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两颗星,一颗是梁家辉,一颗是给帅气的男一号,外表很帅,而且看得出非常努力,但看完整体感觉就是很不给力阿,很多东西也没有深入,无论开始拍戏还是学武都觉得只是淡淡一笔,感觉就是很平常的一个人,随便谁都可以套点这种剧情的感觉,没啥突出感,感觉就是温水没有畅酣淋漓,到多了份小资感
李小龙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
这部电影可以算是李小龙的回忆录,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冲着这一点来观看此片的。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怀旧风格,古旧的家具,严厉的家教,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开始笑自己才二十露头儿,怎么就这么怀旧啦,呵呵。
看这部电影,我同时想到了一部《岁月神偷》。
巧的是,主要演员都是李治延扮演的。
《岁月神偷》曾经赚过我大把眼泪,李治延的表演也是无可置疑的。
刚看到李治延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像王力宏,当时跟朋友说了这个想法后,喜欢王力宏的她也很赞同。
所以一开始我们对他的印象很好。
我觉得他的演技不错,但是还不是我心目中的李小龙。
不过,他跟查理欧文的两场比赛还是看得人很过瘾的,但是镜头太晃,效果不怎么好。
还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没看到李小龙一些经典的看家本领,比如双节棍。
另外,看到李治延戴着眼镜的时候,文质彬彬的,真的感觉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李小龙的气场。
饰演父亲李海泉的梁家辉和母亲何爱愉的钟丽缇,他们这种级别的人驾驭这种角色我觉得会是很轻松的。
其实我觉得这两个角色也可以由出演《岁月神偷》的任达华和吴君如扮演,我觉得他们两位也完全可以成功地诠释出李海泉夫妇这两位人物。
戏中让我很难忘的一句话是李海泉说过: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够整整齐齐,开开心心。
李家是个有名望的大家族,能够在动乱的年代一家人完整地幸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李家就曾遭过三次家族危机,所以这句话真的是李爸爸发自肺腑的希望。
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人真的是很不容易。
另外说一个无关本剧主流的话题。
个人觉得奀仔的造型真的很像《多啦A梦》中大雄和胖虎的组合啊。
男主角很帅,这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过着和我们差不多的平常人的生活,但还是做出来一些不平常的事,这就是要点,不是要和人不同,而是要有梦想,有追求!
★★☆原来,李小龙也可以很文艺,也可以有无可比拟的小清新!
你影片肤浅,不能归于人生本平淡。
就这样成长起来一个功夫之王,武之圣者?
另外请把我的“我的兄弟”这副标题放在电影名称里。
文隽 / 叶伟民两位导演用《李小龙-我的兄弟》告诉我们,李小龙这样的一代武术宗师、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功夫影帝、 功夫电影的开创者、武道哲学的创立者,截拳道的创始人,也可以饱含文艺气质,甚至有点矫揉造作。
观影结束,我回到豆瓣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李小龙的条目页翻海报,倒是想看看,是我功课没做才误以为这是一部动作片,还是海报误导了我。
而且想看看那被我忽略的“我的兄弟”四个字到底有多小。
事实证明,“李小龙”本身就是最大的误导,其次是海报中李小龙的标志动作,使我躲不过这场误会~李小龙的功夫被明显弱化了,出现在影片中还算得上激烈的打斗场面也就是两次。
片中画面很美,表现了人们对50年代香港的那份独有的情怀。
柔和的色彩,时而阳光穿透树叶缝隙照过来,有些刺眼。
舒缓的节奏,好像就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在属于自己的轨迹里行走。
影片以亲情、友情、爱情三条线来演绎李小龙。
但这三条线的刻画均不够深入。
李小龙和儿时的玩伴一起在不停的闯祸中成长起来。
他父亲为了养家终日在外劳苦奔波,母亲何爱榆本是富家女子却安贫乐道,抚养膝下五个儿女长大成人。
但李小龙拜师叶问,去习武,影片中没有任何来自亲人或朋友的助力或阻力,去参赛也似乎仅仅代表了他自己,与武馆,与家庭又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人人为李小龙,李小龙为成名。
也许足够真实,一个没有光环的李小龙,就这样。
个人认为这是部垃圾电影,我基本上是看完了,但完全是冲着小龙本人的经历去看的,但是看完以后完全搞不懂在演什么,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主线,所以也,没有感觉到高潮。
故事情节繁杂,2个小时几乎准备完全说出小龙的20年,简直是在搞笑!
这部电影如果压缩到85分钟,然后再抓住一个主题给予突出小龙的性格和爱情,才应该有看头!
最关键的是李治廷太不适合演李小龙了,一个伪娘腔突然竖起一根食指,哥不由虎躯大震,菊花立紧!
全部电影看完够我只记的:小龙,快躲小龙,快跑
2010年,李小龙诞辰70周年,纪念电影很多。
一部以纪念李小龙为名的电影,如何选准切入点,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很考验主创的想法和功力。
全片透露出一股自然清新的青春片风范,透过胞弟李振辉的回忆,截取李小龙在美国出生,全家迁回香港,经历从日本殖民时期到港英时期,从童年到青年,闯下大祸只身赴美的这段时光,把李小龙的青春岁月拍得像散文诗。
主创巧妙地回避了李小龙成名后的大红大紫,只浅浅地在他身上埋下一颗爱看影戏、爱打抱不平的种子。
《李小龙我的兄弟》是一部“功夫巨星”的前传,也是一本青葱年华的日记。
逃学打架,跳恰恰舞,谈恋爱,惹是生非……叛逆的行为,他一个不少。
影片还原了一个银幕下真实的凡人李小龙。
在影片旁白者的讲述中:“对李家而言,他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哥哥。
”这种组织结构故事的方式,避开了许多史实争议(所谓的真实性),且因家人的回忆叙述而更显“真实”(假拟的真实)。
李治廷此前在港片《岁月神偷》中饰演一名活力阳光的朝气少年,同时这名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青春期男孩的叛逆与淘气。
从性格上看,这一角色与此番饰演的李小龙有相似的地方。
再看外表,李治廷眉宇间与李小龙确有几分相像,扮演李小龙可谓恰切。
从成片效果也看得出李治廷在模仿李小龙上下了功夫、花了心思,如打斗前的啸叫、标志性的动作等。
那股傲气与自信,正是李小龙的底色。
当爱情来临时的扭捏,面对挑战时的勇敢,李治廷较好地把握住了少年的心态。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用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香港电影史的回顾与礼赞。
全片仿佛蒙上一层滤镜,画面色彩饱和度很高,香港的历史一帧帧前进,宛如一幅风情画长卷。
我们从中看到本地平民坚强乐观的生活,也看到香港电影业早期的繁荣景象,众多老戏骨,如张达明、万梓良、余安安等(太多了,不胜枚举,可参见演员表)客串出场,且出演的又是早期电影中的经典镜头。
戏中戏(电影中的电影)的叠加,穿越时空的遇见,怀旧气息满满,这也是好几代人的青春啊。
或许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好事者可以借此作影视考古了。
有评论指出,该片故事没有主线,像是散点透视,枝蔓了129分钟,是一本被阉割过的流水账,没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质云云。
我认为这种批评过于苛刻了。
这部电影有它的任务,主创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就够了。
充满了美好的光与影,美好的老电影质感龙城四虎雀跃地在草地上跳,一帧帧都是最好的青春年少一个传奇身后的平凡和日常,在我看来,比那些著名的外在更让人印象深刻那些赌气打架、爬墙、欲语还休的片段真正地充实了一个我们目不所及的明星内心港式的特有记忆和港人气质抓得很好很到位,讲述一个明星,映衬一个时代,并且,非常自然回忆形式本身并不让我喜欢,但我喜欢那份肯把这个题材放慢了拍的用心
一、怀旧怀旧是香港电影今年的大主题,这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还原五六十年代生活气息的《岁月神偷》,怀念上世纪正宗港产古惑仔的功夫片《飞砂风中转》和《打擂台》,还是写给香港电影的情书《人间喜剧》,讲述发生在港岛湾仔的清新故事《月满轩尼诗》,重现港岛老字号中药店的《东风破》,甚至已经拍到烂的“叶问”系列和齐家欢的贺岁片《72家租客》,无一不和“怀旧”这个主题搭上点关系,《李小龙》当然也不例外。
怀旧原本只是一种个人情绪,或许也是一种哲学,但现在却渐渐变为一种时尚,一种吸引观众的商业手段。
香港涌现的大量怀旧电影,也许只是一种追寻自我历史的做法,把只寄存于个人记忆或大众文化影像上的风格和形象,通过呈现在大屏幕上,唤起一种过去的感觉。
怀旧电影首先在画面色调上呈现复古的暖黄色,像那泛黄的老照片,视觉上为观众营造怀旧气氛。
而最近的怀旧电影又似乎特别喜欢将镜头对准明媚的阳光,《东风破》如此,《李小龙》亦如此。
阳光下跳跃的镜头感,投射在人物脸上多彩的光斑,除展现少年李小龙活泼灵动、无忧无虑的性格特征外,亦在告诉观众一切不过是电影中的梦幻场面,似乎永远都没法再回到那个年代了。
其次,充满怀旧意义的道具亦不可或缺。
这一点《李小龙》做得比较到位,木质家具、全套茶具、镂空桌布,乃至小孩骑的木马、小三轮车,看得出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配乐也是一大亮点,纯粹的香港故事,配上怀旧的英文音乐,殖民的意味便蕴含其中,这和《岁月神偷》里主题曲的运用何其相像。
此片最巧妙的一点是戏中戏的运用,虽然未曾经历那个年代,无缘切身体验,我也可以想象得到老一辈们看到那些存在记忆中的电影片段的重现会是怎样的心情。
李小龙和朋友们在拍戏片场的嬉戏喧闹,似乎也已成为了只属于过去的美好时光。
但遗憾的是戏中戏还是由现在的演员扮演,只是将画面变成了黑白而已,如果能像关锦鹏电影《阮玲玉》那样直接用旧电影的画面也许效果会更好。
说到底,怀旧情绪很普遍,普遍到现在90后都开始怀旧了。
而香港的怀旧情绪似乎更为复杂,只因如今的香港电影届里合拍片盛行,依旧坚守本土创作的导演可谓屈指可数,而他们更被视作不主动寻求机遇的人,就连以前一直坚持小成本独立电影创作的彭浩翔也在北京正式落户,彻底放弃了香港的一切。
怀旧电影的诞生和掀起的潮流,似乎是那些导演的自我提醒和反思,提醒港人香港精神和情怀。
但香港精神和情怀究竟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怀旧也就成了港人心中隐隐的痛。
二、传记期待在《李小龙》中看到大量打斗场面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因为这部电影在类型上看首先是一部传记片,其次才是功夫片,甚至是不合格的功夫片,因为片中真正的打斗场面加起来可能不足四分之一。
拍传记片的一大难处在于内容太多而难以筛选,这正是此片的最大缺点,虽然导演只选取了李小龙前半生作为题材,可以说是一部“青年版李小龙”,但内容还是太多了,因此导致看完之后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留下来。
且此片节奏太快,毫无让人缓口气的时间,令观者觉得好像是在赶着拍完整部片,导演只是匆匆忙忙地把李小龙生平每一件事都拍了出来,但每一件事又都不详细,整部电影看下来,只是泛泛而谈的平庸传记片,毫无细节和突出的情节。
之前我对李小龙认识不多,只因他时常出现在大众文化影像上的形象总是那么阳刚——肌肉、汗水、凶狠的眼神、奇怪的叫声、身着黄色紧身服、手舞双节棍。
一直以来我对他印象可以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形容,当然,我看到的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是我根据常情推断出来的罢了。
然而看了此片之后,我对他的印象完全改观,变成一个“重情重义,对自己充满自信,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的阳光男生。
比起前者,我倒是更愿意相信这才是李小龙的本来面目。
导演通过李小龙弟弟和其他家人提供的资料尽可能真实得还原了李小龙的青年时代,这种认真的考据做法让人尊重,相比起来,内地前两年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毫无考据,绝大部分内容为瞎编乱造,正如文隽所说“除了李小龙的名字外一切都是瞎编的”。
这不仅是对李小龙本人和其家人极不尊重的做法,更为普通观众刻画了一个“除了打老外什么都不知道”的空洞毫无内涵的李小龙形象。
而此片着力讲述李小龙青年时期的懵懂爱情和深厚友情,更重要的是刻画他所成长的家庭。
身为一家之长,李小龙父亲李海泉德高望重的品行和对李小龙养性武道的教诲对小龙一生影响颇大。
身为李小龙最好的朋友,刘连光最后的自甘堕落让李小龙痛心,包括李小龙和三人组成的“龙城四虎”,这些深厚的兄弟情丰富了人物性格,比起单纯的打斗,这些简单的故事为观众解剖李小龙这个“传奇”的本质——他不再是只存在于影像中的传奇,而是一个可以真真正正生活在身边的平凡人。
恰恰舞和打斗分别都有两场主要情节,而这两场都是我所喜爱的。
我从未想过李小龙竟然在舞蹈上也有这么高的造诣,尤其是最后比赛的那一场,和弟弟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精彩绝伦,也体现了李小龙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而两场打斗也各有特点,第一场与英国拳王的比赛好似叶问附身,还是“先被对方打到半死不活再突然发力出手狠打对方到其无力还击赢得比赛和欢呼”那老一套模式,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然而第二场单独打斗明显精彩很多,从开始那鬼佬就处于劣势,如果说让李小龙就这样轻松地打败对手也不免落入俗套,于是“鬼佬着火而李小龙拼命救他”的一场意外为这场戏加分不少,最后两人竟然变成了朋友,这不免让人觉得似乎在嘲笑之前的“叶问”系列。
但功夫片能不能彻底走出“民族英雄打败老外”这样俗套的模式,现在下定论也许还太早,但起码让人看到了导演对改变这一模式的探索。
三、结语也许大多数人对李小龙的印象依旧是他厉害的武功、拍过的精彩电影、离奇的死亡之谜,有些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太文艺太清新,没有拍出李小龙应有的阳刚之气,而我却认为导演从李小龙青年时期入手,从另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形象,一个平凡中带点自信、有一身好功夫也有情调、重视兄弟之情的丰富形象,打破其作为“传奇”的神秘色彩,让人更觉亲切,而这也是对李小龙家人最大的尊重。
文/家钥任何人都逃不过死亡来临的那天,而像李小龙一样,离去后仍可以对后世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并令世人永远铭记,甚至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却是难以再现和无法复制的传奇。
当李小龙在巅峰状态向这世界挥手作别时,意味着其不俗的表演与凌厉的身手将永远定格在光影之中,足以令我们永世难忘。
以及他在电影中所带来的如“截拳道”般无固定形态、源源不绝的创造力,更是体现出身为一个电影人的突破和创新。
李小龙不仅追求体格的强健,更注重内心的强大。
因此,李小龙远不止一个武术家与功夫巨星那么简单,他还是一个创意人,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那如水般的思想和哲学影响了无数的人。
几十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而走上电影之路。
几年前,当他在《功夫》的结尾身着白衣黑裤向偶像全面致敬,最后轻轻挥出如来神掌时,才真正领悟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深意。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模仿李小龙的热潮依旧不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他那招牌式的动作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与时尚。
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身上的精神,以及对于追求武术终极目标的表达,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所以说,李小龙虽然不在人间,但这世界上他却仿佛无处不在。
于是,《李小龙:我的兄弟》适时地出现在李小龙诞辰70周年之际,引来颇多关注。
对于喜欢怀旧的你我来说,观看这部港片所擅长的游走于“戏说”与“真实”之间的影片,无疑是一个很奇妙的观影过程。
延续近年来港片的一系列怀旧风潮,《李小龙:我的兄弟》顺势而出。
影片讲述李小龙从幼年到童年、少年、青年,因为全片几乎都是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往事,初看有些陌生,但这种“前传”性质的叙事手法将关于李小龙的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地用光和影记录了下来,最终在银幕上细致地呈现出李小龙一家人在岁月面前的变迁与成长。
一如《岁月神偷》的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李小龙:我的兄弟》首先将视线聚焦在李小龙一家人身上,慢慢展开一张巨大的人物关系网。
前半段几乎在描摹时代背景与家庭情况,以及与同伴的嬉闹和纠葛,直至后期才慢慢将目光集中在李小龙一人身上,因此整部影片基本上是一个群戏,而非李小龙一人的独角戏。
影片把原本真实的故事进行加工后娓娓道来,成功缔造出亦真亦幻的错觉。
对于喜欢老港片的影迷来说,这部影片会显得有趣得多。
片中那些做旧的画面,让人几近真实地回到了那段逝去的时光。
严谨考究的场景、片场黑白的影像、众多熟悉的影人……银幕上的一切都将那个年代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而除了加入大量的动人的文戏,令观者更能感同身受之外,影片在节奏上的变化也有可取之处,通过李小龙与同伴间的嬉笑怒骂,使整体不致沉闷,缓解观众的疲劳,同时适当地掺入一些打戏以增加卖点。
可以看出,影片在怀旧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尊重和还原历史,并注重商业娱乐性,最终成为一部既具有观赏性又似记录片般的电影。
影片把李小龙还原为和我们一样的凡夫俗子,其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与抉择,随着影片的深入,渐渐使得李小龙和观者之间拉近了不少距离。
而这个真实的人物也因此显得层次感分明,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因此,我们会为那些从此咫尺天涯的真情而感叹,为离别和重逢而唏嘘。
当然,我们知道,电影中和现实中的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前,誓不低头,从不退让。
而李小龙被视为偶像,则是时代的必然。
七十载悲喜交错,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初那个水一般的少年,已经在风一般的歌里渐行渐远;而如今这个银幕上的英雄,却在光影中写下了不朽的传奇。
至少,他用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一个足以让世人顶礼膜拜的名字被我们永远铭记。
李小龙,生日快乐。
你看你看,那些山寨的脸…… 小王力宏+小张柏芝,外加我一直觉得很小夏雨的张一山,还有神秘的谢妹妹,真是个意外,以前没见过她,原来谢贤生的也不一定都跟谢霆锋一样好看。
角色噱头十足,导演的真实目的达成。
自从看了《岁月神偷》就开始期待本片,因为李志廷实在是太帅太帅,看的我心眼齐开花,那时候就觉得他有李小龙相,没想到跟文隽导演不谋而合。
很多影评都批评李志廷过于奶油,有辱大师风采;批评导演拍的全是家长里短,没有排出李大侠为国人争光的爱国主义色彩。
为什么我总是如此好说话,难道本片很烂吗?
没说一定不看国语片了,我只是非常之憎恨合拍片,为了抢钱,弱化观众智商,骗取票房之余还大肆宣扬,这种电影就叫开山之作,什么让观众尴尬的爆笑之作,什么看一半就知道结尾的首部悬疑大片,什么特技贫乏的史诗级幻想之作,什么东部片都不知道怎么拍的史上第一部国语西部片……安安分分的导演,拍着自己最拿手的那部分,地地道道本土色彩电影就是很好看。
浓郁的四五十年代香港风情,活色生香的画卷,港味十足的生活习性,其实粤语特别文言文,看了袁老师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他说民国时期才确定北京话是国语,老祖宗们的国语一直是粤语,难是难读,不过简约而文绉绉的真古典。
最喜欢梁家辉演的李爸爸说“最大的心愿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平平安安”,这个整整齐齐用的真是好。
谁说拍李小龙一定要拍成大忠大义国仇家恨的英雄主义电影,片名已经说的很清楚,是讲我兄弟李小龙的,不是你兄弟,也不是你妹。
是我的家事,以李小龙弟弟的角度,追忆那个永远活在自己童年里的哥哥。
你想你家人的时候,难道不是怀念他曾经穿过的衬衫是什么颜色,他喊你回家吃饭的时候没有叫你贾军鹏。
李小龙也是平凡人,小名很伪娘,叫细凤,也很顽劣,一般能打的孩子,都不会老实呆家里念四书五经,他的故事也无法复制,尽管我不崇拜他,我甚至更喜欢李志廷多一些,但是为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的人,很可敬。
明显是冲着“李小龙”三个字去的。看了之后觉得并不烂俗,小清新,实力派影星助阵,还有n多人客串,挺好的。
平庸以及一般,李小龙原来也是跑路成名的啊
把谢婷婷拍的那么梦幻,至于吗?一回头,吓我一大跳。她的长相完全不符合梦幻对象的标准啊!
电影中的电影挺好,冯峰、高鲁泉、曹达华、石坚、吴楚帆……。不幸看到配音版已经非常不爽,张一山那口格格不入的北京腔调能否死开……
It‘s so boring !
就算说歪瓜裂枣的丑陋演员可以用日式小清新的打光来弥补,那无聊的剧情你又想靠什么来挽救?
我倒是极喜欢这部电影的,虽然它让我想起岁月神偷,虽然貌似真的跟李小龙关系不太大。更多的是通过李小龙这个点展现了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变迁和电影业的发展。但是李小龙本身不就是那个时代里的一份子吗。色调和画面真的挺好的!
喜欢李小龙 但是这部片子真的没法打高分~~~过于做作 不喜欢
媒体邀请场@今典影院。前半段摄影、场面调度真是赏心悦目,移动镜头拉得带劲死了,后半段渐次接近情节剧。一个女孩的背影引发了变化。打斗动因开始从民族主义微妙的向传统男性狭义转变。张一山的出现明显是为了合拍片的名义成立,出戏连连。香港开始怀旧了。
镜头美,人又漂亮,打戏煽情怀旧小清新,好看的紧~
几好,感觉系一部不错的HK片。估唔到李小龙细个都几传奇下喔,哈哈!
为电影里的音乐、舞蹈、古着衣,李治廷,以及那些可爱的演老明星的配角们。
港片悲剧 一个超长的李小龙青春励志广告
整体零散 前后脱节 首尾不接 又是一部借着向香港电影致敬实则又在走香港电影套路的作品
很温馨的片子
敢再无聊点么
挺享受的片子,腔调十足的怀旧,看曹达华、石坚、冯宝宝、吴楚帆穿梭来去。四星给那段兄弟恰恰。
为嘛他不去英国
李小龙少年往事点滴…
除了名字以外,真的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