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桃姐后,又把天水围的日与夜下下来再看了一遍。
应该是认真看第四遍了,依然能切身感受到那种似有似无的情绪,平淡不平淡的生活。
不少人觉得,天水围是部闷片。
的确,天水围中很多镜头都是沉默无言的,几言几语中也少见情感浓烈的台词,就像是扯点闲谈,无太多意义似的。
很多时候,许鞍华拍的都是平淡生活,起床、上班、闲聊、下班、吃饭、看电视、睡觉……不少人也因为这种平淡生活的味道喜欢上这部电影,因为我们对生活的敏感,让这部电影的观感与众不同。
我们容易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当在电影中出现类似的情节时,不需费多大气力即可赢得共鸣。
相信不少人喜欢这部电影理由如上,然而仅此,不可能称为“许鞍华迈向大师之作”,我也不会如此死心塌地地喜欢。
天水围的高明之处,即在平淡的叙事、平淡的镜头之下点点缀缀,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其深藏的情感。
看似许鞍华什么都没做,然而她做得太精妙了。
反复、对比、断、续、留白……外行人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些电影手法,用直白的话说: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线索,画面里面的,台词里面的,或许它的一次出现并不代表什么,然而多次且不同的出现赋予了它特殊的涵义。
就像织网一样,每次的出现都是一根网丝,一次次的出现进行连结,似乎要形成个什么形状,却又在模糊的时候画上句点,后面的事情,留给观众想象。
这样的解释太抽象,似乎不明白到底在讲什么。
下面回到影片中,看看被我们忽略的线索:鸡蛋鸡蛋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一次是贵姐下班后在超市买东西的那个镜头,她在鸡蛋的柜台前挑了挑,拿了一大盒鸡蛋。
接着是回家吃晚饭的餐桌上,蒸鸡蛋;后来陆陆续续在贵姐和家安的餐桌上看到煎鸡蛋、青椒炒鸡蛋、鸡蛋炒虾仁,还有个鸡蛋炒什么认不出来。
到影片后半段的时候,贵姐和阿婆一起在超市买东西,贵姐在挑鸡蛋,阿婆觉得奇怪:你上次不是刚买过鸡蛋么,这么快又要买?
贵姐的一句话点出了些原委:她家小时候穷,没好东西吃,她妈妈总是变着法子炒鸡蛋,各种做法都好吃。
那是贵姐的过去,也延续到了现在。
贵姐和家安的餐桌上都是些不起眼的小菜,每次都有鸡蛋,鸡蛋翻着花样炒,俩母子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饭一边闲聊着,那也是温馨美好的生活。
最后贵姐邀请阿婆到她家过中秋,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了鸡蛋,正在锅里煎的鸡蛋。
父亲父亲在家安的生活中是个隐去的符号,从一开始并没有提及父亲的事情。
家安参加团契活动的时候被偶然问起,家安的回答也很平淡。
少了这个人,母子俩相互扶持着过安生的日子,似乎这个人被慢慢地淡忘。
后来婆婆谈及贵姐做女儿时的往事,一句话提到家安的父亲,只言片语中也可以看得出来父亲也是个忠厚淳朴的善良人。
家安在找衣服的时候翻出父亲的裤子,贵姐准备丢掉的时候睹物思人,回忆起他刚逝世时的情景,那是影片中少见的宣泄情感的镜头。
苹果婆婆住院的时候,家安和表姐去看望她,表姐说:嬷嬷,我给你带了苹果。
后来贵姐和家安去看婆婆的时候,贵姐放下袋子就从里面拿苹果出来削给婆婆吃。
后来家安和徐老师在超市碰到,一起逛的时候,家安看到苹果摊,去挑苹果,徐老师问他是不是喜欢吃苹果,家安回答他婆婆喜欢。
徐老师既然提到徐老师,不得不说这个角色在本片也设置得挺有意思的。
鸡泡对家安开玩笑时提及这个人物,可知家安和徐老师的关系不错。
后来贵姐也问家安有没有见到徐老师,徐老师长得美不美,这个镜头里鲍起静演得很好:贵姐问完,塞了口饭愣了一下,鼓着眼睛看着别处,她在等家安回答,家安沉默不语,贵姐又装作没什么事一样继续吃饭。
观众都能从这小细节中明白些东西。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主观镜头扫过来,停在家安的身上,然后响起徐老师的声音:“张家安!
”影片很多这样的设置,像报纸、冬菇、给婆婆送粥的饭盒、快餐盒里的乳鸽等等,很多线索埋在电影之中,断断续续地串起并丰富了整个故事。
它不明显,隐藏在细枝末节中,或许时隐时现,或许首尾倒置。
它也不完整,或许掐头掐尾,或许只言片语。
留白真的是艺术的高超境界,许鞍华给了观者阶梯,阁楼上的情景需要观者自己去揣摩和想象。
这些暗藏的情感枝蔓,把一个平淡的故事讲得有收有放有藏有露,情绪在一次次反复对比中酝酿,最后在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平稳流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下午看到了一个问题:反高潮(anticlimax)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答着答着就到了一篇文章的长度,以下:我们或许可以用许鞍华的《桃姐》和《天水围的日与夜》为例分析一下反高潮。
这两部都是叙事寡淡的电影,没有一般好莱坞电影里的戏剧冲突,甚至是刻意在避免这种戏剧冲突,可以说完全的违背了常见的编剧教材。
凡事可以有矛盾冲突的地方,编导均绕着走。
比如说《桃姐》,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抚养成人。
按常规套路,罗杰(刘德华)要是对桃姐很友善,刘德华的妈妈必定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此外,他的亲戚朋友最好表露出这样一股情绪”你怎么像伺候妈妈一样伺候一个老仆人呢“?
这样方能凸显刘德华对他桃姐的无私。
最好刘德华连工资也拿不到,付不起养老院的钱,疲于奔命。
而桃姐发现罗杰的难处,主动失踪,无意中加深罗杰的内疚,经四处寻找,最终两人抱头痛哭,感叹世道艰难,真心不易(如李安《推手》)。
《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面,人物也有相当的冲突可能。
比如家安完全可以是很淘气的孩子,不爱读书,四处惹事,踢足球踢坏人家玻璃,跟小流氓到处厮混,让贵姐到处费神,可是完全相反:家安参加校外的社团,主题是“爱恨家庭”,candy问他们和妈妈的关系怎么样,有什么矛盾吗,其他人都说说妈妈催人做作业,不让看电视等等,而candy问到家安平常会怎么回应妈妈让他多加些衣服,不准他看电视这些问题,家安只是乖乖地“哦”。
贵姐让他记得下回买报纸他就记得买,喊他一句下来帮婆婆搬电视,按灯泡就立马下来帮着干。
要搁我们身上,一般都是坐在电脑桌面前,回一句,等会儿啊,等会儿啊,然后半个小时没动静,被催急了索性发脾气不去了。
家安是个乖孩子,许鞍华尽可能地剔除了一切可以产生戏剧冲突的因子。
还有贵姐供他的弟弟去美国念了书,现在弟弟一家人都在国外,而贵姐和他的儿子家安还都住着小破楼,每天辛辛苦苦。
这完全是一个很好地制造戏剧冲突的可能,但是许鞍华刻意淡化了这一点。
弟弟出门时对家安淡淡的一句话就够了:“好好学,以后舅舅供你出国读书”。
这部电影里可以避免的戏剧冲突还有很多,比如贵姐陪婆婆坐车去找他的孙子和孙媳,准备送给他们戒指。
但孙子拒绝了,这也可以做成一个很好的拓展话题。
婆婆老了还独自居住,谴责孩子的冷漠无情,或者两代人的代沟。
但他们吃完饭就回来了。
这段就结束了。
仅仅冲着这部电影不煽情,叙事克制,这就已经是非常大的一个优点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一句话“克制比抒情高尚太多”。
这个时代的文字煽情太普遍,眼泪太廉价,让人感到恶心。
许鞍华这两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对于戏剧冲突的完全决绝地摒弃。
而这又不是一般导演能做到的。
因为如前所述,这违背了戏剧创作的基本准则。
冲突乃戏剧和电影的基石,学电影和戏剧的人把制造和处理冲突当作基本功。
但前提是作者导演必须有很高超的艺术水准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度,从而真正拍出优秀的艺术佳作。
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就是一坨狗屎,如许鞍华所说:“我拍的电影从来都不卖座”,还有蔡明亮、娄烨、贾樟柯这些人,在这个票房和市场为主导的大环境下,他们仅仅是存在就值得让我们心存感激。
话说回来,那么许鞍华刻意地避开戏剧冲突,反高潮的用意何在呢?
我写过一篇人生没有伏笔,是对《少年时代》的影评。
许鞍华和理查德•林克莱特或许用意相同,力图用电影传达人生的真实感,戏剧本身的立足点就是给平淡的人生来点刺激和不太可能在真实生活中体验到的东西,用戏剧来传达人生,这是很大的野心,需要极强的功力才能把握好。
《少年时代》有长达十多年的时间痕迹,很容易体现出真实人生里的平淡生活,而在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许鞍华也同样地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其要诀就在于琐碎的真实的生活细节。
担任编剧的吕筱华,在剧本里详细写出了剧中每一餐饭的细节,心领神会的许鞍华一顿顿予以还原:独居的老太太买来一捆青菜,分作两顿炒;母子俩每餐必有青菜,以及以鸡蛋为主料的菜肴,唯一一次有肉,是聚餐之后打包带回的乳鸽;更有神来之笔,母子俩上一餐饭的主菜是老太太送的花菇,下一顿,一枝花菇单独承在碗里——大约是上顿的剩菜热来吃。
对于独居的婆婆来说,超市里流行的“家庭装”食用油对她来说是一种困扰,一个人独居真得用不了这么多,而贵姐体贴地和她搭对一块买下了“家庭装”的食用油。
什么叫琐碎的真实的生活细节,婆婆送来的花菇是,贵姐热的花菇剩饭是,“家庭装”的食用油也是。
这些无懈可击的真实,琐碎而又真实的生活细节,实实在在的反映了生活本身。
《1Q84》里青豆要搞到一把枪时,Tamaru告诉她,“契诃夫这么说过,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
”这是讲,故事里不要随意搬出不相关的小道具。
蒋峰《为他准备的谋杀》小说开头就出现了六颗子弹这个符号,就在小说行将结束,人们几乎快忘了这六颗子弹的时候,他们发射出去了,最大BOSS倒地身亡,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里面总有伏笔,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一个人物或者道具,当这个人物或道具出现,后面总有照应或者相应的交代。
这就使得整个故事有趣生动,更能博人眼球。
但人生不是。
人生没有伏笔,所以白岩松说:“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90%是平淡的。
那除了精彩和痛苦以外的90%,才是生活的真相,也才是许鞍华真正所想要传达出的东西。
这也是她所要竭力避免戏剧冲突和反高潮的原因。
对于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因为太多而不知该从何说起,也许再从什么技术方面说就落了下乘,片子的英文名叫the way we are,这是部中国电影,应该用中文做主,但是考虑到外国人的接受能力,也许导演在英文名上直接倾吐了心声,我愿意将它的英文名翻译成我们的生活,而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正是我们的生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小诗被我拿来做了标题,我确实是这样感觉的,生活平淡,但导演还是让我感到了阵阵感动和力量,每一个镜头都充满张力,让人欲罢不能,导演选择这样拍,拍这个,既有魄力又有本事,令人佩服。
片子里大概出现了五次至七次吃饭的场面,我没有细数,但是每次一都能感觉到导演透过片子传递给我们的温情。
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回到生活本身,有时候一味的超越显得并不必要,这部作品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相当好的例子。
也许因为导演是女性的原因,我有好几次对片子中会出现一种向更深更远的探索的期满,但最终都没有实现,不过这些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片子的欣赏
有些事是需要等到别人来提醒的:比如,那些小小的得失和悲喜,其实什么都不是。
比如,求不得、爱不到,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快乐和精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体验,但我们却习惯把自己画在圈圈里面,画地为牢,多么可笑。
有一些人,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最大的温暖和柔软在生活,有一些人,也永远在对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怀着最大的善意。
不用上升到人性的崇高、或者什么乐观精神,其实他们不过是安静的在认真生活而已。
坦然的承受、接受、付出。
不愤怒、不大悲大喜、不颓废、更不迷茫。
一切爱恨嗔痴在他们面前都只是显得矫情,然而他们又不是冷漠,相反,却时时让你感觉温暖、温情无限。
不狗血,也不煽情。
不深刻,也不说教,更不哭叫呐喊。
然后你就在他们上班、下班、起床、吃饭、睡觉、打扫房间的某个瞬间,发现了自己的歇斯底里和那么多永无止截的欲望和不甘心。
最后领悟我们不过只是需要安静和认真的生活。
应该是泪点太低吧,居然还是看到哭,只觉堵得慌,却又很窝心。
其实,这是一部情节如此平淡,人物如此简单,脉络如此清晰,对话如此寻常的电影。
可是,却又好看得不得了,多么奇特的感受呢,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的形容词用得多么猥琐,却又无奈败给自己的词语匮乏。
一个在超市上班的单亲妈妈,她连名带姓喊儿子,张家安,多么可爱呢。
乐观善良,从来不抱怨生活,甚至还很有大姐风范,一点都不小家子气,乐意付出,应该是具备了劳动妇女所有的美好品质吧?
却又那样的平凡,一如我们的妈妈,在厨房,在饭桌,在沙发上,在灯光下,和我们絮絮叨叨。
一个乖巧的中五会考完毕的儿子。
干净的脸,简单的衣着,懂事而沉着,沉默而隐忍,不和同学们乱玩,会照顾生病的婆婆,也能体恤妈妈的辛苦。
看到他在妈妈指示下,乖巧地帮楼下阿婆抗电视机时,所有的女同学们很难保证自己不被打动,进而想养一个像他那样的乖儿子吧?
在团契上,他却特别酷地连用四个“哦”回答别人长篇大论回答的问题,内心有波澜,妄图用最简单的字眼轻描淡写。
而这,更让他显得可爱吧?
一个女儿早逝,和女婿、外孙关系生疏的孤单的婆婆。
最开始她对整个世界都采取防备态度。
青菜炒牛肉的情景,用了特写,看得我鼻酸。
这个孤独的老太太,随后决定去贵姐上班的超市打工,从此,两家人的生活有了交集。
这样孤单倔强又心软脆弱的老太太,总是让我尤为不忍,她的小心翼翼,她对外孙的爱,她的内心焦灼,就是一颗小小的极端有爆发力的催泪弹,一触即发。
搬电视机事件后,贵姐和阿婆开始交心。
阿婆把冬菇送给贵姐。
张家安话多起来,常常和妈妈说一些小小的八卦,多么爱他冷静地问这问那。
而妈妈在儿子第一块冬菇还未吃完,又给他夹了一块胖胖的冬菇,登时我忍了许久的眼泪终于决堤,多么想妈妈。
婆婆生病,张家安细心伺候。
婆婆说起妈妈的过往,哽咽,吞不下粥,懂事的小男生在一边让婆婆专心喝粥。
天,太有爱了。
真不知道贵姐怎么可以把儿子教得这般好。
不止泪点降到最低点,母性一并发作,这样的细节,让人感到平常琐碎的生活里,却隐藏着那么多的美好。
比如超市里最平凡的女工,却特别美好,她还一个人养大了一坨那么美好的儿子。
阿婆准备好的项链戒指等礼物,终于被女婿拒绝。
心心念念的外孙也没见到。
贵姐想说什么,终于忍住。
那样的尴尬冷场,简直让人生不如死。
在回去的车上,阿婆把原先就准备好给张家安的项链以及外孙的那份通通交给了贵姐,贵姐欣然收下,让阿婆以后需要用钱时找她。
看着两个人母女般相依偎,真的好温暖。
影片以贵姐、张家安、阿婆三人过节为结局。
万家灯火之际,那么多人一起祈求未来,明月千里寄相思,深情而幽怨,惊艳致死。
爱上许导演。
能把小人物的生活导得这般好看。
不加任何修饰的还原,果然最见功力。
裸妆之所以流行,也是同理吧?
正如电影的英文名,the way we are,平淡中蕴含无限力量,妈妈和儿子淡淡闲聊,儿子听话地帮忙,亲人间的血脉相连,朋友间的互相照顾,一切都如此自然,看不出所谓高于生活的任何艺术加工,却又张力尽显,处处泪点。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吧?
这就是我们会爱上的电影吧?
因了被和谐的google,心神不宁,一篇评论写得断断续续,甚是对不起这般好看的电影。
只是,我多么想要一个像张家安那样的儿子呢。
家安,家安,嗯,果然无比窝心的好名字呢。
在我的标准里电影分为看得下去的和看不下去的两种看的下去的也分两种 烂的和好的商业片假使是烂的 若看的下去到也好 起码是个消遣而文艺片就不同了一部坏的文艺片是很难看得下去的 看下去到成了自己的负担我眼中的文艺片最需要的就是表达人文关怀一部好的文艺片一定是表达出了这样的关怀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天水围的日与夜时我会有那么强烈和平淡的感动我不是许鞍华的影迷也没看过几部她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倒激起了我对她其他作品的兴趣这部通篇没有什么戏剧起伏 没有任何铺成的平淡如水的电影却让我从头到尾 精神很集中的看完 没有煽情更没有不必要的烂情然而那种平淡就好像把我也吸进了电影之中和他们一起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鸡蛋青菜 过节吃个冬菇孩子母亲 同他们平凡人生已经是最好的奖励也许有了这样的质疑 生活真的那么简单吗然后生活给出了答案 生活就是那么平淡无奇而又充满感动的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她不起眼,人到中年的她不习惯打扮,她的穿着只求舒适就好,甚至不介意衣服是从姐妹那里甚至女儿那里得来的。
她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许这辈子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保持温饱还是可以的。
所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自己驾车去的可能,当然也永远不必为找停车位而烦恼。
虽然每次聚会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但你总不会因此而自卑。
她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她一定是个安分守己乐于助人的人。
虽然不是所有的长女都要为供弟妹读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在照顾弟妹方面,她的确是尽心尽力。
所以,当你跟她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她不怎么明白,对于电脑她终究没有你在行,科学知识懂的没有你多,但在做人的方面你永远逊于她。
她烧得一手好菜。
你们家的餐桌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什么名贵的食材,但每道菜都是她精心琢磨的,营养和味道方面从来都不输人。
她可能跟她的母亲有心结。
也许是埋怨年轻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恪守孝道。
母亲病了,她终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
尽管可能会有争吵,但她们一定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她不修边幅素面朝天,但她细腻,她知道她的家人最需要什么,为了家人她会放弃很多。
她在人群中普通,但她在你的生命里一定是重要的人。
很凑巧的,在母亲节的这天看了这部电影。
而我的母亲,也是家中的长女。
这部生活气息浓厚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倍感亲切。
虽然他们的故事在香港,可是跟我们的并没有不同。
戏剧里的生活并非都是灯红酒绿花前月下,我们的生活永远在柴米油盐中。
从一开始,我的注意点就在鲍起静饰演的人物身上。
她跟我的母亲,真的有太多相似了。
她们都平凡,但她们都能温和的过自己的生活。
高中时曾经尝试很矫情的写母亲,那时像个套路,写争吵与和好的,自以为那就是好文章。
现在的我,不能说是老了,但更喜欢这些平淡细腻动人的东西了。
母亲之于我们的,就像是片中的配乐的吉他声,那么轻却又恰到好处,生命里看似轻,却又重的让我们无所适从。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少有人走的路》看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午夜时分,周围的世界一片静谧。
我的心,因为电影里流淌出来的温情浸润,清澈,纯净,温暖。
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灯火渐暗,心里想,山脚下不远处的海,该也是在渐渐安眠?
天水围是最早是香港元朗的围村,上个世纪末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推建租屋计划,人口激增,30多万的人口,大多是低收入者和新增移民,因为出了几件伦常案件和凶杀事件,被媒体称为悲情社区,开始出现几部反映该地区悲情的电影。
影片中,鲍起静扮演的中年妇女贵姐,丈夫去世,自己一个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做水果档,她和一个正在暑期等待会考成绩的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在香港社会,很普遍。
新搬来的邻居阿婆,因为以前做过菜档,也在贵姐打工的超市找到工作,成了贵姐的同事。
两个人渐渐了解,在生活中互相帮衬。
贵姐14岁出来打工养家,送两个弟弟出去读书,他们后来都成家立业,成了富人,走动很少,但彼此并不是没有感情。
阿婆唯一的女儿去世,女婿带着外孙又婚,和老人联系少,但彼此之间也不是路人,依然有淡淡的伦常感情在牵连,维系。
贵姐的儿子张家安,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和母亲交流较少,内向,讷言,但在家庭亲情的温暖下,渐渐开朗。
三个人,三代人,许鞍华用淡淡的笔触,轻轻勾勒了香港社会平实真实的一面。
影片中,没有什么人是坏人,或者矛盾对立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影片就在一片氤氲着的淡淡的人间温情笼罩下,讲述着人间百姓故事。
万家灯火,日出日落,平平淡淡,人间烟火,不怨不尤,许鞍华的电影,看过几部,印象较深的是《女人四十》。
在网上搜索,有文字这样评价她: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
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
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
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
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
可是后来很男性化。
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
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
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
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
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
”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
“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
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扮演贵姐的鲍起静,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鲍方。
看过她扮演的几部电影,感觉不温不火,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人物行为的拿捏,都非常自然老道。
儿子家安的扮演着,是许鞍华从几百个孩子中选出来的,几经波折,才答应演电影,虽然略带青涩,但很真实,自然。
影片没有回避悲情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漠,交流的隔阂,父母兄妹儿女之间的隔阂,孤身老人的漫漫长夜,万家灯火下城市的逼仄,人如蝼蚁般的被压抑,都在影片中出现,但在底子里,总有一股温暖,温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真诚,对人的尊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根本原因。
曾经在香港小住过几日,除了像一般的大陆客流连市井之外,还通过朋友的介绍,深入访问过香港两个平凡真实的家庭。
一个是香港大学附近坚尼地城的一户人家,居住的环境那个,几乎和电影里阿婆住的完全一样,我至今不能忘记当时看见一家那么多人挤住在一起的内心的震惊。
另一户是黄大仙的殷实的中产家庭。
两户人家的比较,让我看到了香港普通人在怎样坚韧勤奋地生活着。
联想最近一直在追着看的电视剧《珠光宝气》,我就想,这是香港社会的两面,一面是珠光宝气,一面是平凡的坚韧和温情。
是的,这就是大部分港人的生活。
有些人看了这部电影后发表了很多很多的感慨什么的,在我看来其实更像是无病呻吟。
他们不了解真正的香港生活,他们没办法结合一种故事背景来理解它。
所以在看我的这篇文章之前,请先去了解下什么是天水围,看了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许鞍华要拍一部关于天水围的电影而不是旺角尖沙咀什么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9581/好,在对天水围有了最初的理解后,我来给大家谈谈电影里的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1.10块牛肉。
10块的牛肉有多少呢,我带该给大家比一下,一个蛋挞是5块。
一斤青菜大概5.6块(风调雨顺的时候),一份香港商报10块,在大快活吃一份早餐最便宜的18块(大快活算是便宜的了),一份拉面2530块。
所以说10快的牛肉在大陆这边买大概就2.3块吧。
在电影里,梁婆婆一天的饭菜都是几片牛肉炒菜心,一个人孤零零的吃。
觉得心酸么,这就是一个鳏寡老人的生活,很常见的。
有些老人甚至在公寓里病死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生活一般很困窘。
有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没有钱,只是他们真的是存起来给他们的孙子什么的用。
所以当婆婆的女婿拒绝收下的金饰时,婆婆一言不发。
难过都在脸上了。
其实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他的女婿拒绝她的礼物,没有什么好责备他的,家家都有本难忘的经。
2.安仔的生活。
安仔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呢,乖巧的,偏内向的,不善言语的,体贴人,能靠得住,孝顺,他还有个不错的成绩,有的时候或许会有少许的自卑。
记得电影开始没多久的那段家族聚会的影片么,他的表弟妹们在打牌,在聊着一些对他而言很遥远的东西,一些他们在纽约什么的生活啊,安仔试图想去融入谈话中,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香港是实行高等教育的,在香港大概有7.8城的孩子没有大学读。
他们在中5升中6(就是我们一般指的高三)是有一个会考,竞争很激烈的,要是没过会考,他们就只能读职校或步入社会。
(所以有一个镜头是安仔和mis 徐在聊天时,他对她说“我都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回来..”)甚至有的时候有一些孩子就算是考上大学也读不起。
因为学费太贵了(最少都要5.6万一年吧)。
有些家长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读到大学,往往会悬着把他们的孩子送去国外读书。
(安仔的舅舅说“如果读不到送你出国”就是这么回事)在电影里贵姐和梁婆婆也有这么个对话“读不了书就出来工作咯”,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我有个亲戚在香港真的就是过这样的生活,她在大快活做服务员,每天5点起床6点开始工作做到晚上7.8点才下班中途没有休息时间,一个月挣7.8000,这在香港是完全不够用的。
她有两个孩子,每个月的学费就要1700左右,还不包括交通伙食校服教材什么的,她住在香港的超级郊区--上水,一个月的房租要2000多3000..现在她的大儿子面临会考了,她倒宁愿儿子考不上中6了。
因为根本付不起学费。
3.贵姐。
贵姐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们。
他们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辍学,打工养家,供弟妹读书,赡养父母。
她们善良,不卑不亢。
她们有一种小市民的平和。
我也有这样的亲戚,有的时候我很替他们感到悲哀,可是他们自己挺满足的。
表现人物的经典镜头就是他吧那条牛仔裤折好了放在垃圾箱上。
然后一个长镜头。
其实一部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能点到人们的心坎上。
我其实一直有点心酸想哭,可是我最后还是没有哭。
因为看到最后,我发现其实许鞍华想说的生活无论到底有多残酷,还是会有一些温暖出现在我们身边的。
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在天水围过的就是这么一种淡淡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活着的方式。
许鞍华最难得可贵的是,他没有过多的煽情,不浮华,他没有设定曲折的剧情,他没有过多的运用什么独特的镜头语言,一切看起来就是这么的平凡的,却会给观众带来深刻印象,一个市井味十足的小品电影。
这一点在我们这些渐渐对欧美大片感到厌倦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记强心针。
光是看影片的名字和导演许鞍华,这部影片在心里就大致有了一个轮廓。
许讲故事的方式是温和的,含蓄的。
看她的电影就象和邻家阿婆唠嗑,听的舒服也没什么负担,东拉西扯家长里短间就把事给说了。
可回头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些平淡无奇的桥段搭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看许的电影,我乐于从细节处咀嚼,这些细节在影片里时而重复,时而叠加,时而融合,影片带来的情绪随之渐渐丰满。
几点影片中的细节和感想与大家分享:1) 贵姐的晚饭贵姐做晚饭几乎总是两个菜,一个蔬菜,一个蛋系列,不是炒蛋就是炖蛋。
贵在一次买鸡蛋的时候,和阿婆提到妈妈教自己鸡蛋怎么做都有营养,很好的和这个细节进行了呼应。
贵姐和阿安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在影片里大量重复,东方人重家,家庭的凝聚又往往以饮食为中心,这样的处理不言而喻。
在影片的中段,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饭桌上有两次加菜。
一次是阿婆送的冬菇,一次是前一天聚餐后打包的乳鸽。
如果大家眼睛够尖的话,还可以留意到桌上有一个碗里还盛着上一餐剩下的一只冬菇!
2) 贵姐和母亲贵和母亲之间一直存在着些许心结,这在影片一开始贵母做寿的那一幕就有所交代。
在贵母不耐烦的催促开饭的时候,安慰她的是老三的媳妇,贵坐的一直同贵母有段距离,即使是离开麻将桌的时候。
很明显,早年的辍学养家几乎让贵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贵母显然对此深感愧疚,麻将桌上的兴高采烈和贵独坐一边的沉默自然也看在眼里,也许催促开饭与此有关。
后来贵母入院,贵一直推托前去看望,导致贵母和阿安独自诉说家史的时候,情感小宇宙爆发,进而出现老照片煽情,我在一边感慨人生的时候一边却想到了朱军。
(远了,远了。。。
)当贵终于前去医院探母的时候,贵母说完远房亲戚的一桩杂事,淡淡来了句:“做人好难,是吧?
”贵淡淡回了句:“有那么难吗。
”这一幕,贵母和贵的表情都很微妙。
3) 贵姐和阿安阿安没有昵称,老妈永远叫他张家安,这个其实很有讲究。
贵不给阿安压力,也从不呵斥,但我觉的喜欢直呼自己儿子全名的母亲,总带着希望他自立自强的期待。
而阿安对母亲所有的要求都只有一个字:“哦。
”阿安找出老爸偏小的旧牛仔裤,贵提到安父喜欢穿紧身的衣服,相信安父死时阿安应该很小。
贵带出去丢弃,垃圾桶边,情感小宇宙爆发,这是片里第二处对感情比较直白的陈述。
4) 贵姐和阿婆阿婆是城市里孤独老人的缩影,贵的热情积极与之对比鲜明。
初次认识的时候打招呼,贵说:“阿婆!
”回曰:“贵姐。
”两处语气截然不同很有意思。
出电梯时,贵说:“BYE!
”根本就没回应。
这样的情形出现了三次后逐渐改善。
阿婆女儿早逝,亲情的缺失是其孤独的根源,而贵与母亲之间的心结好像也不容易释怀。
影片结局的中秋之夜,贵推托不回家团聚,却同邻居阿婆一起共渡,此刻她们各自感情的需求得到了一种和谐的弥补。
(再次出现老照片。。。
)5) 大小舅舅贵的两个弟弟生活状况都不错,不过也许是贵的沉默,一开始他们略显张扬的态度让我产生了白眼狼的错觉。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阿安同大舅电梯厅里的对话证明了他们对贵的牺牲心存感激。
这让人觉的很真实。
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说话及行事方式,人嘛,想要象某些影视作品里的反派那样做到良心的完全泯灭其实比做好人还难!
大舅刚出场的时候以光头示人,按照阿安正在放暑假推断应在七,八月份。
在最后一次出场时已临近中秋,头顶出现短发。
许导演着实细心啊。。。
呵呵。
6) MISS 徐陈玉莲的客串让我颇感意外,毕竟许久不见她露面。
白驹过隙,当年那个迷倒万千小龙女这次在大婶头的妆容下,还真得抖擞下精神才认的出呢。
最后想提提女主角鲍起静,片中表现无懈可击,不必累述。
只是总觉的她似乎有些眼熟,之后拜会谷歌大神,才知道她出身世家,其父正是鲍方。
有点闷
一般般
太白开水
俩老太太对着比惨着实是没什么大意思。再说就算你这是个文艺片也犯不着老太太自己喝粥也给个五分钟的特写吧?
三位主角,刚好代表着这个社区里最为普通的三代人,过着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尽管也有单亲家庭问题、孤寡老人问题、中学生成长问题(如早恋、孤僻等)等。三代人的故事就像一次的生命轮回,暗示着平凡的张家安将会到繁华市区工作,或辛苦或悠闲的打拼半辈子后再回到故居养老。
人情冷暖
安静的片子,如果没有背景,真的有些过于平淡
说实话……们的要死……至少我不喜欢……
形散神不聚,反正我没看通
于琐碎之中见生活。
2.5。我都怀疑下错片了...这个月到现在的最高分和最低分都献给许鞍华...
太多地方不自然了,人少的时候就偶尔突兀一下,人一多就暴露出导演的掌控力不行,调度水平直追学生话剧(详见1小时左右那场群戏)。拍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时倒还好,但一到需要出情绪的地方就不太行了,镜头无法捕捉到人物的情绪,便只能靠泛滥的配乐以及堆砌的场景。
还能再爱吗?
对许导演来说,这样的片子根本称不上进步,反而是退步
这种淡淡的生活气息是在很多电影里无法找到的
香港人的生活,看了一半,不咋地
以前我不懂慢片,现在我越来越理解慢片里那种演员与观者之间的碰撞交流,一个长镜头里你可以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心境,那种无聊那种无奈或者那种悲伤,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比一次嚎啕大哭更能体会那种钝感的悲伤。
怎么有做作的感觉......
2012Oct8,地铁和平日闲暇,苹果PPS (PPS Download)平平淡淡,像没有情节,但平静中酝酿着感情。
个人觉得许鞍华的东西越来越不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