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应该是依靠皮特,皮特是稳定关系的象征,查理和父亲的“家”是不稳定的,父亲总带不同女人回家,他在自己家就像客人一样。
一直坚持的跑步,也是在不安定的状态下希望求得的一种稳定,他渴求的是一种稳定关系能让他依靠。
生活和情感的不稳定带给他的是不自信和不确定,所以他总是小心翼翼地说maybe、if。
这种不确定感,不仅仅存在于查理一人,他在路上所遇到的所有社会边缘人都具有这个性格特征,胖女孩为什么离不开刻薄的爷爷,拖车里的女人为什么要忍受男人的家暴,因为他们都在渴求一种稳定关系让他们依靠。
这段一人一马的公路青春,由伤痛试探背叛和失望所构成。
《海曼》在最后,虽然生活没有改变,但是lee的内心是为侄子保留了一个沙发的,而《lean on pete》,则是无论生活如何改变,worse or better,在片尾,他依旧保持旧日晨跑习惯,却会戛然而止,迷茫环顾身旁。
画面清冷疏离,叙事冷静克制,情感平缓堆积却如积雪消融般丝丝渗透心底,男孩演技让我想起了《叶落无痕》里的女孩。
同样的极简的语言表情表述,却蕴含了强大的感情冲击,《狗十三》虽然故事不错,但是小女主的演技还是需要跟人家学学啊。。。。。
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奇遇电影图文版 安德鲁·海格恐怕是当今影坛仅有的出一部电影,CC发一张碟的导演;处女作《周末时光》被誉为2011年最好的LGBT电影,横扫当年各大LGBT电影节,并入围了不少刊物和影评人协会的年度佳作;而他的第二部作品《45周年》更是声名大噪,不仅在柏林电影节同时拿下影帝和影后,更是为夏洛特·兰普林赢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而他为HBO执导的两季LGBT话题的剧集《寻》更是圈粉无数。
早在威尼斯开赛之前,他的最新作品《赛马皮特》就被各国媒体视为夺标热门。
而影片出人意料地放弃了海格擅长的对亲密关系的探讨,而是聚焦少年成长,并以一种相当“古典”的方式,触及了现实问题与尊严政治。
按照海格的说法,《赛马皮特》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寻找家的故事”,16岁的少年查理在暑假找到了一份在马棚工作的兼职,并与一匹名叫“依靠皮特”(Lean on Pete)的赛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父亲去世,马棚主人也准备将不再能参加比赛的皮特卖到墨西哥的屠宰场,自小没有母亲的查理决定投靠姑姑,偷了老板的车,带着皮特走上了从俄勒冈到怀俄明的漫漫长路。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对标的还是肯·洛奇的社会现实主义名作《小孩与鹰》(Kes)——都是贫苦少年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与动物间的羁绊,那么完全出人意料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查理偷了老板的拖车上路开始,影片的情节并不是如预想的那样变成了公路片,而是陡然转变成了少年题材的流浪汉小说——是的我说的是《苦儿流浪记》或者《三千里寻母记》这种经典名著。
破碎家庭、出身底层,单纯的主人公,近乎孤儿,缺爱,难于融入社会,甘愿做各种工作以挣扎求生——查理简直是流浪汉小说里的典型主人公。
大概是因为话题相关的缘故,海格在《赛马皮特》里的很多处理手法都有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和肯·洛奇乃至达内兄弟这一路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
自由电影运动闻名天下的是“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尽管实际上也并没几部片子出现厨房水槽,不过《赛马皮特》里面倒是有很多厨房水槽……),《赛马皮特》的前一半堪称“马棚草料现实主义”。
原著小说作者曾经一度不想把改编权卖给海格,因为他认为英国人根本不懂美国的赛马是什么,而海格也是够拼,花了三个月在美国中西部体验生活,把养马、驯马、赛马的细节在影片中拍得十分清晰流畅,又与美国电影中对这些场面处理的风格完全不同。
海格作为新晋“作者导演”,其摄影风格非常容易辨认,这包含了长镜头和自然光,长焦镜头的独特用法,以及某种画面的特殊色调等等。
海格也是偏爱内景中将明亮的门窗置于后景的导演之一(请看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
这部影片在视觉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画框中的画框做为构图和表义的重要元素。
具体说来,门框、窗框、马棚的栏杆、车窗等等,都是对查理的规训性、社会性乃至压抑性的元素,与此后的他一人一马走进广阔天地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内景空间通常都极为狭小,并且在构图上有意将并不快乐的查理放置在各种框中框里面。
而与这些场景相伴的是通常不在美国影片中出现的从照料到运输的各种琐碎细节,而在赛马场面的处理上,海格都是采用经过精心调度的长镜头——是的,就是与现场观看经验相同的那种长镜头,而且限于拍摄条件都是“一条过”,(对比可看《奔腾年代》对赛马的渲染和铺排……)。
这在视觉上也符合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另一方面,与《小孩与鹰》类似,查理对皮特的感情,确切地说是“羁绊”,主要体现在查理照料皮特的细节和过程之中,正如片中一句蛮点题的台词所言,女骑师邦妮对查理说:“它只是一匹马,你不能把它当做宠物,不要对它产生感情。
”但对查理而言,他只是想要照顾它、保护它,而不是要靠它去挣钱,去成功。
而且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也能看到,平时沉默寡言的查理,把皮特看做了自己的倾诉对象,喋喋不休地对皮特讲述自己的故事。
但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受惊脱缰的皮特狂奔而去,随即被路过的汽车撞死(这一场面又是以一个精致的长镜头完成的),最后的三分之一,一无所有的查理彻底变成了“Homeless”。
所以其实赛马或者皮特并不那么重要,正如《小孩与鹰》里面鹰本身也没那么重要。
皮特的名字实际上也解释了这一点,重要的是“依靠”这种关系,马只是查理需要的一个对象而已,父亲,老板,邦妮,以及最后历经磨难而找到的姑姑——有趣的是查理他拒绝被转到社会福利机构监护,也从来没想过找妈妈,而最后他找到的也是离婚后独自生活的姑姑,并回归了自己的生活秩序(影片开头结尾都是查理练习长跑的场景),——由此其实可以看到某种与主流不太一样的价值观和对家庭/秩序的想象。
影片的社会面向在查理和皮特上路之后开始缓缓铺陈,迫于生活查理在超市行窃,从旁边的车里偷汽油,甚至吃霸王餐还不忘打包——最后好心的黑人女招待放他离开(父亲曾告诉他,天下最好的女人都做了女招待)。
弃车步行之后,也曾接受过两个经营农场退役老兵的热情招待(这俩人玩游戏的场面似曾相识,怎么看都是一对儿……导演带的私货其实不止这一处哈哈哈),在一无所有之后还去给墨西哥人打短工刷墙,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抢后终于爆发,把对方打成重伤(这点也让我想到好几部肯·洛奇……)。
当然这许多都是流浪汉小说的必备桥段(穷人的恶,与穷人的善良),但其中有着清晰的对贫穷的社会结构性的观察,某些段落甚至让人想起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另外可圈可点的就是出现在影片所有场景里的主角查理——导演的这个处理实在是我这种叙事视点焦虑症患者的福音——的扮演者查理·普拉默。
出生于1999年的他成名于著名剧集《大西洋帝国》,把这个小镇少年的角色演绎得十分准确生动。
敏感而脆弱的同时,却又强撑着显得沉稳,尤其眼神堪称清澈(除了表演之外还是要赞一下海格对演员视线方向的调度方法),海格选中查理·普拉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赛马皮特》最终捧得70届威尼斯的最佳新演员奖(马斯特洛亚尼奖),衷心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马棚现实主义电影能在明年的奥斯卡有所收获。
真是很少看到这么古典范儿却又不显得陈旧的叙事了,尤其海格出品,画面必定赏心悦目。
影片版权早在戛纳就销售一空,国内也已经有买家入手,倘若能上个院线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烂番茄92%,一个少年,一匹骏马,一段史诗之旅!
文章属于红颜秀影原创,禁止抄袭
先说个好消息,《天赋异禀》第二季已出,大家可以在公众号里自行回复剧名,继续相约你的北极星小姐姐了!
进入正题,西部牛仔类的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国类型电影的一个代表,漫天黄沙和绚丽天空交相辉映下荒芜又辉煌的风景,戴着牛仔帽、骑着高头大马在草原上狂奔的牛仔们。
他们或许喝多了酒,忍不住长篇大论、或许沉默寡言,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但不变的是他们对马儿的温柔和尊重,他们对沙漠和草原的永久的热情和依赖,还有他们对自由永远的追求,粗粝如旧报纸般的质感,关于自由、拯救、友情、勇气、成长这样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又一直可以激励人心的东西。
这样西部牛仔的故事往往都是一匹马、一位骑士和一个伙伴为了一个目标的旅程,像红颜秀曾经为大家推荐过的科恩兄弟打造的《大地惊雷》,就是一部标准的西部牛仔题材的电影。
一个总是醉醺醺、满口胡言乱语爱抱怨的独眼老骑士,一个倔强成熟、勇敢坚韧一心只为为父亲报仇的少女:一老一少他们骑着各自的马儿奔驰在漫天黄沙的西部世界,老骑士用粗粝和铁汉柔情教会小女孩成长,小女孩的坚强正义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让颓废的骑士再次重温人性的魅力。
黑夜银河星空下,两人一马的彻夜狂奔讲故事和西部牛仔精神升华,即使这个世上和命运中充满了磨难喝不公,但牛仔们永不服输,粗粝颓废的老骑士一路上充满抱怨和悲观,所以到最后一刻他为了营救小女孩时奋不顾身的驾马狂奔时,才让人感到共鸣、以及人与人之间超过血缘的关爱,这也格外令我们动容。
而如今的西部牛仔电影,仍在保留着电影风格的基础上不停的开拓着这个题材能够承载的新的意义,它可以是以小见大的,如红颜秀前段时间为大家介绍的《骑士》,一位受了伤的骑士、在生命的转折处遭遇梦想与希望的毁灭,如何重新找回自我。
它也可以是有诗意,又有史诗级重量的,这也是今天红颜秀要为大家介绍的一部电影,《赛马皮特》,一个少年,一匹骏马,一段史诗之旅!
影片对威利·瓦伦丁撰写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故事围绕15岁的男孩查理为寻找消失的姑母和陌生的家园踏上行程,而他唯一的“搭档”便是赛马皮特。
《赛马皮特》在豆瓣上获得了7.7分,IMDB7.2分,烂番茄的新鲜度达到了92%,爆米花74%。
从剧情上来说,《赛马皮特》是一部简单到近乎无聊的电影,一个没有母亲的少年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和父亲的关系平等友好,亲近的亦兄亦友,但是刚刚15岁的他,还是要面临着成长路上的孤独、迷茫,找寻自我,以及最终的归属.....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也不是一部完全的西部牛仔电影,它更多的是在西部风情、牛仔精神中融入了一种少年迷茫和一种公路的寂寥、一种寻找的感觉。
这个叫查理的15岁少年和父亲居住在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喜欢和不同的女人约会,但对他亲切而热情,他们之间的相处仿佛就是两个单纯亲密的少年,但查理自小就失去了母亲的陪伴,在成长过程中也难以避免的面对那些少年成长之路上的迷茫、寻找、对金钱的渴望执着以及对自己生理、情感归属感上的找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帮一位脾气古怪、但极有原则的马场主打杂,这是他迈向男人的第一步,从一个只能靠父亲给的零钱买食物填饱肚子、终日无所事事的小男孩,查理第一次品尝到了做男人的意义。
即使是铲马粪、牵马、喂水、停卡车、扭轮胎这样的工作,也让查理体会到男孩成长为男人,或者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最重要的一步:挣钱。
和很多作品里成长的设定“经历失去和毁灭”不同,《赛马皮特》中处理的很现实却也格外动容,查理的表现让多少人想到了挣第一桶金时的自己,无比认真和投入,细细沉浸坚定投入于每一个细节,即使陌生羞涩也要硬着头皮去上。
在挣到自己的第一笔钱之后,我们感受到的满足是日后挣再多钱也无法感受到的,我们急着用这笔劳动所得犒劳自己,甚至因此感受到了对生活的希望,大口大口吃完盘子里的薯条和汉堡,我们还急着去向父母证明自己,查理拎着满满一袋食物,带着等待褒奖的神情,腼腆的走到父亲身边。
带着鸭舌帽、穿着宽大T恤、笑的腼腆又自信的少年,清晨茂盛又柔和的阳光,父亲难掩着笑意故意压着少年的鸭舌帽,与他打闹,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这一切明媚温暖的如同我们普通人的往日生活,然而电影总有瞬间转折的时刻,就如同生活也常大起大落,查理的父亲在一夜间丧命,他必须想方设法自己活下去,不仅是找到一个自己停留的归宿,也是一个失去双亲、无人关心的孩子的心灵归宿。
其实就和我们漫长平凡的一生一样,在一生中“我拥有的只有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即使父亲母亲那么爱我,他们也不一定能陪我们走到生命的最后;即使我们曾经和朋友们拥有过无比温暖的时刻,但落难时我们只能咬着牙一个人走下去。
一无所有的、难以与社会融合、单纯缺爱又无比坚定的查理,终于走上了一条“寻找”之路,从核心本质上来说,《赛马皮特》和文学作品上的流浪汉小说、电影作品中的公路电影讲述的本质相同,这个一无所有的主人公,一个人牵着马在路上寻找自己的唯一可以投靠的姑姑,这段旅程也如同我们的人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寻找情感和生活上的归属感,然而我们寻找的这一切却终究都会离开我们…..但这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的人与事,也能影响我们最终成为的自己,甚至影响我们,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教查理爱上驯马的老头却因为查理心爱的赛马皮特老了要被卖到墨西哥屠杀;口中说着自己真心热爱赛马却因为自己是女性身份被歧视的女骑士却能一边违反着规定,一边拿下冠军;接纳他的兄弟在深夜喝醉又夺走了他的钱,两个和他一起收留查理的男人,只是为了能够骑一骑查理的赛马,然而查理却说“我从来没骑过马,我不认为他们是应该被骑的。
”就连一直默默陪在自己身边的赛马最终也挣脱了缰绳,被卡车撞死在了马路上。
似乎在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和自己表现出的模样背道而驰,正如《傲骨之战》戴安所说:“这个世上没有人是非黑即白的,人可以在说真话的同时说谎。
”
爱马却为了利益杀马的老牛仔、既重义气又残暴的兄弟、痛恨规则的不公又以不公赢得胜利的女骑士…..动物、女人、朋友、上司、同事……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出现在查理的生命里又最终离开,而这个仿佛经历了一切,外表却依旧稚嫩阳光的男孩,早已经不是故事刚开始时的自己。
电影的结尾处理的非常漂亮,电影开始时查理无忧无虑奔跑在自己家门口,只为了消耗青春期挥发不完的躁动和精力;而电影结束时,经历过一切的查理,奔跑在姑姑家门口秋风瑟瑟的道路上,他一个转身,还是那张少年气的脸庞却已经展露出这个有故事的人的棱角。
查理就像我们,在一路找寻的过程中,一路失去,最终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依旧是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 END -往期文章回顾神韵太像《碟中谍6》,约翰·卡拉辛斯基的硬汉新剧!
是疯子,还是狂想,艾玛·斯通的百变,无与伦比的疯癫!
一夜激情秒变惊悚悬疑,九月里最“细思极恐”美剧!
《江湖儿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好片一部!
女巫的“禁忌之恋”,接力暮光之城,重启魔法世界!
整部电影发生了两次意外:父亲意外离世,赛马皮特被撞而亡,少年查理反复说:I’m sorry 。
谁该说对不起?
从小被母亲抛弃,和父亲艰难生活,独自面对孤独。
尽管如此,查理善良,温和,自尊,富有同情心且吃苦耐劳。
他孤独得只能对赛马皮特倾诉。
和皮特同行的一程,就是交代查理成长的过程。
那些自生自灭的生命微如尘埃,那些寂寞独自成长的孩子如孤星散落在茫茫宇宙,无人知晓。
安德鲁·海格的电影如同他本人一样温文尔雅,这位英国导演两年前凭借《45周年》为世人熟知。
在他的作品中,平淡如水的叙事,表面上不露声色的人物,内心往往流淌着不易为人知却又细腻丰满的情感。
《45周年》里的Kate是这样,新作《赛马皮特》中的Charley亦是。
从格局上讲,《赛马皮特》相较于海格的前两部作品《周末时光》和《45周年》都要广袤许多,导演不仅将场景搬到了美国,而且视角也不再局限于短短的一个周末或是几天。
在这部有些“公路电影”特质的电影中,主人公Charley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都要比先前作品里的角色要复杂得多。
因此,《赛马皮特》里未知和不确定性占据了更大的比重——直到最后Charley走进姨妈家门,我们一路上都不知道哪里会是剧情的终点。
但是,看海格的电影并不需要依托这些未知和不确定性。
可以说,这位导演的叙事风格反倒相当“确定”和沉稳。
他从不刻意挑拨观众的视听神经。
我想,这种缄默和略带点儿枯燥的“确定性”,应该源于导演本人对“好莱坞”式起承转合的摒弃,和对此类电影中过于浪漫化的人设的不以为然。
有人曾经打趣道,海格的字典里就没有高潮这两个字。
在这一点上《赛马皮特》与《45周年》一脉相承。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高潮的形成方式之一,就是利用角色间的矛盾外化和激烈冲突。
虽然《赛马皮特》和《45周年》刻画的是截然不同的角色,但巧合的是,与主角对戏的“二号”人物都处在相对话语缺失的状态。
《45周年》基本就是Kate“第一人称”视角,她的老伴Geoff成天不见人影;而到了《赛马皮特》里,陪伴Charley漫漫长路的lean on Pete,干脆就是一匹不能说话的马。
掷出的话语没有人聆听响应,“角色”之间没有正面交锋,某种意义上,海格荧幕里的人物都是相当边缘而孤独的。
自己就身为边缘人 [注:这里并非刻意拿导演的戏外身份说事], 海格关注和“凝视”这类人群的目光更显慈悲和温暖。
《赛马皮特》后半段Charley独自与lean on Pete踏上征途,我们发现,镜头开始不断地从近景,中景,远景以及各个角度“关照”着他们,一刻也不离开,生怕跟丢了似的。
导演刻画人物过程中对角色的呵护和关怀,在这样持续性的追踪式视角里彰显无遗。
用沉稳大气,举重若轻来形容这位剪辑师出身的新锐导演或许有些过誉,但海格电影里流露出的真挚和诗意正是通过这样轻巧而清晰的叙事方式来展现的。
我想形容他“举重若重,举轻若轻”,不加矫饰,就像一位扎扎实实的书生,一心一意把剧本的原貌拍出来给你看。
同时,海格希望自己的每一部影片结束之后,观众才被里面的角色感染,打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才是通过“电影语言”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正确方式——人物不应停留在放映屏幕的画面上,而需要真正走进映后每个人的脑海与心底里。
海格擅长在电影中营造出恰到好处的距离,他用安静的运镜,舒缓的节奏,和细腻的情感,将自己对主题的独特思考呈现给观众。
这也是看罢《赛马皮特》和回顾《45周年》后我对海格执导功力欣赏的最主要一点。
这位英国导演的剪切和“留白”能力非常强,他的影片里几乎很少看到“废笔”,很多时候情节的铺陈与推动都是通过人物不经意间的对话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场景描摹实现的。
例如《45周年》里Kate去镇上旅行社询问的一幕,不仅侧面交代了剧情,而且观众也能在饱满完整的Kate视角中去体会她当时的心境。
《赛马皮特》里也一样,影片前半段对Charley这个人物的塑造,多半是通过Del的点评完成。
马厩里的“Don't run, walk!”,还有餐桌前的那句“You don’t have any manners, do you?” 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他多少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
相似的是,Charley家庭的过往和变故,和姨妈Margy究竟是谁,也没有通过画面直接呈现,而是借Charley本人的喃喃自语(或是与lean on Pete的对话)交代。
再举一个例子。
父亲这个角色在全片中消失得很快,但是他在厨房里和儿子聊天时候的一句“All the best women have been waitresses at one point.” 却是一句十分精彩的台词。
表面上这是一位父亲在儿子面前对女人侃侃而谈,然而联想到后来“跑路”时企图吃霸王餐的Charley,决定放走他的正是一名waitress,我们不由得感叹这句早就铺垫好的双关语的巧妙。
其实不止是父亲,在《赛马皮特》中除了Charley之外的所有角色(包括lean on Pete)都停留得十分短暂,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云烟过眼和匆匆过客。
海格在Q&A时也说他想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氛围,这未必是孤独背后的漂浮,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看待成长时的广阔与豁达。
“We have really amazing supporting characters. They come in, and drift out. Just like life.” 是的,just like life,安德鲁·海格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中对情感关系的描摹与剖析中走出,以一个少年成长的角度巧妙切入,去展现他眼中生活原始,质朴而纯粹的那一面。
《赛马皮特》未必有《45周年》优雅,或《周末时光》般用情,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丰富也更成熟的海格。
<赛马皮特>/
一部挺让人感触的文艺电影,一个孤独的男孩和一只被放弃的赛马。
电影《赛马皮特》讲述了马场工作的少年在单亲父亲去世后偷走赛马一起远走寻找自己唯一的亲人姑姑,被姑姑收养。
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细节,非常的打动人,男孩乍一出场时和父亲的关系就很独特,两个人不像父子,倒像是亲切的朋友,开着荤玩笑。
这里的情节不但对人物做了塑造,还是接下来父亲死亡的导火线,可以说处理的非常自然。
而男孩遇到的马场老板和女骑师,性格也都鲜明丰富。
其中有一场那场老板在饭店里指责男孩没有礼仪,勾出了男孩的成长环境缺乏父母的教育,非常的让人感触。
而片子的缺点在于前后分裂,前半部分男孩和父亲也好,马场老板也好,女骑师也好,男孩都和他们有很强的情感联系,会让人觉得他们中间将要发生故事。
可到了后半段,男孩突然偷了卡车和马独自上路,而在路上遇到的人也只能映衬他的处境而已。
(文/杨时旸)《赛马皮特》算是一部少年电影,它写少年心气,写成长的一瞬,写躁动与不安,写追寻与迷惘,写少年终将长大之前的微妙时刻。
导演安德鲁·海格曾拍出过《45周年》,关于暮年的婚姻,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了少年。
少年查理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没什么责任感,打工,喝酒,放浪形骸,查理有些郁郁寡和,生活里永远形单影只,偶然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赛马场老板,查理趁着假期去马场打工,照顾赛马皮特,但这期间,父亲却因一场斗殴丧命,查理与那匹赛马一同上路想去寻找自己早已断了联系的姑姑。
《赛马皮特》的故事主体无非是少年上路,写少年迷惘的故事汗牛充栋,但《赛马皮特》仍然有独特的气息,它最微妙的一点是把少年查理复杂的情绪化在巨大的沉默里,一直引而不发,但人们始终能感受到那股有力的、膨胀的、不知来由又不知去处的心绪,那其中有怨怒、有不解、有找寻出口时的执着与坚韧,也有面对扑面而来的生活时的不知所措和无处不在的惶惑,查理每天戴着棒球帽,穿着同一身衣服,低头不语,电影中他台词最多的时刻是他牵马上路之后对着马说了一路的个人独白。
他说自己年少的经历,悲伤和欣喜,不解与不安,面对尘土飞扬的广袤大地,面对他视作唯一朋友却不言不语的赛马皮特,他的路上自白像一次反刍。
与这部电影简单的形式相比,它的精神指向其实异常丰沛,它是孤独者奔腾却寂静的心声,是男孩看似平静实则壮阔的成长史诗。
这故事中的所有人都是孤独者,查理自不必说,那个马场的老板,一个愤世嫉俗又对一切意兴阑珊的老头,终日面对着日渐苍老的马匹和日渐苍老的自己;那个女骑手,依靠一点小小的作弊伎俩赢得比赛,赚取生活;当然,还有赛马皮特本身,它终其一生不过是在黄土弥漫的跑道上莫名其妙地拼死冲向终点,然后被奖赏几口草料,最终被卖到墨西哥宰杀了事。
赛马皮特的宿命成为了象征与镜像,映照着周遭所有的人,每个人在生活里疲于奔命,最终孤独赴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年查理对赛马皮特突然间变得惺惺相惜就太易于理解。
他知道赛马将被送走,突然间失控般地带着马匹上路逃亡,那不是一个孩子幼稚的善良,而是少年从行将就木的赛马身上意外照见了自己,是啊,那匹马何尝不是查理的写照,无人问津,孤独生活,不知所终,所以,当查理牵着皮特上路,某种程度上说,是查理带着自己的灵魂上路。
如果说故事的前半段是写实的,那么,故事的后半段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魔幻的虚实相生,沙漠中的焦渴和绝望,将一切变得似真似幻,从某种程度上说,那匹马可以看做是从查理心中挤压出的另一个自己,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孩,终于有了倾诉的可能。
在这个故事中,所有人物的生活空间看似与常人无异,他们自由地去往各处,但实际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是被框定的,非常逼仄,查理本人没有朋友,他是被隔绝的,他说自己在橄榄球队打球,但生活中能见到的只是他自己孤独的慢跑,他的父亲,坐在狭窄的屋子里,灌下一罐又一罐啤酒,最后孤独的死在医院,而马场的老人,女骑手,也都被困于马舍和酒吧,所有人都像被一个个巨大的透明气泡包裹又不自知的样子,总以为自己面前有无限天地与可能,但最终,只能困在其中永远无法戳破那层透明的薄膜。
而从这个角度去看,少年查理的上路和找寻,就是努力穿刺的过程。
寻找,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母题,通常而言,向外部世界的探寻,寻找一个“物”,一个“人”,其实,都是借此去进行一场精神性的探寻,寻找一种“身份”,一种“精神”,《赛马皮特》也同样如此,查理执拗地寻找自己失联的姑妈,从生活层面而言,作为一个孤儿,他需要这样的家庭与亲情的庇护,而在精神意义上,那次寻找,更多的是寻找自己,多年来,他混沌前行,这一次彻底的孤绝成为了一次自我对话的机会,用以看清自己与周遭,与世界的关系,洞悉所谓成长的逼催到底意欲何为。
这个安静的故事始终回响着成长时的内心轰鸣。
一直比较喜欢这个导演,从《周末时光》,到《45周年》,他没让我失望过,这次也是。
他的片子一向是在沉静里波涛暗涌,《周末时光》里的对话,试探和克制,《45周年》里的猜测和小心思,以及这部里男主不怎么笑的面孔下的那颗心。
海格片子里的人物从来很立体。
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定义这个少年,他表面上很坚强,但内心一定是柔软 的,他时而15岁,时而16岁,时而18岁。
他看起来一副从来不会慌张的样子,对事物只是接受,并做出反应。
他笑,他哭,大多数时间他只是一言不发,像一匹沉默的马。
这不是一个讲述失去和得到的故事。
这甚至不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归属感的缺失的故事。
少年从小就是归属感缺失的。
母亲角色的缺失,时常搬家导致的“home”这个实体的缺失。
父亲频繁换女友,他和父亲更像兄弟而非父子,很多时候他显得比父亲还要成熟,他从小就知道责任感的含义,而他的优秀是来源于他的安全感的缺失。
当他看到那匹马时,是很容易产生共情的。
它也像他一样,需要不停奔跑,需要随时保持清醒,不然可能会被作为一个负担而卖掉。
他与父亲之间的是一种相依为命的感情,尤其是父亲不愿意依赖自己的妹妹,断了联系很多年并且也不让少年去寻找姑姑。
父亲传达给他的观念就是我们两个谁也不依靠,我们不需要别人帮忙。
但是父亲也倒下之后,少年就只剩自己了。
其实他从来就只有自己一个人。
他和那只马皮特说话,和它一起散步,鼓励它打起精神,父亲出事后,他就睡在马旁边的马厩了。
赛马的人要把皮特卖给给屠宰场,这是让少年爆发的导火索。
这马是他在世上除了那个在远方飘渺的姑妈之外唯一的亲人了,他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他对于没能救父亲感到自责,而这匹马他一定要救下。
他看着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个消失,他要抓住这最后一个。
可惜这最后一个也抓不住。
在路上流浪的查理显得从容又有方向,对流浪生活也没有强烈的不适应,仿佛他已经这么流浪很多年一样。
他算是偷了卡车,偷了马,偷过汽油,偷过地图,偷过零食,还吃过一顿霸王餐。
他走过沙漠,住过人家,领过救济,住过房车,打过零工,也打过别人的头。
在那处住着还算舒服的房子里,一个女孩对他说她已经被困住了,所以任人宰割。
于是他连等几天的电话都等不及,当晚就牵着皮特悄悄离开了,他知道这不是他们停留的地方,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赶。
皮特受到惊吓脱缰被撞倒,他跑到它身边,安抚着它,跟它说一切会好的,就像当初承诺父亲时那样。
但是他只能看着它在自己怀里停止呼吸。
他一步步后退着,呼吸沉重,只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是想拒绝这个真相。
他找到一处空房子,洗了衣服,手上还有皮特的血。
他把衣服洗干净。
他看着他爸爸的皮带。
以及那张他常常在看的他小时候和姑妈的照片。
他终于见到了照片上的姑妈。
他吃了很少的食物,他有了一张睡觉的沙发。
他到了终点,但是他还是很清醒。
他还是很小心翼翼。
他去跟姑妈说,假如你就让我住一段就走,我也能接受的。
他还是很懂事,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
他说假如能留下来,他能继续上学吗,假如继续上学,他甚至能加入橄榄球队吗?
当这些都确定了之后,他还是不敢睡。
他会做噩梦,会梦到爸爸,会梦到皮特。
姑妈说会好的,这一切慢慢都会好的。
当初父亲死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还要忙于生存,皮特死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还要赶路。
在姑妈怀里他哭了。
他说他只是很想他。
太想他了。
结尾他在清晨跑步,感觉一切都进入了正轨,他站住,回头,脸上没有笑容,他心里有一部分永远的失去了。
他也许永远不会有纯粹的安全感了,在未来很长时间他可能不会睡个好觉了。
他确保自己能去橄榄球队,确保自己能在姑妈家待下去,但橄榄球队给不了他归属感,甚至姑妈家也给不了。
归属感早就消失了,跟着皮特一起消失了,跟着爸爸一起消失了,跟着那个抛下他走了的妈妈一起消失了。
他可能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但他余生都将是流浪了。
马都是站着睡觉的,希望他能找到一个让他安睡的地方。
《九三之夏》和《赛马皮特》观后感 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1、都是从儿童视角拍摄的电影,《九三之夏》小主人公弗里达和《赛马皮特》中的小主人公查理,都有着悲惨的童年。
两个孩子本来都生活在单亲家庭,弗里达的母亲突然病逝,而查理的父亲则在儿子的眼前被情妇的丈夫打伤致死。
弗里达被送到西班牙乡下的舅舅家,而查理带着赛马皮特千里迢迢寻找断了联系的姑妈。
2、两个孩子在面临家庭重大变故,至亲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哭。
以至于和弗里达玩游戏的小伙伴问:“你为什么不哭?
”。
查理则是选择了跑到赛马皮特的身边。
我们能感觉到巨大的悲伤的情绪被忽视,被压抑。
3、两个孩子都在寻找安全感,从悲惨开始,最终收获了温暖的结尾。
在这个过程中,弗里达做了很多让我们有些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会系鞋带,偏偏让外公系。
把外婆给的蓝色睡衣弄脏,偏偏要舅妈家的小妹妹安娜的粉色睡衣,把安娜带到森林深处,让她躲着不出来,导致安娜胳膊受伤;哄不会游泳的安娜下水险些出危险以及深夜离家出走等等,但是最终弗里达接受了新家庭,在一次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却放声大哭,几度哽咽。
这一哭,情绪获得宣泄,新生活也将从此开始。
而查理一人一马也经历了千难万险,饭店偷食物险些被警察抓走,为了拿回自己的钱打伤了给自己提供住处的人,眼瞅着受惊的皮特被汽车撞死在自己的眼前,感觉所有的不幸都在追随着这个15岁的男孩,本该在父母怀抱中享受关爱,却要独自一人承担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寻找唯一亲人的过程中颠沛流离衣食不继。
好在电影的结尾,查理终于找到了姑妈。
深夜和姑妈谈话,他告诉姑妈自己睡不着觉一直做噩梦,姑妈告诉他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他,他在姑妈的怀里大哭,这一哭,让我们觉得他的苦难生活也宣告了结束,等待他的,即使是因为偷马被判刑,或者打人被判刑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同时也找到了安全感。
看完电影,内心有些沉重。
父母健在,才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
正如有些保险员说的那样:“保险其实应该保父母,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险!
” 这两天刚刚也看到了两句话感受颇深:“年轻的时候,不要拖累生你的人;年老的时候,不要拖累你生的人。
”“你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儿女的福气;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儿女的累赘。
”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平安健康,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幸福快乐!
呜哇T T 人物探索太细腻了...拍得安静美丽且镜头语言高效,剧本也扎实,Plummer的表演更是优秀,将孤独少年动人的成长心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和Pete谈话几段让我想起My Own Private Idaho里的River. 后段到结尾总感觉缺点什么,但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整个观感还是很舒适。
故事很清水,镜头也很清水,却莫民的舒服。无依无靠的半大男生千里寻亲挺揪心的,身边的人和陪伴都渐渐离去,最后倒在姑姑怀里哭泣说好想他,这个他包含了好多哦。这小男生演技了得,也许也是安德鲁海格特别会拍人,不得了。
补标,第一次没看太进去看完又重看了遍
看不下去……毫无逻辑……5分
不知道要表达啥
孩子是好孩子,马是好马,姑妈是好姑妈,但是好惨。唉,孤独又善良的小孩子,你对他好一点点他都记得。15岁少年孤身穿越荒野,袋里无蚊,后有警察,前途不明,他该有多不安?会有一个人愿意毫无芥蒂的接受他爱他吗?再美的景色也显沉重。最后男主终于哭了出来,观众也终于安心了。
看似极普通的题材,却拍得很有感觉。从细碎的生活细节中,表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
卑微的活着
赛马查理
這位綠帽小哥 你以為自己救了它 可是是你害死了它呀 沒關係這就是年輕吧 3.5
说不出的creepy,小男孩和pete马好像单箭头人兽恋…小男孩长得很好看。
No.102 过于执拗的人生某些时候就会显得莫名其妙。
这片有着西部片的内核呀,然后又是coming-of-age…很节制的情绪表达
海格用镜头捕捉角色的水平毫不马虎,几束光即可填满所有的情感。Charlie Plummer表演出色,在海格的调度之下看到了River Phoenix的影子。
Charlie Plummer质朴的演出与令人心醉的摄影也无法拯救这样一部放在Sundance也只能算是中庸的影片,后半部节奏失控到莫名其妙。算上45年,看来我跟Andrew Haigh是没缘了
前面太完美了,每一个小镜头小片段都很值得看,一点一点地追问寻找就像一点点推开华容道似的,可结尾是懒得写了么……只记住了美国大地风光无限,英国少年风度翩翩
闷 压抑 最后能哭出来太好了 只是那么苦 还能活下来 还是会想找寻光 这也许只会出现在电影里 男孩演技可以👌
镜头沉稳冷静,人物敏感柔软。流浪的16岁男孩,有着爱护动物的童真,也有着失去家庭的早熟气质,穿越广阔美国的荒原去找自己的亲人,赛马只是他经历的一部分,成长的过程便是不断地失去。
是不会驯马的骑士,只好孤注一掷,夜晚出走;是手无寸铁的斗士,却能奋力一搏,寻回自我。她刷着碗无处可去,她还忍受着酒鬼,她继续做赛场的女骑手,她收留了落魄的我。其实这一路不是去寻找姑妈,而是在寻找自我。原来什么都留不住,父亲、皮特还有晚风。却好像突然拥有了什么,勇气、自由以及新生。
一部气质和调性迷人和以特别的野性取胜的影片 可惜的是到后半段终归没有太多惊喜或者触动 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还是成长一点后的王者杰克Plummer来的每一次选择背离世界其实是无处可逃 孤独感和始终所寻找又极其脆弱的归属感 还被其中对现代社会只能够一些被进步所抛弃的人事物异常吸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