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
Talaq,The Divorce
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
主演:奥玛洛娃·阿米拉,叶尔博拉特·阿尔科扎
类型:电影地区:哈萨克斯坦语言:哈萨克语,俄语年份:2024
简介: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草原上普通的哈萨克族人萨里姆萨克因在反对一夫多妻制的戏剧中反串女性而被妻子嫌弃有辱家门。他在争吵中无意地说出“Talaq(离婚)”,根据当地的宗教传统,只要丈夫对着妻子连说三遍“Talaq”,就意味着离婚。从来没想过离开妻子的萨里姆萨克到处祈求解决办法,妻子却在“妇女解放”的流行口号影响下萌生..详细 >
#SIFF26th 映后见面会,导演主创团队回答提问时说,不只是妇女,也不只是哈克萨斯坦,在历史的洪流中,沉默才是常态。
电影节开的盲盒,前一天看了简介。以为是女性主义的,没想到是讽刺主义。头次看哈萨克斯坦的电影,看字幕有点累。
孩子求真主把寿命分给爸爸、妈妈还有牛,就像孩子天真地相信生命可以瓜分,丈夫也以为婚姻和感情可以瓜分。他看不到妻子在房事时还在用脚踢着摇篮哄着孩子,只知道在戏台上装扮成女人却注定无法理解女人。孩子在十月革命的红旗下撒尿,女人在枪口下被迫脱掉内裤,红色标语如同戏台上的演出制造出荒诞。
女权不是时尚单品,导演别老挂在嘴边,搭配男人一声令下,女人不是离家就是吓尿,展现一种“已老实,求放过”的卑微姿态,更显得讽刺,小女孩的祈祷,能应验几次呢?反复思索这个片到底谁在喜欢,原来是评委啊
节奏有点慢,剧情很一般
是不是因为国内没法拍的题材,搞个哈萨克斯坦平替发奖啊。讲的是十月革命春风吹到了哈萨克斯坦,给普通人(不含领导和富人)带来的变故,倒是让人想到文革,完全是父权(X代表)压制下的所谓女性自由,所以最后以反革命罪押走村里女性的也是形似希特勒的X代表
#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主线故事围绕一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崩裂,在苍白的哈萨克斯坦荒原村落小社会中铺开了对于底层人民生活、信仰、习俗的图卷式展览,信息密度极高,很典型的第三世界猎奇片。妻子的遭遇更是呼应了女性主义的潮流,反映出女性在那样的社会只能辗转在男人与男人之间,无爱可享,无家可依。以海报上这个批判性拉满的场景为代表,副线剧情又对苏联老大哥的治理加以猛烈讽刺,同样加深了女性悲惨境遇的书写。本片出彩的构图设计也是俘获以导演为主的评审团的关键。但是说了这么多客观描述,我主观上还是无法对之表达喜爱。《离婚》对于要素的选取真的有点太投机了,简直就是为电影节而生的苦难艺术片。而主线剧情也是枯燥得宛如样板戏,情感很干瘪。可金爵获奖尚有理由可述,这个戏份寥寥的妻子拿影后是在?真的太水了。
现实主义的电影,但对于不懂哈文化和历史的我来说,跟上电影节奏有一点点的困难
#26siff 上海影城导演见面会场 作为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片子,其叙事是够格的。导演的视听很扎实,开头一幕长镜头就迸发出了黑色幽默的基调并直至片尾,远全景和画幅的切换都在塑造哈萨克斯坦的community。一句talaq展开父权、三从四德的规训和个人崇拜的主题,自然又浓重,矛盾就在于一个第三世界的男导演拍性别叙事的落脚点却在男生视角身上而尽显出一种拳击空气的幽默感,也许留白的讽刺是最好的。impressing point:1.女主在做爱时还空闲用脚推着婴儿篮哄睡2.女主认为丈夫反串妻子的角色很低贱,有种反父权只是为了巩固更正统的父权的幽默3.小女儿每次都用折寿来祈祷家人康复,次次应验
悲剧的尝试,女人从一个不自由的窠臼落入到另一个不自由的窠臼。自由和解放不过是一纸空文。but,我实在是不喜欢电影的构图和色调
贫瘠荒芜的土地,鲜艳的旗号成为了她们被流放的理由,白雪会掩盖她们被“自由”拖拽的痕迹,下一批会被挂上缰绳的牛、马何时出现。女孩再次向她的真主祈祷,真主剥去她42年的生命,她终将成为她的母亲。
在平淡的叙事中出现了大量的黑色幽默。构图和运镜都非常完美。既有对苏联时期口号式男女平等的讽刺,也有对20世纪20年代性别保守主义及其社会背景的反思,充分的体现了什么叫人是社会的动物和环境对人的规训。但人物相对单薄,或者说这种单薄也为了凸显那个时代的特色。苏联时期号召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只是面子工程,但却强迫所有人把视“红色”为神圣。电影一开始就突出了女性是下等人的社会背景。男主只想要老婆不离开自己,相夫教子,但自己面对现实却随波逐流。女主想要男主变得更加有男子气概和上进,把自己被家庭束缚和在性的方面得不到满足的困境归因为男主不够男人,没有钱,也没有性魅力,所以她宁愿抛女弃子也要离开男主,去做有钱人的小老婆,哪怕被所有人视为荡妇和得病后被有钱人抛弃,但无论她怎么选,都无法逃避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小女孩三次跪地祈求真主保佑,给了父亲四十年,小牛两年,母亲二十年,那你还剩几年,哭哭。
电影节是不是更偏好台词少的影片?
一个哈萨克斯坦丈夫在吵架时说出“离婚”二字之后的连锁反应。无论家庭、人际还是舆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许多“十月革命”讽刺梗照进现实,女儿的祈祷更显荒谬。制作实在粗糙,收音太差了。#siff26#金爵最佳影片。
就记得茫茫的荒芜
最后的结尾真的没必要……
SIFF 5 哈萨克斯坦的乡村故事,讽刺了一切,最后悲剧收场。前苏联的代表,还有毛拉,发财的人抢女人。一切就像严寒的天气和贫瘠的土地,是一个吸血的社会。Talaq离婚看似一个导火索,其实命运的所有馈赠都暗暗标注了价格。说什么话,曾经的惊天大事,宗教信仰并没有那么重要。权力机构关注的只是马,漂亮的女儿,飘扬的红旗,和红旗多余布料去了哪里(构成了冰天雪地里一群哭哭啼啼的女人们)。唯一知行合一的是那个邻村的毛拉,永远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妄加评断;另外一个年轻毛拉就只知道现实主义的投机取巧了。Talaq is an Arabic word that means "divorce" or "repudiation" and is a form of divorce.
SIFF26金爵主竞赛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电影说明跳跃式发展同样可能会引起巨大的悲剧,社会制度的变迁与人的认知的发展不能有太大的差距。哈萨克斯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大多数都活在苏联的阴影里,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观察在十月革命后,这片荒蛮之地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电影大多数的画面颜色都非常单一且主要是黑白灰色调,这使得红旗、红条幅、红内裤显得非常扎眼和突出,从而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以呼应导演的主题表达。另外女儿连续三次祈祷真主,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延续家人和灰牛的生命,也构成了又诙谐又讽刺的效果,这也不免让人联想到,苏联在1991年轰然倒塌的时候,就没能被成功续命。
哈萨克语电影 有不好的地方 但是整体还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