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由汤姆汉克斯饰演,讲述了现代美国中年人生活的一个小段落,影片开头主演在自己家中边走边略带神经质的对着镜头前的观众吐槽,乍一看以为是喜剧片,一直到随着故事的展开主角被派去沙特,我都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可是随着故事的逐渐深入,慢慢的一种无奈充斥了整部电影,异国他乡举目无亲、无朋,自己的团队受到了技术和生活上的困难,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生活上对即将上大学的女儿无法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妻子的婚姻貌似无法挽回,也没有主观的挽回的意愿,生活好像一团糟,自己的生活轨迹自己完全不能掌控,笔者觉得这就是电影的主基调。
但是这部电影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呢?
我觉得应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讽刺片。
为什么说是一部讽刺片呢,你看男主角人到中年房产被抵押/变卖,老婆离他而去,女儿上大学的学费不能支付,工作不能自己掌控,并且生活中找不到激情和乐趣,去沙特的飞机上坐着经济舱,住在沙特的高级宾馆里,而自己的团队在一个大帐篷中工作没有网络也没有饮食,这一连串的对比反应了主角对自己生活无法掌握,对命运的无奈,这在讽刺什么?
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身不由己,也同样了讽刺了美国最倡导的自由。
以上是对美国的讽刺,下面来看对沙特的讽刺一:一个神经兮兮的在美国留学5年的男人作为猪脚的司机,总是有一种被害妄想症,了解过美国的自由民主很是向往,对沙特接头处死犯人见怪不怪,还怂恿猪脚去看,自己有自由民主的梦想,但是只能把这种压抑发泄在打狼这种事情上,在狼出现的时候还要去做祷告,错过了打狼的最佳时机,这种讽刺更是深入骨髓。
沙特讽刺二:男猪脚的女沙特医生,一个受到过现代西方教育,有着现代思想的穆斯林女医生,家境优越,心中向往着自由,却也无法冲破牢笼,只能在海中游泳的时候放松自己,还要免得被其他邻居看到,潜泳的时候不穿上衣装作男人,和男主在海中潜泳的那一段堪称此片的点睛之笔,蔚蓝的海水,身边游过的美丽的鱼儿,和煦的阳光,两个赤裸上身的泳者,看起来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和谐,但是正如潜水一样,这种自由只能在海中憋气潜水的状态下才能出现,因为一露出水面就有被发现的危险,昙花一现,多么可惜。
讽刺三:男主辛辛苦苦搞得项目被中国企业抢去了,一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多么无奈。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雇员在沙特的一小段经历,反应的是美国人对生活,对政治,对宗教、经济的反思,以及在生活,政治,宗教,经济压力下人的无可奈何与美国倡导的自由价值观的强烈矛盾和反思,用讽刺的笔法反映美国社会问题,此片看似叙事柔和实则反映的事情激烈且残忍。
开篇讲失去,状态也不好,去往沙特谈单子的路上,这段进入很快;关于自行车厂的失败也在不断的闪回,这里是男主消极的前半段;
男主不适应这里,有原来旧的惯性,也有新的环境的不适;这从兼职司机开始,到丹麦女人,有逐渐尝试,可是疗效甚微;知道遇见女医生,女医生本身具有强烈的精神支柱属性,在沙特这个背景下女性从医以及要离婚,这都赋予女医生强大的属性,所以在救了男主一命后,也在精神上或者灵魂上拯救了销售男主。
危机总是有的,无论是自行车厂的倒闭,家庭的变故,销售的困难和失败,身体上的瘤子,抑或是回忆少年时迷路林中;女医生就像当初男主的老爸一样,给予了他解决问题的精神支持和信心,使他能够觉得有意义。
反过来,他也帮助了兼职司机,兼职司机鼓起勇气和别人老公面谈表明不是小三;也给予了女医生相互支持。
兼职司机这里涉及到宗教,有些感觉是暗示,但对MSL不懂,所以不是很理解;夜里打狼当所有MSL做礼拜时,这个画面总感觉有些暗示【枪决】,男主看到了狼徘徊左右并为攻击羊,他也没有射击狼,这是为何?
麦加清真寺真的是城区非MSL不能进入吗?
穿行城区时,有两个小孩祈祷,兼职司机做出食指向上的手势表达上帝会赐予,又要说明什么?
打狼前兼职司机和男主的谈话是否在暗示男主加入极端KB组织保护他们的家园?
还有一些荒诞而又觉得可能真实的对比:菲佣在沙漠的公路里扫沙子;未完工大楼里的建筑工人和5楼一尘不染的销售处;丹麦大使馆喝酒吸粉泳池派对和保守的沙特当地环境;这些都令人感到奇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这是一个美国外派销售(蓝)和当地兼职司(深绿)机以及外派销售和MSL女医生(绿转深蓝)的互相帮助的故事。
我和大部分观影的人差不多,也感觉有点平淡。
看了另一篇影评,说隐喻什么的,也有道理。
但多数人,特别是中国人,应该不看这个。
如果说隐喻的话,我感觉整篇的核心,就是焦虑。
主角焦虑,代表了整个美国的焦虑,主要表现就是生意被中国人抢走了。
当然这种焦虑中国人更严重,最有名的就是N年之前多少万条裤子换一架飞机,我们是食物链的最底层,大头全让美日拿走了,我们只吃点加工费勉强度日之类的。
现在的焦虑症是美国一关网,我们全回到原始社会,当然真假我不知道,也不论证。
总之焦虑是一种病,我也有,我总担心我的网店会不会挂掉,我吃什么,靠什么生活下去。
那司机总担心被人干掉。
司机老家的人看到美国人就问他是不是中情局的,这电影好像人人都在焦虑。
给6分的人最多,可能看完也感觉没啥可说,说烂吧,也说不上,说好吧,也说不上。
看汉克斯的面子给6分吧。
我也是这感觉,无话可说,不知道说什么。
也不是很感动。
情节片总要给点感动对吧,这个没有。
也不打仗,白显摆一箱子枪,一枪没开。
可能这电影就是给美国人看的,美国人一看就感同身受,中国人看了就咂吧一下嘴。
无fcak说。
我都忘了是因为什么下载本片,好像是网上瞎逛看到简介了,就下载了。
但简介是什么内容,是因为什么吸引我,早忘光了。
说真的,看完《国王的全息图》的第一感觉是,汤姆•汉克斯为什么要接拍这样一部很无聊的电影?
遭遇中年危机的艾伦不仅事业陷入瓶颈期,而且又离了婚,女儿上大学的费用更无从筹起,最重要的是健康还出现了问题。
为了摆脱窘境,他凭着和沙特国王侄子有一面之缘的关系,被公司派到沙特与国王谈判,针对沙特建设的新城项目进行所谓的投标。
在沙特,通过艾伦的眼睛,看到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国度:沙子多到掩埋了路,但是每天还会有人用吸尘器去吸路上的沙子;和沙特人谈生意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因为他们可以随便的食言,任意的放鸽子,还毫无愧意;陷入绯闻的司机小哥一边害怕富翁的报复,一边仍旧开心快乐的过着小日子;极其保守的穆斯林女医生正在为离婚伤着脑筋,她富有又自我,在为艾伦做了手术后,二人竟然相爱了。
本来是万无一失的全息图项目,却因为中国的参与而败北。
艾伦在沙特经历的一切,很囧很无奈。
一个守时高效讲原则爱开玩笑的美国人,在沙特遭遇了他一辈子都想不到的事,最终工作问题没解决,却出乎意料的抱得美人归。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背后是美国的忧虑。
中国日益强大到无处不在,在各行各业中体现着优势地位,还抢了美国人的生意,这使出身尊贵生活无压力的美国人感到了担忧。
沙特人民欲与王室对抗,而艾伦站在司机小哥这边,似乎透露着在地球上,美国永远占主导地位的强硬姿态。
让人意外的是艾伦和女医生搞在一起,大跌眼镜之余表现的还是征服吧。
全息图虽然是立体的,但终究是虚化的,国王的全息图会不会和沙特海边沙漠上毫无人气的正在建的建筑那样,虽然漂亮但终究抓不着呢?
实话实说,我没看懂,所以不想打分,但是豆瓣必须让我打一个分,暂时三分,不予置评。
有两个在我眼里的关键问题电影里都没有明白的告诉观众,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理解。
一个是司机的身份究竟是什么,他和汉克斯去猎狼时说的那番话有什么寓意,自己汉克斯为什么没有开枪打狼,以及最后对女医生讲的那个故事有什么寓意,为什么女医生听完流了眼泪,我不懂。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阿甘!
对,《阿甘正传》时代的阿甘,就是最完美的美国梦,最重要的是,他强烈地表达了一个完美的执念:只要你继续跑,你一定会跑出不一样的人生,包括妻子孩子金钱名誉。
现在,阿甘老了,或者只是中年了。
他一直在跑。
比如他从前应对自行车产业竞争,到全球最大的自行车市场中国来(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理所当然的进入中国市场的理由吗),但他没想到的是,他面对的是中国,而自行车不是汽车,他无法用科技、品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在美国奏效的东西在中国推行。
他的自行车企业的败落看起来是必然的,片中的阿拉拍人问,他有办法吗?
他没办法,换了别人也没有办法。
在自行车这个级别或类型的市场里,美国人的时代过去了,中国人的时代来了,就是这样,不管你是阿甘还是别人,都一样。
NO WAY!
即便这样,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孩子的学费以及已经过的很习惯的中产生活,比如汽车别墅优质的牛奶新鲜的鸡肉),他一直在跑。
就像G20的杭州峰会,奥巴马有一百个不乐意,还是来了。
他不能不来,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竞争中,他也不能不一直向前跑。
这一次阿甘跑到了阿拉伯。
哦,真主的阿拉伯,或者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神秘的土地,最后一块尚未爆发出其应有能量的文化量子球。
阿拉伯最典型的当然是沙漠,阿甘看起来有点不适应。
但他显然很快适应,虽然是不情愿的,极为不情愿的,最终他适应了,甚至留了下来。
表面上看,阿甘留下来是因为爱情。
实际上,波德里亚说,不,他是因为沙漠。
波德里亚,一个法国人,一个欧洲的文化中心,一个深受文化之富集滋养和厚重之压抑的欧洲著名知识分子,来到美国,写了一本书叫《美国》(张生翻译的版本真是美翻了)。
他没有称羡在他研究最多的消费社会中当时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摩天大楼,玻璃,他只是暧昧地赞美了高速公路。
但他对美国的沙漠毫无保留地赞美,好像美国的沙漠不是沙子组成的沙漠,而是海水一样的大海,具有清洗的功能,使这个饱受欧洲乃至人类文化之重压的知识分子获得了全新的洗涤,不曾期望的洗礼,是一种宗教般的洗礼,从精神和肉体上,波德里亚获得了全新的能量和新生。
他在美国的沙漠中获得了新生。
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阿甘来到了中东,来到了沙漠的海洋,沙漠的故乡,是最古老,最美丽,最广大的沙漠的连环体,无穷无尽。
沙漠的边上就是海,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阿甘甚至在电影中最后与女主跳进了大海,他们获得了海平面以下,或者是人类目前视线以外的某种自由。
阿甘受到的沙漠和大海的洗涤,是波德里亚受到的那种类似宗教般的洗涤和新生吗?
或者并不一样。
因为在神秘的阿拉伯面前,阿甘其实完全没有准备好,他和女主的爱情和归宿只是电影为了一个凄美的结尾: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滴生活在一起。
而这个凄美的童话中,有一个隐约的无处不在的阴影:中国。
中国梦看起来是美国梦的造词结构的产物,乃至全世界目前只有这两种造词结构极为相似,内涵却极为不同的词语,嗡嗡嗡地在全世界响。
美国梦的内涵就是阿甘,中国梦是谁?
是沿海及义乌小商品还是出海民工,还是廉价的科技产品?
不知道。
中国梦的准确内涵,中国人和全世界到底怎么看?
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在这部电影里,阿甘的自行车事业失败在中国,阿甘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他中国人居然到他家门口修桥梁,阿甘真是烦透了,最后,当他一直跑一直跑,跑到了阿拉伯,跑到了沙漠,经历了千辛万苦,在酒店里看到白天公开行刑,不能和女人单独会面,在酷热的一无所有的沙漠帐篷里弄他的看起来很高级的全息投影,但最后,他还是败在了中国人手里。
更低的价格,更低的价格,更低的价格。
一个SALESman,阿甘,现在是一个在全世界销售各种东西的SALESman,真是生不逢时,或者你可以说,他的时代过去了,他中年了,他进入一个相对不同于青年期的阶段,他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他体面,有责任,有爱心,有能力,还有一些体力,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有性欲,有开放的胸襟,当然也有他的操守,有他的底线,有他的格局,和未来,但,他面对了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世界。
比如恐怖主义和枪支泛滥,比如神秘的看似沙漠却生机勃勃的伊斯兰世界,比如一个总是能用一半价格搞死对手的中国。
他积极面对,不搞道德评价,不做道德攻击,他愿赌服输,他隔着车窗看这个世界里的人,他没有说他们是野蛮人,他只是说他不了解他们,他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一直在跑的阿甘,一直有多巴胺加持的美国梦,真的过时了吗?
伊斯兰的世界真的到了吗?
中国梦的世界到了吗?
兄弟啊,你真是想多了。
阿甘最强大的地方或者就是这里,他一直在跑,他不回避问题,他有一个背上的小脓肿,他自己想办法干掉他,然后请阿拉伯人干,最后中国人如果能弄好也可以,没关系,他不会说,伊斯兰走开,中国人走开,因为你们卑鄙,你们无耻,你们价值观和我不一样,你们没有底线。
不会。
只要你把我的这个小脓肿去掉,一码归一码。
我承认你们的价值,就像阿甘最后承认中国人的东西价格一半之外,并没有攻击中国人可能会行贿,没有攻击中国人的产品不行。
阿拉伯那么多问题,最后他和女主也归结到文化不同上,没关系,有什么关系呢,文化不同对美国人来说太没关系了,然后,咱们在一起吧。
阿甘的不适应,是中国的福气吗?
中国其实确实可以骄傲,因为中国现在确实有很多东西不仅便宜,而且好。
比如高铁,比如轻工业,比如实景演出等等。
不过当年日本也很爽地在美国撒过尿,结果怎样了?
日本有没有日本梦?
日本梦有没有被全世界认可?
经济和科技肯定会带动文化及价值观被传播,被认同,被认同一部分是肯定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日本梦东拼西凑出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根本不可能成为全球共识的基础。
伊斯兰世界当然还早呢,还需要他们内部搞清楚状况,睁开眼看看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人经济科技现在都慢慢上来了,中国和日本不一样,文化体系更博大或者说驳杂一些,包容性很强,大熔炉,随便你是钢的铁的钛合金的都可以把你消化成一坨,但中国梦作为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离成为世界共识还有多远?
这是个政治问题,我不多说了。
电影也没多说,基本上,阿甘一直在跑,忽然发现有个人陪跑,虎虎生风地,跑到前边去了,挺纳闷,但也没觉得怎样,因为他大概看的明白是怎么回事。
其实也不怕,所谓中国威胁,是你自己想多了。
只是迷茫,先跑着,先跑到完全搞不清楚的地方去,很主动,也不怕,即便很多恐怖主义都是伊斯兰,也不怕,仍然是主动去接触,咱们做生意。
好吧,我承认我想多了。
但我确实看完这个电影,觉得导演的哲学功底应该很深,他有很深的隐喻不仅是关于美国的,也是关于伊斯兰和中国,甚至是关于全世界的。
电影名字《国王的全息图》,这名字本身就是个隐喻。
国王是谁?
全息?
全息得了吗?
看到的就是全部了吗?
导演选择阿甘来演,简直是别有用心,阿甘选择出演更是别有用心。
另外导演的画面也很赞,视觉方面,他做到了一种跟主调完全一致的节奏感,美,空旷,迷茫,但不乏活力,不乏变化。
然后,我看到豆瓣评分5.9分,我有点小遗憾,不应该啊豆友们。
我怀疑小说非常好看,因为导演希望表达的隐喻,一个是通过故事情节表现,另一个是画面,但都对观众要求挺高的,估计小说里会写的更清晰一些。
最后,我表达一点对导演的不满:两位女主都可以考虑更多一些可读性。
颜值或者是化妆的缘故,稍稍平面化了一点,一点点哈,哈哈哈。。
<图片1>如果没有《罗拉快跑》的珠玉在前,汤姆·提克威的新片《国王的全息图》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考究统一的黄蓝配色,干净利落的叙事,以及老牌明星汤姆·汉克斯扎实的表演,调性确实不低。
1998年汤姆·提克威拍出扬名国际的《罗拉快跑》时才33岁,他很像我们的凯歌导演,一出手便是人生巅峰,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国王的全息图》最大的问题,不在电影,而在导演。
我们会对一个成名已久的导演有比较高的要求,对新导演则比较宽容。
那么,假如这个片子换做一个年轻导演,应该会引起赞叹一片的。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男人艾伦·克莱的中年危机。
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的角色与导演本人年龄相仿,大概导演本人也正遭遇中年危机吧。
<图片9><图片10>这个中年男人同时遭遇事业滑坡,离婚,生病,经济困顿以致无力支付女儿的学费。
于是,在上司的鼓动下,艾伦·克莱到沙特阿拉拍去碰碰运气以图重振雄风。
他的任务是带领一个三人团队给国王展示全息影像图,以获得为沙特搭建新的商贸区的机会,可是国王却迟迟不出现。
这个任务就像是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电影的意思,并不在于国王的全息图,而是表现主人公处理这件事时,所投射出来的人生困境。
我们可以感觉到,导演在表现这个失败的男人时,是饱蘸着感情的,也许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惺惺相惜;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调侃艾伦·克莱,而不是让他显得过于不堪来赚取观众的同情。
首先让观众莞尔,进而才是微微心酸。
这种感觉,在艾伦·克莱走进帐篷,强打精神,做出神采奕奕的模样招呼他的同事时,显得特别强烈。
他总是睡过头,误掉班车。
他像在美国一样主动跟人招呼,可是别人不搭理他;他美国式的幽默感,差点给他带来大麻烦;他坐不惯沙特的椅子,摔了三跤;他的团队被安排在简陋的帐篷里,而旁边就是豪华到爆高楼大厦,帐篷里没WiFi,没食物,甚至空调坏了都找不到人修理,他试图改变同事们的办公条件,但他的沙特联系人始终不见踪影。
甚至,当他被热情似火的丹麦女人勾引时,竟然“不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有没有?
在沙特,他像被去势了一样,既找不到工作状态,也找不到生活状态。
<图片3>电影还给他安排了一个雇佣的司机兼向导约瑟夫。
这个快乐而神经过敏的沙特人,因为勾引了某个富翁的老婆,老是担心自己的汽车被那个富翁引爆。
但他的害怕,好像只是停在嘴上,他一直跟那个女人电话不停,纠缠不休,并没有打算结束感情的意思。
除了情节上的功能之外,约瑟夫就像男主的镜像,两人形成一个对比:他们都遇到了麻烦,男主有点泄气,而约瑟夫则活力十足,虽然他看起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图片4>电影将艾伦·克莱的中年危机归结为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压力,尤其是来自中国的。
虽然最后男主终于等到了国王,并为他做了一次成功的展示,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中国早就用同样的产品,并以他们一半的价格搞定了国王。
一脸懵逼的美国团队看着脸谱化的中国人(一种傻傻的严肃)跟国王谈笑风生(其实并没有,只是这个词,哦你懂的)竟无计可施。
而且,男主的上一个工作(施文公司,生产高端自行车,淘宝有售),也是被中国人毁掉的。
好吧,也许这是事实,但多少有点黑色幽默。
生意是失败了,但这个倒霉的男人却重生了。
因为他遇到了他的真爱,沙特女医生哈克姆——一个坚强又脆弱的女性,正在闹离婚。
在沙特,离婚对于一般的女人可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哈克姆帮艾伦·克莱成功地切掉了一直困扰他的脂肪瘤,并唤起了他男性的欲望,导演就是这样暗示了男主的雄起。
最后艾伦·克莱丢掉了美国的工作,在沙特找到了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帮女儿支付了学费,还跟哈克姆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看起来,男主确实解决了他的中年危机。
可是,他并没有为此做过什么实质性的努力,除了像一个倒插门的穷女婿一样,找了一个富婆,把自己给解决了。
这种解决方式也不是不行,可能确实还是某些穷汉们的白日梦,或者说至少带给男性观众们带来了一些心灵的抚慰;只是作为电影情节来说,过于鸡汤,又缺乏力量。
导演把现实的人生困境处理得太简单太乐观了。
现实可能是,在此地解决不了的问题,走再远也解决不了。
显然,正如电影所描述的,制造危机的中国还在继续,不仅在美国,也在沙特,给艾伦·克莱们以毁灭性的打击。
<图片6><图片5>最后,作为影迷,我还是不能接受,这样一部温情或者说温吞的电影,导演一栏竟然署名汤姆·提克威;而我一直期待的,是他能够重新拿出一部“罗拉式”的,粗砺而有力的电影,而不是泯然众人的治愈系小清新。
<图片7>再会。
微信订阅号:电影拉片室,欢迎关注,不关注当然也没关系啦!
很多人疑问,何以提克威和汤姆-汉克斯要拍这部电影?
豆瓣的评分也不高,国王的全息图也没多少展现。
在大多数观众看来,这是一部异域风情片,加了一点爱情佐料,其它就是七零八落、东拉西扯了。
但实际上,很多人没有看出来,这是一部现实的隐喻片,隐喻了美国的现状、美国与中东的关系,以及美国与中国暗地里的竞争。
汤姆扮演的这个角色就是美国的象征,表面上看非常风光、正派、牛逼,但实际上,他已经破产,卖了房子卖了车,连老婆都跑了,只有女儿还牵挂着他。
汤姆去沙特做生意,显然体现的就是美国要插手中东事务,而且自以为是。
但是,他不了解中东的风俗与民情,因此,进入沙特后,就被中东人的不守时间、随时变化等等行为,搞得精疲力尽,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加上汤姆背上还有一处有些致命的隐疾,更是弄得险象环生。
美国式的幽默,到了这里也水土不服,变得让人生疑。
而石油产地的中东,确实野心勃勃,有着让人垂涎欲滴的前景。
尽管现在看起来只是盖了几栋样板间,但宏图可观,未来的城市眼看就会在沙漠中崛起。
就是在这个让汤姆无可奈何,却又想赚得生意的地方,中国人却无处不在,暗暗让他羡慕嫉妒恨。
他的隐疾,居然要靠中国医生来治疗,他的生意,最后又让中国人抢走。
很多人说这是影片在“黑”中国,我倒宁愿把它看做是对中国的夸赞,因为这就是美国目前面临的现实。
而最后汤姆要靠与沙特的中年妇女恋爱来挽救自己的命运,这是什么鬼?
其实,影片所描述的比较开放的那些场景,比如丹麦女郎偷偷送酒、去丹麦使馆放纵一把,以及后来的与女医生裸泳和啪啪等等,放在沙特其实有些勉强,如果放在阿联酋的迪拜,就一点没有问题,因为沙特实在是中东禁忌最严格的地方,宗教警察无处不在,开放程度与迪拜完全没法相比。
显然,导演或原作者认为,美国与中东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联姻,这样能解决美国面临的难题。
但实际上,这是个理想化的情境和结局,很难想象,汤姆与女医生联姻之后,如何面对宗教信仰问题,如何面对阿拉伯风俗问题。
所以,如果看懂这部喜剧的隐喻,也许才会感受到导演的用心,才会理解提克威和汤姆汉克斯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看似轻松的喜剧。
影评人得懂影史,我不懂,但我懂人生。
好,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国王的全息图》
IMDb评分 6.1,豆瓣评分 6;得分不高,的确是烂片的评分。
主演是 汤姆·汉克斯,是那个曾经出演过《阿甘正传》的拿过两座奥斯卡奖的 汤姆·汉克斯。
导演是《香水》、《云图》的导演:汤姆·提克威。
这片子真的是烂片吗?
答案很简单:不是烂片,还是部严重被低估的好电影。
电影的名字很重要,特别重要,对于好片而言,名字即线索。
“国王的全息图”按照字面理解的话,应该是说的是一个国王的故事。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A Hologram for the King》,如果直译的话应是“献给国王的全息技术”,台译版为“梭哈人生”。
那为什么要翻译成“国王的全息图”或者“梭哈人生”呢?
很简单,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不仅是一个把投影技术卖给国王的故事,而是借这个故事,折射人生。
在这个角度上而言,我觉得中译版比台译版好多了,“国王的全息图”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全息图是人生的一段缩影,它反映的便是人生。
但是,从商业或者传播而言,台译版更易吸引人观看。
话说回来,人生是什么,有谁真的懂的人生呢?
大家都是似懂非懂呀!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世界那么大,人是怎样的孤独。
还好,我们可以看电影。
好片,推荐观看,对于本片的剧情就不累诉了,说几点吧。
一、关于原作。
原作“A HOLOGRAM FOR THE KING”,指的是主角Alan试图将一套3D立体投影技术销售给国王的过程。
本书入围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奖小说类决赛、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网站2012年年度十大好书。
大部分认为本书像是《等待戈多》与《推销员之死》的结合,藉艾伦的经历侧面反映美国如今产业萧条、中产阶级经济危机。
主角Alan名义上是团队领袖,实际上是推销员,他一直在等待似乎不会到来的国王,像极了《等待戈多》与《推销员之死》这两部经典文学剧本的人物与主题设定。
二、隐喻美国,希拉里要上台了;同样是 汤姆·汉克斯 主演的《阿甘正传》其中充满着各种隐喻,尤其是片头的那片羽毛,巧妙优雅,简直就是灵光爆发。
好的电影充满着隐喻,“国王的全息图”与《阿甘正传》一样,同样是在隐喻美国。
“阿甘正传”叫好又叫座,“国王的全息图”则不然。
时代变了,在这个时代,电影似乎只有好与坏,黑与白。
电影更像商品,而非艺术,那么灰色的东西,需要时间去咀嚼的隐喻,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呢?
可惜了。
总的来说,本片的价值观还是蛮有意思的,感觉美国已经破罐子破摔咯,因为一个女人改变生活的轨迹。
有趣!
这好像是在说希拉里。
三、文化帝国主义与中国威胁论,把枪放下;好莱坞一直是一个文化输出的平台,本片把造成Alan前往沙特阿拉伯谋生的原因推给了中国崛起,同时Alan之所以留在沙特,因为中国人用一半的价钱提供了同样的技术。
对于中国的威胁的刻画,像是闯进羊群的狼。
那么Alan的态度是什么呢?
最终Alan没有射击,把枪放下了。
这个把枪放下,没有射击相当妙。
美国不禁枪,Alan和万千美国人民一样,自然会用来复枪。
在小说中关于上山猎狼一段,描写详细精彩,算是对沙特的地理、文化、甚至社会缩影的介绍,但是电影中只是粗略带过。
书中艾伦对那头狼开枪,但其实那是一个小男孩,还好没有命中,这个环节使得艾伦与尤瑟夫之间的关系却因此产生变化。
电影中将这头狼的影子,作为艾伦自身的投射。
不得不提起电影中的另一个片段,开跑车的沙特负责人问Alan:“如果能选择重来,你会怎么做?
”Alan回避了这个问题:“这个很复杂。
”艾伦有思考过如果一切重来,怎么选择会更好?
这时候镜头拍到了一个吊着的,摇摇欲坠的,高空擦窗着。
为什么文化帝国主义的美国,把枪放下了呢?
的确,这很复杂。
四、爱情不讲道理,与命运一样;Alan和沙特女医生Zarha的爱情,这段很妙。
我想我不用过分啰嗦,爱情是无数必然下的巧合,也是无数巧合下的必然。
这便是这个世界有意思的地方,这便是这个世界让无数想要自杀的人留恋的地方。
在圣城乔装教徒,在禁酒之地痛饮,在碧蓝海底热吻,在绝望之后找到希望,这便是这个世界让人留恋的地方。
————"You're strong and young, and You Have Time."好好活着吧。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事业家庭健康均失意的中年美国人,来到异域他邦,意外地结交了一段不一样的“友情”,还邂逅了一段夕阳红恋情,混乱的人生仿佛又回到了正轨的故事。
主要冲着汉克斯去的,就像是重逢一位多年的好友。
但是这片汤姆汉克斯可能就没打算拍给青年人看,也没打算赚多少票房。
剧情向文艺片?
所以整部电影的节奏特别温吞。
其实生活本身就没那么多戏剧冲突。
电影也拍得平淡如水。
但是随着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阿拉伯的沙漠,还有有钱任性的沙特国王打算在沙漠中凭空建起来的一座现代化城市。
让我们跟随主角一道去了沙漠深处去打狼。
让我们看到了穆斯林的虔诚,到点就跪…… 最后的海底镜头也拍得很唯美。
当然有槽点了,50岁大妈,丑得可以…… 就不能请个40岁出头的徐娘来拍?
还可劲黑中国。
门槛高一点的片子国人很难看得懂。综述剧情:中国人盗我技术、抢我生意,也因为中国人让我留在了沙特,所以我结识了穆斯林权贵女主,反而女主能为我这个老美开生活小细节体现的开明独立而时常感动。哇这题材跨度真大。正如女主说的那句话【the big culture clash】,文化大冲突隐含在“跟人妻投契聊得来会不会有被杀可能”、“能不能随便开玩笑”、“有没有参军打仗愿意用性命去证明爱国的想法?还是认为生活就应该是完成学业然后工作?”、“打猎野狼时有没有看情形决定杀不杀的恻隐之心”、“训练孩子野外生存懂不懂搭A型屋”等的生活小细节里……围绕主题的情节内容十分丰富,感叹作家的阅历。
邮件往来那段儿太出戏了!瞬间回到电子情书1998~
看简介还以为是第二部《去也门钓鲑鱼》,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国王和全息图大概就出来了2分钟左右 Orz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司机小哥的插科打诨,这部片子得无趣到什么程度。
沙特富婆解救中年危机,展现贫富差距然后享受上流社会,中国人最后时刻抢了我生意。导演匡正一下你的表达欲。
剧情平淡无奇,但也许人生就是如此,但重要的是在平淡无奇的每时每刻,保持前进的动力,即使在衰老渐渐来临的时候。
Tom Hanks也不管用啊
无感
@AF381, 邻座的黑哥看的,只是时不时瞄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多逊。
沙特风光片~小本露了一下下脸
A.Hologram.for.the.King.2016.720p.BluRay.x264-DRONES
不明白这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会这么低的分数,但确实很温诺的一部片子,有点黑色幽默,但给人以励志,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点改变
人生的困境,世界的困境……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隐喻也比较多……
风光很美,女医生很有味道,最后床戏之前的铺垫太美太美,连我这样常年浸淫在1024里的人都忍不住稍微一硬。汤叔老戏骨,有他在再烂的剧本也不会出戏。本人对白皮猪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保留意见。
仿佛意味深长,实则莫名其妙。深陷重重困境,突然就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医生可以和病患谈恋爱?
節奏和氣氛令人不安 但是又沒有高潮和爆點 看的很不爽 沉悶沉悶的 倒是導覽上面寫的&#34;原著寓言式故事折射出美國的國際處境及其中產階級的衰退。&#34;是頗符合的
口味不對的雞湯
只看到随心所欲游戏人生,没看出哪里有努力,完全是富豪想象中的中产
无聊、失望
怎么我觉得这片子又刺激又酷又平静!!是因为你们对麦加没幻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