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好好说再见,可以说从头哭到尾。
剧情其实并不沉重,反而从一个新的角度让我们知道该如何好好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好好说再见,不要有遗憾。
父女的情感纠葛,母女的互相依赖、祖孙从熟悉到不熟悉,不同关系的刻画,都从细节处打动人心。
阿娇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的处理,譬如从一开始知道得病时的无措,到最后的坦然面对、刚回到父亲身边面对父亲想靠近,却表面保持距离的表演,都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强烈推荐。
《好好说再见》看似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却与刻板印象中的生死题材电影完全不同。
没有大肆渲染悲情刻画苦难,也没有强行励志生硬升华,而是用一种接地气的、贴近生活的方式真实自然地呈现。
明明是沉重的话题,却处理得很轻盈,但又不虚浮,令人动容令人沉浸,能感受到满满的诚意。
观看的时候,前期反而更加致郁,后期则偏向治愈。
应诺前期的绝望、无助、压抑等等,在后期与家人敞开心扉,并选择安宁疗护之后,都渐渐地消散了,更多的是释然和洒脱。
关于安宁疗护议题的讨论,影片没有直接把想要表达的喂到你的嘴边,而是通过人物无形之中自然而细腻的转变,让你体会到它的意义。
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选择更自由和优雅的方式谢幕。
我觉得这种留白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呈现而不是输出,提供体验而不是进行说教。
因为生活也是这样,不会告诉你那些大道理,只会给予你体验。
你能从体验中收获多少,取决于你的悟性。
我自认是一个凉薄的人,向来对催泪题材不太敢冒,泪点也高得出奇,却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湿了眼眶。
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歇斯底里,从不过度煽情,每一次情绪达到高潮时都会适时收住,不刻意制造任何让人沉溺的情绪漩涡。
却用克制而淡然的表现手法打动了我,我想是因为它太真实了,太细腻了,观影体验不像是在看电影,像是魂穿角色,代入感强烈。
因为制作过程被打断而倒下的大象滑梯蛋糕、蛋糕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牌匾的特写、父亲衣帽架上挂着的一顶假发、开头小气的男孩后来却大方地献上自己的玩具以供朋友为妈妈祈福、安宁疗护病房里与患者相处融洽的志愿者、从“妈妈我拉完臭臭啦”到“臭臭再见”……影片中有太丰富的点到即止的细节、伏笔和照应,看一遍也许无法完全领略,需要足够敏锐细腻的心灵来捕捉和体味。
这部电影是细糠,越品越有。
它没有趴在你耳边把主旨告诉你,所以需要观众自己去感知和领悟,安静地观看,细致地体会,沉浸地感受,余韵悠长。
我非常赞同朱洁静老师对此片的形容,“两位老师用一种极其生活的、极其克制的、极真实的状态,来表达生与死这么大的选题。
很松弛,很克制,很高级。
这种质感,我们不把它定义为文艺片或者商业片,我能看到的是每一位主创很用心地在投入做电影这件事情。
没有表演的痕迹,有时候很淡的处理,在电影镜头里往往是一种浓。
什么是好的表演,就是你真的在感受,你真的在生活。
”当然,这也注定了在大众感官阈值不断提高、浮躁成为社会主流的碎片信息时代,该片的受众不会太广。
习惯在短视频平台上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人,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个俗套的故事,可能会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睡着,也可能察觉不到那些人物转变的契机而觉得莫名其妙。
但有人需要这样的作品,有人喜欢。
感谢它让我在嘈杂的时代中寻得了一丝宁静和抚慰。
它不迎合快节奏的消费习惯,不制造廉价的情感刺激,只是真实而安静地讲述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显得格外珍贵。
在这个人人都急着往前跑的世界里,它提醒我们,有些东西值得慢下来,细细品味,比如生命,比如告别。
电影《好好说再见》试水之作关于家庭矛盾的电影,关于生离死别的电影,为什么难拍?
因为人生的这些酸甜苦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和感受,产生共鸣的阀值不自觉地提高了。
简单点说,观众不太好忽悠。
脱离实际,会令观众嗤之以鼻;没苦硬吃,会激起观众“这还不如我过的辛苦?
”的反向攀比心理。
《好好说再见》在风格上,与《走走停停》有点类似,叙事散漫,充满了小城市的慢生活气息。
即便如此,《走走停停》的内容结构也要显得更加合理,因为他的主题本来就是颓废青年,即使角色们缺乏明确目标,貌似也挑不出什么大错。
反观《好好说再见》,由于生硬地套上“单身母亲”“癌症晚期”“临终关怀”等标签,叙事散漫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电影失焦,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讲不好。
再加上《好好说再见》的剧本也十分套路,谁会爱,谁要死,一眼看穿,缺乏惊喜。
更雪上加霜的是,电影在扣题好好二字时,也表现得乏善可陈。
未婚先孕离家出走的女儿与父亲的和解,只有一句“我要死了”;癌症晚期的母亲,能想到与女儿的道别方式,就是把女儿直到大学毕业的蛋糕都设计好;所谓的临终关怀,就是下定决心放弃治疗,回家等死……孤独的人做了更加孤独的选择,很难说这样的表现力,算的上好吗?
另外,钟欣潼很努力,但并不妨碍她全程操着港普口音尬演宁波人。
为什么不考虑配音呢,真的疯狂出戏啊!
个人评分:5.5分(三星)
电影看了五遍,看场景整个电影应该算小成本电影,电影剧情是患病单身母亲应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带着孩子回到阔别已久的父亲家,与家人好好告别从而面对死亡的过程,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对于病痛死亡也没有过于渲染,整体表达倾向温情克制。
但这部电影仍然看哭了我好几次,开始在上海公映第一次看的时候直接哭掉了我一包抽纸,其中主要演员的演技不可没,阿娇饰演的应诺完全诠释了患者、母亲、女儿三个叠加身份,这张脸出现在大银幕上我一向关注美貌比较多,但这次却是感觉有一个应诺真实存在,心情完全跟着应诺剧情起伏,林栋甫老师作为老戏骨演技更是稳定发挥,父亲应大海得知女儿生病在河边痛问苍天时候是我第一个爆发的泪点,女儿丢丢作为小朋友表现也可圈可点,三位主要演员是成就了这部电影重要因素。
对于疾病、死亡这种剧情我都是有些恐惧的,也很少看这类作品,这次走进影院看好好说再见却发现也没有那么恐怖,电影里更多是温情,母女情、父女情、邻里情,每次歌曲“美好时光将要溜走”唱起时候纵使看了好多遍我都会忍不住流泪,电影真的致郁又治愈,让人珍惜当下学会好好告别,也传递给了我一些勇气。
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特别是想哭的、迷茫和恐惧的人!
聊一些演后谈环节没来得及和主创交流的内容。
影片聚焦临终关怀主题,张导选择了大象作为核心意象,大象滑梯作为重要场景频现,隐喻人物内心选择。
电影借女主阿诺之口提及,大象临终前会主动离开象群,独自寻一处地方,挖掘洞穴,静候死亡。
阿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也选择了类似大象的方式,放弃与死神作无谓抗争,渴望在安宁之地度过生命最后时光,平静地与世界告别——这也正是电影《好好说再见》的核心内涵。
演后谈环节,我曾期待张导进一步阐释大象意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喻——或许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而不只是承担一种死亡观照的作用:首先在内容上,大象作为典型群居动物,家族观念浓厚,群象会集体抚养幼象,表现出和人类极为相似的家族情感纽带,这是很好的素材。
片中阿诺临终托孤、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断回忆因病离世的母亲,都可与象群故事产生互文。
电影中,阿诺因何独自出国、因何与父亲有着若有若无的距离,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叙事空白。
(这可能与阿诺母亲的死亡有关)如果后续想扩大故事的体量,对阿诺家庭关系和人生际遇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影片可借由死亡之窥探,进一步挖掘亲情主题对个体生命生与死的纠缠。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目前电影似乎只通过不断闪现大象滑梯这一物象来隐喻人物的内心选择。
或许可通过增加阿诺与女儿的互动情节,如在睡前故事融入大象临终的内容,既能用“寓言”形式深化大象意象的隐喻意义,也能让阿诺与女儿的告别更具情感张力(感觉电影里她俩并没有好好告别),使主题阐发更深刻、更诗意、更有想象空间。
不得不提,阿娇此次表演堪称颠覆,曾以美貌出圈的她全然抛下形象包袱,完美诠释出形容枯槁、眼神绝望暗淡的“将死之人”之心境。
她的表演非常接地气,真实,生活化——我认为这就是好的演技。
阿诺直面死亡,平静而勇敢,这是一种“坚韧”。
阿娇本人在娱乐圈历经大风大浪,如今有此出演,在我心里她俩同属“坚韧”女性。
因此台下的我也曾想问,阿娇接演这部电影,除了希望宣传安宁疗养这种临终关怀外,她自己对生死如今又有着怎样的体悟?
这个问题很私人也很大,不太好提问,但她在片中的沉浸式表演,确实让我对她目前的生命观产生了好奇。
衷心希望娇有更好的发展。
影片舒缓平和的叙事风格,传递出主创团队对生命温柔以待的态度,有不同于商业片的喧闹与张扬,这是很好的创作心态。
这类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值得更多鼓励与支持。
2025年6月28日路演晚场,CGV深圳卓悦中心7号厅
电影《好好说再见》其实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但确是我们人生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死亡。
我们常常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
今年是我学医的第十年,我看过很多对死亡恐惧,焦急,不安的眼神,那些情绪飘落在病房里,在夜间座椅旁的地铺上,在医院门前的花圃上……我常常不敢对视这样的眼睛,因为我能做的非常的有限。
医学界有一句很有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好好说再见》就是这样去安慰了我。
电影讲的是死亡,但到处都是绿色。
故事就是从这一片勃勃生机的绿色开始。
是啊,那么美好的春天。
初期的应诺也想逃避,她想像大象一样,偷偷地找个地方把自己埋起来。
她不知道怎么面对年幼的女儿,“死亡是长长的休息”,后来她对女儿如是说。
后面的雨水也多了起来,淅淅沥沥的雨水浇在每个人的心里,把悲伤濡湿,也要云淡风轻地生活。
应诺开始坦然地面对这一切,珍惜跟父亲和女儿的每一天。
美好时光终将会溜走,只要好好去珍惜体会,就不算辜负。
故事总体有笑有泪,死亡在这里并没有被描以沉重,而是去启发我们,如果离别再所难免,那就好好说个再见吧。
亲情间的描绘最打动人的,值得一提的是社区的群像刻画得也很丰富,有豁达的老爷爷,热心的朋友,安宁病房的病人,喜欢大象滑梯的小孩子们,老与少交织展现着生命百态。
还有阿娇的眼睛,充满了丰富的感情。
看女儿的不舍,看父亲的隐忍,对事实的无奈与坚韧,最后对死亡的坦然,是啊,“嗖搭嘎”(没什么大不了)嘛。
此外,还蕴藏了特别多的细节,用细腻的手法修饰了整个故事,但正是这样轻轻的描述让我落泪了好几次。
应诺离去前种下了一颗种子,应爸爸拿到的时候已经发芽了,丢丢慢慢长大,盆栽也越来越茁壮了。
应爸爸又带上了假发,带着丢丢好好经营着蛋糕店。
没有你的日子,我们也在好好地生活。
在下一个春天,在以后的每一个绿意盎然里,树在摇,水在流,风在吹,我知道是你来看我了。
看完电影我依然不能坦然地说,可以去直面离别与死亡。
但是我想我对这个人生课题多了很多“好好”,好好去珍惜当下,好好去表达爱意,好好去生活……
其实这些与死亡相关的题材我是看一次哭一次的,这也是近几年少有的把安宁疗护搬上荧幕的电影了。
其实以前可能不会对死亡这种题材有太大的感觉,可能是没经历过,我的奶奶和外公走的太早,且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了。
但外婆走后我看到这种题材真的是看一次哭一次,片名叫好好说再见,而我甚至没来得及和我的外婆说再见…只能说这部节奏还是挺好的,该有的情绪都有了。
也没有特别违和和不合理的地方,女主很漂亮,声音也软软的,但是有时又出奇地有力量,可能这就是为母则刚吧。
有些细节我还挺喜欢的,比如父亲从一开始不愿提起死字到后来的释然,从一开始天天戴着假发片到后来卸去假发片的伪装。
他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参加好兄弟临终葬礼的舞会,到后来为女儿策划一场离别;从不接受女儿的病在夜灯下嘶吼,到后来接受并好好告别…既是父亲与女儿的和解也是父亲与死的和解。
画面里经常出现的大片的绿,以及女主和女儿都经常穿绿色的衣服,感觉是压抑的死亡话题下的些许慰藉吧。
女儿会给妈妈画很多的画,而妈妈那个六个蛋糕的设计,莫名让我想起了姬子老师,虽然不能陪伴孩子走到最后,但是能一直活在孩子的心里,呜呜呜。
再说说缺点,我不知道是我看的这个电影院的荧幕问题还是什么,画面经常忽明忽暗,从暖色调的滤镜变成冷色调的,感觉还是色调从始至终统一比较好吧。
再就是后半段,不知道是我中途去了趟厕所回来的缘故还是怎么回事,感觉最后半小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说快也不快,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我自身感知的情绪断了吧。
那个男程序员和女主在天台跳舞我感觉没有必要加上这段,然后后面分大蛋糕那里感觉也有些许说不出的滋味,可能有点违和?
感觉有点太美好了,不过最后眼泪还是猛猛掉。
唉唉,每次都是这样,泪腺先发力,脑子在后面追,先哭了再说,总而言之,能让我猛猛哭的电影都是有可取之处的,起码真的情感共鸣上了。
很多年前,我也是在上海电影节看过一部法国电影叫《最后一课》讲的是一位过了90岁的奶奶,在生日当天在全家的庆生派对上宣布要安乐死,子女孙子们从不解生气拒绝,到最后协助奶奶安乐死的故事。
这么多年仍然牢记于心。
没想到今天在SIFF 看的第三部电影《好好说再见》,让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
可有别于为了尊严的活,才安然赴死。
这次女主“不是我想死的”,却不得不面对死亡,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年迈的老父亲的故事。
从始至终女主都在写一封信,看上去写给父亲的托付信,其实是写给自己的遗书。
整部电影前半部分是女主的视角,焦虑自己的病情,害怕死亡,担心父亲不能好好地照顾五岁的女儿。
而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祖孙视角,当妈妈进入到安宁疗护病房,祖孙俩如何接受这个事情。
就像是台词说的“未来的生活,就是丢丢(女儿)离我越来越远,离你(父亲)越来越近”。
而遗书的最后,是对自己的安慰,没什么大不了(宁波话,嗦搭嘎)。
如果通常的遗书是充满不甘、悔恨的话,那么这封写给自己的遗书的温暖的、充满生机的。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复古、温暖还柔顺,如沐春风。
我也喜欢这部电影的转场空镜镜头,都是从绿色的树叶或者波光粼粼的江面开始。
当然,我觉得有些转场太快了,应该再给几秒情绪升华的时间,而不是戛然而止,比如机场那场戏。
这部电影线索反复出现的地方很多,细节很多,出租车、写信、蛋糕、顶楼、跳舞、发零食、睡前讲故事,以及大象滑梯等等,等等会重复出现大家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变化。
最后说表演,林栋甫老师浓墨重彩,丢丢小朋友轻盈灵动。
最最后说说阿娇的表演,真的感谢她选择出演这部作品,因为这是“很拿得出手”的作品。
前半段很多的内心戏,每个镜头都美得动人,也有跟其他人不是一个图层的“外星人(戏中台词)”感。
这个时候的女主,无论是口音还是行为,都跟这个小区的人格格不入。
这种疏离又破碎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观众“她想逃离这里,不想死在这里”。
后半部分,女主决定“死在这里”之后,也达成了父亲的真正和解,她不再是故乡的过客,而是小区里的一员。
这时候口音、外貌也神奇般的融合了,有种落叶归根之感。
最最最后,如果一句话介绍这部电影:好好说再见不仅是跟父亲说再见、跟女儿说再见,更是跟自己说再见,这是一封写给自己的遗书。
剧里应老头最打动我,我的哭点也在这。
当得知阿诺生病,走在小区里叨叨念着问老天爷,卖房子也想带女儿去大医院治病,走投无路时相信卖假药的…父爱在此刻如此具象,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父母。
阿娇演技也区别以往的电影风格,表现不错。
故事娓娓道来,就像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
推荐给喜欢慢节奏、生活类片子的大家。
完全被剧情和演技代入进去了,看完之后很久没有缓过来,剧情很紧凑,演技很细腻,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面对病痛的态度,和父母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电影里的表达很值得学习。
电影中没有特别煽情的剧情,但是很多细节和台词都非常戳心,是很生活的剧情,很温暖又很真实。
面对不可避免的分别,我们要好好说再见
#SIFF2025第四场@大光明电影院,导演太厉害,氛围感仙人,一套光线构图镜头配乐小连招,直接把我的小珍珠噼里啪啦的骗下来。钟欣潼的演技也很厉害,唯一美中不足是这个台湾口音有点跳戏,但是完全没有影响到整个表演的表达,美翻。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我们要学习的还是太少太少。(大光明有点子差,老阵地了,怎么片尾字幕还没开始就开灯招呼大家往外走呢,前面领物也态度很差,整个影院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阿娇如果说宁波话就好了,港普应该是最大的bug
优点是能看出来导演还是比较真诚的,而且这个主题并不讨喜,所以还是有勇气的。缺点就比较硬了:太散了。镜头散,情绪散,主题都散。看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乘船而去》,都是青年导演,故事都发生在南方,都是死亡相关,天分的差距还是挺明显(技术的差距当然有,但技术这种东西熟能生巧总能弥补)。加上阿娇演得太差,老头演的也就还行,女儿这个本应该是可爱担当和观众心疼点的角色,完全不讨喜。宁波元素的植入生硬且无效,能感觉到导演想要讨好宁波观众的心思,但也没讨好好。
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临终关怀。
全员五星,从题材到镜头到演员都是完美,本来前几十分钟还在觉得阿娇的口音有点出戏,看到半场的时候眼泪就开始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整个影院都是止不住的抽泣声。片中的三代人,上至爱吹萨克斯的乐观白胡子老头、皱纹遍布脸上的手拉手走向死亡的老夫妻,中至主线剧情的阿诺,少至为了不让好朋友的妈妈死掉而把自己全部心爱的玩具都奉献给丢丢的小朋友,每一个情节都设置得太好太好。因为去拿舞鞋而错过电话,追着假药卖掉房子不想放弃女儿的不善言辞的爸爸,记住了妈妈每一个神态表情虽然会一个人躲在公园里嚎啕大哭但面对妈妈时还是表现乐观的女儿,以及镜头拉近医院里、社区里温暖的大家,每一处都刻画得恰到好处,没有铺得过满的情绪也没有十分刻意的表达,但就是很能把人带入进那个情绪里,并且越回味越沉浸。
……好可恶的配音……好烦躁的小孩……啊啊啊看的头疼
电影真的一般,但大屏幕看娇真的爽!
全片的看点就是阿娇,女娲毕设在大荧幕上那么好看,演得又好。这次是演员娇,克制、内敛、细腻。
近年来感觉融入各地方言的电影越来越多,虽然不是宁波人,但是爷爷辈都是宁波人,听着也有些亲切。真的好久没有看到阿娇正儿八经的拍电影了,这张脸不用影片记录真的太可惜了。阿娇的破碎感真的是一绝,看的时候幻视二十多年前的公主复仇记,但是结束后翻看当时的剧照又觉得确实改变不少,可能就是这么一种破碎的感觉。没有刻意着墨在病痛的苦难,就像篇名说的那样好好说再见。唯一的败笔感觉是病房的男的,实在感觉精力太充沛了,不像临终关怀的病人。
剧情线一般,主要是话题上分,每个演员都是扛把子,哭到没纸,还和旁边的姑娘借了一缕。三顾MACA见死亡、安宁疗护、生前预嘱、疼痛与疾病的迷思……激发了安宁疗护结合大模型项目的想象,最重要是辅助我决策了如何面对目前疼痛和患病的困境。20250810
虽然不完美 但是感情很真挚。
编导如果没本事把社会议题落地化的话不如去拍纪录片,写出这么抽象的剧情和台词自己不会笑吗
电影并不是一味走向沉重,走向苦难。反而有非常多轻盈甚至幽默的桥段。常常泪还挂在腮帮子上,就让人咯咯笑出声。其中有一段追假药贩子的戏,鸡飞狗跳荒腔走板到像卓别林默剧,我很喜欢。这是导演的功力,也是主创团队生命观以及人生智慧的映现吧。生命本就是悲欣交集,即便在终局渐进的时刻,生活仍然可以即兴的,荒诞的,有生命力的,热热闹闹的,仍然可以像庄子那样鼓盆而歌,恣意起舞,大笑,做荒唐事,送出礼物,享受爱。我喜欢电影里花枝招展,叽叽喳喳,恋爱脑&友情脑浓度很高,嘴边捎宁波话“不算事儿(sodagala)”时髦老人们我也喜欢阿娇演的主角是蛋糕师这设定,她在没有患病前常常送蛋糕到安宁病房去,这一点也很击中我,『蛋糕』本是庆祝出生的食物,却一视同仁的给到奔赴死亡的生命。给我——生与死本来就是一体的隐喻。
应该是阿娇继《罗曼蒂克消亡史》看起来品相最好、也最有发挥空间的一部电影(除了《女子监狱》立项时曾经以为会非常好);也还为她还有心探索表演而开心。不过成品的话,只能说比较一般。导演很有野心地想把温情的家庭和解局、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情故事乃至临终照护等话题都揉在一起,但最后迷失在各种方向无法再进行更加动人的讲述,徒留观者艰难地追踪里面很多出现了却没有下文的设计。像是健忘的阿姨、一开头特写的小男孩、生病重聚的老友…出现了也不知为何出现;而回到父女两人的纠葛以及往事回溯却又很少。算是比较可惜吧。
作为《前度》无脑吹,再次在大银幕上看到阿娇钟欣潼简直太惊喜了。电影很温情,生死观挺好的,对于安宁守护的议题讨论放在当今的社会也特别有意义,看完能收获许多对生活的勇气,毕竟我们也要做好允许一切发生的准备。
应老头的演技混然天成毫无表演痕迹,小娃娃丢丢也是,活力四射,真是个小机灵鬼😝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直面死亡。几场离别,各有千秋。应诺的告别会,别样形式的再见,终于还是未呈现那个再见,哎呀不是说好好说再见吗?看来还是留点悬念。
这部电影漏洞很多,但娇演病人的虚弱还挺真实的,希望有好的导演发掘一下她的潜力。
电影已经在尽量的拍摄得很克制,沉重的话题,自然地铺开,简单的人物关系,却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必经过程。也许还年轻。“我怕死,怕死能不死吗?”“今后丢丢要离我远一点,离你近一点”“能晒会阳光,真好”。和亲人说再见,和自己说再见。生命的终点,是一个越来越清减的过程,回到了一无所有、无牵无挂的状态,因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最后的一幕,应大海把应诺带回社区切蛋糕的时候,我在电影院人都哭傻了。“好好说再见”
突然悟到好多细节,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一颗星给外公。要不是有映后,看五分钟就受不了了,如坐针毡。豆瓣短评区的好评堪比诈骗。怀疑这个片子只是一个拍得特别水的任务性质的影片或者说是毫不用心的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