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放映了《午时三刻》,本来没抱太多期待,但看完确实超乎预料的好看。
与主创老师交谈后,对《午时三刻》又有更深的理解。
在古代天文学中,午时三刻具有特殊的天象意义,这个时刻太阳位于天空最高点,阳气达到极盛,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
在电影中,一群死囚犯要在午时三刻前点燃烽火,那么对于他们来说,逃亡跑路还是去点烽火?
个人生死还是家国情怀?
曾经被称为英雄的李校尉,现在又是如何选择?
电影中的视听语言让我印象深刻。
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很考验拍摄团队和演员的配合,场面调度值得我们学习。
随着剧情发展,画面从黑白到有一点红,再到彩色,感情也到达顶峰。
总之,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这部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动作片,不仅刷新了我对国产电影的认知,更让我看到了导演童辉的野心与匠心。
从叙事手法到人性探讨,从视觉美学到哲学隐喻,处处都是惊喜!
✨ 一镜到底:沉浸式体验的极致挑战导演用87分钟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把观众直接“拽”进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
没有剪辑、没有转场,从死囚牢房的压抑到烽火台上的血色黎明,每一秒都真实到窒息。
- 技术狂魔的执着:400名群演、9分半的长镜头打戏、高温下连续12天的拍摄……光是想象就头皮发麻!
最震撼的是暴雨中的烽火台决战。
没有酷炫的特效剪辑,全程实拍的肉搏戏看得人牙关打颤。
祝灵儿(刘官琪饰)拉弓时颤抖的手指、李牧被刺中后踉跄的步伐,每个细节都被长镜头放大成生存的史诗。
散场时才发现自己指甲掐进掌心——这哪是看电影,分明是被拽进五代十国的修罗场走了一遭!
- 真实时间的压迫感:片中“午时三刻”的钟声每响一次,都像一把刀扎在心上。
观众和角色一起奔跑、喘息、挣扎,这种1:1的时间对等让沉浸感拉满!
有幸参加了北京4月2日的首映礼。
一镜到底一口气看下来还是挺流畅的,整体瑕不掩瑜,镜头虽然摇晃,会有点眩晕,但也加剧了紧张的氛围。
其余的不想过多赘述,就想聊聊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对人物关系:主角李牧和书生蒋官文。
观影过程中就能明显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理念的冲突:李牧随机应变,但消沉、现实;蒋官文热血理想,但单纯过头略显蠢笨。
两人之间虽有冲突,但最终都选择了为家国大义而献身。
导演在回答观众提问时也提到,这对人物关系,其实正是二十多岁的自己和三十多岁的自己的对话:理想是否要向现实低头?
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导演在影片中已经用李牧的选择给出了答案:即便深受现实磋磨,也要去点燃那一把火。
我想主创团队也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大胆选择去拍摄这样一部——古装动作战争一镜到底的影片。
为理想,即便是燃尽自己也要去点燃烽火。
剧情很简单,主要就是这个“一镜到底”。
虽然导演和摄影从客观和主观上都做了解释了:为了配合剧情,选择手持拍摄,抖动不可避免;时间紧,天气恶劣,演员体力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没有;这个眩晕感能让观众和角色之间产生联接等…但是真的很晕!
看得我一度觉得这个烽火是我跋山涉水去点的🤨不过“很想尝试一镜到底所以就有了这部电影”这种执行力我真的🫡还有一些小巧思:电影画面色彩随着人物命运发生的转变,从死囚的黑白到拼杀的红,再到逐渐有了生的希望的彩色,还挺让人动容的。
国内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影片,真的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年轻团队,虽然真的有点考验观众的晕船能力,不过在短短的90分钟里面让我感受到了兄弟情义、家国大义以及战争到来时女性也能挺身而出,侠肝义胆的风骨,影片里的祝灵儿真的是点睛之笔,在李牧选择放弃点燃烽火台之时,她愿意跟随“理想主义”的文弱书生一起去做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也有了更多女性的身影,这样的女性角色塑造令人耳目一新,她们不再是乱世中的陪衬,而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侠者。
影片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担当,让观众看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力量,为传统武侠叙事注入了新鲜血液。
很幸运参与了4.2日北京的首映。
影片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新颖且大胆。
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其塑造的人物却都令人印象深刻。
一群被判死刑的囚犯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同时还被赋予了拯救家国的光荣使命,只要他们能点燃烽火就能重获自由。
但这无论对他们或是城中百姓而言都像是一场绝境中的赌局——没上过战场的囚徒,很可能刚刚逃离刑场,却又死在突围的路上;获得了机会的死刑犯,或许会为了一己私欲放下使命临阵脱逃。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让每个角色在死亡面前都展现出了最真实的人性。
最终点燃烽火的三人,曾经的将军李牧,心怀大义但也曾经为心中的私欲而犹豫。
文弱书生蒋官文,胆小怕事却始终坚守信念,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猎户祝灵儿痛恨敌人,最初的目标就是为父亲报仇,心中小家胜过大家。
但当大仇得报,她看到故土的惨状毅然加入李牧等人。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活且复杂,都在成长与转变。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绝境中的挣扎与成长。
非常推荐大家前往影院观看。
这一部很神奇的电影,导演真是挺大胆的,主创们也都很有想法~午时三刻是一部一镜到底的武侠电影,全剧镜头一直追随着主角李牧的行动线,摄影也是采用了手持拍摄的方式,让观众仿佛用第一视角沉浸式的参与到影片当中。
影片运用了大量黑、白色调,其中红色的运用更是突出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剧情可圈可点,还很大打进步的空间~
作为刚步入此专业的学生 看完这部影片其实感触还蛮深的 其实这部影片开片给我有一种有待爆的倾向 但随之往后剧情发展 也可以说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说实话 这部电影其实很容易看进去 很容易融入 毕竟一镜到底给人创造出的紧张感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就总会觉得缺少些什么 好像与我们在影院看的大制作的电影相比 好似缺少了很多情节 主角李牧的前半生的悬念设置似乎可以再加深 妻子与女儿的经历似乎可以不仅仅从口中叙述更可以多一些场景重现 以及祝灵儿的父亲也可以有一些场景的重现等等 看完影片后 导演说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成本有限 因此只能尽力去争取拍好 所以在成本限制下能拍摄出一镜到底这种具有挑战性的电影 也许在剧情安排上还是有点不完整 但是可以看出导演也是尽力去拍好这部电影 绝不是随意糊弄来的 在色彩上甚至角色形象以及场景布景 拍摄手法上 我似乎都有看到先人的影子 除了导演受到1917的启发之外 我似乎看到了类似于黑泽明的创作手法和拍摄风格 这部电影在拍摄中其实画面有一定的抖动 确实可能是因为拍摄成本的限制 但我本人觉得镜头画面的一定的晃动可以给情节的推进带来一定的效果 增强武打片的紧张感和激烈性 当然也有晃动过于明显的可能会给观众留下不太舒服的观感 因此平衡一下会更好 总的来说 小成本影片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也很不容易了 也算是小成本影片质量蛮高的电影了 哪个演艺行业的追梦人不是从0开始的呢 谁又不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呢 青年导演请你坚持下去 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大家也可以多多走进影院支持导演 每个有实力的青年导演都需要的是一个机会 放下对小成本的偏见 去感受一下这部影片的独特 当然有些情节设定可能还没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框架 但也是能强烈地感觉到创作团队的一片赤诚 给他们一个机会 给他们发展空间 加油!
电影《午时三刻》形式大于实质《午时三刻》是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长片。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短板。
第一,节奏缓慢。
由于镜头未经切换或剪辑,故电影中时间的流速与现实中时间的流速一致。
举例来说,如果演员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十分钟,那么观众就得看着他跑十分钟。
第二,视角受限。
由于画面只来自于一台摄影机,所以无法把场景内全部演员都捕捉进画面,必然有顾此失彼的时候。
第三,镜头旋转。
当镜头为了调整角度而高速旋转时,容易诱发观众的感官矛盾,即前庭系统、视觉信号和大脑信息冲突,出现类似晕车的恶心症状。
所以一味追求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其实是弊大于利的。
更何况《午时三刻》为了完成全片一镜到底,在剧情上也做了简化和牺牲。
故事非常简单:攻城战中被围困的一方试图突破救援——被困方要求城内死囚突围点燃烽火——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死囚点燃烽火。
其中本应做为重头的三段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的戏份,情节高度相似,新奇感不足,对人物刻画并没有提供多大帮助。
人物弧光不够,结尾硬上价值,使得整部电影在剧情方面显得一言难尽。
《午时三刻》更适合爱好摄影的人群观看。
个人评分:6分映后交流一、关于一镜到底导演:其实我们的电影算是伪一镜到底,因为现实很难找到城楼、草丛、芦苇、小溪等地貌一应俱全的地点。
所以我们的电影是在不同的地点拍摄的,每次拍摄的时候是真正的一镜到底,最后再用拼接的手法把每一段的拍摄连接起来。
二、关于颜色导演:最初死囚在死牢里,他们的生活暗无天日,所以这段是黑白的。
随后死囚们进行突围,他们必须以鲜血作为代价,才有可能换来新生,所以这段中多了红色。
最后,死囚点燃了烽火,预示着美好即将到来,所以这段是全彩。
三、关于角色导演:其实我设计的两个男性,分别代表了人性的两面。
一是涉世未深,对世间的一切抱有美好的向往,善良且无畏,是个理想派。
二是看破生死,对世间的险恶熟记于心,稳重会退缩,是个现实派。
他们形影不离,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
四、关于幕后摄影:如果你要问我,拍摄过程中最辛苦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工资太低,哈哈哈哈。
演员: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我们还进行了一个月的体能训练。
导演:拍摄现场就像是在老鹰捉小鸡。
演员在前面跑,摄影在后面追,我们则跟着摄影追。
因为我们不能被镜头拍进去,所以所有人时时刻刻都在移动。
演员也是,需要流血需要补妆了,就暂时退出镜头,等补好了,又冲进镜头里边。
一镜到底是创意还是噱头?
我看到了一个电影工作者的顽强,说实话也看到过一些一镜到底的电影,很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部有点不一样,首先是战争片,不靠快速剪辑和画面的渲染大场面已经难能可贵了,居然还是黑白片。
已经超出了认知。
想我看过的七武士一样。
有种粗粝的质感。
一个中国版加里森敢死队的故事,加上一个不是太熟悉的朝代。
值得大家踏实下来好好欣赏。
#午时三刻 #电影#首映礼#春节档影评大赛 #周末 #过节礼物 #一镜到底拍摄 #蓝色港湾码头
虽然完成了,但形式大于内容,本末倒置。而且台词极差,节奏极差,人物极其讨厌,故事推进的点极其莫名其妙,太烂。
真的很难看,避雷,快跑
比老谋子都大胆的一镜到底,用简单的故事来讲述一个古代抗争的故事。难得的古装动作片。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导演童辉,毕业后一直在古装电影的赛道上深耕,这次带来了一部一镜到底的一个半小时长片,真是太牛了…路演的现场,摄影孟火火和导演表示下一部片子还要一镜到底,将一镜到底坚持到底!
我滴妈太难看了 不怎么像要公开上映的电影 像大学生拍的预算高点的期末作业…….
一镜到底,有点形式大于内容,能看出来借鉴1917,但是摄影镜头太晃了。城里的布景太差了,一看就是影视城出来的。服装道具还可以,可能是因为整体色调比较显质感。演员演技太差了,应该不是专业的,主要的问题是台词太差,语言很白令人发笑。角色不是很讨喜,书生太聒噪,女猎户太端着很脸谱,男校尉一脸苦大仇深太同质。叙述的技巧过于单一且直白,角色报幕一样把故事倒豆子全倒出来。以上是缺点,除此之外优点还是挺多的。点子和剧本意料之外的还不错,历史剧小时间段的展开很有趣,虽然大框上有点欠考虑不合理,但整体剧情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目标明确,队伍随之扩大缩小扩大。主角虽然不讨喜,但是人物性格鲜明动机明确,也都随着剧情展开而展开。配乐和音效惊喜,鼓点和笛子烘托紧张。那几个回忆和战斗的调度有点东西。
话说拍一镜到底的电影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难,而这一部作为中国首部一镜到底古装动作片,有他得意之处,值得一看。
最基本的技术指标还是要达到的啊
一镜到底本来就很难将故事写的太复杂,但勇于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
打不起这一声声“恩公”听的我想死,好晕好晕,但是这一镜到底怎么拍的啊,总共也就转场了两三次?
刚开片就跟朋友说,这部是对我味儿了。一镜到底➕动作戏多,看下来也太爽了!虽然有时候镜头太晃晕晕的。看片儿前看了一下摄影指导老师在豆瓣的文章,文字表述让人以为是个萌妹子,没想到是个猛汉子呀!导演看起来特别温和,难以想象拍摄的时候他是怎么对演员老师们大吼“跑快点”的!!🤭期待上映。
大家广泛提到的是形式大于内容,一镜到底很难要很多调度,打斗戏中间切换主视觉,光亮明暗衔接的过渡等等,也需要在走位过程当中不枯燥,这些其实片子做的很好了。其中有两段追击镜头上移再下降刷着野草和演员同时出来,甚至有一些是不是剪切的神奇感受。确实是受制于特效经费和龙套经费等问题,更多的是故事本身太简单几个核心人物要么话太多要么演的太硬,摄影很nb了,走场有晃动在这种oner下面做的不错了,虽然我对最后强硬的黑白主色调调色不太吃,感觉中间开始有想往sin city那种黑白+特定彩色部分的感受,但是做的有点半吊子,剧本演员都有点硬伤
伪一镜到底,值得鼓励。
彻底暴露一镜到底的墨迹 千万别尝试了
作品平均不到4分的烂导演,一镜恶心到底!
早就听说了“一镜到底”,期待已久,今天公映第一天,马上就去看了。首先是一镜到底的技术呈现,服了!作为一个略通技术的从业者,当然能够看出来哪里是长镜头的切割点,哪些是动画做出来的,但是依然感到很震撼:“这TMD是低成本该想该做的吗?”“人家《1917》上亿美刀好伐!”其次是表达,三个主角拼命点燃烽火台的内心戏虽然略显尴尬,人物弧光跟老谋子《满江红》有点撞车……但是,我宁愿觉得,这是导演致敬塔可夫斯基《乡愁》里护送烛火去对岸。看了看拍摄的花絮,还有摄影指导的回应,很感慨:如果不是爱电影,谁TMD会这样拼命?我可以脑补出主创从一个念头开始,披荆斩棘渡河泅海,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这种“念力”注入了电影,也通过电影抵达了我,让我走出影院很久了,在这个泠冽的春夜,依然感到了温暖。
文戏尬穿地心,武戏全是套招,一镜到底又如何? 大概是因为掩盖自然光选择了消色,剪辑点也是随处可见,看着累拍着更累,没有功劳有苦劳吧。
前半部全是废话废剧情,啰哩啰嗦其实只要十分钟就可以交代清楚背景和缘由。直到女主带箭出镜,整个剧情还算可以看看。这部片主打的就是一镜到底的噱头,其它各方面都在平庸线以下,特别是结尾抢夺烽火台,简直就是瞎扯。
能看出团队的勇气和热忱,只是经费所限,难以创造出视觉奇观,剧情推动全靠周兵来了,感觉如果在故事上再有点反转和寓言性,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故市上而非手持摄影上。 ——4.12临海路演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当“午时三刻”的倒计时到来,是默默的等待生命的结束悄然离去,还是拼死一搏搏出最后的生存希望,这是个问题,中国首部一镜到底古装动作题材,电影,带来的不仅仅是梦回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