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很喜欢网友的这句影评。
自己有时候确实是太自私了。
想到平日各种和爸爸妈妈相处的不融洽,都太不值得,还是要为长远的健康考虑啊,开开心心生活最重要了。
还想到自己曾经没有兑现去妈妈工作的地方一起吃午饭这个约定,竟然只是因为睡了懒觉,想到这就觉得自己实在是好过分,好不懂得珍惜。
况且最令人懊悔的是,之后妈妈要换工作地点了,所以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看看妈妈之前工作的地方了。
所以啊,以后一定一定要多珍惜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多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多去了解她,她的工作、她在想的事。
求求你了,耐心一些。
虽然平时也有过这种反思,但总是很难在行动上做出改变,尤其发现很难向妈妈传达自己的情感,很难完全打开心门进行沟通。
可能是自小学以后和妈妈相处的时间变少了,尤其是高中时期,几乎三年都和爸爸住一起,仔细想那三年好像都没有和妈妈有关的记忆,想到这心里更难过了,怎么会这样…但人还是要往前看啊,以前错过的要在之后弥补回来。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会给儿子写信,留给儿子的遗物里也有信。
记得最后写到的是她一直以来祈祷儿子保持健康,然后是事业有成(也是奢望),还特别叮嘱要注意交通安全。
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同时也很喜欢这种真切、郑重地传达情感的方式。
很难表达自己的话可以先从写下来开始。
无论是什么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爱传达给对方。
最后,也要像中川一样,带妈妈去她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是去她想去的地方。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的一生浓缩在这两小时里,觉得人的一生真的是好短暂,时间每过去一秒,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就减少一秒。
请抓住现在吧,不要等以后再去后悔怎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能活到现在多亏有妈妈在,以后请好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吧。
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在《东京塔》这个以单亲母亲的日常生活琐碎为展开的故事中,东京塔成为了一个承载时代变迁的背景,关乎情感的酝酿犹如涓涓细流,在平实舒缓的节奏中,不经意间以将何为母爱赋予了仿若触手可及的实态,使那亲情的羁绊直入人心。
虽然画质不好时间又长 可是我依旧看完了。
其实一开始像是有些无聊的剧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男主的人生好多人也会有。
平淡的叙述却触动着每一个人。
看似平淡的生活 一点一点积蓄下来的是无限多的爱。
最后妈妈化疗真的泪目的不行。
敢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东京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平凡至亲们温情细腻的评价了!
Pincent:母亲是东京塔,树木希林是大家共同的妈妈啊。
果树:很标准地能满足你对于日式亲情片的预期与需求。
西北化为乌有:日式家庭片一贯的劣势,有情感的厚度,却实在太温吞了。
野凡:树木希林老师的表演令人动容,收放自如,温婉细腻。
小田切让在影片中的穿搭每一套都非常gay,就差在脸上写清楚。
Supremacyacron:生老病死,一切如常。
叙事较为平淡,片子较为冗长,在缅怀温馨的往日之时,却似乎缺了那一股子力道,没有什么特别抓人的点。
zzy花岗岩:无论何时,母亲都无怨无悔的爱着孩子,而作为子女对于母亲的爱却总有遗憾。
影片平实细腻,细节动人。
树木希林的母亲形象太深入人心。
Sparrow:平凡生活的滋味,亲人间的温情,一次次强化生与死的距离,一次次再现与母亲的光阴。
爱比生命更长,但失去父母后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看到了尽头,朝着死亡奔去。
Polaris.J:阵容豪华但平平。
过于冗长,时间结构跨度大所以没能做出适当取舍。
通篇太温太淡,为了母爱而爱,没有呈现到位最后又只能用遗言来做用力的表象煽情。
确实偶尔有一些小小感动我的地方,比如母亲临死前的样子,眼前突然替换为我妈妈的脸…这部电影的好 可能就是激励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一点,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吧。
斯诺-纳什维尔:《东京塔》是一部阴沉的电影,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京塔为背景,探讨了生死,尤其是母子之间的爱。
导演很明智地避免把母亲美化成一个刻板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反,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孩子气的单纯,有时近乎愚蠢。
她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她把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作为儿子最重要的资产,在这个时代已经有点过时了。
但这一切让她变得如此人性化、真实和可爱。
子夜无人:冗长的煽情段落,典型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式东方母亲,再看到对于这种形象的歌颂已经从感动转向警惕和恐惧。
从电影角度来说,全片贯彻小田切让的视角是统一的,但从一个儿子看待妈妈的视角里,树木希林这个角色几乎没有自己的人格,所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爱子。
这就像现实当中很多母亲挂在嘴边的“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公共媒介喜欢宣传的口号“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打开电视剧每每看到产妇难产都会大吼“不要管我,一定要保住孩子”一样,母爱当然是伟大的,可是这些东西充斥得越多我越是胆战心惊。
我们是不是理所应当地就可以接受这种伟大母爱背后付出的一切代价并习以为常?
一个女人一旦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人生的天职除了履行这份母爱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面对这样一份被加满了所有砝码的沉重的爱,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又真的回馈得起?
#FIFF13#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 被剧照吸引才标注了“想看”距标注了“想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落实。
后来落实了一次,却发现找错片子了。
对的,标题《东京塔》的片子有很多,2019年落实的是一部同名的,讲述的是姐弟恋,而不是原先想看的那部描述母子情的。
又时隔整三年,终于达成了“想看”变为“看过”的转换。
↑ 2019年5月14日观看了姐弟恋的《东京塔》
↑ 2022年5月14日观看了母子情的《东京塔》在相隔三年的同一天观看了同名却不同剧情的两部电影,也是一种巧合。
这次,想聊聊这部叙述母子情的《东京塔》。
先表达一下个人对片名的想法。
观看完全剧,并不觉得东京塔对整部影片的意义所在,甚至觉得将描述东京塔的情节全部删除,也不会对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多大变化。
东京塔在影片中主要有这样五个场景:第一次出现,是在父亲的照片中。
照片中的东京塔开始建造不久,父亲拿着吉他在未竣工东京塔前拍了一张照片。
第二次是在出现片名时,有东京塔的航拍片段,夜景非常漂亮。
↑ 片名又被译成: 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第三次是男主将母亲接到东京后,和女友一起带着母亲车游路过东京塔,答应会带母亲一起登塔。
第四次,是母亲住院期间,医院就在东京塔附近,透过母亲病床旁的窗户就可以看到东京塔,影片中此段出现多次东京塔。
第五次在片尾,男主和女友站在东京塔上观景,手中拿着母亲的牌位。
对的,母亲此时已经过世,生前并未登上东京塔。
如果把这五次东京塔的情节删除,个人觉得并没有多大区别,还是能感受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感受得到母爱的伟大。
但原著作者和导演仍然将“东京塔”作为标题,估计这座东京塔牵连着父亲、母亲和男主,也许真是如此。
抛开东京塔的桥段,整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雅(片中男主)的父亲整日酗酒晚归,母亲受不了了,带着三岁的小雅回到婆家。
小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生活。
小学阶段,只要是放长假,小雅还是会回到父亲那里。
父亲有艺术细胞,也遗传给了小雅。
小雅闲暇时总是喜欢画船。
父亲为了能让小雅多角度观察,亲手做了一个木船模型给小雅。
这个模型,小雅自始至终带在身边,后面搬了几次家,都会放在家中的显要位置。
↑ 父亲给小雅做的木船
↑ 小雅在东京工作时的住所还摆放着父亲做的木船国中(应该是我们这的初中)一年级,母亲带着小雅搬离外婆家独自生活。
小雅一直怀揣着要离开现在这里去不同地方看看,还要让母亲真正自由的想法。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雅考上了美术学校(高中)。
高中住校,达成了小雅的第一个愿望——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但也离开了母亲的生活。
小雅第一次一个人生活,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堕落,母亲寄来的生活费都变成了烟费和酒费。
后在父亲的引导和母亲的鼓励下,小雅终于考上了东京的一所大学。
↑ 父亲给小雅指明出路
↑ 母亲做了一桌菜为小雅加油到了东京,小雅随时可以看到父亲照片中的东京塔,但在大学阶段,小雅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整天沉浸在花天酒地,四年来什么都没有学成,最终落得可能不能毕业的地步。
母亲知道了这个情况,没有责怪,却只是轻声地鼓励小雅"再加点油嘛”,让小雅不要放弃。
↑ 小雅电话告知母亲可能无法毕业
↑ 母亲让小雅再加点油在母亲的支持下,小雅留级一年,最终毕业了。
毕业证书被母亲一直收藏着,这是母亲含辛茹苦的结果,不仅是小雅的文凭,也见证了母亲的生活不易和辛劳付出。
↑ 小雅大学毕业证书毕业后的小雅留在东京依然颓废,找不到工作,整天浑浑噩噩,只得四处借贷,靠借款虚度时光。
就连外婆病重,母亲寄给他新干线的回家车费,也被他无意间给挥霍一空。
随后,外婆去世,小雅也无钱返回。
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小雅活得猪狗不如!
不管是怎样的家庭,如果出了这样的不孝子,估计都会引来父母的责骂,希望能骂醒这样的浪子。
可剧中的母亲没有这样做,母亲一直在默默承受着,对小雅没有一丝责怪。
看到这里,其实我是心有存疑的,总觉得这种情况太不真实,估计是作者或导演为了渲染后面的剧情而做的艺术加工,毕竟前面矛盾越剧烈,后面的反转或煽情才会越打动人。
但又考虑到日本的家庭伦理,孩子大了,特别是大学毕业了,应该是要独立生活的,和父母的距离会变得疏远,甚至形同路人,所以才会各过各的,互不干涉。
可又作为东方亲情体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通常是紧密相连(影片后半段也证实了这点),此处没有责怪显得太假。
影片至此,应该就要有转变了,毕竟留下的时间不多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浪子的回头。
走投无路的小雅实在是被生活所迫,最终干起了正事——为杂志画插画、写文章。
其实,没有特别的外因,这样的转变显得有点刻意。
但剧设如此,也就无法深究了。
也正是因为小雅骨子里本身就具备艺术才华,虽然前期消沉懒惰导致一事无成,但只要振奋起来,有了目标,明确方向,成功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果然没有多久,小雅就将所有的欠款全部还清了,而且在杂志社有了自己的专栏,靠自己的声音也赚到了钱,还出版了书籍,功成名就。
在毕业六年后,将母亲从乡下接到了东京和自己一起生活,还带着母亲四处游玩。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也太完美。
母亲说,刚到东京的这段时光,是她一辈子的孝行😭
之后,母亲得了癌症,在经历痛苦和顽强的坚持后离世了,影片也结束了。
整部影片并没有让我潸然泪下,也没有令我感慨万千。
而让我共情的,恐怕要算小雅的大学时段。
大把的时间没有用来好好学习,成天有的没的虚度着年华,母亲寄来的生活费肆意挥霍,无法毕业却心安理得,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副欠揍的模样。
若不是母亲的坚持和鼓励,对小雅的信任和不放弃,很难想象小雅的结局是怎样的,但这部电影肯定就不存在了(此电影改编自Lily Frankie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之前听过“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现在觉得这句话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也许对子女的关怀,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是迥然不同的。
影片中的母亲选择的方式恐怕是最让人想要的,是最令人向往的,是最完美的,也是最难得的。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影迷的评论,建议每一个小孩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本人不以为然。
往往有些事情只有经历过了,回顾的时候才会有所感悟,而当沉迷其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醒悟的,哪怕周边人屡次劝阻也于事无补。
片中小雅如此,我也是如此,不知其他人是否也有如此经历?
或者说,有些挫折是个人成长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坚持住了就成功,无所作为注定成为loser。
最后,本片的演员,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位。
第一位当然是德高望重的树木希林,在去世前的那些年演过很多妈妈角色,每一位角色都那么亲切、自然;第二位是树木希林的女儿内田也哉子,在片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树木希林后继有人,难能可贵;第三位是剧中饰演父亲的小林薰,相信很多影迷对这位《深夜食堂》的掌勺人记忆深刻。
当然,还有很多著名演员参演其中,像松隆子、伊藤步都在片中饰演配角,甚至有些只露了一面(如,荒川良良、宫崎葵),可见此片阵容可谓做到了奢华。
↑ 树木希林(《海街日记》、《步履不停》、《小偷家族》)
↑ 内田也哉子(演员树木希林的女儿,在剧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
↑ 小林薰(《深夜食堂》掌勺人,剧中饰演父亲)有一种不甘,是想要做一件事时,发现当初说好要一起完成这件事的人已经不见了。
更发现其实当初在一起时,是有很多时间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却被很容易地忽略了。
所以说,想做就做,勿留遗憾。
前几天说《永远的三丁目夕阳2》,将东京奥运会抽了出来,其实在第一集里头,东京塔的竣工落成是全片的外线。
江国香织的书、黑木瞳的片甚至江美琪的歌都在唱东京铁塔下的幸福。
于是,今年又撞上了一部关于东京塔的影片。
小田切让主演的《东京塔》,看过近2个半小时的本片,会对何为主演有个清醒认识,不是《光明的未来》或《彩虹老人院》,小田切让变化着服装和发型,又是难得的大孝子角色。
即便如此,他依然排在老妈的演员树木希林后面,所以,本片最大头的人物,其实是雅也的老妈(原著作者也是认为如此,右图是电视剧版?
)。
有人一定很奇怪,这年轻时的老妈和晚年时好像啊,OK!
来宣布答案了,年轻时老妈的扮演者是文学家内田也哉子,她正是树木希林的女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像。
她上一次客串出演要算到《东京日和》(看来都是文化圈跑的啊),内田也哉子的丈夫则是本木雅弘。
树木希林还会出演是枝裕和的2008年新片,所以看个眼熟总是要的。
《东京塔》估计还是近一两年中,最值得日片迷眼尖耳聪去发掘隐藏配角的片子,远强于《有顶天饭店》这样的群像作品。
松隆子这样大配角不说,奇怪她角色在片中好生拘紧。
被老外称为“the chubby-face semi-gormless comedian”的荒川良良、几乎没认出来的宫崎葵、不知道在哪里湊着的伊藤步,外加小泉今日子、柄本明等等,被自己用听声确认出来的是寺岛进,连唱主题曲的都是老牌帅哥福山雅治(有出山的迹象了)。
戏外的说完,讲戏内的东西。
在看《东京塔》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看完这个绵长的催泪片,冲小田切让,它是长得有些过了,期待值一下放低,至少影院老板都会恨不得砍它短些。
影片镜头什么没啥好说的,普普通通。
中间拖泥带水的地方不少,但行进算平稳。
内心独语出现小时候自己略显刻意,有些片段也故意煽一把情,但基本上还是比较规矩。
时代在不停变化,母子情,父子情却依旧。
从大山小路到两个大烟囱、半截东京塔开始有了点好感,小时候的雅也在铁轨上放小动物被压死的场景,愣是想到《泥之河》里的烧螃蟹。
时光流转,小孩子的模样也是一变再变,右脸颊还有了颗醒目的痣。
结果在童年到长大间,分了两次看完,最后躺床上看着老妈不堪病痛折磨(真是抱怨让小田切让哭得太多了,还好角色是从小一直爱哭),自己也跟着稀里哗啦一直掉泪。
雅也在东京上大学混日子的酸样,勉强毕业后又没工作,拖来拉去,老妈啥都没怨言,就是给他钱,终于待到他觉悟,好好做人,又接到东京生活。
有过灰暗日子的人大概都会清楚些类似的苦涩,就个人而言,基本上也是要钱才伸手,否则都爱理不理。
有机会时总是一次次错失,基本上也没啥成就可言。
在初中时候,自己总是恨不得他们俩离婚算了,回个家都没几天清净。
现在见不着,也不知道还是不是那样,不重要了的。
当然,也不至于看完影片就打个电话去安慰老人说想念他们之类,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表达起感情从来不是这样的(甚至不大会表达),反倒做好正事才对。
看完片尾演职员表,再一次回想为什么会一再哭了,大概是自己也曾经混得很差,或者现在也不怎么好。
家里抱怨过,唠叨过,按照他们的固定思维来牢骚认为应该找个稳定的,有地位的工作,却没真正的翻脸不认。
《东京塔》里的老妈确实完美,除了她自己说的失败婚姻。
分不清这是日式的、东方式的还是世界通行的母爱大义,然而,衡量间,又发觉雅也的幸福在于他是难得的大孝子,终于日本电影里破碎家庭里畸形压抑的长大成人终于修炼成了中国式千金难买的浪子回头型,不多见的亲切。
这很容易被人打成温情打成催泪,但谁说家庭不合一定要种出难吞的恶果。
我看,都是人的天性。
有批评说片中雅也(小田切让)画得并不好,讲的荤段子也很差——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他确实混得不怎么成功,否则早该发亮了。
问题还有,即便是做不到最好,又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样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家中老母?
一定要做得完美才能将老妈的事情搬出来说么,显然未必。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75482/
8.4/10于资料馆和想象中相近,不错的观影体验,应该叫上我妈来看。
美且真实,从画面到结构都无可挑剔。
干净纯粹典型的故事,呈现出生活质感,又仿佛浓缩了一生。
相比饮食男女、一一、破地狱和东京物语少了点戏剧化的震撼,但同类片子做到这样几乎很好了,能娓娓道来而不加以说教和煽情引起大家的共鸣,实在是难得。
在资料馆内,旁边两位女士不住掩面抽泣,擤鼻子声此起彼伏。
套路下的故事就像无缝的蛋,给这类电影打分实在很难,我挑不出毛病,也总会有些许感动,我也认同那些真实和美。
但我毕竟没有真实经历过,情感总会淡了一层,这类电影以我目前的涉世未深的阅历无疑是拍不出来的。
但不得不让人思考家庭责任,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人物完全顺从于命运的安排,似乎只有遭遇却不曾反抗。
电影里只有世俗美好的那一面,把生活的琐事和冲突都淡化和省略了。
(当然,这是电影故事所难以避免的)显得太过温馨和谐了,未免有美化之嫌,只能说是以剧作或回忆的眼光过滤掉了其他吧。
总之,还是觉得缺少了心理和超越的那么一点维度。
这也是很大的两难困境,如何做到既表现外在的真实又表现内在的真呢?
此电影许久之后会二刷,先给4星吧。
有人說:儅你拿到一本書一張唱片或者一部電影你都應該給它五分鐘,如果五分鐘后它還沒有吸引到你的話就應該把他丟進垃圾箱。
但是如果這句話用在這部電影那我只能說你損失大了!
1960年戰後后的日本經濟大蕭條,在三嵗的小雅印象裏是爸爸媽媽最後一次在一起,媽媽忍受不了酒後的爸爸對母子的打罵,帶小雅來到了鄉下的外婆傢。
就這樣媽媽拼命的打工供小雅上完了初中,其間媽媽似乎找過男朋友又似乎為了小雅不了了之。
高中時小雅住進了寄宿學校,沒有了媽媽的監督叛逆期的小雅開始變的懶散和頽廢,把媽媽每月辛苦打工掙來的錢買了煙買了酒,肆意的揮霍著。
高中畢業后小雅不再安于生活在那個貧困的鄉下,他決心要考上東京的美校,去那個爸爸年輕時去過的城市實現一生的夢想。
緩緩開動的火車,月臺上漸漸渺小的媽媽,小雅打開了媽媽交給他的背包,裏面有媽媽做的壽司,幾万元錢和一封媽媽的手信。
大學裏的小雅開始追求起了流行的生活方式,整日整日的沉迷于抽煙喝酒泡妞賭博,似乎生命本應該這樣一直的頽廢下去。
遠在鄉下的媽媽依然辛苦的工作著,依然在每次郵寄生活費的時候附上一封手信。
而小雅也只有將生活費花光時才會打電話給媽媽。
大學就快畢業了,小雅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坦率的對媽媽說其實他這四年什麽也沒干,要麽留級一年,要麽退學,媽媽沒有責怪只是一臉失望的重復著“你怎麽不努力一點呢?
”。
不久媽媽在鄉下租下了一家鋪子,她興奮的告訴小雅再留級一年吧,於是媽媽又養了他一年。
好不容易混到了畢業的小雅,卻沒有踏實的找份工作,而是和朋友招搖撞騙過著四處躲債的日子。
無法生活時只有向媽媽討要。
就連外婆病危也沒有錢回去探望,小雅開始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變賣了所有東西和朋友租了一閒雜居小樓,開始為雜誌社畫插圖,寫專欄,在電臺的午夜節目講黃色笑話,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而這時鄉下的媽媽卻因爲甲狀腺癌住進了醫院。
故事到了這裡似乎一切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了,媽媽的事手術很成功,小雅的生活也開始寬裕起來,有了美麗善良的女朋友。
於是他決定把鄉下的媽媽接來東京。
和媽媽一起的時間是幸福而短暫的,媽媽甲狀腺手術時並沒有將癌細胞完全的切除,而且已經沒有了手術的可能,在小雅的鼓勵下媽媽決定接受抗癌藥劑治療可是媽媽對抗癌劑強烈的不適應,最終小雅無法看著媽媽痛苦下去決定放棄治療,兩三個月后媽媽去世了... ...小雅拿出了媽媽死前留給自己的一盒遺物,看著媽媽寫給自己的最後一封手信淚流滿面... ... 之前觉得对着电视屏幕流泪的应该都是些一邊做家務一邊看韓國肥皂劇的歐巴桑,谁知道这个居然失"泪"了。
再來説說這部片子吧改編麗麗弗蘭克的半自傳体小説,之前被改編成電視和話劇。
其實我覺得如果真的喜歡這個故事還是應該買本書來看,因爲要把一本書的内容壓縮成2個半小時的電影其中刪減的恐怕不只是糟粕。
為什麽在前面說5分鐘論放在這部電影上就是損失呢?
因爲這部電影從開始到結尾一直都在平淡中繼續著,沒有高潮迭起也沒有哀婉纏綿,就像一只慢慢伸向你的心臟的手,輕輕的打開了你心裏最隱蔽的那扇門揉搓著最脆弱的那根神經。
所以5分鐘對於怎麽平淡的劇情很難吸引任何人的,我也是在看到一半多的時候還會去瞄播放進度。
可是一部電影終究需要一個吸引人看完的理由,我想每個人看完這部電影的理由並不相同,而吸引我的正是它的真實,特別是小雅在大學裏的一段真好似在演繹著我的故事,就是這種共鳴讓我看完了怎麽棒的電影。
小雅打開媽媽遺物裏的那封信,然後媽媽的畫外音加傷感的配樂,就是這個點讓我的那根脆弱神經斷了,陪主角一起淚流滿面,其實我覺得為這樣的一部電影,為母子情流淚一點也不慚愧。
這是世上最原始最純粹的情感,電影教會了我們珍惜,珍惜眼前的一切,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都敵不過死亡帶來的永久失去,將眼前的哪怕一點點快樂無限的放大,因爲前面是我們無法預知和改變的。
帶上一顆感恩的心上路... ...
一部感人的电影作品。
台湾译名叫作: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
记录了从有“我”开始,老妈的一生。
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写,因为到现在脑子里还有电影里老妈的身影以及老妈和我之间的生活段落。
在我印象中,老妈是一个平凡的,不很漂亮,但是却很爱我的人;文化程度不好,但却永远那么关心我的人;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能让我没有忧虑的人。
第一次离开老妈,是在为了上高中。
独自坐在离开小镇的火车上,打开老妈作的便当,狠狠的咬了一口,然后发现了老妈压在便当下的一个信封,打开,里面除了零用钱,还有老妈写的鼓励我的信。
然后我在空荡荡的车厢里独自哭了。
大学里,我并没有读书,还差点没法毕业。
好不容易毕业了,却又找不到工作,还欠了一屁股债。
再次想向老妈要钱时,却告知老妈得了癌症。
基本痊愈了,老妈有回去工作。
这也鼓励了我,打算重新开始。
从此,事业有了起色,一切都顺利了,还把老妈接到东京来一起住。
幸福太多,悲伤就来得越快。
不久,老妈又得了癌症。
看着老妈痛苦的治疗过程,我却什么也帮不上,急得我直掉眼泪。
老妈好点的时候,让我把我大学毕业证拿来,还给我一盒东西,让我在她死后打开。
老妈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临死前晕晕乎乎的还告诉我冰箱里有我爱吃的菜。
老妈火化前的一夜,我坐在老妈旁,作完了工作,因为似乎有老妈在鼓励我。
然后,我躺在老妈身边,最后陪她说话。
老妈出殡那天,我的眼泪真的止不住了,话都说不了。
火化后,我打开老妈生前给我的那盒东西,里面都是老妈珍藏的关于我的东西。
眼泪,在一次止不住了。
最后,我带着老妈的灵牌,登上了东京铁塔。
“老妈,今天天气真好啊。
”我真的在看这个电影时候哭了。
因为我总是能找到我妈的影子。
考试之前,妈妈也会给我作上一桌菜,虽然不是有多贵,但样样都是我爱吃的。
妈妈也总是努力工作,有点小毛病都是坚持下来,为的就是让我没有顾虑;还有很多....... 然后在老妈病的时候,我又想到,如果自己的老妈也成了那样,会是多么痛苦的事。
所有人都能在老妈身上找到自己老妈的影子。
然后,感动得一塌糊涂。
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片,因为之前看了同名原著小说《东京塔》,感动得不行。
可是一直买不到碟,没忍住在优酷上看了,有一点点的失望,虽然片子基本尊重原著,但很多母子之间的细节确实没有小说表现得好,这也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特性,在2个多小时内表达的东西有限。
小田切确实太型,以至于他站着,走着都像是摆POSE,不过他的略带忧郁的偶像气质确实符合原著者Lily Franky的形象,有点浪子的文艺青年。
建议喜欢本片的人都去看下小说,我认为小说还是比电影好很多。
东京塔
东京塔剧照“妈妈,我愿是你脚下的每一寸土,让你轻轻,踩在我的背”(莫西子诗)中川雅也的自传体电影。
很温情。
中川雅也(Lily Franky)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川雅也就是lily franky,也就是小偷家族里面,那个有点懦弱,狡黠,市井但又温柔的父亲。
总结来说,中川的经历是一个颓废青年靠着母亲走出人生阴霾勇敢往下走的故事。
但是要搁到现在估计又会被一堆人批说很妈宝吧。
可是母亲就是我们很多感情和力量的来由啊!
扮演lily franky的是小田切让,穿粉色衣服的小田其实也没有很违和。
母亲则是树木希林,啊,又是树木希林,今年年初看了她和永濑正敏的《澄沙之味》(我老是把浅野忠信和永濑正敏搞混),树木希林还是扮演那种行将就木的老妇人,小偷家族里面也是,印象里面她好像就是那种特型演员,一提到日本演员里面老奶奶的扮演者就会想到她,关键这几部作品里面都有贡献不俗的表现,你总能在她身上看到不同状态下的“苍老”,比如在澄沙之味里面,她后面住院之后完全精神头就和前面大相径庭。
眉宇间都是沧桑。
仔细体会,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苍老,她的沧桑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像是看着树叶慢慢变黄然后飘落,角色人物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树木希林奶奶已经不在了,听说她年轻时候也是非常嬉皮士,放荡不羁爱自由。
不论如何,感谢她为我们带来那么多优质的作品。
树木希林说回电影本身,最后去世那一段直接看得我眼圈发红,那一段是说,母亲刚刚过世,公司那边来催稿,儿子不愿在刚过世的母亲面前加班忙工作,想好好陪她最后一程,而此时内田饰演的年轻母亲突然变成幻影出现,她告诫雅也,母亲希望看到一个努力工作的雅也,因为这样会让她心安(大意如此),雅也遂成全母亲的遗愿,并且让母亲在东京的那些朋友们好好吃喝,闹一闹,希望这样,母亲能够听到她的这些小朋友的开心,走得更加没有遗憾。
而在这样一个悲喜交加的场景里面,我们的雅也,竟然还要去工作,内容还是为他的搞笑文章去配搞笑插画...怎么说呢,化悲痛为力量?
还是苦中作乐?
还是乐观自有万钧之力?
不知道。
不知道就给我妈打个电话吧。
和她说,今天看了一部乱七八糟的电影,和她说,今天又想她了,害,谁还不是个妈宝呢,妈妈的宝啊!
不及原著小说的1/10。小说里属于Lily Frank的那份成长中的细腻变化全都不见了。只能依靠树木希林来力挽狂澜。之前的铺陈和激发都过于陈旧了些。但小说,我真的好喜欢!
灰常棒
没有弟弟好看啊 凭什么分高
母爱
淡而情深
就算是温情的电影也可以拍出感情的高潮吧?
很感人 我哭了很多次小田在里面很有强调
本片(或原著小说)未必完全照搬中川雅也的人生经历,但肯定有多部分掺杂。至少多次出现的武藏野毕业证应是原件。
没什么触动和共鸣,真不明白豆瓣这么高分是什么意思。树木希林演的另一部纪念我的母亲还算可看一点。这电影小田切让出现的每一幕都刺激着我老派的神经。同一色系的围巾、毛衫和裤子。粉红桃红茄子紫,嫩粉嫩绿藕荷色
日本电影就是有这个本事,把感人泪下的原著拍的如此乏善可陈
不知为何,觉得小田让切一直游离在剧情之外。
泪目
应该看!
哭惨了
尾段情感的力量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与爸爸的关系让我深有共鸣。
怎么说吧,是难得的讲亲情的而又不煽情的电影,但时间跨度太大,所有故事都是点到为止,连泪点都是淡淡的。。。淡淡的。。PS:小田切让很帅
5
整部电影都让我有种错觉,小田切让是游离于电影之外的。拍得没有想像中那么感人和深刻,母子之间的情感刻画得也不够细腻!总之还挺失望的!不过小田切让真是有型啊!这个可能就是跟电影不太搭的原因吧!
作为一部亲情片,毫无瑕疵。
没有电视剧版的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