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体
Corpo Celeste
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主演:Yile Yara Vianello,萨尔瓦托雷·坎塔卢波,帕斯夸丽纳·斯昆恰,安妮塔·卡皮奥尼,雷纳托·卡朋特理,Maria Trunfio,葆拉·拉维妮,Giovanni Federico,玛丽亚·克里斯切佐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瑞士,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11
简介:2011年意大利最新剧情佳作,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埃松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以近乎记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位小女孩内心的挣扎 13岁的玛塔生活在意大利南部深处,她在瑞士呆了10年,现在正在努力适应着回到意大利的生活。长着一对明亮大眼睛的她时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用着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受这个城市——她看、她听、她感..详细 >
网红导演大概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过誉期
7/10
宗教问题总让人感觉反胃
一路跟拍 全然没有表演痕迹尤其是小女生萌萌哒一张雀斑脸,把意大利🇮🇹南部的风土人情自然演绎出来
有些情节画面安排的很生硬,但是导演镜头下的女孩既反叛又圣洁。
摄影很有风格,对城市(雷焦卡拉布里亚)市郊的描述很有意大利电影传统。宗教题材写得并不算新鲜(带一点点嘲讽但是中间竟然还带换视点的……),母女戏姐妹戏开了个头后面就写丢了(兴许是故意的)。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片的质量和观感还都要好过[我的女儿],那些比较随意的观察性的段落很是提气啊。
7/10 小女孩在一次次窥探中觉察到了宗教的虚伪本质 初潮的来临既是她局促不安的具体表现 也是她意识觉醒的抽象体现 最终剪下了自己的头发 宁愿在一摊阴暗的浅水池中受洗 反叛现行宗教体系的表意挺明显的 只需要沉浸去感受 其实真的很有拉扎罗的味道 意大利的复古色调 主角内心的隐去 并且附加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可以说是为拉扎罗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架构是很好的,但不知道是我境界没达到还是什么,始终感觉没入戏。
所谓的信仰教习,只能给这位发育中的单纯少女带来无尽迷茫。教职人员毫不掩饰的官腔、功利以及暴怒,心口不一地玷污了本该光洁的圣体,或者说,本该凡俗的圣体。耶稣凡人一面的愤慨与气馁被抹平,他们以为祂完美无瑕的圣光会给自己镀金,不知道那窝奶猫被残忍丢弃后,有些信仰就在巴掌与呵斥中枯萎了。少女Marta的灵气被教会与家庭围攻,海边的一个小出口,意外地亮堂。爱丽丝·洛尔瓦彻真的很会拍孩子与光。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用民谣的方法拍了一个特摇滚的故事。
罗尔瓦赫尔的两种宗教:一种是真正的、本体论上的、神的宗教,第二种是体制化的、属于人类的宗教,后者总是试图去理解与诠释前者。然而,体制异化下的人们自己都陷于现实的苦闷之中。双线的两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可惜的是教堂的故事完全没有深入,女孩的故事情感到了却还是少了点什么(P.S. 对《撒旦探戈》的模仿几乎完全失败,过近的景别和彩色的影像都没有复制出塔尔镜头下的破败与孤独)
用一个纯真倔强的小姑娘的成长过程来展现一些宗教工作者的伪善。背弃信仰,圣像也随大海飘走。格局比较小。导演电影中的姐妹两人总因为争夺母亲的宠爱发生冲突,是不是来源于自己和姐姐的真实经历?
圣体掉下悬崖,因触感后的无法住持,角色的自我观察,在俗世教堂团体中挤压流转,脸颊带有灵韵透出光
3.5;拍得细腻而优雅,多条线索略有凌乱,“坚振礼”的宗教洗礼与女孩的身体发育同步共振,构成身心的成人礼,思想上对宗教的疑惑也逐步显山露水,并与家庭内部的问题勾连,这几方面的缠绕以女孩视点来观测体验,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6.9
这片比较慢热,镜头朴素,故事也并不复杂甚至不乏套路,不过,看到后面对耶稣的另类解读后,感觉这片还是有点东西的。或许老牧师把耶稣解读地像旧约的上帝那样愤怒,不太符合新约大部分文本对博爱耶稣的塑造,不过他所给出的理由是耶稣的孤独和被利用,很是独特。这样看的话,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善良的人身上都有耶稣的影子。而对于片中塑造的大人,我持比较理解的态度。这些大人或许是迂腐的、粗鲁的,神父还参与政治,但是从不少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信仰都是真诚的。面对包括女主在内的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我想象如果是我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或许做的好不到哪儿去。而里面的家人,也并没有很糟糕,仁爱的妈妈就不用说了,哪怕是开始看起来很讨人厌的姐姐,最后体现出她其实是很呵护家人的。所以或许真正称得上坏人的,只有那个扔猫的家伙吧…
奇迹之前,认识自身,放低自我,不炫耀不恐惧,自然就好。
非常好的Coming-of-Age drama,它意图重新叙述Coming into aging 是一个测试、敲打、猜疑、毁坏信仰的过程,然后再意识到重塑的无望。
过分敏感的人活该承受的比别人多,她的感官都是用来放大苦痛的。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了一个孩子干吗还要第二个。
非常动人且细腻、深入,自反的成长故事与清白少年对宗教的质疑结合(作为成人礼的Confirmation、愤怒的耶稣、耶稣像的坠河),目睹小奶猫们被虐至死、初潮、老神父爷爷讲解耶稣的孤独与愤怒(抚摸圣像一段的气场太灵了😭)三个事件设计巧妙转承流畅小景别大量视点镜头呈现召唤自反性共情。很可能是导演个人前三,她应该是很爱这类故事,11年后的《在她们眼中》完全就是这部的童年版/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