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饱含深情浪漫化描述古老生活方式的电影,而这部电影的他者,却是现代社会。
换言之,没有现代社会,这部电影的将失去存在所依的土壤,说起来有点怪,但草原之所以是草原,恰恰是因为其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以及草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这部电影里现代社会是基本缺席的,你看不到一个关于现代社会的镜头,但影片却巧妙的被导演掺进了现代生活的影子,最小那个孩子在念叨要去的大概是某个哈萨克斯坦城市的名字,关于现代社会的新闻被重播,突兀的水晶灯,当然还有片中的海飞丝广告主角--图潘,那是一个跟她妈妈一样厌恶草原,向往城市的女孩儿。
贫瘠的草原和凌冽的狂风,却不会撼动草原原本的秩序,一个类似于族长的西服男(他负责决定一个牧民能否迁徙),以及家长安达代表了草原的传统和它的坚韧力量,在这种原始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和力量的庇佑下,当那个母亲唱歌哄完孩子后依偎到丈夫怀中的画面时,那种温暖让我为之动容。
贫瘠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对草原毫无威胁,草原会自信的用来自先民的智慧和法则去从容应对。
但现代社会却轻而易举的拐走了一个草原的女孩,然后这个女孩儿却只需用一头用过海飞丝的秀发,就轻而易举的征服了一个年轻的牧羊人,面对现代社会,草原才表现出它的脆弱无能,渺小无力。
影片在一开始就展现了草原的绝望和浓厚的死亡气息,面带死色的阿婆,像卖凉菜的机械臂一样在驱赶着奶酪上飞舞的苍蝇,一只只死亡的羊羔,草原在垂死中挣扎,终于诞生了希望的羔羊。
影片末尾出现了两条通往未来的迁徙之路,一条寻找女人,一条寻找肥沃的草地。
草原会不会死,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导演想让草原好好活着,像大海一样好好活着。
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那么真实那么自然,简单到让你以为是记录片,看完后试图去分析找寻其中的深度,都觉自己是可笑的。
这是一部哈萨克电影,一个水兵退伍后回到哈萨克大草原,投靠了他的姐姐跟姐夫过着游牧生活,小伙子憨憨直直,安排的相亲时一个劲介绍在军舰上的奇闻怪事,而他相亲的对象的名字叫Tulpan(图潘),影片一直到片尾都没有见到这位姑娘的样子,相亲的结果是姑娘嫌他的耳朵大,不喜欢他,这完全打乱了小伙子的人生梦想,而姐夫家的羊群又遇上问题,新生的羊仔没有一只能存活,渐渐的他跟姐夫之间也越发矛盾,以致最后他踏上奔往城市的车子想离开早原,故事就简单的述说着,没有太多角色,姐夫一家子有几个小孩子,加上小伙子的一个朋友,另外就是相亲对象那家的父母了,但每一个人是如此可爱,那整天骑着木棍当马要小伙子带他去城市的小外甥,那一天到晚爱唱歌的小外甥女,那个爱好收藏色情图片的朋友,甚至连那头追着摩托车的母骆驼都是那么可爱,故事是如此自然的发展着,镜头带给我们的草原是如此荒凉,风沙满天让人错觉是在沙漠,带着沉重但不觉压抑,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原始而粗旷,没有一丝做作,不带一点烟雨江南。
最后痴情的小伙子讲了很多的章鱼故事却仍然没有得到姑娘的青睐,但他在离开草原的最后一刻放弃了去城市发展的想法,选择去继续坚持自已的人生梦想:在草原上,找一个老婆,养一群羊,有一个能收900个频道的电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牧羊人,当然能有一个摩托车就更好了。
影片充满了幽默感,画面呈写实风格,整个片子没有配乐,整个过程你的眼睛会充满笑意,很愉快的经历,一直到昨晚的梦中,脑子里还在盘旋那个小外甥女唱的那首歌,还有那股草原上奶白色的龙卷风。
内容和电影无关。
只是自己的一段独白。
前不久一个人徒步了一小段西藏,搭了一辆藏车,由于和司机语言不通,无意间进了牧区。
其实我一直很想住在藏族牧区人家里,哪怕亲眼见识一下也好啊。
这样才能叫做正真的体验生活。
但一个女生多少不安全,朋友们也一直在劝我不要冒这个险。
加之牧区人烟稀少,往返都没有办法。
所以,我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没成想,这次误打误撞进了牧区。
给大家简单说说牧区的情况,和电影里很像,方圆几十里也就一两户人家,很难搭到车出去,走到国道上还有十几公里。
天色渐黑,准备在小山头搭个帐篷,听见了狗叫,害怕有野狗(藏獒)。
而且这里的老鼠巨多(地上密密麻麻全是老鼠洞)。
当下旁无一人,只有无尽的浓密的夜色。
当时内心的确有点慌,想了无数种方案,也做好了通宵的准备。
远远的,在黑夜里出现了牧牛人的身影。
内心一阵狂喜,也明白这是我最后的机会。
他对牛的方式就像电影里的人对羊。
没有办法了,我鼓起勇气,冲着夜色里他的方向喊起“我能在你家里住一晚吗?
”。
当时,我确已有着被拒绝的心理准备。
“可以——”黑夜里的身影犹豫了一下,最终平和的回答了我呼,一颗大石头落地了。
我走过去,渐渐看清了他,一个帅气的年轻小伙,22岁上下。
简单聊天几句,发现他汉语讲的很好,是在云南上学的大专生,是家里第二个儿子,我叫他二哥。
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嫂子,一个侄子。
还有一个老母亲。
他打电话告诉了家里人。
不一会又来了一个年轻人,是他的侄子。
他的侄子在兰州上大专,汉语讲的也还算好。
不如二哥热情欢迎我,一路上都在盘问我,我也耐心回答他,毕竟住在人家家里要让人家安心。
又过了一阵子大哥也来了,一上来就要帮我背包,问我走了多久累不累。
但他不太会讲汉语,我们交流纯粹靠互相揣测对方用意。
他从头到尾,直到最后我离开时都是对我照顾最多的人。
走了很远的路,终于到了他的家。
巧合的是,上午我来敲这家的门想要休息一会,不巧他们都出去参加赛马节了,没人在家,我最后是被这家养的三只藏獒的吠叫声吓得落跑了。
进了门,见到了老母亲,一个彪悍的藏族老妇人。
老母亲并不欢迎我——我是住在他们家里的第一个汉族人。
一进门就要看我的身份证、学生证。
三兄弟不停替我用藏语和老母亲解释。
老母亲渐渐平和下来,还会时不时用她明亮犀利的眼神上下打量我。
她只会说一句汉语“吃——吃——”端上牛肉“吃——”端上酸奶“吃——”端上藏粑“吃——吃”这几乎是我和她唯一的交流。
嫂子在喂养着婴儿,敞露着胸脯。
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介意。
刚开始,我真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瞟了几眼,虽然我也是女的,但从未见过如此场景,不免十分好奇。
然而每个人都很自然,就像是吃饭一样的事情再平常简单不过。
老母亲手里的针线活也从未停下。
牧区的网很微弱,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我们一直尝试加个微信,但没有成功。
是在我回到拉萨后才收到了他们的好友申请。
那一夜里,因为没有网,我们用蹩脚的汉语互相交流着。
我为他们朗诵了一段文章,是阿根廷学者写的一本哲学书。
我为他们选读了其中的佛学部分。
但没有人听懂,大家一阵哄笑。
当我把大昭寺布达拉宫的门票递给老母亲时,没有想到,严肃的老母亲居然脱下了帽子,把门票放在头顶,嘴中还默念经文。
她的专注和虔诚,让人忘记了这只是一张门票而已。
这是我见到的老母亲唯一谦和柔软的时候。
这种虔诚和一路跪拜到布宫的人我想是无异的。
就像电影里的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在无人的旷野里,有着最质朴无华的感情。
第二天一早,我离开了这里。
带着从未有过的平静和感动。
走之前我在枕头底下塞了200块钱。
大哥一直送我到门口,又往山下走了50米。
分别时,我告诉他去枕头下面看看。
我赶紧快走起来,害怕他追过来。
然而身后还是传来他的声音。
我告诉他这是我的心意,请他务必收下。
说罢,头也不回的走了,永远离开了这里。
想要说的太多,可无奈水平有限写额额出的太少。
这种深刻的体验我永远也写不出来。
这部电影吐槽的人很多,评分也不高。
我想,不是理解不够,而是体验太少,所以很难深入人心。
一种质朴、一种平静、一种义无反顾或者破釜沉舟。
这样的生活,是一种最朴实无华的幸运。
沒想過【大耳無罪】(Tulpan) 是一齣如此討好的電影,難怪在多個電影節中均獲好評。
故事其實頗簡單,就是一個愣小子求偶的故事。
那好看在甚麼地方?
我會說是男主角那份專一和純真。
我覺得他每個表情都很真、很肉緊,能讓觀眾感染到他的喜怒哀樂。
除了男主角,電影中的動物也是挺好看的。
好喜歡獸醫替母羊看病,還有男主角接生小羊的兩段,完全展現出在原始社會中,人和動物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電影中,男主角的姐姐和姪女唱了一首很動聽的歌,可惜聽不懂歌詞,不知道在說甚麼。
不過不要緊,單聽旋律便教栗陶醉不已。
總的來說,這是一齣輕鬆有趣的異國小品。
bc在四月底便會上正場,屆時大家請勿錯過啊!
对这类题材感兴趣,因为具备可操作性。
但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拍摄用了4年!
若果真如此,那就很难了……对此表示一点怀疑。
如果是4年,那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
片子里大量采用长镜头。
虽说大量采用长镜头,却不是“纪录片”风格。
演员的调度和走位都是经过设计。
而且也没有强调“纪实”。
应该就是导演喜欢的风格。
但通篇的这种长镜头有时会有出戏的感觉。
尤其是在主客观转换和演员复杂调度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感觉。
那时会觉得是出于“技巧”或者过于强调“风格”。
水兵执着的想要做一个牧民,让人想到对土地的依恋。
可现实环境又那么严酷和贫瘠,在这也许体现了民族的根性。
而“上进”的女孩,开拖拉机的朋友,包括最小的外甥都向往城市,这大概就是现实吧。
导演没有强调这种冲突,只是提到,甚至没有更深入的去讲水兵为什么执着的做一个牧民。
非常好的电影,能看出拍摄的难度非常大。
这种长镜头的方式很考验演员表演。
而且片中大量的动物和小孩子的戏,更难了。
戛纳的一种关注应该是对独特的人文发现的奖励。
这片子最优秀的部分大概就是真实,哈萨克草原上牧民的生活。
并不是通过“纪实”的表现形式营造,而是纯粹的表演得来。
我在安拉穆图有个家。
在那我是一个勇敢的牧民,有着自己的羊群和骆驼。
每天看着日落和日出,放着我的羊群。
挥着我的皮鞭。
风暴来临,勇敢地捍卫我的家园。
保护我的羊群。
看着孩子骑着木竹马。
“Tulpan”在哈萨克语中是“郁金香”。
这样一个大漠黄沙朔风凄厉的边塞片子,哪儿来的郁金香?
我看大漠边陲的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猎奇——我对那种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族游牧生活非常感兴趣,就好比当年抱着三毛的散文一本本读下去,想看看在那么贫瘠的地方,幸福的花朵怎么绽放。
电影《图潘》上来就满足了我的好奇心:退役水手Asa在姐夫Ondas与朋友Askhat的陪同下到姑娘图潘家去求亲。
图潘的父母面色严肃,正襟危坐, 姑娘图潘在帘子后面露出一只眼睛偷窥这个滔滔不绝话多得要死的年轻人。
求婚礼物是个蒙古包里完全没用的廉价枝型花式大吊灯,图潘父母倒是收下了。
回家路上Asa美得冒泡儿,不顾风沙大声歌唱——他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哈萨克北部贫瘠的大高原上,Asa想要当个牧羊倌,就必须得有家室。
在自然环境无比恶劣的戈壁环境里,一个人战斗只有死路一条。
可惜Asa没能高兴多久,人家姑娘嫌他耳朵太大,加上又想要进城求学,不愿早早嫁人。
可Asa这小子死心眼,连脸都没看着,就对人家的粗辫子和小手背着了迷,借着小小的狭窄的柴门缝隙,给图潘讲他的梦想——蒙古包,大漠,羊跟骆驼——苦苦哀求姑娘下嫁,结果还是被图潘彪悍的娘给叉了出去。
成家梦断的Asa,是继续留在姐姐家里寄人篱下,还是放弃当羊倌儿的梦想,随朋友进城打工?
《图潘》求婚的部分很让人联想起《图雅的婚礼》,但之后的情节发展并没有后者那么曲折,影片俘获人心的是全那些淳朴自然的细节:待客时简陋的奶酪和嗡嗡翻飞的苍蝇,做奶酪的长铁桶,帐篷顶上晒着风干的坚果,哈萨克北部戈壁的漫天风沙,小羊羔出生时人可以不顾腥臭与血水嘴对嘴的为其做人工呼吸,小女孩儿蹲在帐篷角固执的大声歌唱,舍不得自己孩子的母骆驼跟着摩托车嗷嗷嚎叫追逐……严酷而贫瘠的生存环境,让人的心变得坚硬而粗糙,但粗糙表皮的下面,在漆黑的夜里,在呼啸的风中,在倔强的歌声里,不能被夺去的是梦想,尊严,感动,还有欢乐。
主人公Asa把他的蒙古包、大漠,羊跟骆驼画在水手服大领子的背面,对着小小的一角镜片仔细审视自己的大耳朵。
Asa美丽的姐姐在严厉的丈夫与年轻的弟弟之间左右为难,杂货车走过扬起的尘烟里,捡起遗落的糖块,仔细吹去上面的浮土。
Asa的大侄子每天像狼一样忠实的保卫着唯一的收音机,给父亲重复一天里所有的重要新闻。
最小的孩子拖着他的木马,咯咯笑着,在广袤的看不到边际的大草原上撒欢儿的跑,跑,风中传来的,是姐姐永不间断的歌声。
我为这样的人们深深着迷。
我相信导演Sergey Dvortsevoy也正因为迷恋,才拍出了这样一部优美而震撼的边塞电影。
在纽约电影节上,Dvortsevoy说八成的镜头都是无剧本的临场发挥。
在哈萨克斯坦生活了28年的他,一直被荒芜大漠上人们内在的平静与欢乐所吸引,他想展示他们的生活,挖掘他们的内心,寻求幸福的秘密。
我想,这是为什么他不遗余力的刻画牧民生活的细节,孩子们脸上丰富的表情,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幽默而舒心的片段,甚至包含了真实又残忍的羊羔产仔过程。
所有的人物都那么真切,就连恶声恶气的姐夫,也有大风沙中接生小羊的温柔一面。
Asa终究没看着图潘姑娘,我也没见到戈壁上开出不切实际的郁金香来,但我知道,漠漠边尘里,昏昏朔气中,那些梦想的花儿啊,原来从不曾凋落。
无法想象在这片风沙之中是怎样生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
他们在天地之间,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虔诚的活着。
里面有很多对立体。
爱唱歌的女儿,喜欢听新闻的儿子,一直梦想去安拉穆图的小男孩,善良的妻子,刻薄的丈夫。
每当女孩唱起歌的时候我都很感动,尤其是和妈妈一起唱的那段。
阿莎给母羊接生的场景让我有点崩溃。
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外的东西。
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的真实。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可能是2008年拿下最多国际奖项的电影(从戛纳到东京,从伦敦到蒙特利尔……)。
《图潘》●导演:谢尔盖·德沃兹弗依●主演:托勒普伯根·巴依萨卡洛夫如果你喜欢《图雅的婚事》,想再来感受下大漠的荒凉气息,那选择《图潘》(Tulpan)是件不错的事儿;如果你对《图雅的婚事》的理念和追求不大满意,看《图潘》同样是绝佳的选择。
图潘和图雅,两位姑娘的名字多么相似,故事剧情也都跟她们的婚事有关;不过在哈萨克人这里,被追求的图潘只是个幌子,从头到尾她都东躲西藏,被遮得严严实实,连露个小半边脸都是难事。
“图潘”还有郁金香的意思,这朵不曾绽放的郁金香,隐在幕后无人知。
再到后来,图潘的意义就不只跟一个女人有关,只作为美丽的化身出现,预示了人在大漠里生存下去需要的勇气。
求婚的年轻小伙烦心无比,只因图潘嫌他耳朵大,另外图潘那位彪悍的母亲也没让他少吃苦头。
影片讲述一出求婚不成的戏,在恶劣的环境下,小伙心存很多梦想,但前提是他要找到一个女人,否则就只有吃风沙干等死。
结婚意味着单独的个体结合为伴侣,这在《图潘》里起到了关键的暗示作用,它跟人最本能的繁衍有关。
毫无生气的荒漠上,蒙古包是个孤零零的存在,然而它又像一个母体里的子宫,里面住着一家人。
不过,《图潘》的故事真没什么说头,导演坦言过半内容是身在荒漠临场发挥而得。
影片营造出粗糙的影像质感,没有配乐,排斥了任何可能造成美化的人为添加。
影片的长镜头设计才叫一绝,拍摄难度足以让人目瞪口呆,绝不是憋着一股劲拼出了多少分钟而已。
沙暴肆虐时天地昏暗,乌云携着闪电,人类在大自然的气象变化面前渺小而无力。
小伙替羊接生一段,时间仿佛凝滞了一般,他又吹又拍、连拉带扯,分明可以当作牧民入门的教学影像。
这听起来好像很闷,实际上不是。
这部电影相当欢乐,细节生动,处处是生活幽默,有冷有热。
家里的三个小孩各有所长,唱歌听广播拖木马,纯真的天性足以让你莞尔。
小伙的损友中英美文化的毒很深,天天吹水。
他的存在以及不时出现的城市字眼都连接了外面的世界,仿佛这片荒漠以外,才是属于人类的地方,而他们是被流放了的。
这些人都不像在表演,更接近于本色真实的一面被偶尔捕捉到。
发情的牲畜,爱子心切的母骆驼,舔了舔小伙子的羊,人跟动物在某些时候也有情感共通的地方。
如果它们能在无意中逗乐你,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9b7/5e5090.html】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注重写实风格,羞涩求爱、恶劣荒漠加上如有神助的动物生灵,《图潘》让人眼前一亮。
———Jonathan Rom ney(《Screen Daily》)
帐蓬里面的每个人都很固执。
姐夫固执地守在已经非常贫瘠的草原上,照料羊群,做一个牧民,养活全家。
大儿子每天固执地抱着收音机收听各个电台,仔细地听着新闻,晚上再一字不漏地报告给父亲。
女儿固执地爱唱歌,是一刻不停用尽全力地唱,仿佛她的生命就是为了这首草原的歌。
小儿子好动可爱,整天在跨下拖着一根木棍当马骑,他虽然年纪小,也有自己的梦想,不断固执地问:我们要去阿拉木图吗?
牧场老板很固执,面对亚莎提出给他一群羊的请求,只说:没有老婆就没有羊。
在草原上,没人给你洗衣做饭,捱不过一个星期。
甚至连没有露面的图潘也很固执,只凭亚莎的大耳朵就否定了这个求婚者,到城市时读大学去了。
主人公是大耳朵的亚莎,他固执的梦想是在大草原的星空下,建立起小小的乐土,在那里应有尽有,搭起有图案的白色帐蓬,有电视机,有自己的农场,在那里建立童话式的生活。
他对长得非常像杜汶泽,不断劝说他到城市去的那个司机朋友说:我不稀罕你的城市。
是的,他们是越来越少的草原游牧生活的坚守者,大多数人已经到城市去了,只有他们固守在这越来越被沙化成荒漠的草原上,他们的魂被草原吸引,梦想虽然在不断修改,比如将帐蓬改造成装着太阳能电池板屋顶的酷房子,但他们的梦仍然根植在这个草原。
只是,这个梦想虽美,但却是残酷的,“没有老婆就没有羊”,简单的话蕴含朴素的道理,草原梦想的实现需要男人也需要女人,没有女人的坚守,男人也许能捱一阵子,但能捱得长久吗?
自始至终没有露面的“郁金香”走到城市去了,亚莎的姐姐会是最后一个陪伴男人坚守草原的女人吗?
或许,小儿子不断反复的问话给出了答案,城市的诱惑巨大,后继者最终还是会到阿拉木图去。
也许不该这样悲观吧,可以看到的希望是,亚莎曾反感姐夫用命令的口气对他说:我说不就是不。
但影片的最后,亚莎用姐夫的语气对司机朋友说:我说停就是停。
也许这就是牧人的顽固吧,有这样的顽固的精神,草原的魂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说不定,真的能建起有自来水和900个电视频道的草原呢?
在看过《图潘》之后才意识到,德瓦茨沃伊能够在天人交战的语境下成功分娩出《小家伙》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尽管他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是以男性视角来叙述的,但作者却为他的男主角「娶」了一个极为女性化的名字。拿《图雅的婚事》来对比,乃是完全低估了这部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有着彼此推动和互相成全关系作品的力量。依我看,那句铿锵有力的《耳朵大有福》才是回应「耳大无罪」的真理。显而易见,哈萨克草原上的风沙与人类渺小的身躯形成巨大反差,不管牧羊人与梦想的相遇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还是包办婚姻的产物,也不管最终他是选择了游牧生活还是去到城市参与现代文明建设,这些都是肤浅的表象和完全构不成矛盾的矛盾。在缺乏资源的文化荒漠中,真正根深蒂固的问题是阶级分化与种族歧视让本来就有着极高致死率的「文化交流」和「基因改革」变得难上加难。
那些花儿
别具风情
外星一样 羊羔 广角景深旋转 沙始沙终
70分
要是能在电影院里在看一遍就好了~好美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就替羊接生那一幕比較不錯。對中亞電影還是提不起興趣……
人总要有一个念想,不管愿望是大是小,总归是在艰苦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希望。最终不是人改变了环境,而是人向环境妥协。
有的人选择走向城市,有的人选择继续留在草原。理想在哪里都一样的闪光。
歌儿是真的好听
今天做了两个小时挣扎快乐的牧羊人!
影片里声音太满了,很吵。没想到直到最后女主的正脸都没见到。
太猛了,太原生态了,好多情节都特别有意思,唱歌的小女孩,听新闻的男孩,要去阿拉木图的小孩…保住羊群的父亲,想要完整家庭的母亲,想要结婚的舅舅…全手持的摄影真的太猛了!
颇值得玩味
真心喜欢不起来,觉得挺无聊的,至于图潘到片子结束也没露面,这点还蛮明智的。很多片段都借助动物完成,这真的很难预判诶,动物的表演加分蛮多。生活也是真的苦啊
返璞归真的电影,很棒。拍摄的难度看着很大。
牛逼如紀錄片
很棒很优秀
08戛纳一种关注最佳08东京金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