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心如和男二出逃,这就是现实啊,他们逃出去能得到一个世人能够接受的正常家庭,我并不认为这是背叛安狄,只是他们选择了99%的那种可能。
回到男主,能这么突破的演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了。
戏里的他温柔且坚定,完美的符合了这个角色的设定,关于说装扮的不是“十分”女人,我只能说这想法太过低级。
回到最后只想说一句,人有千般,每个人都是特别且应被认可的,当然善恶有报而已。
看之前翻了评论,很多人说演技一般,剧情不好,林心如鸡肋,李李仁太man,导致我对这部戏的想看程度降到了冰点,但由于刚好有点时间,就还是看了。
只能说戏剧化不等于极端化,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处处养眼。
先说大家诟病最深的李李仁,说太man太不够放开,太不像一个Trans。
但是如果说这个男人曾经有家庭,和社会牵绊时间已经很长了,他其实很难直接做到像是《华灯》的宝宝那样妖娆妩媚,也没法做到她做好朋友那样无所谓。
能够做自己,她最大的胜利是选择做自己。
在开始的时候,她带着原本对世界的认知,却遭到了这个世间从没体验的欺骗,暴力,凌辱,和漠视。
如果自洽是她要学习的首要目标。
在刚刚经历过警察的暴打后,接连是好朋友的离世,满身的伤痕更加要她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带上墨镜,遮掩度日,唯有彩票寄托自己的希望,让自己每天都带着这些日子证明自己还是自己。
直到遇到一对落魄的母子,还有失聪同事,久违的温暖让她体会到生活里的甜蜜,只是这种甜蜜的平衡关系,只是相互撕扯的糖纸,精心包裹下,却藏着难以言表的味道。
很多人说为什么要奢求更多,希望得到同事,其实无非是情感,久在世间行走,谁不希望多个人陪自己,更何况是自己隐忍了这么久,做回自己,更加希望自己认为的自己能有人接受和欣赏,一直在隐忍,试探,反复,纠结。
最终在天降大奖的时候,一切平衡就像一块玻璃板被坠下的锤子敲击的支离破碎。
很多人觉得心如的角色鸡肋,其实我觉得心如是安狄往后的人生,一开始的善良相信,向往美好生活,得到后才发现原来暗中标注的价格,付出的辛苦往往过犹不及。
就如同安狄,对世界的善良,一次次的非议,质疑,嘲笑,漠视,最终变成对这个世界怀疑,猜忌,虚伪。
而安狄在获得大奖后,她的人生并没有更幸福,反而,在一切落幕,才发现,自己人旧是那个被儿女憎恨,社会遗弃,众人不解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就像是一开始一样,被刺裸裸的拍照,暴击。
剧情并没有大起大伏,对于中奖的反差也没有挥金如土的俗气,其实我觉得这才是真实,安狄真的想要这笔奖金吗,不见得,从听到电话的反应来看并没有常见的激动到失控,她只是认为可以把大家喜欢的家具买回来了。
可以帮助大家了。
对于李李仁的外表,我个人觉得是喜欢的,并不是因为变了,就一定是美艳动人的。
外表和性别不是他选择的,而他选择做自己,才是最难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多年前的网红,大喜哥,可能很多人都已经淡忘掉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这样,又何必在乎他美丑呢,很多人是因为要做自己,而不是做美女,评价外表的话,我觉得也不是这部戏想让我们看见的角度。
最后说一下环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恶人,知情不知情都有过,不过要清楚理解,越成长越需要看到人的本质不是表象得来的,需要我们去尊重,你可以不理解,但别伤人。
1.通常马来西亚华语语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习惯性的以生活在大马社会中的华人为主,但是《迷失安狄》中的几个人物身份混杂,涵盖华人和马来跨性别者,华人残疾和越南非法移工,虽然几个人物的共同特性在于是社会边缘群体,但是也体现出导演在此片中对人物身份编排的“格局”之大,即便无法上升到马来西亚国族电影一说,但它也是马来社会一隅的缩影,又或是世界国家的缩影。
2.社会→个体→社会。
人物身体一面代表社会,一面代表个体。
《迷失安狄》一面展现社会对于边缘群体的主流压迫,甚至迫害,一面又展现了边缘群体的相互扶持以反抗现状,而电影结尾最终又回到了社会层面上的阶级迫害,这种迫害依旧来自于上层对下层,因为拥有了资本就意味着阶级转变。
影片的结尾转折很喜欢,导演没有营造一个乌托邦,而是回归了现实,互相扶持也许会有曙光,但真相则是弱势既无法向主流反抗,也存在相互迫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主流或是官方社会的一种狂妄表达,即它不生产希望。
3.悲剧美学。
人物各自有悲,悲剧的命运产生了固定的节点,即生产意义。
Avon不断从拥有到失去的命运,露西选择做自己的命运,苏荷选择新生活的命运,阿德选择爱情决然的命运,整部影片从悲→喜→悲,打破温暖,回归现实的凄凉,对个体、对人性、对社会的悲引发思考与反思,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产生悸动即产生美学。
4.脱离了离散叙事,也没有急于融入社会的在地实践。
每个人关注于自身,但又前路渺茫,没有希望,每个人都如游魂一般,社会的幽灵,赤裸的生命,但活着就是他们最后的坚强,“等待呼吸,自由比死亡坚强”,只能也只有活着。
题材其实蛮新鲜,让人很想看下去的,但是表达的很模糊,如果想表达人性很丑恶,那和他为了凑手术费这些毫无关系,如果想表达他为了做内心的自己有多执着有多不顾一切,和后面的几条线又毫无关系,人设也有点问题,既然内心是渴望做女人的还和人家生儿子生女儿,孙女都那么大了才想到做自己?
既然觉得自己是对的,还何苦可怜兮兮做的这么憋屈还要沉默应对质疑?
都有孙女的年纪,如果真的很爱家人,就不会选择让家人难受,把内心的自己隐藏起来才对,一边让家人难受排斥,一方面又说有多爱家人,很矛盾
李李仁在片中演绎跨性别者的痛苦人生,也讲述他面临外界歧视,只想回归自己的家庭获得认同,论及在《迷失安狄》中的妻子,支持他想成為女人的梦想,并对他说「辛苦了,过了这麼久,去找回你自己吧!
」让他当场泪崩,李李仁也坦言对剧本无比感动,「是什麼样何等的爱,能让自己的太太说出这样的话」,他认為安狄在外辛苦这麼久,无非是希望即便全世界都不接受他,也希望家人一定要接受他。
李李仁提到自己最喜爱的台词之一,「这五年来外人怎麼看我,我都无所谓,把我当怪物看,我都不介意,因為我知道那是真的我。
」一语道破跨性别者心底始终跨不去的亲情门槛,「我看过很多变性人的访问,他们每个人都想回去找家人,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家人是不想见他们的。
」期许能透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正视他们的痛苦与悲伤。
获奖记录由於《Miss Andy迷失安狄》关注社会边缘人、性别议题以及文化衝击,多次获得各国影展肯定。
除了大阪电影节外,也分别入选NYAFF纽约亚洲电影
节主竞赛片、台湾酷儿影展闭幕片、高雄电影节「台湾越界」单元及德国五湖电影节主观摩片。
精彩花絮导演陈立谦在《Miss Andy迷失安狄》拍摄前特别做了多次的田野调查,分别访问了电影中三人所扮演的跨性别者、移工及身心障碍者后,发现在他们积极努力生活的背后,最大的困境是他们的选择的生活模式无法获得家人的谅解,他们渴望得到认同,能够毫无顾忌地成為自己。
希望透过电影中的角色让大家知道,不管变成什麼样子,真正的家人都能够 「接受你」。
一向外型壮硕高大、性格温柔的李李仁,如何在化妆师、造型师的巧手下,化身性格嫵媚的「安狄」?
李李仁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化妆,也必须戴假髮、胸罩,再加上他容易出汗,拍到一半时就发现头皮、胸部都狂长湿疹,让他苦笑「真的还是不习惯扮女装」。
然而李李仁扮女装逐渐扮出心得,「我越来越喜欢镜头上的自己了」,到了拍摄后期,他献出一场全裸露臀戏,让他直呼难忘,因為他从未拍过这样大尺度的戏,也苦中作乐笑答:「不过只有背面而已,当然不可以给你们看正面萝~」
李李仁自称「180公分的性感女神」,為了《迷失安狄》戴上假髮、化上浓妆,甚至除毛、挤乳沟,也穿上紧身衣服。
陶子好奇问:「紧身衣有突出物是不是很难藏?
」他则老神在在回:「可以藏得掉!
」让她惊回:「怎麼可能?
你的很难藏耶!
我不相信!
」他害羞回:「她说的是我的钱包,平时有带在身上,不太好藏。
」陶子又打趣回:「一个长皮夹、两个小零钱袋。
」似乎暗指他的尺寸。
身兼监製的林心如坦言,李李仁符合角色的年龄设定,且有沧桑感,没想到他一口答应,马上传了女装照给她看,让她印象深刻。
至於為何没找老公霍建华?
她坦言:「因為他看起来太幼齿了!
」面对李李仁大浓妆、自己却整部片素顏演出,她笑回:「当然美不过他啊!
假睫毛多长啊!
」徐佳莹此次為《迷失安狄》献唱专属主题曲,除了本身早对跨性别议题充满兴趣,也一直倾心於李李仁的精湛演技,更為他所饰演的「安狄」充满期待。
她打趣表示,特别想知道一向豪迈直爽的李仁哥,这次该如何完美詮释一名跨性别者,才会立刻答应演唱主题曲的邀约。
自从〈你敢不敢〉、〈惧高症〉多次与葛大為合作,徐佳莹录音时,一唱到「这不一定只能是性别认同的议题,更是每个人都曾经经歷过,这种很苍白的时刻」这段歌词忍不住泛泪。
她出录音室后,不忘称讚的对方的歌词写得真挚动人,「我很久没有在唱歌的时候看歌词就哭了。
」
底层之下的底层,代表了跨性别者的悲凄世界。
尽管男主一再选择相信,到底还是败给了人性。
什么是爱?
怎样才能做到永恒?
我们常常听到鼓励的话语,诸如加油做自己,却在取向问题上相形见绌。
大的环境根深蒂固,勇敢踏出那一步便无法获得绝对的尊重。
谁能够彻底拯救一个人的内心?
男主和自己达成和解,却遭到亲人孩子的恶意揣测,是他不对吗?
还是错的本就应是刻意的冷漠。
善良会变质,亲情会破碎,人生终是艰辛,所以不用太过取悦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行。
假如你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别处,支持不住就会坍塌,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麻烦多点理解和包容吧。
珍惜生命和身边的每一件事,善待自己。
不被社会理解的跨性别的Evon,感情极为细腻、敏感。
Evon是孤独的、多余的、不被理解的存在。
感情的错付与莫名的怜悯注定了Evon在这几个人物关系中的收场。
旧物伴有情感的寄托,那面墙,画满了Evon身边人的成长轨迹,那些人却终究都是离他而去。
与当下相比,过去只是过去,就让它过去。
蛮惊喜安狄这种带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变性人。
对这个群体不太了解,但想来真正像Lucy那种神态举止言谈都十分女性化的变性人只是一部分。
Lucy很早就对家人坦白内心,想必一直就有坚定做女人的决心。
她对于如何表现得“像女人”,如何完成从男人到女人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心理包袱。
变性给他带来的更少是迷失,更多是真我的释放。
相比之下,安狄做社会期待的男性角色太久了。
更何况他是父亲,曾经是丈夫。
他成为了这些角色也说明安狄过去一直在掩藏自己的内心,没有Lucy的坚定,否则难以想象他会娶妻生子。
“男性”的角色迎合久了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变性的代价就是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坐标完全紊乱。
演久了的男性特征难以抛弃,女人的新身份仍让他感到不适应和不真实带来的眩晕,说是迷失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可惜这点没有太拍出来。
想到这就会好奇安狄为什么要去变性。
电影没有拍安狄决定变性时的内心故事—为什么顶着迷失的代价、家庭的决裂和社会的偏见去变成女儿身?
看到安狄对小康的关怀、对阿德的向往才明白,这些时刻或许就是他想要追寻的—真正作为一个女人去关怀和爱。
他想像一个妈妈一样记录孩子的身高、温柔地给孩子唱生日歌,想像一个女人去看自己爱的男人洗澡时露出的肌肉线条。
丧偶后五十岁的他或许感到不甘了。
他渴望表里如一,将女人的内心真正地释放。
片子着重于外界对安狄的暴力。
这种暴力让苏荷、小康和阿德的温情显得美好。
除此之外,面对苏荷和阿德,安狄能够自然地流露出女性的情感。
少了面对别人的无所适从,好像把他从身份转换带来的迷失中拉了出来。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安狄当作一个女人。
阿德拒绝安狄的那一刻,安狄做到了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做的,但却没有得到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得到的。
中彩前,苏荷和阿德对于安狄有真实的惺惺相惜。
中彩后,边缘人抱团取暖的情感抵不上自己的私欲。
尤其是苏荷和阿德一起构建的对于未来生活的幻想,随着安狄的中彩有可能不再只是天方夜谭。
两人或许早就做好了偷彩票的决定。
但是在逃走的当晚,阿德亲了安狄的额头,温柔地抚摸安狄的肩膀。
苏荷在车里身子一摊,若有心事地望向窗外。
两人在车里相对无言,完全没有彩票到手后的兴奋和喜悦。
或许都是愧疚使然,安狄在他们心中仍然挥散不去。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真假好坏交融,做出这种事大多都取决于一念之间。
看似给安狄带来温暖,帮助安狄逃脱身份迷失的人却给了安狄当头一棒。
安狄变性时的期待和向往被辜负,勇敢往前迈一步后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迷失。
可惜安狄变性后的身份迷失没有拍出来(除了开头车里那场戏),大部分时间只能感觉到安狄承受的外界敌意。
这导致变性人的困境好像都是源于外界的欺压,较少源于自己的内心。
然而被霸凌的角色绝不只可能是变性人,可以是各种身份的甲乙丙丁。
没有太多聚焦到变性人内心的困顿让变性人这一角色的意义被消解掉了。
影片的主题越来越偏向人性。
如果想突出人性的话没有必要用变性人的题材。
况且变性人题材也没有拍好,反倒有点将变性人当作噱头的意思…
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影片目前确实少。
尤其是以整个亚洲的视角而言,《迷失安狄》算得上一部极为少见的类型片。
但是吧,从影片本身的而言,我是无法共情的,而这不是因为我缺乏共情心,而是影片本身那太过工整而又极力表现的宣泄点,实在是太做作了。
从我们的主角安狄讲起,本身人设就是个很不讨喜的存在。
不是因为她作为性少数群体的一员,而是其中她闺蜜一句台词,“你是等她(安狄妻子)死了才做的你自己啊。
”这样“过去被迫结合”的意义不言而喻。
那相对让我比较舒服的解释就是主角同时是一个双性恋特征。
(这多少有点把buff叠满了吧)虽然这为后面影片第二个宣泄点埋下了伏笔,解释子女为何如此不欢迎自己。
但还是让我觉得细节描写太少。
让本应该有个良好铺垫的、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高潮,显得苍白无力。
主角可以从头到尾以一个弱者的态度去面对,但她绝不应该是个没有任何自知之明的状态。
再怎样想见到女儿人生重要时刻,也多少明白女儿对自己的态度。
同样也使女儿的态度完全滑向了一个较为疯癫的状态。
所以纵观整部影片,跟随主角的视角,我本想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边缘人群的存在。
可结果看到了歧视与偏见的堆砌,生硬地塑造了一个颇为凄惨的边缘人群世界。
尤其到影片结局时,我看出的不是凄惨,而颇有一些荒诞感。
甚至让我感觉主角有点咎由自取的荒诞感。
当然,这多少有些“居高临下”了。
但影片前后衔接点不当也不止一处,比如前面明明林心如饰演的苏荷说的是“只按摩,不做其他。
”片尾镜头一转就成了老板娘还说她以前就在吊花场(看到这里还以为影片背景在新加坡)工作。
言内言外又揭开了苏荷真实而黑暗的一面。
合理的解释也有,比如确实在按摩店卖艺不卖身,但不代表她不会骗她人的“夫人”与钱财。
但这种反转真的太生硬了。
我甚至本来希冀于从苏荷的强迫症洗刷细节中凸显那种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结果好家伙,洗衣服就是单纯洗衣服,刷厕所就是单纯刷厕所啊,不会真为了赞扬林心如连厕所都敢刷这种演员的敬业精神吧。
甚至这些到头来还是为了主角服务,体现主角善解人意搬来洗衣机的一面。
反正相当多本可以细细打磨从而体现人物性格的地方,都白白浪费了。
主角人物性格也显得相当单薄,剩下善良,同情和懦弱。
(好像有个什么什么心,三个字的词形容这种人来着?
)所以这部影片观感真的很一般,再稀少,也是一般。
生硬的情节推动,没有太多意义的镜头和打光,单薄的人物性格,造就了这样一部总体质量在及格分左右的电影。
更何况现在拍这种体裁的片子的确比较容易收获舆论红利,但是影片本身质量必须过关才会更上一层楼。
否则,豆瓣6—7分的评分,还是颇为公允的。
(甚至在我心里小高了一些)
《迷失安狄》——失落的双性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刷到这部电影,粗略地看了下与之相关的电影解说,其实当时并未勾起我的好奇心,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我懒,懒得去看这种“剧情平平”的电影,各色电影已经消疲了我的探索欲与感官欲求。
但是,就在昨天晚上,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它又闯进了我的视线……反正都是消磨时间,何不观它一番,看看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使其在粉丝数仅有几百人的博主作品中,点赞数竟高达数万?
陈立谦执导、杜政哲担任编剧,林心如担任制片,由李李仁、林心如、陈泽耀和涂恺哲主演……说来可笑,不管是看书还是看剧,我很难去切实地了解书的作者系谁或者电影背后的导演或者演员因素,好听一点来说,就是我想不带入任何他者影响素去真实感知一部作品,这样就能够堂而皇之在此自我感动一番,难听一点地说,还是那句话,因为我“懒”。
电影情节简单而又老套,双性人这一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被搬上荧幕也不是首例,但主角安狄那细腻到极致的演技、无奈到窒息的境遇以及“我们究竟要不要善良”的社会性问题,让一贯缺乏交流欲的我即便是睡眼朦胧之中,也将之分享了出去。
——被简笔化的剧情 前面说了,《迷失安狄》情节简单。
55岁的安狄,自妻子离世后便开始“放飞自我”,穿上女装、化上精致妆容、蓄起飘逸长发,服用能够抑制男性特征、激发女性特征的药物,真正成为了一个外显性的双性人。
然而不应当忘却的是,他有一对儿女,遭受外界歧视的同时,也备受家人排挤。
他唯一的朋友便是一个与他类似的双性人以及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少年阿德。
一次阴差阳错之下,他救下并收留了有着“非法移民”身份的苏荷及其儿子。
这样,一群边缘人便这样凑在一起,并凑活着过着平淡快乐的日子。
然而一切的快乐都伴随安狄买彩票“中大奖”这件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安狄一直有着买彩票的习惯,不管中不中,他都只买妻子和孩子的生日数)第一时间,安狄将这一夜暴富的快乐传达给了苏荷与阿德,酒过三巡,恍惚迷离之中,安狄深情对视着共酒的阿德,只说“我都可以帮你的,只要你需要,我什么都可以给你……”阿德并未表态。
安狄满眼柔情,探身过去准备献吻,阿德以亲吻额头婉拒了安狄,醉酒归家,二人并未擦出爱情火花,只是仍旧同床共枕。
“你在找彩票吗?
”深夜安狄醒来,睡眼迷离之中,阿德正在翻找安狄的钱包。
“没有,我只是在找药。
”阿德说到。
醉酒了的安狄一觉醒来,却已是人去楼空,苏荷与儿子的所有行李已经搬空,阿德不知所踪,安狄奔往苏荷工作的按摩店询问一番,老板的一句话终于让“喝醉”的安狄恍然: “你真的觉得这个女人的名字叫苏荷吗?
” 是啊,他这时才幡然醒悟,一起生活这么久,他似乎对这个名为“苏荷”的女人了解少之又少!
可是,他们明明一起快乐地生活了这么久。
安狄在苏荷的床底下,也终于发现了那个阿德心爱着的、丢失好久的打火机…… 一切都了然于心,活了大半辈子的、又有着女性柔腻、细心的安狄,又何尝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电影中,听力障碍的阿德开着车,车上坐着苏荷以及那个小男孩,他们是那么开心、那么自由,他们就像随车而过的清风,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洒脱,是啊,怎么可能不自由、不洒脱呢,毕竟,那是一张何等之大的彩票啊!
毕竟,那是一笔何等之大的财富啊!
——被伦理绞杀的亲情 热评大概分为两种: “你们都站在安狄的角度认为他是一个受害者,可是我不这样认为,他作为一个丈夫有考虑过妻子的感受吗?
作为一个父亲,有尽到一个为父者的感受吗?
他是实现了自己的自由,但却把这种伤痛留给最亲近的人。
” “可是,他自始至终都有在真切地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是那么的小心翼翼,难道他不应当去追求本性所需吗?
” “可是,为什么非要在女儿的大喜日子穿着女装去?
” “可是,他始终待在角落里小心翼翼啊!
” …… 是不是各有说辞,听起来也各有道理?
这不就是一部好电影该有的样子吗?
如果能够在人心深处引发一些矛盾与纠结,就已经是很多只求视觉强奸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回归电影,在妻子尚在世时,安狄是否有过这种行为,先不说动机,肯定是有动机存在的,但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妻子去世后安狄才将这种动机付诸实践,从他经常抱怀深悲的全家照可以看出来。
而在采访中主演安狄说到其实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面对女儿的怒骂,安狄说“其实你妈妈不是被我气死的,她在过世时谢谢我陪伴了她那么久,我可以去做我自己了。
”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其实妻子已经对他的动机,或者说倾向了然于心,而且他也一直在照顾妻子的想法,所以一直压抑着自我。
而他得知女儿结婚的消息,都是偶然得知,面对儿子儿媳以及婚礼上女儿的大肆谩骂,他始终只是泪流满面、不发一言,是啊,只要能够偷偷去看一眼,已然幸事。
诚然,站在家庭伦理道德的制高点,他并非是一个传统道义上的好父亲,但是要知道的是这时候他们(儿子女儿)已经有了自我生存能力并且成家,从社会性责任制上而言,他已经完成这个责任。
而为何所有孩子都将矛头指向他,究竟他们想指责的是他行为的不负责?
还是指责他这种行为的廉耻感?
显而易见,是这种根植于思想深处的廉耻感、伦理感,让他们蒙羞,这种根深蒂固的伦理思想、性别认知使得他们将他边缘化。
他是一个父亲的前提是,他是一个人。
社会伦理道德教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家庭伦理道德教一个男人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但是却从来没有教一个人如何压制住混乱的性别认知,或者教会一个人如何正确对待跨性别者的真正需求。
于是,他们站在道统的高度对安狄展开不同视角的批评,于是,众说纷纭之中,安狄成为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成为了一个不顾孩子颜面的“死变态”“死人妖”。
——被利益化的性爱 “但是,我要先收钱哦……”唯唯诺诺的安狄在车里低头说着。
“要钱是吧?
给你!
”对面西装革履的眼镜男愤怒着将一把把的钞票朝着安狄砸去,安狄无助地承受着这一切,正当他们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安狄突然犯难,抬起头来,男人更加愤怒,破口大骂道:“你是不是嫌弃我,你这个死人妖!
”接着对安狄进行殴打,安狄在一番的挣扎中,仓皇逃下车,只说了一句“钱,我不要了,我不要了!
” 男人气不过,拿着刀追了下来,正欲行凶时,一辆警车的灯光终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警局里,面对警察的讯问,西装革履的、在某机构担任教师的男人说: “是这个死人妖故意勾引我的,还要抢劫我!
” 看向一身狼狈的变性人安狄,警察相信了男人的话。
其实从这一处的情节当中,俨然已经看出来,安狄这种跨性别者在混乱的两性关系中的尴尬处境。
首先如果对象是女性,那么他就会被定义为男性对女性所施加的性侵犯行为;如果对方是男性,那么他又会被定义为女性化了的男性对男性的欺骗性行为,而天性纯良的安狄,注定会成为畸形的混乱性爱中的牺牲品,准确地说是替罪羊。
而安狄真正爱着的,却是欺骗了他的最好的阿德。
在电影结尾之前,阿德一直是以“边缘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同样,也是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角色存在于安狄生活中,共处一室,看着洗澡的阿德强健有力的身体,同床共枕时侧躺看着那年轻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牵引着安狄的躁动的心,因为安狄爱上了这个有着听力障碍的年轻人。
安狄小心翼翼伸手想要触摸阿德,阿德立即滚到床下在地板上睡了一夜。
而这一情节已然说明阿德根本不喜欢安狄,甚至感到排斥。
而喝醉了酒的安狄想要对阿德示爱,阿德没有接受安狄的亲吻,而是亲了一下安狄的额头,就在“酒后乱性”的思想铺满观众的思想的时候,没想到剧情反转,阿德半夜起来搜安狄的钱包,而安狄发现了。
阿德利用安狄对他的情感,于是与苏荷一起设了这个迷情局。
问题是安狄是局中人,但是他很清醒,如果他真的是酩酊大醉,那么半夜他不会那么清楚阿德的行为,他一语中的,只是阿德没有承认,他也没有戳破,而是清醒地睡到第二天,剧里面安狄一觉醒来已是人去楼空,他越表现出惊慌与错乱,就越说明他越清楚地知道这一切,只是内心在作祟,准确的说他不愿意承认这一切——一边是喜欢的人的背叛,一边是被救者的背叛。
于是,再一次地,安狄成为了爱情的牺牲品。
被街边男人暴打也好,被车内男人冤枉也罢,真正的心痛在付出爱的时候才开始,阿德,这个他爱着的男人,却以他的爱为台阶,坐上了背叛的车里,而车里的女人、孩子,这象征着正统意义上的一家三口的画面,不正是对这种畸形爱情的嘲讽与背叛吗?
——被边缘化的边缘人 安狄不管在哪里受到委屈,从来都是低着头、流着泪的形象,身高178的他,穿着摩登的裙子、涂着厚厚的粉底和烈焰的红唇,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当他站在那里默默哭泣的时候,我的心跟着也痛了,这分明就是一个沉默、隐忍、善良的女性形象。
安狄不管在哪里受了委屈都选择忍受,真的难以忍受的时候,他就会去找他的好朋友——一个同样浓妆艳抹的变性人,当胖乎乎的、腻乎乎的朋友将他拥入怀中的时候,他才能像一个孩子一样释放自己的情绪。
而仅仅就是这样的一个“相同的知心朋友”,却被杀于他手,结局悲凉,安狄又是一个人了。
对性别的包容度说明一个地域的思想阈值,这句话或许些许有片面化的嫌疑,但反之思想包容度的确能够更多元展示性别差异。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
”的至理箴言,于此,我想我是赞同的。
对于性别的多元化,似乎大部分人更倾向于传统的二元制,在大多数人思维之中仍旧只存在男性与女性的二元性别观,但是性别只是一种符号,在这些符号之下却又更为隐晦的、复杂的衍生关系,我们不能说同性恋者或者泛性恋者是性别认知的畸形,或者说跨性别者是二元性别发生畸变的结果,只能说这是性别符号之下的另一种存在。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群现今仍旧为大众所唾骂?
为何仍旧为大众所排挤?
为什么,仍旧大部分人谈“同”色变,更别说类似安狄这种情况,以至于被人冠之以“变态”“人妖”的蔑称?
原因就在于,这些现象、这些人的存在侵略着、威胁着根植于他们思想深处的道统,久处黑暗,突如其来的光便觉刺眼;久处谧静,突如其来的声只觉聒噪。
而我身边都是正常人,我所接收的教育只能这样,为何现在又有那样?
于是他感到恐惧、感到不安、感到威胁,于是他产生厌恶、产生谩骂、产生暴力。
于是,诸如安狄以及安狄化的人群,便成为了边缘人。
如果不能够“融入正常”,那么就“融入不正常”!
但是真正的现实就是,被边缘化不可怕,在边缘化内被边缘,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被质疑化的善良 其实,跨性别者在世生存如何之艰难,我早已浅知一二。
但是,评论区有一个评论非常有意思—— “所以说,至善也是一种罪过。
” 安狄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但是他悲惨的结局究竟是他太过善良导致的?
还是他人促使的这场悲剧?
现今的社会我们已经不敢谈论善良,善良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符号,这种社会性符号更多与利益挂钩。
我们究竟应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还是一个邪恶的人?
似乎走两种道路都会被诟病。
后者我们可以理解,因为道义和责任、理论与多数的实践告诉我们“邪恶最终败于正义”,那么前者呢?
因为缺失,或者说因为感知不足,所以我们排斥,因为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做一个有脾气的、硬气的人,那么你就会被人欺负”,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所以,我们在看到一个软弱无能、四处碰壁,还被女二狂撕的女主时,会期盼她赶紧黑化。
所以,我们在看到一个强势、勇猛、敢于手撕女二的大女主的时候,我们倍感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因为,这些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太过善良,便会不得善终。
但是,由此衍生了一种畸形观念——他的悲剧都是因为他太过善良。
善良逐渐死去的今天,我们一方面接受正义战胜邪恶的教育洗礼,一边又在实践中发现太善良会备受欺压。
人变得孤立无援,站在了道德的十字路口,宛若一具具不安不息的活魂灵。
世界上还有无数对苏荷母子,但是否还有那样一个善良收留他们的安狄?
世界上还有无数个类似阿德那样的男人,但是否还有那样一个真情的安狄会为之动容?
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否还会有那样一个纯真的安狄,会为他们停留?
这些,都随着电影的结束而边城一个个的谜团。
其实,答案就在你我心中。
其实,你我又都不知道答案究竟如何?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你我都是安狄。
不能说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好电影,但的确从更为深层的意义上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跨性别者的无比艰难而又真实的人生境遇。
现实就是,真实的生活远比荧幕中要复杂、真实的人生远非一部电影可以描摹。
安狄何去何从,我们不知。
我们只知,安狄的悲剧,不是他一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思想的悲剧……
《迷失安狄》
安狄贱,倒贴nm呢,是个男人就可以?苏荷婊,他妈忘了是谁在你们快活不下去的时候收留你?阿德渣,偷你妈别人的彩票去勾搭狐狸精,是个男人?全员不要脸,看个片心梗。
感觉简单又很好看,剧情有趣铺垫的很好,也不容易猜出剧情。推荐
变性人,残疾人,非法居留者。残疾人与非法居留者在见面的第一眼就已经埋下了日后联合对变性人的背叛,他们有明确的男女性别,只有EVON,她在这个没有完全包容的时代注定被抛弃。那一抹红调对于安狄是迷失和背叛,对于小康二人居然变成了爱情。两颗星扣给了两人的爱情,他们的互相取暖站在了抛弃他人的基础上,他们凭什么有一个这样好的结局呢
林心如为了洗钱拍的吧
可以拍,可以呼吁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正常化看待,但是别动不动就买彩票中奖了,这种剧情太糟糕,
李李仁真的很敢拍啊 不过他的男相还是比较重 特写镜头的时候会有些出戏 这结局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 付出真心 结果被骗。。。
其实,我觉得男主选的就稍微有点问题!太过于粗糙!内心有这种倾向的人,日常保养还是会做的。导演为了苦难而苦难,把人物的悲刻画的太表面!也不是不能接收这种解决,只是既然是电影,解决可以在艺术的悲伤一点,或者换一种方式揭露人性的丑恶!反正通篇就是安狄很可怜……好像也没啥意思了!
三星半吧,对于这个反转的结尾,我觉得还是稍显刻意和用力的。跨性别者、离异带娃黑劳工、听障负债青年,这三个边缘群体的故事,还带有三角恋单循环的感情线, 有温情有扶持,前大半部分都很有质感,而且是能感受到导演的诚意和接地气的,全片最高潮肯定要选圣诞节那一段,这群边缘人士在家具店憧憬着未来,还鼓励着对方大胆想象,这是多么的共情。但是如果故事定格在这里就是一部太中规中矩的温情片,所以我大胆猜测导演加了这个反转,没钱的时候可以温情,利益立马会滋生“惡”,既然导演都玩得这么绝了,何不把老好人Andy的“惡”也一起揭了,正因为如此才会觉得这个反转太用力伪善了,如果再揭深一点,主旨再明确一点,这会是一部更深刻的作品。
太离谱了,总感觉这个人设好像崩了,哪里又说不出来。这个人设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让电视剧最根本的那个支柱崩塌!
永远不要用钱来考验人。
你要从头到尾南通我也能接受,但你整这么一出,有儿有女的,搞跨性别那就有点恶心人了,孩子结婚怎么叫你去吗。挺多人说不伤害别人做好自己,那你就断的干脆,不要去折磨儿子女儿了,过去不就是伤害他们吗。结局很真实加一分,哈哈。
马来西亚赶上,今年亚洲国际都要集齐了
拍的不错,下次别拍了
像在精致餐厅尝过饭后甜点后把最后一口酒抿尽,然后向窗外淋雨的人瞟过的轻轻一眼。杀伤力不大但侮辱性极强,让人不适
其实不需要把边缘人物捆绑在一起,更不需要爆发式反转,等有一天不再着重强调少数群体需要被关怀,不用批判多数人的冷漠讥讽,电影就成功了
额
好扑街
中规中矩 还能更好
看完好压抑
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就要意识到所要承受的一切世俗的异样眼光和内心的痛苦。同情ta的遭遇,却不会可怜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