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君君电影院]微信公众号TVwanda,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起战争史诗片,绝对绕不过它:《勇敢的心》。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豆瓣34万人打出8.8高分。
主角华莱士在断头台上高喊出的那声“自由!
”更是让君君铭记至今。
残暴的英王被惊醒,台下的愚民屏息注目,而屏幕前的无数观众都被这声怒吼震撼和感动。
为什么突然提起这部电影呢?
因为时隔20多年,《勇敢的心》终于有续集了——《法外之王》 I 201
在讲电影前,君君先给大家做个历史小科普。
13世纪时,苏格兰与英国关系很好,但因一次意外,苏格兰国王去世,且没有直系继承人。
一时间苏格兰各地领主开始争夺王位,于是就有苏格兰贵族请英国国王来当裁判。
当时的英王就是《勇敢的心》中的大反派长腿,奸诈如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借着当裁判的理由,长腿大肆干涉苏格兰内政,最后干脆占领了苏格兰。
民不聊生的苏格兰几近亡国。
而华莱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起义,也因此诞生了《勇敢的心》。
但没几年,华莱士率领的苏格兰起义军就逐渐衰弱,最终在1298年被英王亲自击溃。
华莱士逃匿数年后被捕,被施以极刑,尸体更被分成四块送往苏格兰各地震慑民众。
舍生取义的华莱士成了苏格兰的英雄,更因电影被世界所知,成了自由的象征。
然而,“勇敢的心”这四个字,指的却不是华莱士,而是罗伯特·布鲁斯。
罗伯特·布鲁斯,是谁?
他是苏格兰贵族,早期也曾反抗英国,但后来却又投降于英王。
在《勇敢的心》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自私懦弱的小人,还出卖了英雄华莱士。
但实际上,罗伯特才是真正领导苏格兰走向独立的民族英雄,而《法外之王》讲的就是他的故事。
那为啥以前不拍他呢?
因为罗伯特实在是太有争议了...首先,他不是草根,反抗也不全为了人民。
罗伯特是苏格兰贵族世家,在当年国王去世没有直系继承人的情况下,他本该是最有可能当国王的人选。
然而在英王的操控下,一个没头脑的小贵族却被推上王位。
一怒之下,罗伯特宣誓效忠英王,期望借此夺回王位。
但英王一看就知道罗伯特不是个省油的灯,于是就先把他晾在一边不管。
搞笑的是,“没头脑”当了国王后不但不感激英王,甚至频频和他唱反调...
英王本想扶植傀儡政权,谁知这个小伙计这么不识抬举,恼羞成怒发兵驱逐了他。
按理说,这时候就该把王位给罗伯特了吧?
可英王贪婪且害怕丢掉控制权,干脆宣布苏格兰先不要国王了,全交给英国管。
罗伯特这才忍无可忍起兵革命,其实他最初只是在乎王位而已。
其次,罗伯特有过屈辱受降的经历。
与华莱士不同,罗伯特是个“识时务”的人。
在电影一开场,我们就看到英王在军帐里谈笑风生,只因英军已经扫清了苏格兰反抗势力。
罗伯特作为曾经的反抗者,这时竟然跪在英王面前投降了。
我们都希望英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但罗伯特却没能这样。
他更像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期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这当然也是一种英雄品格,但魅力就要比华莱士那种舍生取义要小的多了。
更何况这还不是他第一次臣服英王,一会跪一会打,总有点墙头草的嫌疑。
总而言之一句话,便是罗伯特形象不够完美。
华莱士能够吸引全球众多粉丝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直来直去,敢作敢当,是最纯粹的正义骑士。
而罗伯特却习惯深谋远虑、趋利避害,是个标准的政治家。
拍成电影当然是华莱士更好看,但现实中往往是罗伯特这种人更能做实事。
在华莱士死后不久,罗伯特自封为王,重新踏上了革命之路。
最初他只有几十个人的小队,鼎盛时也只率领着几千人的杂牌军。
但与装备精良的数万英军大战,罗伯特竟大胜,将英国人彻底赶出了苏格兰。
可惜现代人只从电影中看到了华莱士的勇猛,却忽视了罗伯特的功勋。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看,《法外之王》比《勇敢的心》更贴近历史。
不光剧情,这片在各个方面都十分考究。
小到士兵们精密细致的盔甲花纹,
大到攻城掠地的投石器、火弓箭,
这片的细节都在极力还原历史。
而且由于是冷兵器时代,兵戎相见时更显战争的原始和残酷。
白刃战、骑兵团、夜袭埋伏...由于古代战争没有科技加持,这些花样百出的致胜手段也成了一大看点。
那么,为啥这电影评分只有7.3呢?!
很大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那就是:《勇敢的心》拍的太好了。
珠玉在前,难免让后来的作品被拿来比较。
但平心而论,君君觉得《法外之王》已经很良心了。
剧本、摄影、演员、音效、场景都算上乘,非要拿它跟《勇敢的心》比,有点强人所难。
不过作为一部迟来的续集,君君认为值得一看。
想要获得更多精彩电影推荐,欢迎关注公众号[君君电影院]。
法外之王“我想给你们看一个史诗格局的慢笔叙事的例子,过程长达数百页, 只为了让我们准备好迎接那无穷喜乐的一刻,不像色情电影的快感很快就消退于无形。
”——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沉重是史诗电影一以贯之的风格,《法外之王》也不例外。
影片根据苏格兰勋爵罗伯特.布鲁斯的生平改编,讲述了罗伯特带领苏格兰人民反抗英格兰王残暴统治的故事。
史诗电影最难的一点是在真实和虚构之间进行准确的拿捏,而这部影片在这方面做的恰到好处。
服装道具、构图摄影、配乐剪辑、故事情节、血腥场面......让这部电影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艰巨了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法外之王》对战争的意义并没有着墨过多,也没有所谓的为了自由、和平,相反,战争是为了部落、为了家庭、为了爱情还有男人心中独有的英雄梦。
没有高屋建瓴的目的,电影反而更加意味深长。
之前看过导演大卫·马肯兹的几部电影,《赴汤蹈火》、《完美感觉》、《手铐情人》、《深狱父子情》,《法外之王》是看过的第五部电影。
大卫·马肯兹的每一部电影都在阐述不同的主题,很少会重复相同的内容,所以每次看他的电影都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法外之王》的亮点在于,战争不单单是血腥的对抗,还有兄弟之间的惺惺相惜,缠绵悱恻的鱼水之情。
战争胜利之后,也不再是所谓的大一统、解放、自由这些形而上的词汇,而是家人重聚。
这样的剧情设计,就算是不了解这段英国历史的观众,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电影营造的情境之中。
每次看史诗电影都格外激动,因为每一部史诗电影都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从中可以窥探到整个人类命运的走向。
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史诗电影。
钱钟书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早熟的文明意味着严谨,所以我们在保留各类文献资料上颇有建树,能够给古装电影、连续剧提供丰富的素材。
但正因为早熟,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失去了浪漫和天真。
史诗必须有一定的浪漫和天真在里面的,它有历史的严肃性,也有浪漫的诗意。
“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也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人民创造了历史,英雄把历史变成史诗。
在我们的过往的历史中,英雄比比皆是,但却无法逃脱“政治”的囚笼。
当英雄被限制在历史细节之中,就失去了塑造史诗的力量。
看国外的史诗电影的确会弥补一些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本国史诗电影的期待。
约翰.康明
被 罗伯特.布鲁斯 杀死在教堂里的 约翰.康明约翰.康明(公元1286公元1306)(又译为:科米恩,文中为了统一,使用 康明) ,来自 康明(科米恩)家族,是 马里.伯爵。
其祖先是 荷兰人,后来成为苏格兰的贵族,受封为 马里伯爵。
到了 约翰.康明 高祖父时, 与 巴肯女伯爵联姻,使得 巴肯地区并入 康明家族。
其家族 长期统治 马里、巴肯地区。
黄色高亮地区,约翰.康明 统治的 马里,在苏格兰中的相对位置
黄色高亮区域,约翰的 远亲(约翰的 叔曾祖父及其后代)所统治的 巴肯 在苏格兰中的地理位置约翰.康明 是苏格兰王位的强力竞争者之一。
他的竞争资格,除了其家族在 苏格兰北部拥有 强大实力外,还源自于他与 苏格兰王室稀薄的血缘关系。
蓝色箭头: 约翰.康明的 天祖母。
红色箭头:约翰.康明。
红色箭头:约翰.康明的 天祖母。
蓝色箭头:苏格兰国王 唐纳德三世。
由此可见,约翰.康明的天祖母,是 苏格兰唐纳德三世的 外孙女。
也就是说,约翰.康明是 唐纳德三世 的 7世外孙。
这一点稀薄的血缘关系,致使 康明在 法理上成为了王位竞争者之一。
麦克杜格尔大人
电影中,布鲁斯加冕后,遭到突袭,落荒而逃之际,被一直队伍挡住了去路
布鲁斯劝降之际,麦克杜格尔大人 说出了 康明是我的堂弟这位 麦克杜格尔大人,全名叫做 约翰.麦克杜格尔 (又译作:麦克杜加尔),其父亲及其数代祖先,都是 亚盖尔地区的伯爵。
与 约翰康明的关系: 红色箭头:约翰.康明。
蓝色箭头:麦克杜格尔大人。
约翰.康明的 姑姑,是 麦克杜格尔大人 的母亲,由此可见,二人是姑表兄弟。
麦克杜格尔家族所统治的 亚盖尔地区安格斯
西部群岛公爵 安格斯安格斯是 布鲁斯家族竞争王位的忠实支持者。
西部群岛公爵。
西部群岛公国事实上,从安格斯的曾祖父开始,其家族就世代统治 西部群岛。
安格斯 与 麦克杜格尔大人 实际上是远亲。
蓝色箭头: 麦克杜格尔大人 的 天祖父。
红色箭头: 安格斯 的父亲。
安格斯
按辈分,麦克杜格尔应该 叫 安格斯 一声 爷爷。
罗伯特.布鲁斯 与王室的血缘
蓝色:约翰.康明的 天祖母。
红色:罗伯特.布鲁斯的祖父。
紫色:罗伯特.布鲁斯的曾祖母。
显然,罗伯特.布鲁斯与苏格兰王室的关系,要比 约翰.康明 近好多。
伊莎贝尔,即 罗伯特.布鲁斯的 曾祖母。
蓝色:罗伯特.布鲁斯的 曾祖母 伊莎贝拉。
红色:罗伯特.布鲁斯。
这个故事讲了:1304年的英国苏格兰几个贵族争国王头衔,不料英格兰的国王爱德华一世早就觊觎这里了,利用他们打乱仗的功夫占领了苏格兰。
这下惹恼了苏格兰的贵族罗伯特·布鲁斯。
他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气,自立为王。
带领苏格兰人民,以少胜多,多次打败英军。
终于使苏格兰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罗伯特·布鲁斯也被苏格兰人民尊敬的称为民族英雄的故事。
影片忠实的描述了那段历史。
很少编造戏剧性场面。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我感觉是对场景的拍摄。
在沼泽地中的作战之后,人们满脸血污和泥浆,非常真实,让人深入画面。
这部影片期待很长时间了,特别是《勇敢的心》在此之前已经放映很多年了,二十年吧。
两片一对比,差距就明显看出来了。
《勇敢的心》是电影,不是史实,是为了好看,历史错误数不过来,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都是瞎编的。
不过,好看。
主人公好看,女主人公好看,长腿王演得好,同性恋王子也不错。
有哈哈笑,也有煽情。
《法外之王》是什么,是纪录片,史实片,不是电影。
作为资深英国历史爱好者,我可以说这部片子基本上忠于历史,没有大的错误。
可是,这就不好看了,像流水账。
历史细节太多,我可以说,大部分观众并不知道这些历史事实,他们也没有兴趣。
另外,主人公不突出,性格不明显,不招人喜欢,不如梅尔-吉普森,或梦中的法国美女。
故事不突出,人物不突出,这就不是电影了,不能给人震撼,不能给人享受。
爱情戏也不够,性戏倒加了上段,没有必要。
法外之王 (2018)7.52018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动作 传记 历史 / 大卫·马肯兹 / 克里斯·派恩 斯蒂芬·迪兰
我感觉这个突现出战争是多么的可怕,不过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欧洲那些国家历史都是特别血腥的,要不然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毕竟没有战争,你可能不可以侵略这么多的国家和霸占这么多的领土,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欧洲的本性吧,因为他们的人好战,所以造成了这么多不必要的战争发生获取,这就是和平的重要性,战争是如此的残酷
感觉和古代的战争感觉他们都1300年了,发展的那么落后,称世界上最强的军队,一个国王带3000人打300人,打不过就走了,国王都还在战场,跟闹着玩试试,所以一个国家一个人有有绝对的实权,越来越喜欢中国的皇帝,外出打仗,带3000人,笑死人,说真的清朝如果不灭亡,中国肯定是全世界第一
兵不厌诈,在战场上天真就是最残忍的对待自己。
英伦血腥的镇压与殖民世界,对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民造成的苦难,真是罄竹难书。
然而好像全世界共同的人类祖先均是在一次次的战役中进行残酷的掠夺而铸就为城堡,无一例外。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光实在是恶心,焦土策略打的自己的资源补给都被断了,长线发育需要的还是头脑,要摒弃头脑发热,冲上去白给。
历史总是有着重重迷雾遮挡,如果考现代的古将是复杂的,因为真相与谎言一同在互联网上爆发,无法估量的数据流如洪水猛兽般吞噬着人们的视线与思考。
身在局中无法分辨是非,需要时空的距离感更全面的了解过去发生的事。
英国的古装电影感受上始终有着文化上的隔阂,或可以这么说,在一处发生的战争在广大的信息流聚焦下,爆发了几何级数的信息,人们无法分辨真假,或好或坏的信息呈现在我面前,太过集中,难以考证。
如果放大到时空尺度下,我们才能一窥事件的全貌。
对历史的了解越多,越有助于了解自我。
就像越了解宇宙,就越了解地球一样。
极致的宏观,一如极致的微观。
多角度的观察同一事物,所得出的结论,才是最为接近真实的。
主观上每个人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客观的描绘,使得更多人得以认同,也就是标准的重要性。
拥有客观标准化的权利,等于控制了对这个世界最为基础的认知权,也就拥有了控制这个世界的权利。
神权与皇权的冲突本质上还是对民众认知权的归属冲突。
两者都是权力的拥有者,互相抢夺着对方对基础材料的控制权,这就产生了矛盾,而如果把神权打倒为辅助,那么对人民战斗力的加成将是爆表的。
4星,影片质感厚重,制作精良,场景还原度也属上乘,本来就是欧洲中世纪边角小国之间的恩怨纠葛,所以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宏大的战争场景,而影片营造出的这种蛮荒虚无甚至粗放的风格反倒贴近真实情况。
故事剧情也比勇敢的心要真实的多。
苏英两家势同水火,但又相互依存在影片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说的上是两不得罪。
哈哈。
服化道可以满分,不过这剧情也太过家家了,尤其是战争场面,两军对垒没有哨岗吗,第一次战斗敌人都摸到营地跟前了还没发现,还有明明有骑士和弓箭手,不应该用骑士直接冲击吗,先让步兵交手后再骑士冲击,不怕伤害自己人?
第二次大战就更离谱,还休息了一晚再战斗,英格兰不提前检查战场,派骑兵冲不过去不知道撤退上步兵,再不济你弓箭手射箭都把这500人包饺子了,最后国王冲进去和敌人绝斗?
大军里国王没有护卫?
撤退时不管国王?
主角不接机杀死国王我理解,但是不俘虏国王还放他走了????????
战争场面我太黑人问号了,这要是写实派的,真的离了大谱
一般。爱德华二世那一部分跟历史出入太大了。从军事历史角度来看也挺有意识,英苏两国针对对方的战法多次调整战法,主动变者胜。看了纸牌屋后,很多电影都觉得太一般了。
派派挑大梁依旧没拖后腿,一开始还觉得他几处破尺度的全裸演出,只是给这个片子加一些宣传噱头,但最后还是被故事和历史本身吸引。最后一场战争戏真是震撼,真实、泥泞、笨重、血腥。身为法外之王的罗伯特正是因为遭遇过背叛,遭遇过偷袭,遭遇过生离死别和寄人篱下,才让他最后的胜利显得格外可贵。
英国的历史题材,故事本身很好,但是觉得拍的不好不合胃口。电影想有史诗的大气,却没展现出来。剧情一幕幕转换有点强行推节奏的意思。爱情,历史,英雄都想展现?这个爱情放在这很尴尬,男主想杀回去是因为妻子被掳走?那么多城因为他被屠却没有一丝波澜?老国王都不知不觉就去世了?男主除了杀了一个对手,想当国王,其他并没有展现出很多的君王气魄啊。
勇敢的心
中世纪的战争不喜欢
7分左右吧 大规模村长械斗…
日本语吹替/派派=阪口周平
流程上分时点的激素刺激注定了爆米花的属性,不可避免的摆出一些大场面必须有的诗情画意和恢宏雄壮,不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分分秒被裹挟着穿洲过岭清风拂面,你背信弃义,他没有廉耻,我不讲武德。杀!!!反正现在的苏格兰人想脱英的不多。han人热衷于清宫戏的也实在是很多,所以甭管你是什么种的人,你都不过是个人!结局是狗屎,妥妥滴!
浪费我时间,可是Florence绝美
电影本身平平无奇。给男票一个表演历史知识的机会
整个过程看下来很有红军艰苦卓绝的发展壮大历程既视感。但是一个称王的人王冠刚带热乎一晚上就被偷袭得只剩几十个人,以及最后围殴爱德华二世之后居然直接放他回去这两块看得时候觉得太莫名其妙的情节翻看历史发现果然不是这样的。。。纯粹只是为了二次美化的需要。但因为这个从王到寇的过程太生硬,导致对他后面的各种遭遇完全没有感觉,全程“尼玛就一小村长非要作死称王”。
年度最惊艳。可作苏格兰风光片观赏。
就当上了一堂历史课
真是失望透顶啊,跟勇敢的心比起来太糟糕了。最大的问题是缺个好编剧,前面叙事没什么亮点,特别是最后的决战过程简直是在搞笑啊……
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历史传记,英国独有的田园风光,到处都是泥。如果喜欢英国历史,喜欢Chris pine,那还是值得一看的。
质感不错,看的时候通篇浮现冰火场景
很喜欢,女主超漂亮!感觉剧情跟完成度上都很高,战斗场面也很棒。
罗伯特·布鲁斯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确实不错,但人物的刻画还欠饱满。
很好看。剧情流畅,服化道还原感强,人物从主角到配角,从男到女都栩栩如生。中途还被君臣,兄弟情谊,爱情小小感动多次。作战场面也够野蛮勇猛。历史片都这么拍就好了。
网飞电影真的就只像高级版的电影频道6出品~~~跟勇敢的心这种正经好莱坞大制作真的是没法比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