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13小时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13小时:班加西无名英雄(港),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台),13小时,13 Hours

主演:詹姆斯·戴尔,约翰·卡拉辛斯基,马克斯·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萨,巴勃罗·施瑞博尔,大卫·丹曼,马特·莱斯切尔,托比·斯蒂芬斯,艾莉克西娅·芭利尔,弗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危机13小时》剧照

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危机13小时 剧照 NO.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7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8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9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0

《危机13小时》剧情介绍

危机13小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蝴蝶无懈可击天机算复生还能爱多久城市的主宰爱在小红点超人高校对你着迷勇者无畏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大物图书馆员第一季少年名捕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温特沃斯第二季短暂的婚姻与时间独斗造物弄人带我飞带我走会长是女仆特别篇给鲍比·朗的情歌象牙山的好人们金钱至上我为喜剧狂第五季追风者她与谎言毛茸茸的世界我有特殊沟通技巧达尔文游戏

《危机13小时》长篇影评

 1 ) 这次事件为何被称为希拉里邮件门

这次事件为何被称为希拉里邮件门,转一篇文章:Did Hillary’s Email Get Ambassador Stevens Killed?

The last Hillary Clinton email dump includes one that gives away the location of U.S. Ambassador Chris Stevens, who was murdered by terrorists in Benghazi. Is she responsible for his death?The email was sent in 2011 and is one of several State Department emails that went through Clinton’s personal email account and private, non-secure server virtually advertising Stevens’ whereabouts, Breitbart reports. Other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released revealed that Stevens was moving “from Malta to Benghazi,” advised that he and his “team are in the hotel” and disclosed that he had requested “better security at the hotel” and “better security-related coordination.”Stevens died on Sept. 11, 2012, during terrorist attacks on U.S. facilities in Benghazi, more than a year after these emails were sent. But the fact that his whereabouts were exposed in emails in 2011 strongly suggests that his movements and location could have also have crossed through Clinton’s private email server days and even hours before he was killed. We haven’t seen any emails that would confirm that, but remember, Clinton deleted 30,000 of them. The public hasn’t seen them. For all we know, she could be hiding multiple emails that told hackers exactly where Stevens was and when.Clinton’s personal email and private server were far from secure. It was as open and accessible as an office bulletin board. One high-ranking former KGB officer said that “of course” the Russian 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 “got it all,” while former Secretary of Defense Robert Gates has said that he thinks there’s a good chance that Russia, China and Iran hacked Clinton’s email server. That means the terrorists who killed Stevens and three other Americans didn’t need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themselves. They could have received it from another party that simply wanted to stir up trouble for the U.S.Though we know that at least 2,000 of the emails on her home-based server held classified material, the full extent to which Clinton’s email arrangement put national — and personal — security at risk is not fully known. We hope some of the fog will be cleared up by Bryan Pagliano, the staffer who set up the server in the Clintons’ New York home in 2009. The Justice Department has granted Pagliano immunity in its criminal probe into the possible mishandling of classified material.The evidence provided by Pagliano, a political appointee approved by the White House, could severely damage Clinton. It’s safe to say that few if any know more about the set-up than he does. In effect, he knows where the bodies are buried. If he tells investigators where they are who put them there — if he knows that Clinton deleted official State Department emails rather than just personal emails, as she claims, or was ordered to do it himself — then the Clinton camp is in trouble.Actually, it’s been in deep trouble for some time. Hillary would not have survived as a candidate — and maybe even as a free citizen — this long had she not been a Democrat. The media would have pressured her out of the race and demanded prosecution if she were a Republican. But it’s treated her emails much the way it’s treated the Benghazi scandal: Nothing to see here.

 2 ) 用三幕戏来分析电影的结构

前两天GET了一项新技能,就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部影片的三幕戏。

那么《危机十三小时》的三幕戏应该是这样的:1、六个雇佣兵受命保护美国中情局在利比亚的情报站,他们很快就适应了环境,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几项保护任务。

2、美国利比亚大使来班加西开展外交活动,受到了当地武装势力的攻击,情况危急雇佣兵们出发救援,但任务仍旧失败。

3、情报站自身难保,雇佣兵们同当地武装势力激烈交火,伤亡惨重,但最后等到了美国的救援离开了班加西。

书上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电影,对写出优秀的影评有很好的帮助。

真的会这样吗?

我今天试了一试。

搭建骨架应该是一个好编剧的基本素质。

上面的三点就是本片编剧处理这个故事的脉胳,有了骨架剩下的就是在骨架上增添血肉,让它看上去更加丰满。

当然也可以以此去设计人物。

例如,在情报站里增加一个女情报员,如何同她搞好关系并且同她一起出任务来完成第一幕戏主要情节的编排。

危机十三小时由于时间跨度小、故事情节比较单一,推进的节奏还是比较明显的。

只要处理好激战与休战之间的间隔把握,这个故事就基本上就完成了。

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真实和虚构之间来回跳动,可以让人有回到现场的感觉。

总之一部子弹横飞的枪战片只要拍出战斗的质感,想要获得好评应该是不难的。

美国此种类型的影片虽然也是他们主旋律电影,宣扬的价值观自然是他们那一套。

不过,他们往往拍得更真实,有时也会带有对敌人一方的同情。

敌人虽然是可以被射杀的,但也是可以被同情的,他们也有家人、父母,不是活在真空里。

战斗场面更真实,也许是因为美国人都是玩枪的主,他们的导演至少知道轻武器绝对打不过重武器,赤手空拳是绝对打不过有枪的。

身在异国的人们如果没有得到异国盟友的帮助也绝对不可能逃出生天。

电影或电视可以艺术化,但拍得真实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

像危机十三小时里,雇佣兵与当地武装的战损比是极其悬殊的,但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以及人员的训练素质。

这样令人觉得挺信服。

而即使占据了制高点的美国人在遇到使用迫击炮攻击的敌人也是一筹莫展。

打仗从来是因为你设了一个包围圈,占据了制高点就可以抹杀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巨大差距的。

而我们国内拍战争片的导演却往往不懂得这一点。

实在是可笑!

 3 ) 中国人的骄傲

看完后必须感慨下“不经受战争的残酷,就不知道现在的和平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 天朝纵有千般不好万般独cai,可至少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安全安稳的世界,我们不用担心走在路上被流弹误杀,不必害怕恐怖分子的烧杀抢掠,这一刻我是感谢党和政 府的 在这么危机的时刻没有任何武装力量去支援,甚至连华府都没有增派军队去支援,让我不得不赞叹我们大中国:1、2011年利比亚战争一触即发,在这混乱之际只有中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霸气动用了91架中国民航包机,35架包机,12架军机,租用了11艘外国邮轮,5艘国有商船,并且全程由军舰护航,奔赴利比亚撤侨,仅仅用了12天就将35860名中国人安全护送到祖国怀抱。

2、2015年4月也门战乱发生后,中国军队仅用了10天就安全撤出了所有中国公民。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英国等所谓大国,只是告诉自己的国民,国家并无撤侨计划,让他们自己看着办3、同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国救援队伍第一个到达,营救所有被困的中国人4、2016年,新西兰地震,观鲸小镇受灾严重,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被阻断,食物和水都极度匮乏,飞机是唯一的进出方式。

一队英国夫妇一遍遍给英国使馆打电话求助,却无人搭理,让他们更受刺激,就在他们挨饿受冻,焦急联系英国使馆时,旁边的中国游客却迎来了中国使馆派来的直升机,正在有序撤离。

眼看靠英国使馆无望,夫妇俩决定自己租机离开灾区,却得知小镇上所有的直升机都被中国领馆租来撤离中国游客了..... 每一条都让我看得热泪盈眶,也许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含金量不够高但是出门我们不害怕回不了家,这就够了老百姓要求的的不高,平安健康衣食无忧!

 4 ) 危机13小时 不是美国主旋律电影

危机13小时 不是美国主旋律 迈克尔·贝 对于拍摄这种政治题材的影片算是很勇敢的行为,因为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他们美国的对外战争都是正义的,美国对外作战的 那些国家的人民 都是欢迎美国人的。

而迈克尔·贝 敢在电影里用了这么一句台词“利比亚不欢迎我们” 影片周末只入账1900万美元,也说民美国人不想看到他们解放的利比亚人不欢迎他们。

北美票房不高情理之中《危机13小时》还好没有无聊的像《伦敦陷落》那样无耻的歌颂美国对外战阵如何如何正义 美国的对外战争从来不会伤及无辜 如何如何完美等等《危机13小时》至少介绍了 利比亚被美国和北约推翻后 没有迎来美好的春天 只是留下灾难不止的内战 然后美国拍拍手离去。

 5 ) 这就是一篇诚恳的安利

“不知道我的女儿们会怎么想我?

爸爸死在一个对他没有任何意义的国家,一个他本不该在的地方,打一场他不理解的战争···“改编自一段真实但却从未被提及的故事——12年美国大使在班加西遇袭身亡,同时遇袭的还有31名CIA和国会工作人员,6名CIA外包的前军人在合同期外的情况下自愿留下保护他们,与几百名当地反动分子展开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车轮战·····我是不喜欢给要推荐的电影过分吹捧的,大家抱着过高的期望去看总是不好的,但是这部在我心中跟"黑鹰坠落""孤独的幸存者"齐名的军事政治电影,真的是,不能不赞!

四十分钟的前戏就已经能让你握紧手心,跟着的100分钟,是真的让你手离爆米花的100分钟的精彩,枪枪入耳,几段RPG的弹道追踪看得浑身鸡皮,还有一幕幕的震撼,Jack没能阻止队友的尸体被抛下楼而只能立刻背过身去,都是满满的细节,战前的牧人祷告,战后穆斯林女人的哭泣,看得也都是发人深思···不过也有缺点,好几处明明可以用行动暗示的台词很没必要,而且为了凸显主演们的专业而大篇幅丑化其他安保人员显得过于刻意,不过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部值得花时间欣赏的好片···PS:最初本是想来看”Jim”转型笑话的,但Krasinski的表演真的让人惊讶

 6 ) 美国的宣传叙事

只想从美国的文宣角度来谈谈。

片头的旁白把讲了故事的背景:1- 在美法英的轰炸下,利比亚推翻了统治四十余年的独裁者。

自由的利比亚人民总算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旧的系统,我给你打碎了。

)2- 利比亚军阀混战,武器流散民间。

(现在的混乱是利比亚自己的错)3- 全世界的外交使团都已经撤离利比亚,只有美国CIA留了下来,防止武器流入黑市。

(美国不畏危险,在那里继续从事正义的事业)正片里除了传统的美军的英雄主义,团队主义,对家庭的牵绊。

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1- 一个亲民的大使,不畏恐惧,深入民间,想要取得利比亚国民的信任。

然而敌对势力还是残忍的杀死了他。

(美国政府作为一个友好的政府真的被欺负了)2- 一个无畏的利比亚翻译,跟美军并肩战斗。

最后美军撤离之前,他为美军的遭遇道歉。

得到的回应是“your country has to figure this shit out”。

(这里所有的乱象,都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片尾旁白的结论,除了再次纪念美国英雄外,再留下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事件发生后,10万利比亚人悼念了美国大使。

从此利比亚成为一个坠落的国家,成为ISIS的根据地。

”了解利比亚故事的人,看出这个叙事的问题在哪里了吗?

 7 ) 迈克尔·贝最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

电影不错,票房很差,让我很好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美国又一个肮脏的丑闻——班加西事件2016年6月28日,历时近两年,150多名证人被调查,长达800页的调查报告。

事件:2011年,卡扎菲被干掉后,利比亚局势恶化,利比亚的班加西城市的大使馆曾向美国发出过600多次信件,要求增派保安人员的要求,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没有给予任何回复。

2012年9月11日晚(又是911),21:40分,第一次袭击,班加西大使馆遭到武装袭击,大使馆每天28美元雇请的当地保安人员一哄而散,只剩下美国人包括大使在内共8人。

大使史蒂芬斯和情报管理员尚·史密斯及一名保安人员进入使馆内的有非常坚固铁门的紧急避难室,最终结果是大使失踪和尚·史密斯的尸体。

增援小队带领幸存者返回中情局附属基地的途中遭遇埋伏,侥幸逃脱至中情局基地等待救援近8小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掌控遍布全球的美军基地,没有派出援兵,连一架武装无人机都没来。

第二次袭击是凌晨4点左右开始,对距离大使馆1.9公里外的中情局基地进行迫击炮袭击,持续11分钟。

而事实是事发第一时间,使馆方面即向美方的多个机构发出了求救请求。

美方随即调派一架在当地执行任何的非武装无人机前往事发地点。

通过无人机看到事发现场的一切情况。

袭击发生一个多小时后,奥巴马才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

在会上,明知道大使失踪,30多名美国人命悬一线,没有做出立即派兵增援,而是讨论增援妥与不妥,生怕营救行为是否冒犯了美国政府花费巨资扶持的利比亚政府新政权,不是很滑稽搞笑么?

后来揭秘才知道,失踪的大使必须死,这位大使不死,他们的军火交易丑闻就盖不住。

该大使是去调查美国国内克林顿基金会私下偷卖军事基地毒刺导弹给利比亚的证据的,这对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不利,所以这位大使必须死。

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一组兄弟伙自发的增援小队由利比亚首都黎波里花3万美金租了一架喷气机赶来增援。

接着是越来越多的利比亚“恐怖分子”集结攻击,基地无法坚守,整整8小时之后利比亚政府军出现了(早干麻去了?

),将剩下的所有人员撤离基地前往机场,乘租用的私人飞机离开班加西(军机呢?

)。

在政府军出现前,美方被告知大使死在了当地一家医院了,据说大使被发现还有口气,在经历了非人虐待折磨后,悲催死去。

重点细节品一品:安全屋在设计上是要考虑长时间换气的问题,不可能这么简单就被恐怖分子熏死的。

但尚·史密斯是熏死安全屋,保安人员脱险,大使史蒂文斯失踪,约20名美国人和3具尸体从机场撤离班加西时,还没有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而大使是一群利比亚人发现的,他们是从窗户爬进领事馆的,发现大使昏迷不醒,貌似活着,有呼吸。

大约凌晨1点,被送到班加西医疗中心,大夫做了90分钟到心肺复苏术。

据大夫说,大使死于吸入烟雾引起的窒息,没有其它明显的外伤。

至于谁把大使尸体运到机场,说法不一。

医院说是利比亚官员送的;美国官员说他们不知道谁把史蒂文斯送往医院的,然后将尸体运到机场,交给美方。

但从史蒂文斯明显是进医院前的照片看,有遭遇非人虐待折磨痕迹。

所有外交人员都被转移到首都的黎波里,非必要人员都撤离利比亚。

包括美国的利比亚线人的文件以及石油合同等敏感文件仍然无法找回。

袭击发生后,奥巴马下令加强全球所有外交哨所的安全。

美国海军派遣两艘驱逐舰,驱逐舰装备有战斧巡航导弹;一个50人的海军快速应急小组前往利比亚,以"加强安全";宣布联邦调查局(FBI)将调查计划发动袭击的可能性;增加对利比亚的监视,包括使用无人机来"追捕袭击者"。

明白了,迈克尔·贝最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排片。

史蒂文斯大使

 8 )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危机13小时——两个半小时够不够长之真实再现

《危机13小时》没有刻意塑造英雄,没有刻意烘托氛围,甚至没有特别的高潮,也没有完美的结局,它只是默默地展现了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的班加西发生的一个针对美国的示威暴力冲突事件本身,整个事件约十三个小时左右,而真正的无名英雄,只是那六个备用的秘密战士。

刚刚开始的烘托,还是很必要的,真实展现了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埋下一些伏笔,以至后面的温情爆发不至于太突兀。

敌人,设置就有些模糊,有好的人,有坏的人,而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又是那么地模糊。

而对于战争的反思,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反思。

没有严格地指明谁对谁错,而战争的罪恶却一目了然——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

关于两个半小时是不是太长,其实本身不重要——也许导演狠心一点,删减到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也能够成立,只是会牺牲一些侧面的展现。

无论如何,整个影片的节奏,还是很紧凑的。

最最喜欢的,还是纪录片式的真实呈现,而不过多地进行预设的道德判断,这一点来说,本片是难能可贵的!

 9 ) 班加西孤岛

片头是卡扎菲像一条狗一样被从水泥管道里拖出来,一颗子弹结束了他生不如死的逃亡旅程,也结束了利比亚四十几年的独裁统治。

从此以后利比亚人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如果你把街上随时游荡着无数举着AK的武装暴徒,枪战和爆炸就在你身旁发生称为幸福的话,利比亚人民真是幸福到爆。

卡扎菲政府的军火流落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边远地区的局势,利比亚陷入战乱,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势尤其复杂凶险。

而造成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家的中情局在班加西设有一个秘密基地。

这个基地里的美国人们,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要说当地人对美国人是什么态度,首先是这帮高富帅值得打劫一下。

新人杰克抵达班加西,回基地半路就被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兵当街拦住,他和队长罗恩如果怂了,不仅车子,估计连底裤都会被扒走。

其次就是仇恨。

且不说境外渗透进来的恐怖组织,当地人中很多曾经依附卡扎菲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把美国恨得牙痒痒,而一无所有的平民,或许也不乏怀念卡扎菲的统治,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使是施行暴政却强力统一的政权,也好过目前的战火纷飞。

何况路人皆知的是,美国策动联合国军空袭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利比亚人民的福祉,而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利比亚掌握在一个不合作者手里,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听话的统治者上台而已。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当地民兵冲击中情局基地就有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悲壮意味。

很可惜迈克尔贝并没有在这些民兵身上倾注任何关怀,这些面目模糊的大胡子从来都是出现在镜头远端,说着叽里咕噜没人懂的阿拉伯语,指指点点,紧张又愤怒地窥视,在黑夜中冲锋,中弹倒下变作尸体,穿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趴在他们身上哭泣。

你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他们,自然也不会同情他们。

或许是迈克尔贝的美国人身份导致他采用这样的立场,但作为一个想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这样做只会使电影失色。

中情局基地的核心安保力量为一只罗恩带领的6人小队。

这支小队隶属于一家私人安保公司G.R.S,队员皆是前海豹突击队和特种部队成员。

说不好听就是一支雇佣军。

他们和基地纯粹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

所以基地主管鲍勃并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动辄恶语相向。

杰克和鲍勃在路上被困住请求支援时,鲍勃拒绝派出剩下的队员;队员Tanto疲劳的在大使讲话的现场打瞌睡,换来鲍勃的一顿猛烈训斥,他的原话是“你再不专业点,会有10个人来顶替你的位置,你可以回老家做你的安保顾问”。

潜台词是我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只不过为了高额薪水,可不像我是为了国家服务。

公务员发现一个干体力活的竟然收入比他还高,能忍?

每个安保队员来这个离家千里危机四伏的地方的最大诱因当然是钱,杰克的生意如果不失败,他也不会出现在这,影片里都有提及。

所以他们立功无法享受授勋,战死也不会被国葬,他们只需要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其他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能安然无恙回家和亲人团聚就算达成目标。

然后基地旁边的美国临时使馆被袭击的时候安保小队提出营救,基地主管鲍勃就懵逼了。

这帮自私自利的纯粹来淘金的无脑肌肉男竟然这么见义勇为?

他的回答是没授权,不许。

即使他明知这支力量是最快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支能施以援手的队伍。

他的应对是召唤当地合作伙伴-2月17旅。

2月17旅简直比神龙还难召唤,在片尾才出现,一出现还声势特别浩大,老长的车队。

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定要凑齐了人才能出队,人多才能给自己壮胆,不然门都不敢出。

非洲部队战斗就像老式港片里的黑社会群殴,比的是人数,但黑社会流氓至少还有血性,这帮人胆小如鼠,不知忠诚为何物,可能连国家观念都没有,挥舞着ak耀武扬威,像一帮野狗,看见兔子就上去劫掠,看见老虎就望风而逃。

可班加西就是这帮野狗的地盘,安保6人小组个个都是老虎,但他们孤立无援。

每一辆汽车都可能装着炸弹,每一个平民都可能揣着武器,加上言语不通,出了基地就非常恐慌,有随时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的危机感。

6人小组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抗命开始营救行动。

不得不佩服美国士兵的战术素养,总共就6个人,他们还分两个小队分别从前后门突进,这也是对单兵战斗力绝对自信的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错过营救的黄金时间,大使不知所踪。

返回基地,所有人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地很可能是下一个袭击目标。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迈克尔贝最擅长的,贝氏烟火大会,也就是中情局基地攻防战。

如果无视人员死伤的残酷,迈克尔贝拍摄的战争场面非常赏心悦目。

场面是美国人单方面的屠杀。

6个前美国精英战士居高临下,戴着夜视仪将战场一览无余,手中的德国科赫步枪织成死亡弹幕收割着一拨又一拨民兵的生命。

他们或各自为战,或按照指示对某些重要目标,比如装载炸弹的客车和对面高楼的火力点,进行集中火力打击。

一闪一闪的战场火光,映红了一张惊恐的民兵的脸;一颗子弹穿过一辆废弃汽车的车窗,准确击中RPG炮口还对着地面的民兵的脑袋,民兵死前按下扳机,火箭弹射向脚下,炸翻了一群战友。

发起死亡冲锋的利比亚民兵完全对基地形不成威胁,直到他们抬来了重武器——迫击炮。

迈克尔贝玩了一手他在《珍珠港》里玩过的特效。

镜头以固定在一颗迫击炮弹尾部的视角,追踪着它从炮膛里飞出,冲上凉爽的夜空,到达最高点一个猛子扎下来,呼啸着栽向罗恩所在的楼顶。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

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杰克还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这我就看不懂了。

你又不是部队士兵,服从命令被部署到这里的,是你自愿来的好吗??

也许他问的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

他问的是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为什么要在这里,利比亚,非洲。

为什么美国要介入万里之外的一场异国战争,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钱也好,为国家服务也好,要把命丢在这里。

这才是他搞不懂的。

战斗结束,所有人安全撤离至机场。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迈克尔贝又使出煽情绝招。

他给了我好几个美国大兵背光孤独矗立的剪影。

虽然劫后余生,却也心若死灰。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

在悲壮的配乐中,杰克的画外音响起,他说罗恩告诉我,“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10 ) 《危机13小时》:中东的自由与死亡

向非:《危机13小时》:中东的自由与死亡《危机13小时》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副标题《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这是一部以利比亚最近的内战为背景的电影,导演是以擅长拍摄动作和战斗场面的迈克尔·贝。

2000年他导演拍摄了战争大片《珍珠港》,随后他接连导演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

观众都知道他拍摄的战斗场面节奏紧凑,精彩好看,虽然激烈长久的战斗可能都到令观众疲倦而入睡的程度。

很多女观众看他的电影会更会从头睡到尾,只是出现恋爱场面时候醒来看一眼。

而肾上腺素经过大幅波动的男性观众看完他的电影从影院走出,也都会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那也许是肾上腺素和男性荷尔蒙消退的疲劳感。

但可能这就是迈克尔贝想带给观众的真实体验。

就像《珍珠港》里,几个浑身是伤、疲惫不堪的男人互相搀扶似乎定格在画面上,《变形金刚》也是刚刚结束战斗残破不堪遍体鳞伤的几个战斗英雄站在在画面中央。

而这部《危机13小时》几乎是以一样的即视感作为结尾:几个奋战了一晚上的男人拖着残肢断臂,浑身是血,同样疲惫不堪,他们身边是等待启运的几具美国人的尸体,其中有他们是两个战斗中死去的同伴,还有一具是几个月前上任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 Christopher Stevens)。

与《变形金刚》的科幻故事不同,这些事件真实发生在2012年9月11日的利比亚的东部城市班加西,美国驻班加西的领事馆在当日遭到游行示威的人群抗议后,当天晚上又遭到武装袭击,这个有政治理想的美国大使和一名安全人员死亡。

随后这些来路不明的武装分子又对距离大使馆不远处的美中央情报局CIA的秘密据点展开进攻,而这个打仗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讲的这个据点里仅有的6名被委派到这里负责安全守卫的前海豹突击队员与这些数量数不清的进攻者通宵作战的故事,战斗持续了13个小时,直到前来支援的利比亚政府军赶来,护送他们到达机场登上美国派来的飞机。

就在这个事件发生一年前,利比亚“政府军”,还是指卡扎菲上校的部队,而电影开头,就是卡扎菲上校就被人从一段废弃下水道里面拖出来,并很快就被人开枪打死,陈尸街头。

据说卡上校生前的最后一刻还被人捅了菊花,受尽侮辱。

改朝换代在中国叫“变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现在世界有时候“变天”比“变脸”还快,特别是在是那些信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种理论的国家,“人民群众”会很容易选择用武力推翻前朝政权,大多数国家会对被推翻的前国家领导人处以极刑,如果他们跑路不够快不幸被抓住的话。

利比亚的变天发生在2011年,很多对卡上校的40多年的统治不满的武装力量临时联合起来了,这里面也包括了一贯对卡上校不满的西方各国,他们不仅对利比亚的革命拍手称快,还派了军舰航母和飞机为反对派“自由军”提供空中支持,他们设立禁飞区,击落卡上校的政府军方面的任何飞行器。

“自由军”很快发展壮大,控制了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的周围的大部分地区,他们很快就组建了新的联合政府,还是那句话,政治上变天比变脸都快。

所以政府军很快就另有含义了,他们实际上已经已经不是可以随意行事的“自由军”,政府就是要责任有担当讲规矩。

中国那时在利比亚陷入战乱前,出乎国人意料的果断动用海外军事力量,开始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短时间内就从利比亚撤出3万多中国人,这个在过去被国人戏称为土鳖的国家立刻令人刮目相看了。

在2011年的利比亚革命爆发之初,中国的自媒体微博上一片欢呼之声,但很快见到有国际传媒报道“自由军”把俘获的前政府官员从楼上扔下去摔死的报道,也有中国网友和军事记者万里迢迢的远赴利比亚与“自由军”战士照个相,合个影,表示对自由军战士的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虽然这些自由军战士也不是亲戚也不是朋友,也不是信同一种宗教,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其实这给人一种胀红的脸蛋往人家屁股上贴的感觉,大致还是因为他们那时是美国人的朋友。

而矛盾的是,大多数像鲁迅一样斥责中国人奴性强的那部分“清醒的”中国人,总会认为跟着美国人这样的强者总不会有什么错。

而仅仅两年后ISIS伊斯兰国的崛起,美国迫于压力宣布开始打击ISIS的时候,中国网友再也不敢晒与中东“自由军”合影的照片了,他们希望与他们合影的不要刚好是CIA认识的某ISIS或基地组织成员。

现在世界什么都快,翻脸比翻书快,而变天比变脸还快。

当利益的大船都撞了冰山,友谊的小船更是说翻就翻!

但电视上报道了2003年就已经获得自由解放的伊拉克政府军抓获一名中国籍ISIS士兵,这个长着中国脸北京口音的“自由战士”,已经被虐的满脸是血,似乎已经神志不清。

但与ISIS斩首中国人质的视频画面相比,他的这些中国江东父老已经觉得这样已经算很人道了。

跟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不同,ISIS部队是来自全世界各国的雇佣军,他们有拍摄精美的宣传广告,他们有招聘计划,他们有工资有奖金,他们对各国失业青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些打着“反恐精英”游戏长大的孩子,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都成为人人喊打的恐怖分子。

2015年俄罗斯也突然加入打击ISIS的行列了,他们出动轰炸机用普通航弹对ISIS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其实他们最想干掉的是那些在中东参战的那些来自俄罗斯车臣的恐怖分子,让他们死在中东而不是让他们返回俄罗斯,正是俄罗斯的反恐策略的一部分。

不爱这个国家还企图搞乱这个国家的人让他们永远离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初大英帝国就是把这些不受欢迎的海盗、走私贩、抢劫犯、小偷、强奸犯送到了与世隔绝的澳大利亚,只是国王没想到这个海岛太大,大到足以让他们的后代自给自足建立自己的领地和国家了,其实相当于让他们获得了自由。

当监狱比你的世界还大,关进去又何妨呢!

可见,自由与禁锢,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罢了,这取决于你看见的是哪一面。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美国和法国西方国家支持利比亚自由军,是因为卡上校上台就屡次侵犯西方的利益。

利比亚有很大的石油储藏量,卡上校上台成为利比亚统治者之初,就没收了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所有财产,这个没规矩的举动马上就得罪了西方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

法国是很多非洲国家的前宗主国,比美国在利比亚有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帮助自由军推翻卡上校的革命中法国就作了先锋。

而就在一年前,法国总统萨科齐还和卡扎菲进行了互访,当他们亲切的握手时的时候,谁会想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呢!

1988年,两个利比亚人制造了洛克比空难,他们给飞机安装了一个靠感应气压变化而因引爆的炸弹,最后这架泛美航空的747飞机在英国境内的洛克比镇上空爆炸,不仅机上的259人全部死亡,突然掉落的飞机还砸死了小镇上的11个居民。

但卡扎菲上校拒绝将西方调查指向的两个嫌疑人交给西方,引来了联合国理会通过决议对利比亚进行了长期的制裁。

中国人知道利比亚最多也就是通过历史上“沙漠之狐”德国将军隆美尔在利比亚的不俗战绩,隆美尔将军率领他的德军部队和意大利军部队在利比亚的广阔沙漠中,与英国军队作战,与美国军队作战,他在利比亚取得的伟大的胜利,使他很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人类的历史的天空变天比变脸还快,20世纪50年代末,利比亚发现了石油,短期就靠石油成为一个有钱的国家。

而此后在利比亚这片土地上的争斗,都多少与石油有关系了了。

二战结束后还不到70年,利比亚再次成为西方几个国家的战场,只是这次是这些所有的西方国家是联合起来推翻卡扎菲这个利比亚人,他们已经忍受了这个特例独行不守规矩的牛人很多年。

卡扎菲去联合国开会,开会胡言乱语不说,竟然跟他的女保镖们搭帐篷睡在纽约的大街上,这个牛人也没想想这是谁家的地面。

当然卡扎菲的特立独行从国家利益上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大国,国内强势的高压手段又得罪了各种不同种族和信仰的政治力量,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啊,最后除了被人从下水道拉出来,也就没有人再肯拉他一把了。

《危机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说的是杰克、奥兹、提格、利奥、布思、唐托这几个中情局CIA雇佣的临时工,又称安全人员或保镖的故事,他们的工作是平时负责看守大门,必要时候跟中情局的高智商核心成员们一起行动,以假身份给他/她们保驾护航。

跟中情局其他毕业于名校的文雅柔弱高智商的人员不同,他们大多是前特种部队成员,体格强壮,言语粗鲁、满脸胡须,患脸盲症的人不易分清他们几个人的相貌。

这个6人安全小组成员各有各的专长和性格特征。

但CIA这个情报工作站的站长对他们颇不耐烦,经常提醒他们要他们注意自己的临时工身份,不要多嘴和擅自行动。

他们的工作地点在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的附近的一处院落,共有ABCD四座建筑,这是CIA从一个已经逃亡的富商手里租到的房子,CIA在这个秘密地点做着不为人所知的事情。

2012年的班加西还处处留有战火的痕迹,镜头扫过机场和海滩,可见击毁的飞机、坦克、汽车的残骸,残缺的建筑物布满弹孔,到处是持有武器的人,他们都有着警觉和搜索的眼睛。

当地局面还是混乱不堪,各个不同派别“自由军”民兵控制着自己的地盘,连CIA也分不清哪些是亲美的那些是反美的。

利比亚新政府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延伸到这里,治安局面险恶而复杂,这几个保安的工作并不轻松。

而时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的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这样的时刻来到班加西,据说是为了“亲民”,实际上也许是为在班加西的这群CIA人员做掩护。

这位在中东任职许多年的外交官不甘平庸,作为美国政府的代表,他要努力把美国对新利比亚的影响力做到最大最好,他的理念是不仅要做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还要做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位高调的大使的活动确实忙坏了中情局这些临时工,发生袭击的时候,他们刚刚回到自己的驻地,都在与家人通话。

那天又是一个911,历史真实发生在白天的领事馆前抗议示威电影上没有描写,直接就开始说黄昏时分武装分子开始集结,然后直接冲进领事馆,美国雇佣的当地保安人员一哄而散。

这伙来历不明的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随后开始放火,等到这几个中情局临时工不顾站长的反对驰援到领事馆时,领事馆已经火光冲天,连院子里的树都在燃烧。

他们只找到了一个信息技术人员的尸体,并没有找到大使,最后他们终于撤回到他们的据点,然而,这里已经不再安全,武装分子对这里的进攻很快就开始了,这对于这些不知道身在何处的美国人真是漫长又难熬的一夜。

就像美国人自己经常说的,他们有时候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而这次是在正确的时间,他们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

利比亚的革命虽然发生了,但此时的班加西显然还不是美国人的地盘。

《危机13小时》就是说的美国人所遭遇的意外。

之所以是意外,是美国人没想到会在班加西遭遇袭击,袭击美国人的到底是什么人,至今也不太清楚,但一定不是卡扎菲的政府军,他们也许是“自由军”中的一支。

整个问题也同样是片中人的疑问:我们来解放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感激我们?

这其实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班加西事件过去的时间不长,到如今只有不到4年,现在网上还能搜索到当时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可以看到对事件从发生到如今的描述的变化。

从最早的美国官方众口一词的咬定是一部美国网络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起了穆斯林的抗议活动,他们游行、示威、焚烧美国国旗。

美国政府这个说法将责任推到了美国文化人的身上。

后期有分析说美国领事馆是遭到了基地组织有计划的袭击,他们也许就是针对美国的秘密情报机构采取的行动。

利比亚“自由军”据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基地组织在利比亚的分支,他们的领导人是从关塔那摩基地释放出来的基地骨干。

基地组织制造了2001年的911事件,而在卡上校的利比亚,他们也是美国的“敌人的敌人”,是不是朋友很难讲,但至少是一支暂时可以为美国人利用的力量。

美国政坛上的政客像走马灯,里根总统时期,他们就支持了苏联占领下的阿富汗的抵抗组织“圣战者”,他们就是后来的美国的敌人“基地”和“塔利班”的前身。

《查理的战争》这部汤姆·汉克斯和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就是表现了那时候美国参议员查理·威尔森是如果说服美国政府支持阿富汗的圣战者的故事,是他使对“圣战者”们的援助从几百万美元,最后变成了10亿美元。

可以说是美国人成就了本拉登这个头号恐怖份子的人生辉煌。

而在利比亚,也频频可以见到美国政府官员与“自由派”的亲密合作的痕迹,而仅仅过了一年多,更大更有实力的“伊斯兰国”便悄然崛起,这个组织的成员也不乏美国公开支持的利比亚“自由军”。

与老谋深算的中国人相比,美国人大概不太懂“养虎遗患”的道理。

由于政治上变天比变脸还快,由于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这种美国学者亨廷顿定义的“文明的冲突”看来是迟早是要发生的。

而这部电影里拍了却没说的事,就是这些在班加西的美国人都是干什么的?

遭受不幸的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外交人员,但其他的各色男女都是清一色的CIA人员,这个领事馆实际上是个打着外交旗号的CIA情报中心,他们每天忙忙碌碌,神神秘秘,守着无数的秘密,而观众不禁要问,他们守的这些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对,按已有的猜测,他们就是这些中东“革命”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秘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哪怕是暂时的“友军”。

利比亚战争期间出镜最多的美国政府领导人是希拉里·克林顿,作为美国前总统的夫人,她目前正在努力想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而如果她不能成功当选,唐纳德·特朗普大概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疯言疯语的总统。

由于在班加西死于袭击的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当时就是国务卿希拉里女士的下属,她理所当然的受到了质疑。

面对国会的调查,这位“未来的女总统”和执业律师,使出了所有的政治技能和辩护技巧,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作秀表演功夫,成功摆脱了所有对她不利的指控,从而成功置身事外。

当时,看似与利比亚有关的所有联合军事行动都与希拉里的表态有关,她成功的说服法国作为利比亚战争的先锋,还出动了法国唯一的一艘航母戴高乐号,而美国只派了情报人员,从意大利基地起飞的几架战斗机和一架AC-130空中炮艇作为支援,所以当电影里的这种意外事件出现时,她束手无策,在利比亚,都没有任何可以救援美国人的地面军事力量。

电影后段,这几个英勇的中情局临时工由于们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火力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有有利于夜战的夜视器材,成功击退了来自四周各方向的的攻击者的数次进攻。

麦克尔·贝的电影镜头剪接流畅,充满动感,即便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也一样把战斗场景环境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没有任何违和感。

天亮时分,在保护大队人马撤离后,他们没有等到美军的空中支援,两名战友在攻击者迫击炮的轰击下阵亡,一名手臂被炸断。

最后他们终于等来了当地友军支援。

在最后他们撤离这个已经成为战场的秘密基地时,他们的当地翻译阿马尔拒绝了杰克要他们一起走的邀请要回到自己家。

杰克说:对不起,阿马尔,你的国家得自己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了。

这个CIA秘密基地就此关闭了。

而另外一侧的围墙之外,穿黑袍的女人们也出来寻找他们自己家的男人的尸体,他们横七竖八的倒卧在院墙周围,显然他们死亡的人数要比美国人多得多,女人们跪倒在他们尸体旁哭泣,同样凄惨也悲凉。

这个位置在电影中介绍是一个屠宰场的所在,经常有羊群在这里出没。

他们就像那些被屠宰的羔羊,会随着时间变成粪土。

而那些街上的熊孩子们,在他们似乎不喑世事的在一起玩耍,他们对即将离去的美国人友好的招手,甜甜的笑,影片似乎在暗示,过几年他们长大后是不是还会对美国人如此友好,就只有天知道了。

他\她们也许会变成人弹,也许会彼此变成仇家,因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国家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民众之间呢!

而在一个派系林立,观念纷杂的动乱国家,一切都变得那么不确定。

期许的自由也许就是一个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电影最后用字幕交代,美国人撤离后,利比亚局势彻底失控,全国陷入极度混乱,成为中东恐怖分子的输出地。

2014年7月,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爆发不同武装派别之间激烈冲突,美国人彻底关闭驻利比亚大使馆,撤离所有人员,美国大使馆随后被“民兵”占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法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1793年,罗兰夫人那句著名诗句: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当她自由的吟唱完这首名言后,这个吉伦特派的高贵女性,就被雅各宾派送上了断头台,她高贵的头就将掉落在一个沾满血污的破筐之中,就像之前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皇后一样。

中国的女人们都在传颂玛丽皇后的高贵故事,在行刑前她不小心踩了一下刽子手的脚,她的高贵令她赶紧对刽子手桑松说:“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不过我倒是觉得她的高贵来自于她面对死亡还能说出话,而不是一般人面如筛糠、颤抖不已。

她没有高呼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她的死亡平静而淡定。

没有刽子手是否回答的记录,如果有,他可能会说,“对不起皇后,我要自由。

您是如此高贵,但您得自己收拾这个烂摊子了。

”这也许就引起了另外一个追问:当我们都在说自由的时候,那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向非2016年5月29日

《危机13小时》短评

爆炸贝拍的很专业,虽然有些文戏的台词太露骨,让人想快进。

6分钟前
  • 资深低阶路人
  • 还行

前后两段战斗戏:使馆增援战及固守据点,堪称年度最过瘾最带感的战争戏,而且相当写实,没有卖拷贝常用的狂轰滥炸。故事风格也很克制,甚至有几分《谍影重重》的阴郁,只可惜主题和人物都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挖掘。有人认为前半段啰嗦,我觉得这才是拍得好的地方,否则就是没意思了。

10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虽然后面的突突突看着还是蛮嗨的,但几波攻防看起来也就只是简单的重复而已,缩短个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就好了。

15分钟前
  • 一贫
  • 推荐

前面铺垫有点长 打斗剧情不如白宫沦陷 唯一值得好评就是基于真实事件

17分钟前
  • 孤独的√3
  • 较差

卖拷贝想拍一部《黑鹰坠落》式的真实流战争片, 与其把视角放在一个因为家庭原因重返战场的老兵从头介绍,不如直接了当进入动作场面,不要这么多的老套90年代家庭价值观的情感渲染。

21分钟前
  • Luigi
  • 还行

爆炸贝的水准之作,除去标准的运镜和炸药包之外,并没有额外的炫技,本分的还原了一段故事,其实真实事件是因为一部侮辱穆斯林的电影而起,电影没有展示,有很明确的政治意图,抛开这些,场面戏和角色方面还是非常值得一看,但本片估计是脸盲症的噩梦,所有角色一水儿的大胡子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我就是不喜欢美国主旋律,我就是不喜欢卖拷贝,同样是突突突,哪个都比这个好看,战争的残酷也不需要你来告诉是我,我最讨厌别人教我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27分钟前
  • 对称的福尔摩斯
  • 很差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混音提名

3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只有当子弹飞起来的时候,迈克尔·贝才处于他最好的状态。

33分钟前
  • 春风绿江南
  • 还行

我觉得非常好看,很吸引人,电影很长但确能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被剧情牢牢黏住,拍的很有连贯性和紧凑性,好电影。期待《战狼》系列像这个方向发展,国产的确还差很多,改进的地方很多很多。

35分钟前
  • GodShadow
  • 力荐

剧情紧凑,有一种写实的视角,呈现中东乱局下的反思。有点像特种部队的反恐作战,从美国的视角呈现出利比亚的混乱社会。这里根本无法区分敌我好坏,美国人无法理解利比亚人的心理和行为,却自以为是的搅和以致深陷在这个难以自拔的泥潭中,反映出美国政客的中东政策的失败,而受害的是无辜的家庭。

40分钟前
  • rainkee
  • 力荐

还是不要和黑鹰坠落比了……

44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2016.06.11节奏不是太完美,但那种孤军奋战的绝望与骄傲很有感染力。

46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卖拷贝终于拍了部自己的黑鹰坠落,熟悉的镜头语言和流光四溢的爆炸。故事单薄老套,紧张气氛堆砌远不如Sicario. 对事件本身缺乏反思力度,冲突点是典型的下级抗命。但是爆炸和枪战真的很爽。

50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推荐

战争场面倒是老刺激了,但是自己拉的屎啊,含着泪也要吃完。

53分钟前
  • 然后
  • 较差

把变2的高潮打斗换成人又如法炮制了一遍。技术上做得这么成熟,都不忍心只打两分。只能怪自己不懂欣赏吧。

57分钟前
  • Alprazolam
  • 较差

迈克尔贝导的? 这剧本改得优秀。

1小时前
  • 老DENG赵明明
  • 推荐

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丧心病狂,且前面铺垫的半小时又拍糊了,叙事凌乱人物也没立起来,利比亚人动手以后总算是秀了点迈克贝的放烟花本事,美国兵仍然是方方面面碾压,拉他们后腿的只是自己人不给增援。这种片子如果能实际的展示一下美军战术就算有价值了,可惜本片并没有,胡乱炸了一小时了事。煽情也低级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就这?媲美《黑鹰坠落》?

1小时前
  • 魏知超
  • 较差

叙事层面,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既冗余拖沓又段落割裂感十足,大量剧情还需要以字幕来呈现;表演层面,美国大兵们一如既往地啰嗦絮叨,作为对立面的叙利亚武装则整体面目模糊,双方全员零辨识度;主题方面,煽动、颠覆、摧毁了一个主权国家后,仍试图包装美化西方霸权行径。今时今日,观看本片倍感滑稽。

1小时前
  • Boreas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