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与将军

Gods and Generals,战役风云,神州元帅,战地中声

主演:罗伯特·杜瓦尔,杰夫·丹尼尔斯,史蒂芬·朗,杰瑞米·伦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众神与将军》剧照

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2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3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4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5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6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3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4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5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6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7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8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9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20

《众神与将军》剧情介绍

众神与将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众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 既然是前传,讲述的自然是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南北战争的故事。按照导演兼编剧罗纳德·麦克斯韦尔一贯的风格,少不了对这开始两年的著名战役作一番详尽描述。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剧情,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战役作一些勾勒。 美国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这第一场主要战斗都比较小儿科,双方似乎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拜见宫主大人鬼寺凶灵白蛇:缘起出包王女Darkness家族计划在盛夏等待在魔鬼门前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树木之城吞天巨鲨战狼特攻队奎迪:英雄再起牙仙大江户妖怪物语识色,幸也欢迎回家爆龙战队暴连者血染大青山余烬暧昧不明关系研究学会多摩君爱情陷阱特种部队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一日成交贝拉的奇幻花园从前慢·白首要相离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曼殊沙华诡八楼

《众神与将军》长篇影评

 1 ) 险些错过

我承认第一次看时完全不在状态,连人都没来得及认清楚就半途而废了。

重看一遍觉得真是战争片中的上品。

能把十九世纪的陆军阵地战拍得如此详细的片子,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

如何临阵变换队形、如何在枪林弹雨下一步一步地前进(而不是很多影片中都可以见到的短暂而单调的冲锋镜头)、如何在形势不利时撤退、夜间如何用同伴的尸体当作盾牌抵挡子弹、如何穿过密林奇袭、被奇袭的一方如何重新集结整编……感觉上完全可以当作扫盲片来看了呀。

就战争形式相近的影片而言,苏版《战争与和平》自然也是上品,只是由于侧重诗意与感染力,无法像《众神与将军》这样清晰有条理就是了。

尤为难得的是,这样一个题材竟然还拍得很有人情味,而毫不显得做作虚伪。

尽管现如今提起美国式煽情往往会被人鄙视,但美国人认真想打动你的时候,也决不仅仅是《勇敢的心》和《角斗士》那种程度啊……片头曲已经足够人感动一把,然后还有罗伯特·李对弗吉尼亚故土的赞颂,还有爱妻家杰克逊的深情祷告,还有张伯伦上校在曼萨斯之战前从容讲述着卢比孔河的往事,还有分属南北军的两个爱尔兰旅面对面悲壮的厮杀。

对这般庄重而质朴的煽情,我素来是心甘情愿捧场的。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影片在南军身上倾注了更多感情,我本人的心却是向着北军的。

所以,缅因20团最高!

笑很漂亮的几句台词:“我要去宾西法尼亚,因为我不能留在一个听凭我的学生玷污他们自己国旗的地方。

”“当年我们一起越过重洋逃避暴政,如今却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战争是个错误,奴隶制也是。

这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压迫。

从《创世纪》以来,人们到处都是如此,每一个角落都是。

但这并不成为我们忍受它的理由。

”原本听说《众神与将军》是三部曲中的一部,看到结尾方知第三部还没拍出来。

据说导演Ronald F. Maxwell在今年会自编自导一部《圣女贞德》,这个题材拍到吕克·贝松那个水平怕是已经很难超越了,不知还能不能有新的发挥。

啊,总之,先试着把《葛底斯堡》搞到手吧

 2 ) 圣徒与将军?

在还原历史上,这部电影做的不错,尤其是一些历史背景与史实。

比如表达南方对战争的真实想法,这一点以往的历史影片中一向很缺失,因为那不是美国主流的观念。

生产关系先进的一方欲强行改变落后的一方,落后的一方纵有十万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

作为电影,传达历史中非主流的声音是有价值的。

以往的与狼共舞,如今的阿凡达都是成功的范例但我个人不是很认同的一点是片子的主题和形式:神与将军——把战争宗教化的太过了。

作为个人,将军们虔诚的宗教信仰无可厚非,但作为一部全景式史实式的战争电影主角,这样来刻画,我实在觉得有美化这场战争的成分。

一场很现实的生产关系之战却被描写成某种宗教、神话式的圣战......其实美国的主流意识向来爱美化这场战争,事实上内战就像法国人的大革命一样无非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影片主要刻画南方,但却用着力的将战争宗教化(至少是将主人公刻画的像圣徒),意思是不是在说战争的一切(包括结局)都是上帝的安排?

比如爱尔兰人手足相残一场,无论怎么看影片传达的感情和意识都是同情怜悯,但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是质疑和否定的。

战争中的理想说到底都是现实问题。

你想过这样的生活,他想要那样的生活,各自过自己的就完了呗,干吗动刀动枪,你死我活啊?

还不是利益有冲突。

不过神兴许本就很现实,就像众神的特洛伊之战,看来西方人的战争观真是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中国人大概是进化的太快,打秦始皇起,就很少再把战争神化了。

 3 ) GoingHome-一曲关乎光荣与梦想、土地与家园的绝唱

说来惭愧,《众神与将军》下载到硬盘已有1周的时间,看了不到片子的四分之一,实在太长了。

不停歇地看完近4个小时的电影,想想是有些恐怖。

好在这并未阻止对片头曲"GoingHome"的喜爱。

MaryFahl粗重而深厚的声线,将人带入那波澜壮阔的史诗场景,情不自禁地遥想、缅怀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带着一份对生命的虔诚。

这是一曲关乎光荣与梦想、土地与家园的绝唱,值得屏息聆听。

思考的猫”说《众神与将军》是一部"超越成王败寇"的作品。

在官方网站的影片介绍片段里,有这样一句话:"They carried the same bible,they believed in the same God!"影片的立场和出发点,可见一斑。

这样一部从不同角度呈现历史的电影,自是不能让它擦肩而过,存在硬盘里,慢品之。

http://oyee.yo2.cn/

 4 ) 从南北战争看到了什么?

作为男人来说,本能的对于军事片有天生的喜好,只是没有想到下来以后居然是3小时40分钟的长篇巨作,我是分了2次才看完的。

在我的印象当中,只有当年苏联的二战片有这样的篇幅,当然据说乱世佳人也是3个多小时的,只是还没有看过。

    近代历史上有两次最著名的内战,两个超级大国里的内战,一个是南北战争,另一个自然就是我们国度里的经历了,当然不破不立,于是超级大国就此奠定了基础。

只是目前的我们还无法真正面对那次战争,而老美却在不同程度的反思和直面那场战争。

    本片是从南北战争的初期开始叙述,是从南方人的角度说事,主要描写了Jackson将军的历程,只不过这种上帝的信徒貌似在真正的战争中往往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因为战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卑鄙的,道义在战争中永远得不到支持,战争也没有所谓的正义者,只有获益者。

所谓拳头出外交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片中有几个细节很值得回味,导演选择南北爱尔兰人的战斗作为切入点,同样的血缘,同样的风笛,以及战争结束后的热泪。

其实这场战争本来不是他们的战争,但是他们卷入了,这个含义远比描写南北州各自的战争来的更加深刻。

另一个场景选择了南北士兵在河滩的中间交换咖啡和烟斗的场景是故意来衬托战争的残酷,没有人真正喜欢战争,人都是被所谓历史的车轮推动着不由自主的按轨迹发展前行,是很无奈的,没有自己的选择了。

    或许某天能看到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自己国度那场战争的过程,貌似也是会让人别有一番感受,只不过估计很难看到了。

    影片推荐指数:四星,宏伟的巨幅军事大作,可以下来看看,电影院看的话估计太多人会觉得太累了。

 5 ) 中国的诸神和众将在哪里

3个小时40分钟的考验..我觉得剧情稍微有些拖沓 可能是因为不熟悉美国历史留着大胡子的美国人看来看去都差不多但觉得片子挺好的..作战的双方没有好人 坏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由的信念在两只爱尔兰旅各自为战的时候..风笛响起..为了同一个信念而相互厮杀 未免有些讽刺 或者说是悲哀..我很想看一看中国的 诸神和众将总说战争是浩劫..是灾难...我们的战争片里没有人..都是符号..棋子..没有心的摆设 彻头彻底的政治意味我们的电影总是片面的歌颂八路军...难道国民党军队就真的是土匪么难道留着同样血得中国人在一起抵抗过日本侵略者后又相互射杀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得痛苦么..战争不是过去就算了得..我们需要反省

 6 ) 一部被忽视的历史片,另外说说其中的将军们

这部电影被低估了,事实上,直接描写南北战争的片子很多(《飘》那种不算),出色的的很少。

公认拍的有观赏性的是威尔·史密斯的《光荣》。

而罪还原历史的就是这部片子了。

不过实际上,其实这是一个三部曲,《盖兹堡战役》是第一部,《众神与将军》是第二部,第三部是《最终战役》。

有个冷笑话说,《众神与将军》出来后,教授南北战争的历史老师们可以统统做薪水小偷了,因为只要拿片子放给学生看就可以了。

《盖兹堡》拍的还可以,不过南军里太多大腹便便的军人有点露馅,毕竟以当时照片来说,南军装备是在简陋的很。

与我们中学教科书误人子弟的描述不不同,南北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独立宣言》的年代。

说得直白点就是:一个州到底是否有权自行决定加入或者退出美国联邦体制。

战争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北方否认有权,南方则承认有权。

所以中国人最近拿这个和美国佬说事实在是太聪明了,正好可以堵住某些人说某某地区是否有自决权的问题。

黑奴问题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格兰特本身就是个大奴隶主。

而且南北之分,也不是以奴隶制来分的。

其实打到后来,双方都有解放黑奴以争取民心的意思,不过林肯走在了前头。

General Lee自南北战争始就几乎一直被赞誉,战后虽然有被清算(那啥威灵顿国家公墓就是他的地产,战后被充公),但评价相当之高,比他的对手格兰特将军可是要高的去了。

在美国人心里,恐怕他就是一个法国人眼中的拿破仑,以及中国人眼中的关公之结合体。

虽然我一直觉得盖兹堡打的相当有问题,但这人从来就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完美化身。

而且他出身很高贵,是美国意义上的贵族家庭,别的不说,他是华盛顿的孙女婿,而且当时是华盛顿家族的"族长",代表了整个华盛顿家族(因为华盛顿家后来没男丁,而他某种意义上说入赘了华盛顿家)。

所以争取他的支持可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这就是片头国防部长要努力争取他,而他的加入又让南方人那么兴奋的原因。

这片子的主人公是石墙杰克逊,石墙说的是他在奔牛坡大败北军的光辉战绩(就是影片中的第一次战役)。

可惜他死的太早了。

如果他还在,我想盖兹堡那种稀里糊涂,莫名其妙输掉的仗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Lee将军太想赢了,而手头上可用的将军又太少。

而且让我死活想不通的是,明明他刚指挥过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盖兹堡战争前半年左右,就是影片中的第二次战役),为什么他居然会去选择打场地这么类似的,只不过是攻守角色互换的盖兹堡。

如果盖兹堡不输掉,美国估计会多流几年血,不过北方获胜是肯定的,哪有国家队输给民兵队的道理。

话说回来,北方的指挥官真的是个个脑残,优势差异那么明显的战争居然能打5年,还拿了个历史记录(美国战争史上死伤最多的一次,连二战美国死的人都没南北那么多),实在是不服不行。

片子里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是教授将军·张伯伦。

此公寿命极长,差不多活到一战前夕(1828-1914),那时候参与南北战争的重要角色们应该都去见华盛顿了吧,就留下他一个,也真够寂寞的了。

他成名于盖兹堡战役。

具体事迹有点忘记了,大致就是在一个山头上1v3,打的三个团南军落花流水,鬼哭狼嚎,最后以刺刀冲锋的方式华丽了结。

就是这仗的结果让Lee将军直接犯晕,打了最不该打的盖兹堡。

《盖兹堡战役》里有相应的描述,不过描写的太轻松了,而且好像是说南军只有一个团来着。

要知道,战前当时张伯伦的团有1000来号人,战后只剩下200人不到,80%的阵亡率!

正常来说,一个部队死伤超过20%就要崩溃了(克劳塞维茨说的...),所以算是北军的石墙了。

此公后来去了西部战场,参与了真正让他成名的冷港战役。

一样是铁一般的意志赢得了胜利(换句话说就是杀敌1000,自伤800的华丽七伤,呃,是八伤拳...)。

最后说实话,不怎么喜欢起美国军人,完全没有战术美感嘛。

说美国人不懂战术的确蛮有道理,拿破仑战争过去才30多年,怎么一点皮毛都没学会呢。

隔岸观火不是这么干地...美国人的胜利都是靠堆物资,哪有皇帝拿破仑那样的艺术感。

 7 ) 二十一世纪初最邪恶的垃圾电影,极度令人作呕的奴役赞歌

我在多年之后又打开了这个臭名昭著的《众神与将军》,我不想说我为什么打开了这个垃圾,我只知道瞅到开头十分钟,我就忍不住频频笑喷。

只是再次证明了这个评价有多么中肯。

这个奴役赞歌实在是太过可怕,可怕到一定地步,就让人哑然失笑。

节省你的时间和电费不要尝试观看这部狗屎电影 不到十分钟,观众就开始呻吟了。

幕间休息时,人们离开了影院。

引自一个南方邦联军后裔的影评:

剧透:南方输了。

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是如此糟糕,它不值得称为电影。

这些快乐的奴隶是怎么回事?

南方那些毫不含糊的宣传媚俗是怎么回事?

天哪,太可怕了。

试图通过张伯伦来显示另一边——胜利的一方、正义的一方的软弱的尝试,被一波又一波令人作呕的邦联糖蜜完全吞没了。

这让我想起了“意志的胜利”。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的人,你将不得不快进。

我是作为一名邦联士兵的后裔说这些话的。

他们都应该被绞死,从戴维斯到李再到小鼓手。

同样,任何与这种“影视娱乐”有关的人,都应该被吊销工会卡、行业奖项和美国公民身份。

失败的事业(Lost Cause)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道德性,忽视,更糟的是抹杀,拒绝道德激励和道德裁决,对公众是一种犯罪,对人类理性是一种犯罪。

这样的行为削弱了人的善良天性,降低了人的理解能力,并增加了恶人的傲慢。

道德标准是绝对的,应该无条件地适用于发生在这里的事件。

必须用事物和行为的真名来称呼它们。

真正的高尚、纯洁、崇高属于为正义事业奋斗的人,并渗透在无名的千百万自由的民众之中。

我认为真相必须被说出来,并与虚假、自负、谎言或假设区分开。

终于,在我写了那篇痛批《众神与将军》的文章四年之后,有另一个美国人做了个类似的视频:Why Gods and Generals is Neo-Confederate Propaganda (and Objectively Sucks)。

我非常享受听视频作者Atun-Shei Films用白痴、蠢货、愚昧、操蛋等脏话骂导演还有类似的这些居心叵测的历史修正主义杂种。

考虑到这些杂种和《众神与将军》这类狗屎给人带来的作呕体验,这已经是很轻的批判了。

四十分钟分析的相当全面,有一些当初只停留在我印象中的东西都被准确的指出来了,比如蓄奴军的开会场景都是朴素的战地帐篷,自由军(联邦军)的开会场景都是奢华堕落的室内。

这历史修正主义可以说是用到极致了,如果不是上面还有个《一个国家的诞生》,我觉得我们应该把《众神与将军》当做研究历史修正主义的最好对象。

比较容易能注意到的问题,我在自己的文章里都提到过,比如一到蓄奴军配乐就是“女武神的骑行”,一到自由军的时候,配乐就是阴险狡诈。

(后来我整理那篇文章时,发现文章里并没有这些内容,看来是我在更早的时候——可能是一三年写的文章,或在群里提到的) 不过Atun-Shei Films分析的更细致,指出在《众神与将军》里,每次蓄奴派宣扬那些哄骗弱智的虚假内容时,比如脱离联邦的会议那几场,不只是有波澜壮阔的配乐,还有山呼海啸的人民群众的鼓掌、叫好,无一不显示出其正当性。

可是,你脱离联邦的时候,怎么不说说你就是为了万恶不赦的奴役人类呢。

应该把奴隶制帝国副总统史蒂文斯的那段宣扬奴隶制万岁的历史文件加进去,然后拍摄人民群众山呼海啸鼓掌、叫好的场面。

VOL.4《废奴主义者》NO.3 为什么是一丘之貉这个又臭又长的电影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再看了,让它被遗忘吧,除了偶尔被我们拿出来鞭尸。

四五个小时长的屎。

然后我还得说,去你妈的,导演麦克斯维尔。

当然,还有一件事我可以去确信,那就是那些历史修正主义杂种会为麦克斯维尔埋单。

最后,Atun-Shei Films也让我们注意到《众神与将军》在艺术上的种种失败。

麦克斯维尔着力想要塑造正面形象的奴隶主集团,李将军就是个木头人,石墙杰克森则是个没有角色弧光的角色,从一开始的虔诚将军到最后的虔诚将军,都塑造得像晾了几年的屎一样僵硬。

下文为二零一五年我在豆瓣上所写之影评,我很后悔当时错打了五星(老账号密码又找不到了),我有罪,我将不遗余力的赎罪。

看看这一片赞美和8.0高分,看来国内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奴役(专制的自由)。

为什么众神与将军符合他们的胃口,更详细来说,那是企图把奴役正常化。

奴隶看起来都心甘情愿快乐无比毫无怨言和反抗的理由,奴隶主也怡然自得。

对奴隶主和精神上的奴隶主来说,这很好。

但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是邪恶。

为什么不能容忍众神与将军,这就是为什么。

他们这群奴才很轻易就找到了符合他们胃口的众神与将军,我们要唾弃。

他们承认存在奴隶制,但是他们要把奴隶制说成真理。

我们必须反对!

电影这部电影是萨拉的美国内战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两部《众神与将军》所改编,第一部《致命天使》改编成了《葛底斯堡》,最后一部《最终决战》没投拍电影。

导演麦克斯维尔此前拍的《葛底斯堡》(改编自《致命天使》)普遍评价更高。

仿佛在为续集打正名一般,麦克斯维尔在拍续集《众神与将军》时说:“葛底斯堡之战发生在一个地点,共耗时三天半,没有市民、黑人和妇女,是纯粹的战争故事。

可当你要重现美国内战的整个时期时,你就不可能只聚焦于战场上的人,还要关注所有人的生活所受到的影响,否则就会显得不真实。

”的确,当你要重现美国内战的整个时期时,你要关注所有受到的影响的人,这是很好的宣言,美好的原则。

但是不要说续集,就说葛底斯堡战役中发生了诸如李将军率领的叛军一路劫掠平民,炮轰葛底斯堡,并将沿途的自由黑人抓到奴隶制帝国当奴隶,都完全没有被关注。

请问这些事情导演麦克斯维尔为何在电影《葛底斯堡》里只字不提,反而说葛底斯堡“没有市民、黑人和妇女”?

在续集《众神与将军》描述的更长的历史时间段中,导演确实提到市民和黑人了,可是市民都是受苦受难的南方人,黑人都是乐于当奴隶的贱骨头。

然而事实却全然不是这样,事实是,在此期间叛军作出了更多的令人发指的暴行,奴隶则热切期盼联邦军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解放。

秉承那么多美好的原则的导演麦克斯维尔依旧对那些暴行只字不提,对广大奴隶的真实想法和奴隶制的真相也丝毫不提,老天,奴隶制就是这场战争爆发的唯一原因。

这是北方所代表的自由、正义、真理和南方所代表的奴役、专制、邪恶的决战!

可导演只给观众呈现出了李将军是多么多么高尚,联邦军是多么多么卑劣,南方的行为多么多么有道理,北方的行为多么多么蛮横无理。

没有像本人这样广泛而仔细的研究过历史材料的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会写出上述那样的影评也就不足为怪了。

导演就是这样把他所谓的“客观事实”植入到那些普通观众的脑子里了啊。

李将军有好的品格?

打住,不要再往下说了,这个表述从一开始就错了。

李将军为奴隶制帝国效忠,维护野蛮专制的奴隶制压迫奴隶,这叫好的品格?

退一万步,有好的品格的人多了去了,李将军的敌人——废奴主义者,哪个不是人类的良知,道德高尚之人?

还轮得到扯李将军?

很明显,那些粉饰邪恶的粉厚的都已经扬到太平洋去了。

尽管《众神与将军》看似在交战双方之间切换叙述视角,显得更客观,但实际上每每到叛乱(南方)的叙述,就大量涉及理想性,正当性的讨论,以及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废话;每每到联邦(北方),就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句生硬台词,好像联邦军不是人而是机器。

所以它在IMDB只获得5分的差评(现在是6分,算是刚刚及格),却在国内不正常的气氛中得到高分,(比如现在豆瓣的8.0分)。

《众神与将军》中充斥着叛乱分子的正面形象和镜头特写那些在交战双方之间切换叙述视角的作品,力图给人以“这就是客观”的假象,其实骨子里是在进行历史修正主义的勾当,实际上远达不到只描述一个视角和一个团——马萨诸塞第五十四步兵团战史的《光荣》那般的客观和真实。

原著一句话总结,三部曲从1858年写到1865年,集中展现了的十恶不赦的奴隶主及其狗腿子的正当性,对联邦正义高尚的事业和为解放人类而战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基本不提,更不提美国内战的真正核心——万恶的奴隶制和伟大的废奴主义者。

这不是历史,这是可耻。

有些奴隶主当时就承认他们就是为了维护奴隶制才脱离联邦的,因为他们认为十恶不赦的奴隶制不是十恶不赦,而是又伟大、又正确、又光明。

不过看看现在,反倒是对奴隶制——这个战争的唯一原因绝口不提。

而国内那么多有奴隶主或纳粹情结的人,是怎么回事?

顺便一说,所谓火烧亚特兰大或屠城纯粹是国内毫无道德底线的三无地摊文杜撰,而且就是这类无赖弄出来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道德性,真相必须被说出来,美国内战的真谛是正义战胜邪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胜利。

美国内战是第二次革命战争。

1 革命的世纪2 革命的历程电影

 8 ) 值得思考的台词

杰克逊将军对下属解释为何成立军事法庭以审判逃兵的理由:“如果共和党人战败了,他们将输掉下一场选举,却能带着肮脏的战争赃款回到老家去。

如果我们输了,将会失去自己的国家,失去我们的独立,失去一切。

”北方军一个叫劳伦斯军官对下属提问“为什么要为黑人卖命?

”的回答以及对林肯颁布“废奴令”看法:“用武力统一国家却又保留奴隶制,有何意义?

解放奴隶不是战争的目的,但战争会改变历史。

不要以恩人自居,我们应该自己解放自己。

军队是一种强大力量,其全部目的就是统治别人。

这种力量绝对不能被轻率或鲁莽的人利用。

否则,会造成巨大灾难。

南方联盟军声称他们是为独立和自由而战。

但那些声称要保护自己自由的社会体系,却否认他人的自由。

战争是一场灾难,奴隶制度也是,这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压迫。

自创世纪以来,人类一直这样。

如果你我的生命,是换得黑鬼自由所必需的代价,那么就让上帝的旨意得以伸张。

” 他的这番话,让我也认为:北方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

张伯伦教授:所谓“绝对自由”的闹剧,其存在,恰恰依赖“绝对法律”来实现。

自由只能作为法律的一部分而存在。

一个学生质疑:哲学研究如何与现实生活划等号。

倘若自由是法律的一部分,怎么能容忍法律保护下的奴隶制度呢?

-小说《飘》中,白瑞德讲述北佬军队情况时提到:北方雇佣各国人补充其损失兵力,而南方军损失一个少一个。

应该验证了本片中的英勇冲锋的爱尔兰旅。

不过,还是没能突破堪称第一主人公的杰克逊将军麾下的“石墙旅”,它一共打退了包括爱尔兰旅的两支北军队伍。

南方军士兵不理解“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是为了独立而战么?

他们在英国人那什么教训也没记住。

”影片通过一个南方人家的女儿对死伤惨重的爱尔兰旅的态度:“按理应该痛恨入侵者,可现在却为他们感到悲痛。

”母亲说:“1847年,爱尔兰遭遇饥荒。

他们进行了捐赠。

其中一部分也救活了今天爱尔兰旅流落到这片非常之地的亡灵。

”影片中,还提及胡德将军的名字。

在小说《飘》中也有提到,好像是接替罗伯特李任南方联军司令。

--隔着河的一个南方军士兵和北方军士兵在河中间交换烟草和咖啡。

两军在战斗间歇看北极光。

这个纬度能看到么?

和杰克逊将军玩熟的那个5岁的叫简的小女孩挺漂亮,可惜生病死了。

然后,被截肢、从枪伤复原的杰克逊将军竟死于肺炎。

黑人女仆对待北军士兵前后态度有别。

开始拉着孩子阻挡了想要打劫主人家的北军士兵。

后面面对北军军官说"要征用房子当医院",她同意了,且说“生于奴隶,希望死于自由”什么的。

在马里兰、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三州取景拍摄。

“内战三部曲”第一部,《葛底斯堡战役》是第二部,最后一部《大决战》未投拍。

有关以南北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战斗场面,对美国人作战方式向来不屑。

罗马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把“多兵种协同作战”运用到极致,即使是中世纪欧洲战争也有使用,为何到了美国人那里,还是步兵摆开一字横排阵,两军敲着鼓、踏着步相向而行,到射击距离以内方开火。

想想,还是中国古人战争智慧高明,春秋战国时代兵家不说,三国诸葛亮一出“空城计”那打的是心理战。

可是,如今美军那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战略战术思想绝对超前。

 9 ) 相逢一笑泯恩仇

《众神与将军》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京虎子的《美国逸事——内战》这帖子以后才看的,那个帖子里有人推荐了这部片子,我一开始不是很想看,因为听说全长200多分钟,的确很让人头大,后来我看的时候,也真的很头大,这帮演员演电影话剧味太浓,跟90年代初的中国电视剧有的一拼,而且这200多分钟里有不少段落我是跳着看的,很多祈祷词,我都不看了。

这部片子虽然有点拖沓,具有典型的美国式新教说教气味,但是仍然出众的表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水平和南北战争的史实细节,这片子最大的好处是十分尊重历史,特别是对前膛枪时代“排队枪毙”战术的表现,也包括那些我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祈祷词(美国南方直到今天还有一大片笃信基督教的“圣经地带”,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更是基督教气息极其浓郁)。

当然,我觉得,这片子对历史的观点,最好的地方就在开头,林肯要任命罗伯特••李将军为联邦军总司令,而李将军却谢绝了,为了他的弗吉尼亚故乡,他选择了南方联盟政府,吊诡的是,其实他是个废奴主义者——这里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史实,促成南北战争的直接原因的确是对奴隶制的认识,但是,促使当时人们选择南方或北方的,却往往是对州权的维护(从法理角度)和对家乡的热爱(从感情角度),当然,也有南方人为了废奴主义信念参加了北军。

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提到自己的国家,会说“United States are…”,而不是像现在,“United States is…”,因为美国在那个时候,更符合“合众国”这个定义,州拥有比现在更高的州权,那个时代的美国美国很有点邦联的味道,而内战结束了这种政体,美国也拿到了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门票(请把帝国主义理解为一个中性词汇)。

这部片子如果要说主人公,应该说是一组群像吧,这组群像里,最突出的无疑是南军名将“石墙”托马斯••杰克逊,石墙是个典型的南方人,热爱家庭,笃信基督,但是,他不认同奴隶制,并不把他的黑人厨师视为奴隶。

他的理想,就是希望南方自立,同时也不要奴隶制度(事实上,南北战争后期南方也确实出现了比较强的废奴倾向,组建了黑人连队,可惜晚了)。

他在这个片子里面,就是个完美男人的形象,有气概,有本事(打仗打得好),也爱家庭(虽说因为战事紧急就回过一次家,只见了出生不久的女儿一面),但是太完美,往往让我觉得不真实,太高大全了。

所以我倒是更喜欢张伯伦上校一点。

张伯伦上校,本是缅因州一个大学的教授,因为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自由先于法律和规则的问题而很纠结,最后参加了军队,参军之前有很长一段和他老婆的对话,他的老婆觉得张伯伦是想成名想拿勋章想疯了,但是张伯伦却觉得他自己是对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林肯发布《废奴宣言》以后,北军中也有很多人受不了他们“为了解放黑鬼而战”开了小差,而张伯伦却说道,一个国家里有几十万人没有政治权利,这不正常——他终于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

南北战争是由废奴的问题引起的,但是促使人们参战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像南北双方爱尔兰步兵团的那场对战,南军的爱尔兰人就感慨道,难道我们在北方的同胞居然不吸取教训,从英国人那里逃离以后,居然又在这里对抗南方独立的自由权利?

殊不知,北方的爱尔兰人参战,也和南军很多人差不多,养家糊口。

到了战后,南军只余痛哭,同室操戈之苦,怕是远胜于一些光鲜的教条。

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打的原因只有一个,参战原因却多种多样,这仗,打的有点糊涂,不变的,只有一点感情吧,就像那个圣诞节里,北军士兵送给南军卷烟,南军士兵送给北军士兵咖啡那样。

使我想起: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0 ) 为什么我们要来干涉你们的自由?

美国内战三部曲,时间顺序上是第一部,主讲了开战到盖茨堡战役之前,尤其细致描写了南方军传奇将军石墙杰克逊。

北方军传奇上校张伯伦解释了南方军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井水不犯河水?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由的生活?

我们必须捍卫我们的权利。

张伯伦这么说:那些声称要保护自己自由的社会体系,却在否认他人的自由。

我们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再忍受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压迫。

军队是种强大的力量,他的全部目的,就是统治别人,因为这种力量太过巨大,所以他绝对不能被轻率或鲁莽的利用。

《众神与将军》短评

南北战争

5分钟前
  • 豆友108693709
  • 较差

複習一遍南北戰爭,將軍絕對是個讓人羨慕的苦差事!看一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需要的更多是体力和耐心。

10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勇敢的心。。老师说 有同学都看睡着了 我们下次再看下一半

12分钟前
  • 玛拉吃派
  • 推荐

太长

14分钟前
  • 徐京墨
  • 还行

出于对《飘》的热爱,一直对南方有好感,“石墙”太背了,无语。。。盖茨堡打得很无语,为什么不能继续机动。。。

16分钟前
  • 虎宝宝
  • 力荐

部分细节又与史实不符,了解的人又觉得电影与小说、史传相比实在太劣

19分钟前
  • 哈奇
  • 还行

看的加长版270分钟Orz 佩服自己居然看完了。米帝版大决战+石墙将军传,史诗正剧加一点文艺范儿就成了这类片子很难避免的闷的要死,但是几段大战场面和战术还原还是让人有不白看的感触,几段人物戏也不错,特别是戏剧家线和张伯伦念罗马史一节——传奇与现实,个人与历史的多重交错实在是大爱的梗。

22分钟前
  • 北溟客
  • 推荐

絮絮叨叨,线条平淡,美国自由主义式立场,基本是站在南方的理念角度拍的……

25分钟前
  • 半逗
  • 还行

做作

26分钟前
  • 卑微的弟中弟
  • 还行

看得是四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 乏味的流水帐, 难怪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28分钟前
  • Woodchuckle
  • 还行

宏大而神化角色的电影,充满了宗教一样的国家主题,战斗场面和音乐一流,美版”大决战”系列的一部。美化奴隶制,制造玫瑰色的蓄奴南方幻觉十分恶臭。

33分钟前
  • 老郭Waddles
  • 还行

冗长

34分钟前
  • 叠加kd
  • 还行

节奏缓慢的排队枪毙电影

37分钟前
  • 东西南北中
  • 还行

战争下的人性光辉时刻闪烁着~

40分钟前
  • Namukab
  • 还行

3个小时,我睡了两觉。我当看Virginia宣传片了。有空去几个景点看看。

42分钟前
  • Curious George
  • 还行

南方视角,但拍的很一般…

43分钟前
  • 瓦西子塔塔开
  • 还行

鸿篇巨制。南北爱尔兰军相互厮杀那刻很震撼人心。

47分钟前
  • AP
  • 力荐

219m。比盖茨堡画面精良很多,除了对战争描写加入更多后方家庭元素,圣诞夜停线双方士兵友好相处,南方妹子对北方士兵心生怜悯都凸显战争中的温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两部都把军人描写的非常感性,尤其本部似乎更加多愁善感了一些。南北战争原来是弗吉尼亚要独立?祖国对家乡的侵略?黑奴解放是噱头?历史真是婊子,任人装扮啊!

49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太装腔作势了

50分钟前
  • yczhwd
  • 还行

Holy Shit!!五个小时的电影,还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

54分钟前
  • 4423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