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生命树(港),永生树(台),家谱,Tree of Life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亨特·麦奎肯,拉勒米·艾普勒,泰伊·谢里丹,费奥纳·肖,威尔·华莱士,Jessica Fuselier,Nicolas Gonda,Kelly Koonce,Bryce Boudoin,J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生命之树》剧照

生命之树 剧照 NO.1生命之树 剧照 NO.2生命之树 剧照 NO.3生命之树 剧照 NO.4生命之树 剧照 NO.5生命之树 剧照 NO.6生命之树 剧照 NO.13生命之树 剧照 NO.14生命之树 剧照 NO.15生命之树 剧照 NO.16生命之树 剧照 NO.17生命之树 剧照 NO.18生命之树 剧照 NO.19生命之树 剧照 NO.20

《生命之树》剧情介绍

生命之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主人公是一名叫杰克(亨特·迈奎肯 Hunter McCracken 饰)的11岁男孩,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一个,父亲(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严厉而粗暴,母亲(杰 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饰)温柔却又无所作为,兄弟的死令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成年后的杰克(西恩·潘 Sean Penn 饰)生活得不顺利,当他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时重新面对了自己的记忆,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父母、家庭、童年,最后终于原谅了父亲,并且对生命和生活还有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片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失焦的深度捍战2奥斯汀与艾丽第二季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幸运一击小人国营救校监游戏和帅哥一起吃饭风中战士罪恶之城诅咒之刃飞黄腾达第八季为你疯狂凶手还未睡不许离婚军火贩赏金猎人末路天堂鲸落爆笑女警第一季年少轻狂第一季托芙第六诫侠吏飞龙之滴水山庄坏女孩贝奥武夫劫机惊魂激战江南醉颜红尘爱情的代驾

《生命之树》长篇影评

 1 ) 真理之光

我雖一直認爲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裏觀看,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通過了投影儀、電視、電腦、甚至MP4等途徑看完了一部又一部電影。

對於某些不是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我可能會認爲,若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必定要再看一次。

但對於《生命之樹》,我卻認爲這是一部只適合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

我無法想象對着電腦看這部電影會是什麽感覺,任何非電影院觀看的途徑都是對這部電影的一個褻瀆。

我覺得,只有在一個黑房子裏面,望着面前巨大的屏幕,安靜地面對這那些影像,細聼那些聲音,你才會進入這個電影的敍事空間,迸發出各種屬於自己的思考綫條。

觀影前受到大量聲音影響,以爲這是部敍事綫條極度散亂的電影。

但實際上,該電影的敍事雖較爲飄逸,我們不能簡單稱之爲倒敍或是順敍,但故事的綫條仍較爲單一,只要不推敲細節,理解故事完全不成問題。

事實上,在第一次觀影中,你亦沒有必要花很多精力在琢磨故事細節上,相反,只要你把握住了故事,你便可以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被導演製造出的影像和聲音感染。

你會不自覺被這些感性感官影響,從而激發出内心潛在的思考。

這類電影,可以被稱之爲感官電影。

電影關於尋找,對真理的尋找。

雖然導演是天主教徒,而電影的開篇亦是引用了《約伯記》中的一句話,但我想,這並非一部關於天主教的宗教電影。

電影中作爲分節出現的那團無法言表如幻如電的光,以及戲中大量出現的太陽鏡頭,都並非單一地表示上帝或者耶穌,而是象徵了這個大世界這個宇宙的一個未知真理。

一個需要被尋找的真理。

而攝影中大量運用的如風般急速推鏡頭,亦是追尋這個過程的象徵。

真理的尋找,這本是件極度朦朧極難觸摸的東西,而感官的強烈感受迸發出的個人内心思考,亦並非說要做到便能做到。

但本片最出彩之處,便是使有效地通過神乎其技的剪輯敍事編排,把這種尋找真理之光的主題展現給觀衆,並成功把觀衆帶入一個導演設置的思考空間。

故事一開始便敍述了死亡,然後迅速跳到數十年后,當年的小童現在長大成人,離開壓抑的城市到大自然進行一種屬於他自己的尋找。

此時,電影開始出現了很多看上去與電影故事完全無關的鏡頭:宇宙誕生、火山爆發、生命出現。

這是一系列華麗的鏡頭是電影極爲重要的鏡頭,正是這些鏡頭,把觀衆引進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空間,但若非此前的剪接編排,在你腦海中种入了思考的種子,這些鏡頭便會變得突兀無比。

無論你對生命是否敏感,你看到死亡后,必定會想,生命爲何這麽脆弱。

無論你對存在是否敏感,看到壓抑的城市和廣闊的自然,你必定會感嘆世界的廣闊。

正是由於這些鋪墊,讓你看到之後那系列看似與電影無關的鏡頭后,才能不僅僅停止在驚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神奇,而是會開始深入地對這個世界進行的廣闊思考。

我從哪裏來?

我是誰?

我去往哪裏?

此後,你的思考已被激發,再看回主角童年時的故事,每一件小事,都能把你帶進了各種自己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甚至仍未經歷的追尋思考過程。

電影可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關於電影最後廣闊城市鏡頭的意義等亮點在此亦不贅述,對於這種電影,只看一次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電影的初體驗,下等好電影,會滿足你的感官刺激;中等好電影,讓你找到你内心的共鳴;上等好電影,激發你最深沉的内在思考。

我相信《生命之樹》會是你的上等好電影。

 2 ) 《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包罗万象(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http://qfmeng.blogcn.com/10176.html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2011)今年很有名的电影,获得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通过一个男人的回忆讲述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成长过程。

本片没有太具体的情节,用画面与简单的对白描绘出男主角的出生、成长,以及与母亲、父亲的关系,还有家庭的变故——兄弟之死——给父母带来的伤痛。

此外,片中还插入了很多抽象的画面,如宇宙、海洋、恐龙时代的场景等等。

以上就是电影全部内容。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电影,至少在我的眼中是如此的。

对于本片,我可以很坦白的讲,我没有看懂,不过我也不打算看懂。

因为电影没有情节的故事、绚丽而抽象的画面、晃动的镜头,以及晦涩的旁白,都使得本片超过了我的理解能力。

本片这样的电影,已经超越了常人所欣赏的“电影”,它是了导演Terrence Malick自我陶醉的产物。

总之,这部电影不是给常人观看的,我没有必要消耗精力去理解一部非常自我的电影。

换句话说,《第七封印》、《假面》之类的电影还有思考的价值,因为它们至少还有情节。

本片就算了吧,我没有那么高的审美能力!

当然,对于本片我还是有些感受的,即本片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电影。

电影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描绘了生命的诞生、成长,家庭的亲情,母爱与父爱的体现以及它们的不同,罪恶的产生以及救赎,痛苦、欢乐、悲伤、迷茫等等等。

这些都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理解到的,此外电影肯定还有我很多理解不到之处。

总之,说这是一部具有哲学意味且包含一切的电影是没错的。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电影。

Terrence Malick果然是一位哲学导演。

电影的拍摄方式是本片最让我接受不了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它晃来晃去的画面。

本片如果只是抽象的画面我还可以理解,可是没有必要画面这么晃吧!

左右摇摆、上下窜动的镜头看得我都有些恶心了,有没有搞错!

我是怎么也想不明白Terrence Malick为什么这样拍摄。

在我来看,这完全是Terrence Malick在卖弄技巧,普通的画面非要拍得不正常!

难道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Terrence Malick的与众不同?

本片演员表演都比较真实。

Brad Pitt扮演的严父、Jessica Chastain扮演的慈母、Sean Penn扮演的儿子都很投入,全都与角色融为一体。

看来Terrence Malick调教演员还是有一手的。

此外,Jessica Chastain要额外提一下,她堪称2011年的年度劳模——她拍摄了多部优秀的电影。

而且,她的演技精湛,最明显的是她在本片中的角色与《帮助》中的白人女判若两人,很难相信是同一个人扮演的。

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我欣赏不了的电影,也可以说是史上最难懂得电影。

Stanley Kubrick、Ingmar Bergman的电影与本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太容易看懂了!

如此深奥的电影,还是留给喜欢的人欣赏吧。

Jessica ChastainJessica Chastain序列:0708The.Tree.of.Life.2011.BluRay.1080p.x264.DTS.MySilu2012-02-03

 3 ) 《创世纪·汉堡篇》

起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赵忠祥老师的幽灵运行在屏幕上用浑厚的男中音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将光暗分开称光为电,暗为影创造电影,这是第一天。

第二天,创造可口可乐第三天,创造汉堡包第四天,创造国家地理杂志。

第五天,开拍《生命之树》阿泰导演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

一条人间线索,一条宇宙线索,将世界创造与生命成长这种宏观与微观的过程相互融和,回归电影本质的视听语言。

关于世界的真相,关于生命的追溯,关于自我意识的起源,关于信仰的启迪,关于博爱,用一片片五彩缤纷又奇形怪状的拼图,拼出这世间的圣洁与美好,犹如沐浴圣光,单纯用右脑感受这生命的礼赞,哲学化的思考,神秘自然主义,探索我们苦苦追寻的那个问题:在浩瀚的宏观宇宙里,个体如何面对生命的茫然和怀疑。

揭示整整一代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迷惘困顿幻灭,最后回归艾略特式空心人寻找世界尽头精神荒原,达到塔二高度的伟大现代史诗意识流诗电影但宏观创世纪与微观人生路之间如何衔接,这需要一根像酷不理客《2001太空漫游》里 ‘万年一掷’玄妙好用赖以升华的狗骨头。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上帝。

这时候,上帝脑海里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想不出这么一根升华好用的狗骨头。

第六天,没白天,没黑夜,导演痛饮可乐打开杂志纸包着的汉堡,从中得到启示,将国家地理杂志卷成狗骨头向空中一掷。

第七天,导演创造出‘美式创世纪史诗汉堡包’将一个‘创世纪奇观博览’圆面包分为上下,中间夹入‘微观人生成长路’大块鸡腿肉和‘现代人回归荒原’爽口小黄瓜涂抹上‘传统美式家庭沙拉酱’导演搓搓双手,事就这样成了。

简单方便营养丰富快捷、时尚美味健康普及大众,导演看着是好的导演说要有懂它们的人于是自取肋骨创造出一个美国观众,眼角泛着泪花,扑向银幕大叫道:我看懂了!

我看懂了!

上帝满意的笑了。

超级嫩滑多汁板烧喷香大块鸡腿肉爽口小黄瓜秘制酱料芝麻面包松软长型美式全新创世纪双层超值史诗汉堡包,每个只售9块9哦亲最后,像艾略特《空心人》一样:电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砰的一声巨响,而是在观众餍足快餐后“呃”的一声饱嗝中结束

 4 ) 卡巴拉,有一棵逆生的树

对于这样一个片子,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吧,不需要逻辑,不需要顺序你有一组神奇俄罗斯套娃,他的名字叫做奇迹(混沌理论偶然事件什么的最讨厌了),最大的名叫宇宙,宇宙里装着地球,地球里装着生命,生命里装着人,人里装着爸爸和妈妈,打开妈妈的子宫,里面装着“我”,很特别的是,如果你要打开这个最小的“我”,你会发现,嘭!

里面装着宇宙曾经看过一组图片,将你的视野放大再放大,放大到宇宙的极限,将你的视野缩小再缩小,缩小到细胞中的粒子,最后得到了两幅完全一样的图画你文艺吗?

你喜欢歌德(妈妈的形象好浮士德啊)吗?

你喜欢塞林格吗?

你喜欢古典音乐吗?

你喜欢漂亮的画面吗?

你有信仰吗?

你热爱生命吗?

你曾经思考或者质疑自己的存在吗?

喜欢,那就好,虽然你不信上帝,你也没有兄弟,他还是不会成为一部一星片了。

你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马勒的第一交响曲?

听到了莫扎特的K545?

听到了勃拉姆斯四?

听到了巴赫的D小调托克塔与赋格?

听到了沃尔塔瓦河?

听到了库普林的在神秘之壅?

听到了Zbigniew的Lacrimosa?嗯,有一点感动吧?

有一棵逆生的树,他叫卡巴拉,也叫“方向”,他就是宇宙,他也是生命,他还是我们生活的轨迹。

我们出生在顶端,一个叫做王冠的球里,然后慢慢的往下走,直到走到最下端一个叫做王国的球里,连接这十个球的每条路,每个门,都有魔鬼和天使在把守,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每次踏出新的一步,你都需要抵抗魔鬼的诱惑,还要变得比一个天使更强大,只不过,我们的选择,决定了谁是魔鬼,谁是天使。

犹太教觉得给大多数小笨孩找个人来作上帝,他们才会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们有一个符号,叫做十字架。

而为少数聪明小孩准备的犹太密教,却告诉大家,其实上帝不是拟人化的,上帝甚至不是一道光,他们也有一个符号,叫做卡巴拉-生命之树。

有一个妈妈,叫宇宙,他孕育了万物,选择妈妈的路,你会变得柔弱而善良,他教导我们要克服欲望,要一心向善,有一个爸爸,叫社会,他怀抱每个人,选择了爸爸的路,你会变得坚强而冷血,他教导我们成功就是踩着同类的尸体攀上顶峰,要追求成功。

你的一生也许是辉煌成功的一生,也许是纯洁善良的一生,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就是我们一生的轨迹。

其实片子前后呼应的很好,各种符号化得比喻用的也很好,他给我们画了这棵树,画了细胞,也画了宇宙,画了从光明到黑暗的行动,也画了从黑暗到光明的选择,有太阳,就有日食,有日食,就还能再见到太阳。

事物和真理本身就不能以对错的简单二分,有的,只是人的选择。

连向日葵都看见了那上帝,你还没看见吗?

上帝存在吗?

不存在吗?

你看见了吗?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你相信的就存在吗?

但是,对不起,我信仰科技,信仰学习,信仰科学就是信仰人的力量,虽然一个人之所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短短的一个世纪,人类的历史之所以生命不过是渺小的一个瞬间,生命之所以宇宙不过是一个微弱的呼吸,但是我做出选择,我不再质疑自己的存在,我信仰自己的渺小力量。

或许我选择了爸爸的路,但我没有忘记妈妈,我的目光始终看着妈妈,现在我还太年轻,总有有一天,我会回头奔向妈妈的怀抱。

 5 ) 为你解读生命之树

很多中国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一头雾水,不知道导演在讲什么。

看了不少影评,写的和电影一样晦涩难懂。

其实要解读这部电影,首先要了解基督信仰。

(1)影片的开头是一个家庭面对苦难提出的问题——上帝你为何要这样做?

这也是世人常常问上帝的一个问题。

然后导演用一段自然景观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就是:“上帝的主权”。

你所信的是一位有能力创造世界,创造宇宙万物,创造生命的神,所以你不必怀疑,他的作为一定是正确的。

其实这一段和圣经中约伯记所讲的是一样的,约伯平白无故遭遇了苦难,他也很痛苦,于是问上帝同样的问题,上帝却用河马与鳄鱼回答他(影片中也出现了这两个玩具,记得吗?

),这两只动物,人尚且不能测透,所以你只管相信上帝的主权吧,他是不会做错事的,于是约伯得到了安慰。

(2)影片第二段通过大儿子的视角来讲述,开始大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讨厌,上帝你为什么不把他给除掉?

后来一直演他们的家庭生活,讲来讲去,最后大儿子发现了——自己最讨厌父亲,可是三个兄弟中自己却最像父亲。

他说:“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

”(这句话影片中文翻译的不对)这句话其实就是对第二部分的一个总结。

讲了半天的家庭生活,其实让大儿子发现,原来自己和父亲一样,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罪人。

在他反思自己的同时,他也看到了父亲的悔改。

(工厂关门那一段)(3)结局部分,大儿子长大了,他的思绪飘来飘去,最后他走过一扇窄门,来到了海边。

(这个含有象征意义,以下是我个人观点:1.圣经上说进天国,要走窄门,当然原意是指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拯救,这个真理是“窄”的。

影片中大儿子穿过窄门,象征着他来到了天堂或者类似天堂的地方。

2.在电影中,海边一般都被用来描写天堂或者类似天堂的地方,比如《天使之城》)在天堂里,大儿子见到了父亲、母亲还有弟弟们。

彼此释怀,彼此拥抱。

上帝赐给信他的人“永生”的礼物,应许他们将来会在天堂永远享受与上帝同在的欢乐。

在“永生”的面前,一切的疑问,困惑,抱怨,从前的过犯,都找到了出路,找到了答案。

这部影片中包含着很强烈的基督信仰的感情,摄影很美。

不过对中国的观众而言,确实不容易理解。

圣经中有一切人生问题的答案,神的话语赐给人生命的答案,而耶稣基督的救恩赐给人新的生命,盼望大家来认识这位全能的上帝。

 6 ) 生命的恩典

生命之樹是一部很奇特的電影,他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但他又是十分私人的。

原劇本Q帶有馬利克半自傳性質,導演用自己的情感完成了這部史詩。

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場「橘光」,電影伊始,橘光緩緩出現,帶我們走進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

二兒子的意外死亡讓這個家庭的成員們都痛苦不堪。

陰影籠罩在這個家庭之上。

直至成年後的大兒子,在一日清晨,點起一個蠟燭,神情凝重,若有所思。

然後是他茫然地徘徊於林立的高樓,辦公室。

濤聲響起。

在這段導演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迷失,他們不知該如何面對,如何在世界上生活下去,母親痛苦地嘶喊著,父親的壓抑和大兒子長大後如行尸走肉般的徘徊。

母親信奉愛與恩典。

[The Way of Grace] 她教育三個孩子用愛來完成一生。

從大兒子的回憶中,母親總是沐浴這陽光,光腳行於草地上,和噴水器曼舞。

她和三個孩子嬉戲打鬧,用她的愛來教會孩子愛。

父親認為生命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

[The Way of Nature] 世界是險惡的,人活著不能善良,否則就會暴露自己於危險之中。

他再三警告孩子不能跨越鄰居家的草地,他在車上告訴兒子們商人的陰險於自己的應對。

在回憶中關於父親的片段都是嚴肅的。

父親強制兒子學琴,父親聽古典音樂,不讓兒子在飯桌上發出聲響,甚至因為大兒子關門聲音太響就懲罰他反覆關門30邊。

大兒子在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下動搖著,他听取母亲的教育,但又觉得母亲过于软弱,他反抗父亲,但到头来他又是最像父亲的一个。

电影到4分之一后急转直下,退到了宇宙起源之前。

从大爆炸开始,配合宏伟又诡橘的音乐,缓缓地讲述宇宙的发展直到生命的形成。

这段画面美到了极点,爆炸的奇观,宇宙的浩淼,海底沉沉的吾咽,到细胞形成,水母优雅地游动,恐龙出现,甚至在恐龙之间第一次出现了爱的怜悯,生命形成后,文明也逐渐形成了。

这段既可以看成是对生命的追述,也可以看成是人的思考。

生存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将如何走下去?

接着影片又到了最初五口之家的形成。

孩子们一个个出生,接受洗礼,在玩乐下消费同年。

这段十分意識流地回憶了幾個絕美的永恆片段。

代表愛的母親撫摸飛到指尖的蝴蝶,給被即將送往監獄的囚犯飲水。

在孩子們眼裡她就是天使。

而父親,則是家庭深沈的陰暗的一面,在與孩子們間的裂縫一點點加深後,一次兒子在飯桌上的反抗使家庭潛藏已久的問題點燃。

孩子們遭到懲罰,母親與父親爭執。

每一個人在這次危機中都動搖了自己原本堅持的信仰。

特別是大兒子,他逐漸放棄自己對父親的成見,在菜園幫忙父親時的交流中,父親與兒子漸漸柔軟下來。

這一部分出現許多有趣又感人的片段:大兒子先是讓二兒子伸手碰燈座,二兒子猶豫不決,最終碰到了燈座,沒有通電。

二兒子說「我敢於伸手是因為我信任你」。

然而此後大兒子又變本加厲讓二兒子伸手碰槍口,一劑空炮後受了驚嚇的二兒子對長子的信任破碎了,大兒子最後用父親的方法,讓二兒子打自己,想通過這種「報復」來重歸於好,然而二兒子卻是以母親的仁慈於愛寬恕了大兒子。

在這些片段里無不蘊涵導演的哲思。

一束光,一片微塵,一棵草,一片葉,都述說著生命與愛的奇觀。

在成年後長子的呢喃中,他跨越岩石,荒地,門框,追尋曾經的自己,曾經的父母,曾經的兄弟,跪倒在海邊,伴隨身邊徘徊的每一個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他似乎發現了生命的意義:愛,是賴以生存的前提;恩典,是生命延續的力量。

神永駐與生命的每一個細節。

在黑暗中的一小束橘色的暖光中,影片結束。

生命還在繼續。

生命樹帶有很強烈的宗教意味,就像馬利克的前幾部作品一樣,他將宗教觀念融入到這部電影中。

讓它看起來神秘又大氣。

每一個鏡頭調度,用光都恰到好處。

演員們皮膚表面的細毛,毛孔在攝影機前都還原得真實美麗。

剪輯流暢,配樂經典。

除了結尾略顯拖沓而過於直接外,生命之樹堪稱完美。

 7 ) 重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黑暗中一团红光涌动,似乎象征着一股原初的能量。

生命之树,它的根基在哪里,它的枝丫又伸往何处?

当我试图追问这些问题时,却发现马力克根本无意解答,而只是展现一个家庭的生活碎片。

在三年前初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多喜欢马力克的影像风格,和大部分观众一样,认为它形式浮华内容空洞。

如今看来,真是这样吗?

空洞意味着没有细节,而这部电影恰恰全是细节。

风的形状、草地的质感、阳光的气味,一切感官都被打开了,我们进入了镜头下的“新世界”,马力克的诗性世界。

当时的我太过傲慢,不肯去聆听、去寻找,马力克的镜头是在教导我们要珍视一草一木,一切寻常之物中皆蕴含奇迹,它们都是神圣的恩典。

如果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美感到习以为常,便能更加清楚地领悟到它想表达的意涵。

电影中有一些和《通往仙境》相似的镜头,草地上的牛群、风吹窗帘,还有将白布蒙在脸上。

电影中有很多白色,比如分娩的场景,无比纯净。

和传统的叙事性作品相反,马力克的电影一直在抒情,这种泛滥的不节制的抒情也许会让人觉得不适,但如果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姿态,就会认识到一种别样的美丽。

碎片化的镜头、不连贯的动作和流畅的运镜制造出诗一般的语言——一些人将之诟病为mv,完全是谬误,根本区别在于速率——或许可以说它像是一部只有转场镜头的电影,和梅卡斯一样,马力克汲取生命中这些琐碎的空白,但他的镜头不是记录者的眼睛,而是在空间中自由地运动,像一只蝴蝶来回穿梭。

“Life goes on.”片中如是说,这恰巧也与梅卡斯电影里的台词不谋而合。

马力克在采用低机位拍摄时,让镜头仰视树木、楼宇、人物,但并不显得他们高大。

他们和他们所处的空间融为一体,天空高远,万物和谐。

即便在一些广角畸变的镜头里,世界似乎显得灰暗一些,带有几分表现主义色彩,但镜头丰富的运动很快提醒我们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

好与坏、人与物交织在一起,镜头同等地对待这一切。

全片最美到令人屏息的一个镜头是,一群飞鸟在空中如丝绸般回旋飞舞,之后电影进入了一段纯粹意识流的描写,这段自然纪录片式的画面带领我们遨游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甚至返回到恐龙时代,可以说是全片最美的段落。

和《2001太空漫游》类似,在这段末尾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从这开始(四十多分钟)影片才进入正常叙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影片聚焦一个普通的家庭,集中表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

电影从他弟弟的出生讲起,我们知道,这是开头部分西恩·潘饰演的角色的童年场景,他的弟弟在十九岁时死去,但这似乎丝毫没有给记忆中的场景蒙上阴影。

马力克的电影犹如幽暗中投来的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眼前的世界。

孩子的奔跑、嬉闹构成了影像的全部,母亲也散发出她的光辉,使我们感受到温暖,似乎是对我们记忆之初的场景的补偿。

当孩子稍大一点以后,父亲的形象开始凸显,而母亲沉默不语。

这是一个骄傲且严厉的父亲,我们对他的印象始于一场餐桌戏,他几乎是以军人的标准要求他的孩子。

他教导孩子不要善良、追求完美,将自己的希望与遗憾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从电影里我们也知道这是源于他父亲的软弱给他的教训)。

他因为自己的儿子在吃饭时说话而大发雷霆,将他拎出门外,他把这怪罪到妻子身上:“你让我的孩子违抗我。

”在电影后半段,我们还能看到一个邻居家里吵架的场景,那个父亲大声嚷嚷“这是我的房子”,这些场景都让我联想到童年时父亲生气时四处摔东西的情形。

我的父亲和电影里的父亲性格有点像,用片中的话来说,“他是在嫉妒他的孩子”,“他让人们与他为敌”,但他们也有好的一面。

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景深镜头里,母亲站在窗边,父亲在外边叉腰背对着她——此时孩子们在和他的小舅子玩闹,这一刻,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是愤怒还是自责,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他的骄傲让他在此刻选择保持沉默,这个场景拍得很动人。

在母亲那里,我们体会到纯粹的爱意。

她说:“孩子出生后,我的生活才真正开始。

”当父亲出门出差后,影片进入了最自由的段落。

旁白念诵道:爱每一个人,每一片叶子,每一缕光。

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奔跑,白日悠长。

这多少让人回忆起那样一种感觉,在孩童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可以任意挥霍。

紧接着,暴雨来临了。

雨后,大人们聚在一起愁眉不展,而孩子们照样肆无忌惮地玩耍。

雨后的草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死鱼、蜥蜴、蜗牛,他们发现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

就这样,孩子逐渐融入了他的伙伴中,和父母有了间隙,甚至为了“报复”他的母亲,将她的裙子扔进河里。

我们看到,父亲缺席时,哥哥继承了父亲的那一面,欺负自己的弟弟、确立自己的权威、和母亲叛逆。

我们发现,他实际上是患上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症,不自信、害怕失败、厌恶周遭的一切。

当他的父亲终于回来后,他对他说:“你想杀了我。

”他大喊道“她只爱我一个”,就像小时候和弟弟争抢玩具一样,他争夺的始终是母爱。

在他生气地破门而出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他又跑回来拽住门把它轻轻关上,因为他的父亲曾教育他这样做。

于是我们知道,这不过是两个太过相像的人同时讨厌自己罢了。

他对父亲说:“我更像你。

”他们决定送他去很远的地方读书,临行前父亲对他说:“你拯救了我,你是我的自由。

”在临近结尾的一幕,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父亲蹲在菜地里,他的孩子慢慢从他背后靠近他,二人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消散,非常朴实而又动人的一幕。

“跟着我,直到时间的尽头。

”影片最终以一段超现实场景结尾,不同时空的人物齐聚于此——没有安哲或库斯图里卡的宿命悲凉,这里只有温暖——已是中年的孩子站在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身旁,还有小时候的弟弟,所有人都是神的孩子。

在炫目的白光中,我们仿佛也接受到了神启:生命之树没有答案,只有体验、追寻、感受,生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去爱。

 8 ) 坦诚与矫情的界线

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电影《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是部非常有趣的作品。

说它有趣,并不是讲这电影具有喜剧元素,而是它很难让人用一个简单的标杆来评判。

这部长达139分钟,夹杂了宇宙诞生、恐龙、德州小镇的五口之家以及有关生命尽头之猜想等丰富内容的电影既有让人叫绝的叙事手法,又有惨不忍睹的造作片段;有些部分应该打五星,有些地方却连一星都嫌多。

综合考虑我给了居中的三星,但这其实并不代表一个公平的评价——无论如何《生命之树》都不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正如它所包含的博大题材一样,其观感也跨越标杆的两极,平均值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相对客观的标杆也并不是没有。

不管从主题还是表现手法上来说,《生命之树》都与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的《永恒和一日》(Mia aioniotita kai mia mera)有一脉相承之感。

两部电影都在一个以上的时空中穿梭跳跃,都采取了诗歌的表现手法,都对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进行了最高的严肃思考。

不同的是安哲的作品朴素无华,情感自平实的细节中喷涌而出;马力克则有些拿捏不稳,更像是实验电影的视觉语言探索,有成功之处,也有惨败的层面。

成功之处主要集中于对五口之家成长过程的描述上,这部分的剪切异常流畅,诗意跳跃的大量运用使叙事本身完全退居次位,每个画面所突出的都是回忆中的细枝末节。

这样的意识流拼接手法完全吻合回忆的细节突出化特性,而视觉的跳跃则凸现了画面的瞬间美感,大量的小留白又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积极度。

三兄弟的成长、老大杰克对父亲的复杂感情和父母关系的动态发展都充满了清新的质感,这一部分拍摄得真挚感人,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我认为影片最大的成功还是将一个微观的家庭世界与宇宙这个最大的宏观世界交织一体的尝试,其中父与子的矛盾与贯穿首尾的人与神的对话是相互呼应的,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对称美。

至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交织手法,马力克的视角则极令人出乎意料。

他用了近半个小时的篇幅展现哈勃望远镜所观测到的美丽星云、恒星、火山爆发、海潮、生命的诞生,甚至还安排了一个神秘又有点幽默的恐龙片段。

而这一切完全脱离主体叙事线的“题外话”并不靠穿插在叙事过程中来作为叙事的补充,而是自成一体,在叙事尚未展开观众还不明就已的情况下便扑面而来,造成视觉与心理感受上的双重错愕。

对观众来说,这样的安排究竟是对情感的提升还是令人讨厌的干扰,恐怕一个人就有一种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大胆的尝试是新颖而具开创性的,它毫无疑问地把不同维度的世界明确无误地连接到了一起,与梦呓式的画外音一起硬性推出了“生命意义”这个宏大的主题。

如果马力克对电影语言形式的开发控制在这个只略微强硬的度上,那么《生命之树》也许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但很可惜,含蓄并非导演马力克的长处。

他一次又一次地切入种种绚烂的意向画面,各种视觉比喻、表征,画外音旁白层出不穷,而在一系列的信息轰炸之后还不肯收手,一定要让成年的杰克在意识空间上与童年的自己、与父母兄弟再次重逢。

重逢也便罢了,还一定要通过海涛、山谷、门、星空、阳光下的舞蹈等一次再次多次点名主旨,甚至一定要说出“爱”的结论来盖棺定论,一定要留下成年杰克的微笑作为圆满的结局。

这一部分中导演的身形简直可说是无处不在,其声音的啰嗦鼓噪不给观众留下任何独立思考的空间,与先前叙事部分的游刃有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比较一下安哲在《永恒和一日》中对诗之语言的运用,会发现诗意的抒发其实并非只有频繁的意向跳跃这一手法。

《永恒和一日》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诗人亚历山大因为要住院,不得已去管家女儿的婚礼上找管家替自己照顾爱犬。

婚礼行进到一半,新娘与新郎正在跳舞,没有语言,没有喝喊喧哗,没有华丽的剪辑,没有意象的插入,也没有画外音或原声乐的煽情,在风声与手风琴的简单音符中,两个人踩着小碎步旋转、凝望、旋转,就构成了一首动人的视觉之诗。

不光这一处片段,《永恒和一日》的整体形式手法都是极朴素的,从头到尾就围绕着亚历山大住院、无家可归的小孩及诗人的记忆这三样事展开。

丰富的是这些简单事件中所包含的细节,是年迈的亚历山大思想的维度,这些细节与回忆交织跳跃,共同构成了一种情感上的乡愁,换句话说,这种对生命与死亡归属之意义的探寻并非单向的,并不是人对上苍的询问那么简单;除了对未知的困惑,更多的是对人类已知的反思,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对精神碰撞的无限欢欣,是灵魂在生命边缘的惆怅徘徊。

而诗,就产生在这样的徘徊中,产生在痛苦与欲望的交融与对抗中。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诗意,它不为语言形式所囿,惟其朴素才越发可贵。

相对的,《生命之树》所表达的则更是形式上的诗意——意象的重复堆叠、眼花缭乱的剪切、繁杂丰富的视觉元素;而作为支撑这一切的内容之核,关于生命意义的询问,则因细节的单向集中而相对薄弱,尤其结尾的直白说教更是落于巢臼。

我想这便是大多数人判断坦诚与矫情的界线吧。

电影形式的突破固然重要,但形式说到底终须要与思想的深度相吻合。

若非如此,便也怪不得观众不给面子,哪怕金棕榈也没办法说服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笑声。

 9 ) 《生命之树》:以光影之诗大问生命

万物所在宏观世界与人内心的微观世界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是并列共存的,《生命之树》是一部通过万物之生与内心倾诉所延伸的细部纹理来描述两种世界的梦呓之诗,泰伦斯•马力克用最唯美琐碎的向阳镜头去询问生命之意义这一终极问题,脱离了传统的叙事模式,《生命之树》插上了诗的翅膀,它飞的太高太远,让脚踏泥土的人仰望不到轨迹,但是似有似无的,它留下了些东西。

《生命之树》博大无边的主题较难存活于传统叙事之中的,正如电影所呈现的那样,终极问题还是用诗歌去表达比较好,表达的清不清楚永远不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不论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塔可夫斯基的《牺牲》或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日》,此类设计拷问生命终极意义的电影,写意是重要于写形,因为永远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触及生命的终极答案,而对于艺术家而言,启迪人去思考是高明于直接给人答案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去思考。

对于《生命之树》这部电影我们很难给予一个衡量标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电影语言和主题内核实验性意味很强,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而泰伦斯马力克对此片的拿捏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电影前半部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描绘生命的形成历程,大爆炸之后的星云、地球初期的岩浆与火山爆发、海的形成与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形成与毁灭,伴着呢喃似的祈祷,这些事关生命终极意义的终极图景构成了影片的前景,而正是这些万物宏观世界部分的引人,使得电影后面关于人内心微观世界的描绘变得更具深意,这些貌似是脱离于叙事的东西其实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表现部分,人有时候过分关注于人类自身而或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角,除了我们细部的微观世界,还有更大更广的存在。

电影对于人类微观世界的描述琐碎而又具有神谕一般的深意,影片中大儿子杰克的孕育和成长便是描述人类内心微观世界的过程,从一开始,影片便设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顺从自然(nature)与服从规矩(grace)的抉择,一者是关于人类的自然本源,第二个是关于人类文明形成之中所产生的道德和社会规则等约束,对于人类来说,这两者矛盾的存在早已不是一时之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着,当然作为个体的选择,我们的选项并不多的由得我们去考虑,影片之中,这个五口之家的发展便是一种微观化的人类世界,孩子一出生,他便开始接触学习人类文明的各种点滴,从道德、国家、宗教、法律、暴力、纪律、服从、死亡、性等等一切,这些或直接描述,或存在于电影隐喻之中,比如电影之中,父亲教儿子如何打斗和防御,这便是自然界之中长对幼的一种经验传授,使之更容易在这个世界存活,这是生命的延续和继承,是生命终极意义的组成部分;再譬如影片40余分钟时父亲对儿子关于花园边界概念的教育,或是母亲夜晚读故事时对“边界”的反复提及,结合配乐“我的祖国”(斯美塔那),这明显是一种关于“国家”概念形成的隐喻。

人类的微观世界之中,各种“细微而庞大”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除此之外,影片之中对付“父亲”与“母亲”的定位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而言,母亲代表大自然,她的爱是无私无边无条件的,而父亲这个角色代表的是纪律和服从,他的爱是有偿的,影片之中关于父亲与母亲的描绘与德国精神分析学派著名人物爱利希弗洛姆的关于个体成长与的父母角色关系的阐述相差无几,个人的心理过程与理解社会的心理过程是相互结合的,而在影片之中,这两种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深入的,这种人类世界细部纹理的描写也是影片所询问“生命终极意义”的一部分,影片整体关于“爱”的解读,是导演关于终极问题解读的重要线索,而全片弥漫的宗教色彩似乎成为了“爱”的载体。

结合泰伦斯马力克自小接受基督的熏陶,这个个人情结化的表达值得商榷,一方面它使得影片气质更加浓郁,一方面它似乎限制了影片的发散性。

把人类微观世界与宇宙宏观世界关联起来使得整部片子博大而深沉,在眼花缭乱的剪辑和梦呓式画外音的作用之下,整片放弃了传统叙事,代以诗性的表达,从电影语言方面来说,《生命之树》开创性不大,但是从整体效果而言它是非常成功的,而对于电影内容尚存在争议,这点争议主要体现在电影关于泰伦斯马力克个人关于“爱”的解答上,西恩潘片尾似有似无的微笑出卖了泰伦斯马力克。

其实《生命之树》这部片子并不难理解,但是它对于每个人口味的“兼容性”是比较差的,争议多的电影一般会更有价值,就像当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时存在争议一样,时间会遗忘一些作品,也会铭记一些作品,而《生命之树》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并不重要。

对于诗电影来说,超越电影记录性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隐喻、象征等只不过是辅助叙事的手段而已,而现代电影对于诗电影的涉及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生命之树》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它却很好的继承了诗电影的一些内核,而之前对于“个人情结”之于《生命之树》的争议在此不过只是无意义的讨论而已,对于诗人而言,限制住了自己的情感,怎么能写出好的诗呢?

 10 ) 天人感通、终极关怀――《生命树》

起初,创世。

有光有暗,水有上下,有海有地,造男造女,乐园里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前者带来永恒的生命,后者带来道德与罪恶的知识;前者是神的恩典(Grace),后者是人的本性(Nature)――只不过有时罪恶的声音,盖过了良心的脆弱呢喃……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生命树》(Tree of Life,2011)是当代的经典电影,老实说,最近几年我已看了不少新片佳作,能够比它更好的,恕我一时三刻想不到。

《生命树》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如果说是为影片带来荣誉,不如说是影片获奖为康城影展增光。

要赞赏《生命树》,不难;要探讨它为甚么好(我所认识的影评人都在讨论中),至少是需要从神学、哲学、音乐、电影研究多个角度评赏,有一定难度,但也有说不尽的话题性。

《生命树》深奥吗?

也许吧,因为影片并不单讲剧情,而是以动人的影像、对上帝的轻声说话、长长的回忆段落,再加上超乎现实的情节,直接打入观众灵魂的窗口。

那象征上帝的神秘火光不时出现,上帝在哪?

在火光中?

在火光背后?

在另一个世界?

无处不在?

无言也无话。

而其实,片初引述的《約伯记》文句,正是上帝在旋风中对人的诘问――「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如果要说情节,《生命树》是由从军的弟弟死亡开始,Jack(Sean Penn饰演)的一家就面对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透过一个惊人的Flashback(回到创世之初!

),再聚焦于O’Brien一家,我们看到父亲(Brad Pitt饰演)的控制欲、狂暴、自我中心,以及母亲的爱心、美善与简单,Jack就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下成长,他产生恐惧,也感受到爱与接纳;他不得不服从,也心生反叛;他有快乐的时刻,也感到内心的丑恶在慢慢滋长(说谎、破坏、欲望、滥用了弟弟对自己的单纯信任……)。

Jack长大成人,从乡镇到了城市,他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工作,成为一个建筑师,不错――上帝的创造之一,是世界;人类的创造之一,是建筑。

影片中的自然世界唤起生机和奥妙,而现代建筑却是精确而冰冷,甚至令人从自然世界中区隔分开,现代人从传统、自然和家庭中走出来,好像得到更大的独立自由,但Jack却感到人心难测与人的迷失,他与别人也好像甚少沟通了。

孤独的他仍受到邻家孩子和自己弟弟死亡带来的神义论(Theodicy,正是《約伯记》的核心)问题困扰――为甚么好人要受苦受难呢?

――最终影片给予了终极的回答。

Jack走过(现代人心灵的)荒原,穿越(步向永生的)窄门,来到河岸,和他的家人一起得到永恒的生命。

《生命树》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其中一样是古典音乐,如创世一段用了Zbigniew Preisner写给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给友人的安魂曲》(Requiem for my friend),童年一段用了史密塔纳(Bedřich Smetana)的《我的祖国:摩尔道河》(My Country –The Moldau),永生一段用了白辽士(Hector Berlioz)的《安魂曲》,这三首最为出色,教人印象深刻。

其他还有一直想成为音乐家的父亲弹奏巴哈(J.S. Bach)管风琴作品《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一家人听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第四交响乐》等等,以上多首乐曲中,《我的祖国:摩尔道河》最饶有深意,河流是泰伦斯马力克的常用意象,那代表了生命、洗涤与时间,而在《创世记》中,乐园除了有两种树,还有四道河流;在《启示录》中,圣城中有生命树,也有一道生命水的河。

直至目前,泰伦斯马力克只执导过五部影片――《穷山恶水》(Badlands,1973)、《情来自有方》(又译《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狂林战曲》(The Thin Red Line,1998)、《美丽新世界》(The New World,2005)和《生命树》――可谓作品虽少但成就很高,他的作品大多设定在过去的岁月,节奏比较平缓,喜用画外独白,兼具历史感与反省性。

《情来自有方》的画面像田园风光油画般流丽,对比电影中的杀人事件、虚假婚姻和破坏巨大的一场大火,这些都体现出导演对人类罪恶本性的理解。

泰伦斯马力克蛰伏二十年后拍成的《狂林战曲》,层次大为上升,在更大的战争片幅度中思考人生、人性与正义等问题。

《生命树》在艺术高度方面更上一个层次,而在内涵上则是一部宗教电影,别具神学探索的意味,但我们不必自我囿限于某一特定宗教的眼光(如基督形象在影片不大突出),影片彻彻底底是终极关怀的影像天问,以回忆寻找个人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出路,教人由衷感动,可以媲美苏俄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作品。

《生命树》接续了过去失落纯真的作者命题(对照人被逐出乐园,打开历史,最终需要解脱与拯救),而在影片的结尾,泰伦斯马力克写下了崇高的终曲――上帝的接纳,人类的和解――人应当重回乐园。

这就是永不止息的希望。

[《明报》2011.7.10]

《生命之树》短评

前面过于琐碎,后面境界极其开阔,好的电影需要这样的出口,人生的出口

7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推荐

恐龙用脚踩另一只恐龙 谁来给我解释解释是咋回事!!??

10分钟前
  • 如喵
  • 还行

真不知道這麽部電影能在嘎納得獎。至少可刪掉一半。很沉悶大段的旁白大段的古典配樂大段的自然風景。表達意思不明瞭演員沒份量即便有Pitt。孩子小時候很可愛。

14分钟前
  • vivien
  • 较差

特伦斯马利克 WTF 你太坑爹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你的完美印象.......

17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较差

如果《生命之树》给大卫·芬奇来拍,或许能够成就经典,因为这个调调太合《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风了,而泰伦斯·马力克拍这种人生成长剧情就跟他拍《细细的红线》时一个味道,沉闷到令人晃神,不论战争片还是成长片都一样。

2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真的,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承载不起这份神圣和宏大。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全片基本上就是由装逼做作的独白和华丽空洞的自然景观电脑壁纸幻灯片堆砌起来的各种支离破碎的未剪辑原始素材。看到中段实在忍不住暂停小睡半小时之后才勉强看完。。

26分钟前
  • Don't Panic!
  • 很差

Way of Grace & Way of Nature抗争的故事? 宗教元素过多理解不能.

28分钟前
  • YuRAY
  • 还行

这么文艺的片儿最后居然看出同感了

32分钟前
  • 锦年
  • 推荐

深奥严肃,把它当做纪录片来看就觉得还不错,可是当成电影只能说一般,因为故事性不强。

33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镜头真讲究,也真丰富。。。。

34分钟前
  • yolanta
  • 较差

这部影片也算是另一个层面的神片,太挑人看,喜欢的会喜欢的要死,不爱的会觉得矫揉造作,看不了多久就犯困离场。画面美轮美奂,每一帧都如同细腻的诗词,古典音乐的配乐也十分讨人喜欢。但全片实在是没有什么剧情,不少段落很容易惹人犯困,尤其是前半个小时的“人与自然”,接连有人离场。★★★

38分钟前
  • Q。
  • 还行

极致绝美的影像杰作,无须赘言。

3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这么美的镜头,这么美的画面,怎么不去拍纪录片啊,怎么这么厉害啊弄的人家很想睡觉啊。太浪费了,我还不如去看【家园】呢。

44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两分全给摄影 内容太深奥 我看不懂 其实我以为我在看discovery。。。。

45分钟前
  • 燙傷半邊
  • 较差

娄烨说过,人的生命就像一棵树,爱情是树上的一片叶子,从一片叶子可以看清整棵树。于是娄烨拍的电影只是树上的一片叶子,而马力克却将整棵树给拍了下来。这部电影不单止是马力克对个人的突破,在某些方面,马力克甚至达到了塔可夫斯基的高度...

50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很害怕因为称赞该片而被看作是文艺女青年,可是用镜头和画面描述情绪的变化好厉害,而且还还那么的流畅,一点都不闷。真希望我的生活片段像这样的电影画面。

53分钟前
  • 张未来
  • 推荐

镜头如画 音乐如诗 刚开始有模仿《2011太空漫游》的痕迹,但是有些镜头太多余,少了太空漫游自成一体的顺畅。

57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推荐

很多人说这样的诗意的画面拼在一起变成了混乱,然而导演显然并非沉浸在自我表达之中,他努力给予观众一种自内心的引导,当然,亦有个人喜爱之意在其中

1小时前
  • 已注销的Asuku
  • 推荐

没时间 好好看 ,,,

1小时前
  • 苍之木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