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三国,于是听朋友推荐选了这部,虽然有易中天全盘操刀,但总结起来就是:小处精致,大处潦草。
小处精致看片尾字幕也懂,各种典章器具都务求真实还原,从全国各地博物馆藏中找原型建模加工,人物的服饰、发型、盔甲、攻城器械也都做到了非常不错的历史还原,最后官渡大战甚至会有战术分解和排兵布阵(当然也会有里面的云梯没有带挠钩等可能翻一下《中国古代兵器大全》就能解决的但并没有还原的细节处理);大处潦草,是指为了将核心议题突出,故而简化甚至篡改了历史,《三国演义》虽有艺术化加工,贬曹扬刘,但总体在大方向上并未对历史趋势下的人物动机做加工(哪怕是刘表陶谦也顶多说人家做了老好人或者年迈昏聩),而易中天老师为了替隋唐之后被奸雄化的曹操翻案,不惜让献帝跟曹操惺惺相惜,完全篡改了汉代士人集团的“君主两重论”思想对当时政治的巨大影响,反而把一个破坏政治团结的大帽子扣在了董承头上。
哪怕是艺术化处理的商业类型片,但是拿历史人物这么开玩笑却还打着给青少年上历史课的措辞,就有点那个731 了。
曹操的确是个伟大的统治者,但在“光复汉室”这件事上,他的动机显然是不单纯的,如果没有荀彧等人力荐,以及曹操希望在人才引进和政治声望上压过当时明显优于自己的袁绍等大豪族势力,刘协是不可能会善终的。
替曹操正名可以,但真的没必要把其他人一脚踩下去。
作为一个三国故事,这个片子的角色塑造做到了真正的公平。
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貂蝉、董卓、孙策、周瑜、诸葛亮,这些三国故事里的经典角色,根本不存在拉踩。
因为一个都没出场,别说建模了,连句台词都没有。
故事的核心就是曹操和袁绍、刘协,三角恋之间的感情拉扯,你可以把它当言情剧来看。
而曹操,直接成为了三国魅魔曹操,就是这个宇宙的完美圣人,超级白月光。
坏事都是别人干的,他都是好人,故事里的人不是爱他就是嫉妒他。
所有美德都是他的,已经多到要美拉德了。
2故事的开头可以概括为——《和青梅竹马分手后我决定去放纵一波》。
一上来是曹操和袁绍这一对青梅竹马一起去偷东西。
袁绍因为舍不得赃物要被抓到,关键时刻曹操大喊了一声“贼在这里”,吓的袁绍扔掉赃物,逃出生天。
结果袁绍为这一嗓子纠结了二十年。
二十年后十八路诸侯都讨董了,他还在琢磨当年那一嗓子到底是要救他还是害他。
像极了情侣闹矛盾不问就一直猜。
而曹操这个时候刚刚目睹董卓火烧洛阳掳走皇帝,一路冲回来找袁绍出兵救皇帝。
对,正片从曹操童年直接跳到了火烧洛阳。
什么曹操献刀、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根本不存在的。
而袁绍就当众告诉曹操,无所谓的,我雕了个假玉玺,之后随便找个姓刘的让他当皇帝就行。
啊,这种事情可以这样大声密谋的吗?
当然,这一部的曹操是个圣人,所以他痛斥了袁绍一顿,决定自己一个人跑去追击董卓。
青梅竹马分手了属于是。
一路上,他想到诸侯联军沉迷泡酒吧打游戏,不肯为国出力,还想要造假玉玺的事。
他难受,他痛恨,他不甘,于是他决定,去救一条路边的狗。
别问我为什么,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哦对了,这条狗,是这故事中戏份第三重的角色,你可以把它当成女三号。
那你肯定要问了,谁是女二号呢?
是袁绍。
那,谁是女一号呢?
蔡文姬?
丁夫人?
卞夫人?
不不不,站女一号那个位置的是——汉献帝。
3那边曹操追击董卓被一顿收拾,决定回家种地慢慢发展。
这边镜头切到汉献帝刘协的视角,讲他怎么被董卓当傀儡,唯一能做主的事儿就是后宫放几个痰盂。
然后镜头一切,几年之后,董卓死在了一句台词里,刘协亲政。
毕竟是动画片,我就不纠结郭汜、李傕、王允、吕布都哪里去了的问题了。
而刘协亲政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着整个领导班子靠乞讨从长安走回洛阳。
他们向天下诸侯请求帮助,理所当然的没人理他们,于是他们走了整整一年。
这个时候,曹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给自己那条讨董路上捡到,已经养了五年的狗起一个名字。
别问我为什么现在才起名,也别问我这五年他都怎么称呼这条狗,我也想不明白。
在给狗起好名字后,曹操很认真的问了狗一个问题:我要不要去救皇帝?
对,整个天下的命运,就寄托在这只狗身上。
下面这部分可以概括为——《和那个人梦幻的相遇》。
当刘协带着人费劲巴拉的走到洛阳之后,迎接他们的就是带着粮食过来的曹操。
刘协被曹操感动的不能自己。
然后两人一起骑上快马,在原野上奔驰,一起看星空,一起看落日,共饮一壶酒,一起畅想拯救大汉之后的美好生活。
这个场景这么说吧,就是《还珠格格》那一套,他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
当然,汉献帝作为女一号位,只有这些浪漫记忆肯定是不够的。
接下来就是言情定番的误会环节。
4在一顿蒙太奇后,曹操南征北战打爆了身边所有的诸侯,顺带手在台词里干掉了吕布。
而刘协身边有一个奸臣,董承。
这个董承当年也想绑架天子,但是被曹操截胡,因此天天说曹操坏话。
说曹操滥杀无辜,不经商讨就干掉了吕布。
说曹操什么都要管,刘协只能写“可”,和被董卓控制的时候一个样。
而刘协发现,在曹操手下,自己连后宫用什么痰盂都没法自己做主了。
小人挑拨加心理阴影,让刘协写下了一份诏书:“如果曹操有不臣之心,就奉诏诛杀曹操。
”而董承很了解《不要断章取义》的精髓就是《要断章取义》,截掉了诏书的一半,变成了“奉诏诛杀曹操”,然后拿着这份诏书去找到了袁绍。
袁绍拿了诏书一看,立刻意识到这是个让白月光回心转意的好机会,于是和曹操摆了一顿火锅,向曹操介绍生鱼片的吃法。
别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插入一段舌尖上的三国。
在饭桌上,袁绍先劝曹操和自己复合。
被曹操拒绝后,袁绍冷哼一声:好哇,你有了新人忘旧人了,你以为你家的小皇帝就很乖吗?
告诉你,他已经想背后捅你啦!
从此曹操心里就有了个疙瘩。
我们当年那么好,一起唱歌,一起喝酒,说好了一起兴复汉室,怎么现在你就想捅我了呢?
他就带着这种郁闷和袁绍打起了官渡之战。
5因为这动画完全ban掉了刘关张,所以官渡之战,关羽也没有出场。
但曹操有能丢火流星的霹雳车,所以袁绍还是打不下曹操大营,只能围困。
在一次次进攻中,曹操军士气低迷,死伤惨重,连那条跟了曹操十年的狗都在战争中没了。
曹操哭的非常伤心,就在这时,汉献帝突然来到了官渡大营。
他对曹操诉衷肠,讲理想,道歉,澄清误会。
曹操知道汉献帝并没有想杀自己,一切都是董承从中作梗,立刻原谅了汉献帝。
两人约定一起收拾袁绍,生死与共。
可能不了解历史的小伙伴不了解这个剧情有多么炸裂啊。
简单地说,在历史上,曹操杀董承的时候,顺带手把汉献帝的老婆孩子一起杀了。
如果汉献帝能半夜摸进曹操的大帐,他们的结局一定是字面意义上的互相击剑。
后面的故事,就是许攸半夜反水,曹操偷袭乌巢再偷袭袁绍大营的历史剧情。
最后因为汉献帝帮曹操守家,曹操大获全胜,打到了袁绍面前,青梅竹马再次相见。
走投无路的袁绍很认真的问了曹操最后一个问题:“你当年那一嗓子到底是想救我还是想害我?
”电影没有给出回答,但我当时脑子里就是两个字:“爱过。
”转自:半佛仙人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所以,有没有我家典韦?
看了首映礼,今天上映又带全家人二刷了一遍。
发现了好多第一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易中天老师的编剧真的非常严谨,基本全剧没有一个废镜头,三国的故事线人物众多,故事线复杂,而这部提纲挈领集中着墨曹操,集中刻画了曹操、刘协、袁绍三个人物丰满的形象,深刻展示了为什么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真不愧是易中天!
夸夸里面的器物,礼仪,着装,战略,战术,兵器,城池,场景都有据可依,视效精美,动画人物表情非常细腻,演技很棒!
战场打仗的细节也太棒了,想起了小时候超爱玩的游戏《三国群英传》,全军突击!
热血澎湃啊!
还有,最重要夸夸的是檀健次给曹操的配音,随着曹操的人物情绪和心境有不同的处理,台词功底真的非常扎实,咬字清晰,铿锵有力,低沉浑厚,太贴合建模了,有时候都让我忘记了是檀健次的配音[笑哭R]“要下战表吗”“虽千万人吾往矣”“有些事又要有人去做”“私刻玉玺,何罪?
”低音炮太带感了!
贯穿始终的两首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短歌行》呼应了各种不同心境下的曹操,最后一整段全篇《观沧海》呼应了“星空”的主题,“日月之行,所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简直热血沸腾,中华文明正如这灿烂的星空,也许这正是易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自信吧!
期待三国的星空第二部!
我还想听檀健次的曹操,还想看看易老如何刻画赤壁之战[哇R]最后,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即将在4号正式上映,到时候还要带全家一起支持优秀的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题材电影!
全民反诈,为正义发声!
作为半个三国迷,当然乐见会有三国题材的电影出现,哪怕是动画片。
不过四大名著中“尔虞我诈是三国”,把三国故事讲给孩子听,具体要讲什么,怎么讲,是个问题。
智慧如易中天除了汉时风物和曹操诗歌的呈现外,似乎也没想清楚。
曹操当然也可以匡扶汉室,“刘皇叔”扶得,我曹阿瞒为何扶不得?
用“奉天子以令不臣”代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正演义渲染的视听,这正是曹操和汉献帝深深的羁绊啊。
然而,凡事有度。
曹操诗歌中固然有很多悲天悯人的人生叹谓,歌以咏至的真诚也丝毫不必怀疑。
可这不意味着就得把曹操刻画成近乎反战的仁德之士。
曹操有身在乱世的自觉,注定是个枭雄。
这个枭雄曾经下令屠城的劣迹是无论如何涂抹不掉的。
如果曹操需要以动画里的方式正名,那么四世三公的袁本初何尝不需要正名?
“我剑也何尝不利”的名场面不也被刻意略过了么。
三国里的复杂人性,是任何简化的方向,都很难精准概括的。
三国难拍之处,也正在于此。
国庆节,亲戚带着小孩来北京了。
他幼儿园的时候在我家,拿着遥控器说要看历史纪录片。
几年没见,小孩长得快比我高了,声音也变得沙哑了,走在街上绝对认不出来。
我问他想玩什么,他说要去看《三国的星空》,因为喜欢历史。
好吧,好吧,还是那个小孩。
我完全没抱期待进电影院,只想打发一些“不得已的亲子时间”,但看到最后还挺感动的。
第一个引起我好奇的是——这个电影里人骑马居然没有马镫!
虽然汉代的确没有马镫,但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很多时候为了美学进行一些拼贴,完全可以理解。
(只不过我有家人是做考古的,他就看不了古装剧,说很多都在乱整。
)为什么这个片子的主创这么“轴”?
我才想到电影的监制和编剧是易中天。
来之前以为他大概率是挂名,但从马镫这个细节来看,肯定不是。
易中天老师监制的历史动画片,会和专业做动画的人有什么区别?
我算是带着这个疑问看完了整部电影。
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事历史的人,都是严谨的恋物癖。
里面的物品做得太精致了,非常考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衣服的暗纹在阳光下会折射出完全不同的质感和明暗对比。
三国时期的服装,其实是在汉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战乱背景的演变。
衣料常见是麻、葛、丝绸;有钱人、贵族、那些不干活的人肯定穿丝绸,而且上面还有细密织纹或者暗纹作为装饰;普通百姓穿麻葛粗布,麻在脖颈处因为长期摩擦起的毛球,大小不一,如果不仔细看其实根本注意不到。
但正是这些细节,拼合出了这部电影。
我搜索脑海里不多的历史知识,想要和电影里的器物一一对比,观影的过程不仅像是在看电影,也像是参观了的一座丰富有趣的博物馆。
比如汉代铁艺已经很发达,炼铁与炼钢并行,能打造超过一米的长剑,出土实物里最长可达一米四六。
因为要手持,所以只能做成长剑,让双手运用、以刺击见长。
电影里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长剑,片尾也有专门的介绍,说设计参考了多种文物。
电影里还有另一个重要道具——玉。
玉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贵重器物,更有强烈的政治意味;然而进入三国,礼崩乐坏、军阀割据,让玉的政治地位逐渐走低——“传国玺”的流转最能说明问题:西汉末王莽夺玺,太后怒掷致缺后以金镶补;东汉末玺为孙坚得而后入袁术之手,袁术随后称帝。
所以在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道具,就是袁绍自制的传国玉玺。
一个小小的道具,就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可能这也是易中天老师所谓“恋物”的原因之一吧:物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电影结束后,我留着看完了字幕,发现所有器物都有历史考证,有超过全国50家博物馆背书。
上过班的人都知道,在工作中寻求别人的帮助有多难,更别说要请这么多博物馆协力。
这背后绝对是主创对自己标准的坚持。
还有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对曹操的再塑。
过去的三国叙事,经常把他简化为“奸雄”“枭雄”,强调疑忌和冷酷,却忽略了人物的复杂性。
《三国的星空》打破这种脸谱化的定势,赋予曹操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既是运筹帷幄、胸怀大志的战略家,也会在关键抉择前流露出犹疑、孤独与激情的侧影。
这样的曹操既有雄心,也有人性;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个体。
这种全新的注脚,让我在熟悉的三国叙事里看见不同的温度与深度。
似天命在我,实则事在人为。
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必然胜利?
因为他爱才、懂人心、输得起、不贪虚名、专注实现目标。
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我重新想到了曹操的《短歌行》。
在教材上读到它时我还很小,只记得零星几句。
偶尔很苦闷、晚上走在路上觉得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时候,会想到那一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看完电影,我想到的是最后一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做事,要把事情做好太难了。
尤其是易中天已经78岁了。
小时候在《百家讲坛》时我对他没什么感觉,但想象一下,一个78岁的老人,要完成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对历史、对自己所从事业的激情,他真的不可能完成。
激情真的很重要。
看完我很羡慕亲戚的小孩,这部电影确实很适合小孩和大人一起看。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民生活最水深火热的黑暗时代。
屯田制是剥削人民的暴政。
任何以英雄史观描绘屯田制正面意义而弱化或忽视人民被剥削的事实的编剧,都是史观有问题。
易中天要我们同情刘协,说他是一个苦命的孩子。
我们更应该同情的不是易中天口中苦命的天子,不是“可爱的奸雄”,而是那些被曹操强制屯田的流民,那些死在一次次屠城中的百姓。
三国这段黑暗时代,值得被记住的,不只是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权谋与功业,更有那些在战乱中挣扎求生的普通民众:他们如何躲避兵灾,如何在屯田地里谋生,如何在苛捐杂税下维持家庭 —— 这些 “无声的历史”,才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也是我们反思 “剥削与正义”“个体与时代” 的重要依据。
当一个有影响力的学者,在解读历史时有意或无意地弱化这些 “无声的历史”,本质上是在窄化历史的维度 —— 把 “多面的历史” 变成了 “单面的英雄赞歌”。
而这种窄化,会让我们失去对历史的敬畏:忘记了 “统一” 的代价是无数人的牺牲,忘记了 “制度” 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苦难,最终也会忘记 “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普通编剧编这种东西可以宽容,这也是一种历史叙事的惯性,当做艺术作品来消遣还可以。
但一个跨界的网红教授,掌握着更大的话语权,这种史观不能宽容。
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局限在艺术作品,他头上的“学者、教授”标签会让孩子们更愿意相信,从而同化成他的史观。
“易中天理解的三国”已经被易中天经营成了一门生意。
易中天的史学修养并不高,他通过一些“为民发声”的言论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有良心的意见领袖”,但是他暴论频出的史观暴露了那些只是他作为生意人博取好感的场面话。
希望朋友们不要把他当做“历史真相的传播者”,也请一定淡化他“教授、学者”的标签,在三国历史这个问题上,易中天和其他任何网文作者没有区别,甚至史观还很扭曲。
总结来说就是,把他当网红,把他的东西当消遣品,别当真。
强烈不建议任何家长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也不建议让孩子们看易中天对三国的片面解读。
你说编剧是易中天?!
(冷静下来)这就不奇怪了。
董承:列位诸公如果还能容得下曹操在洛阳撒野,就恕我告老还乡了。
献帝:这个曹操,我爱死他了曹操:与复兴汉室的大业相比,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抹眼泪)荀彧:在下一为主公悲伤,二为主公道喜!
袁绍:玉玺,可是帝王之征啊,恭喜我可以撑地了!
许攸:庸主啊!
庸主!
许诸:是啊!
吃什么?
夏侯惇:好!
好志气!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相信只要一提起 “东汉末年分三国”,大多数国人都能瞬间想到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
不过也正是因为我们都太熟悉《三国演义》的原因,导致许多历史人物早已在我们心中形成了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很少有人去探究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会有多么丰富。
而在这个国庆档,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就为我们展现出了那些三国人物不同以往的另一面。
01《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故事以曹操的青壮年时代为轴心,将董卓作乱、汉献帝迁都许县、官渡大战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
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却在娱乐之外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乱世课,让我们在璀璨的历史星空下,重新审视那些英雄们的抉择与光辉。
本片的编剧是著名作家易中天,凭借着多年对三国历史的钻研,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跳出了民间流传的脸谱化形象,呈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而本片的核心切入点,便是曹操。
在影片中,曹操不再是以往那刻板的奸诈形象,而是层层展开他的成长弧光。
在开场的童年时代,曹操与袁绍在洛阳街头追逐嬉戏,满是少年意气,笑声爽朗如春风。
在多路诸侯联手讨伐董卓的时候,他高呼“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在家国大义面前,眼神逐渐从迷茫到坚定,宛如星空中不灭的北斗。
而到了官渡大战的阶段,他又展现出精于谋略的一面,在权力的博弈中不动声色地算计。
这种爱笑的性情中人”“忠于汉室的理想主义者”“暗藏锋芒的谋略家”三重面相合而为一的立体塑造,让我们看到的曹操不再是一个形象单一的标签,而是一个有成长、有挣扎的活生生的乱世英雄。
此外,本片的配角们也都有着丰富的性格色彩。
袁绍并非单纯的“失败者”,而是一个自负又纠结的矛盾体,将史书上记载的“优柔寡断、好谋无决”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又怜又叹;而汉献帝刘协也打破了“傀儡帝王”的扁平印象,虽弱势却不无能,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权力夹缝中的隐忍与挣扎。
这些人物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各有轨迹,用不同的选择共同构筑了这副“乱世出英雄”的图景,让我们在看到那些史诗级战争场面的同时,也能细细品味每个个体的细腻温度。
02在很多历史古装片中,“服化道”是“重灾区”,经常会产生一些贻笑大方的史实错误。
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却以一种低调却严谨的姿态,展现了历史题材动画的极致可能。
主创团队走访溯源了百余家博物馆,翻阅了海量史料,从服饰纹样到器具器形,从器物使用的场景到饮食细节,都力求做到有据可依,将汉代文物与文化底蕴巧妙融入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
其中,最让人惊艳的便是宴席那场戏,曹操袁绍对饮时,案几上摆放的青铜鼎、漆木盘、陶酒樽,皆有明确史料依据——鼎中“鱼脍”(生鱼片)切片细腻,源于《齐民要术》的烹饪描述;旁边的“貘炙”(烤肉)火候掌控得恰到好处,配以汉乐如瑟、筑的伴奏,营造出一种古朴却奢华的氛围。
而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本片也做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平衡。
尤其在最后的官渡大战中,镜头先是俯瞰展开,将“外围盾兵 + 内侧弩兵”的布阵动线清晰展开,而当镜头拉近,我们又能看到霹雳车精密的榫卯结构、士兵甲胄皮革咬合处浸染的汗渍、箭簇刺入木盾时产生的裂纹与木屑飞溅等等,那些书本上抽象的战术和战场描绘被转化成了具象的视觉体验,让人仿佛真正置身其中。
可以说,就是这些仿佛让博物馆中展品活过来的细节展现,让这部电影在文化厚度上与常规动画电影形成了差异,成为一部用汗水和史料浇筑的艺术品。
03《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不止于视觉上的细节与人物的精妙,更通过“星空”这一隐喻,连接了历史与当下。
影片以星河为背景,每个人物如一颗星辰:曹操的北斗般坚定,袁绍的流星般璀璨却易逝,刘协的孤星般隐忍。
“我从哪里来?
我的使命是什么?
我是天上哪颗星?
”这既是片中曹操的自问,又是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不禁想要问自己的问题。
这部电影像是在用影像搭建一条通向过去的桥梁,让我们能与那些遥远年代里有血有肉的“星辰”建立起某种联系,聆听那些对历史的深情回响。
希望这部用匠心堆砌的视觉与历史诗篇能够如星辰般照亮更多人的内心,也把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
b站搜三国的星空,几乎是骂声一片,成了“一家”之言。。
个人认为,电影单单从技术上,已经在国漫界中走在前列了,演绎出战争大场面的动漫并不多,且在服化道的考据上有东西,制作组花了一大部分心思。
且艺术创造上面这样改编问题不大,第一部突出忠,第二部突出奸,相当有戏剧性。
只是“曹操和易中天”放在一起,在b站包括豆瓣不可能不让一群批判易的up主狂欢,人云亦云,我出电影院时变在哀叹,电影是好电影,我很喜欢,只可惜它的受众寥寥可数,评论不说两极化只能说单极化。
其批判的内容其实根源其实也与电影本身好坏(艺术纬度,技术纬度,社会纬度,观众纬度)无关,他们选择了流量最大的一种评论方式,讨厌曹和易的会更加讨厌,并聚在一起。
曹操是复杂的。
不仅仅是由于《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也因为民间对曹操的既定印象,包括戏曲中象征奸诈的白脸造型,以及那句大家熟知的“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名言。
但同样不可否认,演义中他以汉相的身份南征北战,平定了大半个北方。
当天子落魄在外,也只有他去迎奉天子。
曹操自己的《述志令》也曾说过: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他当然有忠的一面,再加上三国,后期他确实权力膨胀,野心渐长,但是这是官渡之后了,官渡前,他尚未站稳脚跟,随时可能满盘皆输。
演绎出来的历史,都有一个共通性,就是有着强大的归因效应。
什么叫归因?
就是从结局倒推因果关系。
比如因为某件事情的失败,就判断之前所有的行动举措是错误的;而由于最后的胜利,之前所有看似稀里糊涂的行径也被解读为大智若愚。
而历史上很多著名事件,在删除了大量繁琐的过程之后,往往会让当事人,也就是主要主角成为历史归因事件的“受益/受害者”。
所以这时候突出他的忠,我觉得没有问题。
B站和豆瓣铺天盖地都是那种“曹操,忠诚?!
拿了刘皇叔的剧本吧”以此来批判电影,我只能说这部电影只是因为他想喷所以喷了,只因电影是曹操主角,易中天编剧,无论他最后的呈现是如何,他们都会喷。
换一个编剧,换一个主角都,相同的电影制作,口碑与现在肯定是两大走向。
易中天走出了一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路,是反复研究、深思熟虑的作品,却被碎片化的只言片语、口耳相传骂的狗血淋头,也是反映了时代的浮躁。
特写此文。
三国的星空,不愧是曹孟德梦男的手笔
曹操爆改恋爱脑
袁绍好嬷,荀彧好嬷。袁绍两个🌟荀彧一个🌟
有种笔墨书卷的香气,工整,磅礴。自然不是来看《洛阳三万里》的,每个段历史都有自己的韵味。
大如传的风终究吹向了三国,毒唯真可怕,剧情稀碎,场景转换生硬,人设过于刻意,根本没有表现出曹操作为奸雄的机变能力,作为政治家战略家的敏感度,也没有表现出曹操作为诗人的才华横溢,白莲花曹操到底是谁在爱啊,最后3d差评
看完第一感觉是,曹操的狗比超人的狗有用多了
建模虽丑但视听效果挺好,配音一般,情节人设和三国演义一样对自担咯噔咯噔咯噔
追光的旧货市场文学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通篇流水账,没有任何叙事重心,台词只有两种形态,要么在长篇大论,要么在对暗号,反正就是不说人话。同样,本片也没有任何有效的人物塑造,我对三国的历史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通篇看下来,只感觉袁绍是傻逼,天子是天真的小孩,身边谋臣是坏逼,只有曹操智勇双全,一片忠心向大汉。两个小时的“历史鸿篇巨制”只不过是预设结论的样板戏,这样的电影每一帧都不忍直视,眼睁睁地看着影像的力量被浪费,看着让故事(fabula)化身为情节(sjuzhet)的叙事工具变成了满足老登ego、被随意调戏的玩具,对于任何一个真心热爱电影、热爱历史的观众本片都是最诛心的酷刑。(这种完蛋玩意你豆都有7.5,太可怕了)
富于丰富想象力的同人文,刘协系万民,孟德奉天子,君臣一心,共创大业,真的很难圆哈哈哈哈,不过把锅全部甩给董承是不是过分啦?直接塑造成奸臣也太省事了。两个顶级内耗贵族的内心剖白,有点离谱也有点感人。好的方面动画制作水平不错,袁绍自负的细节表现也挺传神,打发时间随便看看
好诡异的剧情,到底是以演义还是正史还是易中天同人文为蓝本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都太差了,好吧央三都要拍23集的东西压缩成两小时也真是难为他们了曹操做的烂事一笔带过,这种扁平化形象是你想看的吗?袁绍长脸薄唇配紫衣所以阴毒傲慢刻薄贵气骄矜吗还是逻辑反过来?《娇媚天子守营门,霸道草草轻点爱》刘协没惹任何人?曹袁曹协都麦得好阴间,甚至有种大三角的感觉,但这些台词真的很诡异好吗。。这个朱元璋脸的董承也是成你们play的一环了还好这个本初够美够烧啊,移不开眼,紫色纱衣是宽肩窄腰长身玉立先秦淑女步,红色戎装加白披风更是艳色逼人风姿卓绝,完全三国第一熟夫国庆必吃榜top1,好像把这几身衣服给洪本初穿接下来几天我将靠果立方厕妹妙语连珠的吐槽笑话度过这里很不期待下一部玄亮将以怎样的乱臣贼子奸夫淫夫形象出场
严重脱离历史。剧本有问题?曹操和汉献帝差了20多岁,还硬被组cp!特效可以,但是内容太差了。面向观影对象也有问题,如果只面对10后,观众难看懂。大人看这个,就发现剧情太扯了。远远不如长安三万里这类的剧本好。易中天这个代言人坑死了
给小朋友普及三国知识。可爱的曹操,赤脚小细节。官渡之战。但是前面讲的太快了,一点因果转折都不讲,直接说谁被谁杀了。汉献帝。
陪亲戚的小孩看,居然还看感动了🥲感觉易中天有恋物癖,里面的器物比人做得精致。四星的电影,但这个片子完成的过程应该很不容易,情感上五星吧。的确很适合带小孩去看。
官渡之战非常精彩,整部电影瑕不掩瑜。梦回品三国和锖青磁,为了易中天和檀健次怎么都会看的。某些改编也是为了动画电影受众需要可以理解。
不好看,真的不好看,越看越不知道这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看到后来,哦,原来是想拍官渡之战,那你就不能好好拍官渡之战?给曹操和袁绍乱立什么人设啊喂,有种大老远跑到电影院吃翔的感觉。艾玛,易中天你真的不要再拍第二部了。PS,袁绍比曹操帅这么多,真的很难站曹操。
画面是真唯美,历史是真靠谱,场景是真考究,但是从剧作角度不像是一部正经的电影。像是章回体的历史教材,可以给孩子们当历史课外教材来看,但是他不具备一部商业电影的属性。它更像是历史纪录片或者一个讲义课件。易中天的编剧在历史层面是专家级别,但是在编剧层面则是小学生级别的。但是整体来说剧情没有太多创作,没有悬念,没有节奏,没有对人物进行有温度的创作,曹操和袁绍以及其他历史人物就像是历史课本里走出来的冷冰冰的,一点温度都没有,一点人味儿都没有,一点真实感都触摸不到。不是说加上一条狗就算文艺创作了,太过于忠于历史就让这部电影甚至文艺作品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以曹操视角展现的刘协即位至官渡之战结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心匡扶汉室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曹操,时刻保持优雅心高气傲比谁都有主意的袁绍,有明君之志却无处施展与曹操心意相通的刘协。战争场面拍得壮阔而细致,把阵法和用兵讲得明明白白。袁绍与曹操阵前吃饭一段堪称舌尖上的三国。第二部是赤壁之战,又会用谁的视角讲故事呢?
很难想象这是 25 年的动画,除了烹饪,部分台词和官渡的战斗场面,其他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
熟读三国的人看完没有惊喜,不熟三国的人看不懂。
莫名其妙的电影,小孩看不懂,大人看不上,不知道受众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