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特工电影大爆发的一年,但这部取材于真实故事的《间谍之桥》显然跟其他砰砰砰嘿嘿嘿哈哈哈的商业娱乐特工片不是一种风格。
看海报就知道,斯皮尔伯格又出来卖美国主旋律鸡汤了。
不过他老人家毕竟手艺有保证,烹制出来的鸡汤大部分味道不会太差,所以多干这一碗也无妨。
之前看海报,特别担心汤姆汉克斯要演的会是个卧底敌营、备受煎熬、心情抑郁的苦逼间谍,没想到电影中主角的身份设定压根儿就不是特工,而是给特工跑腿的律师。
所以到主角亮相不久并接下了为苏联特工辩护的委托时,我开始怀疑,或许光凭片名就把这电影归为特工电影是自己望文生义了。
接下来的故事都主要围绕着法庭审判展开,这让我再次猜测本片会不会是像导演的上部电影《林肯》一样,主要通过大量唇枪舌剑的室内戏来彰显作为立国之本的法律精神。
到本片演到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确实是大体上按照我猜的那样进行,主角坚持要按照法律的原则,尽一个辩护人对委托人的义务,而其他人,包括法官、CIA探员,还有社会民众,都先入为主在心中判了苏联特工死刑,认为庭审只是走个过场。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汤姆汉克斯与法官讨论案情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晚上出来又被CIA探员叫去喝茶,接着两人有了一番关于“规矩”的探讨。
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律师表示,就是因为有规矩在,你一个德国裔,我一个爱尔兰裔,才能共同作为美国人合理合法地生活在这里。
他们讨论的规矩当然跟《老炮儿》里的江湖规矩不同,指的应该是对宪法的尊重与服从。
规矩保障的不一定是正义,而是一种可持续性。
规矩的意义在于,它每被引用一次,它所守护的那个实体的生命力就增强一分,而不是相反。
本以为会是电影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庭戏很快就结束了,虽然败诉,但是争取到了委托人免于坐电椅,而爱钻牛角尖的主角因为深感之前审判流程的草率,一意孤行要上诉,结果招来社会民众的强烈不满,还使家人也受到威胁。
到这里他就已经够倒霉了,但是更倒霉的还在后面等着他,而且跟接下来的事情相比,前面的遭遇简直不值一提,因为他要去柏林了,而众所周知,许多东德人正在那里忙着搬砖,为的是一项重要的建筑工程。
主角之前在与法官讨价还价时表示留下苏联特工一命,将来万一己方有特工落入敌手,还可以进行交换,结果一语成谶。
政府觉得既然这人业务水平这么高、说话这么准,那就派他去谈判好了。
主角从故事开始到现在,始终坚持着正确的信念,没做错一件事、没说错一句话,结果却陷入了越来越深重的麻烦之中。
不过,也就是这种命格才能当主角。
接下来的故事是几近于孤立无援的主角潜入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去执行秘密任务,变得有点像是当年击败《林肯》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Argo F[哔]k Yourself》了(好像是叫这个片名吧)。
这一部分本职工作不是特工的主角在很大程度上却开始发挥起特工的作用了,所以至此本片甩开了标题党的帽子,又重新回归了特工的类型。
这一段拍得特别张弛有度,因为导演也清楚,一味逼迫主角,让观众随着他一起精神崩溃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在这一段里融合了更多元素。
本文开头提到,去年火爆大银幕的其他特工电影都充满着砰砰砰嘿嘿嘿哈哈哈的场景,本片虽然总体上跟它们不是一路,但细节上该有的娱乐元素也不少,砰砰砰和哈哈哈都有,只是少了嘿嘿嘿。
东柏林的那个接错电话的最高检察官以及他那个英语很好的小秘书都是出来实力卖萌的。
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苏联特工那三个演技浮夸的冒牌亲戚,被他们团团围住的汤姆汉克斯当时的表情好像是在说“你们是毛子请来的逗逼吗?
”这部电影让人觉得很舒服的一点是导演使用了一些含蓄得恰到好处的展现手法,比如美国飞行员屈服那一段,审讯者说只要招供就可以去睡觉,下一个镜头是关灯,不需要很蠢地拍出飞行员交代的过程,观众就都明白怎么回事了。
也有些艺术片导演会矫枉过正,为了避免过于直白地交代剧情,干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电影拍得过分晦涩了,忽略了自己脑中的一些背景知识观众其实是不具备的。
这种对观众要求严苛的导演,很有点霸道总裁让人坐上来自己动的感觉,实在太不考虑用户感受了。
上一段提到的那种含蓄的展现,常常是通过对比来实现的,而这种对比又往往是为了高级黑,比如影片最后回到自己国家看到小孩子[哔]墙让主角联想起在柏林目睹企图翻越柏林墙的人遭到射杀的惊魂一夜;两国对敌国间谍的审判,乍一看是美国法庭秩序混乱,民众素质低下,而苏联秩序井然,并且给出的判决似乎也是后者更公道,其实却暗含了“至少我们这边的人还能说不”这样的意思;最后两国探员在交换后的待遇对比也很明显,并且这两种待遇之前苏联特工就预言过:得到拥抱或者直接被塞进汽车;实际上,设置两国探员本身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对比,要体现的就是——虽然你们苏联的特工比我们国家的不知高到哪里去,但是个人再厉害,制度差也没用,我们大美利坚就算出了一两个废柴,但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就是这么自信。
不过我其实还是觉得,得饶人处且饶人,美国都已经在冷战中把对手耗死了,现在还不忘了隔三差五地黑一发对面鞭一鞭尸,实在有点不厚道。
而且,仅就本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现实原型的结局来看,似乎还真体现不出多少大美利坚的优越性来。
最后美国那个飞行员年纪轻轻的就死掉了,倒是苏联那个特工与家人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而且历史上进行交换时他也不是直接被塞到车里,而是获得了同志的热情拥抱,所以桥上那一段,斯皮尔伯格是有点为黑而黑了。
影片最后,导演也仿佛有点“我他妈实在编不下去了”的感觉,干脆加了字幕交代了这几位主要人物以后的故事。
有人可能会觉得两国间谍人生结局那种鲜明的对比会不会有点自我打脸的味道?
其实我想导演要表达的是,那两位间谍以及那个美国学生能展开接下来的人生故事,都是主角詹姆斯多诺万努力的结果。
不直接评价制度的好坏,而是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这才是美式主旋律电影好看的关键。
总体来说,这就是部让人看得舒服的主旋律电影,没什么太大的惊喜,但观看的过程绝对是一种享受。
它也入围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不过似乎得奖呼声不是特别高,我本人还是希望它能有好运。
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给人的那种舒服的感觉,或者说的再直接一点,因为它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娱乐性。
最近几年来,奥斯卡的评委似乎经常是在刻意回避电影的娱乐功能,越发往曲高和寡的方向发展。
我还是怀念九十年代的那些奥斯卡获奖电影,像是《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等,那时候评委喜欢的电影也是大多数观众喜欢的。
在东方悠久自信的话语体系下,你美一直是比较被瞩目的茶余饭后的谈资。
世界警察高大上形象却总惹得一身骚,束手束脚玛利亚光环笼罩,活该一堆烂摊子不只有本国白左小将窝里反扯嗓子痛斥,还有其他大国的粉红少女耻笑。
遂出现一旷世奇景,辩证马的政治课本熏出功底好三观正的世世代代,指着太平洋对面的政治正确不住感叹,药丸啊。
如果说关乎种族、宗教、性别、环保等等议题的Political Correctness已毫无疑问成为欧美的负累和隐忧,那么电影《间谍之桥》里斯皮尔伯格依然在叨叨的那点子美国骄傲——宪政精神,就是无论政治坐标系左侧的那群人如何蹦跶作妖,仍然可以维持国本的根基,就是无论今日多软弱踟蹰愚蠢,他日风水轮流转终有能人重唤美利坚精神的安全阀。
于是汤姆汉克斯在面对CIA猥琐探员朗诵的那段鸡汤箴言听起来老套却依然带感:你我来自不同的国家,正是我们称之为宪法的东西,使得我们成为“美国人”。
于是汤姆汉克斯在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前为了捍卫苏联间谍的人权继续将美式鸡汤炖至沸腾:who we are – is that not the greatest weapon we have in this Cold War? 在彼时国家主义的政治正确与法治国程序正义的底线之间,那年的美帝,最终仍将天平倾向了后者。
全片冷战对峙的背景,与今日蔓延全球的难民和宗教互殴背景也可放在同一框架下审视。
所谓国家利益的冲突归根结底是极权与自由的水火不容,当下广泛吆喝的文明冲突论亦只是放弃价值判断的虚伪腔调,要回答黑白问题,首先要面对的依然是“是”或“否”的良心站队,中间选项永远是无知无能者的避风港。
价值序列即是正义,价值序列即是真理。
于是无论电影里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律师从个人角度对马克里朗斯饰演的间谍多么惺惺相惜,他也无法在火车经过柏林墙看到被乱枪扫射的翻墙者时一边张大嘴巴被DDR的牛逼shock到一边在心里继续为敌国战士的“忠诚”背书。
于是选择有善恶,它取决于智识天花板的高度,也已决定了路途。
无论是1957年刺探情报的苏联间谍,还是1960年执行任务的美国飞行员,亦或是在柏林墙建成前叛逃西德的东德精英,他们最终都有了与自己德性相匹配的归宿。
《间谍之桥》,一个律师大写的人生。
他称呼他为Standing Man,他站在东柏林大雪纷飞的夜,拯救了三个人的性命。
斯皮尔伯格以回归古典主义的手法娓娓道来,缺少惊喜,甚至是有些平庸,却还是一副工整的精美油画,不掉链子。
摄影配乐优秀,台词煽情和段子齐飞,首尾呼应。
汤叔被马爷的惊人演技压得有点暗淡,却依然爱你。
英雄主义从来都是治愈系,让五十年后的德意志冬天,电影院的温暖座椅上困顿的人,仍然被历史的“庆幸”感染。
这碗美式鸡汤,无论谁来炖,还能再炖五百年。
在盛产Standing Man的国度,人们说,哎,我们有罪。
在Standing Man大多被关起来的国度,人们说,瞧,他们有罪。
可怕的不是政治正确,鸡汤宪法的底线让圣母边界得以被控制。
可怕的是没有谈政治正确的资格,因为没有正确。
微信公号:movie_jimigao
没有什么惊喜,所谓西方主旋律的电影共同点都是关注人,从人到人性,突出的是超越种族国界的普世价值观。
冷战仅仅过去才二十多年,距离它开始也半个世纪多一些,世界变化真是快,看看今天,看看昨天,我们真是一个好时代,我们更应该为从核战阴影下平安都地走到今天感到庆幸。
这不算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这是一部冷战题材的优秀作品,而且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从立意角度,斯皮尔伯格生生把宪政理念粘合到事情发展的脉络中,展现了最终二换一的美好场景。
本质上,这和宪政理念没半毛钱关系。
1. 大学生没有任何情报价值,所以再加三十个也可以换。
2.大学生没啥毛病,本来押着也是负担,还被人黑化苏联统治,放了更好。
在外交事务中,最重要的不是某个参与方的坚守或是谈判技巧,或是所谓宪政理念。
而是利益。
只有利益对等,才形成有效的交换基础。
电影美化了几位美国主角的人性底色与力量。
苏联的决定也是利益和人性的综合考量。
没有群情激愤没有跌宕起伏但却是一部精彩的影片。
当原则与规则面临被打破的时候,坚持才更显示出它的意义,回想起前段时间苹果公司面对美国政府的坚持,再看到多诺万为阿贝尔上诉时所讲的那一大段陈述竟然热泪盈眶,我想,这是对职业道德最好的陈述。
汤姆汉克斯就是汤姆汉克斯,在桥上多诺万看到阿贝尔被推进车后座而没有拥抱时的那个表情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而在飞机上他对鲍尔的那番话可能也是他想对之前所有误解他敌视他的人说的吧。
踽踽独行,两次在公车上面对陌生人的注视,即使两次目光的内容不同,但多诺万都只是坚持自己。
最后在车窗看到一群年轻人翻越铁丝网所表现出的一瞬间的皱眉才更显出他的情怀与伟大。
想到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不禁为真实的多诺万肃然起敬。
即使影片有鸡汤的嫌疑但依然丝毫不影响它的色香味俱佳!
本文原由微信公众号“智合法律新媒体”首发推送2003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出电影史一百年来的50个英雄和50个恶人,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成为电影百年史上的第一大银幕英雄,力压詹姆斯•邦德和印地安纳•琼斯。
在影片中,黑人汤姆•鲁滨逊被指控强奸了一名白人女子,芬奇律师义无反顾地为其进行辩护。
反种族主义是当今美国最大的政治正确,所以芬奇律师就是正义的化身,在黑白的胶片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那么怎样才能像芬奇一样成为英雄呢?
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影片《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普通律师成为国家英雄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冒着全家人的生命危险去辩护汤姆•汉克斯在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影片中扮演的是一位名叫詹姆士•多诺万(James Donovan)的纽约律师,一家大律所的冠名合伙人,有三个孩子,可谓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1957年,多诺万41岁,小他10岁的女作家哈珀•李正在阿拉巴马一个小镇上着手撰写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
我想就算当时多诺万阅读小说的手稿,也根本想不到,像他这样的一名保险律师也可以和反种族主义的芬奇律师一样,成为美国英雄。
但是有一天,多诺万接到了美国律师公会的通知,指明由他为一名涉嫌间谍罪的苏联人进行辩护。
由于被告不认识任何律师,而又必须有人为其辩护,所以联邦法庭就把这个案件交给了律师公会,然后律师公会委员会经过投票之后,一致推选由多诺万来担任辩护律师。
推选他的原因是因为多诺万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曾担任过美国总检察官罗伯特•杰克逊的助理。
但那已经是12年前的事情了,他现在是一名保险律师。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冷战时期的美国,为一名苏联间谍进行辩护,其压力和危险性已经超过了《知更鸟》中的芬奇。
所以他的住宅遭到了枪击,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如果仔细观察枪击之后其之的表情,会发现他竟然在笑!
一个7岁的美国男孩为何遭遇枪击事件后为何会露出笑容?
因为男孩在展示他在学校中所学到的应对危险的躲避方式,就是靠墙站。
学校里刚刚放过苏联有可能向美国投掷原子弹的国防教育片。
那么在遭到死亡威胁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不仅不能退缩,而且要义无反顾地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表达出对宪法的无比崇敬正是预见到为苏联间谍进行辩护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律师公会以及主审法官都只是希望他走个过场,做做样子而已。
比如开庭之前在法官办公室的一段谈话:多诺万:我觉得三个星期弄不完这些,你知道,我们有大量的证据法官:你想延期吗?
多诺万:给我六周吧。
我是说,基本上这只有我自己和我的同事在处理法官:吉姆(多诺万的中间名),你是认真的吗?
多诺万:是的,确实,我是认真的。
您可以从档案中看到……法官:吉姆,这个人是苏联间谍!
多诺万:他们说他是……法官:得了吧,律师!
当然,我很敬重你,我们都很敬重你,因为你承担了这个不讨好的案子,这个人会拥有法定诉讼程序,但是,我们就不在这糊弄对方了。
他将得到有力的辩护,然后,上帝保佑,他会被定罪。
得了吧,律师,我们别相互糊弄对方了。
在多诺万这位美国宪法之坚决捍卫者的眼里,主审法官在法学院读书期间《宪法》一定挂科了。
但是他又不能“以下犯上”教导法官何谓宪法,所以在开庭的前夜,多诺万向一名中央情报局探员解释了为什么说“宪法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你是霍夫曼探员,对吗?
德国血统。
我的名字是多诺万,爱尔兰血统。
父母都是爱尔兰人。
我是爱尔兰后裔,你是德国后裔。
但什么让我们都成为了美国人呢?
只有一件事,一件事,唯一的一件事,那就是规则之书,我们称之为宪法。
我们遵从那些规定,那让我们成为了美国公民。
那是保障我们作为美国公民的所有。
这段话简直可以当成美国法学院宪法课的开场白。
带着这样的宪法信仰,多诺万和《知更鸟》中的芬奇律师一样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法庭。
由于主审法官不以宪法为精神信念,所以在程序上有许多违反宪法的表现。
所以多诺万又充分地把握了这些漏洞向美国最高法院进行上诉,于是影片中就出现了其他法律电影中颇为罕见的美国最高法院的庭审镜头。
面对着九名大法官,多诺万仍然集中于阐发宪法原则。
因为第二步就是要反复表达出对宪法的无比崇敬。
当然仅仅表达出对宪法的崇敬是不够的,还需要最后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第三,在行动中坚决地践行美国梦1960年5月1日发生了U-2击坠事件。
一架美国洛克希德U-2侦察机在苏联领空遭击坠。
执行间谍任务的飞行员弗兰西斯•鲍威尔被苏联俘虏。
8月19日,加利•鲍威尔于苏联军事法院被控间谍罪成立,判入狱3年及苦役7年。
在服刑了1年零9个月后,在1962年2月10日苏联决定用他来交换另一位在美国纽约因间谍罪而被捕的克格勃上校鲁道夫•阿贝尔。
就是多诺万为之辩护的那位苏联间谍。
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关系的冰点,所以中情局就找到了多诺万,希望他以律师的名义与苏联当局进行谈判,用苏联间谍换回美国飞行员。
在多诺万看来,如果换囚成功的话,那么不仅美国飞行员可以获得自由,他的当事人,苏联间谍也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于是他欣然接受这项“非讼业务”,只身前往东德。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普莱尔的耶鲁大学经济学系的博士生在前往东德寻找教授和女友的过程中遭到了逮捕。
所以多诺万也想把博士生救出来,但是探员所代表的美国政府却认为如果只能一个换一个的话,首先要把更有“价值”的飞行员换回来。
但是在多诺万看来,只救飞行员不救学生,这还是美国的平等精神吗?
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
所以他坚决要求一换二,否则就不放人。
在他的坚决要求之下,最终用他的当事人,一名苏联间谍换回了一名飞行员和一名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不仅促成了这三名囚犯重获自由,而且还展现了平等原则,向美国普通民众普及了什么叫做高级的爱国行为,那就是主动践行美国的理想,亦即自由和平等,这才是美国梦的核心。
影片中两次出现的红衣妇女并非路人甲,她是美国公众的象征。
之前因为代理间谍案件,红衣妇女极其鄙视和厌恶多诺万,现在经过了暴风骤雨般的宪法普及和美国梦的理想展示之后,她最终向多诺万投来了敬佩和赞赏的目光。
所以通过三个步骤,多诺万这位普通的保险律师一跃成为了美国的英雄。
至于后来的去古巴处理猪猡湾事件,和卡斯特罗谈判,拯救了9703名人质也仅仅是在重复第三步而已。
在我看来,片名《间谍之桥》除了交换俘虏的那座大桥,更多地,是在比喻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多诺万律师。
他竭尽自己所能,冒着死亡的危险,去拯救一个敌国的间谍的生命,一个素不相识的CIA飞行员的生命,以及,一个被自己祖国政府抛弃的留学生的生命。
他凭借一己之力,在险恶的国际政治漩涡之上架起一座保护生命与正义的桥梁!
说实话,我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像观看这部电影一样,被其中一个单独的人物所打动。
影片的前半段,多诺万是个为法律正义而战,为祖国未来而战的勇者,他不仅需要和一心想要重判间谍阿贝尔以期给苏维埃政权以颜色的政府斗智斗勇,还要独自承担“庸众暴力”的重压!
这个词在一个叫【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里叫做“庸众迫害”,我想去掉其中的目的性,将其描述为一种无理性的暴力。
在普通民众看来,阿贝尔就是苏联的象征,是他将美好的生活推到了核毁灭的边缘,是他将美国梦逼到几近破灭!
这样的人必杀之而后快!
——不要觉得我在丑化民众,很多时候,你,还有正在码字的我,就是庸众暴力的实施者——民众的狂热波及到了政府,而只有多诺万想要持守住这个自由联邦的法律尊严,以及保护一个在情报战场上宁死不屈的异国战士的生命——他知道,这也是在拯救未来被俘的己方间谍。
面对威胁者的子弹和疯狂闪耀的镁光灯,这个男人从不曾低头。
虽千万人,吾往矣。
而在影片的后半段,多诺万则成为了人类博爱精神的象征。
在灰色的柏林,那座传奇的高墙正在修筑,东德和苏联的卫兵用机枪公然疯狂扫射翻墙逃亡者的场景触目惊心。
而多诺万只身涉险来到这无法之地,斡旋营救被俘的美国侦察机飞行员,以及与飞行员相比在美国政府眼中根本不值一救的美国留学生。
政府没有给他任何名分,他住着一间破烂的屋子,忍受着小混混的威胁,抵住了自己人的拆台,独自与苏联这个庞然帝国角力。
他忍耐着,不卑不亢,也毫不妥协!
他抓住每一丝希望然后投以百倍的努力!
只为了拯救两个素未谋面的美利坚的孩子!
在我的眼中,多诺万的品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德——他的勇敢不仅在于面对敌人,更在于面对自己国民的愚昧无知,更在于抗衡两个超级帝国的意志,这是一种不能被历史洪流击倒的大写的勇敢,他是一个真正的孤胆英雄,他对正义的持守,远在狂热非理性的所谓爱国主义之上。
影片高潮的结尾,阿贝尔上校被自己的情报部门带上了轿车的后座——这是他可能被自己人处决的信号——多诺万在大桥上看着自己舍命救出的朋友走向未知的悲剧与危险……那一瞬间,背景明亮的交响乐如此凄怆!
“Would it help?
”阿贝尔面无表情语气平和但空洞的眼神下吐出的这句对白,无疑是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
would it help?
看似绝望、无助、甚至捎带不屑,但他道出的是最惨白的事实。
一个倡导着正义和自由的国度,背地里掩盖了多少不公和阴谋---all rises之后突然切换出孩子们天真的脸孔热情得高声唱着颂歌的场景是极大的讽刺。
为了体现自己的民主与公平,表面上找知名大律师为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间谍辩护,其实早已安排了审判的结果。
最后因为本着尽忠职守的态度,多诺万乃和自己的家人都受到了社会舆论极大的谴责和威胁。
但忠于自己的信念,恪守为人的原则(而讽刺的是这个原则其实就是这个国度崇仰和灌输的正义和自由),我们看到了即使被各种刁难、威胁、周旋、乃至生命受到威胁,都未曾动摇过他的信念。
斯皮尔伯格擅长和宣扬的,对人性的关怀,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在这部片子中仍淋漓尽致得得以体现。
最后在间谍之桥,阿贝尔和多诺万再次见面,两个人尤其阿贝尔,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真实而深切的笑容,他们紧紧得握着手相互问候,多诺万忍不住询问他回去后的生命安全(因为他始终担心自己的坚持和决定对阿贝尔是福是祸),阿贝尔淡然的得说“他们应该知道我已不辱使命,但有时候他们也会开个小差,人就是这样...你只要看我最后是被拥抱,还是请上后排就知道结果了”说实话最后桥上的那段我的眼泪从头至尾没有停止过,为多诺万追求正义的信念而感动,被已年迈到行动不便满口假牙但无畏生死忠于职守的爱国间谍而担忧(这里的间谍颠覆了以前那些打斗片中间谍超人的形象,却还原了最真实的一面),为最后的美好的结果鼓掌。
略有发现意识的观众都可以看到,这是一部贯穿着价值输入理念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在寒风瑟瑟的东柏林接口,在短兵相接的谈判室里,在凄风冷雨的桥上,当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纽约律师詹姆斯·多诺万沉着应对不辱使命,代表宪法律师的国家公民、孤胆英雄形象被钦佩和赞美,影片亦完成了对个人于法律之坚持、对人性之权利的坚持的价值传递。
那么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其实最需要学习的点就是,如何把一个带有强烈时代背景,略显生硬的价值观表达得入情入理,生动贴切,进入到观众的内心,这才是影片最高明的地方,也正是中国电影在前进路上最需要学习和琢磨之处。
比方说,我们能看到苏联情报员鲁道夫·阿贝尔(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极为高妙的表演,他也因此获得多个最佳男配角的头衔。
真实的间谍是否有这么充满艺术才情,对绘画有如此高妙的造诣我们并不得而知,但在剧里,通过对绘画技巧的刻画,令这个人物充满了立体感和吸引力。
马克·里朗斯在对细节的控制上非常厉害,面对前来逮捕他的探员,他保持着老头的瑟缩和怯懦,呆滞而木讷。
但当詹姆斯敲开他心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个律师出于道义,将真正努力为他辩护的时候,同样的姿态,几个极其细微的表情变化,显示出了他对时局深刻的洞悉,资深间谍的深沉气场弥漫出来。
詹姆斯·多诺万本人的塑造同样完整得无可指责。
他曾经是一个因为商业利益口舌如簧寸步不让的律师;在家人面前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尽可能保护着家人的感受,顶住外界的风雨;当他孤身来到柏林,他那么坚毅、镇定、沉郁。
詹姆斯和苏联大使对话的那场戏非常高妙,两位老谋深算的谈判专家相对而坐,镜头有用中景交代,再用特写一个个面对说话的人,各自保留自己的底牌,试探对方的边界,看得人大呼过瘾。
斯皮尔伯格终究又一次用他最擅长的电影语言,将环境氛围、画面色彩、紧张气氛、矛盾敌对都讲述得张弛有度、张力十足,又一次将主角和每一位配角的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直击人心,又一次完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人文化关怀和成功演绎。
希望中国的电影,同样也能将主旋律价值传递的题材达到如此这般的叙事功力。
《间谍之桥》,Tom Hanks主演。
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美国抓住了潜伏在曼哈顿的苏联高级间谍。
汉克斯扮演的纽约律师,担任苏联间谍的辩护律师,他顶住了巨大压力,保证了苏联间谍基本的人权,并赢得了对方的信任。
机缘巧合,美国U2间谍飞机的飞行员因为在苏联境内被击落,也被苏联抓了起来。
于是汉克斯扮演的大律师,又前往东德进行间谍交换的谈判工作。
影片的前半部分稍显平淡,但后半部分主角在东德和苏联以及东德的官员谈判的故事一波三折,还是比较精彩的。
活脱脱一部美国宣传片。简直想移民……
记得不是太喜欢
太陈腐了
真的是毫无惊喜。。。剧本层面比林肯差了不少,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传递的核心价值也非常简陋,而不像林肯除了美式主旋律之外还有丰富的内涵和人性。摄影是最突出的地方,卡明斯基用胶片把50年代拍的带有某种神秘感,用光非常考究。史匹堡的调度也是行货。
在台湾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 和友人聚完餐随便买了一张电影票字幕出来的时候发现是斯皮尔伯格的还是有点惊喜。在讲了一个“伟大的故事”的同时不出意料的弘扬了个人英雄主义并在处处宣扬了美利坚万岁 在最后的拥抱还是坐后座还不忘黑了苏联政府一把 哈哈哈有趣
规整,即平庸
6.5。仍舊是《辛德勒》式拯救視角,工整到所有政治驚悚橋段已經對觀眾不再奏效。
什么间谍之桥啊,战狼啊,敦克尔克啊,我都看不进去😃用了很多年时间,都没找到自己最爱的导演是谁,都是不喜欢的风格我已经找到了😅神经病的我也不喜欢,瞬息全宇宙,宇宙探索编辑部,886
阳痿片,但无所谓了因为是第一次跟你一起看的电影觉得什么都是好看的吧 with 阿程
美国主旋律影片,人质交换,一个苏联人质交换两个美国人质。。拍得四平八稳。新意和亮点很少。
也就一碗美国鸡汤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这代美国精英,成长在美国争霸的年代里,真心实意信仰并拥护着“美国精神”,拍出来的东西不自觉带着propaganda,仔细咂摸,味道不对,再查查史实,发现糖里拌着屎。
斯皮尔伯格这几年拍的主旋律题材太多了《林肯》、《战马》、《间谍之桥》,越来越像中国韩三平,汉克斯也陪着他越来越像唐国强了。
2021.9.25,适逢长公主与两名加拿大公民各自回国
圆润。
拍苏联和东德,不提价值观倾向,人物神态和社会现实,完全不对,简直离谱。其实拍美国也拍得不真切,考虑到是意识形态宣传品,这倒是没啥。
美式主旋律,大道理上没问题,但是现在怎么看都不是太舒服,就像那句话,美国现在已经不能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全世界灌输它的价值观了。
电影永远不史实,不能全信......
处处彰显美的的优越和民主,这又是何必?就目前形势来看,我都替你们脸疼啊。
本片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并获最佳影片、原创剧本、男配角、特效、艺术指导和原创配乐提名。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过作为主旋律影片,真实性有多高是值得怀疑的。可是为啥好莱坞的主旋律影片非但不枯燥,还很好看?可能因为它宣扬的是自由、平等,而不是革命、斗争。影片既宏伟,又平凡,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只有不温不火的叙事。然而观众却从主角与法官的对话、从主角糊弄妻子的果酱、从苏联间谍的眼神看到了那一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