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某时
Sometimes in April,泣血四月
导演:哈乌·佩克
主演:伊德瑞斯·艾尔巴,Carole Karemera,帕梅拉·诺姆韦特,奥里斯·厄休罗,弗雷泽·杰姆斯,Abby Mukiibi Nkaaga,Cleophas Kabasita,诺亚·艾默里奇,德博拉·温格,Peninah Abatoni,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卢旺达语年份:2005
简介:《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详细 >
每到四月,生命的空虚感和珍贵随雨季袭来。1994.4.7-6月中旬“胡图人和图西人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相同。1916年,比利时从德国手中接过了对卢旺达的控制权,建立了一个残酷的种族阶级和剥削型霸权。图西人继而凌驾于胡图人之上并对多数胡图人感到厌恶。1959年,统治权又移交到胡图人手上,但由于种族冲突,胡图人对图西人展开了隔绝性的空前大屠杀,图西人和持中立态度的胡图人被迫流亡。1988年,流亡难民成立了RPF(卢万达爱国阵线)力图重返家园。1990年,在RPF基地乌干达,他们发动了一次反对胡图政权的战役,最终被法国和比利时维和部队调停。1993年在联合国帮助下双方达成和平协定,至此战争和屠杀才真正停止。胡图人为了保护他们的权益,一些极端主义分子不顾协定,发动了一次空前的预谋性的灭种大屠杀。”背景介绍让观众更清楚两族之间的纠葛。
我们的历史在哪里?我们敢面对我们的羞耻吗?
仇恨让人家成为地狱
平庸的煽情
战争,屠杀,只装得满满的悲与痛...
完全没有拍出恐怖残暴的感觉,视觉效果一塌糊涂。其他方面倒还都过得去
这部片比卢旺达饭店真实多了。相比之下,卢旺达饭店实在小儿科、艺术化、有点太假了。《四月》才是那个应该得奖/广泛为人熟知的电影
3.5星。这个电影太长了。而且没有《卢旺达饭店》有故事性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当卢旺达的屠杀和雨季一起来临时,我们却在问着“胡图人和图西人,哪个是好人?”就像片头打出的那段马丁的话,“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100天,一百万。这部电影想静静的讲诉每年四月便会萦绕在主人公心里的空虚和低落,电影所直视的残酷却让鲜血如同在自己身旁流过。
somewhere in the world
跟“卢旺达饭店”一样,也是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
早已看过,却不在名单上。
组织得太散了,音乐不错。也看在立意和视角的份儿上,三星半
迄今关于卢旺达的电影都不能令人满意,只有被害者视角,完全缺乏暴民视角,好像他们不是人似的,好像电台一煽动就能掀起屠杀似的,可是不弄清暴民的个体经验和组织机制,又怎么称得上反思?
节奏拖沓,配乐太满,都是此片的问题
这部完全是西方视角的卢旺达内战,比同类型的《卢旺达饭店》境界差多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根源之一是欧洲(卢旺达是比利时)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
杀戮的容易。没有仇恨也可以杀戮!
什麽理由的屠殺都是對人性的諷刺.
越是贫穷的国家内部越是混乱,到最后还没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