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前三部一部也没看过,可能只断断续续的看过一些简介。
影片的开头非常有新意,女孩被杀,其实是影片中的情节,然后看电影的女孩再被杀,这还是电影情节。
影片里的人胆子都太大,出了这么多命案之后,警惕性还这么低,还都在单独行动。
而在影片中,落单和必死基本画上了等号。
米国的房子也没什么防盗设施,屋子随便进,窗子随便开。
情节方面,导演一开始对观众有明显的误导。
有惊悚片经验的观众,一般都会认为凶手消失后,突然出现的人嫌疑最大。
我一开始也被误导了,以为前男友是凶手。
但发现凶手会瞬移之后,便断定了肯定是两人或多人作案。
当长发男被绑起而不是被捅死的时候,长发男已经锁定了一个凶手名额。
当不死的熟女发现小女不在床底下的时候,小女又锁定了另一个凶手名额。
当两个人向熟女姐姐表明身份的时候,我猜这两人一定会火并一下,死掉一位,果不其然长发男挂了。
警长被编剧写得很蠢,当他听到小女说“伤口位置一样”后,跟小女说熟女姐姐很坚强,还在努力求生。
我还以为他已经发现了真相,顺势给小女下了个套,引她入局,没想到原来是真没听出来破绽,服了……演员方面,毕竟最近的上一部《惊声尖叫3》也是11年前拍的了,从1996年开始这个系列的女主角到今天,也早变熟女了。
年轻的女孩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短头发的和女BOSS长得都不错,应该是美国青春偶像剧的主角。
一开始被杀的一个女孩子非常面熟,是《X战警》里的小淘气。
欧美的恐怖片一向以一惊一乍的镜头和配乐吓人,就这么回事啦。
剧透慎入剧透慎入==============亮点1: 面具海报Scream4有一款海报不知大家看过没,就是只有黑漆漆的背景和一个长脸骷髅面具的侧面,面具的下巴渐变成一把亮晶晶的刀。
反正我觉得这款海报挺给力的。
亮点2: 开头戏中戏也许有人觉得这开头无趣,不过我确实被唬到了;而且第二次那个爆米花MM嫌朋友话多就掏刀开捅,真cult啊。。
亮点3: Sidney亮相Sidney从车里走出来,一袭红裙,高挑,端庄,让人眼前一亮啊亮点4: Hayden Panettiere美剧《英雄》里的不死啦啦队长,在Scream4里一头精神的短发,帅气,幽默,又有范儿,爱死她这个造型了!
亮点5: 衣柜把戏好吧,这里我又被唬到了。。。
亮点6: Courteney Cox我50%是冲着Monica去看的,嗯。
败笔1: 终极Boss1那个电影协会的,瘦瘦的,头发半长,不起眼的男生,我第一眼就觉得凶手八成是他。
为啥?。。。。
因为他跟《绝望的主妇》里那个精神有问题,专杀年轻少女,最后把自己的酒鬼老妈也干掉的男生长得太像了,气质也太像了,甚至让我怀疑是不是同一个人演的。。
囧败笔2: 终极Boss2大Boss的作案动机实在是。。。
幼稚。
而且她杀母的做法也实在是。。。
变态。
还有,让这么一位年轻漂亮的MM担任终极Boss,貌似气场还差了点儿。
尤其是她对着Sidney爆发,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时,总感觉不给力啊,很明显的演戏痕迹,在我看来更像是演员在卖力地背台词,但是情感却和台词脱离了。
败笔3: 笑点好吧,也许不是这片的错。
但是每次的笑点出现,都让我感觉在看《惊声尖笑》。。。
汗
对于前3部的内容其实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停留在我脑海的印象是他当时给我的冲击:惊悚。
那大约是小学的事了,那时候看这种影片已经足够令我的肾上素线直线上扬了,但还是在好奇心的诱导下把它看完。
对于这种又爱又怕的心情,让我十分怀念。
带着这种心情所以毫不犹豫地把它下载并马上观赏。
只是一切已经改变,相对于前3部,4的手法变化不大,但是剧情实在狗血。
也许现在的电影题材十分丰富,手法也更娴熟了,对于依然采用多年前那个角度的4而言,已没有当时的风采了。
一切已改变,你也不是你。
也许,这个系列的结束更应该是3,而不是现在的4。
从VCD时代看下来的恐怖系列电影,没理由错过,结果,不知道是年龄上去了还是手法落伍了,全片毫无亮点,仿佛一帮孩子在做游戏,杀个人还不如打游戏里面杀个人惊心动魄。
最后自残还有点意思,最后结局也是一样意料之中。
片头导演对系列进行了充分自嘲,起初还抱有幻想,以为真的有所突破,结果整部电影就是一个自嘲。
瞧瞧出到5的《死神来了》,起码让人对死法还有个兴趣,瞧瞧你们,除了捅死还是捅死,连兴奋点都没有。
最让我纳闷儿的是豆瓣上打分还都挺高,百思不得其解,豆瓣最精彩的点评是“下错了,还以为是《惊声尖笑》”。
尽量不剧透只谈感受。
看着戏之前我就在回想,关于原片我知道些啥。
于是我大致能记得1的大部分(一开场就把Drew Barrymore杀死了)包括结局,当时很ground breaking。
2就记得男朋友在剧院舞台上被杀死的镜头,连杀手是谁我都不记得(好像有一集是第一部杀手的妈?
),3真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甚至能记得女主角在另一部电影the wild things中的香艳场面,但都不记得scream 3。
另外很不幸,对Scarey Movie第一部也(好像)是同类恶搞电影的第一部中Carmen Electra的草坪湿身搔首弄姿地逃命很有印象。
有些电影你听说后才来看会觉得很一般,但如果你是当时就看了的话,你才了解它的划时代意义,以及后来者就算本身再怎么比第一部好,也都只是copycat, 真正创新的还是第一部。
就这样,我进了电影院,主要因为最近赶论文和备考要发泄。
于是我看了我人生看过的最好的续集!
当然我没看过教父2,我根本连教父1都看不下去,没办法我不深刻(摊手)。
我在豆瓣上给了五星。
本来觉得这戏最多也就个四星半吧,但后来我想,做人干嘛这么刻薄咧?
于是就给了五星。。。
对原作的讽刺,对其画瓢作品的嘲笑(你数一数Stab拍了多少集,然后哪部同类电影也是这样。
好吧这可能是我臆想的),帮你总结套路和想新套路,带你往后思考,等你跟着它的思考到了那里后,他告诉你,没有哦,其实这后面还有的哦。
包括整体和具体场景的细节处理都做到了比你能想到的更进一步,乃至有的地方夸张到成为了很好笑料。
对,本片该恐怖的恐怖,该搞笑的搞笑,加上浓厚的历史(我觉得Scream定义了一个类型的电影),真是绝佳的娱乐!
宣传说new decade, new rule,的确在新科技和新价值观的作用下很多东西有了新的变化,而又比别的新世纪恐怖片更进了一部,因为这个系列有底蕴!
回头看,原来123都是上世纪的事了,这才知道原来隔了这么久,上youtube看的前面系列,看到画面都嫌旧。
(狠剧透别看)凶手揭晓时我有被惊到,因为我看的时候自觉地把她带进了新一辈主角的角色,觉得她肯定就像过去的主角一样怎么都死不去吧,谁知。。。
然后,真是,想红,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啊。。。
然后ta的表演我觉得让整个结尾都很亮点。。。
另外结局台词很多亮点,比如如今你不用很伟大,只需要很杯具就能火。
我最喜欢的那句被引用在了标题。
本剧没有试图去f_ck with the original, 而是建立在对原版的绝对尊重上真的往后发展,看这经典对新一代的影响。
然后由于我是观众对吧,看到剧中人一被追杀就往后逃很内啥,我总觉得再没有什么地方可逃的情况下,说不定我真会上去和他肉搏。。。
不过那真傻。。。
我相信很多人,特别是没跟着原著长大的,是为了某一两个青春偶像而看的。
这戏集中了当下正在播的青春偶像连续剧的各个美女主角,并在一开始杀死了一大半。
哦对了我觉得这部戏死的人尤其多。。。
整体来说,如果你和我一样,看过前三部,相对熟悉,却又不至于把它捧上神坛的话,那么你一定要看这部。。。
我今年第一部进电影院看的电影,是我今年最喜欢电影的有力竞争者。。。
对于【惊声尖叫4】,其实有很复杂的情感。
看片前,是又期待,又感慨。
三部曲的再续总是让系列粉丝感到期待的,更何况是充满着叛逆智慧和高超惊悚桥段的惊声尖叫系列;与此同时,原班人马的十年重聚首让人也充满着感怀,时间一晃而逝,很多东西都会变,美好的记忆不会变。
于是,开始了看片。
这个开场不太像是对一部血腥电影的影评是吧?
我也觉得。。。
哈哈影片的前半段虽伴有不少这个系列标志性的一些桥段的重新演绎,但大体上是给系列的粉丝们怀旧的,各个主角悉数回归Woodsboro,也让那张骇人的杀手面具慢慢的开始笼罩住小镇。
从中段,杀手和sidney擦肩而过开始,剧情开始走回前三部的老路,也让杀手渐渐浮出了水面,直到最后进入高潮段落。
客观的来讲,维斯-克莱文是的确花了很多心思在这次的回归上,要知道当青春流逝,这个青春题材如何“永葆青春”是个很大的课题(这点上,个人更期待明年的【美国派4:重聚】),因为从前三部来看,无论凶手是谁,凶手的目标是谁,整个电影的精华就在于青年男女的俊俏外形的靓丽和抵抗杀手时的惊悚相结合,让人对凶手、杀人目的和杀人时机捉摸不透。
这个特色是导演维斯-克莱文对自己早期经典【隔山有眼】和【猛鬼街】的升级。
在96年【惊声尖叫1】大获成功后,同样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上,像【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系列、【都市传奇】、【陌生来电】以及也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来的【死神来了】系列。
它们和【德州电锯杀人狂】、【致命弯道】和【人皮客栈】等这类的杀手电影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在它们的电影中,杀手很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看看俊男靓女们,让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会是凶手,但是杀人的方式并不特别,无非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死神来了】除外)。
这就不得不需要提一下,在【惊声尖叫4】中,对于“谁是杀手的疑惑”竟然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了次要话题,电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让观众进入这些主角们10年后的生活里,感同身受的慢慢进入恐怖世界,而对于谁是凶手的猜疑这一前三部的最大特色几乎摒弃,这点实属意外,这也无形中在满足了系列粉丝的同时,降低了很多的观赏的张力。
除了“谁是凶手”的张力外,【惊声尖叫】系列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其对恐怖电影题材和各类恐怖片的致敬和戏谑。
“这时候你应该从血泊中站起来,我再把你打死”这样的经典台词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新奇和叛逆,以至于【惊声尖笑】这样在今日看来已属烂俗恶搞片的电影也在推出伊始红遍全球。
【惊4】中,这一特色倒是得到了发扬,尤其在高潮段落,一连吐出十几部恐怖片代表的台词也十分惊艳,手持DV摄像的男主角也在电影中不时的来这么几句,以显在其对恐怖片的了解和崇拜。
当然还有整个的结尾段落,属于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看似烂俗,实有创新。
总的来看,【惊4】并不烂,但是在这个系列中它只能排行老三,因为它故事的主心骨决定了在这个系列中任何一部续集都不可能超越【惊1】,主角们都进入壮年和中年的事实也注定了【惊4】无论多努力都超越不了前两部,所以,只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克莱文已经竭尽全力想让自己的第四部拍出新意,创作出更多的戏谑台词,也的确是一份献给系列粉丝的大礼,但是就像在这个系列里杀手注定要死,主角注定能活的定律一般,这个系列,也真的该寿终,当寝了。
《惊声尖叫》系列能走到今天,距96年的第一部,已经将近有15个年头了,这完全依赖于两种形式的“诚意”。
一种是电影制作者对于影片拍摄的诚意,除却第一部水准较高之外,其余的三部也并非鸡肋,各有千秋,对于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之下,还执意保持电影风格的作品,实在是屈指可数的;第二种是观众给予影片的诚意,《惊声尖叫》系列本质上反映的是美国边缘小镇的生活习俗、居民的精神风貌,从第一部到第四部都以一种戏剧性的形式与风格展现了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风土人情,怀旧之感跃然于荧幕之上。
再将血腥、恶搞等流行元素融入其中,能讨好观众便不言而喻了。
第一部作为抛砖引玉的奉献者,进而在片中衍生出了《STAB》系列杀戮血腥电影。
第四部将这个系列推进到了一个高峰,这种电影中嵌套电影的手法,至少能使得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代入感,从而感同身受。
这也好似,许许多多恐怖、科幻电影中,都会出现类似的台词来增加伪真实感——“别傻了,你以为这是恐怖(科幻)电影啊!
”《惊声尖叫4》的诚意首先体现在依然拿元老级人物希尼作为主角,推进整部戏。
尽管内芙•坎贝尔已经严重发福,之前的灵气与复古形象荡然无存。
我想,她压根没想到15年后自己依然能够“屹立不倒”,就像希尼没想到粉丝们居然会一直保持着对于《STAB》的热情一样,否则最基本的身材一定能对得起观众。
此外,《老友记》中的经典形象莫妮卡,由柯特妮•考克斯饰演,对她来说,这部系列就是她美剧之外的救命稻草,能胜任主角着实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毕竟,美剧、好莱坞电影,同大陆的电视剧、电影的明星路线是迥然不同的。
美剧跟电影之间,有一道决绝的无形门槛,并不是演技不能胜任电影,而是受众对于人物形象的感知过于深刻,若操起电影很可能就会沦为票房毒药。
而反观大陆市场的生存状态,电视剧却变成了进入电影市场捞钱的绝佳跳板,甚至可以说是各种娱乐形式的艺人都能进军电影界。
要不然,就凭《孤岛惊魂》的身子板,8000万从何而来?
第三个偏主角,杜威警长,仍然属非偶像派,进一步说就是没有任何艺术魅力可言的“挫男”。
然而《惊声尖叫》系列,正是由这“三个臭皮匠”搭台支撑的,剩下就全交给经典面具之后的“屠夫”唱大戏了。
《惊声尖叫4》从一开始就沿着怀旧轨迹的一路高歌猛进,二、三两部蜻蜓点水地带过,着重将致敬放在了打下半壁江山的第一部上。
从人物角色的设置到影片布景,乃至对白,均为第一部的历史重演。
当然,这跟照样画葫芦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表明决心和态度,不惜在台词中透露大方向,铁了心的要膜拜前辈;后者是一声不吭,故装神秘,简陋地偷换表面包装来掩饰心虚,搞不好还会大言不惭地表示,这就是原创。
为此,《惊声尖叫4》并不是一部全新的续集电影,而纯粹是为了给15年的积淀留下一个难忘的回忆罢了。
好处是能让本系列的拥趸们怀旧,坏处更加是显而易见——悬念没了!
若是把第一部认认真真仔细分析一遍,再看第四部的时候,甚至能分析出许多剧情上的细枝末节。
因为我们找到了编剧写剧本的出发点,剩下的看点就是养眼的各大MM了。
至于究竟哪个MM是面具之后的杀人凶手,用膝盖就能推理出来。
在美国影史上,长盛不衰的系列电影繁星点点,少则4、5部,多则数十部,子子孙孙孙无穷匮也。
《猛鬼街》系列、《十三号星期五》系列、《万圣节》系列、《死神来了》系列等等。
虽说这些系列都好似奥特曼打怪兽,套路一模一样,变化的只是场景、手法等包装元素。
但美国人就乐意吃这一套,影片中所展现的《STAB》系列的狂热粉丝,台词都能倒背如流,我想这肯定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正是有了这些幕后观众的支持,许许多多的系列电影才能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下去。
《惊声尖叫5》总有一天也会再次与观众们重逢,至于剧情,应该是“穿越”吧——《惊声尖叫4》的开篇就剧透了。
就像电影里自嘲的那样,情节老套,虽然动了点心思把stab的怀疑对象换来换去,可还是并无太大惊奇,细节方面也是漏洞百出。
片头很有创意,十多年以后再次霸气登场的本系列第4部,是大学生活之后令人比较振奋的一部恐怖喜剧,想当初在大学里租碟看这系列的时候是多么羡慕美国校园生活的那些硅胶波和爬踢党的放浪生活,如今再看,已是人去楼空唏嘘不已。
片头的戏中戏,都是俩MM罗嗦一些恐怖观感,一环扣一环推出本片正题。
——悉妮作为凶案幸存者写书宣传期间鬼脸死神装扮的凶手再次流窜作案了,小镇警长顾此失彼,而他老婆盖尔(Courteney Cox 饰)觉得自己老公不给力啊,作为前记者的她亲自上阵,差点没命。
(不得不说一下,多年以后,《老友记》里的莫妮卡还是那么耐看,作为终极粉丝,我看到她之后还是很激动地。
)Jill其实是悉妮的表妹,从之前她先制造被杀手骚扰的情节来看,这是故布疑阵之中的故布疑阵,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拐弯后的拐弯(人说转角遇到爱,有些人是转角遇到狗啊),稍加思考就可看出,这样也要重申一下人性本恶的论调。
电影不断带着我们猜测这次出现的杀手是谁呢?
无非就出在小镇这群人里,逐个排除最后到了电影协会两个家伙,一个神神叨叨留着长发像嗑了药一样,另一个带着摄录机的傻逼一看就是打下手的,前者逐渐成为目标。
而后面一系列的情况也被发现,杀手其实不止一个(因为假设只有一个凶手则是说不通的),而另一个大概就是整日装无辜的Jill了,因为他清纯无辜的面容令人不能接受,而经常在恐怖气氛下独自上楼或者外出的行为也不合常理。
“我们活在一个舆论的世界!
”Jill在片中两次长篇大论暴露了自己,其实就是功亏一篑的典型代表,第一次就是最后揭幕自己是杀手的时候,这一段论述按照实际操作来说其实过于冗长,但导演为了点出一系列异常行为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就是:出名要残忍!
后一次冗长对话暴露了自己,是Jill最后在医院心满意足得意洋洋说要跟警长妻子合著一本书的时候露出马脚,显得急于求成了。
终于爆发了,最后Jill杀掉了多个傻逼之后还顺便干掉自己的搭档长发嗑药拍片男,最后就是自己的表姐悉妮了,因为她这么多年听人讲述悉妮来悉妮去实在厌烦了,自己也要变得特别!
这是一个舆论社会!
我要成名!
我要的不是朋友,我要的是粉丝!
多么牛逼的21世界年轻人的宣言!
QQ算个甚,我要微博!
就这意思吧。
然后她就开始了巨搞笑的一段自残,以制造被害现场。
送到医院被救醒以后这一段就是第二次的冗长谈话,Jill知道悉妮没死,也是这次被警长的前记者老婆发现了破绽:丫怎么知道我的伤口跟她一样?
警长才知道大事不妙,直接来到悉妮病房还没出手又被砸昏了,又是老婆及时赶来啊!
又是仰慕他的女同志及时赶来啊!
警长不给力啊有木有!
大家伙终于合力干掉Jill,悉妮才发现出名这回事实在太不靠谱了——我也不想啊!
片中笑点还是很多,而且是保持了本系列片风格的笑点,似乎有种标签效用。
相比之下,国产片就是神马都不足以相提并论啊!
人家这是用心啊!
——最搞笑的那个,就是守在被害者屋子外面执勤的黑人警察被人插了脑门一刀,行尸走肉一般(应了之前刚说自己像行尸走肉这句话)倒地的时候说了句:Fuck Bruce Willis!
有让我想起西片一贯的亮点,比如《老友记》有一集布鲁斯•威利斯参演的时候抢了罗斯的女友瑞秋,罗斯略带挑衅地对老布说:怎么哥们,you have a plan?
都是借用了《DIE HARD》啊!
那是有血有肉的超人啊!
不是本片充满硅胶和番茄酱的铺洒啊!
有冇!
看完了一二三部之后,我一个多月前看了第四部,我觉得蛮惊艳的。
没我想的那么狗尾,我原先以为此片会成为悲剧的“我一直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那种结尾之作。
结果看下来发现不是,起码最后高潮的时候震到我了。
此片开头相当有新意,戏中戏中戏中戏,相当有意思。
到了中间一大段时候,我也觉得乏味了,血浆像是没有限制的使用,动不动就喷涌而出,而且音效还显出血液的粘稠感,这令我诟病不已。
到了结尾的时候,我就晓得那个被绑在椅子上的男人有鬼,但是后面艾玛罗伯茨的表现还是令人为之一震,不惜自毁形象的演出,看着她疯狂的样子,杀男友杀同伙杀朋友杀家人,实在令人为之悚然。
最后在医院的结局戏也是相当精彩的,我很喜欢内芙坎贝尔说出的那句“Don't Fuck With The Original ”,该狠心就得狠心,换作我,在击倒艾玛之后还要狠狠的踏上几脚虐死这玩意儿
经典系列续作另辟蹊径的成功典范~
我竟然猜错了凶手 好吧 那就给你加点分
我咋感觉跟看搞笑片一样
女杀手是傻逼吗
M女自残类段戳到笑点,导演自娱自乐精神可嘉,与其说scream4是部恐怖片,不如说他是部粉丝大电影,看完此片,如见老友,神清气爽
惊悚招数已经过时了,只觉得一个劲地在杀人,没意思。
一点都不吓人,也不好笑。
加一星是因为我又找到了10几年前看第一部的那种久违的惊喜了。15年,原班人马。
Never FUCK with the originals:) AWESOME!!!
“你不需要说谎来制造舆论,只要你的遭遇够悲惨。”十分多的美剧熟脸,恐怖桥段依旧老套,甚至都有点《惊声尖笑》的喜剧味道,但总体来说比前三部还是要好上一些,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你也不能要求太多。★★★
每次都要找个蹩脚的杀人动机 真难为编剧了 唯一比前3部好的地方就是女的明显好看了一个档次~~
谁说的这集好过前面的?编剧太弱!这部戏为什么可以拍到4?一把剪刀从头杀到尾,连有枪的警察都打不过他,又不是死神!太没劲了~~~~
算是对这个系列的一次纪念吧,如果这是最后一部的话应是个不错的结尾,在今年的匮乏的恐怖片里质量数一数二。导演也有创新,融入了很多笑料,并始终在这一部里自嘲
各种熟脸…还是最喜欢胜利之光里的内小姑娘,可惜死太早了。整体紧张点太少,不够刺激。
恶搞恐怖类型片么...为啥这些人死都不用枪呢
好多美剧里的熟人
没劲,我把家里那个面具也扔了
笑点太少了,当然了这个系列从来就不吓人,所以身边的一个个死掉,还能没心没肺的晃荡,总的来说算是原班人马和一堆美剧熟脸龙套的聚会吧,反正又不用演技
可能没看过前系列。。血了呼啦的没营养。
飽受驚嚇,飽受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