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末日
4:44 Last Day on Earth,地球最后一日,Last Day on Earth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娜塔莎·雷昂,Paul Hipp,Shanyn Leig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简介:在这个城市的高处、在一间大公寓内,居住着一对夫妻。他们非常相爱。女的是一个画家,男的是一个成功的演员。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或者说不平凡的下午,因为明天凌晨的4点44分,地球将遭遇一场无法预计的灾难。没有预警、没有通知、没有办法逃生,当然,更不可能有生还者。在地球毁灭前的这天下午,这对夫妻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详细 >
末日最后的温存和厮守。简单几个场景,感叹与唏嘘,家人通话、老友絮叨等,没有过多的末日来临的粉饰,将所有的恐慌与悲痛都化作一些零散的片段,导演赋予的精神寄托很多,但展现的基本都是表面的说教状态,气氛没有完全营造起来,不疼不痒。
关于末日的文艺片子,艺术人如何对待末日,一对夫妻,一男一女,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对末日的感觉,恐惧,无奈,沉默。在一团巨大的光芒中,人物的面孔消失,如同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光芒。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明天凌晨4:44。你会想做些什么
某些字幕制作者的创作热情真的可以超越编剧了了。
地球最后一天除了继续麻木虚无的活下去还能怎样。导演立意是好的,可惜剧本太糟糕,结尾末日来临昏天黑地一瞬间似乎是个解脱
引用张震岳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普通”。
最近看的第二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片子。关注点都在面临末日时人性表现的多面性。说实话是没怎么看懂,拗情操。导演的意图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面临那时必然也是各异的,唯有自己去想象或者体验
末日的一天 你该如何度过,威廉达福将一个空虚 空白 感性 敏感的中年男人表现出来,女友的一幅画,典型的蛇咬尾,代表灭亡代表了重生,反思生活,思考良多
不喜欢。。。
有点无聊有点自我沉溺 但是提出的问题是有趣的 末日前的一天你会如何度过
影像。像黑洞一样将我纳入,实际上讲述的也是黑洞。电影是一种颜色。当然不是黑,仔细看,几乎尽是必将调和出脏色的颜色,碰撞出了具有最深邃的纯度与透度的某种恒定的东西...一种以4:44命名的颜色,凝注着幕前的我。
我目前的观感,费拉拉牛逼与受限都源自他的制片方式,B级制作B级设定里想将人物精神状态提纯有些别扭,且想象力有些匮乏。
费拉拉是那种有能力、有思想但太囿于表达的导演。但他的表达又不完全戳明白,说白了就是故作姿态。这个主题本可以拍得更动人也更深刻。
哪怕世界末日来了都阻挡不了人类做爱。ps:费拉拉真不适合这种题材类型的电影
3.5,忧郁症×反基督者代餐哭闹嘶吼也好,嗑药喝个大醉也好,性爱也好,在画作上一层层涂抹新的颜料也好,都是想要证明“我活着,我存在”。人类做的所有事,树立偶像、皈依禅宗、酒神精神,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超越死亡,存在主义也强调人至高无上的主体性,“世界自诞生那日起就在走向灭亡,所以别把那玩意太当回事了,我只是想做出我自己的选择,清醒地走出门看看那他妈的极光秀,这可是世界的终结、梦的终结,会是怎样一幅景象?我想目睹这一切。”结尾惊现尼采敌基督选段:“我们的传统与生命本身相悖,神本身也违抗生命,你笃信着一个满口伦理,颂扬美德的神,而你的生命却未得到颂扬。”所以停止怒斥光明的消逝,相反地,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捡几根树枝,在山坡上搭起一个“神奇棚”,静候那最终的、壮丽的一击,这才是对生的崇高敬畏。
感受到了,但还是觉得缺乏入口
老男人搞外遇连世界末日也不放过
3.7。经历毒瘾、性瘾、财瘾的折磨,本片中费拉拉开始尝试从冥想/文化/关怀的视角克服瘾症,但殊途同归,角色们一样的沉迷浅浮拥抱空无,它们也同样被费拉拉隔开互相深沉连接的可能。文化和爱欲在费拉拉的镜头下毫无重量和可感度,看似承载着存在之意义,实则仍充满漂荡的无根感,“世界末日”不过是用以治疗瘾症的精神药物,换言之也就是另一种瘾,用生命意义包装的瘾。它们一面是美国经验的捕捉(带有讽刺意味),一面是现代人/现代此在无法着力并真正绽开的匮乏。费拉拉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习性取代了匮乏的焦虑,因为焦虑来自自为与自在是其所不是的矛盾对立,赋予人之为人的独特意志,而习性不在乎对立,习性就是它自身,高级的自在仍是自在,所以在他一直以来的作品里看不到任何强烈的深度连接,所有的一切浮在表面,也就无法传递所感
#电影手册年度10佳#舞台剧风格的末日论,费拉拉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毫无疑问他是为善于制造反高潮的导演,这部电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最平静的未日景象,颇具深意探讨了人的遗忘与宽容的宏大命题。
MD 费拉拉我要成为你的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