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逝
ҚАШ,Qash,饥饿荒原(港)
导演:艾苏尔坦·塞伊托夫
主演:埃克布兰·戴洛夫,Ondasyn Besikbasow,Isbek Abilmazhinov,Sultan Nurmuha,托尔加内·塔尔加特,亚历山大·帕里,瓦尔瓦拉·史密科娃,Nurlan Saburov
类型:电影地区:哈萨克斯坦语言:哈萨克语年份:2023
简介:1930 年代,殖民统治之下的哈萨克斯坦发生人为大饥荒,掘墓人伊萨泰每天把新的男女老少的尸体带到万人坑——一个巨大的、裂开的地洞。村长希望从萨尔坎德那里得到一些食物,派伊萨泰去传达信息。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他决定带弟弟一起上路。无尽的草原变成了一场循环往复的噩梦,荒芜的空间和无尽的饥饿,逐渐主导伊萨泰的思想。这既..详细 >
浓浓的前苏联影像风格。挖墓人为村里送信,一路上与饥饿斗,与劫匪斗,与老汉斗。。。历经千辛万苦将信送达,框里厚厚的未拆封的信注定这是一场空。
摄影系都该看
m2549:老头虚化又具象。镜头具美感,干净且压抑。
一看到3/4的屏幕,就知道导演有想法,果然作品很有风格,很有意象,表现形式很独特,当然故事也讲得挺好。
彷彿從瓶身到瓶頸的挪移過程:瓶身是一望無際的荒原,中遠鏡頭展現令人迷失方向感的遼闊空間,並與男主角因饑餓而生的幻覺緊密相連,既是饑荒肆虐背景的一場求救之旅,也是深陷時空停滯的心靈煉獄。終於來到屬於瓶頸部位的市鎮,此前展示草原的遠鏡不再,以收縮空間、「擁擠」的近鏡取代之。到達目的地並沒有讓人物獲得身心上的解放,為什麼?結局,交出求救信(解決饑荒)的「出口」被瓶塞堵死了——或者說,像這樣的信、這樣的旅程已經發生過無數次,而送來的信件就只是靜靜的躺在信箱,躺在政府部門的「待辦清單」裡,看不見一絲改變的希望。室外,在「一切為了人民」的巨型橫幅之下,目光呆滯的男主枯坐著,室內,被官方收留的哈薩克孩子則在護士(蘇維埃殖民主義)的指引下學習起異族的語言文化。
俄语带来安全感。哈语总预示着死亡和暴力。而新秩序带来的死亡是“一箩筐一箩筐的饥荒告急信函”。电影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明亮宽敞的新哈语课堂中的西里尔字母朗读声中结束。哈萨克人只需要用电影宣布他们在中亚的先进性。我想从塔什干搬回阿拉木图。
!
2023siff亚新奖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维埃大饥荒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挣扎。镜头语言挺熟练,神神叨叨的东西似乎太多了一些。
#SIFF2023 今年上影片单里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 4:3画幅内顶级的镜头语言 诗一般的叙事 灰白衰败的村落 草原上巨大的落日 非理性的自然 渺小的随时会崩坏的人 饥荒与饕餮 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恐怖幻想 呼麦声也仿佛恶魔低语 最后的结局也有意思 感觉tepe的设定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男主心中的某种源自民族历史的本能…
很美的镜头,很美的隐喻。
镜头摄影真不错,不过中间那段精神恍惚的片段没太明白是想说明弟弟已经被吃了,还是想表达饥饿能战胜一切关系,让男主说出想吃弟弟那句话。因为那个老头起初给我的感觉是男主的另一面,结果最后又具象了,所以结尾是男主的想象还是现实。如果是现实的那中间那整个段落都是表现男主精神崩溃的过程,如果是幻想的那这个结局就蛮黑暗了。
同一种视觉风格从头到底,一直重复同样的表达,拖沓了
好看!
我在上影节看伊朗阴阳国家,看哈萨克斯坦展现苏联饥荒,“一切为了全人类”。视觉风格与音乐大加分。#siff 45梅龙镇
本来以为是揭露政治和人性啥的1942式剧情片,没想到是心理惊悚恐怖片,套个逃荒故事的壳子罢了,画面很空旷很漂亮,安静的恐怖
极端环境下,善与恶的具像化博弈。视听语言很清晰,甚至有些过于直白了。再精简些观感会更好。
我失语了,活到现在就是为了看到这部影片。
3.5 胜在民族色彩,构图和转场很有形式感,视听语言四分以上,心理氛围出色,中间还用到了希区柯克滑动变焦。也许因为对这个地区历史了解空白,故事回溯起来有套路和架空,打字机让年代混乱,荒原步行也有点冗长。未来可期。
眼瞎不如耳聋,心理惊悚有一点像《灯塔》。(导演居然才26岁,震撼)#25Siff第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