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金羊毛看节拍器的时候就很想看这部片子,看的过程中恍然大悟,是类己的故事,哈哈未成年女孩胆怯却又勇敢,有着自己的倔强和善良。
我想导演还是很了解人性的,那个年龄和经历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任何一个感觉可以依靠的人,都是会去相信他,依靠他的。
至少我很长的青春岁月,都是那样的相信别人。
底层的朦胧爱,是没有的,只是彼此获取利益,很赤裸裸。
主角一直也没有主意,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但是却勇敢的走出来了,喜欢这样的故事和结局。
最近看过三部电影,表面上非常不同,却又不得不让人联系到一处。
《万福玛丽亚》(Maria, Full of Grace)说的是哥伦比亚少女铤而走险,偷运毒品到美国的故事。
偷运的方法是将毒品包裹起来,吞下去,倘若不小心,毒品破裂,立即就会死人。
整个过程几死几生,不过还好,最后有惊无险,马里亚留到了纽约,面向一个完全未知的未来,因为回头无岸,有的只是无边的绝望。
阿富汗电影《摘下面纱后的少女》(Osama)说了个真实故事:塔利班统治期间,一个女孩父兄都在战争期间身亡,母亲失业,可是在塔利班政权严禁女孩在无男性家属陪护的情况下出门,所以根本无法去工作。
Osama只好女扮男装出去找生路,每天都走在死亡线上。
孰料不久,就被塔利班征去参加军事训练,身份暴露,本应判死刑,最后这个还未成年的少女被赏给塔利班一个妻妾成群的小头目,从虎口走向了火坑。
片中女性的绝望让人触目惊心。
现实生活也差不多,饰演女主角的演员电影演完后,命运仍然没有得到多少转机。
想来魏敏芝比她还要幸运得多,好歹还去上了大学。
最悲惨的是柬埔寨的影片《插田人》(Rice People)。
片中说的一户人家,只有一个男丁,却在犁田的时候踩中刺中毒身亡。
种植和养家的压力几乎是灭顶的,让这个守寡的母亲神志不清。
最让人感叹的还是下一代的命运,一季水稻还没有插完,父死母疯,大大小小七个女孩在近乎绝望的环境下,以血肉之躯阻挡命运之轮对自己的倾轧。
此片画面优美,但人物命运实在悲惨,让人感觉如同十八层地狱,一层层在面前打开。
更可怕的是,这不仅仅是电影,它是很多贫困地区女性的写实。
三部影片都把镜头对准了在生活中挣扎的贫困少女。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或是说,把美毁灭给你看。
相对于这些地方而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如若天堂一般。
只是让人无法心安的是,贫困地区的女性,生存仍然非常艰难。
比如农忙季节,农村的妇女一般情况下非但要下田下地干活,回家还要做饭,清早还要洗衣,有的还要带孩子。
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条件,没有机会,也没有人关注。
她们不会来上网,也根本不会知道博客,她们没有声音。
可是她们绝大部分人就如上面三部影片中那些女性一样,十分坚强,也十分乐观,不管多少压力,即便自己的生活四面楚歌,也要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未来,送给自己的儿孙。
这样去看电影,不知有无问题。
朱光潜老先生说审美就要保持距离,无距离则无审美。
可是我等俗人,免不了还要把距离拉近,看看这里头的真实人生。
这几部影片都在国际上有很高声誉,可是大家宁可不看这样的片子。
世间少一奥斯卡,少一金熊,少一金棕榈,太阳照样升起。
让一些人在绝望的深渊中看到亮光,则善莫大也!
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哥伦比亚少女玛利亚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用吞服毒品胶囊的方式帮毒贩子运毒品的故事。
其中经历了种种波折,甚至包括同伴因为毒袋在体内破裂而被毒贩子开膛而死的遭遇。
并不复杂的电影却另我印象深刻。
在看电影前已看过简介,知道这不是一部温情片,讲的也不是很温情的故事。
相反整个电影的前半部分都在暗示悲惨的结局,但是看到玛利亚的同伴被开膛取毒的那一幕却依然很震惊,震惊与那些人的残忍。
看完回想起也知道这几乎是必然结果,那些毒贩在暴利的驱使下完全没有人性可言。
如果说电影只讲玛利亚的同伴因为毒袋破裂而死亡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悲情剧。
有了接下来的一幕才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残酷。
这部电影让我难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导演的拍摄手法,或者说讲故事的方式。
其实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手法很简单:平铺直叙。
没有大卫林奇式的梦幻也没有我们常说的蒙太奇,整个电影就像一个贩毒纪录片,朴实的讲述一个贫困地区的年轻女孩子如何受屈辱,如何遇到毒贩,如何在毒贩的指导和帮助下吞下毒品.......色调普通,甚至可以说明快,没有悲情戏里常见的灰色调或者暗色调,甚至有点刻意欺骗观众之嫌。
在我认为最悲惨的部分也只是轻轻带过,跟电影其他部分没有任何手法或者技巧上的不同。
最后玛利亚和她的另外一个同伴逃离也是去找死去同伴的姐姐,也算有惊无险,顺利把毒品还给了毒贩保证了家人的安全。
这种近乎冷漠的拍摄手法马上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大象》,讲两个高中生在一个平常的日子制造的一场校园枪击事件。
《大象》用最平静的手法讲一个最骇人听闻的惨剧。
那不电影里导演极力刻画那所学校的普通学生的生活,那些生活越正常越普通越平淡就越反映出枪击事件的突然和不可理喻。
这部电影拍摄的手法越平淡越让人感到事件的残酷生活的残酷。
那些少女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也反映出贫穷对人的心理甚至精神影响多么大。
看电影的时候几乎同时想起几年前在收获上看的陈丹燕的中篇《慢船去中国》,小说讲八十年代的一家上海人为出国付出的代价和出国后的生活。
这家的大女儿从小就做着出国的梦想,除了英语什么都不愿意学,等到真的出了国却无法面对美国并不是处处黄金的现实最后精神失常。
她的爸爸出国照顾她,为了留在美国不惜故意让车撞,又把他的小女儿接到了美国念书。
我当时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上海人的生活条件算好的了还那么想出国很不可思议。
现在才明白其实什么样的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和抱负,没有革命家或者科学家文学家诗人们的浪漫和伟大。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房子车子甚至更多的时候为了吃饱一餐饭而辛苦奔波。
我在船厂实习的时候看到有些工人为了并不算太多的工资而在狭小的船舱里烧电焊,忍受着酷热和焊丝燃烧后产生的化学气体,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些工人整天用气枪烧变形的钢板。
这些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干最重最没有前途的活,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后几个人一起出去喝酒。
他们中的很多人十年二十年后还是干同样的活,只要身体不垮。
这就是有些人的生活。
除了多读几年书我跟这些人没有区别,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由于看到和经历过太多的贫穷和辛酸,我一般对那些所谓的悲情戏很不屑一顾,拍得假的会让人恶心,即使拍得很真实又能怎样?
鲁迅教育我们要“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有时候却在想直面之后又能怎样?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革命家。
而且即使我们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又能怎样?
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能拯救多少犹太人的灵魂?
我有时候又想也许是我自己太软弱,不愿意面对现实。
也许我们不应该要求太多,也许我们只要做能够做的事情,也许我们只要写出真实。
也许我们应该放弃所有的修辞放弃所有的手法先写写最普通的生活,最普通的人。
《万福玛丽亚》以其冷静克制的风格呈现、内核却是世界性苦难的问题、与金基德残酷外部世界《撒玛利亚的女孩》相比较、影片中的美丽女主角表现出来的沉稳、独立、隐忍、富有同情心等美好品格隐喻着宗教类型的化身,但现实中用身体去贩毒携带出境,用青春的生命去铤而走险,内心萌芽实施的这种恶的走向,人性总是充满着矛盾,电影也真切地表达了这种双重性。
第三世界国家向往的"美国梦",往往就是一场豪赌,生命的赌注新闻报道中整船、整车厢、偷渡窒息死亡的案例世界为之震惊,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叩响达闯这道鬼门关,《万福玛丽亚》中也是用这样的主题揭露这种丑恶的交易,影片没有用太多残酷的画面来表达,而是通过玛丽亚的经历和内心变化来影射。
导演乔舒亚.马斯顿以拍摄美剧作品而著称:《新闻编辑室》、《扪心问诊》第一季、《柏林情报站》第一季、《傲骨贤妻》第五季、《六尺之下》第五季等都让人津津乐道,电影《骨肉之躯》、《万福玛丽亚》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片名如果直译的话叫做"恩典满溢的玛丽亚",译为《万福玛丽亚》很贴切了一点也没问题,宗教完美化身的玛丽亚与影片中玛丽亚的运气与善良有着点滴相伴,罪孽中的悔意和怀孕检查中对新生命的希望喜悦,在返回故乡机场的入口处毅然地回头留下来,《万福玛丽亚》导演应该也是在祝福剧中人物和现实世界类似的人物,隐隐感动的同情心,饰演玛丽亚的卡塔琳娜.莫雷诺演技自然有深度、同样也楚楚动人。
“其实”真实的故事,那些第三世界的国家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无关悲剧。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显得很客观,甚至近乎冷漠,只是平静的用摄影机拍摄着每一个人物、画面。
一场贫穷与挣扎的虚幻的美国梦。
在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商业机器中压得粉碎。
让我瞬间想到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快餐帝国。
对于大多数来自不发达国家的移民,他们又能怎样为梦想奋斗呢?
国家不能保证提供良好的教育及生活娱乐,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及文化的侵略使人们无不想去创造更好的生活,身处的环境无疑是在摧残人的欲望。
于是快餐帝国中是冒着被击毙的危险穿越边境在屠宰场里拼命干活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为了赚取更多的工钱,时刻处于高度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事故,影片中一位工人因操纵失误被绞断一条腿,如同那些被送进绞肉机里脏污的牛肉一般,只是,失去的还有人的自由与尊严,更别谈遥远的梦想。
其实对于贩毒又能表示怎样的感慨呢,万福玛利亚中一方是残忍榨取贩毒女获取暴利的毒枭,另一方面是面无表情按规章制度执行任务的海关警察,对于玛利亚与露西这种怀抱美国梦的天真女孩是一种无尽的摧残,纵有千般苦,更与何人说?
影片中哥伦比比亚的大毒枭们把她们当做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正正经经的把她们当做公民一般进行盘查,到最后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只是在两方都没有话语权,任凭宰割与折磨。
当影片中未婚先孕的玛利亚吞下一粒粒装着毒品的包裹时,其实已经失去了一切。
露西在一旁教导着她如何不让这些定时炸弹引爆。
玛利亚是天真的,露西是麻木的,露西对玛利亚是同情的,但她也无能为力去挣脱。
两人连同其他贩毒女共同维持着之间脆弱的小社会,仿佛是这个冰雪世界中一丝燃尽的火苗。
而玛利亚开始依然相信世界是好的,并且时刻显示出在家乡时的那种善良品质,只是这是毫无用处的,只会是更多的麻烦。
同行的布兰卡来到美国立刻发生了质变,或许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只有钱才能改变所有。
所以当露西死去后玛利亚带着她去找露西的姐姐时,布兰卡认为是个累赘。
他认为自己早已调整好心态,去使自己向其他人一样正常工作。
但无疑他们是彼此依靠的,也只能这样。
在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时,这无疑是个考验,只不过最终没有奖励,你只能在坏与更坏中艰难的抉择。
最终她们拿到属于她们的那笔钱准备回国时,在机场玛利亚犹豫了,然后是坚定了,转身默默离开,毅然决然的决定留下,留下困惑的布兰卡。
可能她知道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放弃理想接受勇气去面对未知的苦难,自己已经见识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只能在这疯狂冷漠的社会中夹缝求生。
同时存在着另一种理解就是,与其干着危险的贩毒行当,不如去向其它底层的穷苦人民一样去奋斗,尽管生活是艰辛的,但一份平淡不受打扰的生活就会给自己莫大的满足与安慰,虽然也只是奢望,也要好过之前虚幻天真的梦想。
影片开时前的哥伦比亚小镇给我感觉像是很多的中国社会场景,工厂的工人、街头的混混、酒吧里虚度时光的年轻人。
在中国有时也会感觉如此,无论我们的追求如何的不同,房子、车子、伴侣···或是你完全的推开一切去追求恬淡,我们都是原始的,是等待加工的材料。
从大的消极方向来说无论我们如何自己去选择,我们都是被选择的,最终流入庞大的生产机器,如同快餐帝国中的压肉机制造出的牛排一样,成为一个个的牺牲品,去满足这个社会庞大的胃口。
但无论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人,我们都会为自己而奋斗,不是么?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想不管海明威所说的美好是何种意义,我们都在为这两个字去奋斗,你的命运总在你自己的手上,即使存在大的宿命,但一个小小的命运的改变足以使你幸福。
人生陷入困境是常事,在《万福玛丽亚》中,我们看不见哥伦比亚浓郁的民族风情,听不见那大海温柔的叹息,唯一得知 便是生活在那种穷困环境中的人们。
《万福玛丽亚》是导演乔舒华·玛斯顿的电影处女作,有过拍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的经验,《万福玛丽亚》这样的电影也自然是驾轻就熟。
平实流畅的叙事,客观冷静的记录,将每一位观众都引入一个罪恶的魔窟之中。
当一个十七岁的小女孩怀着身孕决定运送毒品补贴家用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上帝死了。
生活大概远比电影要残酷。
每次看欣赏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时候总要做一番挣扎,在这些国家中,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真实故事在上演,大多数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和死亡的。
导演在《万福玛丽亚》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刻意去强调环境的艰苦,而是通过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哥伦比亚底层百姓的情困潦倒。
在电影中,玛丽亚一方面受到残忍毒枭的欺压,另一方面受到美国海关警察的冷库对待,对于十七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世界,除了残酷,没有更多的形容。
女主角玛丽亚的视角和经历是整部电影的主线,观众只能跟随着玛丽亚来了解那个残酷的世界。
从叙述手法上看,乔舒华·玛斯顿并没有可以的炫耀自己的拍摄技巧,反而用一种最真实简单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平铺直叙,运用剧情本身的张力来推动电影的继续,用演员的真实情感来充实整部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配乐。
以往,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配乐会成为烘托情绪的一种手段,而在本片中,所有的情绪和张力依靠的都是电影本身的剧情。
十七岁少女的人生挣扎是绝望和悲伤。
在任何一个国家,穷苦的人们想要出人头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十七岁的玛丽亚不仅要撑起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要尽量帮助姐姐来养活她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困境,玛丽亚投射出来的是一种不符合年龄的坚韧。
虽然导演一直将镜头放在玛丽亚身上,但是,纵观全篇,导演依然将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中的人民,为了生存而需要担负的代价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遥远的第三世界国家,玛丽亚这样的任务比比皆是,年轻气盛的性格和低三下四的工作处境相互冲击着。
他们拼尽全力想要得到自己渴望的成功。
导演在本片中并没有过分夸大哥伦比亚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旁敲侧击的让观众了解到哥伦比亚的绝望和悲伤。
整部电影除了玛丽亚的选择和坚持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所谓的美国梦。
在美国式资本主义商业机器的压榨中,他们都认为美国便是掘金圣地。
当他们冒着危险来到美国的时候,得到的是冷漠的海关,怀疑的态度。
哥伦比亚的毒枭将她们作为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将她们视为危险的所在,到最后,她们拥有的只是被人宰割和永无止尽的折磨。
也许你有时会这样设想,设想一个生存的绝境,没有父母,没有家庭,甚至没有可靠的朋友,一个人,两手空空,在漩涡一样的街道上走着,等待被吸入或者被粉碎。
事实上我常常这样做。
难道悲剧不令人激动人心吗?
难道游离不正是心灵的常态吗?
影片的最后,黑色的少女玛丽亚没有回黑色的哥伦比亚,她留在了黑色的美国。
走私毒品的少女玛丽亚,死去的露西,雄纠纠争辩的胖朋友。
真实到没有奇迹出现的电影,第三世界的脆弱心灵,美国美国。
听胎儿心跳的玛丽亚,圣母玛丽亚,我们喊你的名字。
喊你黑色的眼眸。
讲述的是一个哥伦比亚女孩玛利亚用身体贩毒(吞下一包包的毒品)的故事。
影片的宣传语是Based on 1000 true stroies. 成千上万象Maria一样的女孩冒着死亡的危险走踏上了飞往美利坚的航班,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
影片中Maria是一个当出生在哥伦比亚小村庄的17岁女孩,不甘于简单重复的工作和糟糕的环境,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结识了毒贩子富兰克林,她的生活即将发生改变。
影片中Maria问已经“去过”两次纽约的Lucy, 美国怎么样?
Lucy无不向往的说那里很美很整洁……,或许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Maria下定了决心,踏上了这条生死未卜的道路。
Maria身怀六甲,“带着”62袋海洛因来到美国,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换回了那本该属于她的钱,当她准备踏上回家之路的时候,又是Lucy姐姐卡拉的一番话,最终让Maria决定不在回去,因为卡拉告诉她,这里总是充满着希望总是有那样这样的机会,为了孩子当初的她决定留下,不管多难。
或许这就是影片想要让观众思考的“题目”,是什么吸引了成千上万和Maria一样的女孩走上这样的“旅途”,又是什么让她们留下。
想起了Seven(七宗罪)里,老干探的独白:“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 (Ea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the second part. )
哥伦比亚是全球最大的可卡因生产和出口国,因此各类毒品贩子和非法武装“名扬天下”,不少人都靠向美国和欧洲走私毒品而成为“独霸一方”的百万富翁。
哥伦比亚内乱已持续几十年,主要是反政府游击队盘踞一方,与政府对抗,名目繁多的准军事组织等也构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哥贩毒活动猖獗,贩毒集团的活动遍布全国。
因此,针对政府的汽车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时有发生,但基本出现在政府军难以控制的偏远地区。
大城市的治安情况总体较好,首都波哥大等大城市的普遍犯罪率甚至在拉美居于下游。
波哥大女多男少,大致比例为6:1,所以男性脚踩三只船的大有人在,这里的女性长的不是太漂亮,但大都腰圆、臀肥、胸挺,男性以臀翘的女性为美。
离婚率在此地很高,大致50%以上,也许有些夸张。
---以上来自网络玛丽亚的姐姐生了孩子,但是没有丈夫,所以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在花场去玫瑰刺的玛丽亚身上。
她因为不看忍受老板的压榨,辞了职,但是妈妈和姐姐害怕唯一的生活来源断了,极力主张她回去工作。
她只有17岁就坏了孕,但是因为和男朋友意见不和,就分手了。
为了生活得更好,她寻找赚钱的机会。
她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当了人体藏毒的工具,偶然认识了露西,她教她怎么吞下去毒品。
同事好朋友布兰卡也参加了,想赚钱给家人买一栋大房子。
露西因为毒品破裂,被毒贩杀害了。
举目无亲的玛丽亚去了露西的姐姐的家里。
一番周折后,玛丽亚选择留在纽约,她要像露西的姐姐那样,给未出生的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纽约正是天堂。
她以后要面对无数的困难,但是她都不怕。
今天看了《国家的常识》,讲到墨西哥那章,讲到毒品cartel,我就想到Uli当时打工时给我讲到的墨西哥的,和哥伦比亚的毒品交易。
今天在中来大寝室搜搜,就想看这部电影。
哥伦比亚,其实是一个很美丽浪漫的名字,西班牙语虽然让我觉得不如法语好听,优雅,但依然是很有味的语言。
平静的小镇,只有剪玫瑰花的工作;而首都波哥大,只让我看到所有大城市的弊病,脏乱差,这可能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或者说,拉美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看了电影,总是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的生活会有这么多不同,当我还在烦恼考英语,继续学习,追求degree的时候,有多少哥伦比亚,墨西哥少男少女在干着毒品的工作,在拉美,很多人就以此为生,不会觉得很惊讶。
生活是残酷的,如lucy这样的,拉丁裔这么多人生活在美国,似乎也喜欢说西班牙语,让我想到亨廷顿的《我们是谁》,这是一些联想。
非常感人。
哎,第三世界国家难免都有移民倾向
平淡得令人揪心
有些人,天生就是输在起跑线上。N
竟然没有滑向更黑暗的结局。少女没有回到哥伦比亚是在情理之中
最终留在美帝做非法移民了……
真实沉重的小片子
本片是关于体内藏毒,题材比较新颖,而且导演拍的很写实,很紧张,也很残忍,属于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只能感叹.万福玛利亚.腹中孩子似乎成了未来的希望.也始终让人怀有这微弱希望.哥伦比亚.是一个有着怎样恶劣生存环境的国度.才能让花季少女们要因为没有太多工作选择而走上贩毒路.尽管对社会现状着墨不多.可影片充满着控诉.一如死去的Lucy的遗殇.如Lucy姐姐的感慨.我看到个体的希望.却徒留群体的悲伤/7.5
走私毒品题材本身就很吸引人,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显得客观中立。但导演的失败之处在于剧本写得太过于刻意,人物背景和人物塑造真的不敢恭维,特别是女猪本身没到逼不得已的缺钱地步,怀了孕居然还去贩毒?最后的美国梦也让人倒胃口,一转身又能怎样!非法逗留,美国是你想留就能留的?
贩毒也玩人海战术,缉毒任重道远啊
beautiful maria
未婚先孕17岁哥伦比亚少女人体带毒,拍出了一场美国梦,太奇葩
毒枭的天堂 人体运毒 还是未成年呀。国情不同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可悲的是孩子在哥伦比亚这个国度 不沾毒可能就是永远的贫穷。
这是一个三观不正家庭养育出来的典型的顽固又事故的孩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成功贩毒的哥伦比亚国家的电影。她明知自己不爱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爸爸也不爱她,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们都向往的那个世界第一知名胜地!剩下的3700美元,在2004年,这是一笔启动资金了!
为了肚里娃 就呆美国吧
塑造人物,讲故事,反映现实,在这个片子里,我很感性的说,就是完全的看不出痕迹。太平实太坦诚的表达,代入感非常强,美好坚韧独立自主的女孩子,你怎样能把目光移开。那种善意的传达完全的融入的故事的发生,现实的生活,女孩的举手投足。
就像露西姐姐说的话,家乡虽好,然而现实令你不得不选择待在美国,即使未来一无所知。
可惜了那么漂亮的Lucy。我觉得带毒逃跑再送回去不被干掉还能拿到钱真是有点匪夷所思。而且,留在美国就能逃离毒品的魔爪了吗?
看电影长见识啊。。以前只闻人体贩毒,今天见识了全过程。果然风险很大啊。电影拍的不错,看得人很纠结。 关于结尾还是有些感慨的。那些刚开始准备追寻美国梦的人,究竟经历过多少不幸,还是真正的痛苦才刚刚开始。。无从知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