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缅甸,舍生死,力斗凶顽。
念妻儿,月下俯首,几声长叹。
浴血八荒惊天地,陪都歌舞三春寒。
归国路,星殒野人山,惜安澜!
战事尽,乾坤暖;英魂逝,黎庶安。
繁荣处,寰宇又起硝烟。
壮志于胸追烈士,一腔热血报家国。
杯同举,愿华夏九州,日高悬。
我觉得既然是所谓的还原历史,起码至少历史人物出现的时候,有个注解(名字,军衔,所在部队等等哪怕虚构的也好),至于片子质量,就不要去评论了,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只是不喜欢看到某些自以为很懂军事,历史的人,在那里叽叽歪歪!
既然国民党都可以拿出来播了,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还不能拿出来说?
期待有一部片子能讲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祖国的南疆抛头颅洒热血的最可爱的人!
历史不能被遗忘,篡改!
遗忘意味着背叛!
这部剧算是差强人意吧。
后面场面确实有些粗制滥造。
三星给埋在异国他乡的忠魂,一星给编剧导演演员及所有的工作人员。
这段历史不该被埋没,我也常看到大多数人都拿这部剧和团长比,说实话,我是爱团长胜于远征军,但是中国远征军也不像评论里那么差。
同古会战,野人山撤退,蓝姆迦集训,密支那战役,甚至于只言片语提到的豫湘桂大溃败都有提及。
我始终觉得它有它的闪光之处。
我常把它和团长结合看,相对微观和相对宏观的展现方式。
也可能是我历史不好,团长第一遍我根本就没搞懂时间线,后来自己查资料才看懂(太笨辽。。。
)。
看了这部剧突然间豁然开朗了。
从缅甸撤退到第二次入缅……所以我对这部剧是持有欣赏的态度的。
毕竟关于远征军的电视剧不算多,不是优品,这趁得上合格,所以想看的不要打退堂鼓啊。
最后要说的是罗星的爱情,好多人对加这一段感情戏直呼尴尬。
我倒是很喜欢这段故事。
虽然她与韩绍功并无结果,就像妹妹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既宿命又悲情的男人。
“祈求上帝给子弹都装上天使般的眼睛让它不要伤害到你,不要伤害到你的同伴兄弟”好可爱善良的女孩!
这该是多少战火纷飞的战士心里人儿的缩影。
首先,八卦一下,剧中的谢孝彰饰演者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孙立人将军倒是有几分相像,豆油们可以搜下。
中国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有些个通病,恐怕是100年也改不了。
如:战斗场面太假,爆破效果太粗糙,火光太大,炸点效果太差,很少见战斗人员主动换子弹,喜欢端着机枪站着狂扫,被子弹击中后动作要么太做作,要么很狗血的慢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集结号》中聘请了韩国的效果师,表现的很不错,《太行山上》也差强人意。
刚刚看了第一集,觉得男人们比较奶油,说话都像初出茅庐的学生在读呢,不像军人说话,更不像军人在战场上说话。
男人戏拍成这样,真让人败胃口啊。
5有人说:抗日不是毛泽东、蒋介石个人的抗日,远征军也不是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自己的远征,那数十万微不足道的抗战个体的记忆,不会也不该永远那么微不足道。
——曾经刻意的遗忘,使远征军滇缅抗战的那段历史、那片战场、那支军队,连同所承载的惨烈、悲壮、荣耀,一并被尘封六十余载,成为沧桑岁月里的一块无字碑。
《中国远征军》全景式扫描了厮杀战场的千军万马,场面浩大,气势开阔,在此基础上,撷取若干出身不同、个性不同、追求不同的配角,集中展示了国民党军队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缩影,复原了那些尸骨无存的无名老兵的精神风貌。
大秦、李克己、姚二林、木匠……他们以饱满生动的迥异形象进入观众的视线,久久难忘。
一口东北腔的副连长秦大岭,几分粗鲁仗义,几分善良诙谐,他追随团长韩绍功南征北战,生死与共,是个让人一看就想乐的基层军官;营长李克己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剧中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陕西土话“怂样子”,于邦战役中他所在的营被日军包围,背靠一棵大榕树坚守34天,终于等来援军,里应外合消灭了敌人(史料实际比剧情表现的更为有趣,据说,坚守战中曾有一群猴子声东击西,无意帮了部队的忙,可爱的李营长还给猴子们奖励罐头,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幽默的一笔。
后人将榕树所在地称为“李家寨”);憨厚胆小的农家娃姚二林因当逃兵而险些被枪毙,后来他改名姚四木重返军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却永远无法实现开药铺和娶媳妇的朴素愿望;绰号“木匠”的阻击手李木生,是大秦嘴里的“老兵油子”,牺牲时,鲜血染透了他怀揣的一块留给媳妇的花布料……这些熟悉的音容笑貌,都一一离去了。
真的勇士,内心并非没有怯懦和畏惧,但他们战胜了自我,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整部远征军史中最悲情的部分,当属兵败野人山,第一次远征失败后,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部从胡康河谷撤退回国,3万多远征军将士青春鲜活的生命埋葬在了那片神秘的原始森林中。
本剧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展现这场人间悲剧,那种惊心动魄的惨烈,像一块巨石压得人无法喘息。
胡康河谷,位于缅北,山高林密,雨季泛滥,人迹罕至,阴森恐怖,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
剧中以点及面,着重演绎了掉队的战士杨文带领四名女卫生员,试图追赶大部队的一段历程。
缓慢推进的镜头里,通过杨文和女兵们的眼睛,漫山荒野,一条由万千将士的累累白骨堆砌成的路向前延伸着,遥无尽头,掠进眼底的,是树下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枪支,旁边尸骸成群。
饥饿、暴雨、蚂蟥、疟疾、伤病,让无数国军的生命被吞噬。
迷路的传芝葬身丛林,为了不拖累战友,身染黑热病的天心跳崖自杀,重伤的廖班长开枪自尽,活泼开朗的李兰瘴气中毒,她竭力想抓住杨文的手,最终还是无力地松开了(这些情节均取自历史真实往事)。
清晨,太阳透过茂密的丛林缝隙射进来,四名可爱的女兵如朝露般在光影下消逝,再也无法挽回。
她们,与无数年轻人一样,有着单纯美好的梦想:“如有来世,我愿化作一滴雨,只看这世界一眼,因为短暂,更想留恋。
”编导用一种含蓄的手法,为这曲山河变色、草木同悲的挽歌平添了一抹温情,却也让人更加痛彻心扉,泪如雨下。
其实,与残酷的史实相比,剧中对野人山之殇已刻意做了淡化处理。
撤退野人山前,军中有一千多名重伤病员,面临前路崎岖、后敌追杀的险境,为了不影响大部队的撤退,他们选择了集体自焚。
军长杜聿明当时泪流满面,跪地磕头。
——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幕,也是远征军最为凄凉的一幕。
还要提一笔杨文,这个亲眼目睹野人山撤退中女兵几乎全军覆没,从南京大屠杀死人堆里爬出,曾屡次大难不死的帅小伙,终因稽查军火黑市交易,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我生国死,国生我死。
”这是剧中也是历史上的中国军人常吟的一句话。
电视剧里,有一幕士兵们为牺牲的战友集体放灯的场景,一盏盏烛火摇曳的小星星灯,静静地浮在河上,漂向远方……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两千年前屈原的《招魂》,世世代代,传唱不息。
6历经惨痛的首次出征失败和退守印度的卧薪尝胆后,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滇西远征军,同时发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血战,重新打通了陆上国际交通线,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1945年1月,两军在中缅边境芒友胜利会师。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伤亡接近20万,中国远征军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不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在我们辽阔、顽强、离乱凋零的国土上突现出空前的欢腾。
整个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狂喜,终于战胜强敌的欢乐,和告慰忠灵的哀荣。
那一刻,无论在重庆还是延安,所有军人的眼中都啜着同样的泪水,誓言流血不流泪的汉子们相拥着喜极而泣。
所有军人前额上都缀着同样的帽徽,那颗青天映衬下棱角分明的白色太阳,是中国军人的标志与胜利者的光荣。
”以上这一段节选自章东磐的《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电视剧收尾于主人公韩绍功抗战胜利后的解甲归田,洋溢着温情和诗意,可现实远比剧本更为复杂、苍凉、冷峻。
其后内战的爆发,使原本同仇敌忾抵御侵略者、遥相欢呼共庆民族独立的同袍手足,卷入了政治与党派的纷争搏杀。
漫长的岁月里,因为头戴帽徽的不同,用一己之躯尽忠报国的另一派将士们,在我们曾经幼小的心灵里,被刻画成面目狰狞的坏家伙。
而那些和剧中韩绍功一样没参加内战、隐退乡间的抗日国军士官,也未能逃脱饱受磨难的厄运。
——参加过滇西反攻怒江战役、曾在卫立煌总司令身边工作过的上尉张子文,1956被叫去“谈话”,在牢狱中度过了26年与世隔绝的黑暗岁月,妻离子散。
回首当年的金戈铁马和冤屈浩劫,记者问老人:“你后悔吗?
”他遥望窗外,许久才轻轻回答:“都过去了。
”那一声叹息,悠远、深长。
——滇西反攻中的孤胆英雄吴昌铣老人,自新中国成立后,被迫过上了流亡生涯,一位叫蒋兴治的公安人员受命抓捕他,两人数次交手又擦肩而过,像极了《无悔追踪》电视情节的真实版。
文革时吴昌铣被捕,出狱后已是垂暮之年,令人称奇的是,两位当年的死对头,耄耋之年竟成了执手同行的老友。
——曾任远征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的陈宝文老人,公私合营时失去了他的家族产业酱菜园,后靠做苦力为生,如今独居在简陋的棚屋里惨淡度日。
他用老去的生命翻译了大量美国陆军援华资料,没有分文稿酬,却依旧执着,其中一本是多尔将军的回忆录《当旗帜降下的时候》,书名恰如老人苍凉的一生。
…… ……拭去覆盖在历史上的尘埃,擦亮我们的眼睛。
那些和我们一样平凡的父辈,用他们单薄的脊梁力挽狂澜于既倒,用他们年轻的血肉之躯厮杀于绞肉机般的战场,开创了中华民族百年来洗雪外辱的反攻首役!
剧终,张丰毅扮演的孙立人将军不无动情地说:“胜利来之不易!
在你从梦中醒来,总会感觉到‘伟大’二字!
”——是的,无论是昔日白骨埋荒冢的10万忠魂,还是而今已风烛残年的零落老兵,都应该得到我们最深的缅怀、尊重与致敬!
7最后,我愿以感性的笔触谈一谈罗星——士兵心目中的“战地女神”。
战争让女人走开,作为一部男儿血性十足的战争戏,爱情仅是穿插其间的一条辅线。
看到网上有人颇不以为然,认为剧中呈现的“三角恋”很俗套,完全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上世纪40年代的《战地钟声》、本世纪初的《珍珠港》,是好莱坞出品的两部战争爱情题材电影,那份穿越战火纷飞、至死不渝的爱情,曾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而《中国远征军》的主创人员,怀的正是一份真诚之心,极为克制而含蓄地演绎了铮铮铁骨的远征军将士,内心深处所隐藏的儿女柔情。
罗星美丽、善良、热情,星眸如漆,笑靥若花,既有东方女性的妩媚淡雅,又有在美国长大的率真大方,她像一朵清丽、深情的小花,神采飞扬,给残酷的战争涂抹了玫瑰色的一笔,征服了荧屏内外无数战士和观众的心。
剧中,罗星与何玉姝同时深爱着男主人公韩绍功(我不太喜欢后者,戏里戏外都不喜欢),该剧编导最终让韩绍功选择了何,虽然有些遗憾,却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正如杨文开导罗星的话:“韩团长是一个信守忠孝恕悌的人,他与何局长之间,不仅是爱与不爱那么简单。
”无疑,韩绍功是值得罗星去爱的。
无论从女性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崇拜英雄的情结讲,爱慕的都是这样集英勇、豪迈、磊落、才华于一身的男子,而且,他对爱从不轻言出口,为的,也是一份责任和珍重。
非常欣赏《远征军调查笔记》作者章东磐的一句话:“一个男人,千万别轻易说爱。
一旦说了,就要有为爱而死的勇气。
无论爱的是你的祖国,还是女人。
”韩绍功代表的,正是这样的好男儿,让甜言蜜语、美元金条黯然失色。
所有的人,都感动于罗星那封浪漫的战地情书,满怀真挚的字里行间,寄托着罗星的深情期许,它一次次地在烽火硝烟中被传递和诵读,温暖着战士们赴死杀敌的胸膛,也让我们日渐磨蚀的心房在感动中复变得明净。
“韩,昨晚我向流星许了愿,祈求上帝给子弹都装上天使般的眼睛,让它们不要伤害到你,不要伤害到你们的同伴弟兄。
……还是告诉你,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吧,我们去属于我们的伊甸园,有温暖的屋子,门前屋后开满紫罗兰,让你紧紧地抱着我,为我们正在享受的美好泪流满面。
”泪水,顺着脸庞静静地滑落。
这封后来被鲜血浸染的情书,回响着战场上铿锵雄壮的主旋律中隐约透出的罗曼蒂克,折射出无数将士穿梭于战阵、历经生死去换取的理想:自由、和平、真爱。
这样的情怀,平凡而伟大,坚强而柔软,散发着玉石般清澈的光芒,即使玉碎,它迸发出的力量依然激越人心!
最近,顾长卫执导的电影《最爱》上映,尚未看过。
什么是“最爱”?
且试着诠释一下个人的理解,——是执着地追寻,是无悔地付出,是真心地成全,是拒绝出卖自己的情感和灵魂,是立足责任、大义基础上的矢志不渝,是身处险境中的生死相依,是爱而不得时安静的放手……经过痛苦的思考,罗星选择了离开,带着炽热又凄美的情感,带着无尽的忧郁和愁绪,带着对祖辈故土的依恋,离开了韩绍功,但那朵怒放在烽火岁月里的爱之奇葩,将永远留在每一个爱过、泣过、拥有过、也失去过的人的记忆深处。
结 语遥望,祖国的滇缅边陲,青天如洗,远山含黛,松柏苍翠。
从粉墙黑瓦的玉石之城腾冲,到静谧的三峡守据石牌,从汹涌澎湃的澜沧江,到斑驳累累的功果桥,从早已湮没在现代化高速公路、几乎寻不到遗迹的滇缅公路,到边境外丛林莽莽、河流密布的胡康河谷……阳光洒落,为如画的山川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险峻的高黎贡山延绵不绝地耸立在天际,似铜墙铁壁。
漫山的奇花异草,星星点点,像无数人的眼睛;山谷间,飘荡着少数民族少女天籁般的歌声,余音缭绕。
我们不会忘记,近七十年前,我们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是在10万远征军将士英勇卫国的殉难中,振拔于苦海而重生的!
感谢《中国远征军》,向世人展示了这座属于整个民族的历史丰碑,把曾经遗忘的记忆重新镌刻进了我们的心田。
也希望,我们不要从原本的淡漠无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让远征军本身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成为某些人猎奇、戏说、谋取暴利的噱头。
——缅怀,是为了走得更远!
一韩: 自从与你相遇,我的内心,每天就多了一分快乐和兴奋。
但自从你奔赴前线作战的那一天起,我的内心就多了几分担忧和伤感!
常常想起我们走过的茫茫丛林,可怕的蚊虫和蚂蝗,还有战火纷飞,我真的替你担心,盼望有一天能与你再相见!
还记得第一次在毛淡棉,我们的相遇吗?
你像个英雄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深灰色的军装,古铜色的皮肤下,透出男人的成熟与刚毅,都不禁令我向往。
你拯救了我们所有的人,从那一一刻起,我就认定,你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人。
韩,昨晚,我向流星许了愿,你想知道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吗?
猜猜看。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每晚我祈求上帝,让我在梦里遇见你,体会被你抱在怀里的感觉。
早上醒来,我又是那么担心你,祈求上帝给子弹都装上天使般的眼睛,让它们不要伤害到你,不要伤害到你们的同伴弟兄。
还是告诉你,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吧:我们去属于我们的伊甸园,有温暖的屋子,门前屋后开满紫罗兰花,然后,让你紧紧地抱着我,透不气地吻我,为我们正在享受的美好泪流满面……你永远的-罗二.(告别信)韩:我要走了,与你告别,我的心中有无限的感伤。
一切青春的美好记忆,从此会带着无尽的忧郁;天边的浮云掠过,带不走我的惆怅,萨尔温江奔腾的江水,载不动我的愁绪。
但我感谢上帝的恩惠,他让我在残酷的战争中,结识你和你的兄弟们,让我爱过,感动过。
我爱你的英雄和豪气,你如白马王子般走进我的心里,罗曼蒂克,不再是憧憬和希冀!
我感动于你和你的兄弟们的善良和真诚,也震惊于我的祖辈故土的孱弱和贫瘠!
这一切都是我青春的美好回忆。
再见了韩,我永远的爱!
永远的梦!
罗
看了第一集就被深深震撼,正面战场是国民党的天下,也是抗日战胜胜利的保障,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的胜利的话,毋宁说是国民党军队的胜利。
装备悬殊在战争中无限放大,弱者以胜强,往往付出惨痛代价,所以同古12天的坚守是大捷,野人山遍地的白骨是形势的无奈,以9000人为代价的腾冲光复是全胜,含泪看完的电视剧,我在想,我们连面对真实历史都不忍,当初的人们是秉持着怎样的信仰坚持的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慷慨啊我华夏好儿郎,举大旗,杀暴敌。
抛头颅,洒热血,一身军装护国门安宁。
“远征军的英魂,莫要走远,青花岗的女人是好女人,快来投胎吧,二十年后还当远征军,还杀日本鬼子”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
我的票据夹里有一张汇款单,收款地址是云南省保山市,汇款金额是100元,我在这张票据的背面用碳素笔水写着“抗日捐款”四个字。
07年的时候,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云南省保山市民政部门披露在当地的原中国远征军幸存人员生活困苦,需要社会的救助。
当时在上大学的我和我高中时的好朋友通了一个电话,告诉他这条消息。
我和我的那位好友都一致认为应该向他们尽一点绵薄之力。
于是我当时拿出一个月的生活补贴100元,以我和我好友的名义,汇款给保山市民政部门。
初中的时候,在市图书馆里,第一次从书架的角落中,发现一本有关中国远征军战史的书籍。
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原来在课堂、在当时的电视、影视作品中不曾接触到的内容。
中国远征军部队与日寇战斗时间之长,伤亡人数之大,歼灭日寇人数之众,取得战略胜利之显赫,为我中国军人赢得国际声誉之斐然,皆是我八年抗日战争以来之数一数二者。
但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这段辉煌、悲壮的记忆,一直被埋在滇西远征军将士陵园之中,为国人之罕闻。
帮组困难的个别人我可以帮助,但是面对困难的一个群体,其实更是社会管理层级得责任。
但是,那次我却要为他们捐款。
我的那位好友知道我的性格,很好奇的问我原因。
我说,用官方的说法,不能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
那些失学儿童等得起社会的制度化完善,但是我们远征军的幸存者们没有多少时日去等待历史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们对他们更需要做的是,让他们所剩无几的时日里,至少能过上一个普通退休老人应该享有的生活。
我最后还是没有向我的性格妥协,我在票据的背面写上了“抗日捐款”。
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抗击日寇,人人慷慨解囊,甚至于毁家纾难。
小生,在事隔60年之后,将这份微薄、迟到的捐款,寄送到我们远征军将士们得手上,算是我为抗战出的一份力。
同时,我不敢在我们的英雄面前以一个施舍者的姿态出现。
因为,其实我们现今和平的生活,反倒是这些伟大的人们施舍与我们的,只不过,我现在将本该属于他们东西中的极小一部分还给他们罢了。
向你们致敬,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还行
最近很崇拜有文化的军人。。我真的变成爱国热血青年了?。。
片头曲叫《守望》很雄壮 很好听
很一般,战争场面也拍得很一般。
当年拍这部剧很难得,可惜看了一半没资源,改看纪录片了
刚好周末一口气看完,除了情节稍显拖沓外,基本让我顺畅的看完。很少有电视剧让我欲罢不能。
很平淡不吸引人
麻木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种片子只会给远征军招黑
十万去,三万归。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
t沉重的故事,一寸山河一寸血
我承认,我也看不下去。
很少见的以国民党部队为主题的电视剧,剧情不错,演员演技也很自然。
一个连队,直接把团长给整消失了?直接和师长对接?而且一个连才100-200人,战斗力直接开挂,真就是神剧。这片子不如长沙保卫战,长沙保卫战也是彭中华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英国鬼子真 TM 的废物。翻越野人山太惨不忍睹了。戴师长骨头真硬、信念如铁。孙立人将军真乃民族英雄!
打出风范
白瞎这么个名字了!要不是过不了审查,中国远征军这个题材完全可以拍一部经典
到位
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