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没有剧透,说的都不是主要情节。
这是一个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是所有类型片之中最接近艺术的一种(当然放在一个艺术家手里任何类型片都可以变成艺术,“索拉里斯”就是一个科幻片,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手里就是艺术,在史蒂文·索德伯格手里就很难说。
)。
这不是最初的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当然是关于金钱和女人(什么电影不是!
),黑色电影也需要欲望和体面,当然欲望要大得多,但是体面必不可少。
汉弗莱·鲍嘉作为萨缪尔·斯培德或者菲利普·马洛最重要的而且最吸引人的就是他要体面而且有体面。
当然他有欲望,他的欲望是黑色电影的另一端:神秘的女人。
“副作用”中的Jon Banks没有体面,或者说,他的体面并非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体面。
他失去了事业和家庭,这两者本来就不堪一击,尽管它们看上去很漂亮(或者说“体面”)。
我们可以看看他的办公室、住房、出入的餐厅、来往的人们、服装、汽车,这些就是他在电影中所失去的,并且试图夺回的。
而且他做到了,他的妻子回来了,尽管这个女人对他没有信任。
这是悲观的地方,一个男人,费尽心机,甚至接受对手的游戏规则,只能夺回他失去的那些并不算美好的东西,包括一间新的诊所。
我们当然不能就此判断他对妻子和工作的爱。
看看妻子这个角色的出场,23分39秒,在医院的餐厅,她第一次出场,参加应聘面试前,Jon给她开药Beta Blocker,她的第一句对白是关于丈夫的职业,“这就是有个能开处方药的丈夫所带来的好处。
”然后Emily出现,两人的对话被打断,她出现之后,妻子再没有说过一句话。
28分09秒,在家里的客厅,第二次出场,两人谈论的话题是Jon新工作的收入,然后他们开始有亲密的举动,但是被儿子打断,这是她跟前夫的孩子。
在妻子的最初两次出场之中,在Jon离开之后,都有一个较长的脸部镜头给妻子,没有对白,索德伯格没有对这两个镜头做更多的暗示,但是两个跟叙事无关的镜头及其长度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介入,我们可以做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觉得这两个镜头最直接的解释在于:她在反省这段婚姻关系。
说到这里,我对这个电影的基本看法就是:用黑色电影的形式讨论现代的婚姻关系。
这才是索德伯格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不知道有没有别人做过这种尝试或者做得更好,反正我暂时是想不起来。
34分50秒,同样在家里的客厅,关于妻子面试失败的对话。
到了这里,他们两人的关系已经交代的非常清楚了,接下来就看杀人案怎么去破坏这段关系:43分16秒,在卧室的床上,妻子有几句对白,但是没有入画,案件跟家庭第一次有联系,在此,妻子只是旁观者。
45分58秒,Jon吃早餐看关于案件的新闻,妻子从画面前经历,最后坐在他和电视中间,然后他们出门,被记者围堵,Jon让妻子离开。
51分06秒,当晚睡前,妻子开始就案件带来的第一波麻烦质问Jon,对话结束之后,Jon关灯,画面突然淡出。
接下来才是关系破裂的主要内容:57分15秒,Jon把关于以前一个女病人的投诉信给妻子看,妻子提出多次质疑。
63分43秒,妻子带儿子回家,Jon因为调查案件忘记接儿子放学,她开始指责他。
67分29秒,Jon跟妻子讨论案件调查的进展,她拒绝谈论与案件有关的事情,开始更多的指责。
接下来,Jon遭到了检察官、工作伙伴的拒绝。
然后77分16秒,在一个Jon在街头行走的手持镜头之后,他回到家,妻子收到了一封关于他和Emily暧昧关系的告密信,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妻子离家之后,Jon开始反击。
在接下来的将近30分钟里,一直到电影结束,妻子没再出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Jon接儿子放学,然后上车,和妻子在汽车前排谈笑的镜头。
这只是Jon的结尾,整个电影的结尾留给了Emily和精神病院(跟电影开头的那栋公寓外观类似),像盒子一样的建筑物,很多的窗。
现代的婚姻关系一直是索德伯格想说的主题之一,从“性、谎言与录像带”开始,在“传染病”里,同样说到了现代婚姻,有出轨、丧偶这样的情节,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副作用”这么悲观,Jon在整个电影里没有得到妻子任何一点信任和支持,完全没有,而就算这样,挽回婚姻却几乎成了他反击的最大动机,在他成功击败对手之后,电影也及时地让他赢回了婚姻和家庭。
可问题是,这样的结局,值得我们为Jon感到高兴么?
唉,甚至不值得我们为他感到难过!
Emily的故事也是一个婚姻关系破裂的故事,就像开头和结尾的那两栋建筑物。
为毕设忙了一个通宵,打盹儿到晚上和宝贝吃晚饭,随缘去电影院撞部电影看。
《side effect》,记得是《龙纹身女孩》的导演还是编剧指导的,几个月前看过它的宣传片,悬疑推理,且与化学医药相关,的确是我的菜。
用简短的话来概括电影故事的大概,就是两个女同性恋的阴谋与一个倒霉被卷入的男人的逆袭。
当然,故事不会这么简单潦草。
如果将整部电影视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样品,那我现在正在尝试的就是将样品中不同的有效成分分离提纯,一一甄别,以备他用。
Side Effect(副作用),本来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身体造成的无差别伤害性影响。
人性面: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这是“人生之于选择”的命题。
“The past behavior is a determinant of the future behavior.” 过去的记忆与经历给了人对未来选择的自由。
故事起点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因爱人劈腿而内心受伤的精神科医生(具体的title我不是很确定),另一个是生逢剧变而绝望无助的银行家妻子——这里我没有用平面设计师的职业身份来解读她。
精神科医生,通医理药理,精于解读人心变化、思维密码的技术。
电影中,她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精干稳重、果敢狡黠,像一只老练的妖狐。
作为一个被爱人抛弃、遭到背叛的女人,精神科医生所累积的知识与技术赋予她把握自己命运的力量。
她憎恨男人,爱上女人,运用智慧去追求金钱、地位。
她要在这种深彻的异化过程中重新找回自己,以此来对抗过去痛苦的回忆,抚慰那个受了伤的自己。
银行家妻子,间接掌握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技术,享受了一般人未曾企及的荣华。
命运是开不起玩笑的,盛极而衰,云泥之变,爱人与富贵弹指云烟,从拥有到失去,她陷入了悲伤。
经历了悲伤的五个阶段后,她接受了的现实是走了样的现实:有人或事害了她,毁了她,她要返还,要报复。
相对于抽象的命运、时势、因果、造化,果然将一切归罪于某一个人更容易得到心安,这个人就是她的爱人——马丁。
这估计也与她年少时父亲冷落带来的经历分不开。
瞧,两个同时视男人为眼中钉的女人走到了一起,以互利共生的关系互相利用,互相安慰,多么自然的结合!
而这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结盟。
也许真的是“漂亮的女人都是天生的演员”,精神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加上美人胚子女影帝的演技,似乎诡计与阴谋的出现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接下来,go through all of the procedure,如果一切顺利,诡计得逞,那就是各得其所、死而无憾了。
但毕竟是因为背叛与自利才走到一起,骨子里的猜忌克服不掉的,一旦发现在一起不再是互利,而是伴随着出卖与伤害,那么反水叛变就将成为必然。
结尾,两个坏心眼的女人都得到了制裁,可怜但也理所当然,这也算是对于广大内心光明的观众的一个交待。
故事中的男医生是个倒霉孩子,误打误撞成为了阴谋里的牺牲品。
起初的他,为了追求对病人人性的关怀而来到美国,对罪犯展现的温柔与人性既体现了他专业医师的素养,也塑造了他温柔热忱的一面,我估计如果没有后来因缘际会坠入陷阱的事,他一定是个性善主义者。
接下来,故事的处理很明确,既然落入陷阱,那就只看你被玩得有多惨:妻离子散,朋友背离,媒体舆论的围堵,事业由盛转衰,以及他自己内心对于善恶的挣扎。
说句插科打诨的话,当他在yahoo上search到了那篇关于梦游副作用的paper时,我暗笑他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提前看paper就开药而感到忧桑呢 当发现一切是个阴谋,自己是被坑得一无所有的时候,男医生也在经历悲伤。
在一番痛苦挣扎后,他接受了现实,并选择了大步向前,展开反击,赢回自己失去的一切!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达成目的后,工作复归正轨,妻儿再入怀抱,他既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同时履行了医师的职责,在事实正义的层面上,更达到了惩治罪恶的目的,一石多鸟,公私两全,只不过,他对于这个世界,还能如往昔一样,充满善良与热忱地对待吗?
技术面:Kevin Kelly的《what technology wants》是我最近一阶段很喜欢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将其读完。
里面关于技术、信息、生命等命题的看法对我几乎在所有领域的思考都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回归到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整部电影侧面描绘了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技术时空的部分缩影。
从技术工具论的功利角度来看,我们人类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运用技术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
君子善假于物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令人类更强大,更有力量。
而从语言产生之始,人类便开始通过想法、念头的交流,累积经验,创造新的技术。
因此,“技术大爆炸”、“技术宅拯救世界”的现象取代了原本基因突变为动力推动物种发展演进的节奏。
技术的发展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苹果电脑或宝马汽车,到生物医药、心里金融、程序管理、药物审核体系等等等等,技术在不断进行着越发深彻的进化。
同时,技术所具有的“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的特性也在电影中得到体现,无论是两个女人通过金融衍生品与生物药理学结合编织的诡计,还是男医生借助司法体系的程序权威与自己才智知识组合之后生成破敌妙计,技术的跨领域应用、组合为整个世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回顾电影的开头是监狱的探视,由于缺少X-光机,一个女孩子不得不将包好的礼物拆开接受检查。
这一镜头所体现的精神贯穿电影始终,即技术的系统制度化。
当单一技术的丰富与繁荣进入一个系统制度的体系框架,一切运作都必须有序得当,不容例外,伦理价值上这种有序被上升为程序正义,而从技术角度看,这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具体体现,就如同细胞到器官,最后形成生命,一切自要根据时空的推移,遵循相应的规则定律。
电影里看到了FDA药物审核、司法体系的一罪不两诉、确定责任追究时的因果关联图(类似quality management的课)等等都不外如是。
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人被异化为各样的身份职能,作为律师、医生、合伙人、保安、停车场看门大叔等等。
插句题外话,人在社会系统软件中以不同身份职能进行异化,成为具体部件时,也或多或少,以异化了的姿态展现自己人性的光辉,男医生帮助病人时尽责的善良,保安扶住伪神经病跳火车时的担忧,律师争取1%神经失常的无罪辩护时的关心在意,公司女老板体谅银行家妻子抑郁而给假等等,这些东西,弥足珍贵。
电影取名为副作用,这是个有趣的设定。
使用一种技术获取利益时,可能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回顾电影中的设定,“金融衍生品 + 生物药理学 = 赚钱 + 杀人 + 脱罪”,细致的技巧却将社会、经济、司法、医药,各大技术系统软件被挨个敲打了一遍,就好像寄生虫从宿主身上攫取营养一般。
但寄生虫也有被宿主弄死的危险,只不过死法不一定是被拍死的。
于是,杀人犯的银行家妻子虽然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却被困在精神病院里生不如死;幕后主谋女医师那瞒天过海造势捞钱的阴谋,却被污点证人的录音暴露了。
药品的极致追求就是避免副作用。
技术的复杂与无穷变化,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一目标,或更加遥远。
几点疑问希望大神帮忙解答一下:1我还是不明白女主杀老公的动机,他本来和老公结婚很开心,就因为老公出事被抓了就要杀了老公(表示不能理解)2她到底本来就是拉拉还是见了女心理医生变成拉拉了(如果本来是拉拉,那为什么要和男朋友结婚?
)3不理解女主背后这一系列阴谋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对她自己有什么好处?
)其实挺好的一部电影!
希望大家帮我解答下这三个疑问
《副作用》全片充斥着诡异的气氛,就配乐上来说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电影剧情设定上槽点太多,悬疑味儿有了,但却不够惊悚,简单的说这是一个“阴谋家、女演员和冤大头”三人之间博弈的故事,好在“冤大头”智商高,最后用离间计将罪犯绳之以法,但片子最大的漏洞在于“女演员”人性动机上的失败设计,“冤大头”医生的逆袭多了几分反转剧的意味,这部电影可以拍得更好的。
看到好几篇评论都说裘德洛主演的医生乔恩如何如何无辜,如何如何被两个腹黑女人搞的名誉荡然无存,家庭破裂生活一团糟,最终又如何如何代表正义将两个心狠手辣的女拉拉虐翻!
实现大逆转,然后带着妻子继子,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可是,为毛楼主看完却是另外的感觉?
难道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于是楼主重新看了一遍,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小细节能够证明裘德洛演的医生其实根本就是隐藏在本片中最大的坏蛋。
第一处疑问影片48分处,调查员来询问裘德洛主演的医生,其中问道为什么裘德洛在英国接受教育却来美国行医。
裘德洛的回答是在英国如果一看精神病医生会被歧视。
所以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他不得不来到更为开放的美国。
真的是这样吗?
第二处疑问影片56分处,裘德洛的同事(或许是主管之类的)基恩,就是那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对裘德洛说艾米丽是个美丽的女人,如果是男人的话,裘德洛断然不会如此帮助。
被裘德洛否认。
(真是裘德洛的真心话吗?
)随后他又说了关于艾莉森的事情。
原来,早在英国时,裘德洛刚刚成为实习医生,就曾经同一名叫做艾莉森的女病人有过纠缠。
从后面他和妻子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影片的57分-58分),那名叫做艾莉森的病人揭露裘德洛曾经带她去过伦敦,甚至还在车里同他发生过关系。
当然,按照裘德洛的话,艾莉森有精神分裂症,那些说法都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
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个细节影片77分钟,拉拉医生希伯特邮寄裘德洛和艾米丽之间的通奸照片给曼哈顿的医疗行为调查处,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裘德洛和艾米丽之间并非是他上面所说的对艾米丽没有任何企图。
虽然这是女医生和艾米丽设的圈套,但裘德洛如此容易上钩,清楚地说明了他并非自己说的那么高尚,同时也在侧面说明他并非是第一次,那么在若干年前的英国,在那名已经自杀了的叫做艾莉森的女病人的事情中,他就不可能向他和妻子说的那样青白。
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他来到美国并非是他说的英国医风不开放。
第二个细节影片82分钟,裘德洛交给艾米丽一份人格测试表格,在86分钟处,我们看到裘德洛正在涂这份表格,99分处,一切尘埃落定,艾米丽来到裘德洛的办公室,裘德洛随手打开的那份文件,就是之前的人格测试表格,然后我们从两人之间的对话了解到那份表格是用来测试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的。
(别忘了艾莉森的病也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症。
)到此我们可以预见到,接下来的日子艾米丽将会在精神病院中度过。
可能若干年之后她也会像英国的艾莉森一样选择自杀吧!
而我们的裘德洛医生,则同妻儿一起重新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由上面的两个疑问和两个细节推断,裘德洛演的医生并非我们在影片看到那样正义,其实他的内心中最为邪恶。
影片中裘德洛常说的那句话——对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就是过去的行为,其实这也是在说他自己,他曾经对艾莉森做过的事情,现在轮到了艾米丽身上。
一个瘦得只剩下排骨的女演员,一个18岁就已经秃顶的曼联壮男,八杆子也打不着,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名字Rooney。
在[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的赤裸挑逗后,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再一次毫不吝惜的正面全裸,相比詹妮弗•劳伦斯 (Jennifer Lawrence)之类的传统美国大妞,她的美丽、表情、演技和做派真的很另类。
前半段看下来,以为是这个姑娘的抑郁症演技秀,能让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 ,裘德•洛 (Jude Law),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Jones)这些牛人,来给自己配戏,监制和导演对她的重视可见一斑,演这种城府颇深的女人对她来讲是小菜一碟。
而演惯男花瓶的裘德•洛 (Jude Law) 其实并不太适合这样高智商的角色,最终反而是他成了唯一的胜利者。
英国人很文艺,但是除了福尔摩斯以后,聪明人反而在影视中比较缺乏。
我给它五星。
因为最后不是Bad guys got punishment but good ones got God's bless在中国,这样的电影估计都通不过审核。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个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仍然要虚伪得抱有一颗明天更美好的心愿。
尽管隔了这么多岁月,Jude Law还是那个永远迷人眼眸的英伦帅哥。
Rooney也算是新生代演员中可以同Jennifer Lawrence相抗衡的为数不多演技超群的演员。
不知道最近怎么搞的,我最近变的很烦躁。
当我开始把这几天下载好了准备慢慢观赏的几部电影开始选择性跳跃着看时我就意识到了。
但是很意外的,我耐着性子看完了side effects"副作用。
“我甚至还看完了片尾曲部分,期待着有彩蛋。
我想我是索德伯格粉,一定是的。
副作用,主旋律就是一部犯罪片。
但是史蒂文导演并没有过多的煽动阴谋的成分,平稳的呈现了一个在婚礼那天幸福到爆觉得拥有一切而丈夫由于经济犯罪锒铛入狱后陷入忧郁症的女人,然后这个女主角和女神凯瑟琳琼斯就开始激情澎湃要双宿双飞,接着和所有的奸情一样,开始密谋害死女主的原配,顺便坑一把医药公司做空股票大赚一笔,然后男主角,本片正片的化身--医生裘德·洛也顺带被坑了。
但是,男猪脚就得有男猪脚的故事,绝不是那么被坑一把就算了,在男猪脚被凯瑟琳琼斯挑衅的怒发冲冠时决定抗争到底,要揭发要闹革命,最后正义战胜邪恶,OVER.============背景分割线===================俯视看,鸟瞰来瞧也行,整个剧情都是一个简单的犯罪片,假如不是索德伯格导演,我们可以在好莱坞找到很多类似的犯罪剧情片,罪犯在一开始藏的很深,一副无辜者甚至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在最后才真相白白,然后观众恍然大悟,"早猜到那人不是个好鸟。
“只是细节不一样的换汤不换药,故事蓝图是这样的,这么一个故事拿到很多导演手里都能拍成一部精彩的商业片但是他是索德伯格,一个拍出十一罗汉系列,永不妥协,告密者的导演,我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不娇柔做作,不会在人死的时候要死不死的遗言,不会在情节进入高潮片段开始交响乐响起,画面放慢镜头拉近,给你作心理准备,他的高潮,不对,是电影的高潮,是忽然爆炸性的,平地惊雷。
索德伯格近年的电影都在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宏观问题,牛逼来说就是哲学上的思考。
在电影"副作用"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脆弱的,玛拉和丈夫查宁,因为丈夫入狱,收入崩盘开始出轨(好吧,出轨对象是个女神,至少曾经是的)。
玛拉和女神凯瑟琳因为男主脚的循循善诱的挑拨互相猜忌最后down掉,男猪脚裘德·洛饱受谴责时,妻子的不理解不支持,生意搭档的背弃,这些关系之间脆弱的要崩盘时,在电影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曾经看似融洽,水乳交融的画面和片段。
看过电影的请自行回想,以上人物之间的马丁死前后的对比。
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不停的庆幸我不是生活在美帝,不是生活在这样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维系全凭共同利益作为枢纽的氛围里,这真是难得的一种庆幸。
这种隐晦的自私的价值观请参考我的标题。
我想,这部电影,至少导演要表达的美国人民的药物依赖是次要的(美国人看心理医生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拿到处方药,男主在被询问时说英国在心理精神方面都没美帝这么有诉求和市场),一个抛包袱式的犯罪故事更是次次要的,我所说的,才是导演要说的。
你们说导演说的牛不牛?
我说的牛不牛?
女主角为了伪装有忧郁症驾车撞墙自杀,但是系了安全带,男主角察觉以后开始怀疑女主角的行为。
导演用非常非常非常正常,我忍不住用三个非常正常来表达导演对这个情节的处理,没有营造一丝悬疑片的气氛,因为悬疑什么的谜团什么的在电影里次次要的要素。
---女主角为了假装梦游故意不穿鞋踩了血迹,然后翘二郎腿起来给警察看。
还刻意在地铁站假装魂不守舍给地铁里的警卫看然后记下警卫的姓名给自己佐证。
--看裘德·洛 的发迹线,这部电影应该是在大侦探2之前拍的。
这部电影的豆瓣影评没有一个说到我心坎上的,最近看的一些影评也都没一个说到我心坎上的,象我这种每次看剧情片就要先来看影评补补脑以免在观影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同学,一点进评论页面发现全是些卖萌搞腐的,逼得哥自己写个,默默的说还是有人看懂,我知道大家关注点不一样,但是光卖萌搞腐,我还看豆瓣影评闹太套啊?!
电影的开篇从一段血迹开始,暗示了整部电影层层推进真相的脉络。
迎回久别的夫君后,女猪的小算盘就开始打了。
在第一次自杀时,从她掉落物品来看,是出于对自杀的恐惧,从容赴死的人是不会心不在焉的,这里导演埋下一处暗线,细心的观众应当有所察觉。
后来男猪找目击证人时,证实了女猪撞车自杀却系安全带的自相矛盾。
细心的男猪不愧是心理医生,在对女猪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虽然女猪一直在说谎,但男猪看出她是个有希望的人,所以觉得她也就是个间歇性精神障碍。
没想到就这么被拉下了水。
而第二次自杀,女猪刻意和保安对视,让保安注意自己,在保安“救下”自己时又留意了保安的胸牌,好在干完大事后有人证。
在这里笔者认为镜头处理的深意不足,完全可以给女猪一个盯住保安胸牌的眼神而不用把大大的胸牌给观众看。
而后女猪去找男猪紧急求心理治疗,当着男猪妻子面要求私聊。
转移的场所色调动作环境什么的都挺暧昧,后来果然是计。
不久片头的一幕出现了,女猪杀害亲夫,故意踩在血迹上。
警官询问时故意装不知道然后露出脚底的血迹让警官怀疑其精神问题。
家庭事业蒸蒸日上的男猪,给女猪开了个精神抑制药物,成了女猪转移罪状的道具,女猪的称号“pill killer”像尖矛一样指向男猪。
而男猪怎会甘心就这么被一瓶药毁一生,就在其他医生、记者、警官都认为尘埃落定之时,一场越庖代俎的调查由男猪展开。
这让洒家想起了《生死狙击》和《亡命天涯》,这几部电影都是男猪莫名其妙被陷害,众叛亲离,在绝境中不屈不挠最终把真相大白于天下。
男猪抱着问号去刺探女猪,给女猪打盐水却说是镇定剂,女猪假装迷糊。
在这里不能理解为什么女猪明明不困却假装困。
男猪由此找到突破口,顺藤摸瓜找到女猪的好基友,好基友却以攻为守,这下彻底激发了男猪的斗志。
此时女基友和男猪对峙那洋洋得意的样子不时让我想起我小学班主任。
常言道基友间的感情最纯,男猪偏偏不吃这套,连蒙带骗,挑拨离间。
先是坑女基友说女猪什么都告诉他了,女基友就刺儿了,一番失态。
男猪继续趁热打铁刺激女猪,先带女猪看电击治疗,又放女基友挑衅录音前半段,后半段没放出来,意思是女基友全招了。
威逼利诱之下女猪不矫情了,为了自保想来个“beter deal”。
原来一切的开头是女猪婚礼上丈夫被逮捕,这份刺激估计谁都受不了。
女猪深深的觉得男人真不靠谱,就在女猪迷茫之际和女基友擦出了火花,罪恶也因此点燃。
把基友交代给警方后女猪来男猪这得瑟你瞅我没事呵呵呵。
男猪岂能让她继续作怪,跟专业的玩不是找死,三言两语把女猪投入了她梦寐以求的精神病院。
影片中玛拉深邃的眼神仿佛黑洞般吸收了观众的思想,令人无法停止思考却没有答案。
裘德洛饰演的医生心思缜密正义感十足,演技炉火纯青不愧是多次奥斯卡提名的男人。
影片讲了个一般般的故事啦,但各种转折还是挺出乎意料的。
开头的部分各种各样奇怪让人不爽的行为给我一种重新看《抑郁症》的感觉,难道有抑郁症的人都这样吗?
他们这是在黑这个群体啊...经常性的发呆、一大堆的药片,无厘头的行为...既然故事本身没有太精彩的地方,那么导演的重点大概就是想表述点什么,对社会探讨些什么,但可惜我对这个话题不大感冒,以至于看完了也没什么印象总体评分:3.8/5.0娱乐指数:1.8/5.0虽然药片副作用有梦游症,但我看查宁塔图姆才是梦游的那个还是裘德洛好,不仅是主角,经常露面,还复仇成功,这电影就看他了,不过最后的报复不大好,没必要把海报右下角那位整进去精神病院,毕竟她配合“治疗”的话说不定两下就出去了,然后找裘德洛报仇,这多不好影片到后面裘德洛中招,老婆跑路,连解释都没有,就一直盯着照片看,确实是有点走火入魔了,虽然调查是很有必要了心理医生自己竟然是靠吃药来对付压力之类的问题,难道平时开解病人之类的谈话是没啥用的吗另外海报右下角那表情好像我以前的老婆,这让我很纠结
有点冗余
We girls learn to fake as early as you boys learn to lie.
所以信任感是什么。。shit。。
最后部分漏洞太多,感觉很失败
对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就是过去的行为
前半段有点拖沓
剧本、摄影和配乐很好,导演用大光圈柔焦镜头营造出了迷幻的画面效果,故事从中段开始加快节奏,悬疑感弥漫,角色间的矛盾冲突逐渐浮出水面,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但整体风格并不是我中意的类型。★★★
一对心机女同给裘花下套被裘花离间并一举反杀成功的故事。剧情走向倒不难猜,反转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披着药物治疗、抑郁症结的表皮,本质上是个无大新意的悬疑故事,难免让人失望。ps. 鲁妮姐姐真·百合控系列,泡过的妹子没有十个也有八个了吧。
凯瑟琳能设置杀人,怎么防守那么差,还有马拉怎么那么容易招。情节其实可以,编剧有点弱,是不是操之过急了,画面很清澈,马拉的忧郁症演得很到位
3 bitches
第63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妙!
索德伯格的癖好,就是把艳情片、灾难片、惊悚片通通拍成默片。要不是剧情反转一下,我就真睡着了……
节奏略诡异,但还是可以看看的……两个字总结就是:活该!
plot洞开很大。出场人物都只是棋子以便plot能成立,形象平面苍白,导致plot各部分都有「动机不足」的问题。铺垫太久。相较之下,调查、庭审的过场,尤其是之后医生发现真相->反击的过程显得很仓促。龙女孩是定点演技,做不出层次,撑不住戏。跟zeta姨的对手戏尴尬得一匹。
感觉前半段反而更精彩,索德伯格对于各种细节的处理让人击节,最后的反转就比较刻意,讽刺意味也被案件本身的发展所掩盖。最出彩的是两位演员无比过瘾的飚戏,鲁妮太美,Jude嗓音太性感
前面的半截真是有够慢吞有够闷
“你是生活处境和药物反应的受害者”紧凑炫酷,喜欢。
前面是骗局……
在刚刚看了《惊魂记》之后看的这个电影。感觉两部片子从故事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型——反转再反转。演员都挺出彩,转场处理巧妙。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