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看点也就是那些各家的武术表演了,台词真够雷人的。
一部非常和协的片子,似乎在国内什么都要和协才行了。。。。。
徐小明何许人也,“万里长城永不倒”啊,那时国人尚不知李小龙,只知霍元甲,徐小明就是“霍元甲”,“陈真”的导演。
乘着奥运的东风,李小龙回来了,徐小明也回来了,武术和爱国精神仍然是其作品的表现重点。
据说影片云集了十几位武术冠军,硬桥硬马的打斗,不过跟“叶问”比,观赏性还是差点。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插科打诨,一群年轻人为参加奥运努力奋斗。
也许是怕冲突不够,还穿插了踢馆,争产,恋爱的桥段,让剧情显得有些零碎。
女主角算是奥运痴了,牺牲那段挺感人的,就是张卫健那老脸实在是太不真诚了。
结局很和谐,我本以为战争会让年轻人的梦想破灭,谁知影片最后都没交代东北的事。
最后一个镜头很囧,MS是表现伟人的手法,一个大头蒙太奇了半个荧幕。
一个和谐的剧本加几场精彩的打戏,是我对这部影片的印象。
影片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谢苗的出演,这个昔日经常出演李连杰儿子的童星,俨然已是英俊潇洒少年郎了。
长的形似80年代张彻导演的内地动作片里的男星董志华,坚定刚毅神采飞扬,功夫底子也还在,好好培养,前途无量啊。
希望哪个有才的编导能设计让谢苗跟他“爹”李连杰在电影里再打一场,那必定是一个很不错的卖点,也算承前启后推新人了。
说点题外话,中国武术70多年前就是表演项目了,70多年后还是表演项目,这不怪人奥委会,怪我们自己。
你看看人韩国有跆拳道,日本有空手道、相扑,平时表演归表演,一到赛场上那可都是有严谨的对战竞技规则的。
再看看武术呢:现行的武术比赛都是套路比赛,打一套固定套路,然后评委主观打分,你说全世界懂武术的可不就是中国人,这运动员裁判员都让你做了,人还比什么。
还要刀枪剑戟南拳北腿各门各派都要来一块儿蛋糕,那你中国得多多少金牌啊,这不明抢嘛。
那对打吧,CCTV5的武林大会据说播的挺火的,各门各派打擂台,开场那架势到挺像模像样的,一对打,立马抱、绊、扯、摔一股儿脑的使了出来,哪还有什么门派,哪还有什么套路,哪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这跟摔跤又有什么区别。
那不按出圈的规则,按击倒的规则吧,又有诸多限制,走到了散打的路子上了。
没限制吧,咱们国家也不允许,打死人怎么办。
再说了,武术就真的像我们吹的那么牛B吗?
前几年不是有中国武术对泰拳的擂台赛嘛,中国武术好像赢了几届,那是自欺欺人,就不说为了金钱拼命的地下拳赛了,就是甄子丹所推崇的现在流行的MMA(Mixed Martial Arts)格斗大赛,中国武术能赢得了谁?
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崇尚武德,可在竞技场上,怎样分出输赢才是最重要的。
套路繁杂眼花缭乱,却缺乏实用性、竞技性,这是武术的致命伤,注定了只能是一个表演项目。
提起徐小明这个名字,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辈其实是怀有无上的崇敬的心情的。
想当年,在八十年代初期,一部《大侠霍元甲》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成为当年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生人的孩童的“膜拜之作”,甚至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也几乎成为当年每一位孩童的必修之作,其流传度绝对不会低于如今的“90后”传唱周杰伦的程度。
之后,徐小明推出了《陈真》,同样也是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
重要的是,他还在电影方面贡献很大,大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推出的两部电影《木棉袈裟》和《海市蜃楼》同样也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几乎和之前的《少林寺》等电影一起,构成了大陆的第一波的武打片的高潮。
令人对徐小明导演尊敬的还有三点:一是他的电影里蕴含着极浓的爱国主义色彩,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和鼓动感,在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和《陈真》以及电影《海市蜃楼》里都体现的极为明显。
二是这位导演几乎就是一个全才,不仅能集编剧、导演、武打设计、演员于一身,甚至在演唱方面也是非常出色。
三是他所导演的作品,在武打设计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大约是处于早期刘家良等人的“真功夫”和后期徐克等人的“舞蹈式打斗”的特点中间,既顾及了武术动作的力度,又顾及了动作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于动作电影的自身的认识。
这一部《夺标》是他很久没有执导导筒后推出的一部全新作品,题材上有些讨巧的意思,以今年的奥运会热潮为卖点,遗憾的是在奥运会之后上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这部作品以中国代表团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为背景,描述了一群爱国的中国人为参加奥运会,克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历尽的种种艰辛,并最终成行的故事。
这部电影依靠的是真实的历史,甚至有些人物如李森等确有其人,应该说是一部非常好利用题材内容的一部电影。
可是电影看下来,最终还是失望大于希望。
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编剧的混乱。
电影是以爱国为题材,是想要宣扬旧中国时期一些爱国的中国人为争取国家尊严而奋斗的故事,可是剧情的发展,却极度混乱,甚至一度上出现了与主题相背离的情形。
如剧中声称因中国代表团要在奥运会上进行武术表演,需要选拔人才,结果引来了江湖上的“比武大赛”,虽然把故事拖入了传统的“武林大会”的热闹的窠巢中去,貌似增加了影片的热闹程度,却使人对于以安勇为首的这些江湖人士的行径不敢恭维。
一部爱国的片子,最终却恰恰暴露了国人“不团结、窝里斗”的劣根性,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而且这一条线索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了一个很重的地位,让人不知道是应该佩服当时国人的自尊,还是叹息于民众的内讧。
此外,影片为了补充内容,还另外生造了一个“侄子为夺家产谋害亲叔”的故事,让人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和影片的内容有何联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影片在宣扬“国人皆支持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形下,缺乏一个明显的反面角色,因此创造出一个来,以增加电影剧情的冲突感,殊不知这种生拼硬凑的做法,却使得影片的内容显得过于乏味,甚至有些冗长沉闷。
这部片子最终达到了将近两个小时,作为一部娱乐电影,还是长了一些。
这部电影所出现的问题,其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导演的想法过多造成的。
既要宣扬爱国情调,又要拍成好看的武打片;既要严肃的主题,又要用搞笑来调节气氛;既要是励志和爱国,又不忘爱情的存在;既要宣扬“除恶扬善”的主题,又要表达“没有战争,世界和平”的愿望……。
其实这些也不是说不能在一部电影里实现,不过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看完电影,虽然对于最后的奥运精神的宣传有些感动,可是回顾到整部电影,却几乎是混乱一片。
具体到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好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真实存在、参加了当年奥运会的人物李森一出现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女子,未经比赛便对雁翎心怀敌意,不知李森的后人看了会有何感想。
此外,雁翎的死完全是为了煽情的需要,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变为了可能。
不说之前的“蒙眼跑步”纯属个人臆想,就连最终的“雁翎代替李森比赛“的情节也太过于虚假,谁不知道,顶替比赛时赛场的大忌?
这种弱智的情节,实在是多余。
至于演员的表演,难说精彩。
主角选择了张卫健,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
这个演员一向有些华而不实,多年来也难有自己的代表作,除了低俗的搞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演技。
难道导演选择她,只是为了利用他的搞笑手段,来缓和这部电影有些沉重的主题?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的结果是失败的。
剧中有多处张卫健搞笑言语的镜头,可惜没有一处显得自然,大部分都是刻意为之,与剧情和环境难以相符。
这实在是这部电影一大败笔。
至于电影的另一主演谢苗,已经全然没有了与李连杰合作《给爸爸的信》等作品里童星的色彩,虽然身手依然矫健,不过并不出众的成熟后的外形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所阻碍。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剧中饰演对手的于荣光和徐向东二位武术行家,这二位就是当年一起被徐小明导演挖掘出来的“新人”,如今早已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斐然。
这次二人是个二十多年后再次与徐小明的合作,应该说是很精彩的,剧中几场两人的打斗戏,也是全剧最值得观赏的地方,二位都是真正的武术大师,在电影有比较直观的呈现。
电影号称“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片”,倒也不是太言过其实,一方面说明了近些年来功夫片的没落,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在动作设计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影片汇集了全国15位武术冠军,为观众呈现了“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等多家武术流派的功夫精华,一招一式尽现真功夫本色。
看得出,徐小明在多年来仍然坚持自己的动作片观念:既要求美观,又不能过于花哨。
于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武打镜头在用慢镜处理后显得美感十足,而在实际的搏斗中又看得出力量十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达到二者的统一的。
我想,这也许是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吧。
昨天晚上刚看过了,基本评价是好看,至少武戏场面非常好看,很真实,张卫健那段螳螂拳很漂亮,仿佛他还真会似的。。
比起赤壁、黄金甲之流泛泛的武打大场面好看得多!
而且武戏比甄子丹的那种超真实风格要来得潇洒。。。
文戏勉强吧,主要是台词带点主旋律和现代色彩,比较囧,点火柴当奥运圣火那段笑死我了,但是毕竟是商业片嘛,只要要求不那么苛刻的,基本忽略就是啦!
最来来蛮不错的武术片,回归了中国武术的原有面貌,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去电影院看的话对得起你的票钱!
这个可能是个应景的作品吧,正好是奥运会的年份。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勉强把一堆八杆子打不着的情节混合到了一块。
张卫健在里面的插科打诨有点烦,是个人都可以满篇讲出各种大道理。
也许是徐大导重出江湖练手的东西吧。
想说什么,导演很做作。
张卫健还是小丑登不了大场面。
这部戏想宏大,但却流于表面。
对于中国功夫的描述也只是停留于枝节,远远让前辈李小龙失望,假如斯人还在世的话,定会忍不住对其两个摆拳……总之,片子很糙,情节没什么心意。
就是强加的新鲜元素也因为陈旧的年代而逊色不少。
功夫片不像,戏剧又太分裂。
唉 很没劲的片子非要找什么亮点的话,那就看看里面的些许功夫场面吧,据说是有无数冠军参加的。
问题是武术冠军不懂武术和表演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6分(徐向东的出场动作戏可加1分) 这两年看过的往奥运概念上扯的功夫电影有两部,《霍元甲》是一部,《夺标》是一部。
Down过《霍元甲》的所谓完整版,看完真是倒吸一口气,觉得幸亏是导演于仁泰发现了问题,剪掉了片中生拉硬扯奥运概念的情节和其他一些拖沓啰嗦的戏份,才让《霍元甲》的公映版不至于那么糟糕。
但这部《夺标》就没那么幸运了。
从头到尾导演都硬生生的要把情节往奥运概念上扯,结果是搞得通篇太多囧点,雷的我浑身起鸡皮。
但是作为一部功夫片,在徐小明的制作下,它的动作场面还是有相当水准的,尤其是当年《木棉袈裟》主角徐向东扮演的鹰爪王刚出场的那段4分钟多的打斗戏,精彩之极!
徐向东多年的武术修为在这场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招一式,霸气十足,尽显练家子风范。
(反倒是同为《木棉袈裟》主角的于荣光的几场动作戏,我感觉都一般,也许是因为熟面孔,没啥感觉了)还有,发现曾经和李连杰共同出演《给爸爸的信》、《新少林五祖》的武打小明星谢苗长大了,完全不是当年胖乎乎的样子,变得清秀干练,在片中几场打戏也都挺有看头。
另外,参加这部电影拍摄的全国武术冠军数不胜数,尤其太极世界武术锦标赛太极金牌得主——李晖的两场打戏也相当精彩。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功夫片迷,这部《夺标》不会让你失望。
总之,这是一部极度分裂、矛盾的电影,一方面文戏情节雷的你浑身起鸡皮,而另一方面武戏打斗又是如此赏心悦目,大家就各取所爱吧。
事实上,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多好的片子。
这里面揉和了太多的东西:爱国。
除暴、功夫、比武、爱情、搞笑。
本来我只想给三星的,但想了想,基于两个原因,给了四星。
一,中国近几年的功夫片和武侠片(他们是不一样的,我就不用赘述了吧),已经渐走没落之势,李连杰成龙都去了好莱坞,只剩下甄子丹一个人苦撑,时不时电影公司还希望扶持古天乐这样型男(不是我不喜欢古天乐,他的《神雕侠侣》可是带我认识了金庸,然而,他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出身)。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部中国功夫片出来真的不容易。
我不认识徐小明,我是89年的人,但是,对于父辈的记忆我还是很尊重的,再加上那么多的武术冠军加盟,片子出来真的不容易,也看得出来,导演和演员都很用心的拍每一段打戏。
二,就是张卫健这个人。
他这样的一个演员,在圈内和圈外都不是太受好评。
毕竟,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演技单调,稍显做作长相也不是那么出众,近年还有发福的趋势,但是,我毕竟是看他的《少年英雄方世玉》长大的。
那时,我和奶奶爷爷一起,在写完作业之后看这部电视剧。
现在想想,还是应该用可爱来形容他。
不错,他的演技确实不怎么地,但是,他演绎的角色,总是很可爱。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看过他上的一期节目之后。
那期节目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
他出道之后演电视剧,红了,又冷了,他就努力,每天给导演打电话给剧本提意见,然后有红,然后又是合约问题,被公司雪藏,然后换东家后,又红了,然后亚洲金融风暴,身无分文了,只差一个月就要被银行收房子了,接拍了《少年英雄方世玉》。
人不可貌相,有些事,不是那么简单,有些人,不是那么肤浅。
再加一句,看了,张卫健输给谢苗之后找雁翎的那一段,发现张卫健的演技其实有进步,虽然不大。
前晚看的媒体场,应该上映了,《夺标》的台词超雷超主旋律,剧情完全不值得票钱,给一星;但是功夫迷值得去看,螳螂拳和鹰爪打得很热闹,影院的声响效果也很衬托动作,距离陈嘉上李连杰的《精武英雄》还有点距离,但值得五星。
结尾仓库大乱斗让人想起80年代的港片了BTW,两男主角 张卫健和谢苗 都在1.70左右,反倒是两个女主角都是10cm以上高跟鞋出场,所以发布会上一字排开个M形状,也许是练功夫的都不适合太高的缘故
这个冒雨周日去看了《夺标》,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影片笑点颇多,让人看得很是开心.不过剧情方面,总感觉优点混乱,支线过多,但某些喜剧场面却十分好看,其中大伙交递保护婴孩的桥段,尤其是最后的那一传,更是幽默的很。
看这部片子主要关注的是武打部分,可以说是我今年看到最真实最好看的打戏 ,螳螂拳和鹰爪拳都舞的那叫出神入化,太精彩了!!
女主角很漂亮
主旋律、乱煽情
打得还凑活,谢苗长劣了
杂 小不懂还是那个小不懂
无聊,拍的太吵了
蛮大气
打那么辛苦,如果不是片尾太雷的话,可以更高分!
这年头居然开始借着奥运会的名义进行恶搞了。
当年看这个电影,爱死女主了。
怎么多次打开CCAV6都放这玩意
虽不经典,至少感动
除去张卫健 电影本身还是很民族的
武戏好看,文戏狗血。张卫健永远是个古灵精怪的少年郎。
在飞越太平洋的飞机上看的...回祖国...感觉很好~
2008
有时候圣火,是由生命和意志之路铺就的吧。
北京奥运特供版功夫片!
劳资还以为武打部分会有多好,竞技套路和传统打法的结合太违和了啊。
很难看么很难看么?为什么我觉得超级好看呢...
宏大=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