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整体三星,及格的悬疑片,多一星给陶昕然,第一次组局做电影做到这个程度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很荣幸能被鲁豫观影团抽中参加陶昕然姐姐的电影夹缝之间北京首映礼活动。
现场见到了陶昕然和鲁豫姐,两位女士都好美好优雅。
我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关注到夹缝之间的,那会吃惊于陶昕然竟然自己组局做起了电影,特别佩服她的勇气,所以一直都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
从电影荧幕亮起,出品人总制片人策划主演陶昕然一一呈现在大荧幕前,夹缝之间这部片子由明暗两条线组成,只要看过电影很容易能通过导演设计的光影get到这个点,明线是无房无户的城市底层打工人女主李青草为了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面临的“生存夹缝”,暗线是在一座废弃的城镇学校食堂夹缝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刑警男主韩岩揭开了尘封了十年的夹缝中的秘密。
导演通过明暗线交织讲述成年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其中穿插主人公的回忆,并且将其过去经历和现实行为进行对照,像观众讲述了十年前的命案带给主人公的影响。
暗线是影片主要的悬疑部分,通过案件一点点拨开迷雾,慢慢浮现出了李青草,韩岩,陈闯,杨大成,胡天意,五位留守儿童的清晰面目,十年前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女主李青草这条明线,她是城市底层打工人,没什么文化,还是一位单亲妈妈,影片一开始为了女儿入学和老师吵架,带女儿上厕所保安为难不让去,女主当面就要脱裤子,在厕所里熟练又偷偷的拿走了卫生纸,为了看着女儿上厕所她甚至就在旁边吃早饭,影片一开始似乎就为我们预设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人,她市井泼辣又坚韧,非常呵护她的女儿,不让女儿留长头发,辱骂亲近女儿的陌生男人,这种种都是后面真相的伏笔。
影片中间有一处我特别动容,李青草为了女儿上学选择和有学区房的相亲男结婚,女儿因为不愿意妈妈结婚离家出走,看到这里我有一瞬间觉得这女儿真不懂事,但我换到女儿的角度,“这男人对我妈妈并不好,而我妈妈为了我上学不得不委曲求全”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不愿意我妈妈为我做出这样的牺牲,所以看到母女相拥而泣时我也流泪了😭(陶老师相亲时稍微打扮了一下真的很美啊!
)当影片最后慢慢揭开真相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唏嘘,到底该怪谁呢?
当法庭宣判陈闯死刑时,李青草最后叫了他一下,他回头笑了笑,一切似乎落下帷幕,然而这真的是真相吗?
夹缝之间触摸到了很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女性安全并且并没有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敢深入探讨,影片的slogan“谁来保护她?
”其实很点题,我看了片子以后也一直在感叹谁来保护她啊?
如果当初……总体来说夹缝之间是一部及格的悬疑片,他可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去看一看,昨天映后交流陶昕然说别人问她拿什么和别的影片比,她说我们唯有诚挚,我们不是不会方法,而是摒弃了方法,希望用诚挚打动观众。
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最大感受也是如此,我感受到了主创的诚意,我一直喜欢笨拙的努力高于走捷径的讨巧,真的希望大家尤其是女性观众能给这部片子一次机会,如果你走进电影院相信我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诚意。
1 无罪之罪演绎故事,却是基数相当大的人口群体的生活经历,那么,责在哪里,罪是谁受?
2 每个人物,但凡出现了正脸的(那些警队同事是npc)都认真交代了,包含傻弟弟小时候坐在浴盆里。
很多细节戏很棒,比如孩子把马老师夹来的肉舀到一边,比如染发的黑水旋转殆尽,比如母亲被骗钱后的怒吼是一句:凭什么我要说话算话。
3这些孩子承担了他们不应该去承担的社会发展的责任,牺牲了童年、被关爱的家庭空间、甚至被命运的轮子碾碎,每个人都带着伤口,但却掩住疤痕,站起来为更弱小者分担,如果说社会在进步在往前走,除了物质生活,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我依然是社会底层,但我有意识了,我把孩子带在身边。
4 摄影、构图非常稳,最喜欢韩岩和青草医院见面的一幕,是整部戏的戏眼,积蓄了两条线的力量在一个旁观的视角里演绎了,沉默的在辩解,凶悍的沉默了。
很多镜头和拍摄对象的距离都是恰恰好,比如依次亮起的灯(如果镜头进去干预了,整场戏失去了味道);比如孩子找到一场的晃动稳定近距离5 之前以为是玩票的电影,被惊喜到。
内核可以鼓励到更多带着淡淡死感却在扛住的人。
6李青草这个形象因为陶昕然的表演撑开了,和《万箭穿心》里颜丙燕演的李宝莉,《生活秀》里陶虹演的来双扬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出身底层,但硬铮铮地在各种压力和夹缝中坚韧地活着。
7 赵炳锐老师以前没印象,这部戏一下子记住了,面孔像几分年轻时的高曙光老师,但演技了得,一个长期心怀愧疚的人,一个只要他在的空间就很冰冷的人,这太难了,但做到了。
8 都说没有国产现实主义电影,都说创作者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在臆想现实。
但这部全然是现实,冷、痛但也无言和暖心。
女性在片场掌握极大话语权的情况下我看到了很鲜活的李青草,她会在带着女儿上厕所时拿出万能钥匙把纸取出来开始吃包子,会操着一口粤语腔说自己爱吃辣椒(说起来 电影的语言结构真的特别复杂,感觉听到了起码三种口音),会爱抽烟喝酒打麻将,会一直染自己喜欢的发色(这些竟然会被那个男的否定他太没品了),这些都是李青草,和小时候成绩优秀被很多人喜欢的李青草一起构建了这个角色。
那天晚上之后的李青草再也没和韩岩说过话,走廊里漫长的沉默没有,一起陪审没有,他说她就听,听到“那天晚上我对不起你”就走,可能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一个小孩没跑也不会救下她,但作为观众我也想不到李青草该对他说什么,等阿甜留长头发那天再说吧。
这是今年看到陶昕然的第三部作品,在综艺里她是女儿是自己是有过大热角色的演员,但在电影里,她是妈妈是制片人是在童年听到一个故事能够感同身受为之发声的女性,这才是陶昕然。
路演提问过程中陶昕然面对提问有一句回答是“这个世界勇敢比完美更重要”,是的,就算影片可能还不够完美,能够自己攒局,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荧幕上表达,已经足够勇敢,足够值得被歌颂。
请继续去拍吧,你做的很好。
女性困境确实是有的但谈不上女性主义不如说是体现男性的恶不过导演又是男性有点既要又要所谓的女性主义不过是重点刻画了留守女童的遭遇确实是有展现出留守儿童和部分女性的困境但我想这些困境大家都是知道的重点是如何解决我以为结局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上位者姿态下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浅显的还有我认为女性是有无限可能的没有必要在映后强调成为母亲后怎么怎么样那些选择不成为母亲的也有可能是更加负责任的选择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摆脱留守去往更好的平台解决方案只能像女主这样的我并不觉得有必要生这个孩子当然我说话的视角也是上位者的了我意图不在否定母亲而是在于我觉得这个片子有些刻板印象了你可以说女主身上有很强大的女性力量她作为一个母亲是伟大的但这绝对不是女性主义真正的女性主义我认为应该是有益于女性的如果女主没有这个孩子她又会是怎样的呢?
请营销的时候放过女性主义这个点而留守儿童问题的展现又太过浅显如果展现不好太多请抓住一个重点就好了除了女主其他小孩的问题说的有些太少了留守儿童问题绝对不是一辆两辆校车能解决的这至少需要从教育方面去抓吧还有一个感触就是女性的困境男性是理解不了的所以请多一些全女班底去讲女性问题看了片子我觉得女制作人给男导演命题去写剧本我不敢苟同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想去帮助女性和留守儿童嘛但展现的不尽如人意可能换个女导演女编剧会更好?
男性永远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
首先叠个buff我看电影不多,特别是近些年上映的电影。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国内现在很多新悬疑片我看到一半就大概知道结尾了,无非是什么动了哪个官员利益,又懂了哪个商人的奶酪然后被灭口。
但《夹缝之间》我真的是看完才知道到底是谁出手杀了李志勇,他又是怎么被藏尸的。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一个优先现实、社会题材的电影,而是一部纯破案悬疑剧,我认为姐在这方面能拍得更好。
本着溺爱所有女性女导演的原则去影院支持,发现比贾玲拍得好太多哈哈哈哈哈哈(狗头保命,真的非常值得一看电影涉及了很多社会议题,留守儿童,单亲母亲,教育资源,但是每一个的出现都不突兀,像珠子一样被严密地镶在几条叙事线上,在几条故事线交织后对它们的探讨也得到了完整的呈现。
叙事节奏稍微有点慢,电影快过半我才能把几条叙事线连起来。
但是不会有那种让人想快进的感觉,只会让人觉得在同时看几个不同的故事,迫切想知道它们的相交点在哪,但最后所有故事线的收束会让我觉得前面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电影无论是作为悬疑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特别好,结局的反转比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悬疑片好太多😇绝对的出乎意料情理之中,也几乎没有什么前期的伏笔在结尾没有被呼应。
故事留白的部分还是挺多的,很容易让人有觉得这个故事没讲完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是因为他讲得太好所以让人有想更深更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而不是该讲的他没讲完。
故事本身的讲述是完整的,详略得当,这也是他能在两个小时里讨论了那么多社会议题还能讲一个有精彩反转的悬疑案的原因。
镜头语言也特别好,故事发生在南方,所以整个影片都给人一种潮湿的、汗津津的感觉。
电影里出现了至少三种不一样的方言,一般这种拍地方特色特别强的都很容易翻车,因为你得真的贴近去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拍出和方言相匹配的环境,电影中我觉得融合得很好。
演技全员在线,陶昕然演技真的很厉害,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安陵容的影子,期待她的下一部片子
《夹缝之间》是由郭大路执导,陶昕然等演员精彩演绎的悬疑犯罪片。
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颗璀璨而又孤独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社会角落。
影片围绕着单亲妈妈李青草(陶昕然饰)展开,她就像一棵在狂风中独自摇曳的小草,看似柔弱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她的眼神中总是带着一种疲惫与坚定交织的复杂神情,那是生活的重压留下的痕迹。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在诉说着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的艰辛。
为了女儿上学,她日夜奔波,那消瘦的身影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精打细算。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紧张的悬疑情节,深刻地展现了当代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李青草的故事是无数单亲妈妈的缩影,她的挣扎和无奈如同镜子一般,反射出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家庭撕裂、经济压力和社会歧视。
我们看到她在为女儿争取教育资源时面对的不公平对待,这些情节无不刺痛着观众的心。
这部影片通过李青草的视角,深入地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多重困境,引发了观众对女性成长过程和生存状态深深的共鸣。
#电影夹缝之间北京首映礼# #看完夹缝之间一起保护她# #电影夹缝之间#
《夹缝之间》的故事并不新颖,又是未成年犯罪,又又是侵犯,又又又是隐忍多年。
《夹缝之间》可以说是低配版《默杀》,因为《夹缝之间》的细节处理得更加不好。
<以下涉及剧透>一、案件相关的几个未成年,其中一个成为了警察,负责本案。
但是警察却不是犯罪者本人,这个设定比较令人失望,这让警察在查案过程中缺少心理博弈,全程置之度外,一板一眼。
二、案件在电影中没有起到穿插作用。
查案的线,和犯罪隐忍生活的线,没有交集,是硬生生的两个毫不相关故事。
甚至查案的地方和犯罪隐忍生活的地方,讲着两种不同的方言,不知为何要如此设定,更加造成了剧情的割裂。
如果不是电影中最后强行让犯罪的罪行暴露,所有支线强行收拢,剧情真是一盘散沙,千头万绪。
三、案发过程全靠各种巧合。
案发屋子的墙上恰巧有半米高的洞,否则当事一众人没法藏于现场。
(半米高的墙洞,没有修补,毫无遮拦,非常夸张,这屋子平时刮风下雨还能住人吗?
好歹也用块木板挡一下,让当事人从缝隙里偷看吧,或者设定为当事人从门外经过偷看不行吗?
)被侵犯者当晚恰巧折返回到案发现场,没有铺垫折返理由,仅仅是恰巧。
侵犯者实施暴行,没有铺垫暴行理由,仅仅是恰巧。
被侵犯者恰巧杀死了侵犯者,电影甚至连挣扎抵抗的镜头都没给,只给了个音效暗示,就这么急不可耐地要展示结果。
各种恰巧让案发过程犹如空中楼阁,镜花水月,缺乏真实。
四、电影只重于回述案件过程(但是毫不出彩),而避开探讨案件影响部分(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有失偏颇。
电影中,案发时众人毁尸灭迹的行径,案发后当年无人报警的结果(死者为单身),无一不透露着草菅人命的轻率。
尤其是电影最后敷衍的几行大字:由于案发当时众人不满14岁,免于刑事责任。
令我着实愤慨。
法律可能无法伸张每一次正义,所以电影也不必提及正义,是吧?
这种电影真的别拍了。
邯郸初中生杀人埋尸事件仍历历在目。
个人评分:6分(两星半)
感谢鲁豫观影团组织活动。
客观来讲,比起宣发中突出的“女性电影”定义,这部电影实际更多在讨论泛性别的留守儿童问题,立意是好的,但确实与宣传主要导向有偏差。
而这种偏差根据映后谈可以推断出跟导演霸权视角有关,无论是电影制作环节中固执删减女主希望保留的戏份,还是映后谈中对于制片发言的不断打断,都呈现了一种从影视空间到现实的女性制影人困境。
这种男性视角体现到作品中,就使得一部女性制片想去展现女性困境的影片变成了真正以“韩警官的忏悔”为主题的、去女性中心化的困境显现。
影片双线叙事单薄,原始三星给到画面观感还不错以及能看出试图在呈现现实问题的立意。
多加0.5星给有野心有实际行动力的陶制片和努力在提问环节引导陶昕然多展现自己想法和感受的鲁豫,虽然直到活动结束观众都在导演打断中未能得知她为何执着于被删减片段以及她对影片和人物的深度解读。
仍然祝贺陶制片的勇敢尝试有了实际产出,也能感觉到她有很多深层的想法待表达,期待一个全女班底合作的可能性。
看了《夹缝之间》在成都的路演,电影的拍摄光线和场景都是十分生活化。
电影从单身妈妈带女儿挣扎在大城市入手,一幕幕推进,解析这位单亲母亲从前到底经历过什么,以及如何沦落到这般糟糕的境地,并以此揭示电影主题。
陶老师的表演很有感染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独身母亲的崩溃和无奈。
这部电影能将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遭遇的境遇搬上大荧幕,让更多人看到,真的很感慨,因为从始至终这个群体都非常需要被关怀。
尤其是留守的女童。
映后交流中陶老师也分享了制作这部影片的初衷,来自于自己母亲任教学校一位女孩的亲身经历。
作为一名演员同时也是一名制作人,真的很感谢陶老师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群体上,希望电影能大卖,能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并给予更多的关怀。
可能一些细小的关怀,一些不经意的关心,就能改变那些缺失陪伴缺失关爱的孩子们的一生。
《夹缝之间》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犯罪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
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与丰富的角色塑造,成功地将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教育问题以及社会偏见等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与思考。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了温情与希望。
陶昕然家有66.7%的女性被猥亵过,有点可怜啊~
66.7?
2023 SIFF#3 映后主创见面,安小鸟说中国电影应该更多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当下生活,为他们发声,全场掌声雷动。
文本挺用心思的,把关爱留守儿童和罪案悬疑分割成两条线,缓缓相交,呼之欲出。又巧节奏又不错。只是演员部分除了男女主之外都有点令人出戏,尤其是小演员,让整体的氛围感流失了不少。但还是满值得鼓励的一个片子,精巧又有意义。
不咋样。单线叙事或许还能丰满一些。另外赵炳锐那个东北口音和僵尸脸看的让人很难受
有66.7%的女性被猥亵过,好气哦~
6.5分,安小主首部制片加主演的院线电影,一个人看晚场,冲着现实主义题材去的,类型是犯罪片的里子,却是文艺片的气质,这也是影片上院线很大的短板,双线叙事前半程讲述很平,看得煎熬,剧情逻辑细节也不太好,到后面揭晓谜底的过程观感有所提升,另外整体画面太暗了,整体一般。
在悬疑片和社会伦理片之间摇来晃去,讲了一堆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却连个利索的故事都没讲清楚。
值得鼓励的女性主义作品,留守儿童、女性困境、成长秘密,每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困境。后半段好于前半段,夹缝之间的尸体秘密与李青草的秘密都被揭开,现实力度与戏剧冲突同时达到高光点,在“夹缝之间”长大的女孩儿有多难,此刻有了具象化表达。
算是今年在院线看过的不错的国产片(今年在电影院看的烂片太多,环境造就多加一颗星)题材还是蛮值得关注的。主创说为了提高观赏性所以加入了悬疑的元素,确实也是为了商业的考量吧,如果单纯的讲留守儿童题材估计不太会被市场接受。不过确实拍摄手法还有待提高,略显稚嫩,再打磨打磨会更不错
广东的老师现在不会半粤语半国语这样的啦。。。这些流氓也太坏了。。。结局算是好评了吧坏人活该。就是甜甜是谁的啊?然后这当了刑警的抓流氓得多少年后啊。。。
难得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 尤其是他们长大后的故事 但可惜剧本拉胯 回忆部分的杀人案与现实部分太脱节 拍法和演法也比较做作 只能说偶有闪光 曾经是留守儿童母亲为了安排孩子上学 被骗了五万块 在家酗酒 儿子问妈妈“你不是答应我不喝酒了吗?” “为什么我要说话算数?我说话算数谁听我的?没人。” 回忆线里三个留守男孩决定为心爱的女孩埋藏防卫杀人的秘密 有人表示害怕 还是跟大人说吧 另一个便说 跟谁说?我们的爸妈在哪呢? 他们留守的地方仿如一个无政府的世界
给个四星鼓励吧,电影算不上很精彩,虽然是悬疑片,但悬疑感觉不是重点(也可能是导演功力不够),节奏也略慢,不过我个人还算比较喜欢,各方面都很真实,叙事也比较平实,反而让我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感觉。而且人物都塑造得很完整,陶昕然演技很好。
【主创映后场】一个夹墙藏尸案引发的十多年前的故事,电影前半小时却以女主角李青草为视角展开,为了自己的孩子上学奔波,而结尾又直接在村子里简单上学了。故事是好的,但是文本层面不够,双线叙述并没有带来结构上的惊喜,相反显得凌乱,李青草的现在时间线,更像是为了演员单独打造的,为平庸的电影拉一些人气。映后果然以制片人主演陶昕然为重心,导演发言几乎没有。电影明明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但因为主角是女性,话题都往女性议题上靠,都忘记了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母题,本片其实依旧是女性卖惨式的,但是制片人说是有故事原型的,所以即使这个案子有众多不合理之处,我也不敢吱声了。
看了首映礼第一时间来客观的说:陶昕然是一个好演员,但绝不是一个好监制。导演编剧郭老师…过于科班,毫无建树。每一个空镜、蒙太奇、视听语言、叙轨合线,都是标准且实用的。过于标准,对于剧情的抹杀就是最致命的过大于功。身边很多媒体老师如坐针毡,我们感同身受。
电影大概三星吧,多一星给第三个提问的女生,给制片人都整哭了。另外演“小红”的那个,说的是南京话。
太喜欢那一刀子,打五星多少有点私心,陶昕然是很好的制片人
只有诈骗犯逍遥法外啦?想看导演剪辑版,肯定更好看。
用两条剧情线揭出了陈年伤疤,童年已经很艰难了,成年后依旧没有被生活善待,越看越难过。
#SIFF2023#故事尚可,但剪辑改变不了结构,总体还有待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