁泉、吴彦祖,就是这部电影里的试验品,爱情是试剂。
从来,方令正、罗卓瑶夫妇都是一个善于炮制梦境的导演,他们电影里的爱情故事,都保持得有扑朔迷离,亦幻亦真的传统,1980年代大名鼎鼎的《唐朝豪放女》,夏文汐主演的才女鱼玄机的故事,就像一个气泡一样的梦,水汽迷蒙里不知去向。
而在1993年陈冲主演的《诱僧》里,大将军石彦生和冷艳的青绶夫人的激情,天亮后也像一个梦,老和尚的谶语让人暗自揣度。
《非常侦探》里范晓萱的乖张,张学友的古怪,也充满梦幻元素。
2004年在澳大利亚拍的《寻找1967的女神》将公路片拍出奇趣的味道。
蛰伏多年重归香港,悄然面世的《如梦》,已经是把夫妇两人的造梦理想更加类型化。
一个人沉溺于梦境的虚像,往往象征着性格分裂,意味着在现实生活里的不幸福。
看《如梦》的故事梗概,已经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爱情故事:纽约,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华裔宅男,遇见了男朋友刚刚自杀的中国女孩。
然后梦中他们相爱,最后离奇的失散,最来来到中国寻找时,却意外碰见了长相相似,却全然不同的一个女孩。
这样的爱情,像推理小说一样让人抓狂。
而华语导演里面,也只有他们两夫妇,才能用影像阐释清楚这样离奇的爱情,心理分析和实验风格贯穿了他们的电影生涯。
《如梦》这样的故事,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变成流于形式的符号,或者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晦涩文艺片。
罗卓瑶、方令正讲故事的方式,既得香港电影简单明了的传统,又在画面上自成一个绮丽妖冶的风格,对人物心理的拿捏往往让人惊叹,所以《如梦》恍然如梦境一样的画面,在蓝色底板上氤氲着奇幻的疏离感,而清冷干净、水声淅沥的配乐,让人痴迷。
《如梦》保持他们一贯的审美方式,请吴彦祖当主演,看来也是别出心裁,演精神分裂,故事些“妖”的电影,吴彦祖是还算在行。
吴彦祖是70后年轻演员里,比较有觉悟的演员,从来不满足于打打闹闹的商业片搞些插科打诨的营生。
一直都在用一些文艺片来磨练演技,而且这些角色都体现出非正常的生态,真有些“疯魔”的意思。
几年前在金马奖大获异彩的《妖夜回廊》里,同样是扑朔迷离,充满意识流的影像里,他塑造一个诡谲的双胞胎兄弟。
在回来寻找身份的时候,发生一些妖风阵阵的故事。
去年,在尔冬升导演毁誉参半的《新宿事件》里,吴彦祖自我毁容式的的妖冶,再一次让人震惊。
回到《如梦》这样的纯情文艺片里,吴彦祖俊朗的外形,加上以往“非主流”的表演体悟,让自己沉入电影里演到疯魔,让观众看到美男的另一面是极有可能。
从来方法派的表演路线都是旁人难以捉摸。
自我突破是吴彦祖的追求之一,电影应该是吴彦祖一个天分所在,除了表演,三四年前由他导演的《四大天王》曾获得了业内不小的肯定,略见一斑。
这次和袁泉的配戏,吴彦祖虽然还差一些火候,但是其用心和努力在胡子拉渣背后,已经让人看到了诚意。
一代代表演天才们常常说不要去揣摩角色,而要理解角色,走入角色内心世界,甚至要走进生活去进行深刻的体验。
随着年事见长,吴彦祖早就不满足于做偶像,显然已经了有方法派演技方面的追求。
《孔子》让发哥觉得自己是南丫岛的孔子,《异度空间》让张国荣执念于情结,摆脱不了了魔咒;而《色·戒》几度让梁朝伟难以摆脱抑郁症。
《如梦》能改变袁泉和吴彦祖么?
且看时间证明。
当初是指着Daniel看得首映,结果电影出来的效果却让我和闺蜜大呼超值。
真得如导演所说,我们也随着主演进入了一场瑰丽的梦,即使电影散场,也未从梦中醒来。
人,似真得随着她也开始造起了梦。
其实,早该料到的,导演的名号虽不甚响亮,却有着自己独特魅惑的风格,就算真得拍起了爱情片,也改不了自己一贯的调调。
记得九十年代港片盛行的时候,屏幕上充斥的都是枪战,豪赌,以及无厘头,父母那时候对港片的偏爱,让我也跟着看了许多,那时候觉得热血沸腾,逗乐不已的东西,现在早已忘得七七八八。
倒是当时觉得难以下咽的,如今却爱得不行。
而这些影片的操刀手,在那时却显得有些另类。
徐克,王家卫,邱礼涛,陈果……以及罗卓瑶。
喜欢徐克把武侠拍得诗意暧昧,喜欢王家卫絮絮叨叨地讲叙一个不叫故事的故事,喜欢邱礼涛赤裸裸地展示着血腥和邪恶,喜欢陈果总是冷酷地描述着真实的香港。
可如今,徐克的刀锋不再锋利,王家卫想把自己的电影列车一直从美国公路开向中心,邱礼涛只是浸淫在数不清的港产烂片中,陈果销声匿迹地拍着地下电影,蓦然回首,却发现罗卓瑶,这个当时以大逆不道的情色片起家的女导演,看似转型拍起了爱情片,可骨子里的那份东西却没有改变。
说起来,这也得感谢她的丈夫,一个一直为她奠定美丽故事的人,其实,从那时开始,她的电影就有着无比动人的情节。
男人拍戏会把感性拍成性感,而女人拍戏则把性感拍成了感性。
这部电影,颇让我找到了某些欧洲文艺片的味道,却又煺不去导演自身的印迹。
电影的源头由一只猫的死亡开始,然后我们知道了有一个和自己的猫相依为命的男人,有一个需要不停看心理医生的男人,有一个固守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公司(如果那能称为公司的话)的男人,他的孤僻和木讷有目共睹,于是,在大家想知道他的故事的时候,他却闯入了另一个女孩的故事,在梦中。
有人曾作过比现实还真实的梦吗?
我有过,而且真像电影中那样,是连续的,好比一个故事。
可有人会对梦中的人念念不忘吗,我或许在某时会想起,但决计不会去寻找梦中人,并把未完成的梦在现实中继续下去。
这可能就是电影和现实的区别,这更可能是人和人的区别。
于是,当电影中的他错拿了她的照片,梦境消失,现实中的造梦却开始。
这是怎样一个固执奇怪的男人,就算人都有一个梦中情人,但想在现实中找寻的却太少太少,又或者他的故事让他傻傻地相信这个女孩是存在的,因为她和他一样只能在梦中释放。
再然后,他碰见一个长相一摸一样,但性格却南辕北辙的女孩,只是当她收其癫狂,扮起她来,连我都相信这就是那个她。
谁又能否认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甚至几个不一样的自己呢,扮起来像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有着那一面。
这两个本不会有交集的人,慢慢萌芽的爱情隐埋在两个人的退缩中,然后男人回去了,生活开始混乱,连梦中的女孩都再不出现,直到他下定决心选择另一个她,重回中国,却发现另一个真的她也不见了。
失落不是没有的,于是,当另一个她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想和她重新开始。
只是,这个决定从一开始就多少带着点遗憾和推卸,因为在他心里,梦里的她还是如此重要。
真实的女孩走了,因为她其实有着一颗无比灵透的心,所以,即使心痛,最后还是给他带来了梦中的她。
这个她,此时却濒临死亡,于是两人合跳了一场舞,一场动人到无法用言语描诉得舞。
这是梦抑或显示,已无法分清,但谁又在乎呢,这场最后的舞带给了男人救赎,他明白了很多,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往,放下的总该放下, 固守的角落更应该打破。
于是后来看见他满身清爽地坐在taxi上,面容疲惫却泰然。
我以为电影已经完结,可导演似是想要给他的爱情一个圆满,让他造起了另一个梦,梦的是另一个真实的她。
而这个梦不是逃避和心碎带来,只是想念。
其实不是太喜欢这个结尾,Max坐在车上,徐徐睡去,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最好的结尾。
就让一切都结束,不好吗,不论是睡梦中的梦,还是现实的梦,总该消散。
过去的,就过去吧,现在才最为重要。
有的时候梦境比真实还真实,现实比虚幻还虚幻,何必分得如此清。
人生,从睁眼开始,闭眼结束,不也是一个长长的梦,经历过,拥有过,就好,不必刻意要求,刻意挽留,梦里的不一定是假的,现实里不一定是真的。
梦中的就一定留不住吗,不,起码还有感觉留在心里:实在的就一定握得住吗,不,曾经再美好的也一样消失。
人生,似梦非梦,曾经触碰即是存在,曾经心动即是真情,曾经拥有即是永恒。
我怀疑自己在看的究竟是否罗卓瑶的作品,然后进一步怀疑当年入围金马奖9项提名是否台湾“教母”在幕后操作?
昔日作品中最尖锐的政治隐喻和身份认同主题依然存在,不过被挤压至一种可有可无的位置,至于女性主义和敏锐触觉则踪影全无,所有这些罗卓瑶作品中最标志性的元素统统让位于爱情浪漫情节。
而剧本的构造仍然无法让人满意,感觉像电影学院刚毕业的学生手笔,充满了稚嫩的幻想和虚渺的焦点。
一人分饰两角的袁泉算是唯一看点,不过某些场景的演绎感觉稍微过火,近似舞台剧的表演。
梦中的上海场景难得呈现出一派科幻的未来感,尽管这种新鲜感是稍纵即逝的。
今天有幸和边同学去看了一场文艺片,其实一开始不是冲文艺去的,用手机查的时候,显示的是悬疑爱情喜剧,还有美男吴彦祖(虽然已经结婚了,心痛)。
于是我们继“决定中午一起撮一顿”之后又一次一拍即合,颠儿颠儿的买了电影票。
事实是虽然票价2元,这部电影也不能如此侮辱我们。
自电影开场之后,边同学就紧闭嘴唇不发一语。
我很惶恐,但是后来证实这只是因为这部片子实在是引起了她的愤怒。
《如梦》看完之后真有种入梦的感觉。
暗色调的画面,摇晃的镜头,阴郁的男主以及梦呓般的女主。
当然,后面还有一个努力扮乡下姑娘的疯子,她叫什么来着?
提这事儿了吗?
一切都表明这是部幻灭的文艺小资大闷片。
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德普的《亚利桑那之梦》,但是这种联想是对后者的侮辱。。。
我错了。
影片开头的猫咪确实吸引了我,但是几秒之后发现原来是只死了的。
杂乱的房间里,男主出场,去海边埋了它,并去看了医生。
恩,一切都很正常,文艺的正常。
但是后来当男主开始频繁做梦之后,我开始想象这部影片到底要表现什么。
再后来,女主频繁疯癫又忽而假扮温婉的梦中人,继而又在淋浴后再次疯癫,我又开始和周围同学一起猜测,此刻的袁泉到底扮演的是哪一位。
最后,男主终于见到了那对双生花的时候,我开始期待影片最后起码要给个交代。
当男主和梦中的女主跳起舞的时候,我彻底崩溃了,以致后来边同学愤怒的喊着“这到底是什么?!
”的时候,我实际上已经不知道演到哪里了。
影片的最后,男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念起了内心独白。
他说,他想起了一句古语,“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然后,我听到放映厅里响起了释怀又带着自嘲的轻轻笑声。
我问边同学,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想告诉我们,死了的人,我们都会留恋,但是我们还要好好活着?
边同学沉重的点了点头。
我骂道,他妈的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
电影结束,走回宿舍的路上,边同学扭头问我,你竟然喜欢看文艺片。
我说,我不知道这就是文艺片。
你才爱看文艺片呢,你们全家都爱看文艺片!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很喜欢一部法国电影,《天使艾美丽》。
我一直以为那就是很美丽的文艺片了,并自我矜持了好一阵。
但是今天开了眼,原来我一直是错的,我文艺的等级太低,还远远不够。
我宁愿在宿舍看《越光宝盒》,不,《三枪》都行!
我也无法忍受再一次的文艺洗礼。
也或许是我们根本已经深刻的脱离了文艺道路,所以如有不妥之处,权当是一个受了折磨的低俗女的自我剖析。。。。
电影缔造梦境,梦境予人幻想,可是幻想又会摧残人心。
人们以为规模宏大的电影是适合在影院里观看的,那令人瞠目的特效、震耳欲聋的声响、甚或是万千血肉之躯组成的汹涌潮水,这些往往都是票房的保证。
如果给你几个亿,你不知道往哪方面花,那么我建议你去拍电影——既能娱乐他人,又能娱乐自己,更重要的是,你拍得好了,人们马上就认识了你,你若拍得不好,人们也不会把你骂到陈凯歌、张艺谋之流的地步。
那么文艺片该怎么办呢?
中国的院线都交给国外的大片了,少有的场次要么被用来放映《建国大业》,要么被满屏幕的刀枪剑影所占据,虽然时下文艺青年越来越多,但是带着点装逼范儿的文青们更愿意去买十块钱一张的盗版碟也不愿意花费六十块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纠结的、毫无头绪的、小清新的故事。
网络宠坏了这些死文青,也断送了那些新锐导演的前途。
当然,罗卓瑶算不上新锐导演,毕竟在多年以前她和李碧华合作的《诱僧》让大陆观众为之一震。
李碧华是个看点,因为中国最好的几部片子都改编自她的小说,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好片都需要有优秀的原著作品为蓝本。
我想《如梦》应该是这样一部影片,它是适合在影院里面看的——但是只适合在空旷的影院。
《如梦》是什么?
是空旷的街道?
是城市里冷冰冰的建筑?
是两个人在夜色中的相遇?
还是昏暗的空间里不断扩大的裂纹?
似乎都不是,似乎又都是。
在梦里与另一个人相遇,这本是无法想象的。
只有在童年时才会傻乎乎地问另一个人,嗨,我昨天梦到你了,你梦到我了没有?
或者说,喂,昨天晚上在梦里你居然打我,来,让我打你一下。
又或者对某个喜欢的女孩子说,你不是说喜欢我的吗,现在怎么又不承认了?
在影片的开始,吴彦祖抱着他的死猫——我的猫死了,怎么处理?
是挖个坑埋了还是煮了吃了?
一切令人震惊的处理方法都来源于网络。
可是网络不能代替你处理生活中的困惑啊,所以吴彦祖选择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处理,埋葬了他的猫。
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对某些事物感觉到依赖,或许你并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吴彦祖和他的猫似乎便是这么种关系。
有些人在失去以后会想办法进行补救,比如重新买只猫;有些人则对过去念念不忘,认为失去的如同时间一样不可挽回。
因为不适应,吴彦祖开始频繁的做梦,并且总是梦到同一个女孩。
梦里的女孩很落寞,很悲伤,她像一切恐怖片的女主角一样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来来回回,如果说影片总分是十分,那么女孩的表演应该能占到了六分,她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看到她的人。
我爱死了袁泉,因为她的演技太好。
空空的梦境、长长的街道、高耸的建筑、盘旋的回声,这些都是构成舞台的因子。
《如梦》成为一个露天的话剧,似乎是这电影的与众不同之处。
与之相比,吴彦祖的台词却显得冗长,比如他讲述的那小孩的故事,如果你长时间盯着一个人看,他又在讲一个无比悲伤的事情,他一边讲一边哭,而观众呢,他们刚刚酝酿好情绪,也许正要流几滴泪,却发现这个故事居然还没讲完——天已经亮了。
我只喜欢点到即止的煽情。
所以我喜欢看那些若有若无的爱情。
梦里的爱情是不切实际的,但世界那么大,总有几个傻乎乎的人愿意去相信。
拍电影大概也是如此,你如果不喜欢,你对它批判再多,也很难改变别人对影片的第一印象。
因为人们是不同的,他们如果觉得电影中的某个桥段触动自己了,很可能是那个桥段与他本人的记忆接了轨,而不是这个段落拍得有多么的好。
吴彦祖我当然很喜欢,虽然在关于这部片子上,他讲了几句冷笑话。
但是好的剧本,好的演员(这片子演员并不多)让这样一部原本该沉闷无比的影片显现出了更多光泽。
尤其是当电影舞台上的袁泉和话剧舞台上的袁泉终于找到了契合点时,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观众并未对这部电影失望。
吴彦祖对梦中的女孩着了魔,于是他真的去上海寻找袁泉了。
人生的际遇是不可捉摸的,梦中的女孩没有找到,却找到了女孩的同胞姐妹。
当另一个袁泉语无伦次的解释着,因为知道世界上有另一个自己的存在,现在她感到不安,总是在想关于她的一切时,我是有些小感动的,直到她在自己的孪生姐妹耳边悄悄说,我们曾经拥抱了十个月……吴彦祖在两个女孩之间挣扎不定,他心里感受到不安,因为现实和梦境的区别实在太大了,你在梦里谈恋爱,不会出现第三个人,你在梦境之外——到哪里去找那个和你做着同样的梦,在遥远的两地都还能手牵着手,甚至亲吻过的人呢。
梦中女孩的逝去让人心中隐隐作痛,因为从此以后你只能静静等待着在梦中与另外一个人相遇。
也许喜欢这电影的人可以一个人去看,因为一个人时似乎更能体会什么是梦,什么才是错过后的意味深长。
最近在研究人的前世今生之间有何渊源,所以前晚特意听了一段催眠录音,模模糊糊地被引导着进入的前世。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片高耸入云的森林,出现的人物有些混乱,大概是残留意识作祟的缘故,不过还好,我的前世也是个男人,一个白胡子老头儿。
录音结束的那一刹那,我彻底醒了过来,由于灯光的原因变得非常暴躁,双臂无力。
我不敢再去试,因为担心被困在自己的前世,无法解脱。
有位网友连续催眠了自己许多次,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景象,这让所有人都惊诧不已。
有人回帖,“前世记忆里一些画面和人物可能是几世累加的,比如把不在同一世的人物放在一个情节里。
虽然细节可能是假的,但那个主题一定是真的,那些是我们累劫以来潜意识里深深的记忆。
”我相信梦不仅仅是梦,它是超脱现实的产物,无论是前世的记忆还是未来的预演,梦与奇迹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今晚参加了《如梦》的试映会,吴彦祖来了,袁泉没来。
许多小女生都发了狂,可惜只有三个幸运儿得到了他的拥抱。
《如梦》讲述了一个关于梦的离奇故事,它就像一个诡异的爱情童话,有种阴森的浪漫。
男主角像爱丽丝一样,无数次在梦里进行着同一个剧情,和女主角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爱,最后,女主角……结尾安排得有点儿意思,逻辑上也说得过去。
只是看完电影之后,有种没“饱”的感觉,估计这就是看文艺片的后遗症吧,思路没法清晰。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两个场景的快速切换,在影片开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根本无法分辨梦境与现实的分界线,简直比男主角还要苦恼了。
不过,最苦恼的地方还是两个主角的角色扮演游戏,他扮演她的前男友,她却扮演她。
我自认为是个缺乏耐性的人,所以在看这段情节时感到非常憋闷,我讨厌被安排成别人想要的样子,因此这也注定了我在梦里都泡不到袁泉这么盘靓条顺的妞儿。
她就像个木偶,在片尾的优雅舞蹈中任人摆布,扶起来,摆直,撒手,歪倒,旋转,抱住,再扶起来,再摆正,再撒手,再歪倒,再旋转……带着话剧演员的独特气质,演的有点儿夸张。
有一处细节让人不解,她为什么老念叨着“我一直在等夏雨”呢?
又不是高圆圆。
等她湿了之后才发现,啊,原来是等下雨啊。
礼貌性的在豆瓣打了三颗星,因为我实在不够文艺,对这部电影爱不起来。
题外话:小时候好像看过这对夫妇拍的另一部电影,主角是王祖贤,也是讲前世今生的,叫《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那是我在青春期看过的第一部有异性裸体出现的电影,所以至今都觉得很劲爆。
虽然只有短短一瞬,却让我刻骨铭心。
——谢谢罗导演,真心的。
==========================================欢迎关注哟:@天亮天黑
看到这部电影的最后,我不禁又想提出那个问题,为什么台湾电影的风格都这么不商业。
恩 这又是某个协会赞助的拍片博纳的电影院和清明节前一样很冷很冷,而这部片子也很冷很冷,后来导演和吴大帅哥也都说自己是很冷的人,吴大帅哥还问了一个冷问题“你们有人看这部电影哭了吗?
”。
也许他们没有听见,在这部长达两个小时,观众主要由一干女影迷及其家属组成的提前点映最后半个小时频频出现了笑场。
————————我是剧透的分割线——————————开始的时候胶片一直在抖。
然后是一些主观镜头,后面的剧情回应了这些暗示。
首先出场casting的是一只死猫,然后摇到吴彦祖。
陪伴了男主角十几年的猫死了以后,男主角在网上(应该不是豆瓣,但是是群发)征询处理死猫的意见,当然啦,意见很多(和豆瓣网友能够提供的建议差不多),之后男主角带着死猫来到他最喜爱的海边,将猫咪埋葬了。
从那之后,男主角开始做梦。
在梦里他遇到一个中国女孩,她的男朋友不久前坠楼自杀了,她想不出前男友自杀的原因,整夜在男友生前工作的写字楼丛林中徘徊。
也许是出于好奇吧,男主角在梦里答应中国女孩帮她寻找前男友自杀的原因。
这些不是一个晚上梦的故事,而是几个晚上梦的连续进展。
男主角去见他的心理医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米国,人家从小就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从小就吃心理医生开给他的安眠药,所以男主角的睡眠一向很好。
心理医生对他说,他一切都很好,他对那只猫的去世的心理反应属于正常。
男主角不得不独自面对梦里对那个中国女孩的承诺,他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请中国女孩与他合作,扮演他们最后一次约会的场景,从而判断她的男朋友,为什么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便急着离开,把她丢在这样孤独寂寞的夜里。
中国女孩是这样一个柔弱、易碎、安静、文艺腔的character, 她不和男友深情地拥抱,见到男友也不会滔滔不绝和唧唧喳喳,因为那样男友怕她说话累着,还有,她和她的男朋友去餐厅只喝咖啡,不吃饭。
在中国女孩和前男友最后一次吃饭的那个餐厅,我们帅气的男主角——美国阳光大男孩,怀着对女主角不许他吃汉堡的恨意,抛出了问题的答案,“我和你的好朋友搞上了”,女主角平静地回答“我什么朋友都没有”,男主角楞了一下,“那我和别的女的搞上了,我们已经上了床,她身材超棒,我非常喜欢她,要和她在一起。
”女主角黯然了,“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跟跟我说要把那个留到新婚之夜,他抱着我,吻我,但不碰我的胸”(考虑到电影开始不久,而且影迷都很纯洁,没有人笑场)。
随着对中国女孩交往的进一步加深,男主角甚至代替死去的前男友许下从前未曾说出口的承诺,在下一个下雨的日子,带着中国女孩一起跳舞……梦里的故事连绵不断,而梦外的男主角不过是纽约的一名IT男,和朋友开着一家编网络安全程序的创业型企业,等着有朝一日被收购,在NASDAQ上市。
梦里的故事虽然美好,但确让他感觉困挠。
他开始跑马拉松,开始停掉安眠药,开始每日每夜地待在公司,尽管并没有任务要deadline.创业伙伴们看不下去,给他一个机会去上海旅行,权当放松心情,调整一下,并且要求他多拍些照片回来。
他感觉到这座城市中有中国女孩的气息,但没能等到那场邂逅。
但是是是是是,在去飞机场的路上,男主角吸引店去领那卷随手拍就的照片,竟然领错了,而照片上的女主角正是男主角的梦中情人!
飞机飞回了美国,由于男主角的勤奋加班,他们的公司被大公司看中了,他们就要一夜暴富了。
可男主角只是萎靡不振。
于是,他的合作伙伴又给他一次去杭州出差的机会。
在杭州,他在拥挤的街道上捕捉到一个把自行车踏得飞快的中国女孩的背影,他拼命追赶,终于在一条狭窄的小巷上截住了她。
此时被梦境折磨得失魂落魄的男主角不再阳光了,他像个在大马路上和中国姑娘搭讪的老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认识你,我在梦里见过你……”这位梦中情人的现实版——或者说是山寨版——梳着凌乱马尾,打一份“全世界最闷的工”,行为举止大大咧咧,动辄便要吃掉两斤小笼包子,还无法在高跟鞋上站稳。
但是山寨版梦情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她质问男主角为什么要把那份拿错的照片给她看,那些照片打乱了她的生活,她无法停止对“世界上另一个她的想象”。
于是,她陪他来到了上海,一起寻找那个神秘的梦中人物。
他们在上海的街头寻找,他们去过那份给错照片的吸引店,也去过照片中梦中情人合影留念的地方,但无法找到梦中女孩的踪迹。
他们疲倦地回到宾馆。
夜晚,山寨版中国女孩展现出令人震惊的模仿秀能力,她凭着多日来男主角口中的描述,假扮成那个梦境般中国女孩的摸样,寻到男主角的门前。
她几乎骗住了我们的男主角,若不是站不稳的高跟鞋暴露掉她……但连日来相处的点点滴滴,山寨版中国女孩的真实、奔放、无拘无束渐渐征服着男主角的心,还有对梦中情人的深切思念,这一切已经让男主角意乱情迷,假戏真做,顺水推舟,他抱住对面的这个女孩,不管她是山寨版还是梦境般,他和她拥吻,先咬上嘴唇,再咬下嘴唇,喉结起伏,欲语还休。
山寨版冲进了浴室,锁住了房门,打开了花洒,让水淋湿全身,她冲门外的男主角华丽地喊“你听见了,下雨了!
你说下一次下雨的时候,带我去雨中跳舞,你还记得吗!
”在上海逗留的最后一天,山寨版带着男主角去她儿时的秘密花园,故地重游。
她的爸爸在她十岁的时候,因为一种罕见的脑部疾病匆匆离世,爸爸的大脑被作成了标本,收藏在医院。
现在医院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些陈列着标本的柜子。
山寨版蹲在爸爸的大脑标本前,倾诉了一大段关于记忆的感慨。
在公园的长椅,下午的斜阳洒满了草地,疲倦的山寨版躺在男主角一旁,怅然道出心中那份掩藏的恐惧,“爸爸的病有可能会遗传给我,即使我不得,我的孩子也可能会有”,她的双手将脸覆盖,挡开了灿烂的阳光,男主角去握住她无助的双手,手指终于交错啊,缠绕。
而与此同时,男主角感到梦中的召唤更加强烈了,如果他再不找到她就来不及了……男主角回到纽约,卖掉了公司,成为年轻的百万富翁。
在内心的痛苦陪伴下,醉生梦死着他的人生。
山寨版的一个morning call,让他再一次回到上海。
这次他顺利地找到了梦中的那片写字楼群,而且在夜里与山寨版女主角重逢了。
但这次的山寨版已经蜕变为地地道道的魔都姑娘了,着装气质与梦境版不想上下,除了在胃口上一如既往地豪放。
他们两个人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观景餐厅吃饭,叙旧。
之后男主角在饭桌上罗哩啰嗦地给女主角讲了一个衣橱男孩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男孩的妈妈因为扎姘头被爸爸扫射致死,一共用了32颗子弹。
后来男孩被送到会说中文的外婆家,并且开始养妈妈留下的一只小猫,直到小猫变成老猫,最后变成死猫。
之好长大了的男孩开始做梦,梦见与一个失去男友的中国女孩……(此时出现与开始时的主观镜头相呼应的镜头)天亮了,山寨版女孩和男主角告别去上班,留下了一个手机号码和一个MP3,MP3里有她想对男主角说的话。
原来山寨版已经在心里爱上了高大英俊的男主角,她希望男主角也能有一丝牵挂留给就在身边苦苦等待与守候的自己,那样的话,只要有一丝希望,她也会全力以赴,参与竞争。
然而,男主角的答案却让她失望了。
她告诉男主角另一条重要的信息,她找到了那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梦中女孩——从小失散的孪生姊妹(此时出现与开始时的主观镜头相呼应的镜头),并写给他一个医院的房间号码。
男主角狂奔至医院,可为时已晚。
那个梦中的中国女孩安静地躺在洁白的床铺上,没有任何知觉与反应。
白发苍苍的善良养母说,“你终于来了。
”是的,这个女孩的故事和男主角梦到的一样,没有其他的朋友,前男友突然自杀,从此精神低落。
后来被人发现昏倒在一家洗印店的门口,紧接着被发现罹患一种罕见脑部疾病,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养母发现了她的日记本,日记本中是关于梦境的描述,梦里的故事属于女儿,也属于男主角。
只有养母将日记念给她时,她的脑部才会出现反应,还有就是那次从未见过面的妹妹来看她的时候。
现在,男主角也握住了她的手,仪器鸣叫起来,她知道她等待已久的人来了。
接下来是一组几秒钟的跟随镜头,男主角的脚步穿过若干房间,飞快地行走。
(这时听见周围有声音议论,吴彦祖的双胞胎要出场了,我汗!!
)我们的男主角的梦中分身在空旷的办公楼,玻璃幕墙前找到了女主角,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是死寂、疏离的城市景象。
巨大的裂缝出现在地面、幕墙、天花板和悬挂的时钟上,像新闻照片里云南干裂的土地,霉菌从各个角落腐蚀过来。
男主角拉着女主角向外逃离,在写字楼丛林的花园广场中,雨落了下来,他们用高度表现主义的舞蹈,表达着心中曲折的激情爱意。
黑屏两秒,画外音插入,“我参加了一个葬礼”。
然后是一组风景镜头,男主角寄情山水之中(是三峡还是龙庆峡?
),他说,“后来,我学会了一句古老的中国话”,之后是几秒的等待,(大家都在猜是什么话),一组流水镜头上继续出现画外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次很明显的笑场,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电影院太冷)。
最后,镜头回到了纽约,镜头中出现了山寨版中国女孩。
END我是随便说说的分割线---可以感觉到,这是一部导演非常非常用心拍就的电影。
剧本、摄影、镜头调度都很成熟。
电影的“纯爱”主题,也是我这种女性观众比较接受的口味。
回想一下,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不是缺点)就是拍的太充分,剧本编的充分、镜头交待的充分(连趴在吴彦祖身上的那个黑妞都给了那么充分的镜头)、人物刻画的充分,吴彦祖那个故事从remote controll car说起,磕磕巴巴,落了啰嗦,外带袁泉做语言指导,才把前面的主观镜头和开始他为什么看心里医生和吃安眠药的情节呼应上。
彼时,我终于意识到这是一部剧情长片啊!
我开始期待导演尽快给出个结局!
在影片的结尾,我看到的赞助拍片之类的字母。
不由想起一次参加豆瓣同城观影后的讨论,当时我很疑惑为什么我看过的台湾电影都那么不商业(现在稍微我明白一下,不是他们不商业,而只是他们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大片型),然后七七八八地了解到一些关于台湾电影的协会赞助制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电影人,台湾电影倒是很符合“慢生活”的理念,他们恪守能用三个镜头说清事情的就坚决用三个镜头的原则,想怎么充分就怎么充分。
比如,吴彦祖一定要来一趟中国,来一趟中国,再来一趟中国,写在手机号码背后的医院房间号一定要到机场才能发现,让空中小姐念给他听。
这样的折腾,与我这种急性子的人很不相宜。
电影的名字取名为《如梦》,宣传片也基本全是由梦境部分剪辑而成,梦境部分的色调拍得相当的寒冷,到后来坚持成为折磨。
对称线依依则是一派放松与温暖,但导演和男主角更偏爱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一部分,最后依依也收敛了自然随意的气息,变得知性了许多。
为什么会喜欢梦,为什么叫《如梦》,导演在最后给出答案,因为梦是纯粹干净的(这个答案怕是我记叉了),她也是按照这个标准选择男演员的。
吴彦祖马上冷冷的解释说,“我每天都洗澡,所以很干净”。
话说我也是一个每天晚上都做梦的人,而且梦中的世界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承续性,甚至感觉到享有双重人生了。
我也喜欢梦,但是导演的梦我不能说是太喜欢,尽管梦中的帅哥比我梦中的帅多了,但是温度太冷了,如果能开着空调就好了。
最后,赞袁泉的演技!
因为电影太长了,我都忘记这件事了。
++++++++++++++++++++我是八卦的分割线+++++++++++++++后来居然发现编剧居然是《唐代豪放女》的导演,我震惊了。。
这同样是一部纯爱片啊!
纯爱无处不在,只是自由不复存在!
+++++++++++++++++++++我是致谢的分割线++++++++++++++++++++++++最后,感谢豆瓣网观影活动,感谢小凯曦光提供信息和帮我拉票。
当Max因无味的生活在现实中迷失了,他开始向梦求助,在对艾玲的帮助中他寻找着自我的价值当艾玲同样因为男友的死在现实中迷失了,她向梦求助,却因为渐渐爱上了Max而更加失去方向而唯一一个不曾迷失的依依,却因为这两个活在梦里的人,在现实中迷失了。
好久没看过那么美的一段舞,而这美丽,太美丽,让人落泪也许活在梦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如果一切都真的如梦,那人间既是天堂了。
一般
中意最后的舞,光打得真锐。
上海小籠包宣傳片(無誤)
纯爱。。整个儿一鬼片
难忘入骨髓。恰似一梦浮生。
混沌而清醒,如梦又似真。失去的都带走了生命的一部分。吴彦祖劲儿真大能举起袁泉来。抽筋儿且文艺没什么不好的。都是图一乐。啥跟啥也别去管它。以上。
好假好假
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做作的电影!
一部只有MV剧情的文艺电影。一如既往地喜欢吴彦祖,一如既往地讨厌袁泉。
有点神经兮兮
2個神經病的故事!!
养眼片。
电影就是造梦的,如梦造很奢侈,有些神经质,但是很好看,画面一流,四星一颗给摄影和布景。难得罗卓瑶、方令正夫妇这个年纪了,还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因为那段舞蹈,加一星。
没看明白
袁泉演的有点太用力了,好生硬啊。这个故事还是没能打动我。
“哦,他不是这样的……”
看的我那个痛苦。实在不太喜欢女主的表演。
剧情不敢恭维,但是吴彦祖很帅
演的有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