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俩太有趣了,哥哥是个小大人,但是时不时的呆萌,疯狂截图!
弟弟笑起来的样子太灿烂,疯狂截图!
在孩子们的童话世界,奇迹实现与否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在追求奇迹的路上有所成长才是最宝贵的吧。
哥哥听了爸爸的话,选择了世界,弟弟也没有开跑车,成为假面骑士,只是单纯地希望爸爸写出好歌。
和老师结婚变成了希望爸爸不要再赌博了。
那股认真劲儿,周围的大人们没有嘲笑,而是很认真地帮助他们。
不相识的爷爷奶奶,帮忙打掩护的姥爷,还有老师的出谋划策,爸爸最开始说的:要是任何事情都有意义,会把人压垮的。
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到奇迹不会实现,或者说什么都不会发生。
爸爸妈妈的确不适合再在一起。
但是没想到最终用哥哥的不许愿望来圆。
还有,我一定要吃一次那个轻羹!!!
我们站在轨道两边,微笑,挥手,再见。
列车挡住了视线,其后,我们各自去往世界的两边。
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能够再次相见。
这就是我看到结局时候脑海里的句子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我是真的看得很开心。
之前去了一个电影沙龙,正好大家在讨论喜剧的问题。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是,悲剧往往的一个完结,我们无能为力。
而喜剧则往往会有将来,有无限的延续。
而这部奇迹,正是是枝唯一一部,让我归类到喜剧范畴内的片子。
前半段清淡的节奏,完全没有一点明显的压抑,已经让我对这部电影【是枝制造】的标签感到了怀疑,中后段清快的节奏,更是让我大跌眼镜,直到最后近乎完美的结局,我只得出了两个结论。
也许是命题作文,以及两个小学的孩子,让是枝对整个生活的掌控更加正面了一些。
也许,是是枝又升级了。
先说一下主线,一个完整的家庭,可以制造两个不幸的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从家庭到学校,并造就孩子的早熟,无论心理还是生活上的,两兄弟大的少年老成,小的家务全能,学校里虽然设定上同学们都是体贴善良,但实际上呢,这是主线的阴郁。
其次,小狗的尸体,女演员的悲哀,老年夫妇的空虚,小钢珠爸爸的孤独,这些孩子代表着的各种家庭,虽然画面寥寥无几,但熟悉是枝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前几部作品挥之不去的生活暗面。
这正是是枝的属性,无论悲喜,都交给观众自己去体会,给你的画面是生活,台词是生活,音乐是生活,你们对生活如何理解,你们就对影片如何理解吧,请君随意。
所以太多的人认为他很阴郁,就像吃过糖后去喝水,会隐约感觉水是甜的一样。
其实苦的不是剧本,是我们自己。
但是这部片子在表现上,真的足以见到是枝对正面意义的努力了,从整部片子的节奏和BGM上就能明确感受到,即便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梗,但在少年们的眼中,一直有着希望。
哪怕是早熟的哥哥,也依然会捧着自己的火山爆发图诚心许愿,这些光,是任何阴影都遮盖不了的。
至少我认为,这才是是枝这部片名为【奇迹】的真正指向。
看到很多人的第一评价都是,一如既往的是枝风,平淡无味,奇迹最后也没能发生。
但我却认为,奇迹发生了,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存在着。
从弟弟努力尝试蝶泳的时候,从哥哥把颜料涂在报纸上的时候,从少女在后台对着镜子彩排的时候,从少年抱着弹珠的尸体跑上列车的时候.....是枝一直以来不都是展现着生活中无可奈何的琐碎悲伤吗?
被困扰被忧虑,那些纠结不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无奈情绪,被定义了还非得继续下去,不可回避的事情,那些我们自认为悲喜无常的生活,在这些少年的眼中,到底又是怎样呢?
是一心一意。
这就是对于生活而言,最好的奇迹了。
* 我们相隔的距离或许千山万水,高楼林立,城市和田野,铁轨和立交,曲折宛转,行走不易。
但我们的距离,不是身体而是心意,它从始至终都只是一条直线而已,可能是无穷,也可能是零。
啊对了,是枝的片子很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着细节,其中有一个便是开窗的阳光。
这点在好几部作品里都属于一个提升点,在这部片子里也一样。
《奇跡》轻羹略淡,童年微甜。
生活不按期待运作已经很久,为何最近才想起祈祷奇迹降临?
因为火山灰太扰人,家庭团聚的愿望郁结于心,迟迟不喷发,反而让生活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无论如何擦拭或搓洗,心情就是明朗不起来;因为新干线刚贯通,双向疾驰的列车擦肩而过,碰撞出流光,传言在那一瞬间大声地喊出愿望,呐喊就会让奇迹发生,即使听起来不可思议。
孩子不让大人知晓,大人不说孩子幼稚,一群人在路上,一群人在家里,彼此都在开心地享受这场追逐奇迹的短途旅程,后来我们才明白,有些梦,或许真的要奇迹出现才能实现,而有些愿,不需要奇迹发生也可以成真——爱,是促成这一切的关键。
即使奇迹未如期而至,有家人的无声守护,伙伴的一路陪同,火山爆发的愿望不要了,家庭不团聚也没关系,我明白,一家人,即使不能生活在一起,爱一定不会缺席,仍能无视距离触及彼此。
那轻羹,朦胧的甜,回味让人着迷,像你的微笑,是爱的味道。
1. 两条平行的铁轨。
列车在靠近。
像闷在罐子里的隆隆声渐渐清晰,变成轰鸣。
最后两列列车呼啸着擦肩而过。
七个人,踩在栏杆上张望,只等待列车交汇的那最后一刻。
强劲的风拍打着身体。
只能听见风声。
列车的轰鸣让地面都在颤抖,似乎要裂开。
在自己从未见过的铺天盖地的力量面前,用最大的音量同时喊出心愿和梦想。
甚至因为太过用力满脸涨得通红,并不自觉地踮起脚尖,似乎身体的伸展能够帮助释放更大的力量。
列车的声音似乎一下消失,耳边只剩呐喊。
希望爸爸能写出好歌。
想让自己画画变厉害。
希望成为女演员。
希望脚变厉害,可以跑得更快。
宠物小狗弹珠复活。
爸爸不再打小钢珠。
多么具象又朴素的愿望—嗯,或许除了女演员之外—却有什么能量和阿航想象中的火山喷发那样,喷薄而出。
七张脸,除了阿航,其余满满都是坚定。
那是一种从心底散发的幸福感、自信和酣畅淋漓,仿佛列车呼啸时的巨大气流都转化成了自己的力量,再通过自己的呼喊传递给主宰心愿的神灵。
心里的声音无限放大。
这是我的愿望和梦想,它一定能够实现。
将近两个小时平平淡淡却又不失温暖的叙事,终于让我的感动在几十个生活片段的镜头的铺垫之后大家高声喊叫之时也随着暴涨、溢出。
阿航始终犹豫着没有喊出自己的愿望。
最后,他说,和家人相比,他选择了世界。
一直希望一家四口可以在一起的阿航,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火山不要喷发,让鹿儿岛享受平静。
几秒钟的挣扎,却让他在一瞬间成长。
2.-- “从鹿儿岛开出的樱花号新干线时速不是有260公里吗?
从博得发的燕子号也有260公里。
这两台车第一次会车时,就会发生这件事。
”--“什么事?
”--“奇迹。
”--“奇迹?
”--“会发出可怕能量,看到这能量的人愿望就能实现。
跟流星一样。
”--“喂喂,真的吗?
”--“嗯。
”看到这段对话时心里不置可否。
小孩儿就是小孩儿啊,这样的话也能信。
没想到大家各自心怀愿望,旅途就这样展开。
想尽各种办法凑够车票的钱,老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公的配合演戏,妈妈的若无其事,好心老夫妇的收留....旅途的完成就是奇迹。
阿航和龙之介兄弟两人跟随离异的父母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城市。
两个旅途,一次相遇,最后挥挥,回归各自的生活。
生活似乎依然没有改变。
爸妈仍然分居两地。
龙之介还是没有学会蝶泳。
鹿儿岛的火山灰依然在落。
弹珠终究还是没有能够复活。
可是又有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打开落地窗,看到落了满地的阳光,心里有一部分似乎变得坚定。
相信的力量就是奇迹。
实际上,《奇迹》这部电影是一个官方“命题作文”。
日本铁路集团为了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邀请导演是枝裕和拍摄相关主题的电影。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日本高铁的宣传片,只是,是枝裕和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用其特有的温暖,奉献了这样一部温馨感人的电影。
包括小田切让、阿部宽以及长泽雅美在内的几位知名演员,在这部电影里都甘当绿叶,成了黄金配角。
他们所烘托的主角是两个孩子,一对十来岁的小兄弟:哥哥航一和弟弟龙之介。
有趣的是,他们两个不仅在银幕内是兄弟,在银幕外也是真真切切的兄弟:哥哥前田航基,弟弟前田旺志龙,两人已是签约艺人,组成了一个“前田前田”组合。
我之所以如此煞有介事地介绍这对小兄弟,并非只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有趣组合,而是他们在电影《奇迹》里的表现,实在太叫人叹服和喜欢。
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脸型微胖的哥哥航一出奇地成熟,做事情像极了一个大人,沉稳而得体;弟弟龙之介虽然看起来大大咧咧,内心却十分细腻,竟像一个家庭管家一样照顾着自己玩音乐的父亲和一小块菜地。
他们因为父母离异而分隔两地,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新铁路的开通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一个可以制造“奇迹”的希望。
怀揣着这样一个“奇迹”的希望,兄弟俩分头行动,展开了一次秘密地离家出走。
他们所期盼的那个“奇迹”,在旁人看来简直稀松平常,不过是让父母重新聚在一起罢了,这对于许多依赖交通便利而说走就走的人而言,这样的期盼未免太小儿科了。
但对于影片里的这对小兄弟而言,那不是小儿科,而是一个大大的心愿。
他们的母亲(大塚宁宁饰演)大概因为无法忍受丈夫(小田切让饰演)的“废柴”表现,觉得这个只知道搞音乐而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男人不值得长相厮守,选择了分开。
于是哥哥航一跟随母亲来到了鹿儿岛的外婆家,弟弟龙之介留在了福冈,和父亲一起生活。
两个小孩在各自的“家”里成长着,在各自的地方有着自己的朋友圈,也有了较为常态的生活,日子似乎就可以这样平常而安稳地随着时光流淌着。
但他们内心始终期盼着父母能够重新相聚,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一个真正的“家”。
在听闻到那个可以让许下的愿望实现的“奇迹”之后,哥哥航一开始和弟弟龙之介“密谋”,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父母重聚的心愿。
小孩们颇有计谋地躲过了家长们的注意,避过了老师们的“规矩”,成功踏上了“离家出走”的旅程。
奇妙的是,在这个过程里,分别又有一位家长和一位老师的“精密配合”,才让他们顺利地出发。
他们满怀着期待踏上旅程,一路有紧张、有欢笑、有困难、有惊喜,最后站在了符合条件的“奇迹”面前,却又并未收获“奇迹”,也并未有多大的失望。
是枝裕和还是一如既往地运用固定镜头来展现细节,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拘泥于长时间地用单个镜头去表现,而是用更多的组镜头来丰富表达。
于是,我们会看到航一和龙之介在交叉蒙太奇的表现下,各自欢快而充满劲头地出发、汇合,然后一群小朋友充满期待地走在路上,在好心的小女孩外婆的照顾下度过夜晚,在明亮的阳光下见证两辆高速列车的交汇,然后带着某种领悟而各自回家。
整个过程里,是枝裕和没有过多地表现风光,却依旧给人一股温馨明亮的感觉。
是枝裕和绝对是最擅长拍摄小孩的导演之一,无论是早期的《无人知晓》,还是近年的《如父如子》,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于小孩的表现。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在《无人知晓》里略带残酷和悲怆的现实感逐渐被《奇迹》和《如父如子》的温暖感所代替。
或许是他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产生了心境上的变化,抑或是他对于社会的看法也有了新的视角,总之,他的作品在变化着。
可若是仔细一瞧,他的作品实际上又从未变过:他还是在关注着人,关注着家庭。
就像本片一样,《奇迹》并没有简单地像大多数“命题作文”一样敷衍了事,也并没有像片名一样搞出什么奇怪花样,而是中规中矩地,柔和地,温暖地,通过两个小孩的“离家出走”,折射出小孩子对于亲情地理解,对于家庭的理解,然后在这种家庭探讨中,传递出爱的本质。
《奇迹》并没有出现奇迹,两个小孩的父母依旧分隔两地,他们也在各自的“家”里继续成长。
这样一次“离家出走”始于一个期盼,终于一个领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次成长的洗礼。
令观众感动的,不仅仅是小孩们这样一个背着大人所做的努力,而是他们发自内心地对家的完整的期许。
生活中,我们许多的家长常常或多或少地忽视孩子们的感受,常常会忘了他们没有说出来的,没有让你知道的一些行为背后,常常都是最基础的爱的诉求。
这部电影没有生硬地说教,没有直白的评判,但却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小孩们对于家的理解,看到了家庭分裂带来的忧伤,也能看到日本社会的现实写照:铁路开通带来的发展、樱岛火山的喷发、轻羹(当地甜点)的未来等等。
尽管这些现实问题都只是轻描淡写一般地掠过,却仍然能从中看到是枝裕和对日本社会的关注。
而这其中最深刻的,仍然是导演一贯坚持探讨的家的主题。
无论是航一和母亲回到的外婆家,还是龙之介留在福冈跟着父亲生活的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日本家庭的诸多缩影。
航一的外公大多数时候沉默不语,对家务事似乎也并不关心,但却对当地传统的甜品轻羹有着固执的情感,他带着航一去寻找轻羹之味的那一段,很温馨,却也不乏伤感,一个老人为一个食品的用心,看起来似乎超越了家庭,但实际上又是对传统的一种挽回,这其中也包含了家庭的挽回,只是,无奈又无力。
而在旅途中提供住宿的小女孩的外婆外公这对夫妻,虽然戏份寥寥,却通过三言两语就传递出了老人们在晚年时期和子女分隔两地的隐隐忧伤。
两个小兄弟的父母最终也还是没能重聚在一起,但他们显然觉察到了自己的孩子所做的那份努力,在日后或许会做出一些改变,也算是一种潜在的“奇迹”吧。
其实,包括航一外婆、老师以及其他小伙伴在内的人们,看似没有做什么促成“奇迹”发生的事情,却透过银幕,给到观众不少反思的机会,将“奇迹”发生的可能,随着电影传递到了现实中。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孩子们的这趟“离家出走”虽然没有收获到心愿的实现,却为自己的成长注入了一个难忘的历程,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
而在是枝裕和温暖、柔和的镜头下,他们内心的那份纯粹所流露出来的明快,让这样一次“离家出走”,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公众号【木易的岛】持续更新中,欢迎交流。
奇迹是我喜欢的是枝裕和作品之一。
这部片也是一群小孩的故事,大人感觉更像孩子身边的配角。
和无人知晓的孩子们非常不一样,更多是治愈和成长的感动。
奇迹简单的描述,就是一对兄弟的父母离了婚,妈妈带着哥哥去了偏僻的鹿儿岛,爸爸带着弟弟去了福冈。
哥哥相信朋友口中说的:如果能看到当两条新开的新干线相互交汇的时候,说出梦想,就会实现,就会出现奇迹!
他和弟弟相约一同去看,彼此也带上自己身边有各种心愿的好朋友,开始了一趟勇敢之旅。
当两车交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呐喊自己的心愿,原本特别想父母能够和好的哥哥,突然没有跟着呐喊,只是呆呆的站着等着火车离开。
他终于懂了爸爸说的话。
他没有自私的选择自己,而是选择了世界。
其实这部片子是是枝裕和为了宣传新干线而受邀拍摄的电影。
也就是鹿儿岛开往福冈的新干线“燕”和福冈开往鹿儿岛的“樱”号。
但是他采用了一群小朋友的故事,来间接展现,让新干线有了是枝裕和的味道。
兄弟两个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兄弟,前田兄弟两个很有天分,各自参演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除了前田,也有切叔和阿部宽叔,还有写真女神长泽雅美,桥本环奈,内田伽罗,当然还有我喜欢的树木希林等重多超喜欢的演员。
关于奇迹,大人们已经不在相信所谓的奇迹了。
面对周而复始的生活,和现实的挫败,也不再心有所愿。
但是孩子们愿意为了这一份不切实际的传说,为了他们心中纯洁的心愿,赶赴一场冒险的旅程。
这一刻是很让人动容的。
关于切叔作为爸爸给哥哥说的话,让他不要只看到自己,要去看到世界。
意思是让哥哥不要自私的以自己的想法,强迫两个已经不合适的人还在一起,这个也是满足自己自私的决定罢了。
而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世界上,这个世界有很多值得花时间感受的,比如音乐对于爸爸就是世界。
里面很多日系场景都想让人截图。
小学的走廊,校园操场,教师,山田兄弟小时候还稚嫩的脸蛋,特别是弟弟无忧无虑的性格,哥弟两个每次用翻盖手机的对话。
都很可爱真实。
还有同班同学中还很童星的桥本环奈,内田伽罗等等,都充满了自己内心这个阶段的小心愿,也许这个心愿只是让自己跑快一点,让自己擅长画画。
但都充满了希望。
这也许只是她们一个阶段的故事,而故事随着她们长大也会慢慢延续,有很多奇迹。
他们愿意相信奇迹!!
虽然少了“巨大”两个字,日本电影《奇迹》可要好看多了。
曾因《无人知晓》轰动戛纳的是枝裕和,今番再推新作,依旧是关于孩子的纪实风格影片。
《无人知晓》在现实主义方向走得很远,剧情长达一年,就真的拍了一年,接近纪录片;《奇迹》有所收敛,故事性增强,剪辑也古典化许多,但还是有许多纪实的特色,比如让孩子对着镜头接受访谈一样的讲自己的想法。
《无人知晓》从极其冷静的角度透出阵阵悲凉,而由数位大牌做龙套,真正主角是孩子们的《奇迹》则带有鲜明的立场无时不刻地散发正能量。
正能量的来源自然是孩子主角们。
因父母离异而分离的10来岁的兄弟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一家团聚。
他们面对破碎的家庭,不是国产剧的苦情眼泪,而是哥哥的坚强成熟(其实又不那么成熟)和弟弟的积极亢奋。
哥哥画了一座附近的火山挂在墙上,每天跪拜;弟弟每天亢奋的跑上跑下,和颓废的搞音乐的父亲(小田切让)行程鲜明对比。
个中萌点,不一而足,譬如闪回一家吃饭,父母开吵开始摔盘子,哥哥忙着劝架,而弟弟淡定的抢救几个菜躲到镜头前闷头大吃。
他们听说新开的新干线在飞驰相遇的时候,许下的愿望便能实现,便欣然规往。
在他们周围也有一群拥有梦想的萌孩子,梦想成为职棒球员而天天吃咖喱的(因为某球星喜欢吃咖喱),梦想成为大明星的,梦想集齐某系列手办的,梦想不再有作业的…… 这其中有一萝莉深得我心,并非惊艳,而是低调的甜美,声音我也喜欢,纯情不矫饰。
经密集考证,她叫橋本環奈。
我女儿能长这样就好了!
【图见http://www.saoyuying.com/2012/07/2012-siff-day-8/】除了孩子们,影片中所有的成年人也充满了正能量。
梦想娶漂亮的小幸老师(长泽雅美)的酒窝小帅哥(顺便考证了,名叫林凌雅,好名字,声音也很有磁性),偷走老师的自行车铃铛,又羞涩的归还,说是捡到的。
老师大概心里猜出七八分,但给予的是温柔的宽慰;三个孩子集体“病倒”,美女校医也心知肚明,还帮助他们哄骗班主任。
酒窝小帅哥就变心了,“如果娶不到小幸老师,我就娶校医姐姐。
” 这样温柔美丽的老师都是梦中来的吧。
一群怀揣梦想孩子们决计到新干线许愿,为了筹措票款,他们在自动售货机下搜刮零钱,卖掉心爱的手办和漫画书,这行动力令成年人汗颜。
兄弟俩的外公在最后一刻功不可没,但他也是一个有原则的轻羹(一种米饭团类的食品)制作者。
传统的轻羹味道淡,孩子不爱吃,外婆就让他放糖做甜一点,外公坚决不同意,说乱改配方会得罪“田道间大神”。
外婆怒曰“宝贝外孙重要,还是大神重要?
”外公沉默半晌,说“大神重要”。
孩子们背着父母偷偷上路了,在异地迷路的他们被警察撞见,正当警察要遣送他们的紧要关头,孩子们胡乱指了一户人家说这是外婆家。
户中的老夫妇顺水推舟的接下了孩子们,度过了闹腾的一晚。
我女儿(见上图)在临行前愿帮他们许愿,夫妇俩说他们已经很满足了—-原来他们很久没有这样儿孙绕膝的感觉了。
小帅哥问和他们说了啥,我女儿乖巧的说:“提醒他们谨防银行诈骗。
”最后,当新干线交汇的那一刻,每个孩子大声喊出了愿望。
而多数与此前的不同—想娶老师的小帅哥喊道希望爸爸不要再赌博了,想做职棒选手的孩子喊道希望家里的狗能活过来,弟弟喊道希望爸爸能创作出好作品…… 孩子们都悄然成长了。
哥哥则没有许愿,“在家和世界之间,我选择了世界。
” 五短身材的哥哥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再写下去就要变成全程剧情复述了。
我只是想表达,每一个温暖的细节组成了这部又萌又明媚的电影,它让我感到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
大爱无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整包薯片里最好吃的渣底部分,体温计上的40.1度是来自医务室美丽的女老师大方传授的经验,颜料盘上残余的用来画火山喷发的色彩,整整齐齐叠好的小学制服,浴缸里泡着的红色泳裤,天空中鳞片般的云朵,外婆努力做着的“波浪”的舞蹈动作,看似粗暴却藏着温情的男老师在肩上留下了有力的拍打,亲爱的小狗逝去了却还栩栩如生地伸着爪子,肩膀上的火山灰,幸福一家的背影,外公做的被咬了一口的轻羹,幸子老师的车铃铛,热心的站台大叔短胖的手指,风中摇曳的秋樱......孩子们迎着两车交会时的巨大响声奋力而诚挚地喊出了自己的愿望(正中我哭点),而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却呆滞地什么都没说.......是啊,生活多么美好,自己怎么能自私地要求那个残酷的愿望被实现呢?
嗯,所以,“还是决定将眼光放到世界,不只限于家里”。
家里的事,究竟会怎样,还是顺其自然吧。
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看不下去,可是我却看得不亦乐乎。
真是太喜欢日本文化,尤其在教育方面。
看到这些超级gen gi超级礼貌的小孩,落落大方地和人打交道,大声说着“非常感谢”,认认真真地鞠躬,然后转身飞奔了起来。
每次看到他们背着自己大大的书包奔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大人似地商讨路线和对策,而且周围的大人也尊重他们,与他们以大人的方式进行交谈,我就很感动。
感谢是枝裕和,他的《步履不停》,《无人知晓》,和这部《奇迹》,对我而言,都不是电影,而是微缩纪录片,记录了日本最平凡家庭的平凡时光。
而这平凡之下,其实隐藏着悲哀。
可悲哀之中,却还存在着生的希望啊。
努力地生活下去吧,努力地走下去吧,就算再悲哀,时光也会将其冲淡;就算再平淡,也总有美好欢乐的存在啊。
所谓奇迹,大概就是用尽全力生活着的每一天。
“我走了”“一路顺风”“我回来了”“欢迎回来”俯仰间,皆为奇迹。
PS:JR真是财大气粗啊!
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时候的广告片就已经拍的宏大温馨,还专门出资为此拍了一部电影!
不过JR也不仅是商人,也还是很懂艺术的
哥哥眼神里透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小时候不懂是枝裕和,电影看得总想打瞌睡,索性快进拖完剧情最后打个“无聊”的评语。
正是应了那句话:年少不看是枝裕和,看懂已不再年少。
弟弟笑容里透露了对待生活无畏的勇气如今再来看豆瓣评分8.5分以上的作品,抱着相信大家认为好就是真的好的心态,终于明白了是枝裕和电影的意义。
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有很多,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电影往往能唤起每个人内心的共鸣,能在痛苦中给心灵以抚慰,在失望中给生活以希望,在虚无中给生命以活下去的希望。
剪头发也是是枝裕和电影里经常特写的场景是枝裕和是个很会品味生活的人, 不同与贾木许那种浓郁的文艺情怀,同样是平缓的调子,如果说贾木许是清平调,那么是枝裕和就是古诗十九首,每一字都世俗得不像话,他拍的就是每天清晨睁开眼看见的场景, 清扫、洗衣服、做饭、逛超市、散步……,一点点拼凑出生活日常的模样。
就像温水静静地煮沸,气泡一股股从水底涌上水面爆开再化成水蒸气,日常的甚至琐碎,但一旦静静地看下去,就会上瘾,惊奇地发现不曾看见的奇妙新世界。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总是离不开生活的不完整,破碎的家庭、离散的婚姻、被抛弃的子女、自私的父母、离家出走的子女……,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羁绊,孤身一人来去匆匆的你我,才越长大越被生活伤害得体无完肤。
就像可爱的种子,在一重重地伤害重击下,能破土而出的嫩苗少之又少,它就仿佛每个人来到世上的初心,本生得晶莹纯净,可惜大多都闷死在干燥厚重的泥土之下,变形甚至腐烂。
但是枝裕和是参透了生活而后大彻大悟的哲人,他用自己电影的一帧一画来灌溉饱含初心的种子, 精心呵护着这个世界上支离破碎的心脏,希望拯救哪怕一个完整的心灵。
鹿儿岛的火山灰总是如雨点般连绵不断,就像爷爷做的轻羹绵绵淡淡让人寻不到生活的激情。
但当坐上摩天轮旋转到天空最顶端的那一刻,再尝一口轻羹,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平淡中生活的真味。
痛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似某种类似成功的哲理: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一天一天越走越远,最后不得不忍住回忆的冲动扮演起陌生人;一片逐渐开始变黄的树叶, 起初绿得惹人怜爱, 也曾经历风华正茂的暖春盛夏,最后苍老枯萎到不得不离开伟岸的依靠,随风飘荡;泼出去的水、跌得粉碎的玻璃杯、擦肩而过的列车轰隆隆绝尘而去淹没许愿的此起彼伏声,还有那终究没有张开口说出的话,装在书包里背了一天一夜却愈发冰冷的小狗的身体;都是回不去的青春、讲不完的成长故事和愈合不了的伤口。
可笑又可敬的是,在绝大多数人向苦痛现实低头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少部分人不向命运低头,总是挣扎着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头,不为了寻找只为了慰藉,慰藉破碎的心灵和走失的灵魂,那些找不到家的孤魂野鬼,也是最需要轻轻地安慰和温暖的怀抱吧。
《奇迹》夏夜的蝉鸣,温柔的晚风,昏黄灯光映照下的榻榻米,半年没见的弟弟和哥哥背靠背比着身高,弟弟笑着说起哪家阿姨可能造成爸妈复合的威胁,哥哥一边说着“那就多拜托你了”,一边将爷爷做的轻羹拿給弟弟吃,弟弟咂摸了半天还是品不出浓郁的甜味。
就像爷爷问起哥哥“弟弟觉得味道如何”,哥哥说出的那句成熟的大人言“他还是个小鬼,你知道的”。
哥哥开学就上初中,一夜长大的他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能品尝出轻羹淡淡的甜味,大概是尝过了生活的苦,历经了无数个日夜的失眠,最后终于明白一切不可得即可得的真理吧。
如果可能,我希望永远没人看懂是枝裕和;如果可能,我希望每个人都看看是枝裕和。
长得好看的都关注咯你还等什么?
成长和家庭,总是让人要感叹一百遍的话题。
哥哥有点压抑沉闷的新生活,和弟弟有点颠沛的有意思的新生活。
你看他们在晚上放着烟火嘴里叫着Hanabi开心的样子,但是弟弟还是那么在意爸爸是不是能写出新歌,不放心自己种的菜,那么担心家里能不能一直有饭吃还要顾着哥哥和妈妈是不是能够开心。
但是毕竟父亲和母亲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宁愿分开也不愿勉强四个人生活在一起。
开始以为弟弟是和爸爸一样理想主义的,哥哥和妈妈一样是现实主义的,但实际上弟弟比哥哥懂事得多,也更加明白现实。
哥哥为了家人团聚而许下的火山爆发的愿望,就算知道所谓奇迹是假的,也不忍心再喊出口了。
火车和火车擦肩而过的时候,只有哥哥的世界一片寂静。
放弃梦想的瞬间是残忍长大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痛苦的程度不一样。
兄弟两个人的愿望啊,都是为了别人。
身边的人能够幸福的活着。
我小时候也这么想。
整体是悠扬的日剧范,形式活泼,可以看作全篇剧作都为那段两辆子弹头即将相遇,却故意拉长叙事时间的特写串联蒙太奇服务,反之也亦然。
爲什麽評分這麼高?我看的想睡了
两个孩子演员长相都不讨喜,主角(哥哥)的角色塑造的也是让人喜欢不起来。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所有人,看的很窒息。然后后面又突然转变了,莫名其妙的,真的很尬。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也很脸谱化,这个电影里主角团都很讨厌。其他角色反倒是很可爱。故事是类似都市传说的一个事件,据说可以许愿,于是孩子们结伴前往许愿地。孩子们的愿望很打动人。两分给可爱的孩子们。
不知道为什么分这么高
那么长那么碎的铺垫,原来都是为了那一分钟的呐喊、渴望、期盼。世界再不如意,有赤子心,有希望,就有奇迹。
不知道拍的什么玩意 淡出水来的东西 这么乏味居然也看完了
是枝裕和新篇章
小清新
叙事不太清楚。什么是地下音乐,就是还需要努力
现在看这种童年题材的影片就会无法自控地流眼泪(看菊次郎从头哭到尾= =),始终无法接受自己已经变成一个大人这件事儿啊!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告诉我吗……(看了书,书比电影更好,所以电影相比之下就三星了)
两拨小孩儿许愿,小田切让玩音乐,火山喷发,轻羹。
get不到
这竟然是一部为新干线九州鹿儿岛通车的命题作文,惊为天人。弟弟的关西话实在是每每令人忍俊不禁,整个肢体语言之丰满与真挚, 非寻常子役可刻画。只是我实在是选不对时间看,拆开两段不免令整个片子打了折扣,过在于我;亦不太喜欢饰演哥哥的小朋友,总是苦大仇深的小大人模样。爷爷的轻羹,是不是跟白糖糕类似,越吃越知味呢?
哥哥你也太哥哥了,相比之下你们成年人弱爆了
《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是枝裕和估计是最会拍孩子的导演之一了,真有爱,我真想住在鹿儿岛火山对面。
铺垫过长~
整片枯燥乏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叙事很难入戏,如坐针毡似得看下来,真不容易。稍微有点触动的就是孩子们在火车交汇时许愿的情景了。
太温情了,轻松、欢乐加淡淡的忧伤。调教演员的能力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大,所有演员都是帝后级的水准,特别是那两个小萌孩,演得异常精彩。能将新干线宣传片拍成这么可爱真是太棒了,让人有种活在那样的世界里的冲动,还想有个让君那样的酷爸爸
三星半。
真到许愿的一刻,大家就许了不同的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