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只是想把这部剧当成打发时间的乐趣,却意外发现它如此让我感动,以至于我数次流泪,以至于我好像对于爱情和婚姻都有了另一番看法。
青少年时期的安娜,浪漫又美丽,坚信自己不要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所以她看不上王贵的土,看不上他粗俗无知的模样,怨怪他一个学英国文学的大学老师竟然连莎士比亚都不清楚。
虽然彼时的安娜只是高中毕业,可依然认为自己和王贵是平行线。
换做是我,大抵也会带着罗曼蒂克般的幻想,认为不可能。
可是安娜是识时务的聪慧者,当她失去自己的爱情时,她愿意选择一个可以做她靠山的男人,和他过日子试试看,命运有时候也许不是恒定的轨迹,是由很多十字路口的抉择所构成的,而选择嫁给王贵,在我看来,不是安娜最好的选择,但是是她最对的选择。
像王贵这样的男人,最让人动容的一点品质是,他足够努力足够善良,他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备课,他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承担起洗尿布洗衣服做饭的责任,我也是透过电视剧才知道,就是这么琐碎的细节,就是这么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需要倾注多少爱意才可以持续地毫无怨言地践行着。
安娜总想从王贵口中听到浪漫的我爱你这三个字,王贵总是说不出完整的三个字,最多也只是挑两个字说着。
王贵说,爱不是说出来的,爱是做出来的。
他也的确是这样以身作则的。
我感觉一个男人,能把婚姻经营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实在能表明他是一个有智慧的男人,是一个可以让人依靠的人。
剧里的台词写的太好了,比如安娜发现王贵和女同志手握手回家之后,她的处理方式。
比如刘波回来执意要带安娜走,安娜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说出自己的心意,放弃旧日所爱,那大段台词太让人震撼了。
这是一部绝好的生活婚姻片,就像我们每个平凡人的生活。
记得有人告诉我:“一个男人如果爱你,会为你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所以我想,王贵是爱安娜的。
也许有人会说,王贵与安娜之间的不过是感情,不是爱情。
可是,我觉得,虽然他们之间是琐碎的生活相处,但是日子久了,慢慢地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好,这种爱情不是猛烈的生死相许,却是日日年年地渗透骨髓。
也许,平素不曾察觉,但是待到曾经的爱人再来找安娜的时候,虽然安娜流着眼泪回忆过往,但是却再也不愿与他同去了。
有的时候,给他一个机会,就是给爱一条生路。
不要太快地否定一个人,也许他粗糙的外表下是一颗细腻的心。
有人说,安娜很悲哀,是中国女人的悲哀。
也许放至今日,很多女人再也不会走安娜的路了,可是我总觉得太多的选择花了眼,就再也看不到单纯的感动了。
虽然安娜的爱情没有浪漫的玫瑰和迷人的约会,而是柴米油盐中开出的爱情,我还是觉得这爱情很美。
至少,有一个男人真心的为了她的幸福而努力,真心的为了她的笑容而满足。
至少,当安娜满脸皱纹地想起曾经的故事时,脸上洋溢的还是幸福的笑容。
首先要说王贵与安娜这部剧制作的还可以,主人公都很善良,剧也很有年代感,场景还原的不错,演员演技十分真实,有些场景很搞笑,比如安安要把弟弟喂胖那个场景,有些场景也很感人,比如刘波最后得到安娜否定的答案之后痛苦的离开的场景。
总之呢,自己觉得这部剧算得一个中上等的剧 自己呢也是看这部剧看了好几遍,不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90后观点有些不同有些时候也是为安娜没能实现的爱情和学业梦想可惜。
可以看出安娜是很聪明的,转干考试能都考满分也是很牛逼了,学习上很有天赋,本有机会深造试试,可惜妈妈不同意,丈夫背地里阻挠,不像现在很多上了几年班的人也会为梦想重考好大学,甚至为追求梦想考四五次的也大有人在,不过安娜要比某些现实中都回不了城的女知青要幸福多了吧,所以自己只是为安娜的爱情可惜,但也羡慕她和一个爱她的人走到了金婚。
有时候看有些关于知青历史的书和电视剧里提到的一些知青回城的情节真是有些感叹时代的变动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时代有错,无错😐,那时候中国就处在那样一种社会中,有的有天赋的知青或许比安娜的命运还要不济吧,安娜的妥协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自己真是感叹现在生活的好时光,也感叹现在的中国也开始如此重视教育了。
安娜也是一个听父母话的孩子吧,那个时代的人也应该大部分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像安娜老师那样不妥协的,但毕竟是少数吧。
安娜作为家中比较大的女孩又是经历过知青生活的女子骨子里可能刻上了一种要懂事的烙印,后来的生活里也是对妈妈说的一些话言听计从,但是安娜等到结婚之后才发现妈妈骗了她,但安娜也不敢在回头了吧,她觉得王贵也算得一个靠的住的一个依靠。
有时候对于一个懂事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懂事的女人来讲,在迈出了婚姻的第一步之后或许就真的不敢在改变了,这样性格的人或许现在也有,不光是婚姻,工作也是一样,在妥协中和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相处了一辈子发现自己干的也不错,上了一个不喜欢的也不是十分厌恶的专业之后发现自己学的也不错 ,深造时也选了同样的专业。
感觉王贵和安娜感情就像如此。
不过,自己觉得还是觉得那个年代的人比较单纯和善良,安娜本心里有十分大的动摇,但她还是坚持着选择了家庭,遵从了母亲的意愿,也是怕孩子会遇到后妈,自己也很担心。
她也有廉耻之心,她也十分怕丈夫问起她和刘波。
王贵当然也是善良的,他对安娜包容,他虽然也对别的女人动过心但也是有理智的。
刘波也是一个善良的单纯的人吧,最后得到了安娜的答复之后也没有死缠烂打强迫安娜,而是默默离去,甚至是有些太单纯了,也死板,他真的就相信了安娜妈妈骗她的那封信了,他也可以先结婚看看吗,他能保证安娜在未来就会抛弃家庭接受他吗,他既然一开始都没抓住为什么后来还要找安娜呢,或许自己问的有些多,不过这种不想为自己的感情生活掺杂一点杂质的男人还是有的吧,让我想到了金岳霖,不过刘波对安娜的感情还是更虚无了些 ,要是那个时代有电话有微信可能就更好了吧,刘波就算最后没有得到安娜肯定的答复,也能以一种知己的方式得知安娜的消息。
可惜呀🤔,就假想刘波在回到美国之后也结婚了吧,找了一个不讨厌的人。
这种婚姻自己感觉也就是上个年代的人才会有,现代社会压力节奏那么快,加上有些部分的拜金主义,走出世界的机会也会变多,如果换作现在社会中的城市女子,就算是换作现代社会中的父母,会不会就会更加青睐刘波在美国的这个身份了呢,也未可知。
现在的这种崇尚自由,快节奏的生活会不会给王贵与安娜的生活中加入一些负面因素呢😶,也不一定。
还有现代的择偶观,🤨,有房有车家里孩子少这些因素。。。。。。
自己联想的有些多了哈哈哈。
让自己很有感触的一部戏。
看了很郁闷,几个片段,作为男人的我,哭了。
片段一:为了安娜的幸福,冒着被心爱的人误解结婚了(我想刘波估计要把自己灌得烂醉才能进洞房)。
安娜,有点赌气地结婚后,其实很快就进入妻子的角色,好决绝,有时不得不佩服女人在感情上的“狠”。
真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去了。
小时候一直很喜欢农民。
但当我了解农村后,本能地厌恶农村。
凤凰男王贵们是不会娶村姑的,他们瞄准的就是城里的“洋学生”或者“公家人”,而且要用他们的方法调教她们。
在王贵的表面妥协下,我们的安娜就半推半就被“拱了”(在这里要问候三声安娜她妈)。
片段二:考大学。
一个弱女子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么被算计了。
脑海里想起鲁迅名言:中国社会是会吃人的。
关键时刻我觉得某些人很下作。
当时确实有相当部分人鲤鱼跃龙门。
在与现实的抗争中,安娜和李波高下立现。
片段三:刘波回国。
我认同六六在书中对刘波的分析,非常到位。
留学其实非常苦,安娜绝对是刘波二十年的精神支柱啊。
刘波的爱绝对比王贵只多不少;因为王贵找的是女人,而刘波要的是比爱情还要大得多的东西。
回国,表现得意气风发、志在必得没有错,因为他自认只有他刘波懂安娜,只有他能给安娜更多幸福,他是要回昔日本应属于自己的爱情。
爱得深,自然就咄咄逼人,加上苦逼的留学生涯,看到安娜自然不能自已了。
许多人说刘波不应该破坏安娜平静的生活,但我觉得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安娜对刘波的重要性。
争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杯具,刘波一辈子对爱情坚贞成为安娜生命某段回忆,安娜你狠,一哭。
“看过爸爸妈妈的爱情生活,从不爱到爱到无法分开,越老,两个人的手牵得越紧,两个不相干的人最后都能变成血亲,为什么我们曾经深爱过,还要分开?
”—— 编剧六六。
这是一部吵架的电视剧,为生活习惯吵,为家庭琐事吵,为婆媳关系吵,为子女教育吵,为婚姻入侵者吵,为人生价值世界观吵……它用无尽的的争吵来还原真实生活里的不易。
确实,没有哪一个家庭是风调雨顺的,也没有哪一对夫妻是与世无争的,能牵手走到最后的大爱,都是巨大的隐忍、宽容与牺牲铸就的,就如王贵自已对于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得出的感悟,就是一个“熬”字。
『 小夫妻:王贵与安娜的生活 』二多子刚出生那年总生病,大半夜的一家四口就穿上衣服往医院赶。
可怜的小安安一声不吭的坐在自行车前座跟随父母到了医院,在急诊室外的长椅上睡着。
她真的很乖巧。
安娜回忆起全家人半夜跑医院的日子,真是怕了。
安娜说二多子要吃百家米辟邪气,王贵以党员的身份表示不相信,可是最终还是偷偷的骑自行车走了几十里路给儿子讨百家米。
二多子拦住了安娜的大学梦,并且体弱多病,又哭又闹,安娜天性的小资情怀又作祟了。
她忍受不了充满尿骚味道的床和手忙脚乱的生活窘向。
安娜对二多子不理不睬,一边还埋怨着他的多余,和王贵想要孩子又养不起的错误决策。
王贵总是笑呵呵说,这算啥。
做父母都是应该的。
他起早贪黑,重复着做饭,上课,送安安上学,接她回家。
一天要洗好几盆洗尿布,洗得手指都烂掉了,还打趣说:“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夹着粉笔,像抽烟的姿势。
” 作为一个大男人,第一次送女儿去幼儿园,听着女儿的哭声,他也泪流满面,心疼女儿尿裤子了都没人管……回家后在安娜面前责备她当娘的不体贴和老师的不负责。
还因此打起“让安娜请长假在家带孩子以免去安安不愿意上学苦恼”的念头。
这个中原农村的大老粗,一生只求老婆孩子热炕头。
他的爱很单纯很直接很包容且厚实,虽然有时过于愚昧。
安娜是个上海文学女青年,根苗正红,曾经憧憬着小资的生活与浪漫的爱情。
却因时代造化,一把给拴到王贵手里。
喜欢她和王贵吵架后偷偷带着羞涩甜蜜的笑容,伶牙俐齿。
虽然有时也尖酸刻薄,带着与生俱来的优越对王贵冷嘲热讽。
内心实则无比善良和温柔——对于王贵对老父亲的爱和新来的女同事的关怀与帮助,她从来都是生怕不够而不计嫌。
她是咖啡一杯,王贵则是凉水一瓢。
安娜说,我怎么说也是个文艺青年,怎么沦落到给你倒洗脚水了。
王贵总爱说,媳妇啊,你可好,可好。
从安娜一开始的鄙视,到二胎忧郁症和后来的种种刁蛮以及长年累月的无理取闹,王贵一直包容。
这是一个男人最难得的品质,最伟大的胸怀。
“都说原配的夫妻好啊,这就好在,你当初的美丽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安娜,不管你多老,在我心目中永远是第一见面的样子。
”王贵说。
安娜的脸上又浮现出一缕娇俏的笑。
王贵与安娜只是看到了15集。
还是从第九集开始。
呵呵。
也就两天的时间的,但很细微的动容。
记得年初时这部电视就曾在荧幕上晃过,由于从小不喜欢看电视,很少去跟。
偶然的一天,偌大的房子里只有我自己,才有心思坐下来看了一晚上。
片头的白桦林吸引了我,也注定了这部剧的文艺性。
七八十年代的这对小夫妻,格格不入。
它是父辈时代的爱情写照,那种淳朴以及对生活的信念给我舒缓的感觉。
那个年代的柴米油盐、单位宿舍楼、公用水房、永久牌自行车有我童年的味道。
那是我一辈子最深刻的幸福时光。
记得我热衷《似水年华》和《星愿》的时候,老哥说,你这人真没劲,光喜欢看一部电视就三四个主人公晃来晃去的。
呵呵,是的。
我就喜欢这种简单生活中的内心大丰盛。
我也喜欢《王贵与安娜》。
它适合50后的老夫妻一起窝在沙发上回味过往的路,也适合80后的小两口一起体验最真实的婚姻。
…… 幸福是一种日积月累,是一种沉淀,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堆积。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注意到其中细如发丝的微小眼神,你忽略了无心的过错,你放平了生活好像舞台剧的心态,只如喝茶般慢慢适应由浓烈到随和、由刺激到不经意的一缕微甜,你就会觉得幸福。
【安安】:你们这些80后啊,已经很好了。
比比我们这一辈,再比一比父母这一辈,你们不要太享福啊。
在工作上面,我帮你顶着,在家里有你妈妈帮你顶着,你每个月只挣那么一点点的工资,却吃喝不愁,却净消费了,房子贷款也不用换,父母呢,自然会帮你买好;这女人就像换衣服,你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呀。
【二多子】:我们的痛苦你们看到了吗。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像我们这么可怜的一代,如果没有你们领导的扶植,父母的帮衬,那不是很多人都要的忧郁症了?
现在我看电视剧已经不像以前,以前是一口气连着看N多集总想快点看完,现在是一次就看一两集,慢慢悠悠不着急,快到结尾的时候还有点留恋。
在这样的状态下,上周的时候我终于把《王贵与安娜》给看完了。
因为有《金婚》在前,开始对《王贵与安娜》没有太多的期望,我非常喜欢《金婚》,但是再让我看重复的讲老一辈的故事,还是觉得失去了新鲜感。
不过,开始看了两集,觉得题材有些重复,但是故事还是不错的。
看〈金婚〉的时候就觉得林永健演得太好了,到了〈王贵与安娜〉,更喜欢王贵了。
剧中王贵是我的老乡,一口正宗的家乡话,听着特别亲切,尤其是王贵与安娜第一次见面王贵唱豫剧的时候,把我乐坏了。
〈双面胶〉我没看过,所以安娜对我来说是新面孔,演得也不错,就是老的时候有点扮老过头儿了。
没看之前,只凭这电视剧名中的两个名字,就能猜出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个农村出身的土包子遇上了城市里的文艺女青年,时代造成的没有爱情的结合,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大概谁都能想得到。
都说那个时候的很多爱情,都是在婚后的平淡生活中培养出来的。
可是安娜在婚姻二十年之后,发现自己对王贵还是没有爱情(刘波回国的时候),也许二十年的生活培养出来的感情直接升华到了亲情。
结婚十年左右的时候,安娜曾经对王贵说:我想象中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完全不是一个样。
王贵回答说:我想象中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 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有句名言不是说:生活的理想,就是追寻理想的生活。
之所以称之为理想,就是因为理想永远在前方。
可能达到的理想是梦想,不可能达到的理想是幻想。
安娜常把自己比作安娜卡列尼娜,但她比那个卧轨的安娜要幸福的多。
每个人都会想要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一样一样的生活,但是这样能够实现理想的人太少了吧,对于大多数的俗人来说,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完美的生活不是存在童话中就是存在我们的脑袋里,极少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结婚二十年后,安娜与她的初恋情人刘波重逢的那段,我看得特别伤感,安娜哭得撕心裂肺,我的眼泪也稀里哗啦。
二十年的时间,两个有情人是怎么度过的呢。
安娜说:我给你看看这些照片,她一张张的翻过,翻过她的婚姻的二十年,在没有和刘波的爱情的日子里,她有自己的生活,那是和王贵的生活,虽然有磕磕绊绊,也有相互扶持,是丰富的可以慢慢回忆的二十年。
刘波说:我给你看我的二十年,这就是我的二十年,只有一张照片,那就是上面有安娜的毕业合影,可以回忆的感情是一片空白。
对于刘波来说,爱情就像他的老师认为的那样,值得为爱寂寞的度过二十年,甚至一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情就是相濡以沫的度过好多好多时间,一起做很多很多事情,留下很多很多回忆。
我不知道刘波看了安娜的二十年生活并且接受了安娜不会选择和他出国之后,对他之前的二十年会不会有重新的认识,或者说会不会有些遗憾。
没有谁对谁错,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最知道。
个人认为,做什么事都要尽量精益求精。
我刚看到第六集就忍不住上来给了个2星。
剧情演技全都抛开不说,剧里面王贵的河南话实在是像吃米线吃出半个苍蝇。
首先说明我不是河南人,但是我周围有很多河南朋友,王贵说的应该是郑州许昌附近的中原河南话,拍戏的时候就不能找个河南人带着顺一遍台词吗?
估计该剧演员都没对过台词,结果王贵一会河南话(说的还很烂),一会普通话,就像拉屎,刚要拉出来,滋溜,又被吸回去了。
我坚持了5级,实在是受不了了。
象它的名字一样实在的剧。
那些柴米油盐,那些生活琐事,真实得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
不经意的言语之间,却处处充满生活的真谛。
实在比有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所谓大片强了不知多少。
太喜欢安娜了,那么美好,那么善良,坚忍,大气,懂得满足。
她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的幸福”,所以,为了肚里的孩子,她放弃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为了家庭,她放弃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换来的是磕磕绊绊,却温暖踏实的四十年。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可这样的四十年,不枉此生。
对这部电视剧感兴趣,是因为听说是在武汉大学里拍的,一路看下来,关于武大的场景真是少之又少,有点失望。
整个电视剧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前部分两星星,中间四星,后部分也只有两星,所以综合只值三星。
前面关于安娜和王贵走到一起的那一段很假,这也是大部分电视剧的通病,为了制造矛盾,哗众取宠,先抛出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结果”,让观众感到意外,然后却无法自圆其说,只能设置一大堆的巧合来为这个“结果”服务。
刚开始看这个“结果”还觉得意外,但是加上这些巧合后才发现不出现这个“结果”那才叫意外呢。
导演和编剧总把观众当傻B,其实他们自己才是傻B。
中间关于安娜矛盾的感情和追求理想(考大学)的表现是这部电视剧中最出彩的地方。
年轻时我们都有过自己的理想,有的追求过,但失败了,有的因为懦弱不敢追求,有的甚至连追求的机会都没有,理想这个东西总是一副很屌的样子,像太阳一样高高在上,不管地上的人是哭是闹是喜是悲,也只是默默的挂在天上,毫不理会。
后部分是最垃圾的,也是电视剧的通病,无病呻吟,没事找事。
小事能搞成大事,要是真有大事那就成了2012。
票子、房子、升学、就业,这些我们老百姓真正头疼的问题在电视剧里都是小问题,成天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唧唧歪歪,强烈要求拍一部真正反映我们农民工生活现状的电视剧!!
电视剧的结尾还留了个关于王贵得病扣子,在我看来这个扣子实在是幼稚。
垃圾,但是最垃圾的是居然我还都看完了
蛮好玩的~比蜗居更了解到海清的演技~~
女主妈真是害了她一生,所谓智者其实是所有悲剧的缔造者。当警示片看了
难看死了
安娜真是个好女人,王贵和王贵那一家人真让人一言难尽。
看了片段,反感,不能苟同。直接差评。越看越窝气,恐婚恐育宣传片。三观有问题。
挺逗挺好玩的。。。
小眼睛最近中年得子,三部曲中最爱的一部
我不知道这个电视剧想宣扬什么? 拉了灯都一样? 跟心理厌恶的猪也能过一辈子? 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背叛?这是一部宣扬人性泯灭的电视剧,恶心
看过一点。
陪老妈多多少少看了些
鬼话连篇的芝麻豆眼王贵,我的天我小时候竟然觉得这剧好看
折腾
俩小孩长大后的戏编得不好。
太恶心的剧情和结局
还是比较喜欢林永健的
滕华涛拍这种生活流的电视剧还不错,但是拍电影就……
恶心
以后也要让男朋友养成开发票的好习惯!
23333突然发现我好喜欢这种类型的剧,而且都是在小学时候看的了,这是河南农村男和上海小资女的婚姻,相比金婚更多了很多争吵和不理解,少了些许温情
糟粕啊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