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欢剧中的老婆子艾蜜莉。
老头是搞笑,很多时候像个贪玩的小孩子,一味沉浸于自已的世界而忘了后果。
老婆子自然会有很多抱怨,抱怨过后她最终还是会原谅出格的老头子。
老婆子一如中国的父母,对儿子的要求基本有求必应。
宠坏的儿子只想着如何让自个过得更舒服。。。
子女对父母,相比父母的付出,往往是先想着自己,不太会顾及父母的想法。
正是老婆子的爱,能让她一次次地原谅老头子各种迥异常人的做法。
她,凡人一个,当然会忍不住抱怨。
厉害的抱怨也不过就是让雏菊的花瓣四分五裂,那也是因为生日当天,寿星老头子竟然迟了五个钟才现身,让五个人等了他五个钟。
终于老婆子的心被伤到,于是她提出离婚要求。
可是在法庭的陈述,身为被告人的老婆子在律师的提问下又忍不住替老头子的赌博行为进行辩解。
哈哈,忍不在心里笑,这就是相濡以沫吧,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最终,老婆子收回离婚请求,老头子诚恳表态尽量改正缺点。
努力改正的老头子丧失了以往的活力,整日在家看书,帮老婆子做家务,不再联系一同恶搞的朋友。
对老头子这种按步就班的生活味同嚼蜡。
他的风趣,他的幽默,他和老婆子的争吵,斗嘴统统都没有了,就像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这么听话的老头子按说老婆子该满意吧,不。
最终老婆子急了,她这才知道,她爱活泼泼的老头子。
喜欢老头子那些异于常人的想法和做法,她早就习惯了原先的老头子,即使老头子时不时让她相当生气,相当无奈。
终于从老头子的朋友处她知道如何能让“枯木逢春”,她也想参与老头子好玩的游戏。
他们出发,他们开始表演,只是老婆子到底心善,撒不得谎,还没开始就紧张的得要命。
这些老头子都看在眼里,他的机智让老婆子不必再紧张。
又一次,我看到老头子对老婆子的爱。
爱,细碎的爱,像秋日里的春光,暖暖的。
剧中对老年人生活的真实描写,不免令我想到,如果我老了,我的生活会如何PӓPOST /subject/1308173/new_review HTTP/1.1Accept: image/gif, image/x-xbitmap, image/jpeg, image/pjpeg, application/x-ms-application, application/vnd.ms-xpsdocument, application/xaml xml, application/x-ms-xbap, 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pplication/vnd.ms-excel, 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 application/msword, */*Referer: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8173/new_reviewAccept-Language: zh-cn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UA-CPU: x86Accept
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衰老感到忧惧!
生喜死忧,人生常态。
但在《秋天里的春光》影片中,衰老的皮囊竟是喜感十足!
真真是强烈推荐啊,触动的点超多男主角75岁,伴随着高龄还患有心律不齐、胆囊炎和前列腺炎,他却觉得“至少比艾滋病强”。
他和老伙伴假扮成富商,对着富丽堂皇的豪宅挑三拣四,出入希尔顿饭店,把地产商骗得团团转他和朋友冒充查票的督察,骗得三个逃票的女学生在脸颊上的吻;这样一个“老不正经”,却让我有那种痛快淋漓、温暖喜悦的感动。
如果我们老了,又是想怎么样过呢?
似乎是在不久前,曾看到某阿姨推拉着婴儿车,在小区转悠,宝宝躺在里面,睁大了眼睛看外面的世界。
某天再遇见,孩子已经长大,踩着不平稳的步子,摇晃着身体,在草坪上追逐其他的孩子。
突然感慨万分,感受着周遭一切如故的错觉,觉得自己依然年轻,只是在细数镜子里放大的鱼尾纹时,才有短暂的恐惧,然而看到新的生命,成长如此之快,不是一句无病呻吟的话能够安抚心里的失落了。
老了以后,我们怎么过?
要如何安然地面对迟暮的余晖被黑夜吞噬?
我喜欢兰斯顿.休斯的一句话,“活得长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活得好只是少数人的抱负。
”转换成时下时髦的词语,就是“活在当下”,生活的最高质量是拥有快乐。
我认识这样一位神奇的老人,他知道如何拥有快乐。
老人叫范达,年逾古稀,身体却很硬朗,不仅头脑灵活,还有超丰富的想象力及富饶的爱心。
他不会用说教的方式召唤“快乐”现身,但他能用自己的所言所行制造快乐。
闲暇,范达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通常他都会邀上老伙计艾德一起到外头转悠,那是他们的生活乐趣。
两位可爱的老人就像调皮捣蛋的逃学孩子,在车站,在街上,旁若无人地共谋着“并肩作战”的计划,他们有不会枯竭的鬼点子、恶作剧、小骗术,但都无伤大雅,只要忙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得有滋有润。
或许这得益于他们曾经的职业,他们也有过风光无限的年轻时代。
昔日里,在剧场上戏说着别人的故事,如今跳下戏台,他们开始认真地演绎自己。
俩人的合作可谓天衣无缝,像表演对口相声,一逗一捧就把闹剧忽悠成了真相。
地铁站里,两位老人冒充查票员,逮到逃票的年轻姑娘们,罚款索要亲吻,这主意妙!
简直太有范达的风格了。
但也有失手的时候,以致麻烦找上门,不得不重新规划老顽童的生活。
但对范达的喜爱进一步加深也在此,从他递错名片,被房产经纪人堵在家里,拆穿他的游戏,并心甘情愿承担一切责任的行事风格中受其感染。
这样的老革命战士太可爱了,知错就改,改完了继续犯错。
除了双剑合璧,有时,也能看到范达的独角戏。
私拿公寓信报箱里别人的报纸,读毕,做完填字游戏再塞进去,这是范达一个人做的。
在墓园,那是范达的儿子为范达与老伴买好的二手墓地。
在那儿,范达遇见了一个陌生人,搭话后,两人就成为了多年不见的好友。
范达引导陌生人渐渐进入角色,这是恶作剧,但更像是在用倾听送去一份心灵鸡汤。
结果是范达了解了这个男人丧妻后的痛苦,随之,恻隐之心又让他奉献了不多的零用钱。
其实,范达的生活并不如意,至少精神上他是孤独,好在他天性乐观,把成为梦想家的想法变成事业来做,并影响了一些走运的人,填补了一些缺憾。
正如艾德说言,若不是范达,他早选择自杀了。
但回到所谓避风港的家庭上,他便不再自由自在了。
虽然有个深爱自己的老婆艾米莉,还有一个小有成就但不断离婚、又不断结婚的儿子及三个同父异母的孙女,范达心中的游乐场却从没有机会向家人敞开过。
那句“人老了就应该有钱,受人尊敬。
”就像入冬前的霜冻,封住了大多数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的心。
老人虽然可以对一切释怀,但他们的内心终究是脆弱的。
否则范达也不会说出“人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这样一句话。
对范达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不愿与老婆住到养老院去,这不仅从范达的儿子体现了年轻子女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及自私自利的心,也反映了范达拒绝向“老迈、无所作为”低头的勇气。
还得说范达与其他老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性格,范达会说谎,但承认错误的态度诚恳;范达有一些“为老不尊”的举止行为,但他一直遵守着“人可风流,不可下流”的原则;范达恐惧死亡,但他能够勇敢地忽视死亡来临前的骚扰。
范达麻烦不断,但他一直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
讲范达拥有的快乐,不能不提为范达提供享乐条件的伟大女人艾米莉,两个人的情感是主要话题。
老夫老妻,恩爱一辈子,磕绊一辈子,到最后用“要离婚”的方式升华爱情,这风格又属于范达。
艾米莉生气,太应该了。
范达不仅没心没肺,把零用钱胡乱施舍给别人,而且对家事漠不关心,不听艾米莉的调度,不肯屈服于年老就无用的论调。
更坏的情况是,范达偷了艾米莉的钱,那是艾米莉辛苦积攒的用来买俩人棺材的钱。
范达偷钱不说,还用诈死来吓唬艾米莉以表抗议。
在法庭上,艾米莉向法官诚实地抱怨范达的所作所为,处处又流露出她偏袒范达理解范达的爱意。
坐在一旁的范达,一脸诚恳又无奈的认同,在他的态度及表情上捕捉到了返老还童的真,实在跟犯错的人扯不到一块去。
当然,这婚一定是离不成了。
但艾米莉找到了另一个惩罚范达的方法,把老伴儿困在家里,哪儿也别去,特别是少跟艾德那个老头接触,艾米莉要改造范达,范达在改造中一点点失去自我,失去快乐。
范达还在改造中,不抽烟,不喝酒,不出去晃悠,不惹事,一切按照艾米莉塑造的形象转变。
而此时,老朋友艾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半边身体瘫痪,住在医院,无依无靠,虽然对此生没什么遗憾,他说自己回想起的都是快乐,但在嘱咐老朋友拿走他的存折为他办葬礼时,棺材板钱再次提出来,还是把现实中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转化成了正式的、人人要面对的严肃课题。
只是,随即有一幅画面在脑海中闪现,范达推着艾德向室外走去,老哥俩重现往日同行的画面,一个坐着,一个站着,荤素搭配着拿护士取乐,悲喜是一生的无奈与忧伤流露出来。
范达与艾德面对眼前怒放的花朵,他们想的或许是同一个问题,艾德恐怕看不到春暖花开的下一季了,范达要不要等候下一季呢?
不管怎样,最终艾米莉明白了一个道理,那是范达生命与精神不息的暗示。
艾米莉在室外看到了楼上楼下两张“没有希望”的面孔,其中一个是范达,此时她的心田已悄悄松动,她其实渴望见到曾经的范达,直到她与范达来到火车站准备搭乘通往疗养院的火车,她再次站到了支持丈夫范达的一面,故事算完满。
而最后的小幽默,范达、艾米莉新搭档再次探访庄园,这成了新生活的起点,结束美丽故事的句点。
有些事情,无需考虑结果,过程中体会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而梦想不破灭,我们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去生活。
有关范达老人的故事讲完了,这部由捷克拍摄的剧情片《秋天里的春光》,令我震撼。
一部小成本故事片竟然如此生动,能摘得03年捷克金狮奖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最佳剧本4项大奖,在情理之中,演技是亮点,剧本台词实在强悍。
只是男主角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这位在片场也会逗所有人开心的老顽童参加颁奖后,不久辞世。
是一种遗憾,也为影片画上了最终的结局。
《秋天里的春光》是目前看过的最喜欢的关于老年生活的电影。
男主老爷爷和他的老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和人生态度。
老爷爷不在乎死后的身后事,如老顽童一般和另一位老伙计佯装成各种角色恣意潇洒的生活,他的老伴仿佛他的反面,一板一眼的规划着未来葬礼并费心想通过自己去养老院来解决儿子的住房危机。
生死观的背后其实是人生观的南辕北辙,即:你究竟是更在乎自身的幸福快乐,还是世俗的枷锁?
从老奶奶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家长的影子,他们富有责任感,目光始终围绕子女转,子女成年后依然愿意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扶持,仿佛子女的幸福人生就是他们的幸福,完全属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快乐我却一点都看不到。
有人可能会为此感动,我却觉得这是悲哀社会的缩影,因为他们在为老年时光塑造了如此残酷枷锁的同时还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的被奴役。
我只感到悲哀,悲哀于这样的社会常规的无耻,悲哀于那些老人行将就木,自我意识依然尚未觉醒。
电影一开头就特别像正大剧场以前放的那种电影,一个老小孩的促狭、幽默,哥俩好一搭一档,连家中儿子的离婚都被他当做笑话。
我以为这电影就要向着温情轻松的方向去了。
然而,并不是,老奶奶对他的花嗤之以鼻,要他看在儿子买二手墓碑的面子上,第二次让出房子。
再加上骗局被戳穿,又要四处筹钱。
一丝现实的尴尬气氛逐渐弥漫在整个电影里。
老人对现实的妥协,乖乖生活,却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变得不快乐。
真的要这样吗?
所有的调皮、不甘于无聊,结果难道都要坠入现实的沉闷和无奈?
当然,最后老太太还是想通了,与老头一起走上爱谁谁的快乐道路。
我不禁在想:我老了以后会怎样?
绝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不要她管我,尽完义务之后,just enjoy my life!
儿子的自私和妻子最初的埋怨到最终的彼此携手,让我深深的感动范达思想不受年龄限制的“疯狂”让人更是赞叹不已,这样的电影我很是喜欢记起当时因范达不愿意搬到养老院与艾德一起吓唬和反抗妻子和儿子的做法,最终相见于法庭之上妻子的坦言也让人见到妻子内心的苦和爱后来范达选择改变而此时妻子得到了自己更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一个活死人在艾德的帮助下妻子也为丈夫改变着自己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这就是那种简单的但又不缺乏美的爱吧
“你总是不肯被动接受生活的严肃!
”当老伴气急败坏地对范达说出这句话时。
我竟然骄傲地笑了。
这骄傲的根源不是我自己,而是那一位出现在频幕上,有着76岁高龄,时不时坏笑,时不时搞怪的捷克老人。
曾经的大剧院演员,登山爱好者,在古稀之年学习起了法语,爱好上了研究地图,并始终期盼着乘着热气球环游世界。
讨厌人们提起死亡,总喜欢把讣告折成纸飞机。
乐于同死党一起,扮成富翁和贵族演戏,捉弄古堡交易商,也经常在地铁站,装扮成工作人员查票,只为骗取年轻女孩子的一枚香吻……多么狡黠,多么风趣,多么真实的生活啊,竟被如此多的人定义为了“老不正经”、“神经”“疯疯癫癫”。
可悲的让人,心痛。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疯狂地游戏人生?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精彩地享受人生?
流水不腐。
要知道,人生的真谛,是在于运动、创造和不肯服输。
真正的死亡,不是肉身的死去,而是心灵的死去。
与其战战兢兢、按部就班地为不可知的未来的担心受怕、计划安排,不如好好地、认真地、且不失风趣地活好当下!
通往天堂的路,不会因为墓碑前没有漂亮的花圈而消失,更不会因为没有精彩的讣告而阻断。
忽略了现实生活的美好,而寄希望于飘渺未来的空中楼阁,是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不快乐的最大原因。
所以,我爱这个叫做范达的捷克老头儿。
因为,他才是真正的智者。
的确,老人的生活是很悲哀的。
就像在《等你 在夏威夷的碧海蓝天》里我说写的一样,“老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
尽管我们人人都会老去,却在此之前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老去的意义与哀伤。
”肢体的不灵活,已经让人懊恼头疼,再加之周围人的种种误解,让年老的岁月充满了压抑、荒凉和枯燥。
年轻的时候,不管我们如何疯狂、如何挥霍、如何尽情游戏,都没人会真正地在意紧张,更无人会真正愤怒。
然而,当年轮一圈一圈爬上脸颊,所有的行为都被放大了,我们不能四处走,更不能到处跑;我们不应该歌唱,更无法翩翩起舞。
我们,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木呆呆地看着玻璃窗外的森林和草地。
似乎,这才是理所应当的老年人的生活,一种等待着死亡降临的必然过程。
而奥斯特瓦拉的宫殿,也仿佛只能永久地成为叛逆思想中幻想的幻想。
有种大逆不道的嫌疑。
写到这,突然想起自己已近八十的姥爷。
一个一生都只为自己,很少考虑家人的古怪老人。
每月花光所有的退休金,毫无节制地购买无价值的商品、少于儿女来往的奇怪老头儿。
心中,一阵酸楚。
他会不会也是一个范达老人呢?
他的心中,会不会也有一座奥斯特瓦拉的宫殿呢?
此刻,我是多么迫切地想同他交谈,听一听他内心的声音。
是年轻的我们,太不够包容了吗?
才会让看到那苍老面容的时刻,变得悲伤,且无法抑制。
要记得,《圣经》中有文,早已给了喻示:“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余剩的,要听我言;‘你们自从生下,就蒙我保抱,自从出胎,便蒙我怀搋。
直到你们年老,我仍这样,直到你们发白,我仍怀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怀抱,也必拯救”。
我们怎么可以遮目闭心,违背良心和天理的公道;我们怎么可以,身为凡人,却不做凡人应该做的事,而让恶魔的习性毁了纯善的灵魂。
不行。
我们不可以。
我们要在“到时处女必欢乐跳舞“时,让“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欢乐。
因为我要使他们的悲哀变为欢喜、并要安慰他们、使他们的愁烦转为快乐。
”我们要让他们,好好地老去。
像年轻时那样,好好地活着。
【本来,凋零就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美。
是,生与死交替的,临界点。
因此,当斯达拉说出“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但我们错过了机会”时,我便唯有如此安慰自己,鞭策自己:如果年轻时无法死去,请好好老去。
】
我爱的,是那个犯了错会买花求我原谅的你;我爱的,是那个鬼马精怪、怀揣美梦的你;我爱的,是那个会说谎骗人、不担心被戳破的你;我爱的,是那个抽烟、喝酒、和我吵架的你;我爱的,是那个逃避死亡、用讣闻折纸飞机的你;我爱的,是那个热心、善良、单纯的你;我爱的,是那个体贴、细腻的你;我爱的是那个与我完全不一样的你所以我愿意和你一起走下去
这世上大部分看电影的人都不算老,于是电影里老人的心声,很难一见。
于是偶尔的惊鸿一现,对我就有点当头一棒的意思。
比如这部捷克的《秋日里的春光》两个老得说不定哪天就会死的老人家,老太太把死亡看成人生中最后也是最不放心的一件大事,心心念念的是存够举办葬礼的钱,日日关注墓地的价位,谁家的讣告写得水平高,认真得好像是在买菜时讨价还价。
老头儿不喜欢这样惦记着死亡。
他喜欢玩喜欢恶作剧喜欢随随便便地花钱——假扮有钱人被发现后有尊严地缴纳巨额罚款,是比存钱重要得多的事。
于是他偷了老太太用来葬礼的钱,继而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刺激老太太。
老太太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当然电影里充满了很多有趣的细节,远不像我这样说的枯燥;导演对情节的推进把控得也很稳,很值得一看。
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其实几乎从未真正想过这个问题——死亡,究竟怎样影响着老人们的生活?
我们又希望老人们怎样面对死亡?
电影里的情感倾斜非常明显——人人都爱老头儿老太太提出的离婚,在一段又哭又笑的回忆之后。
最终被她自己收了回去。
最后,她干脆让自己,也像老头儿那样的态度靠拢——虽然靠拢得并不彻底,老头儿满天撒钱,她在地上一路狂捡。
可是我忍不住想,老人家将死亡视为人生中最后也是最认真的一件事,却又用过日子的态度来过“死亡”,难道不是一件很富于光彩的事情么?
她希望靠自己,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体面又庄严的句点,难道生活就真的会因此变得暗淡无光?
一定要享受当下,淡化死亡,才值得我们敞开怀抱去拥抱么?
我有一个80多岁的外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不能理解老太太为什么总喜欢随随便便地就说到死这个字,三句话里就要带上一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
我一直觉得,老人家就不应该提死字,那是个丧气的字眼;而且你明明在死面前一点儿也不淡定呀——不过摔了一跤,就眼泪汪汪地非要和我通话,生怕见不到我最后一面,最后证明是虚惊一场——那你三天两头提这个字儿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最初觉得,或许老太太不停地说死字,只是希望多听几句我们的窝心话——我的标准回答是,先啐一口,然后拍胸脯表示她身体比我妈都好,最后烘托一句,“你怎么也得活到九十,看着我结婚生孩子吧!
”现在,我才忽然感觉,或许原因并不止于此。
相比我们,死亡和老人之间的关系,太不一样了——死亡越来越像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在自己身边甚至自己身上迸出来——不许他们提甚至不希望他们想,是不是反而更像逼着他们自欺欺人?
可是,如果对死亡的预期当真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又应该怎样?
我外婆当年是过惯了苦日子的人,把钱看得极重。
虽然也喜欢在吃穿用度上过得更舒坦些,可是拎着这些东西给她,远不及拿钱给她更让她快活。
我妈是个孝顺女儿,总觉得给钱吧,老太太总舍不得花,一味的存着;买东西吧,至少对她的生活有些真正的补益。
可是老太太并不知道那些吃食衣物究竟花了多少钱,或者她已经老得根本记不住;可是儿孙辈们每次给了多少钱,她却是记得清清楚楚——于是我妈往往觉得委屈——明明自己付出的这么多,在老太太那儿却落不了好。
我有时候看不下去,就说,既然老太太喜欢钱,给钱不就完了。
大家给多少,咱也给多少,或者干脆再多给点,间或再买点吃食,不是皆大欢喜?
我妈也觉得道理不错,可还是莫名其妙地纠结——给钱她倒是快活了,可是身体上没享受到也没滋补上呀,这是真对她好么……于是话题又绕了回来——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老人们的判断?
尤其在死亡将至的前提下……
有生活的残酷,也有人间的真情。
他,有着一厢情愿的任性,不管生活是多么的无奈,总能孩子气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她,被生活打磨的再无情趣,所有的精力都围绕着这个家,甚至还不得不操心死后丧葬的费用。
他,为了不再让她伤心,回归家庭,却再无生气!
她,得到了他的朝夕相伴,却发现他并不快乐!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妥协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有暖暖的春风迎面扑来,尘满面,鬓如霜,依旧桃花开。
很温暖的电影,温暖的故事,即使即将面对死亡,也追求快乐的生活,而非在无聊的消磨中原地等待,最终,把老婆处成了好基友。
岁月无几,恣意挥洒。
3.5没什么比不能做自己更让人悲伤了老年如此年少亦是
这一对老活宝实在太可爱了!但看评论才知道,男主在影片公映第二年自杀了,那么耍宝的一老头,唉,难以接受现实与电影的反差……
人生是条单行道,每个人都只能走一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吧。
不喜欢
想要健康又长寿 抽烟喝酒吃肥肉
灰常可爱的小老头
哈两万八的二手墓地!乐观热心的说谎癖老头子(退休前是演员)爱带丝质领巾爱装阔佬超级搞笑但却是大大的赔钱货!!!他家老太婆爱用罐子存钱并以极大的兴趣“向死而生”(收集优美讣告、存棺材本和葬礼费、自己给自己上坟、详细计划后事具体到寿衣哀乐和花)p.s.老头和老太的服装搭得都还蛮美
游戏人生的老顽童,又气又好笑
关于生活与死亡的终极态度。如果我没有有幸在年轻的时候死去,那么上帝保佑,让我年老的时候也这样不正经神经质地活下去吧!做一个有趣的人,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看到老人觉得英年早逝是一种幸运真是让人心惊。面对死亡严肃与戏谑并无高下,很想学习老爷爷的心态,人生当然是自己怎么过得开心古怪怎么来。问题是同时拍出了男人至死都是少年的味道,不着调的生活方式全让老婆的棺材本买了单。
必推的一部冷门好片。每个人都会经历年老,死亡,但年老后我们该怎样对待余下的日子,是数着日子板着脸还是风光潇洒无视时间,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年轻时无法死去,请好好老去。还有经过时间打磨的爱情,平淡又美好。
看得昏昏欲睡。拄着拐杖硬撑着蹦迪,没看出哪里好。早两年的《史崔特先生》才叫老夫聊发少年狂,快意人生,而这部电影就一个字:“作”,自己找乐,惹别人一身骚。配乐也俗得可以。
我们该如何老去,又该如何面对死亡?除了循规蹈矩还可以年老轻狂。
不管多久,老去都是一个议题
片子前半部:气死,混蛋老头就是个极度自私的老混蛋。片子后半部:人老了真可怜,真无奈。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过一辈子自由放荡的生活,可到头来都选择了妥协。”
这个可爱的老头,是个老顽童。是不是有天也能找到一个这样的人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呢?
等我老了也会是一位有趣浪漫的老太太~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