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E1-E3本来抱着业务学习的心态,结果第一集就哭得不能自已。
看第一集《出生》的时候,开了会弹幕就不得不关掉了。
弹幕给了观众自由表达的途径,也由此使人毫无准备地直面人性狭隘和卑劣的一面,那恶意令人胆寒。
在真实的等待和分娩画面前,母亲饱受这世上最大的疼痛,那神色和行止,是多厉害的演员也诠释不足的。
人当然该有生育的自由,但看到选择一次两次怀揣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孕育骨肉时,我只想表达尊敬,任何置喙都显得太轻佻。
人类要自我历经多少苦难,又给予他人多少泪和痛,才能成长成熟,直至终老衰亡。
第三集《长大》最佳。
讲述是山村中的孩子们,一群会写诗的精灵。
小男孩和小女孩都选得典型,失孤少年和留守儿童。
山间天然之景,与孩童天真之感,相辅相成,互为对仗。
开头有意思,语文考试中作文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大概因为诗,太难评判好坏。
陈丹青说,他最难回答别人问怎么读懂一幅画,“你用眼睛看就好了”。
诗也是这个道理,一说就错。
因为美和感受是没法解释透的,你怎么解释这一刻有多快乐或悲伤呢,解释这在胸腔里回荡着的一切,除非你剖心剜肺了。
诗,作得极有灵性,带着不事雕琢的真切。
如同一柄鼓槌,敲在每个人心中,发出大小不一的回响,于我是振聋发聩久久不散。
我在孩子读诗时想,这才是复制不了的天分,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无,也许只停留在那个人、那个地点,抑或只是那一刻了。
我完全不懂诗,也体会不出名家的诗好在哪,只好盲目靠心灵,等待文字叩击,承受洗礼或羞辱。
主人公小男孩所作
隐晦点出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沉疴,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回来了,而留在这的才是真正的主人,二十年前的话题了。
不动声色地蒙上哀凉的幕布,如同亘古不变的天堂山,也许他们的孩子依然还要在山脚下嬉戏,山坡上写诗,山顶上眺望无边无尽的远方。
几乎海明威在技法上还是学到了很多:纪实段落越多越好看,不必去刻意拼接不圆满。
旁白切忌自以为是地解读他人的心理动态,也不要叙述地太多,显得聒噪。
音乐铺得不要太满,可以适当铺带歌词的。
要有留白,但又讲得清,实在是高级技法。
一个周末的时间,刷完了《人生第一次》,十二个人生片段,见微知著,一生的历程都浓缩在里面。
1⃣️出生:关于孩子与父母和世界的人生初见。
2⃣️上学:当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生活时,一个小社会的生活就开始了,还有——什么是童年。
3⃣️长大: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刻,我就偷偷长大了。
4⃣️当兵:永远满怀激情和勇敢。
5⃣️上班:健全的人工作都难,何况是残疾人想要平等,想要以正常人的方式走入社会。
6⃣️进城:边远山区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在现实的穷困、没钱和家庭的团聚、孩子的教育之间,总要有所取舍。
7⃣️买房:北漂人渴求扎根买房,关于家的着落和心灵后盾。
8⃣️结婚:相信爱,因为爱走向婚姻。
9⃣️相守:当一方生病时,另一半的相知相守,患难与共。
🔟退休:退休后,去老年大学上学吧。
1️⃣1️⃣养老:大胆迈向养老院。
1⃣️2⃣️告别:如果忘记了衰老和死亡面前,总要计划安排后事和学着告别。
站在现在的生命节点上,人生的进程已然达到三分之一,也希望回望自己的时候,能坦然地说:我觉得我的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这部纪录片失真的地方在于,在中产小资家庭上过度取材。
尤其是最后的退休养老部分,我想绝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没有老年大学的,都是孤独寂寞的,甚至是死了也没人知道的。
最喜欢的是残疾人那一集,看到残疾男孩独自一人努力转动轮椅只是为了努力跟上心意的女孩和她妈妈的时候,真的很心疼。
王绍军被儿子一遍遍地抱上汽车的时候,我们的公交车却需要跨越两个台阶。
大抵是因为我们是正常完好无缺的人,所以早已习惯觉得是理所当然,忽视了这一群体的感受。
诗歌那一篇不仅不喜欢王耀庆旁白的断句,也很不喜欢老师过于诗意的引导。
所有人都知道,这群孩子的未来最有可能的走向是什么,诗意过后,只会让他们反复品味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弊大于利。
记录第五集台词没有人说话,他们专注地,回答着用户提出的琐碎问题。
这些对话有时候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
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
这是,真正的平等。
《出生》非常震撼,感人肺腑。
朴实的镜头记录着平凡的我们。
当年妻子分娩的不易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不禁泪如雨下。
人生从出生那刻起,便充满了纠结、挣扎、希望与奋斗。
这就是人间滋味,每一个人生而为人所必须体验与经历,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我来过,我看过,我走过,我存在过。
最后,秦博出品,必属精品👍👍👍
又到了每天的恐婚恐育时间3.13我没有想到“出生”背后是那些痛苦的母亲,我没有想到“上学”是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我没有想到“长大”是爱着浪漫诗歌的大山里的孩子,我没有想到“当兵”是那么厉害又那么艰苦的空降兵,我没有想到“上班”是屏幕那端的自立自强的残疾人朋友,我没有想到“结婚”是那么甜蜜又那么平凡的柴米油盐,是离别是选择是家庭的责任,我没有想到“进城”是朴实的农村妇女,在漂亮的城市里闯荡,眼睛里是坚忍和向往,我没有想到“买房”是奋斗半生也不过付个首付,却仍然向往扎根的感觉,我没有想到“相守”是平淡而真挚的爱,一直憋着的泪水在看到“爸爸,在天堂也要好好吃饭”这条弹幕时奔涌而出,我没有想到“退休”是半辈子的相守,相濡以沫,与子偕老,我没有想到“养老”是孤独了几十年仍乐观地努力地迎接新的生活,我没有想到“告别”是“此生安矣”。
第一次守着点追一部周更的纪录片,每看完一集写一句短短的话,下来也有快2个月了。
前段时间还觉得,最近看作品,看时事,看令人痛心的新闻,都麻木了,都习以为常了,都很难共情了。
直到今晚我哭得枕头湿了,才明白原来是一直没有最戳到泪腺的那个点罢了。
“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想到《朗读者》里董老师的一句“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是,好好告别。
”感谢这部最最最最优秀的纪录片陪伴我,从出生到告别,是这个难忘的冬春之交,最温暖的一束光。
第一集 双胞胎男孩:春和景明。
他们的妈妈向爽,两个月经历了两次手术。
真是波澜不惊啊!
泪目!
生死之交的母女母子,我很感激我妈妈,但我却不想成为妈妈。
第二集 上学 。
不想当妈的人看着无感啊!
家长送幼儿园门口有什么好哭的呢!
以后多的是离别的场景。
第三集 长大 写诗的孩子,为什么会想象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爸妈呢?
为什么不是先成为自己吗?
写诗吧,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渴望爱的孩子啊!
希望你们终会有人爱,有爱人,人有爱。
第四集 当兵 弹幕都说当兵后悔三五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但更觉得当兵的日子是成年人的童年。
感触还是很多的。
可惜,我大学的时候没有勇敢地去当兵。
第五集 上班 很多普通人上班如上坟,那么残疾人呢。
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总有人努力活着。
可是我有那么多次不想活了。
我的胳膊腿都好,活得还没有他们坚强。
出生、上学、长大、参军、工作、买房、、、,如果人生硬要被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我现在还经历的太少,对后面的人生还太陌生,就说说我正处于的上学长大阶段吧。
记录片中用一集说上学,一集拍长大,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一个阶段。
可是两集一起看,实在是太残酷了。
上海的孩子真是可爱,分明还是小小年纪,一个个伶牙俐齿,在镜头面前也丝毫部羞怯的表达自己。
有一瞬间不想生孩子的心被动摇了。
一分钟后我醒悟。
这可是上海啊。
这些孩子都是拿着全国最好的资源教育出来的呀。
后面一集回归现实,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不就是我吗。
我一直以来努力争取的,是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
生活好像突然没有了动力。
#人生第一次 第三篇长大|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B站上有一档央视拍的纪录片叫做:人生第一次。
从诞生开始书写,记录人生多个“第一次”的邂逅,医院、学校、军营……你在不同地方不同位置开启你新的篇章,它讲的,是人生这一首哲学诗。
这个概念真的特别好但,第一集就拍得很烂。
持续追踪生产前新爸爸妈妈的心理情绪,很干,恨不得直接把镜头怼到他们面前。
太过写实,写实到没有一点导演的安排,可能医院监控器都拍得比他好。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刚上学的孩子,小孩子身上的童言无忌活泼单纯真的很可爱。
初上幼儿园的哭闹大战也很真实,尤其是那个别人问他幼儿园老师怎么样,他说“都不错,都蛮凶的”的小柚子太可爱了。
而第三集,是我很喜欢的一集。
导演的镜头,想表达的主题,主人公和旁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感动观众的完成体。
我太喜欢这个导演了,他能捕捉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的魅力,并且不会让两者产生分裂感。
他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孩子,大自然孕育诗歌。
第三集的镜头,聚焦在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孩子身上,校长在学校开办了诗歌课。
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应试条件下,诗歌,有什么用?
“诗歌可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这集长大,大概就讲的这个故事。
漭水中学的孩子有一半考不上高中,他们会留在漭水,成为漭水未来的主人。
诗歌于他们,有什么用?
诗歌不能让这些孩子的家从深山搬到镇上,却可以成为解锁情感的密码,成为描绘内心宇宙的画布,是诗歌让无声的瀑布奔腾起来,是诗歌把孩子带到草地上带到篝火旁,写出山会记得,星星会记得的成长乐章。
我开始觉得“这宇宙不可没有诗”比偷偷长大更适合当题目,后来觉得,这一集要讲的,就是诗歌给漭水中学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给这些在大山里沉默的大孩子打开了怎样的窗口。
太喜欢这一集的导演了,把一切都拍得美好,也一直都在主题上。
PS:这档纪录片的主题曲《推开世界的门》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它的格局很大,透露出哲学韵味。
我一直想它能放在什么地方呢?
这档节目很合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哲学诗。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很好听。
E01出生1.在见到你之前,我已开始爱你。
2.“没有生过人,谈何人生。
”不完全认同,但生育会让我更深度体验人生。
3.女性的身体太伟大了,孕育生命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神圣。
我已孕育这世间一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34周,我爱我的身体,我的暖暖,我的妈妈。
下半辈子,要守着生我的、我生的、和我白头偕老的好好过。
E02上学小孩子的世界,纯粹又有趣,童年一去不复返,好好守护孩子的童年,帮助其适应社会化,最轻松的学习时光。
E03长大诗歌填补空虚的心灵,给予孩子力量遮挡现实的风雨。
出身无法选择,但能做的是改变自身让自己离幸福更近。
E04当兵1.军营,让男孩变成男人。
2.反复学习理论,练习具体动作,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3.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不是物质的过度富足,而是培养其胆量、气魄、技能,让其享受生活在这天地间。
E05“上班”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如何有尊严的活着,要做的还差很多很多。
E06结婚1.结婚,是独立的开始,要新人自己决定,新人要勇于向长辈陈明界限,长辈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建议权陈明利害关系。
2.结婚仪式只是开始,领证、办婚礼时都充满期待,那种开心是单薄盲目的,而日后要一起克服风风雨雨的日子,才是真正幸福甜蜜的采摘日,看夫妻双方如何磨合了,也可能是因遇人不淑、磨合不来、家人乱干预而让领证、婚礼成为人生炼狱的开始。
3.结婚生女后,每一次参加婚礼,我都会哭,我哭我自己,我会哭自己曾经迈入婚姻时娘家没人有能力且真心为我出头,我恨婆婆明知我即将两地分居仍然给我下马威和脸色,我恨我年纪轻轻义无反顾和那个异地相恋7年的人迈入婚姻而他却处处偏袒他那难为我的母亲,我恨自己的婚礼一切都要自己操办。
我恨自己年纪轻轻心无防备嫁到婆家,满心欢喜却被人辜负,被婆家娘俩当傻子。
我心疼每一个站在婚礼舞台上穿着婚纱满脸笑容对未来婚后生活充满期待精心打扮的姑娘,她们不知道即将加入的家庭是否是魑魅魍魉,她们不知道有这家庭觉得女性生儿育女、收拾家务是本分,她们不知道强势不讲理的婆婆在婚礼后觉得终于把媳妇骗到手后如释重负准备露出真实嘴脸,她们不知道愚孝的丈夫领证后不再体贴细致,她们不知道女性在婚姻中比男性更早承受风险,她们不知道如果婆家一家子小气、贪婪、不讲理、自私、狭隘的话她嫁过去如进魔窟连法律都不允许她轻易离婚,她们不知道男人有太多方法可以白嫖她的青春、身体、生育功能而让她空手而归。
我不再相信海誓山盟和许诺,不讲信任的人说的再好听都是放屁,什么“会把儿媳妇当亲生女儿看”,都在胡扯。
要永远记住,婆婆永远不可能像亲妈一样对待你,不掏真金白银,都是胡扯八道放屁。
要记住,钱、房、车都要在自己名下,孩子也是给自己生的,不要相信男人,不要相信婆家。
爱情,不过是荷尔蒙的荡漾,体验过就好了,没有物质的爱情都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
婚姻就是柴米油盐,而非花前月下,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养家的能力、能提供情绪价值才是对丈夫合理需求,每退让一分就是对不起自己。
不要相信爱情,甜言蜜语听听舒服就得了,不要把这些当成考察另一半的重要指标,理性点,否则婚前的退让和当老好人就是活该婚后被欺负流泪的理由。
E07进城务工1.就连进城务工,女性面临的压力都比男性大。
越是偏远落后地区,对女性的束缚和性别不公平对待越多,家务、养育子女在周遭人认知里仿佛就是天然专属于女性的。
2.只有走出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接受挑战,思想碰撞,冲击原有认知,观念思维被革新,才能提升家庭阶层改善现状。
3.每个社会阶层能够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有限且大为不同,各有命运,提升或者维持住现有社会阶层才是该努力的方向。
身在底层,挣钱便是唯一的评价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道德反而放在其次。
E08买房1.成年人在大城市买房仿佛买了件顶级奢侈品。
2.买房子买的是心安和底气。
3.过高的房价会消磨掉年轻人的锐气和奋斗心。
4.为了活下去,每个人都不容易,尽可能做好手头的事,都受了很多委屈,但不放弃。
E09相守1.少年夫妻老来伴,爱人健康平安,夫妻恩爱和睦,不抱怨不指责,人生苦短,有能互相照顾的人相伴到老是莫大的幸运呀。
2.父母为孩子做上千顿饭,能换来孩子一顿亲手做的饭就心满意足。
人这一辈子,最舒心陪伴自己到老的是老伴,次之孩子,最次之父母。
3.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全家平安健康和睦顺遂。
E10退休老年大学真好,但很多人没机会去上,抚养孙辈出于爱也出于责任。
E11养老1.年龄大了,一出门就要上厕所,是思想紧张。
2.晚年有伴,夫妻和睦,儿女陪伴常聚,身体健康,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3.要努力工作,多积累善缘,这样老了如果孤身一人靠自己也能住服务更好的养老院,有老友、儿女发自内心的陪伴。
4.寻开心,开心是寻来的。
E12告别1.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2.老来见,最浪漫。
3.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好歹毒的病,逐渐偷走人的记忆,人活到老最让人开心的就是曾经意气风发的时光留下的记忆。
Please remenber me.4.你老到把我都忘了,我拿什么来爱你,拿你丢失的我们共同经历的美好回忆。
5.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6.病情诊断,虚惊一场真是世间最美的一句话。
7.愿世界善待每一个善良的人。
8.晚年的幸福,是一种痛苦的幸福。
清晨的曙光还未降临尘世雏鹰启航之路却早已被照亮,伞兵是会飞翔的步兵奔跑是伞兵的立命之基在学会飞翔之前他们必须擅长奔跑奋力奔跑的双脚大步踏稳强军的漫漫征程你帮我扛枪,我推他一程那酸胀的双脚是凝聚团结的向心力是驰骋沙场的战斗力是军人使命的担当力人生第一次,这好像是真心话大冒险里的必备内容,初恋初吻,酒局上的常见根,每个成年人都说过得假话或者真话,事实上,人生处处都有第一次远远不止这些 真的可以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找到相似点和同样的感触 强力安利!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是人生第一次,但大部分好像都是有钱人的人生第一次镜头聚焦在北京上海成都这样的一二线城市,拍摄的基本是在中国上层的人,更想看一些属于普通人的人间烟火气在上海幼儿园的孩子家里住着三居,父亲开着宝马,爱好是弹钢琴在北京的打工人买房,父母能拿出近两百万首付结婚的人拍摄的家庭也是能够支撑孩子留学的海归而成都老人的退休生活是去老年大学,能享受这样退休生活的老人在中国占比多少呢?留守儿童,没文凭进城打工人,癌症患者拍摄的还不错,更希望整个社会去关注弱势群体,而不是让大家去看中国前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hmmm选题很好,但如果这也能算为纪录片里的好片,可能纪录片这个题材就被污染了。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 “长大” :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小时候不想让爸妈操心,啥都憋在心里,老了又不想让儿女担心,啥都硬扛到底,人这辈子还是自私点好,不要孩子一了百了。
最喜欢看小孩的面孔,快不快乐都是有希望的;最不喜欢看老人的面孔,健不健康都是伤感的。
太短了,短短三十分钟并没有把一个系列的内容拍的足够深入,都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所谓的感动,而且只呈现了完美的好的一面,不太让人信服
感觉不像是纪录片,像是精心设计过的剧本,故意让人看到美好的一面。所以美好的事物被拍得温情缱绻,悲伤和痛苦又被诗意化,不肯面对真正不美好的一面,大概是这类纪录片的通病。
角度很好,但是动人细节的抓取没在点上。第一集放了最爱的歌,比心。
对这部纪录片的印象和疫情开端的记忆都是连在一起的,几位老师的旁白叙述也让人印象深刻。
一般的鸡汤,不怎么干的下去。小清新纪录片。当然都可爱嘛,唧唧唧的孩子。还有漂亮的医院漂亮的幼儿园漂亮的家,连山里的学校条件都那么舒适。既没有所谓人间百态也没有犀利的眼睛,态度就是人生啊不容易啊我们来一起感动吧。念了诗就可以改变命运了吗,哦,不是的,反正也改变不了,不如安心待在这天赐大自然里吧。后面不看了。看到评论区一片爆哭,还有什么歌颂神仙爱情的,才察觉出这可能不是我的节目。现在的节目不是娱乐至死就是云淡风轻和稀泥,除了勉强下饭的功能并没有太多价值。
挺差的
时间真残忍
除了上幼儿园,写诗,当兵外拍的都不好,另外片头加一个明星的片段表演一番,更是投机取巧
各集水准参差不齐,喜欢预设立场没那么明确的几集,杨乃文的歌作为主题曲很高级。
由一而始,由一而终。人生第一次,无论哪个阶段,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或许不知道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活好当前的第一次。
最后三集一直不敢看,刚刚看完,还是没忍住大哭。
诗歌那集公益组织聊十年后想成为怎样的爸妈话题可以婉转些,毕竟成为爸妈不是最初的梦想,婚姻那集编导内心深处也不是很憧憬婚姻的样子,有些一团乱麻。对比之下,小时候的可爱和平实的老年生活更动人。
感官一般,选题一般,脑洞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就差点意思,特别是后面几集,相守里有老人生病,退休里有老人生病,养老里有老人生病,告别里也有老人生病,好重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