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Elizabeth注射the substance的目的是什么?
虽然广告里说的,这个更好的自己还是自己,两个人是一体,但整部电影看下来,Elizabeth和Sue就完全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人,她俩并不是同一个主体。
Sue一直在利用Elizabeth,把她的身体当养料。
如果说Sue的出现能为Elizabeth带来满足的话,那我可以理解Elizabeth一开始注射的原因。
但Sue就是一个新的个体,和Elizabeth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Elizabeth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要把Sue造出来呢?
难道就是造一个新的自己出来然后嫉妒她的一切吗?
老的自己并没有从本质上变年轻,反而被新的自己折腾得不成人形,新的自己更像是一个和老的自己毫不相关的人。
那老的自己是出于怎样的心境才会决定要造一个新的自己出来呢?
电话里的男人不止一次提到两个人就是一体的,那Sue到底是有多愚蠢才会想要Elizabeth死并且真的把她弄死了,那Elizabeth死了她也活不了啊,这又是电影强行为了推进剧情也就是最后终极版怪物Elizasue的出现而强行产生的bug,所以在我这里,整部电影的逻辑我觉得是十分站不住脚的。
当然我能看到导演对油腻男性的讽刺(里面的男人真的太典了),对消费主义物化女性的极致嘲讽。
但这样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这部电影用再多的血浆露再多的点,也无法弥补电影逻辑的硬伤以及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和刻板性。
不过电影的配乐和广告字体的运用我确实还蛮喜欢的。
但同时我真的希望未来导演们如果再次涉猎这样的题材,能够用心把故事讲好,一个好的故事(基本条件就是逻辑要能自洽)自然而然会被大众传播和讨论,而不是一味地用所谓的重口味和大尺度来吸引眼球。
以人性的贪婪和欲望为“食材”,以cult为“佐料”烹饪的邪魅之作。
人总是不会安于现状,终究还是贪婪的产物,这是一场人性之美和人性之丑的权衡和较量。
人性之美在于:一代女星伊丽莎白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虔诚和忠贞,将理想作为一生的信仰,对生活高追求的上进。
人性之丑在于:欲望原罪,虚荣本孽,为了追求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人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的那一刻,哪怕失去自我,失去认同,失去价值,最终消亡。
即便是带着“美丽”“年轻”“青春活力”代名词的苏,也会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而打针,这无疑是神来之笔,将贪婪与欲望置于真空之中,深不见底。
🎥摄像机角度和色彩: 善用摄像机角度的转换来对比双女主社会地位及价值的不同,再使用鲜艳的色彩与之相辅相成,视觉与内核双双碰撞,给予了镜头一种扭曲的悲剧之感。
老女主伊丽莎白在转换前的镜头,多数为大角度的俯拍,衰败、无力和卑微感扑面而来,色彩上着装鲜艳,这实则映衬了她的心境,而哪怕心中的熊熊烈火形势猛烈,也无法改变社会中“更新迭代”的硬性标准,内心健硕,却也始终难以左右其在整个社会以及资本眼中的渺小和腐败。
苏虽同样被多巴胺色所包裹,但相比伊丽莎白身上高饱和色彩与环境基调的矛盾,苏就显得和画面更对称和谐,同时也配合动感的镜头,让苏整个人格都显得恰如其分,大角度的仰拍又增减了一份孤傲mean感,这是通过色彩和摄像机角度来烘托人物的社会接纳性和强大。
🐟广角镜头的运用: 全片含有大量广角镜头,我细化为特写广角和远景广角两种。
特写广角在本片中就是“资本的化身”,这样的镜头,几乎镶嵌在了老板这个角色身上。
特写广角——老板撒尿 比如开局的这个撒尿镜头,直观的特写广角使老板出场即王炸,直接越过观众的心理安全距离,破坏这层边界感,感受无法推开资本掌控的无力感和危机感。
对着镜头撒尿,甚至有种被尿到自己身上的感觉,整个镜头充满了资本的腥臊气,和男性凝视的酸臭。
吃虾戏 🦐前期吃虾戏,同样的特写广角,这里配合快切镜头和食物大特写,音效放大了咀嚼声,不光增加了这场戏的节奏和质感,更集中放大了镜头表现力和隐喻,用“吃”来将资本的无脑和贪婪具象化,食物一方面象征着纸醉金迷的世界,给世界观带来了一层魔幻感,另一方面,是关于“虾”的隐喻:
后期伊丽莎白的这个造型,她佝偻的身躯,弯曲的脊背,是否有几分像“虾”呢?
“虾”正象征着女主自己,她的一生中,何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身不由己中过活,被魔鬼般的资本家剥削与吞噬,而虾作为老板的盘中食,也明确的代表了阶级的化分,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革除制度。
而资本家只需要你的“虾肉”,当你年老色衰,色褪香残之时,你的“肉”便已经被食尽,剩下的这幅躯体就像“虾壳”,没有了任何“营养价值”。
虾壳
特写广角 这是后期老板介绍投资人时的镜头,这个镜头也是对“资本”最直观的一次表达,从一双眼睛变成了多双眼睛,镜头威胁感大大加强,是社会困阻的最终爆发,再用夸张的神态谈“笑”,衍生出一种囚禁性的讽刺。
猫眼中的邻居 猥琐邻居也有一个大角度的广角鱼眼镜头,特写广角在本片中除了“资本诠释”还有另外一层寓意:「社会凝视」 而这个色眯眯的邻居,正是社会凝视中的一员,之所以不单单将其归属于男性凝视,是因为这里的邻居,我认为他并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着一群人,即「凝视者」,是色男,是观众,是老板,是社会上睁着眼睛注视你的所有压力来源方,他们同时因欲望而“扒人皮,饮人血。
”🌄远景广角镜头:
远景广角在片中同样出现多次,放大了环境的面积,让其显得异常深不见底,这营造了一种虚无感和禁锢感,再配合高饱和的红色来象征“欲望”与“诱惑”,让主角像是被永世隔离在这虚荣的牢笼和辉煌的假象之中。
这同样也是一个纵向镜头,人物在画面中心行走时,视觉角度上来看,有种走了又好像没走的感觉,构图中人物占比极小,“坐拥流量”、“年轻貌美”、“金碧辉煌”,这些元素在这个镜头里都变成了虚假的标签,她何尝不像一只蚂蚁?
一只蜗牛?
何尝不是一个失去内涵,丧失人性,思想贫穷,被假象蒙蔽的可怜人?
在后期,同样的走廊,被鲜血浸湿与覆盖,核心向理想主义靠拢了一点,这也表达了对“资本”和“凝视行为”的推翻和唾弃。
👥人物心理: 很多人不理解的点在于,为什么伊丽莎白在已知晓风险的情况下,不果断停止甚至还坚持继续呢?
首先,从人物动机上讲,伊丽莎白最初为何要开始这样的行为?
有愤恨,有欲望,但更多的是她对生涯道路的执念,和丧失价值的不甘。
当苏替自己实现了心愿,证明了价值时,她从内而外的认为苏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苏,苏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她的灵魂已不知不觉从伊丽莎白向苏转移,直至再次面对那个容颜失色的“自己”,她会一遍遍的改妆,她会模仿,她会抓狂,她会毁约,她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没错,她在转换的过程中已完全的丧失了自我认同,这时的她认为,苏才是自己。
但苏不这么想,她把伊丽莎白当成了没用的“老东西”、人生的绊脚石、阻碍生涯道路的威胁者,为延长时效不惜糟践和伤害伊丽莎白的躯体。
她把她当“我”,而她把她当敌人,碰撞、矛盾和爆发都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伊丽莎白一定不会决定结束,她一旦结束,就意味着她要舍弃自己光鲜的人生并拖着这幅残肢断臂生存下去,这样的行为,在她心里无疑和自杀毫无差别。
而最后,她早已没了“自己”这个概念,心中只有成就与舞台,即便是一摊烂肉上只剩一张脸,依旧笑容灿烂,她扭曲的享受着属于她的“璀璨”,即便已无身躯,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在她心中却是充实与成功的,这种扭曲与反讽增添了人物内核的悲剧色彩。
👎🏻我认为本片的缺点: 1️⃣大后期舞台戏垮台,掉节奏,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冗长,“怪物特写”和“观众被喷血”两个镜头来回切,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视觉盛宴,反而会产生视觉疲劳,如果在特写后增加远景镜头,将会呈现不一样的冲击力。
最重要的篇幅被大量废镜头所覆盖,导致结尾的立意力量薄弱,深度没有被全面激发出来,很可惜。
2️⃣苏的健美操含有极大量的屁股镜头,抛开男凝成分,观感上也是极度视觉疲劳。
这部分无非就是和结局承上启下,但篇幅却极度不均衡,屁股镜头和后期表明意图的内容比例严重失衡,既想表达欲望之罪,又想表达大众的畸形审美,但这两者却没有融会贯通,只有不同的两个立意硬凑的突兀感,可以说除了令人不适之外没起到任何作用。
总觉得五星太高,四星又太低,优点和缺点都挺明显,不过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希望我的分析可以帮到你~
公寓里,女孩儿正和约会对象调情。
却突然感觉一阵眩晕,鼻血不止。
她跑到浴室,拿出一根针头比胳膊还长的针管。
从一个昏迷的女人身上,抽出一管儿脊髓液给自己注射。
女孩儿不仅止住了鼻血,还变得更加迷人。
这段情节看似诡异,却已经是电影《某种物质》中最正常的片段。
《某种物质》可以说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特别的电影了。
作为一部邪典片,它满屏血浆、内脏外露。
但最令人反胃的却不是这些视觉奇观。
作为一部恐怖片,它好于96%的同类电影。
可最恐怖的地方,却和大尺度画面无关。
所以它到底讲了啥?
在正式开始之前,温馨提示一下大家,这部电影不适合下饭。
被抽取脊髓液的女人名叫伊丽莎白。
她原本是好莱坞巨星,还拿下过奥斯卡金像奖。
如今不再年轻的她,只能在早间节目中跳健美操。
在她50岁生日时,老板送上了辞退礼包。
伊丽莎白意识到,失去年轻的身体之后,她在一点点被社会抛弃。
一次意外的机会,伊丽莎白得到一种可以促进分裂的物质。
它可以让使用者获得另一个更年轻、更完美的自己。
原来的身体会变成基体,为另一个自己提供稳定液(脊髓液)。
但要想长期保持稳定,两具躯体必须每隔7天轮换一次。
一旦超出7天,就会对作为基体的伊丽莎白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伊丽莎白决定尝试,于是苏诞生了。
(*苏)她扒开伊丽莎白松垮的皮囊,从脊柱处破背而生。
随后取代伊丽莎白做了健美操主播。
短短一周声名大噪,成为所有男人的梦中女神。
那些伊丽莎白渴望不可及的东西,苏只要付出百分之一的努力就能轻松得到。
七天时间一到,苏和伊丽莎白换了回来。
提供物质的客服一再强调,两具身体看似独立,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但伊丽莎白看着苏的成就还是有些嫉妒。
不过,她还是选择继续交换。
然而苏在享受纸醉金迷后,欲望也开始膨胀。
在某一个周期耗尽时,她打破平衡多抽了一管稳定液,强行多留了一个小时。
因此导致伊丽莎白的一根手指迅速老化。
即便如此,伊丽莎白也没有就此停止交换。
她一边嫉恨苏,一边又舍不得年轻的肉体。
苏却越来越贪婪,彻底违背了七天守恒定律。
她一次性抽了三个月稳定液,直到把伊丽莎白抽干。
伊丽莎白再次醒来时,已经变成了垂死的老人。
伊丽莎白终于决定终止这场魔鬼交易。
在杀死苏的那一刻,伊丽莎白还是放不下内心深处的欲望。
她想起那位迫不及待开除她的男老板,把苏当成明日巨星,狂砸资源。
曾经厌恶她的男邻居,看到苏后主动上门开屏。
她只能和同龄老男人约会,而苏却可以在机车帅哥和肌肉男中随意选择。
伊丽莎白由此认为,苏就是自己唯一被爱的部分。
最终,她选择救活了苏。
而苏意识到自己差点被杀之后怒火中烧,反杀了伊丽莎白。
当苏作为好莱坞新星,即将登上万众瞩目的晚会舞台时,身体突然开始腐烂。
因为她失去了伊丽莎白这个母体。
她赶紧学伊丽莎白注射物质,企图分裂出另一个完美的自己。
最终,却只分裂出一只畸形怪物。
为了登上梦想的舞台,成了怪物的苏,梳妆打扮,去了晚会现场。
它站在聚光灯下,用血浆无差别喷洒每一位凝视它的观众。
《某种物质》中充斥着大量肉体恐怖镜头。
但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苏从伊丽莎白身上疯狂抽取稳定液。
二是伊丽莎白疯魔一般救活即将死去的苏。
她们一个要杀对方,一个要救对方。
从表面上看,行为似乎是对立的。
因此很多观众认为她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实际上,她们的意识和立场高度统一。
抽稳定液和救活苏,都是畸形欲望的具象化。
苏是伊丽莎白内心欲望的集合体。
所以她对伊丽莎白的排斥,其实就是伊丽莎白对自我的厌弃。
而这种厌弃,自苏诞生之前就存在。
只不过,苏的存在将这种排斥落实到了行动上。
苏诞生后,把伊丽莎白的肉身关进了亲手打造的暗室中。
随即又替换掉了伊丽莎白的照片,把她从生活中剥离。
这都是因为伊丽莎白在潜意识里,不愿接受自己衰老的身体。
所以允许苏迫不及待地占据自己的一切。
伊丽莎白对自我的一切不满,都外化在了苏身上。
因为年老色衰,伊丽莎白退去了巨星的光环。
在老板眼中,成了失去价值的工具。
老板不顾此前的承诺,要和她解约。
这让伊丽莎白对自己曾经的价值也产生了质疑。
所以,当伊丽莎白转换成苏之后,在电视节目上,对“自己”疯狂嘲讽。
全盘否定了“自己”曾经的所有成就。
但伊丽莎白在看到苏的所作所为时,也对苏产生了嫉恨。
嫉恨代表她内心潜藏着一丝对自我的认可。
代表她被欲望裹挟时,也在试图反抗。
只不过她对自我的认可太微弱,最后只能在欲望中越陷越深。
而代表她欲望的苏,自然也就越来越贪婪。
最后,欲望绞死了理智。
自卑抹杀了自信。
苏杀死了伊丽莎白。
而导致伊丽莎白悲剧的源头,是父权社会对女性价值观的规训。
在电影中,女性身体价值的评判标准,是对异性的吸引力。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老板和伊丽莎白在餐厅中谈解约的那场戏。
老板瞥着年轻服务员的裙底,说人们喜新厌旧。
其实就是告诉伊丽莎白,你的身体没有价值了。
他认为对于五十岁的女人来说,很多东西都会消失。
伊丽莎白不太明白,五十岁的女人失去了什么,为什么能变得一无是处。
老板无实物表演了一连串抚摸的动作。
暗示伊丽莎白失去的,是让男人无法产生欲望的身体。
把女性外在条件,与创造价值的能力划上等号。
同时把评判价值高低的权力,全部交给了男性。
女性对自我身体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在男性的凝视中形成。
关于这点,导演用了很多细节来暗示。
苏在录制健身操时,监视器后站着一群工作人员。
摄像机的镜头,代表的就是凝视女性身体的眼睛。
在拍摄苏的画面时,镜头充满了审视和打量的意味。
镜头中的苏,也在用最讨异性喜欢的角度,展示自己的身体。
导演表现凝视的最终目的,是反对剥削女性的身体。
伊丽莎白的老板,就是剥削女性的代表。
导演在电影中给了他很多特写。
叮在老板脖子上的苍蝇、塞满食物的嘴、抽烟的嘴。
每个特写画面,都能让观众感受到老板身上散发的恶臭。
故意丑化老板的畸形镜头,也是对这群人的讽刺。
此外,导演还利用大量视觉奇观来毁灭一切意淫。
比较明显的地方有四处。
第一处是苏诞生之后,在镜子前以审视的视角欣赏年轻的肉体。
紧接着画面就转向伊丽莎白背上的伤口。
警醒着沉迷于苏的肉体的人,他们所看到的美好,背后有如此血腥的诞生过程。
随后又用特写镜头,展示伊丽莎白背部的缝合过程。
把由苏的身体引发的欲望,用伊丽莎白的身体毁灭。
第二处则是苏和机车男的亲热戏。
苏用美貌吸引了机车男。
而美貌得以维持的能量,则来自于机车男最讨厌的老女人。
镜头跟着机车男的手,拉开了苏的衣服拉链。
但衣服之下隐藏的不是迷人的身体,而是一坨喷涌而出的内脏。
突如奇来的血腥画面,给所有凝视苏身体的人一记重击。
第三处是在苏和肌肉男约会那晚。
肌肉男早早准备好和苏共度良宵。
苏却因为稳定液告急,不得不和被抽干的伊丽莎白交换。
肌肉男裸着身体来浴室寻人,可与他一门之隔的不是迷人的苏,而是状似干尸的伊丽莎白。
面对想要迫切满足欲望的肌肉男,伊丽莎白直接朝着镜头吐了一口痰。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前面所铺垫的一切旖旎氛围瞬间烟消云散。
但最狠的讽刺还是在影片结尾处。
男老板和晚会观众们喜爱的苏,被他们这种“喜爱”催化成了畸形怪物。
苏用来迎合凝视的一切特征,在这一刻全部覆灭。
开头公司招聘健身操主播时,两个面试官遗憾来面试的女孩儿穿的太多,看不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
畸形怪物登台后,朝着台下观众吐出了一坨他们最想看的部位。
随后用血浆喷射台下凝视它的每一个观众。
独特的呈现视角,让《某种物质》一举拿下金棕榈最佳编剧。
同时,也遭到了两极评价。
有人认为它用极其讽刺的手法来反对女性身体剥削。
也有人认为,所谓的反对剥削只是空喊口号,实际上电影中的性感镜头,本身就在剥削女性。
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呈现凝视的内容过多,而反凝视的镜头占比太少。
导演用大量女性裸露镜头,反对女性身体剥削,显然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
只将凝视聚焦在肉体层面,也略显粗暴浅薄。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或许导演未必想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只不过是这种同归于尽式的手法,能叫醒更多装睡的人。
《某种物质》存在争议,不够完美。
但就影片的立意出发,还是想把它安利给大家。
最后温馨提示:如果完全接受不了重口味画面,千万别轻易尝试。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梅
《某种物质》。
7分。
科拉莉·法尔雅编剧、导演,黛米·摩尔、玛格丽特·库里主演作品。
诚恳地说,这个片子看到后半段,让我极度不适,强烈生理性不适。
即便我心里清楚这是对现实世界的极大讽刺,我心里仍然无法接受这些画面的肮脏。
某种程度上,我其实是个心里有洁癖的人。
故事表面科幻,其实并不复杂。
一个大龄女星想要继续霸榜,继续站在舞台中央,继续站在聚光灯下,她唯一可以做的只有重生。
于是,药剂出现了。
从黛米·摩尔本就性感的身体里,长出了一个更加性感的玛格丽特·库里。
都是不可多得的尤物。
黛米·摩尔硬刚的性感,确实在玛格丽特·库里水灵的性感面前不堪一击啊。
美貌这件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于是一个想重生,一个想毁掉过去的自己。
欲望这件事,真的是无穷大啊。
戛纳X肉体恐怖,当这个组合词成为现象级讨论热点时,我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就是前些年拍出过《生吃》,并在2021年凭借《钛》拿下金棕榈的法国导演朱利亚·迪库诺。
而今年,是另一位法国新生代导演用肉体恐怖征服了戛纳,导演科拉莉·法尔雅为这个组合词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一针独特的物质被注射进蛋黄之中,不久这个蛋黄就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曾几何时,好莱坞的星光大道刚铺上了一颗崭新的星星。
Elisabeth Sparkle,这颗星星属于这位冉冉升起的好莱坞巨星。
然而时过境迁,就像星星逐渐开裂,被粉丝淡忘一样,Sparkle也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难题——衰老。
尽管主持着健美操节目的Sparkle依旧活力四射,但在上司Harvey的眼里她就像个30年代的老古董,一个不再性感也不再有价值的老女人。
尝试与上司沟通无果后,Sparkle悻悻而归。
在路上她看到自己的海报被粗暴的扯烂,悲痛的恍惚中她出了车祸。
虽然身体没有大碍,但她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
不过,一个年轻的男护塞给了她一份神秘礼物—— The Substance的广告和购买电话。
The Substance,当注射这种物质后,使用者将会分裂出一个更完美更年轻的自己。
两个人需要每周过完后交替生活,一个活跃七天,另一个则要沉睡七天。
但不要忘了,二人是一体的。
在巨大的焦虑中,Sparkle决定注射物质。
极度的痛苦后,完美靓丽的Sue从她的后背中诞生出来。
Sue迅速获得了成功,而Sparkle成为Sue在豪宅中的暗影。
看似成功的双人生活,实则是自我毁灭的开端。
不得不说,共时性真是一种奇妙的现象。
前段时间的《玛克辛》,缇·威斯特也是用星光大道上的一颗星星做梗。
在电影开始不久后,玛克辛在默片时代性感女神蒂达·巴拉的星星上踩灭香烟,拂袖而去,展现了女性思潮的发展与对好莱坞过往剥削的一次抛弃。
《某种物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Sparkle并没有与自己的星星诀别。
她沉迷于过往和青春,最终酿成大祸。
这种反向处理,意在展示被裹挟的悲剧。
电影中The Substance的客服一直像机器人一般冰冷,他似乎把选择全部交给了Sparkle。
但这就是现实经常出现的虚假选择,你可以干也可以不干,但不干其实会失去一切。
面对男性统治下好莱坞的抛弃,Sparkle根本别无选择。
注定的选择,既定的毁灭。
Sparkle和Sue的关系,其实电影中已经非常明确的反复提及——you are one。
二人是完全一体的存在,不论她们怎样互相不满,怎样的独立,不能共享记忆和感知,甚至不受控制。
但本质上她们都是一体的,二人是Sparkle欲望与恐惧的一体两面。
光鲜亮丽的Sue渴望她活跃的时间更长,所以逐渐把七天不断延长。
这只是Sue自己的私欲吗?
Sparkle其实也非常渴望年轻的Sue能完全替代自己,一开始被Sue塞进密室也无所谓就表达了自我隐藏和逃避的心态,后面不愿杀死Sue再到下杀手时手下留情。
如果没有过度的衰老和不可避免的苏醒,她会欣然同意自己永远睡去。
这种衰老与苏醒,所代表是Sparkle那一丝最后的理性。
不管如何逃避衰老与现实,她终究会醒来面对一切,记忆感知不能共享也是说衰老的必然。
糟糕的心态和对青春的疯狂追求,让她在自己眼里愈发衰老,几乎成了一个怪物。
这种扭曲的自我贬低,被具化成电影中的极速衰老。
在最后,Sparkle想要结束这一切,但她还是臣服给了欲望而临时变卦,她希望看到年轻的自己成为跨年晚会上的巨星,这也导致她被Sue给反杀。
当Sparkle被Sue抓起来将被杀死时,她甚至笑了,因为她在镜子中看到美丽的自己在活着。
Sue与Sparkle还有两处处矛盾,一处是关于吃。
仿佛退休般的Sparkle在公寓胡吃海塞,看着Sue的巨大成功,她发泄情绪疯狂进食。
Sue的噩梦,是她从肚脐眼掏出来一个炸鸡腿,她对Sparkle暴饮暴食也很不满,因为自己不能。
毫无疑问这是身材焦虑的一种体现,被性感身材给束缚的食欲。
另一处则是性,Sparkle在酒吧独自买醉,孤独的身影与一旁打情骂俏的情人产生对比。
Sue带着男人在夜晚宣泄,被男人追求,而Sparkle则连同学的一次约会都不敢面对。
马斯洛曾提出过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Sue和Sparkle作为一体,从食物,工作保障,人格尊严,性需求和亲密关系的缺失,再到不能接受现实的逃避。
Sparkle的生活是极度失衡的,好莱坞粉饰下人的支离破碎。
回到The Substance视频和客服不断强调的you are one,既然Sparkle与Sue是一体的,二者又为何针锋相对。
这其实就是自恨,Sparkle的自我仇恨。
Sparkle嫉妒年轻的自己,便是痛恨年老的自己。
Sue嫉妒暴饮暴食的Sparkle,便是痛恨自己原始的需求欲望。
二者归为一体,其实就是Sparkle痛恨自己,这种自我仇恨当然是不自然的,这就要提到镜子的意向。
人有自我认知,也有来自他人的认知。
他人的目光就犹如镜子不停的反射,反映出人的各种样子。
从整个故事来看,Sparkle在浴室中的镜子,所代表的就是一种扭曲的目光。
像是她在约会前在镜子前的歇斯底里,仿佛镜子在嘲笑她的衰老。
镜子里看到Sue时不顾危险的诡异笑容,是看到自己被认可的喜悦。
Sparkle缺乏自我认知,被他人所控制。
即便Sparkle有自我认知,也是被荼毒扭曲并顺应他人的,这导致了她的自我仇恨。
这种仇恨的本质他人来源,在电影中还是很直观粗暴的被摆在了台面上。
吃饭时吃干抹净拍拍屁股走人的傲慢上司,审视身材的评审,骚扰的邻居和最后晚会上的一群老白男,这些男人组成了电影中的剥削势力,凝视、性化和衰老恐惧。
Sparkle的自我毁灭不是从Sue透支时间开始,当她完全顺从他们的规则,愿意注射物质来创造一个年轻的自己继续被剥削时,她贬低自我的服从就已经走向完全的毁灭。
没有什么,比一个让你恨自己不能满足他们的驯服环境更恐怖。
电影的结局,Sue铤而走险给自己注射物质,她蜕下了自己的皮囊,露出一个扭曲怪物的样子。
Sue跌跌撞撞的去参与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晚会,当然一切都完蛋了。
她被叫做怪物,被打爆了头,她什么也没做,但却被不停伤害。
聚光灯下,Sue可怜地说着It‘s me。
玛格丽特·库里对这一幕解释是这是Sue最纯洁、最真挚的一刻,她卸掉了伪装,袒露真正的自己。
但人们热爱的是虚假的人,他们开始伤害Sue。
Sue把鲜血撒向观众席,这也是她对世界的控诉。
最后Sue的身体土崩瓦解爆炸了,她背上Sparkle的脸居然还活着,她吃力地爬向自己在星光大道的那颗开裂的星星。
幻觉中她再次星光璀璨,年老的自己开心地笑着,Sparkle则在这种幸福中彻底瓦解了。
在自毁旅途的终点,导演让Sparkle和Sue组成MONSTER Elisabeth,恨与爱相融,拥抱自我,选择自爱。
不过结局本质是残酷的,第二天Sparkle的遗骸被清洁工一扫而光,裂开的星星依然闪耀,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就像原版《非礼勿言》一样,《某种物质》的结局是个恐怖寓言,周而复始的剥削和难得一见的自爱。
今年的女性主义恐怖电影不在少数,《玛克辛》《恶魔之浴》等等都表现不错,从女性主义的迭代、同妻婚姻之苦再到该片的自爱反抗,很是丰富精彩。
谈完剧情,还有两点是要谈谈的,首先是电影剧情外的东西。
肉体恐怖的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出色,虽然没有传说的震撼,但异形契约一样的背部生产和最后的MONSTER Elisabeth还是足够亮眼。
导演为该片选择了大量的实物特效,MONSTER Elisabeth就像大号的篮子里的恶魔。
破背而出的场面,也是背部假体保证真实,爆头的场面复古真实感十足,《异形:夺命舰》让我情有独钟就是实物特效实打实般的真实感,《某种物质》在这方面表现很是完美。
分裂时的眼球爆炸般分裂也实在是太精彩了,足够密恐和恶心,我太爱了。
不过,该片的整体效果其实也没到营销号吹得那么夸张。
慢镜头与特写的使用放大了角色身上的丑陋可怖,像是Harvey吃饭的桥段,把他所代表的剥削者的贪婪恶心给具象化,Sparkle她们就是那碗虾,被剥皮蚕食,被吃干抹净后便被剥削者随意抛弃,没有一丝话语权。
Sue踢死Sparkle的慢镜头,让其对自我的仇恨达到高潮。
浴室里俯视提升的镜头绝对是电影中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收紧的墙壁无尽的深渊,体现Sparkle此时的绝望。
电影的很多场景设计相当超现实,比如闪灵风的电视台走廊和取药的白色房间,渲染了足够诡异的氛围,也符合电影自由不羁的逻辑,像是Sue诞生后有条不紊的收拾和没身份信息怎么混娱乐圈,导演都选择不做答,只服务于主题。
该片也延续了导演首作《复仇战姬》的血腥和迷幻,电子配乐的紧张和恐慌感依旧奏效,另外Sue还带了和复仇战姬女主珍一样的星星耳坠。
在最后,要谈的是个很争议的问题——反男凝和男凝。
其实这个问题在《金发美人》的时候就出现过,如果你拍摄男凝桥段甚至夸张化,但目的是通过这种内容反男凝,那这到底是不是男凝。
《某种物质》中玛格丽特·库里的全裸登场,健美操时各种极端夸张的私密处特写,这100%是导演故意而为之,毕竟这些镜头中的身材就是电影中剥削最在乎的东西之一。
用剥削反剥削,用男凝反男凝。
说实话,战争片我们都希望能看到残酷的现场,去反映战争的惨烈和恐怖,达到反战的效果。
但电影拍的战争终究是假的,剥削怎么拍它都是真的。
在我个人看来,《某种物质》确实剥削的有点疯狂了,但主题倒依然是反剥削的。
10.2 之前看到很多人在提该片和1988年的《永生劫难》Rejuvenatrix极为相似,所以抽空补了一下,不过片子和中字都够难找的。
《永生劫难》的故事毫无疑问也是返老还童,女主Elizabeth Warren曾经是位叱咤风云的美丽女星,如今年老色衰,徒留家财也难掩自己衰老的悲哀。
所以她资助了Dr. Gregory Ashton,让他研究返老还童的血清。
血清是成功的,通过手术与血清注射,Elizabeth重拾青春。
但血清不是永久的,每次血清失效后Elizabeth都会变成怪物,想要再变回来就要不停注射更多剂量的血清。
而这种血清,是Dr. Gregory Ashton在人脑中提取的。
非法搞来的尸体已经满足不了二人的需求,活人的大脑才足够新鲜。
其实就女主打药是两部电影最接近的部分,《永生劫难》的主视角是男主角Dr. Gregory,Elizabeth并没有被剥削的设计,电影从恐怖实验逐渐发展为怪物杀人电影。
《某种物质》的女主也是名为Elizabeth,应该是有些致敬的意味?
但两部电影的主题和故事结构是相差非常之大的。
精神所以变成了对象,因为精神就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谁是Elisabeth Sparkle?
电影开头用长达两分多钟时长的特写镜头,向观众引出疑问:谁是Elisabeth Sparkle?
既是广场上星光熠熠的广告牌,也是制作人电话里人老珠黄的詹妮弗,是高中同学口中“一直在关注你的事业”“仍然是这世上最美丽的女孩”,更是酒杯中被困住的苍蝇、水晶球里的玩偶。
电视里Elisabeth卖力地表演,数十年打造深入人心的形象,但是这形象不等于也不属于Elisabeth自己,反倒更像是Elisabeth自己隶属于这一形象。
如果失去电视里的形象,那么Elisabeth又是谁呢?
电视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但是在现代文明的一整套工业体系中,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技术和资本把人类变成新的奴隶。
因为电视不是Elisabeth本人的电视,无论她工作多久多辛苦,她使用的也只是别人的场地、灯光、镜头。
甚至矛盾的是,工作越久越辛苦,把“Elisabeth Sparkle”的招牌打磨得越坚固闪亮,也只是加强了这个系统的力量,让观众更钟情于青春活力的神话形象,让制作人更有权抛弃衰老的Elisabeth本人,转而寻找另一个“Elisabeth Sparkle”。
就像邓紫棋不属于邓诗颖,就像Taylor Swift之所以区分“Taylor’s Version”,就像打工人受到竞业协议保密协议各种各样协议的保护或限制,当你成为这个系统中的一环,你还是你自己吗?
从Elisabeth到Sue,从外化到异化Elisabeth营造迷人的电视形象,这个过程用哲学术语可以称为“外化”(Entäußerung);但由于电视不属于Elisabeth,电视形象与Elisabeth本人是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又称为“异化”(Entfremdung)。
异化是现代文明特有的存在焦虑,电影接下来用更加梦幻的方式来表现这种焦虑,也就是让Elisabeth用“某种物质”来创造出更加迷人的Sue,从危机中诞生新的危机。
有三种异化,第一,Sue作为创造物,与母体Elisabeth相异化。
本是一体,但毕竟分离之后Sue是Sue,Elisabeth是Elisabeth,甚至当她更加沉浸于做Sue时,母体的健康还受到反噬。
原本是自己的理想,但是电视里Sue否定自己并虚伪地声称“对一切保持真诚和感激”“不忘初心”,当Elisabeth凝视电视中的Sue,就只是像案板上的火鸡或血肠,原本是鲜美可口的法餐,此刻却变得无比恶心。
第二,创造活动的异化。
在明亮的浴室中挖出密室,以及裹得严严实实去神秘的楼房领取补给物资,都像做贼心虚。
从兴致勃勃到埋怨和愤怒的情绪再到抗拒的行为,无论是Elisabeth还是Sue,都对这种交换感到越来越痛苦。
渴望停止但身不由己,想做什么都需要拨打陌生而冷漠的电话进行询问,都先要获得“某种物质”然后才能继续下一步。
第三,社交关系的异化。
人们维系社交,是为了彼此联结、共同生存、互帮互助,但是在电影中,人和人之间的这种纽带消失了或变异了。
无法以真面目示人,和同事逢场作戏,和邻居虚与委蛇,这是浅社交关系的异化;和曾经救治自己的医生躲着走,和痴情多年的老同学爽约,这是深社交关系、亲密关系的异化。
厌恶自己也厌恶Sue,每次想要停止时却发现更加厌恶自己,直到双方都要致彼此于死地,杀死对方也杀死了自己,达到了异化的无与伦比,极致的孤独。
Monstro ELISASUE:异化的扬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
”Sue和Elisabeth相异化,而Monstro ELISASUE是异化的扬弃。
当Monstro ELISASUE坐在镜子前为自己梳妆,面对这样一具年龄、容貌、性别各方面都迷乱的形象,电影却采用恬静而灵动的竖琴配乐,突出耳饰的叮铃音效,并且当卷发棒烧焦发丝时,镜头聚焦于她的眼神,流露出人性的关怀。
当Monstro ELISASUE站在舞台上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呼唤,“我还是我”“我是Elisabeth”“我是Sue”,当别人都逃避或伤害我,我自己却终于接纳了自己的存在。
——我是谁?
星光熠熠的广告牌,永远美丽的女孩,被困住的苍蝇或玩偶,还是丑到令人癫狂的畸怪伊丽莎苏儿?
是众星捧月,还是千夫所指?
都不是,但也都是。
是剥离表象的明心见性,是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扬弃之后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回归,是主体Elisabeth终于领有自己外化的对象,异化的Sue终于重回主体之中,是主体和对象重新实现统一。
存在就是去创造存在,人类通过创造来确证自身。
最后像魔女嘉莉一样用血和火燃烧,创造一场属于她自己的晚会,是复仇也是同归于尽。
当Monstro ELISASUE终于不再有存在的焦虑,也再也没有创造的能力,她也失去了现实中的生命。
天亮时鸟鸣啁啾,保洁师傅打扫过后,路面又变得干干净净,金阶白玉,复归平淡。
什么是“某种物质”?
男人永远想找年轻女人,女人永远对自己不满意,黄晓明没有了Angelababy又有了叶珂,但到底谁才是叶珂?
是这一张脸还是那一张脸,是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企业家,是任何观众都能看穿的娇妻,还是另有其人?
打开电视,打开招聘网站,打开交友软件,想看什么频道想认识什么人,都可以像货架上的商品一样滑来滑去挑挑拣拣。
然而当电视制作人去寻找另一个“Elisabeth Sparkle”,当Elisabeth创造出Sue,当黄晓明和叶珂向公众发表声明,他们寻找的、创造的、声明的,是真实的存在吗?
在这样一套体系中,“某种物质”是像货币一样的异己的中介,是神秘电话和药剂,也是电视、网站、手机等大众媒介。
与其说电视制作人、Elisabeth、Sue等在进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如说他们是通过某种物质进行买卖。
人的愿望、活动和同他人的关系,都是依赖于某种物质而存在,而真实的人本身却变得不再重要。
任何年代都可能有年龄焦虑、容貌焦虑、物化女性等问题,而在这部电影中,年龄、容貌、性别还只是一些表征,只不过电视明星Elisabeth相对于同样使用了某种物质的医生更加典型,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典型。
在这部电影中,联结所有人际关系的核心不是人本身,而是某种物质,是某种物质推动剧情的发展,是某种物质导致人的异化,导致人对幻觉的迷恋和对现实的憎恶,最终导致自我的消亡以及真实社交关系的消亡。
在朋友推荐下终于看完了今年的神作《某种物质》,简单的扫描了一下短评和影评,大多聚焦在女权或者女性审美的点上。
愚认为这是今年全球范围内少有的神作之一,导演与编剧的视野极其宏观,令人唏嘘。
也许我立足点有一点点奇怪,但请让我把我脑子里那些奇奇怪怪的解读慢慢说出来。
预防针打完,废话少说,直接开干。
女主老漂亮曾是知名的明星,享受着老板的“ 垂青 ”与大众的喜爱。
这里与电影的关系是,容颜代表着价值,老漂亮本体代表着美国,此时容颜与本体是合一等值的。
但是随着老漂亮容颜逐渐似乎老去,面临着职场危机。
在二战后美国夺得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发行权后,面对战后全世界的经济萧条,以及本国在二战出巨大的生产损耗以及经济支出,经济颓势困扰着美国,但此时美国因战争已获得全世界最大影响力。
这时老漂亮意外获得了一个叫作完美物质的东西,这个玩意可以让大漂亮容颜再现。
也就在此时,美国在1944年,凭借自身的国际地位和黄金储备,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名叫布雷顿森林的货币体系。
即其他国家的货币发行以美元为准,而美元以黄金为为锚定点进行发行。
这使得老美元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完成了成为世界货币的一个过程。
电影中老漂亮注射了完美物质的药物,从她的旧躯壳中分裂出了一个小漂亮。
在世界货币的加持下,美元的价值从旧有价值完成的黄金锚定和价值重估,变成了新的美元这里体现了影片中完美物质使用说明的主要内容。
要持续有给本体输入的营养物资,同时本体产生的营养物质抽取供应给具有美丽容颜的分体。
这样就可以达成某种平衡。
给老漂亮美国定期输入的营养液是美国通过国内公司工厂产生的税收,形成每年的财政收入。
然后美国通过消耗这些营养液,维持着美元定价,令美元受到全世界趋之若鹜。
但是这个体系中有一个巨大的矛盾点。
给本体输入的营养物质是定时定量的,因为每年的美国摄取的全球经济产能是一定的。
同时在1944年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实施过程中,由于资本的狂欢,以及为维持这种体系,与面对手苏联的竞争,几次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让美国渐渐开始抛弃锚定黄金,超发美元为财政赤字买单。
另外历史上两场战争都与中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表现在电影中分体在第一次交换后,那个披着一个浴火的龙纹浴袍。
这就是在第二次交换后,分体女主进入了狂欢时刻,超量从本体提取营养液的过程。
但是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美国的实际价值体系的衰退同时引起信用的崩塌。
于是与黄金深度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彻底抛弃了。
电影中本体女主的画像,从破碎到被分体遗弃,就是金本位遭遇美国资本放弃的一个过程。
面对美元的欲望导致的第一次手指衰退的变化,老漂亮竭力收拾着残局。
之后新的美元体系建立了起来,即美元石油体系。
美元此时完全抛弃了黄金锚定,肆意吸食着本体价值。
美元持续美丽全世界,所有人把她的美丽折服。
此时美国与中国进入的蜜月期,把低端生产力向中国转移。
这就是小漂亮那个鸡腿从肚子取出的意象,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
小漂亮醒来后,看着房间的一片破败,小漂亮的一句台词:“我忙的几乎没时间享受人生,她却在家里看了七天的电视。
”
美国在失去制造业后,大量美国老白失业,政府开始高福利饲养着它们。
而高福利却来自美元。
于是老漂亮和小漂亮进入了新的恶性循环。
美元不断透支着本体,另一边美国经不住欲望,消耗着分体带来的美好。
持续的消耗,老漂亮的身体开始各种问题出现,
而漂亮美元被众人吹捧着炙手可热。
老漂亮也尝试恢复制造业,电影中一次恶心的烹饪过程,预示着制造业回归的最终失败。
电视访谈那段揭示美国内部保守派与全球金融派联系与巨大的矛盾。
电视访谈最后的问题,小漂亮的美丽小秘诀——透支本体。
但是真实的回答是,真诚与感激,以及不忘初心的谎言。
美国的外强中干,与内部矛盾与日据加。
萧条的美国社会内部
电影到这里开始进入高潮。
这也是整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导演让电影进入对未来的预测。
分体小漂亮抛弃规则,持续三个月吸血,让本体接近崩溃,本体供给的养料开始腐败,老漂亮变成了老怪物。
本体与分体展开了正面对抗。
终止剂便是2022年开始的加息过程,以应对过去长达3年的美元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
但是这是一个半途而废的本体拯救计划,美国的欲望结束了这一切,在2024年9月,美国无奈结束了加息过程,开始新一轮降息,释放出了美元。
接下来美国将遭遇巨大的通货膨胀,甚至是美元信用危机,将对美国造成极其巨大破坏作用。
小美丽的美丽将是昙花一现!
国际资本依然沉迷其中。
美元今年让非农数据连续造假。
持续走高的美股股票甚至在2025年,严重超发的美元有可能发生美元重置。
重置的美元,将是一个奇形怪状的金融怪物,且破坏力强大。
美元价值在经过80年后,将进行重新评估,届时将爆发全球性大规模金融海啸。
想想影片结尾,那个老怪物的血液狂喷全场的画面,是可以想到明年的那次巨大风波,将对全人类造成多大的影响。
那时天启四骑士将尽数已到。
影片最后,只把那张丑陋的面子,盖在了美国的百年成绩的历史荣耀之上,泡沫刺破,荡然无存,你说这部电影·会得奥斯卡么?
这是一部美元史诗,此世你我都将见证历史!
那么请你,抓稳扶好。
1,內在與外在之戰本體和年輕版像是一場內外之戰。
自我割裂成內外,內在陰鬱孤寂膽小陳舊,外在明媚外放張揚活力。
內在無法釋放被各種所困,外在突破限制,順應內在終極所欲。
內外隔離/分裂/敵對與日俱增,最終完成切割。
肉體是載體,是條件,但亦可替換成其他。
(內外亦可理解為靈魂與肉體。
)2, 框架臣服於框架/“規定”,完全被奴役。
不存在任何抵抗的可能性。
只有在框架內的改變才是唯一出路。
自噬、靈魂和身體一起分裂也在所不辭,以求滿足虛無的榮耀和光鮮⋯⋯慣性一樣的滿足,置於框架塔尖不可掉落的走火入魔。
做為主體,不再會反省框架,完全失去自主/思考能力/主體性,成為絕對意義上的奴隸。
3,虛榮框架下最吸睛固睛的外在維護著一個什麼樣的靈魂?
從古至今,無數男女演員都不過是為了虛榮/眾人所愛而不息任何代價。
離靈魂最近的肉體也不過只是工具一種,更不用談其他。
為了守住“這片地”,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息。
容貌焦慮的本質不用多言,從頭到尾都表達的清楚。
不同情任何參與者,包括自我戕害維護框架者。
4、凝視人傾向於愛自己沒有的,偏愛異者、他者。
加之,某些器官被符號化、慾望化太久太久,無論男女都會默認這些器官的性引力。
女凝男凝根本就不是重點,千年社會培育出的習慣和思維在傳承,無人能輕易破。
物化了的器官對觀者而言,不存在性別之分,只有慾望最真摯。
凝視深淵被反觀,無法解脫的物化形式只有狠狠甩在人臉上,就問你,你知道嗎,你把誰/的身體當成了物品?
5,寓言 只有一個我,萬體歸一的“真我”,最直接的我,哪怕是最醜陋的我。
只有這個我是最齊全,最最最想要被所有人看見/認同的“我”。
在靈魂深處,那個最全的“我”由所有的我合體,想告訴眾人,這就是我啊,是你們一直愛的我……只是,寓言會結束。
無人能接受裸露的真相和現實。
所有人期待和熱愛的都不過是最表層、輕浮、簡略、美化的那個「我」。
6,M.上一部,殺太狠,這一部就退退,沒有直面反,放過吧。
7,庫布里克和tt、asmr全方位在致敬庫布里克,用得好極,特別是2001的出場音樂和最後很爽的潑血。
的確無人是無辜……tt快剪風和asmr貼近部分用戶群、這麼做很聰明、很年輕。
畢竟是在傳一定信息、越多年輕人看越好。
另:1、個人以為導演還是很厲害。
很純正的電影,畫面為主導,每一句台詞都有意義。
用暴力和恐怖、懸疑/科幻來做這種片子需要勇氣和能力,不是誰都可以,不是什麼性別都可以。
寫一部全部角色都被人討厭的電影,夠勇敢,值得讚!
2、片子直看還是比較淺顯,會變成—2024,多少觀者在追求完美容顏、辱罵任何不符合心中美好的形象?
多少明星嘗試所有y美,期待能夠維護容顏。
但真可悲,不過是事實。
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去看了《某种物质》,然后再开一个半小时开回来。
值得的。
这部电影的海报上写着“A fearless takedown of absurd beauty standards". 确实,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也非常常见。
但是这部电影把“男性凝视”以及由此引发的“服美役”这个概念挖掘得很彻底。
电影院里的一款海报今天去看电影也是包场了,就我一个人来。
电影开头是一个鸡蛋,然后一根针往这个鸡蛋注入了药剂,然后这个鸡蛋分裂成了两个。
接下来是电影故事的第一个部分:Elizabeth。
黛米摩尔演的这个女生叫Elizabeth,是个明星,以前拿过奥斯卡,在好莱坞大道有一颗星星。
但是那是她的过去,现在的她50岁了,在一个电视台有一款健身节目(吐槽一句,现在似乎电视上没有健身节目了,我印象当中似乎简方达有一档健身节目),虽然我觉得Elizabeth的身材很好,但是公司早就想开除她了,因为她老了。
开除她的这个主管叫Harvey,影射谁一目了然。
这位橙色衣服的就是Harvey事业不幸的Elizabeth不幸地出了车祸,去医院的时候有一个护士跟她透露,有个东西叫做the substance,某种物质,可以帮助你产生一个新的你。
Elizabeth就决定去订购某种物质,然后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她,重新产生这个她叫做Sue,是玛格丽特库里演的。
库里好美啊,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挺讨厌的~~~第二个部分:Sue。
Sue诞生于Elizabeth的脊椎骨。
出生以后,Sue缝合上了Elizabeth脊柱的伤口。
从Elizabeth注射药剂到生出Sue,再到Sue缝合Elizabeth的伤口,好多针头啊,感觉好痛~~~然后Sue就去电视台面试,面试的工作正好是Elizabeth离职以后空出的职位。
Sue顺利地选上了。
再次吐槽:健美操节目真的outdated了!
电影之所以让女主们做健美操节目是因为这是一部身体恐怖片,而且健美操这种节目可以很好地表现男性凝视这个主题,以及所谓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可以很好地在健美操节目当中体现。
Sue跳操的时候,镜头不停的聚焦在她的身体的各个部位,非常fetishism……
镜头多次给到Sue的腿
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的使用规则是旧的Elizabeth活七天,然后新的Sue活七天。
但是年轻的Sue想要占用更多的时间,所以她就多用了一点时间,但是每次多用一点时间,旧的Elizabeth会加速变老。
此处,提醒一下,虽然Sue和Elizabeth是一个人(这一点电影反复强调),但是Sue和Elizabeth没有共享灵魂。
Sue和Elizabeth两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做什么另一半是不知道的。
Sue不断地向Elizabeth索取更多的时间,然后Elizabeth有一次醒来,发现自己变得很老。
看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恐怖。
因为我自己就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很敏感。
我体重增加一公斤我就很焦虑了。
Elizabeth她可是以极快的速度变老啊!
Elizabeth想要停止使用某种物质,然后要了一个terminator,但是又下不了杀死Sue的心,挣扎之间把Sue救活过来了。
Sue看到了terminator,很生气,但是也很恐惧,因为这个和自己一体的人Elizabeth要杀死自己。
然后Sue就开始攻击Elizabeth,打她,最终把Elizabeth杀死……这一段看得我很伤心,因为Sue攻击Elizabeth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是霸凌式的虐杀,而且让我想起攻击我的KOL。
而且,Sue攻击Elizabeth其实是自毁,是自我攻击,Sue恨自己,恨衰老的本体,她以为杀死衰老的本体自己就可以取代本体而代之。
真的是这样吗?
Elizabeth死了以后,Sue开始感到不舒服。
杀死Elizabeth的当天晚上,Sue要去主持某档晚会,状态不好的Sue在后台发现自己的牙齿脱落了,然后是耳朵。
这可怎么办?
Sue在这个关头突然想起自己之前注射的某种物质的药剂还没有用完,所以赶回家,注射药剂,期望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结果,从Sue的脊柱里,诞生了一个怪物。
第三部分:monstered Elizasue. 这个怪物,和《异形:夺命舰》里的异形怪胎相比要畸形很多。
至少异形怪胎的头和四肢都长在该长的位置上。
但是这个怪物,四肢,甚至内脏,还有各种器官,都长在不该长的位置上。
Sue生怪物时瞳孔的分裂,Elizabeth生Sue的时候只是分裂出了一个瞳孔怪物来到晚会现场,出现在聚光灯下。
然后女性开始尖叫,男性开始攻击她。
怪物在众目睽睽之下吐出了一个乳房。
男性用斧头砍下她的头,另一个头又生长出来。
最后,怪物向观众席喷了很多很多血浆……最后的最后,怪物走在好莱坞大道上,跌倒,然后整个身体都散了。
怪物的脸,那是Elizabeth的脸,爬到了Elizabeth的那颗星星上,然后死去……比较遗憾的是,怪物只是喷血浆到观众席,我还期待着怪物拿着斧头去砍Harvey呢。
毕竟是他提出要把Elizabeth换掉的,还说Elizabeth老。
拜托!
黛米摩尔在这部电影最开始的时候超级美的。
都这个年纪了还保养的这么好,可见跳健美操有用啊!
我要是Harvey那个职位的人,我就选Elizabeth来主持这档健美操节目。
黛米摩尔的身材保持的特别好而且,这部电影其实长了一点,居然是2小时20分钟,不如砍掉20分钟?
这电影前一阵挺火的。
当然,并非“一片溢美之词”的那种火,而是“评价两极分化”的那种火。
终究是戛纳的金棕榈提名,难免欲戴王冠,难免盛名之下。
上次见到这么邪典癫狂的女性视角,大概还是《珀尔》吧。
从自身派生出一具敌对客体的故事,从真假美猴王开始,就锚定在“如何应对内心那些既渴望宣泄又深怀恐惧的恶欲”之哲学主题上:让最不敢面对又最蠢蠢欲动的潜意识,直接以实物形态,向本我宣战。
至于本片,你说它特殊吧,它基本还是在沿用这个思路,你说它庸常守成吧,它又多多少少地做了些变异,把“恐惧成为却总要面对的那另一个自己,化作了制造困扰的陷坑”,变成了“想要成为却恐惧面对的那另一个自己,化作了制造耻感的镜像”。
先违反规则、单方面延续时长的是年轻的分体,因为年轻永远是更贪恋生活、更相信自己坐拥大把时光的那一方,但先对另一半产生恶感的是谁,是年轻的分体先对年老的本体萌发了鄙夷,还是年老的本体先对年轻的分体酝酿出嫉妒?
好像很难确切地厘清。
反正,孙悟空与六耳猕猴的搏杀不再基于道德分歧或真假之辨,而是轮流服美役后的争锋与争宠。
源头不再是灵魂深处的灰质,而是外部环境的极端榨取。
所以它试着关联了很多很多东西,性别物化、男凝、厌女、年龄与容貌焦虑、纳喀索斯式自恋、身体暴力、成功学神话的恶臭、灵与肉的分裂和彼此折磨、消费社会廉价的软色情趣味、用之即弃的娱乐工业剥削链。
要装载太多,最终往往不堪重负,干脆出之以最塌台的血浆、肢解、怪物和奇观堆砌,出之以主动的醒目化。
于是,女性的挣扎与报复,都变成凌厉而抽象的装置艺术。
那些满坑满谷的视觉恐怖,因为过载,反而显得不太恐怖,它们被自身磅礴的张牙舞爪,锁死在“非我族类”的虚拟情境中,让观众共情前已让观众生理性排异。
故而,它们始终无法真正完成,对日常切肤痛苦的唤起和渗入。
就像青春和衰老间过于面目全非的对比,这种断崖式的速朽太触目惊心,仿佛不需要一个男凝的语境,不需要一个女性的困境,直接放在任何一个无所谓男女的人类身上,都会让其绝望崩溃。
(把伊丽莎白带入完美物质这个坑的、让伊丽莎白第一次意识到有人在使用完美物质的,恰恰是一位男性)那你岂不是主动弱化了性别话语的反思力量,转向成了更单纯的对年龄的忧惧?
你非要说这是一个关乎“啃老女儿和控制狂母亲”的隐喻,就像密集的特写镜头、持续的焦点追光里,小女主吹弹可破的纤细腰身与呼之欲出的丰满胸臀,斗志昂扬地、理直气壮地占有了那样显著的叙事篇幅,让人几乎没法辨认,电影是在反讽、追讨、戳穿,还是在上述词语的外衣下谄媚着讨好与献宝。
倒是前半部里,对镜面、衣柜、落地橱窗与广告牌等诸多兼具“反射体和囚禁体”属性的道具的调度使用,透出更多隐喻上的新意。
取货柜也在一扇需要躬身爬过的铁门缝隙后面,在翻新身体的同时必须不断折叠与压抑身体,成了用意鲜明的所指。
据说导演当初片厂实习时,给黛米·摩尔(本片女主)作过助理,那么,她大约是在最近距离处,亲眼见证过一个女星年华渐次老去的过程,以及这过程中,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某种物质”。
“It changes my life”,change只是个中性词,它不一定导向better。
但鼓吹change的人是非常多的,就和鼓吹better的人一样多。
谁都知道,焦虑是能让资本饮血而肥的,也是能让权力高枕无忧的。
你难道不觉得,片中的物质供应机构,好像很乐于看到女主的本体与分体之间,这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吧。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喜马拉雅播客:“聆雨子的电影聊天室”小红书:“聆雨子的且行且读”
摄影音效都是顶级!两位女演员演技超好!有人说不理解最后一小时,我倒是觉得有事儿直接发疯应该。隐喻、讽刺并存。不觉得在宣传雌竞,全片都在讽刺雌竞!
很奇怪,说是讽刺男凝吧,满屏都是大胸大屁股;说是女性觉醒吧,又让两个女主杀来杀去,满屏令男人兴奋的血浆喷溅。结局就是女主为了美变成了恶心吧啦的怪物。用取悦男性的拍摄手法来讽刺男性,再用丑化女性的拍摄手法来警醒女性,如果这个导演是个男的我还能理解,可偏偏是位女导。疑惑,令人疑惑。
女导演怼着拍,就不是凝视、物化吗?另外“没人爱”就去做魔鬼交易,这动机真的也就是娇滴滴的美国白人。还是陈旧且粗制滥造的垃圾,披层新皮。
A. 塑料鬼屋的《芭比》,符号/反符号叙事的胜利。先用前两幕的“烂俗”让你嗤之以鼻,再用第三幕展示,原来一切嗤之以鼻都是它计划之中且将被它颠覆的东西。在影史恐怖片的拼贴中召回《日落大道》的幽灵,再以不断加码的身体惊悚向男凝视角下的“美役”进行血淋淋的宣战:女性自憎与自毁循环往复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养成“怪物”?类型与议题的执行同样有力,献上我心中的金棕榈。2024.5.19 Debussy
人可以厌恶自己到什么地步,不在那副躯壳里的时候甚至能当敌人对待
额。。。一切都很表层很浅薄很刻意,出现一条长走廊果然就被用作追逐,第二次注射物质变成怪物之后果然要重新穿上蓝裙子,最后沿着路果然爬回到星光大道自己的星星上。。从视听到立意都有种看了本电影教材就把自己看到的所有东西塞进电影的感觉,实在是越看越烦躁。。补:最令我不满的是,如果电影是为了反思业界对女性的苛刻、剥削以及女性的自我规训,那为什么整部电影没有任何男性受到伤害呢...
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憎恨自己,又可以被父权标准异化到何种地步,法尔雅选择喷溅的血浆都不足以对等所有现实恶意的总和。脑海中不断闪过一切可以描述一部伟大电影的形容词,最后却觉得最适合的只有悲伤。凄厉的痛苦,无限的共情…不会再看第二遍
导演故意用用男凝视角拍摄,但拍到那些身体衰老的部分,用放大视觉感受的拍法真的太恶心了。还有这种因嫌恶自身外貌而不敢出门的内心挣扎,能让每个女人感同身受,真实地可怜。用恶心达成女权对男凝的反叛,也是一种cult片和政治议题的结合。但腐化的身体和血肉模糊还畸形的人体组织真特么太恶心了。最后的大肠+脸的组合,契合了美杜莎的形象。
大量的女性身体近景特写镜头无不直观呈现这种性凝视的意味,后半段的毫不避讳的cult奇观更为激进地呈现病态娱乐工业赤裸裸的扭曲现状,观后是令人深省的。(不算高概念,复制排出新肉体只是一种形式过渡,但同一个肉体共享思想意识的转移还能出两种mind就太bug了。anyway这不是重点。)恐怖感直观呈现是后面逐渐失控的过程,更深层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内核很明显,批判的还是资本主义娱乐工业化“美役”。其实国内也一样。我很佩服导演敢于如此赤裸裸地呈现性别权利、身体、身份、年龄歧视、娱乐资本等社会现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世界就是喜欢年轻的肉体,无论男性女性、东方西方都一样。7.8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影院里一个白女放肆的大笑比电影本身还要惊悚,到底在笑什么呢请问
纯报复社会
同样的母题,黄金时代就有《日落大道》了,几十年过去好莱坞的规则或者说大众的规则是没有变化的。通过奇观化展示的部分是好看的,但始终觉得如此冗长的前摇依然是对女演员的一种剥削,即便是以反凝视的名义。
到底什么土鳖在buzz这种片子,有什么没见过的东西出现在这个片子里吗,cult就是一碟醋,包的那顿饺子纯粹广告视觉asmr,正常b能不能不要用土和没见过世面霸凌非主流;这个世界坚固的系统难道不是皮糙肉厚到和老白男的脸皮一样吗,讽刺连皮肉都扎不进的话就仅仅是呈现不是吗
如果本体和分身不共享记忆情感那本体的分裂根本没有意义啊?!(倒挺像母女关系的)
把迎合特写镜头下男凝的人生面对到内脏器官这些烂肉的崩坏具象化,成为cult而直白的奇观电影,恐怖感多来自面对女主肉体剥离时投射到自身的幻痛。
全程无尿点,直接把我震惊到目瞪口呆。这设定太牛逼了,人接受自己的自然老去怎么就这么难呢。
别跟迪库诺别跟钛都别跟Carrie对标……导演要有放一点认同在所摄女性身上,都不是这样的处理和视角。满满狠劲和冷峻的他者化俯视,对女性身体不带丝毫柔软的使用,对(女性)观众感官最空洞的操纵,对女性心理最浅薄的认知(揣测),感到某种古老的恶意。简单逻辑循环反复贯彻到死毫无变动,无聊到2h+只有折磨毫无刺激,literally肉体上被耗到精疲力尽(好巨大的…浪费……)。女主双生出来除了互相恨互相地上拖来拽去好不容易同时活了就是立马摁玻璃上狂砸对方头外还有任何关联吗?最后上台飙血折磨羞辱的不依然还是作为奇观的女主?这种理解程度有个整容液漫画不够吗?好久没看到无语至极的电影,今天连看两部。一是这个,二是那谁没完成的电影。都是什么莫名其妙让人反胃的可疑立场。(本来精神状态就堪忧,看完咆哮一路)
真切感到生理不适的电影(褒义),成功杀死一切容貌焦虑。但从观众反应来看,最终horror到的还是女性。
呵呵。demi moore勇於展示自己的衰老值得一星吧。不懂這個劇本怎麼可以拿到戛納最佳劇本?老套到我哭爹,還非要說教!還有視覺和配樂是我最討厭的銀翼殺手2049/沙丘式做作到死的組合。不要看見血漿和硅膠怪物就是cult,它沒有提供任何新意,沒有給出任何“過分”或者探索邊界的東西,它只是雞賊啊朋友們!
不如拍点男的焦虑身材焦虑年龄焦虑硬不起来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