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克兰西的书看得不多,数来数去只有《彩虹六号》《爱国者游戏》《燃眉追击》这几本。
说起来是通过玩他旗下的游戏才开始接触他的书的。
他的书的最大特点就是铺垫很多,高潮突起。
可以说他的书前80%都是在铺垫,这也是他的缺点之一,很多作品我只看了开头就完全被复杂的人物关系弄晕了。
但是你一旦弄清了林林总总的人物设定,就会立刻被紧张的故事进展抓住,看完后只能大呼过瘾。
原著没有看过,但是在节奏气氛的把握上完全是汤姆克兰西的风格,以书改编电影来说完全能给80分。
也许他的书本来就不适合改编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动作片。
期待《细胞分裂》能够尽早拍成电影
让人期待爆棚的摩根·弗里曼在高潮(如果这片子有高潮的话)来临之前莫名其妙地死掉。
给阿弗莱克安排一位女友似乎是想表现导演对婚姻、人生的珍视?
可惜这部分情节的蜻蜓点水让让女主角唯一的作用就是点缀风景。
那位中情局特工的出现似乎是想让片子显得更有谍战味儿,可是一没技击二没枪战,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让主角去趟乌克兰的桥段有啥作用。
90%的篇幅都在宣扬和平、理解,可《教父》似的结尾却让这些主流价值观彻底狗血...让人忍不住感叹:这编剧的价值观还真是混乱啊!
谍战、情感、黑幕.....这么多卖座元素似乎导演哪个都想抓住,结果就是那个都肤浅得一塌糊涂,整体结构更是散乱得好像小猫玩过的毛线团.....
每次看类似的片子,总会因为开场的晦涩而担心自己看不懂,当然,几乎每次都慢慢的沉浸其中。
可是,这部片子我看着看着就没有了想看的欲望,甚至在影片播放到一半时连眼睛都睁不开因而小憩了十来分钟……恶性循环,更是不知所云。
于是做了件很逼人的事,就是用手机上网查了一下简介,再继续看。
然后么后半部分基本就看懂了。
要说电影本身,没多大意思,就是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最后拯救了世界bla bla bla……不过freeman那么早就死了让我觉得有一点可惜。
这部电影主要还是讲恐怖主义。
当今世界简直是恐怖分子横行的世界。
无所不用其极,遭殃的却依旧是不变的平民百姓。
加油,地球……
今天在跑步机上重温的,跑了整整一个小时,6.4公里,慢跑了440多大卡,速度很匀称,说明电影也很匀称。
这是我对于汤姆小说改编的那几部介于动作,军事和政治三元素一体电影中最满意的一部,大概爱国者游戏是我觉得最低的一部,尴尬的特工,尴尬的恐怖分子……这部电影底层逻辑是有法西斯复兴主义的恐怖分子,想挑起美俄之间的战争,渔翁得利。
故事背景在二次车臣战争时期,那会我刚高中毕业,经常在学校电视里看车臣的动态,那会觉得俄罗斯够惨的,自己国家内政天天被一群人批斗,尤其是当时普及到一个知识,现代战争一旦波及到平民,国际舆论会很吓人。
那会我就想到会不会我们的tw计划就是怕万一对面不投降,会陷入巷战?
说回电影,事件的发展是反派买到了一颗29年前源自以色列产于美国自己的核弹,并成功用三名俄罗斯科学家修复了,成功运送到美国引爆,嗯,没看错爆了,于是俄罗斯和美国即将三战,在这紧要关头,主角查出了全部真相,并阻止了这个冲突,并抱的美人归。
以核弹来制造恐怖主义或者以任何形式制造美苏(俄)冲突的电影相当多,从真实的谎言到断箭,碟中谍等等巴拉巴拉,这两个创意单一拿出来任何一个都不算特别创新吧。
这个片子特别的地方是核弹真的爆炸了,威力小于广岛那颗,不过从视角体验也算是盛宴了,当然导演不敢拍受伤画面,这些都略过了不然有些吓人了就。
同时,与碟中谍及汤姆其他改编电影不同的是,这一部虽然用了本这个半动作演员,不过没有飞车,没有火爆动作戏,主角设计的是个中情局研究员,以研究政治为主,所以这部电影其实剧情更为聚焦,节奏更加明快,没有浪费过多的笔墨在乱七八糟的介绍,场景上面。
作为一个商业片来说,我觉得主题明确,场面宏大,节奏清晰,是我觉得非常不错的教科书级别的电影,嗯另外女主虽然戏份不多,也很漂亮,哈哈。
本·阿弗莱克,《恐惧的总和》,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哈哈,这个有味道,至少剧本很大胆,居然在巴尔的摩引爆核弹……摩根·弗里曼真的是个让人尊敬的好演员。
人间,并不太平,核弹的阴霾时时笼罩,就像每个人必定来临的死亡。
而人类最大的悲哀,并不是制造出了绝世武器:原子弹,而是这些毁灭性武器,大多掌握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手中。
当美国总统们在大选时慷慨激昂,热烈陈词以换取选民的支持,骗取选民的信任的时候,我的心里总在忧虑:如果他们真的激情洋溢,说不定哪天一时冲动,就真的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如果他们并非如外表展示的那样激情,那么,这种虚伪的外表下是否时时掩藏着狂热的好战的内心世界?
真的很遗憾,我们的命运,的确掌握在某些人手中。
什么是恐惧的总和?
谁能给下个定义呢?
全人类的毁灭?
怎么毁灭?
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战争?
比起自然灾害来的可怕来说,人为的战争从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但那仅仅是理论,否则也不会有人能够统计出自从有了人类,真正和平的天数仅仅是一百多天,相对于上万年的人类历史,这个数目当然是可怜得很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下面说说这个电影,其实就好莱坞的类型片而言,这部电影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美氏英雄与美氏总统(也说了俄氏的总统,便总体看象一个人),紧张的节奏,移动的摄影,多线的叙述,还有些许的感情因素。
看起来极为平常,但说实话,谁都明白的道理,咱国内就是还没有做出来,的确令人有些费解,究其原因,似乎只能归于其好莱坞多年来的制作习惯,这种体系对于中国这个几乎没有电影工业的国家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
很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背景,下面的话抄自豆瓣:本片的幕后阵容里,值得放在首位特别介绍的当属小说的原作者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
如果对这个名字还感觉有点陌生的话,提起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几部电影,恐怕对影迷来说就如雷贯耳了——《猎杀红色十月》、《爱国者游戏》及《燃眉追击》,三部电影同一个主角,不同的题材,却同样的创造了过亿的票房佳绩,他本人也赢得了军事小说大师的美誉,和同一时代专写惊悚恐怖小说的斯蒂芬•金,专写犯罪及法律的约翰•格里森姆,以及医学出身、创作了《侏罗纪公园》的迈克尔•克里顿齐名天下。
这次汤姆•克兰西本人首次为影片担任监制,并找来他的头号书迷本•阿弗莱克担当新一代的杰克•雷恩。
克兰西的另外三部作品本人也看过了,风格几乎一样,这似乎只能说明美国人的危机意识还是很严重的,未雨绸缪,看来活在一个大国里的确很不容易。
由此而想到美国人的题材,种族,恐怖袭击,大国对抗,还有诸如腐败,青少年问题等等,几乎是整个世界的缩影,所以在美国看什么类型的影片都不会令人感到奇怪的。
闲话少说吧,看看本片,尤其是巴尔的摩被核炸弹轰上天之后,美俄两国剑拔弩张,俨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了,而且都NB轰轰地叫嚣着用核武器。
影片的情节发展到这里才开始真正触动了我,虽然前面有一些铺垫,这个情节的到来是情理之中的,但不可否认,着实还是令人感到了一丝的恐惧,估计若是真实的,连恐惧的滋味都顾不得了,只等着死亡的来临,或在死亡前当一把疯狂的歹徒。
这让我想起了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一个人的举动带来了整个世界的毁灭,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一个人的力量倒底有多大?
悉达多,耶稣和穆哈默德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虽然他们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影响着上千年的人类思维,但他们却没有能力杀死全世界的人。
思想绝不可能毁灭世界,思想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一种争论然后信奉,但无法达到统一。
可是武器却不一样了,它省却了争论的环节,于是它成为世界的主宰。
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带来整个世界的毁灭,但现在则不同,一个人,当他拥有了核武器,毁灭世界这件事便变得简单了。
所以看来本片的思维与《奇爱博士》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在故事上,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果我们把《奇爱博士》当作试验片,把《恐惧的总和》定义为商业片的话,恐怕就有种暗示在里面了,那就是试验片(或起名高雅点叫艺术片)是为了以后商业片服务的,毕竟据说《恐惧的总和》的票房也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这只是观众的看法,至于那些导演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最后想起了好象是洪晃的话,《无极》是一部试验片,很对!
笑!
2006-9-26于通州韩兮
凡是轮到俄罗斯人出现的时候 光线永远是昏暗无比 甚至透着幽幽的绿光那俄罗斯的总统像极了地狱里的撒旦却又给足了他一副游移不定懦弱无助的表情这就是美国人眼里的俄国人?
凡是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便是一派光线充足的荣光之所这就是他们卑劣恶毒的地方了而至于庸俗我只能说 美国人拍摄这种类型的电影非要体现个人英雄主义么什么电影都是一个美国人拯救全世界能不能换个套路拍啊而这次你拍这部电影又是在宣扬什么呢 想表达什么呢世界需要和平?
人类需要爱?
我们应该放下偏见,忘掉恐惧走到一起来?
真可惜我没看出来 看到的依旧是帝国情结你们美国人害怕了 有恐惧了 全世界就该一起恐惧了么?
曾经 看24的时候没这么厌恶过看I AM LENGEND的时候没有这么厌恶过但是这次确实卑劣到一定程度了THE SUM OF ALL SICK!!!!
2002的电影,2022年看,却发现噩梦快成真了。
记得当年看小说“恐惧的总和”,开篇是:亚瑟王在多年的征战后,终于和对手展开谈判,在两军中间的草地,快达成协议了,这时一个武士发现有条蛇,拔剑斩之,于是大家都以为对方动手了,拔剑乱砍,同归于尽。
冷战中没有发生的场景,现在却越来越成为现实,俄乌战争不断升级,大家都怕被认为软弱,都想先下手为强,都恐惧后下手遭殃,那么恐惧的总和是什么?
既然能炸北溪天然气管道,炸克里米亚大桥,那么没有管道和海底光缆是安全的,没有核电厂是安全的,一不小心那天就越过临界点了。
冷战中,大家倒还保有理智;在和平多年后,却轻率任性。
这部电影2002年看有点不合时宜,当时世界没啥主要矛盾了,只有局部冲突,2022年看,发现怎么这么贴切呢?
从西德尼·鲁米特导演的《奇幻核子战争》中莫斯科和纽约的共同殉爆,到《惊天核网》中马里兰巴尔的摩升起蘑菇云。
贯穿五十年历史时空的两次爆炸在银幕上揭示了冷战铁幕两端不同的政治策略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在勃列日涅夫主义推出的70年代前后,批量生产的战争电影都谨慎地把握着尺度:仅仅将核战争置于一个可能性的寓言立场,极少直接在荧幕上展现核战的爆发。
抛开影像技术限制的被动舍取,其中不得言说的政治概念,同时也代表铁幕两端的共识是:一切现实的地缘政治算计和策略博弈仅仅适用于使用核力量的使用之前。
在银幕中对于原子武器的爆炸隐藏地包含了这样一种暗示:政治在核打击发生之后是无效的。
也即现今拥核国家的核政策所在:一旦成为被打击目标则确保相互(全部)毁灭(“M.A.D机制”)。
核战电影所有戏剧冲突的来源全部在于:核战争打响前的国际政治博弈,和出于人道或功利主义立场的避免世界性毁灭的对话尝试。
此中的具体情节则被战争和政治惊悚类型作为文本模板给予加工利用,如同同样出自此片编剧汤姆·克兰西之手的《红潮风暴》。
纵观六十年代电影银幕上最著名的两次投弹——分别来自鲁米特和库布里克(1964年两位名导的不同作品:《奇幻核子战争》和《奇爱博士》),不言而喻,二者皆显现出一种不能自拔的悲观态度。
影片中对于冷战核子力量嘲弄般的痛斥和普遍人道主义情结的背后是一种对于已经验证过的核武器威力和冷战两极饱和核打击毁灭性的肯定。
即一但核武器被任何一方轻率使用,即便是再小当量的打击或战略性威慑,都将置世界于万劫不复。
断然不会有一方在遭受定点核打击之后还会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忍一下?
给地球一个继续转下去的机会?
从此之后大多数冷战核阴影类型战争片也都恪守着“将核战争限制在计划和谈判桌”上的编剧准则。
直到炸弹《惊天核网》中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体育场的引爆。
汤姆·克兰西在剧本中将战略和平的破坏者设定为俄罗斯联邦内部车臣势力。
对比克兰西本人另一部同类型作品《猎杀红色十月》中苏联核打击潜艇编队司令倒向西方的情节,本片结尾美俄协议的签订则与《猎杀红色十月》中叛变的潜艇长官共同形成一种美国对于东方(或不同阵营的第三世界)内部异质性力量的政策表达。
《猎杀红色十月》中肖恩·康纳利的叛变艇长角色从威权体制中出走,并相信西方现代性为绝对的历史答案。
这个主体对应东方阵营持不同意见者,并且在脱离冷战结构的任意语境下也可以代指政府、组织和个人。
克兰西给出美利坚面对此种“敌对阵营的异质力量”的态度:充分信任并将之内化为普适性现代的一部分。
并且,强化这种政策以意识形态表现力,以此消解如索尔仁尼琴者在来到西方之后,立足于东西对比而做出的对于资本主义批评的公正性。
正来自于这种美国现代性权威的确认,自发持有西方现代性论观点的主体才可以在意识形态上真正具备自身的完整性。
并且也形成了一种东西方阵营间人口流动的意识形态叙事,确认了东方-西方人口单向流动的政治概念:受迫害者的逃离。
这几乎成为了东方人士向西方流动原因的刻板模式,丁玲万年旅历美国也被当地学者理所应当地接收为“受迫害者的自发选择”,丁玲却表示这是一种基于“视差”的“误解。
”克兰西同样意识到对于来到西方的不同阵营人士施行“认肯政治”的重要意义。
他在《惊天核网》中着重点出车臣这一重要设定,其意义在于,强调西方对外部力量收编的政策基础所在:民族国家内部异质性力量和分离主义群体的存在,(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加拿大也存在魁北克问题)在民族国家内部形成了与中央政府关系紧张的对立性政治实体,甚至拥有悖反国家命令的能力,实际成为“第二政府”。
克兰西通过标注这场核危机的来源——车臣阴谋分子想要挑起美俄核战,(其目的则被克兰西表面化为“法西斯极端思想”的引导,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车臣通过挑起战争而达到独立的政治目的)并解释美国的解决方案:安抚与事件无关并视为西方现代性拥护者的俄联邦,清算俄联邦内部拒绝西方现代性价值路径的叛逆分子并宣示:美国应该对价值认同者绝对积极,并且通过自身授予的“意识形态认证”来拉拢与中央政权关系紧张的民族国家内分离主义势力。
至于为何此片中将俄罗斯联邦政府视为政治朋友而将车臣视为对立面,则单纯因为文本创作彼时还是叶利钦年代,并且克兰西并不信任作为宗教势力的车臣能够真正在政治上认定美国所代表的基督教国家秩序化的普世现代性意识形态。
在用“施行认肯”的方式收拢了康纳利船长和后苏联的俄罗斯联邦后,回到那颗在巴尔的摩爆炸的原子弹。
作为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在好莱坞超级大片的银幕上描述一场在美国本土发生的超大规模袭击,并且是在冷战电影类型中默认被遮掩的核袭击场面,《惊天核网》则代表了这样一种后冷战态度:美国并没有在自身遭到核打击之后选择确保相互毁灭,而是进行了在冷战时期不可想象的:“在核打击后的细致政治决策”。
(前文述:冷战时期遭受核攻击后唯一的政治姿态只有全力回击,别无其他权衡策略的可能)这实际上宣称:冷战式的毁灭性核威胁已经不复存在,美国在单极世界格局中有信心承担制定一种新的度量核战争的规则:后核打击反应会更多出于是一种针对“区分敌友”的政治衡量而非确保互相灭亡。
(冷战结束后,美国方面也的确修改了关于总统的核密码箱权限和洲际反制措施)这种新的战略姿态来源于苏联势力瓦解后对于前独联体国家实行主动核打击能力的确凿估量:即诸如东欧等“实际核力量持有国”(不具备发射打击能力)没有能力实行针对美国的核威胁。
(片中的核弹竟然是被预设到体育场而非战略轰炸投掷)同时,在这样一种对于自身优势地位“摊牌”的背后,美国也在为从冷战核阴影中走出来的民众认识松绑:片中刻意回避核打击对巴尔的摩社区造成的伤害让这一场严重攻击看起来仅仅像是马拉松爆炸案,被模糊的伤亡数字和财产损失以及高层反应暗示:核打击对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并不是不可挽回的,你死我活的“圣战宣言”。
或许,在日后的某一天,美国会使用自己的核优势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元开路,但那不再应该被民间认为是“反人类”和“不可饶恕的毁灭”,相反,它会被逐渐常规化和被接受。
在某些地方,它的伤害性不会比巴尔的摩看起来更糟糕。
核场面在银幕上得以被呈现,意味着在大众心理上确立一种普遍认识:美国绝不会遭到这样的伤害。
不然,若核打击不以“科幻”的面貌示人——比如冷战时期,显然会引起观众的恐慌和巨大反感。
同时,美国自己在银幕上承受核弹伤害也满足了一种国民潜意识中的赎罪心理——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
而集体性的赎罪心理也可以圆滑地转化为对于核力量的肯定性的默认:当后顾之忧不再的时候,核力量对于美国军事行动,不再是不会被主动考虑的“战略性”事项了。
这是在苏联崩溃后的第一个十年里美国一种骄傲的自我肯定和对冷战历史的修订性书写。
毕竟那个时候,美国政府还不足以将另一个东方国家的主动性军事力量充分纳入自身的地缘考量范围。
但是在二十年之后情况似乎起了一些变化。
如此,克兰西在世纪之交对美国第三世界政治政策和核军事政策做出的判断和许诺,是否要被再次考量和修正呢?
这个工作将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及他的《奥本海默》来做解答。
先说电影本身制作很不错 一些场景装备武器等都挺下本 情节跌宕 节奏很好 各大老戏骨们保证表演缺点来说剧情稍微有点浅,只有美俄两国视角的黑帮火拼不过对于一个商业片还能要求什么呢?
再说说其他的,先指出一些需要注意到的重点: 原著是92年的,刚刚经历完圣诞夜之变不久; 而电影则是02年,911之后。
看得出来当年一部分西方精英同样怀揣着大同梦,在苏倒下之后希望能改善对俄关系,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结束,即使是电影中一个叫Mezmeroz的强硬派成为了俄罗斯总统,或者我应该叫Putin?(毕竟提及了车臣),这些精英们也给予了厚望,看看主角为其的辩护认为他们只是想要稳定和发展(毕竟同样也是白人,也信上帝)第二个重点是 原著的反派本是伊斯兰极端分子,电影则据说因为911而将反派改成了Neo-Fascist,其他基本忠实原著,核弹还是CIA偷的。
当年的这部分精英们认为敌人应该是Neo-Fascist而不是安拉胡阿克巴,即使这是在911事件之后不到8个月就上映的电影。
用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一小部分西方精英的看法相当的有远见。
但是这些想法完全没有被重视,比如这部电影出乎意料的低分数不管是imbd还是豆瓣。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的事与愿违。
西方世界完全没有致力于改善关系而是更加强硬对抗俄国。
而现实中声称在打击Neo-Fascist却是俄国人,对比电影,现实实在是太讽刺。
不知道当年那些认同原著或者电影的理念的这些制作人,投资人,精英,上层阶级怎么看这二十年后的世界?
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噢,他们可能没办法发出声🤫
汤姆克兰西的优点之一就是主要人物出奇多,但都个性丰满,改编后也有血有弱、逻辑立体:并且,老爷子无论写哪本书,总统是必须黑的,总统制度是必须不被信任和反思的,国际形势是必须分析的。无怪乎军事小说怪杰的名号,确实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很好,好到变成政治惊悚片,普通观众看不进去。
翻译的够栏,应该叫恐惧杀机
世界可太不安全了
喜欢本,只是剧情收的太快太不自然,但是好像与最近的时政很像~~~核不扩散
西皮多到眼花缭乱,但素剧情这么雷人就是编剧乃的不对了
应该说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就动作、情节来看不是很好,但是有一定悬疑,吸引观众眼球。#李某人的观影录#
电影更像现实:1.电影讲的是2002年故事:美国总统是布什,俄罗斯是普京,冲突的是车臣,差点儿核战爆发。2.现实的2023年,美国换了拜登,俄罗斯还是普京,冲突在乌克兰,恐惧的总和,还是核战。
结局是败笔.
剧情不咋滴~ 就个本阿弗莱特养眼~
再来一遍,依旧精彩!一部2002年的影片,有些非常好的节奏,叙事得当,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小支线丰富,幽默,温馨,不拉垮!配乐大气!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2023-6 剧荒,又来一遍,这次更加关注了配乐与摄影的优秀部分,如球场开赛的篇幅。不过在情节衔接和俄美双方高层决策部分的设计上,还是有些不够周全,多少有些低幼感!
本阿弗莱克是真帅呐。。。。。。
T。美国拯救地球的剧情快到头了。
比007帅多了 特别是那个老KGB
后半部分节奏很紧凑。
这个美国英雄有高度
DVD观看
人说本·阿弗莱克做编剧做导演是高手,唯独做演员烂了点,但这部不算是烂片,虽然影片节奏性不强、情节推进不够明晰,且剧情过于夸张,但这种剧情还是很吸睛的,特别是核爆后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很有意思。随着时间发展,带有强烈冷战色彩的宣扬美国至上主义的汤姆·克兰西的小说越来越不适合大众化了
本 阿弗莱克拯救了世界!
纯粹扯淡
难得一见的片子,军事?战争?政治?伦理?以前的片子结局基本都要和现实接了轨,但这次演示了一把真炸了之后的冲突。虽然前半部有些平淡,大概是所有小说改编电影的常规,不然短时间交待不清。汤姆克兰西,有机会一定要找他的书来看,游戏都好几个了。小小星球,自己就甭瞎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