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寓言?
恐怖片?
爱情片?
……你有理由认定它是其中任何一个题材。
当然如果你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也可以就此认定它不伦不类。
2、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叙事方式,一开始都显得平静而舒缓。
于是当这个土里土气的故事渐渐延展得神乎其神的时候,你几乎没想过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3、“老百姓都不杀牲口,他们怕遭报应……让你杀是因为你是城里人。
”放大到整部影片,在一个“人定胜天”的时代,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4、供解读的东西很多,比如反复在关键时刻出现的“为人民服务”胸章,那本最后顺水飘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头失去性功能的驴的悲惨遭遇。
5、笑料都很有水准,不是那种硬戳你腋窝的笑料。
文章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好。
两人第一次偷食禁果时的青涩莽撞以及长达五分钟的骂驴两场戏,尤其精彩。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简单,精致,适当。
6、文革时期的农村气氛营造得很好,寥寥数笔已然呈现。
你能嗅到空气中的那股朴素清新的,以及荒谬愚蠢着的味道。
7、几处关键段落的处理堪称惊艳,一处是杀黑六时,以驴的黑白视角,直视马杰拖着铡刀慢慢逼近;一处是马杰和女主角嘿咻后被黑七拉回村庄,整个过程被导演用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梦境来过渡,巧妙而流畅;还有一处是最后在深夜里马杰寻觅黑七决斗,通过肩扛摄影的跟拍晃动镜头,让凛冽可怖的终极杀气当即弥漫开来。
8、有一个小桥段我非常喜欢,七叔来借驴,说从小就一直幻想有一天能骑驴进趟城,马杰问为什么,七叔回忆起一个儿时的故事。
画面徒然流逝,梦幻般清冷静谧的深宅大院里,一清丽温婉少女飘然起身,轻轻地跨上一只安静的驴子。
悄然回望,一抹忧伤。
9、导演大概是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所以最后解释了一下。
事实证明电影这门艺术真的不适合用来解释。
结尾绝对是败笔。
10、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到大听长辈讲过很多传奇色彩浓郁的各类故事,所以我就像喜欢《闯关东》一样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认为它节奏紊乱,你可以认为它力道不够,但在我的印象里,从那些脸上布满沟壑的老人口中绵延出来的那个遥远而又贴近的神奇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它足以让我重拾儿时对那些神奇故事的迷惑与敬畏。
《走着瞧》打分我愿意给90分;打星我愿意给5颗星。
杂志出了,就把稿子发豆瓣了嗯,我腹黑得写了他和蒋勤勤,嗯,希望他别生气,只是想,从各个方面让大家了解李大为导演。。。
我知道蒋勤勤结婚了他也结婚了,写这么一笔很不靠谱,但是,请原谅八卦的我诠释理想的艺术家--李大为导演访谈提到李大为导演,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但如果一说《金粉世家》、《红粉世家》等电视剧,你肯定会大呼,哦原来是他导的啊。
李大为导演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只有早年和蒋勤勤的恋情一度在圈内传为佳话,之后,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导一直淡出公众视线,勤勤恳恳做幕后英雄,奉献给老百姓一部又一部精彩的电视剧。
当李导再次出席各个媒体见面会,就是为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这部荣获了华表奖最佳处女作奖的电影《走着瞧》同时也有了很多新的头衔,比如:首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Q1当初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文革背景)拍摄一部电影作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A1我是在电影学院上的学,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做电影。
准备了很多年,也看过很多题材,很多原因,一直没有成形。
我一直大量的阅读小说,直到07年的时候,我在《收获》上了看到一篇中篇小说,叫《双驴记》,感到异常兴奋,它的故事和叙事角度非常吸引我,而且很有电影感,是我很想拍的类型,于是很快我就把这个小说交个我的一个朋友,他是做传媒投资的,很巧,我把小说交给他,他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第二天一早给我打电话,说,大为,这个我觉得可以拍。
于是很快就成形了。
我记得大约是07年的夏天,8月份,我才发现这个小说决定拍,到11月,我们就开机了,于是顺利就开拍了。
Q2这部片子被冠以中国首部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定义的?A2哈哈,这个其实一个宣传的方式。
实际上,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它一定的属性。
我个人对魔幻比较感兴趣,这个片子的确有很强的寓言性,从动物的角度展示人性,所以有很强的魔幻色彩,当时跟他们宣传部门沟通,基本确定了这么一个口号。
应该说,在这个类型里,中国电影不是太多,所以他们也觉得比较合适,于是就定了这个。
Q3这部片子中动物的表演很出彩。
大家都知道拍戏中动物是最难控制的,当初拍摄的时候想过用特技来作为展现动物表情的效果吗?
A3我跟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聊,有一点我特别自豪的是,这个电影如果拿给美国人拍,最少要画五六千万美金来做这个电影,因为他们要做大量的特技。
我自豪在,这个电影整个下来只有三四个镜头用了特技,而且不是完全出于技术角度,是为了保护动物,就是最后火烧黑七的那场,怕火烧到驴,所以我们采取了特技手法,把火加到它的身上,所以其他的复杂的驴的表情、驴的动作,都是用我们的智慧、电影手段实拍出来的,没有做特技,而且我们的成本控制得非常好,只有五百万人民币把整个电影拍下来了。
Q4最近3D电影非常火,您会用这种手段拍电影吗?
A4电影就是一个靠技术支撑的产业,干这个不能拒绝新的科学技术。
当然,不能说为了特技而特技,不能去赶时髦去做这个,我们还是要为了电影本身的需要而去做这个效果。
当初从3D来说,这种电影的确给观众了全新的视觉感受,跟传统的平面的电影比,是完全不同的冲击力,是一种超强的震撼力。
将来如果有合适的题材的话,我当然会采取这种技术做电影。
Q5这部片子的男女主角都在各大电影节获得了奖项,得到了肯定,那您在选演员方面主要看什么?
A5我选演员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合适。
无论这个演员是多么的著名或是多么的没名,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演员是不是最适合这个人物,其他的……如果将来我要做大规模的商业片的时候,导演不是绝对的控制权的时候,当投资加大的时候,制片方有相当强大的发言权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要跟他们商量或是一种妥协,要保证人家的回收嘛,也可能会启动大的明星。
但是,明星也不是唯一的,在明星的圈子里也要找最合适这个人物的,这是不变的原则,这是最重要的。
Q6在这部电影的最后,很多观众都感觉,有一种保护动物的意味,与整部片子的感觉有差异,因为电影的背景的特殊性,让我们感觉结尾处理得有些单薄,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A6其实我觉得,表层的意义是对动物的尊重,对动物的敬畏实际上一种尊重,人也是动物的一分子嘛,在生命状态上应该是平等的,尤其是为你服务的动物,马呀牛呀什么的,你更应该去尊重它们,应该去平等地对待它们。
我觉这是电影表层的意义,更深层的,其实这个名字是在引导观众,去感受这个主题,这个尊重的背后是什么,如果你不尊重,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推到后面还是一种非常人文的主题,人在某种时刻,他的智商可能变成驴的智商,你记得有一场,文章和驴的对话,那场,实际上他也变成驴了,而这个驴在某种意义上,它变成人了,实际上,人类是在讲异化的过程,人类的异化是有可能的,虽然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们本真的一些最基本的人类共性如果失去的话,包括真诚、包括善良,包括一些最真的东西,如果失去的话,人类就有可能会异化,这种异化是毁灭性的。
那在个体上是个性的,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东西,如果这种精神形成一个社会,这种社会的倾向,就可能发生战争、人类深度的毁灭,这都有可能,这我觉得是更深层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保护动物。
关于文革的背景吧,这个故事最令我惊喜的是,它有关于人和制度这一层面的思考,对制度啊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有一层这个一样,但是它又超越了这个意义。
之前有一批文革背景的片子包括小说,大部分都是很沉重得在反思在批判在讽刺。
这个小说的意义在哪呢,它既是那个时代又不是那个时代,只是在中国那个时代它可能典型化一些。
我就跟他们讲过,这个故事很有可能在中世纪,发生在欧洲,某一个乡下,一个贵族到乡下去玩,结果他没见过驴,他们就掐起来了,结果驴就把他折腾成这样,这个故事同样成立。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经典。
经典就是,既是那个时代同时又超越那个时代。
如果真正一个故事真正意义超越了那个时空的话,它就变成经典了,所有的经典小说经典电影他们的共性都是这样。
Q7对于电影分级的看法。
A7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无论从市场还是从表达创作的角度来说,分级是有一定科学性的,能够更完整得保持作品的原创性,电影会更准确地到达目标观众群,这是一个科学的制度。
但目前,中国的情况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因为她幅员广阔,那么多民族,那么多人口,要分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不是我们想想的,那个可以通过那个可以通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现在就分级的话,肯定会产生电影市场的混乱。
Q8您当初学的是摄影,是什么原因让您半路出家的呢?
A8我是从高一的时候,就准备考导演系的,准备了三年,我觉得当时我的水平考导演系是没什么大问题的,结果到了高三的下学期,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因为我学电影肯定考电影学院我不会考其他学院,结果北京电影学院来了一个消息,我们那届不招导演系了,没有招生,当时就很慌乱。
我的目标是导演,所以我就在选择离导演最近的专业,其中有两个,一个摄影系一个是文学系,我的性格是比较好动的,不是特别好静的,于是我选择到了摄影系。
我之前准备导演系的东西,导演学的东西我都学了,而导演没学的,这么专业摄影的东西我也都学了,所以我掌握了是两把剑,而不是一把剑。
Q9您觉得拍电视剧和拍电影的区别在哪?A9如果之前没有那么多拍电视剧的积累,我拍电影也没有那么娴熟。
我记得《走着瞧》在电影局审查的时候,电影局的局长看完片子以后很激动,然后跟我聊天,说,大为,这你第几部电影啊?
我说,第一部电影。
他和惊讶,说,不会吧?
我就说,这真的是我第一部导演的作品。
他说,你这个经验挺丰富啊,根本不像!
我想这就是我之前的大量拍电视剧的积累。
因为,电视剧和电影在技术的层面上,实际上除了记录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磁带一个是胶片,实际上手法是非常接近的,只是电影要求的精度要高于电视剧,它作品单位时间里的投资电影要高于电视剧而已,你是可以用电影手法拍电视剧的,只是在选材啊,控制节奏上有一些区别,毕竟电视剧是长篇,它可能要表现更多的过程,电影则更多的表现状态和结果的那个层面,因为它没有那么多的时空给你展开那个过程,所以电影精彩就精彩在这。
它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要讲一生,可能是你一生最精华的那些时刻,电视剧呢,可能有三十集五十集,是慢慢地讲你,是怎么吃饭怎么睡觉的。
Q10您是想在电影和电视剧哪个领域重点发展呢?
A10我现在的状态是,在大量地积极地准备,准备好的故事好的剧本,储备量挺充分的,然后就是,随着机缘吧,有合适的,哪个更成熟我就选择拍哪个电影,同时好的电视剧也不放弃。
因为很实际的一点是,电影的待遇、电影的收入,要远远地低于我的电视剧收入。
我拍一部电视剧等于是拍五部电影的收入。
Q11《走着瞧》的投资收入问题。
A11《走着瞧》目前是,海外卖了一些,收回成本是没问题的,我们现在还在组织一次全线的上映,之前做了一些点映,没有全线上映。
之前很多层面的放映,包括国外的,只要看到这个电影的,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五甚至九十九都是特别兴奋的,就是上次的大学生电影节我没想到,因为这个电影毕竟是老一代人的故事,我没想到今天的大学生那么喜欢,当时真的,我特别激动。
大学生电影节十个分会场,我们是四个分会场,当时北师大,都是一片欢腾。
说到电影,李导有着一种自信和自己的想法,考虑问题的全面和周到让人叹服,北电毕业的他,电影终究是他的梦,谁都想离梦更近。
我不能去简单地评价他这样一个执着多年、脑子里很多想法的艺术家,只是,期待李导的下一部作品,去看一个导演诠释梦的精彩。
end
电影《走着瞧》在北京放映的规模很小,但它充满寓意的故事自有其独特之处。
它用的是人世间屡见不鲜的两大故事范式:“卸磨杀驴”和“物伤其类”的叠加。
观众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纯粹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恩仇故事,当然,也不妨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镜头背后的隐喻。
故事并不复杂,在中国民间这类带有灵异色彩的动物复仇故事很多,我少年时在湘中乡下放牛时就听过若干。
故事的场景可以放置在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以及广袤国土上任何一个乡村。
只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极左”的知青下乡时代,在被过于强化的意识形态语境下,更凸显其荒诞色彩。
知青马杰(文章饰演)被下放到秦岭北麓一个村庄,奉命照料一头种驴黑六。
因为嫉妒,马杰虐待黑六,使其丧失生殖能力,最后百无一用而被宰杀。
黑六的兄弟黑七又归马杰役使,黑七处心积虑为黑六报仇,企图伤害马杰,未果,黑七最后自焚欲与马杰同归于尽,马杰捡得一命。
这部电影里的“驴”,是有寓意的。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驴被视为最吃苦耐劳、最不求回报的牲畜,甚于牛马。
然而,就是这样两头最能忍耐的牲畜,最终挣脱不了忍受亦死反抗亦死的宿命。
看这部电影,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故事得以展开的由头:饲养员马杰对种驴黑六的嫉妒。
如果黑六的饲养员,是一个寻常的陕西老农,在那种文化中长大的农民,多数有一种善待牲口特别是配种者的自觉。
然而,被革命洪流裹胁最后又被其抛弃的马杰,他有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冷嘲、偷懒、生事是被流放的知青一种自然的生活选择。
很不幸,黑六由于是头优秀种驴、得到生活上优待的现实,对自觉落魄的马杰来说,不啻于伤口上撒盐。
他觉得,自己活得还不如一头驴。
———仇恨便由此产生。
而真正操纵马杰和黑六、黑七命运的,是那位看起来通情达理泼辣能干的女生产队长大莲。
确切地说,作为那个村庄权力的代表,大莲更像一位中性人。
权力的表现往往是中性的,阴柔其表,刚硬其里;以慈父慈母的面目出现,但对治下饮血食肉毫无一点仁慈。
黑六的被杀、黑七的复仇,始作俑者是队长大莲,然而,真正的仇恨制造者,在被奴役者相互伤害时,不但置身局外,而且还能以裁决者的身份出现,进行调解。
村里的老混混借废了的种驴,进集镇赶集,在车上他呈现的梦境是儿时目睹的大宅门地主娶妾情景重现。
而马杰在和彩凤一番云雨后,呈现的梦境是苏联舞曲下,化成近卫军战士的他和身穿俄罗斯长裙的彩凤翩翩起舞。
显然,前者是纯中国的,后者是非中国的。
同样的场景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人所呈现的梦———即所企盼的未来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只能是审美的。
而一个男人获得成功后的表现,无论是汉高祖还乡,还是华侨回国,时代在变,场景不同,但内在的价值观像坚硬的核桃,数千年不变。
当然,这种叙事视觉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让彩凤做梦,未必是城里长大的马杰那样,她永远梦不到莫斯科郊外,她只能梦到王宝钏寒窑苦守多年,薛平贵富贵回家,两人生儿育女。
最后一幕,进城多年的马杰回家时,他可爱的女儿在看电视里一条有关动物神奇的新闻。
要问我从这一幕看到什么?
我看到了悲悯,看到了忏悔,看到了轮回。
十年砍柴(北京 学者)
我认为电影并不是单纯想说对生灵要敬畏,而是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不被当人,牲口也是革命和发展的工具,不管是人还是牲口都得不到该有的尊重,黑六在失去了利用价值以后马上被宰杀,而决策者是大莲,执行者是马杰,以至于后面黑七总是找马杰报仇,其实始作俑者是大莲,人的社会也是如此,上面命令一下,下面的厮杀成一团,但是大家都没好好想想,其实是上面的决策者就错了,自相残杀还有意义吗黑七每次发狠报仇都让屏幕前的我一惊,看到一个动物处心积虑的那样,确实让我觉得害怕,不管人还是牲口,只要受到压迫,感到绝望,大抵都会变得这样歇斯底里,毕竟黑六死之前黑七非常老实,认真干活,踏实,但是在重压下也会做出过激行为。
影片有太多需要反思和注意的地方,但是对于那个荒诞时代的反思和反讽突出我觉得还是不够,另外影片最后对于影片主题的解释非常多余,甚至感觉不如没有,因为解释不贴切,我想设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的,不仅是为了突出保护动物,敬畏生灵,而是对整个时代,社会体制的反思。
电影拍得不够成熟,但是有看头。
电影是讽刺的,讽刺的是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人与体制斗,而驴这个牲畜又与人斗,也许除了体制依然在最终人和驴谁也没有胜利,而最低端的驴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电影表现驴与人斗这方面用的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驴的通灵,稍显刻意,主题的表现缺少严肃性。
文章那时才刚演完《奋斗》,没红,演的这个主角并不是很讨好的角色,依然是玩世不恭的那种类型;当年看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个女主角叫白静,只觉得这个演员傻村姑扮相很清纯,还和文章有一场野合戏,前一阵白静被丈夫刺死的新闻,才知道她有演这个电影,不管这起死亡其中的内情如何,世上是少了这么一个动人的女人,一个美丽的女演员的,是很让人惋惜的。
人是一个自由的动物,行动或许可以被限制,但思想是禁锢不住的。
马杰作为一个知识青年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来到乡下接受改造,他自然是充满反抗精神的,他是躁动的,是向往自由的。
他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寄托他内心精神世界的东西,这时候黑六出现了。
黑六是个与众不同的的驴,它是头种驴。
马杰发现它享受着与其他驴完全不同的待遇,就仿佛找到了在这个束缚他的地方唯一让他躁动的情绪得到宣泄的东西。
他想征服黑六,其实就是想表达他是自由的,他没有被征服。
马杰最终没有征服黑六,他废了黑六。
自此马杰发现自己并不能征服生活,他想和生活和解,但生活可不同意。
他想征服生活,那生活就得给他一个教训。
黑七此刻就仿佛生活的化身,马杰只能被动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蹂躏。
直到最终彩凤受到波及,马杰终于明白,在生活面前不是你想息事宁人就到此为止的,生活只会一遍又一遍地让你从驴背上摔下去。
所以马杰不准备再被动,向黑七宣战。
“我原来以为你就是一头驴,可是后来我发现你不是一头驴,但是现在我一看,你丫就是一头驴”这是马杰对黑七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马杰对生活的态度,即从刚开始地反抗,到认命,到最后发现生活就是得硬刚。
故事的最后黑七火焰焚身,但仍然屹立不倒的画面恰恰又表明生活中这一道坎你过去了,可人生路还长,只有有着直面生活的勇气才能不会被生活压倒。
人和驴的复仇故事,看似荒诞,我却相信它真的存在。
马杰是个下乡插队的知青,他和同伴蹲坐在陕西农村的土崖上,一边抽闷烟一边惆怅着前路何在。
他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常常吟诵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甚至把它当作和村里姑娘约会的暗号。
在那个相信“人定胜天”的年代,任何冲动和过激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可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马杰的“积极上进”似乎也只是为了多一支烟,多挣些工分,做一份清闲的差事。
生活看似本会这样继续下去,可马杰却和公社里的一头驴——黑六杠上了。
黑六是头优质配种驴,不但不用下地干活,还要好吃好喝好伺候。
日夜劳碌的马杰不满了,凭什么人要干活牲口却要享受?
凭什么黑六能三妻四妾,一年一拨美女的换,自己却没法跟心爱的姑娘拉拉手?
年轻人叛逆冲动的因子被激发出来,在有些痞气的马杰身上发扬光大。
黑六的不易驯服更让他不满,一怒之下他挥鞭废了这头漂亮的种驴,并最终被迫了结它的生命。
马杰对黑六的不满看似是因为二者在处境上的不公,实际上,这场人驴冲突也带有某些反抗体制反抗时代的因素。
马杰和黑六的恩怨是特定的,是无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就算没有马杰,也还会有另一个知青担任这一角色。
只不过,影片并没有更多深究时代因素,却跳出来讲述了一个关于生灵敬畏的故事。
在黑六惨烈退场后,它的弟弟黑七成了故事的主角,并最终演化成一位英雄人物。
它好似为父报仇的哈姆雷特,勇敢无畏、充满智慧,三次想要置马杰于死地,却最终还是和哥哥一样,难逃飞蛾扑火的命运。
片中生产大队队长要马杰去杀已无用处的黑六时说:“在农村,杀牲口的人是要受诅咒的。
”马杰反问,“难道我就不怕被诅咒?
”大队长接着回答,“农民不能杀。
你不是农民。
”尴尬的身份让马杰不得不被迫成为刽子手,可他并不想黑六死。
是他挑起了他和黑六之间的恩怨,但他逃避承担责任。
他为黑六求情,却还是得在集体利益面前乖乖服从;他想让黑六死得痛快,便选择铡刀;他希望恩怨就此终结,却低估了牲畜间的亲情力量……马杰人性中的懦弱和矛盾被一个个呈现,并和周围环境的现实理性形成对冲,缔结出一个个幽默而无奈的冲突,使得全片黑色幽默的风格突显。
人类总自称是万物的灵长,却一次次被牲畜耍得团团转。
马杰从工分被扣到被处分再到当众出丑而失去心爱的姑娘,每次和驴子的对弈都让他那么狼狈那么落败。
那句“与*斗,其乐无穷”变成了大大的讽刺。
人不过是万物中渺小的一个,我们和其他生命体一样,都要靠空气、阳光和水生存。
对万物灵长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而对它们的爱惜,也就是爱惜我们自己。
黑七最后的复仇选择了同归于尽,却被烧成一座雕像。
二十年后,马杰成了一名畜牧学校的老师,过着平静淡然的生活。
在女儿给自己出的测试题面前,他不知该如何作答,却深深感叹,科学研究新发现的东西早在二十年前,黑六黑七这对驴兄弟就已教会他。
关于上山下乡知青的故事大多数可以总结为:某个精力旺盛的城市小青年和下乡的某些姑娘或者某些动物的故事。
所有的非商业电影基本上都有政治隐喻的成分,就看从哪个侧面去挖掘了。
我所理解的是知青马杰阉割掉了黑六的特权,于是特权阶级就换掉了黑六,黑六在位多年,本不是靠出大力讨生活的家伙,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报复行动。
特权阶级处于无奈,只得让马杰结果了黑六,黑六王朝终结了。
黑七则是那个被去了势、剥了皮的黑六的亲弟弟,或者说是黑六王朝的铁杆效忠分子。
黑六王朝大势已去,黑七就像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一样,幻想着恢复那个过去的王朝,它活着的意义就是维护那个王朝,王朝去了,也要拼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折腾一番,也算是对旧主有个交代。
黑七认为马杰是那个王朝的终结者,于是马杰成了它首要的打击目标,马杰被黑七黑了几次之后,渐渐发现这头生灵对他的恨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谈判和解的余地已经荡然无存了,两个王朝的下脚料便展开了阵势,必要拼个鱼死网破了,最后黑七带着对那个黑六王朝的怀念葬身火海。
再说说马杰,文章这个典型的京痞子形象饰演马杰这个角色是再适合不过了。
甭管你怎么痞,甭管你再怎么玩世不恭,也玩不过那个时代,逃不过那个潮流。
城市里的生产力不足,没有就业机会,那就滚到下乡看驴去。
谁叫你不是精英,谁叫你老爸不是精英呢?
到了乡下念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名句,装成个知识份子混工分,把妹,接触大自然,吃绿色食品,生活也是优哉游哉的,如果不是两头驴捣乱,说不定也能捞个终成眷属。
然而丫不是逆来顺受的主儿,看到黑六妻妾成群,饮食搭配科学合理,丫心里就不是个滋味,都是在广大农村生活的,我还是一个比你黑六高级一点的生物,凭什么你一顿吃两个鸡蛋,我就得吃省糠咽菜。
商量不了的事情,就暴力解决,于是就发生了之后的一系列的事件。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人生的导演是我们自己,然而有的时候未必有投资方肯出钱赞助你,或者你的导演风格根本就是非主流,投资方和市场都会无情的将你抛弃。
文/周蓬桦李大为导演的电影《走着瞧》,是一部颇具黑色幽默风格的片子,制作并不宏大,但却别具特色。
电影根据作家王松的小说《双驴记》改编而成。
王松的作品,是后知青的演绎,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众所周知,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比当下的老板富豪时髦得多,热血得多,主义得多,也钢铁得多。
青年演员文章扮演的主人公马杰,是知青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知青的一切特征:散漫中的无奈,抗争中的期待,以及面对巍峨秦岭所表现出的绝望感和虚无感。
命运将其置身于一片陌生的天地,青春被抛掷在一场荒诞的游戏之中:背负苍天,日出日落,看不到出口和边界,于是只好自嘲,只好无聊,只好动物。
但这只不过是影片的一个载体和一个背景,而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主旨―――影片的主要讲述是作为饲养员的马杰,他与两头毛驴之间发生的感情纠缠和复杂关系。
也就是说,透过荒诞的表层,可以将其解读为一部书写悲悯,演绎生灵的影片。
这样一来,众多知青题材的作品,便又在时间的激流中向前走了,告别了毫无意义的揭露与伤痕,被赋予了很强烈的现实说法。
说影片的风格是荒诞幽默式的,上半部尤其如此,以至于整个影院中不时爆发阵阵笑声。
我认为最精彩的一笔是马杰与心爱的姑娘在驴车上发生性爱那一片断:马杰因残杀了种驴黑六,遭到黑六的弟弟黑七的报复,在马杰与村姑发生性爱后两人在驴车上相拥入睡,还做了一个曼妙美梦,但聪明的黑七,却将其拉向村子,致使马杰遭受到人生最为尴尬的一幕。
这一笔之所以精彩,在于艺术把人生的尴尬推向前台,许多虚妄随即撕裂得粉身碎骨。
这时候,会觉得那句流传民间的歇后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真是妙极。
这部影片和结构是完全开放和敞开着的,多义性和寓言性质,后现代手法与元素,让整部影片散发出浓浓的韵味和象征寓意。
你不但看到对那段生活的完全否定,还会看到与之相关的巨大危险。
中国人向来不尊重生灵,杀生处处,鬼哭狼嚎,看了《走着瞧》,该好好反省了。
否则,人类的未来会遭遇更多的尴尬。
想起了一句话,“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用高尚和卑鄙来评论那个畸形时代的人性的高尚和卑鄙,其本身就是一件不够公正的事情。
正如主人公手里那本《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飘落水中,讽刺的又岂止是一个人?
故事娓娓道来,不知道是人选择了驴,还是驴选择了人,总之马杰的命运多多少少主动被动地被和一头,两头,他自己根本不屑于相比的禽兽——驴,牵涉到一起。
故事戏谑的地方在于驴人智斗。
驴的人性化,悲伤,仇恨,戏谑,报复,绝望,发泄,都被系在驴的身上;暗示着观众,不可小瞧这么头牲口——驴。
我们在等待着驴的一次次报复。
而马杰的做法,似乎在不那么高尚中透漏着点小人的意味,反正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汉子,但是又觉得无可厚非。
自己的小命差点交代在驴棚,自己的女人和自己赤身裸体被驴拉到光天化日下,自己被大粪浸润,自己的知青命运被两头驴不断改写,......是应该做点什么来告诉驴们,不要太嚣张!
电视屏幕前的我们,又怎么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一定更高尚呢?
进化阶层上远远比驴高级的人,可以在形式上战胜驴,在生理上打败,打死这头驴,然而在那头发疯了的黑七的身上,在它烈火金刚般的意志面前,最终那么一幕如“浴火凤凰”般的震撼骨架,让人不得不充满敬畏。
鄙视比自己弱小和低级的动物,惧怕比自己强大和高级的生灵,正如知青年代的知青们,在蹂躏动物的同时,他们的命运被另外一些人蹂躏,此时已经无所谓高尚和卑鄙,只有形式上的强大和弱小,强大的未必会胜利,弱小的也未必失败,谁是胜者呢?
对生灵,多一点敬畏之心吧,无论他一时比你强大还是弱小;对自然,多一点敬畏之心吧,无论他是默默地接受还是顽倔地肆虐。
像《2012》的美国大片的救世般思维的结果,在真实的世界里面,绝对是没有几率存活的。
无实物表演
就是最后一点像黄磊比较出奇,其他太烂了
一颗给文章一颗给黑七
文章老显年龄
文章演的,和两只驴的故事,不算好看
有点意思,很凑合
挺好
就是奔着文章才看的,剧情一般般,笑料还是有的。莫斯科郊外的那段意淫作品,呵呵,赞了。
文章演得不错,可惜剧本太次
7.0說好建國以後不准成精的呢
在那个荒诞的年代发生的一个“荒诞”的故事,好的喜剧就应该是这样,笑过之后还能让你思考点什么
朋友喜歡文章,陪著她看。我是真的覺得這電影拍的很枯燥,主題也並沒有明顯突出出來。
高中时看的,张一山走的就是文章的路子吧,易辨识的“有演技”。
个人感觉一般
男主的台词像王朔小说里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导演视听语言能力匮乏,转场生硬,叙事没有悬疑感,这片子就获奖了,可想而知这国内的电影水平是多低。22分钟弃剧。
双驴记
20220507 驴成精了,故事有点扯,可以看出来文章那时候还真挺努力啊
说实话,没觉得好看,最后拖着看完的
第二标题: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内容主题:人驴大战,驴舍生而取义!深刻意义:荒诞年代,人性不如驴性!略评几句:生而为人,应当做人!生而为驴,如能取义,后为人表!善待动物!
一只驴引发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