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女儿上初、高中的时候,只是在我们家角色正好相反,我相比而言对女儿管得比较“松”,而她爸爸则对排名看得比较重,为此我们也经常或明或暗的“交流”过。
爸爸的观点是我太溺爱孩子,对孩子抓得不紧,和老师联系得不勤。
鉴于此,爸爸监管了孩子一段时间,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爸爸和他的“小棉袄”之间摩擦不段,最后我就和黄磊老师一样,在女儿和爸爸之间抹稀泥,两头安抚。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学习没上去,心理出现问题。
后来我用身边的实例说服我先生适当放松对孩子的管制。
我有一朋友孩子是省重点学校快班的学生,可在高二下学期开始,与班上的同学还有班主任老师冲突不断,到高三开学时坚决不去上课,最后家长和学校交涉后同意孩子在家学习,可那孩子在家也不读书,每天也不出门,就在家里上网、睡觉,最后高考的时候勉强考了一个三本(原本考一本都很轻松)。
其实我真的很心疼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家庭和社会又普遍意识不到孩子的心理问题,为了升学一味的给孩子加压。
回想我们读书的时候,学习环境那么的宽松,放学早的时候还能去逛逛公园,周末还能三五成群骑着车去郊游。
那个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开心、惬意。
反观现在我的孩子周一至周五上学、晚自习,周末上不同的培优班,连看个电影的时间都没有,真心很可怜。
记得自己很久以前发过一条微博:地铁里坐着一对母女和我。
看着女儿,我想到小时候的自己,看着妈妈,我想象将来的自己。
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一部地铁上汇聚,只让你感慨人生整个过程的奇妙和狭小。
看《小别离》的时候,我亦感觉如此。
和这部电视剧的缘分,起源于一天洗澡的时候顺便在网上搜了一集看。
正巧开头就是文洁对朵朵日思夜想,每天以泪洗面的部分。
我立马想起我妈。
这两年回国,每次我妈在机场等到我之后,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等我要走了,妈只会不停地说着“好好照顾自己”,目光盈盈,自然依旧噙着泪。
我从前以为只是我妈特别脆弱,直到和朋友一起上飞机,看到朋友妈小小的个子站在人群里,努力地克制自己要哭的样子,她整个人在那一瞬间显得特别单薄。
才知道原来世界最柔软的感情不过人母之爱。
于是我边跟着文洁哭边洗完了澡,然后开始没日没夜地补起了剧情。
出国的这几年,越发感觉,正是那些鸡毛蒜皮,狗屁倒灶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
小时候以为人生很长很大,我们会遇见很多奇妙的人和事,经历很多大起大落,很多光荣与梦想,怎会为一食一饭,儿女情长所缠扰。
现在也偶尔做梦,想象自己有一天终会平步青云,或许会超然凡尘。
看剧的时候却发现其实人心就只有那么狭小,小得几乎承受不下生活一点点的波澜不惊。
为什么,因为在乎啊,在乎现在拥有的一切,放不下,舍不得。
大部分人一路上踽踽独行,在尚未意识到以前,身边所剩的人就已寥寥可数。
我们无可避免地渐行渐远,却又不切实际地希望莫失莫忘。
身边留下那些至亲的人,只应了张悬的一句歌词:“我得到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我曾经有个和朵朵一模一样的青春期。
写小说,早恋,成绩忽上忽下。
除了翘课,一样不落。
面对我妈和我的猫捉老鼠,我的反击比朵朵来得更激烈。
朵朵对她妈说过的狠话我一句没少过,有时候甚至把我爸也惹毛,我“剽悍”地以一敌二。
反观我妈,则几乎是一个低配版的文洁(并不是领导),时刻紧盯着我的动态,经常性地发怒,试图为我驾驭我人生的航向,甚至因为我的事和总当和事佬的爸吵架。
在当时的我看来,爸妈完全不讲道理,无理取闹,根本不为我想,无法理解。
而与之对比的,生活里的得到却又来得如此理所当然。
而现在,在我逐渐开始不明白为什么EXO,TF Boys这么火以后,却开始慢慢明白了文洁,更明白了整天在孩子面前好似无忧无虑的方圆。
或许也开始明白了我的父母。
我以前总以为青春有过不完的长度,一个转身,却也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期。
那个叛逆的小丫头在过去的某一天冲我挥手,而妈妈带着她的身份角色在未来的某个路口向我微笑。
我们在辈分的更迭中不断地(要)去完成自己某个社会阶段的角色意义,无知无觉却又义无反顾,抓不住过去,也摸不到未来,只能一次次地去完成生命中的别离,在心灵上不停地追逐和靠近。
人生是如此地狭小。
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最近,《小别离》这部国产剧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看国产剧从来都是打发时间,为了在查找资料或者做别的时候不那么寂寞,看这部剧却纯粹是为了黄磊。
也不得不承认,黄磊在每部戏中如鱼得水的发挥确实让人叫好。
可看了几集,就忍不住继续看下去了。
只因为很真实。
大家都在写剧评,但聚焦的点都是金钱与教育,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虽然我承认导演在拍摄之初可能就是奔着反映社会现象的目的去的,汪俊导演也确实很喜欢拍这样的作品,但我看到的却是那又被展现一遍的“青春期”。
这中国式的青春期!
我不想抨击中国式的教育有多么不好,毕竟我也没有接受过国外教育,并且我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茁壮成长。
咪蒙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说是我们的青春期没有早恋,堕胎,有的只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想想作为山东学子,高考还要考基本能力的那代学生,我的青春期好像也和剧中的三位孩子一样,学习是头等大事。
我也经历过因为生病一天没有去学校,去到学校之后就看到了桌子上铺满了厚厚一沓试卷的悲壮场景,那时候,我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病不起,时间耽误不起。
我也曾经叛逆过,像小主人公那样,学习压力很大的时候,进门从来不给爸妈好脸色看,因为睡不够就乱摔东西,乱发脾气,反正我妈被我气哭好几次。
我因为不愿听父母的唠叨,曾经和他们冷战过很久,虽然现在想想,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可恶。
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经历青春期,恰好在中国,孩子的青春期年龄总是能和重要的考试,像是中考高考完全重合在一起,孩子拼命的想创造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父母却为分数忧。
我所说的中国式青春期是充满了矛盾的。
孩子和父母都是矛盾的集合体。
父母一边无比的心疼着孩子,抱怨着学校给孩子施压太大,一边却总是跟孩子说一定要去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而孩子呢,一方面希望自己变得优秀,给父母长脸,将来成为父母那样优秀的人,一方面却有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过随心所欲的生活。
矛盾就在,双方对比彼此隐藏了自己最善意的一面。
剧中的张小宇是个可怜的孩子,母亲早亡,父亲又娶了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小后妈(虽然这好像成为了国产剧中必不可少的人设),小小的心灵也是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虽然是个标准的富二代,但是亲情对他来说似乎可望而不可求。
即便这样,善良的小宇也总是想和父亲更亲近一点,也想把小后妈当做自己的亲人,但是这种想法他只和自己的好朋友说,却从不在父亲面前提起,在父亲面前,他只扮演着混世小魔王的角色。
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就是这样的矛盾体:爱,却从不说出口。
剧中海清扮演的朵朵的妈妈似乎是一个更大的矛盾体。
听学校的老师说朵朵在数学课上睡着了便立刻火冒三丈,从奶奶家回来的朵朵倒头就睡,妈妈担心的却是今晚的练习题做不了了,可听了爸爸说朵朵吃着饭就睡着了的时候便心疼不已满面泪水。
那是一个妈妈的真实写照。
当朵朵和父母起争执的时候,黄磊和海清坐在沙发上垂泪,两人的对话看哭了多少人。
“我抱着她进进出出,怎么今年全部都不一样了。
”面对孩子对自己的生疏,没有哪个父母是无动于衷的。
可是关系缓和了两天之后,妈妈的关注点就立刻又放到了学习,分数上面。
看剧的时候,我讶异的问我妈,现在的00后都这么厉害了么。
朵朵和妈妈玩起了谍中谍而且大获全胜,甚至不惜说出:“你要是敢这么做,就别认我这个女儿。
”我记得我青春期的时候虽然叛逆,可是一次也不敢公然的对抗父母。
可是后来,双方互相道过谦之后,朵朵笑着跟妈妈说:我们去吃好吃的吧。
晚上,朵朵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虽是母女,却亲如朋友。
那一刻,我黯然失神。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挚爱,怎么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敌人。
或许这种矛盾的根源就来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想当然的隔阂,从而演变成的不信任。
父母总是以为孩子需要自己的不可或缺的庇护,他们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需要步步帮他们打算到,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找男朋友。
剧中的海清就充分的流露出了这种担心。
可是不放手让他们去做,怎么会知道他们做不了呢。
父母总是不相信孩子懂这些大道理,可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深深的知道,我要面临中考,面临高考。
我要好好学习,我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
可当父母一遍遍在我们耳边重复着这些我们了然于心的道理时,怎么能不逆反呢?
孩子总是认为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可是你不和他们说,他们怎么又能知道你的想法呢?
海清急于知道自己女儿朵朵的内心世界,可奈何女儿并不愿意对自己敞开心扉,不惜上网买IP装作女儿的小粉丝套女儿的话。
这样的下下策虽令人不耻,但是却透露出为人父母满满的无奈。
他们偷看子女的手机,看日记,其实哪种手段都是本着更了解孩子的目的,但是选错了方法。
不是说方法不对,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孩子的青春期似乎就变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猫和老鼠的游戏,然而等我们长大了,父母也变老了,我们就会共同的为那段本应美好却被我们过的无比混乱时光感到惋惜。
而那时候,我们却再也不能陪在彼此的身边。
我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慢慢悔悟自己的过错,开始意识到父母的不易。
都说小别离是为了大团圆,可是为什么不能在别离之前就过得幸福团圆呢?
前一段时间看过《我亲爱的朋友》里面有一句台词颇为震撼:“大概只有老父母死去的那一刻,子女才会真正的原谅父母吧。
”一个朋友发过的剧评则是引用了美剧的台词:“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
他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我们说谢谢。
而我们都得不到想要的。
”那么为什么不相互道歉,相互致谢呢?
龙应台的目送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父母目送着我们一步步走远,而我们也目送着父母一天天老去。
这个过程,本不应该只停留在“目送”。
父母子女一场,也不应该仅仅意味着,你们彼此的缘分只是今生今世在目送彼此的背影中渐行渐远。
我不知道这中国式的青春期什么时候能改变,我只知道,时间容不下我们这么互相别扭。
那本应该是相互陪伴的最美好的几年。
也许你们差点都忘了,你们是多么的爱彼此。
关于这部剧,有太多的共鸣。
可其他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今生的爱今生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龙应台这是我看到《小别离》这部剧时的第一反应,龙应台《目送》里的句子就这样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算是对剧名的一个解释。
《小别离》里朵朵的故事简直就是我家的真实写照,朵朵和海清演的妈妈为了学习争吵的片段,时常让我和我妈看的沉默不语,一脸尴尬。
因为我和她都曾经历过那个要在家里一比高下,喊得大家都胸闷气短,要停下来大口喘气的阶段。
我妈年轻时是个强势的女人,不光工作认真要争第一,对我的期望也颇高。
从学生时代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我妈是一个分数至上主义者。
看到朵朵和她妈因为分数争吵的时候,我附和的说了句,“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我妈在旁边接了句,“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我在心里暗暗回了句,“如果真这样,那我干脆别生了,省的出来受苦”。
后来看到海清演的妈妈去女儿房间给女儿道歉,我妈原本玩着手机,突然叹了口气,来了句,“反了”。
我当时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反应过来,又故意问我妈,什么反了。
她倒是避而不答了。
大概在他们这一代心中,父母是绝对权威的代表。
无论错没错,都不能向子女低头,尤其不能承认错误,向其道歉。
印象中,我妈也只有在开玩笑的时候才会勉强说句,“我错了”。
其余时候即使错了也都是板着脸,一副打死也不承认的样子。
后来我大学毕业,有次和我妈聊微信,我妈发了段话,大意是“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相互拉扯的关系,有点像拔河。
小的时候,你弱我强,所以你更多依附着我。
现在我年纪大了,关系变为我弱你强,开始要慢慢地低身下气,依附于你了”。
我当时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有点震惊,又有点心头大块,然后又感觉有些可悲。
因为好像从来就不存在平等这个词。
我妈永远站在一个至高点来看我,高兴地时候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是朋友,可永远不会和我分享朋友间会分享的事情。
当我想试着和我妈聊人生,聊理想的时候,我妈反过来说,我年纪大了,已经不想再想这些了。
感觉就像我想要出去闯闯,我妈手里却拿了个苍蝇拍,想要把跃跃欲试的我给拍下来才好。
我妈大概永远不懂得或者不想承认“目送”的含义,还是一味的为我着想,想要替我把关。
而我却如那个背对着她的子女一样,走在自我的路上,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而且,也许有一天会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昨晚重温了一下龙应台的《目送》,发现“目送”还有一层含义是子女看着父母离自己越走越远,却也无力去追。
我大概有所领悟但又无法全然领悟,但不管怎样,母女一场,我都要对她说声,“谢谢”。
8.26更新--今天看到朵朵的姥爷在他们全家吃饭的时候朗诵的那首纪伯伦的《论孩子》,真是听的我要热泪盈眶。
在此附上冰心的译本。
论孩子作者:纪伯伦译:冰心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说实话,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让这三个孩子来演这部剧,台词功底跟小宇比起来简直差远了,总感觉别扭,就拿今晚看的这一集来说,三个人在台上唱歌这一段来说,确定三个人是真唱,不是假唱?
EXO me?
旁边的小胖子完全暴露了好吧,根本就不会弹吉他,哪来的背景音乐?
EXO me ?
我知道这样说肯定会被他们的粉丝骂,但我还是要说,完全没有真唱的感觉,个人感觉三个人的演技加一起都不如一个张小宇的一半好。
文/且历
《小别离》我并没有追着看,只是换台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样一个片段:方圆和童文洁离婚了,一人在家吃着方便面,一人在外吃着不知道什么面,各自落寞。
那神情,真让人心碎。
早前我看过几集,觉得这俩关系很好呀,每天家长里短的很乐呵,怎么突然演着演着就离婚了呢?
后来恶补情节,才发现,是因为狗血的误会。
童文洁亲眼看见方圆搂着初恋陈洁进了酒店房间,怎么敲都没开门。
尽管事实并非如此,方圆和陈洁到了酒店,各自酒醉,吐的稀里哗啦,然后又分开睡着了。
然后文洁和方圆两人因为这件事,离婚了。
是童文洁作吗?
好像不是,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公和别人进了房间还不开门,独自一个人默默的回到家里。
鬼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她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刀山火海,万劫不复。
她试图沟通,但是发现无法信任方圆,于是决绝地离开。
是方圆错了吗?
好像也不是,因为他只是出于情义送陈洁回去而已,他自认为胸怀坦荡,清清白白。
他觉得被怀疑、不被信任,很委屈。
貌似谁都没有错,但是这整件事儿,就是错了。
错误的症结就在于,既然童文洁早就介意陈洁是方圆的初恋,那方圆又何必处处与陈洁牵扯不清,还因此扯出许多的谎呢?
信任,有时候很强大,能够让两个独立的个体,建立起巩固的联系;但是同时它又很弱小,经不起些许的猜疑。
信任崩塌的严重性,往往超出事件本身的恶劣程度。
很多亲密关系破裂,看起来是眼睛看到的某些现实造成的误会,其实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生活中日积月累的谎言和被骗的感觉,都不易察觉的在心里累积成了冰山,有一天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最可怕的状态是,我也很愿意相信你,但是我的心,我的脑子,我的身体,都不敢相信你了。
==有个成语,叫做“瓜田李下”,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在瓜田里不提鞋子,在李树下不整理帽子,以免被别人怀疑。
其实讲的就是,主动避嫌,远离是非之地的重要性。
这个道理用到亲密关系中来,也是一样。
爱情与亲情、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排他性”。
一个孩子可以同时拥有爸爸、妈妈和更多人的亲情,一个朋友也可以同时和很多的人维持友情。
然而爱情却从来是独占、排他的。
为什么会有那么的宫斗剧?
三千佳丽都想独占同一个男人,每个人的心里活动都能写成一本书,何况其中的纷纷扰扰,错综复杂。
现代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爱情的排他性而建立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应该注意,刻意的避免一些容易引起怀疑的场合。
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意就是在女朋友面前,该不该给其他女生送伞?
备注是,该女生主动找他,都是同学关系。
底下一片反对声,有个回答是“你以为你是中央空调吗?
”这个比喻真的是幽默又生动。
确实,很多人都喜欢暖男,但是如果你对谁都那么暖,你的女朋友又立于何地呢?
毕竟,人性的弱点在于,永远不可能摆脱嫉妒心理。
==有人说,爱我你就应该信任我。
确实是这样的,爱和信任分不开。
但前提是,我的信任还有余额。
信任,也许就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不断的存入、取出。
如果你从来不往我们的信任账户里充值,只顾一味的消费,等我对你的信任,变成了0甚至是负数,我再想相信你,也是不能够了。
而通常,消耗信任余额最多的,就是对其他男女关系的处理不当。
很多人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够了。
但是很多时候,别人没有看到你的身正,是因为你总是走在黑白不明的混沌里面。
比起要求无缘无故的信任,我想,远离男闺蜜、女闺蜜、前男友、前女友的各种纠结,才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方圆后来辞去了陈洁公司的职务,说,“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明确的态度,离开公司就是最好的解释,也可能当初,我选择来公司,就是个错误。
”也算是深刻的自省吧。
这终归是电视剧,说挽回,也就挽回了。
而现实中,任何误会和善意的谎言,被戳穿的一刻,信任就会被蛀了一个洞。
如果有一天那栋信任的大厦轰然崩塌,创伤散落一地,又岂是三言两语,三年两年能够弥补的呢?
==木心的诗《从前慢》有这样的句子: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其实,亲密关系和婚姻又何尝不是一把锁呢?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你锁了,自己也应该懂了。
方圆(黄磊 饰)和童文洁(海清 饰)结婚多年,膝下育有一女朵朵(张子枫 饰)。
近日里,夫妻两人为了是否送朵朵出国念书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并且最终在未考虑周全的情况下将朵朵送出了国,没想到这一举动却令整个家庭走向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金琴琴(赵今麦 饰)从小到大都被人成为“神童”,尽管已经足够优秀,母亲吴佳妮(朱媛媛 饰)却依旧心心念念着琴琴能够出国深造,甚至为此不惜和丈夫金志明(韩青 饰)大动干戈。
张小宇(胡先煦 饰)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却和继母蒂娜(陈小纭 饰)势如水火,令夹在中间的父亲张亮忠(汪俊 饰)大呼头痛,为了给成日里惹是生非的儿子找一个出路,张亮忠将张小宇送出了国,使得张小宇意外的收获了成长。
看完第六集久久不能平静,只要一想起来那些镜头就哭的泪不可止。
这两天看了挺多的评价和回答觉得都很中肯,的确回想起当年我们上学时候的情景,小朵朵的每一幕都发生在我们身上,感觉中国每一代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势从来都没变过。
我也是特别喜欢写小说,画画,当时不敢用本子就用散纸,画完就塞到书里,到最后我每一本书练习册都厚的不行,被我抓住狠狠训一顿,再贴了一墙以示警戒,我就再也没画过。
其实真的过去了,之前那些委屈什么的真的都记不住了,想起来还觉得有意思。
之前看小别离的预告看到磊磊哭的那段我以为会是很往后了,没想到第6集就播了,这一段真的是看一次哭一次,也特别感谢小别离,让我第一次很清晰地看到了自我的成长。
感觉如果我还是初高中的小孩的话,我看到朵朵因为写小说和父母吵架,我会哭,因为同样感觉父母不理解我们,我们的高中生活过的冷冰冰的毫无趣味而委屈伤心。
但我这次哭的特别揪心,本来吃着饭看到那哭的波涛汹涌的根本吃不下。
就看到了海清和黄磊他们俩坐在沙发上,哭着说不完整话抱在一起,尤其是我爸和黄磊老师长的有点像,我一看见他哭我就像活生生看见我爸哭一样,真的受不了。
我爸真的就是顶天立地,很聪明也出色惯了,从容的很我从没见他哭过,我根本不能接受他因为什么事崩溃到能流泪的地步。
今天看微博里一个转屏,就简简单单几个字,道尽了我们这些早已远离青春叛逆期的子女们的心意:“原来,门外的他们是也会这样”……中国人的含蓄教育啊,让两代人彼此矜持而互不理解。
现在过去了我就会想,我父母是不是也在当初和我们大吵,转过身去落泪,真的,一想到爸妈可能因为我而伤心,心就揪着疼的不行。。
这真的是一种转变吧,我初高中很逆反,脾气又爆,经常就是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相处的非常好,回来和爸妈吵的不可开交,总觉得他们不理解我,不平等对待尊重我。
也没有什么转折点,很离奇的和父母关系就好的不行了,我们家现在非常和谐非常好,不吝啬拥抱亲吻,我离开家去上学,电话里也经常互说爱和想念。
真的,时间慢慢就达成了一切的和解。
非常感谢小别离让我正视到了这一点,感觉这部剧的价值已经慢慢超出了预期,真的只有这种现实意义的剧集才能隽永。
————————————————————另外再说下这次大家觉得有争议的点,磊磊和海清的表演重复性太大,虎妈猫爸的模式也不新鲜。
前几集我也觉得是,但看了第六集,文杰哭着说,你别崩溃,你崩溃了我怎么办,感觉这就是小妻子啊,老公就是他的支柱整个家都摞在方圆身上,但她愿意跟他并肩走在一块一块支持家庭,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改变啊,我觉得家庭设定太萌了!
一个有小脾气也事业有成的老婆,老公温柔宽善但还是家里的主心骨。
这样的老公给谁不想要啊!
后面他俩还是这么你侬我侬的是不是秀个恩爱就好了,千万不要撒狗血出小三,我知道国产现代剧喜欢这样。
最后关于磊磊角色重复,我承认有很大的重复性,但我还是很佩服他对这些体裁的把握,好像他拍的每一部他都是监制或出品人吧,一部夫妻那些事儿,主要讨论的是丁克和孩奴的问题,我爱男闺蜜针对当下广大单身职业女性提出男闺蜜的概念,最近这两部关注代际关系,一个讲空巢老人,一个讲子女出国教育。
全都立足当下,针鞭时政,没有看准市场下菜碟,不被IP绑架,特别佩服他。
关于他角色重复性,当然我也希望他能演出不同类型,毕竟他身上不只有黄小厨暖爸爸这类标签,神算子和老狐狸更多人喜欢吧。
不过如果他还是认为体裁比角色重要,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
————————————————————这剧老少咸宜,特别适合家庭看,相信看完这个,很多家庭会更亲密哒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生就会小别离,现在时间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用每天来模拟,背对着父母在他们的注视下行路,直到他们的声音再也听不见,沉默着回应着:不必追……
今天连续看了四集《小别离》 黄磊和海清的演技真是好 还有很多熟悉的面孔 琴琴妈妈 琴琴爸爸 海清的老板安妮 多多的爷爷 还有在《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里饰演吴亦凡爸爸的那位老师 很抱歉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可是每一位都是好演技 看的很强痛快 电视剧的品质也很好 场景细节都挺好 唯一不足的是很多在车里开车的戏份 应该是棚拍抠图吧 车外景色有点假 剧情方面真实写实 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教育子女 特别是沟通和学习方面 对我这种年轻妈妈有指导和反思的意义 还有职场部分 戴安娜那种人在职场中绝对真实存在 因为我就遇见过 很好的电视剧 一定会继续追 如果国产电视剧都是这种品质 广电也能省心不少 那些个古偶剧偶像剧粉丝剧的导演们应该好好学学《小别离》
正经的,我就刚刚看了前5集,因为喜欢黄磊和海清,也给了4颗星。
从这短短的几集中,我发现,这部剧主要突出的是家庭亲情。
它的组合特点是三口之家,家庭冲突是中考压力和青春期,大话题是出国。
在这些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之下,家长里短处理的非常自然接地气。
显然,这是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家庭,都是中考,但孩子们各个不同,出国是一条路,但怎么一步步的去探讨,去实践,去印证,是各有不同。
我刚刚从美国飞回来,看这部剧纯粹是因为在倒时差中,凌晨3点已经彻底清醒的我,脑袋里都是我们那刚刚14岁的女儿在美国上学的场景。
我无以排解,就发现了这部剧。
看到他们争吵我深有体会,看到他们亲密我也唏嘘感慨。
我们家应该在朵朵家和琴琴家中间吧。
说实话,出国留学,并不是多了一种选择,其实是没的可选。
我女儿,电脑排位到一所普通中学,因为女儿不太擅长计算,数学成绩不好,本来我们一直自我安慰说这样压力会小些,但没想到的是这里竟成了孩子最难过的火焰山。
只要不提数学,其他的她都很自信,热爱语文尤其古文,英语不错,历史更喜欢,越是副科越有兴趣。
可班主任偏偏是一个教数学的“有为青年”。
从第一次摸底考试开始就盯上这个“数学低能儿”,结果就是两年的穷追猛打,围追堵截,各自打击批评否定甚至讽刺。
最后孩子自己说:出国是为了逃离学校。
我们从配合老师到最后坚决捍卫女儿尊严,真的是花了很大的代价。
当我得知女儿一直以来被老师针对的时候,有种说不出来的心疼。
说实话,我们很理解老师,她年轻,有干劲,希望把工作做好,所以对于她来讲,我们的女儿就是拖她业绩后腿的坏孩子。
可是孩子是无辜的啊,有排名就肯定会有那么一个垫底的,不能因为分数排名就否定了孩子的一切。
这些过后,我们深深的体会,是国内教育体制的问题。
这种体制下,老师永远都会盯着分数,孩子永远被排名,家长永远在分裂的痛苦中折磨着孩子和自己。
所以我说,这部剧,避重就轻没有碰到本质。
可能是唯有这样,才能通过广电总局?
这是我善意的理解。
但因为名字讨巧,所以我也轻易的就原谅了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全员演技在线,海清把一个母亲的心理情绪演的非常准确,难得不是啰里八嗦偏离现实的国产剧,结尾略仓促,颇有感触的一部剧。
深切地表达了“教育改革要先从家庭改革开始”的主旨,并完美回避学校的问题和老师的问题。
描写当代生活不错的写实电视剧。
竟然萌上了小宇X琴琴这对未成年 我有罪!
看了10分钟,看到海清妈冲孩子喊,谁允许你养狗了,这个那个的。神烦!!中国家长什么时候能让孩子自由长大呢。电视剧都这么演,明显是一种催眠行为,根本不想被洗脑。果断退出,拜拜不送!
演员演技还行,编剧细节粗糙。价值观略傻逼
本劇最大bug就是去美國讀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小宇真是可爱啊。三个主演的孩子都很棒,子枫妹妹小时候照片好像多多,甚至这剧里好多镜头也很像。谁不想要有黄磊这样的爸爸呢。就是这剧的植入是我多年来见过最多的……TF的剧情也尬地我狂跳。黄磊和海清的生活气息真的浓郁。好喜欢后妈……只有小宇自己提前出国那里看得很感动,小宇真是好孩子。
黄磊唠叨记
前有邬君梅,中段有王姬,后面有陈数,再加上朱媛媛,这剧简直把我喜欢的国产剧女演员都集合在一起了!也难得国产剧选小孩演员选得不错(萌上了胡先煦),所以前半段挺好看。不过,后半段再次面临国产片的通病:偏题。到后面基本无关小留学生的讨论了(连镜头都没有),还是演成了东吵西吵的家庭剧。
还蛮好看的,喜欢黄磊和海清搭戏,他俩能造出很现实的场景,不容易,孩子都有叛逆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如何疏导,如何去在不伤害他们的前提下教育,是个深刻的话题
这部剧是我去年唯一一部等更新的电视剧一口气看完了前面等更新的一部第一次为了一部剧开了会员就是这部电视剧真的特别好看好喜欢这种题材昨天又看了一次不错
国产言情生活剧的上限就是三颗星
广告插入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生硬,剧情人设套路像是十年前的,最后还强行HE,电视剧配音都懒得对口型。没脸没皮的电视剧。
黄磊笑死我了完全是我啃完这部剧的全部动力,一百年不看国产了不得不说制作之粗糙………又一百年可以不用看了——想着要不要看看小欢喜,faxianq我居然看过这剧???震惊
从这部剧开始喜欢get到张子枫的演技 开始喜欢她。比心
真想一巴掌拍死这熊孩子
看了三集,还不错,但是如果是高考考虑出国问题我还能稍微理解一下,那些孩子还没成年就急着要送出去的家长真的不是在摆脱责任吗?
不喜欢看吵架 傻逼一样的吵 对孩子这么狠心她能学好?自以为是 看完丢小狗的那集弃了 恶心。 看电视剧并不是为了找什么真实 如果是这样的话没必要看 不就图个开心和有个念想吗 据说后面出国会好看点 不过没兴趣了 随便吧
看着有演技的演员演戏就是舒服,剧情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