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不复杂:奈丽是一个犹太的音乐家,二战时被德国人抓到集中营里,所幸没有被杀害。
战争结束后,她被朋友救出来,并做了整容手术。
康复后,她一心想回到丈夫的身边,并且说,自己能在集中营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这份爱情给她的力量。
她的朋友莱娜告诉她,是自己丈夫出卖了她。
奈丽丈夫被德军抓起来后,把奈丽的信息告诉了德军,换了自己的自由。
但是奈丽并不相信这件事。
她还是想要见到他。
后来奈丽见到了丈夫,但丈夫发现整容过的奈丽可以利用,以便继承奈丽的巨大遗产。
奈丽在爱情的支配下,一心跟着丈夫走。
在她眼里,只要他们还彼此相爱,一切都没有问题。
好友莱娜最后自杀(我估计是因为看奈丽非要往火坑跳,她也绝望了),但是留给奈丽一些文件。
是她丈夫和她离婚的文件。
这些文件让奈丽明白,她丈夫根本不爱他。
她的心死了。
最后,她挡着好友和丈夫的面,一展歌喉,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丈夫,自己就是真正的奈丽,但是也是一个另一个奈丽,因为那份爱情没有了。
============================爱情的力量是矛盾的,它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能带来坏的结果。
就像奈丽,她之所以能在集中营坚持活下来,就是因为她对自己丈夫的爱。
但是她的爱情并没有像她自己想想的那样,能在战后爱出幸福的花。
而在更多类似的电影中,甚至爱情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
所以,爱情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其实它是什么,完全取决于在爱情其中的两个人是什么,是都扮演天使呢,还是都扮演恶魔。
所以我一直认为,爱情就是爱情,爱情无需对人们做出的各种不好的事情负责。
某些“爱情故事”之所以产生了非常黑暗的结果,原因就是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
所以,爱情本来就是极少极少人能享受的东西,更多的人,根本无力承担爱情所带来的一切。
可能自己太没有文艺情调吧,整个电影节奏缓慢,而女主这种偏执的相信丈夫的感情 也有些难以理解,心中一直有种 no zuo no die的感想。
但后来看完别人的影评,有了一些别的感受。
1.绝望的主妇:电影的一个核心,可以通用到现在的就是:我们到底对自己身边的人了解多少?
那些我们自以为是依靠,是信赖,是希望的人,我们真的了解他吗?
女主在经历战争,整容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找husband,可见在过去的时间中,husband算是她的一个支撑。
也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女二告诉她这件事情之后,还是不愿意相信丈夫的背叛,并且还幻想通过练习的方式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
2. 少年PI: 经历战争的人和没有经历战争的人,到底谁在书写着故事?
女主经历了一切,但在practice 的过程中,发现丈夫根本不愿意相信,或者女主通过 husband的反应得出结论: 人们根本就不在乎!!!
当女主回到房子,跟husband讨论:人们一定会问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怎么活下来的?
但最后发现也只是想太多,而自以为曾经的好友们,也只是举杯:欢迎你回来。
女主是痛苦的,但我相信生活中也有和她一样的人。
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在经历了折磨,怀疑,踌躇之后,不得不接受所谓的真相。
整整两小时,我在觉得女主窝囊,犯贱。
但在结局又突然意识到,我们认清了partner的本质,朋友的本质,好吧,这些都不是好人,但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最后也无非就是相看一眼,然后转身离开吧。
这一刻我觉得女主已经把一切都留在了过去,决定走向人生的下一章了
一个从集中营走出来的女人,与废墟一同重建自己的灵魂的故事。
听上好像是一个幸运儿的故事,从集中营走出来以为是自由,却不料只是走进了另一个绞肉机,坍塌的不只是城市。
没有人有资格去评论这是不是幸运,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栖息的乐园崩塌,建筑无法修复出原来的味道,人亦更不可。
影片没有展现集中营内惨无人道的爆行,但是外面世界的给人的感觉并没有比集中营内舒坦,甚至让人更无助。
由此可见战争过后比起城市和肉体,更惨不忍睹的人心。
一个女人在集中营里遭受了无所暴行,唯一支持她坚持下去的是自己的丈夫。
走出集中营后发现自己的家人都以惨遭破害,丈夫下落不明,自己虽然活下来了但是面目全非,哪怕是医生也无法让她恢复成她自己的样子了。
她天天在废墟上找自己的丈夫,可找到后发现丈夫已经不认识自己了,却被当成无生计之人与丈夫合来骗取自己的财产,她依然合作,在发现丈夫背叛并偷偷以和自己离婚后还是与他合作。
这一次我一点敢不想骂这个女人蠢,因为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想象集中营里的日子是多么的艰难,心里面都那个人支撑她多少次在死神手里抢回性命,她果然不自欺欺人她活不下去的。
她不敢看到自己的脸,就像不敢看到真相一样,或许她要找回的并不是那个男人,而是曾经的自己,曾经的生活。
她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个故事有点讽刺、黑色甚至荒诞,战争结束了,但是人心里的战争永远在进行,黑与白、是与非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也从来没有结果。
我们不应该鄙视恐惧、鄙视背叛,在大时代的环境下,人性没有办法美好,应该说我们本来就是美丑惨半,而且没有什么界限。
战争丑恶么?
可杀死那个女人的不是战争,是支撑她度过战争的人。
自我碾碎是很痛苦的,但自欺欺人是很可怜的,我很开心她最后做回了她“自己”在她的歌声里,我想她应该不见得很开心,接下来的生活怎么样谁都无法猜想。
人本来就是这样,一面向往美好,一面制造悲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逃不脱这个命数。
战争的目的从来不是苦难,可战争带给大多数人的都是苦难。
人的选择从来不是为了丑陋,但是美丑从来都是一体。
如果站在理性里看这个电影,这个女人获得了解脱,可站在生活里看这个电影,这个女人走出的只不过是一个男人,要真正的走出战争还有很长的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趣读文艺”
她和朋友一起下车,回到德国。
她是奈莉,曾经的歌手,现在刚从集中营回来,她是幸存者。
朋友给她的第一份礼物,是整形,缝补被毁的脸部,就像断掉喙部的鸟又重新接上了喙,断掉翅膀的鸽子又重新接上了翅膀。
第二份礼物,是告诉她丈夫Jorni已经死了,那个提前和她离婚 然后告发她 背叛她的乔尼。
第一份礼物奈莉接受了,但第二份并没有。
她还是到处寻找丈夫乔尼,在晚上跑出去,甚至被神似乔尼的陌生男子呵斥、抢劫。
但之后她真的偶遇了乔尼——那个曾经和她配合无比默契的钢琴家,如今一家美国俱乐部的酒保,一个一贫如洗,迫切渴望通过找到妻子替身,拿到妻子财产的男人。
她的容颜改变了,所以丈夫并没有认出她。
她配合丈夫穿妻子的衣服 画她擅长的妆容 模仿她的字迹 精心设计每一句台词 甚至见他们以前的朋友,直到乔尼说“进来,我得给你弄个小伤口,毕竟那里(集中营)的人都有编号,得做得真一点。
” 总想侵占妻子利益的人,其实也早已为了利益背叛了她。
她不愿意相信,直到她回到朋友原先给她准备好的房间。
屋里空荡荡,一尘不染又似乎久无人居住,她的朋友上周四自杀了。
桌上留着朋友写给她的信,以及丈夫之前和她离婚的文件副本。
一切都太迟了。
第二天,奈莉如期赴约,按照和乔尼约定好的那样,提前登上火车,从火车上下来, 神色肃穆 紧张 不安,和过往的朋友们一一问好,最后是丈夫,和约定好的那样,没有亲吻 没有言语 甚至也没有拥抱,只是把头轻轻地搭在她的头上,这样就好了。
神色各异 心怀各胎的人们走进美丽的花园,那里有一张早已摆满美酒美食的长桌,他们聊天 用香槟庆祝 夸赞奈莉的幸运 然后低下头 沉默 沉思。
奈莉站起来说,“来吧,进来吧。
” 乔尼欣然跟随,在熟悉的钢琴上弹奏曲子,还是那首经典的歌曲 "Speak low when you speak love/ Our summer day withers away/ Too soon oh too soon/" 太快,太快,背叛是如此的快,真相也是如此的快。
乔尼看到了奈莉衣袖下那一串刺青的编号,那是集中营的编号,面前这位歌唱着的女人,不是他以为的神似妻子的陌生女人,就是他的妻子。
那个被他推向集中营的妻子。
钢琴伴奏减弱,骤停,太迟,太迟,一切都知晓的太迟,一切都相信的太迟,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Love is pure and time a thief/ 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 The curtain descends/ 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朋友的生命,他们的爱情,以及奈莉的生命,随着歌声都已然消逝了。
一切都太迟,太迟。
影片讲述二战的视角较为特殊,是讲述女主从集中营存活下来但已面目全非,整容医生重新给了一张另一个女人的脸,女主随后找寻精神支柱——心心念念的丈夫,然而当她逐渐发现丈夫是出卖其元凶,并准备私吞其财产时,她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战争不但是物质消失,而且使人性泯灭,使爱情、信仰等等美好成为粉碎,这也是一种涅槃后的重生,在重拾信仰及情感后对过去的抛弃才能重新生活。
影片整体比较压抑,节奏过于缓慢,在叙事及写意之间摇摆。
电影用了一个荒诞的剧情,讲述了一个从集中营吃尽苦头后生还的女人寻找丈夫的故事。
在外人看来,能够从集中营幸存下来已是非常幸运。
既然已经受到命运的眷顾,就更应珍惜生命,远离暴风圈,忘掉过去的背叛和残酷对待,开始新的生活。
女主悲惨地在集中营失去了昔日的容颜,但在好友和整形医生的眼里,这却也是脱胎换骨,选择新面貌重新开始的好机会。
但女主不这么想。
她不要新生活,听不进好友和医生的劝,固执地要求医生“整成自己以前的样子”,只是因为她要用自己的脸来找回自己的丈夫。
外人终究是外人,他们不会懂得,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弱女子挨过那些恐怖的日子。
没有过去的美好回忆,她不可能坚持下来;那是她痛苦岁月中的全部希望。
所以当她生还后,才会如此执着地找回强尼,即使她被粗鲁对待,即使她知道强尼对她财产的觊觎,她还是相信着他内心的某处一定还深深地爱着自己。
丈夫代表的,是女主在被逮捕之前的惬意人生。
女主要找回的与其说是丈夫,倒不如说是过去的自己。
然而,丈夫早在厄运刚至时就背叛了女主,而直到女主出现时仍一心只想着要从她身上捞到好处。
过去的爱人,女主以为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美好人生,终究是找不回来了。
死亡的路上,她拥有希望;生存的世界,却让她失望。
电影的最后,当她经历了这一切荒谬,唱起那首speak low的时候,她已经明白,在丈夫身上是找不回自己的人生了。
她只能带着这张熟悉又陌生的脸,继续走下去。
从残忍的杀虐中幸存,却被人性的现实背叛,在脚下的人生路上,女主能够并肩为伴的,或许只有自己了。
另:片中留声机《speak low》版本的歌者是kurt weill,德国的作曲家。
该版本在百度中可以搜到。
故事发生在1945年6月,身受重伤、面部毁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内莉,返回了家乡柏林。
整容尚未完全康复后的她,不顾莱内的警告,踏上了寻找丈夫强尼的征途。
强尼——内莉生命中的爱人,曾长时间保护她免于受到纳粹的迫害,并拒绝与她离婚……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我是读到《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才来看这部电影的。
说实话,影片开头那缠满绷带的脸与受惊而瞪大的双眼着实令我毛骨悚然。
影片缓慢的基调与偏暗的光线也为其染上郁郁的氛围。
有人一直在质疑:为什么Johnny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认出Nelly?明明笔迹、面容、习惯、细节都那么相似。
我觉得,是他在逃避。
在Johnny提出假扮计划的第二天,他就反悔了;在看见那位女子化妆染发后的模样,他只连道:“你根本不像她。
”真的是Nelly扮演不了自己吗?
绝对不然。
他只是在怕,怕心中的那个身影逐渐从黑暗里走了出来。
他怕,怕自己黑暗的心赤裸裸地被曝晒在阳光下。
他不愿承认,他始终忽视那位女子与妻子的重合之处。
他永远不敢直面心底的那抹至黑。
那是爱情的背叛与良心的泯灭。
我看到有很多人评价,说Johnny是渣男。
出卖了深爱自己的妻子还要将遗产纳为己有。
也有很多人觉得,Nelly应如Lene所言将丈夫杀了复仇。
所有人都为Nelly的痴心而恨其不争。
我也一直在想,究竟爱情是什么?
为什么人们会相爱?
音容笑貌、身份地位、品行思想?
一个小小细节、一个眼神婉转,就能使我们坠入爱河。
那么,我们究竟是爱着他的一部分,还是爱着他的全部?
若我爱的那部分消逝了呢?
我还爱不爱他?
他若背叛我,我又是否爱他?
对于爱,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怎么办呢,就是爱着他呀。
飞蛾扑火般的爱呀。
Nelly在最后模糊的光影中消散了。
最后是否在一起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在那些共处的日日夜夜,在与房东太太的交谈中,在Lene的死里,在Speak Low的歌声里,Nelly找回了自己。
她穿着鲜艳的裙,涅盘。
或许她依旧深爱着Johnny,只是无法再面对了罢。
有人说,爱能拯救一切。
我道,爱情实在太脆弱了,还不如一纸契约来得有效。
但怎么办呢?
就是那一刻的冲动与温柔与爱恋,筑起了整个世界。
然后再使它支离破碎。
难得看完一部不错的电影。
《晓松奇谈》里有一期谈国家领导人,聊到男领导人可能比较理性,遇到涉及底线的问题可能还会讨价还价,而女性领导人常常比较偏执,固执坚持自己的“主义”,所以有强硬的撒切尔夫人,没有结婚的朴槿惠,台湾领导人蔡英文等等。
电影的男主角因为战争而与犹太人女主角离婚,恶劣地告发了她,甚至在战后企图骗她的财产;而女主角被捕后一直不知情,恋旧情想回到男主角身边,甚至一度想恢复以前的生活,直到她知道了这些真相。
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但是我想人与鸟儿的区别,起码要有点信念和对信念的执着吧。
有感而发并自勉之。
喜欢看二战的故事片(非战争片),战争前后的许多故事,把人性暴露出来,而这是和平年代不会出现的。
浅浅评一下。
不喜欢的点:1、女主无数次叫男主“乔尼”,男主都没有片刻怀疑她为什么这么叫而是每次都直接打断“请不要这么叫我”;小庄园的女老板第一眼就看出女主是原来的钢琴家而男主从未怀疑……这个点真的非常奇怪,电影里完全没有解释,我不能接受这个大bug。
2、女主对朋友说现在是“两个人重新认识”是个怎么回事?
浪漫过头了吗男主要跟你一起演戏骗你的钱(我觉得当时形势已经很明确了不应该还看不明白想不明白)你却说这个过程是爱人重新认识?
3、整个剧情就是女主整容回来➡️男主不认女主➡️女主配合男主演戏(居然此过程中一整个恋爱脑,看得我都拧巴)➡️很后面了才看清男主真面目➡️最后一首歌揭开真相自己离去,我觉得很单薄。
有的剧评说“不死鸟”指女主凤凰涅槃、重生,然而整个片子我只看出她的恋爱脑、头脑不清醒,未看出大女主意识,即使是最后她走出房间我也感受不到大女主崛起,只是她恋爱脑已清醒。
很喜欢的点:1、配乐完美。
就是一开头那段静谧的低音,此后也一直贯穿,耐人寻味,可惜我网上没有查到😭2、画面真美。
因为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二战文艺片。
分享我最喜欢的两个电影画面:
3、结尾不错,以一首歌揭开真相,不拖沓又将所有要交代的都交代了。
就这个傻逼的女主设定我接受不了,人家给你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你朋友就是被你气死的
10分钟都不到,就快进完了,都不知道讲的什么,我觉得电影你至少得吸引人吧。
不合逻辑啊,自己老婆整容后几天朝夕相处居然一丝发现都没有,可一大堆朋友一眼就认出来了,靠
8.6 it's late,darling it's late...地狱归来后的身份与情感认知,最终她终于鼓足勇气去接受真相,在昔日爱人的注视下浴火重生,这份勇气,太残忍,也太宝贵。是情的丧失,也是爱的新生。
无话可说,导演把观众当傻子
女主尼娜太美了,她在影片里的衣品简直让我对对导演刮目相看,克里斯蒂安太懂女人了,他懂得你女人所有的纠结小心思,她懂得女人的希望和绝望只在一线之间,他仿佛心里住了一个女人。
最后一曲speak low, 然后从模糊镜圈中走出去,一千种意思,真不错。
不过也太多不合理了,可能吗?这小说感太强烈了,有点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一个没有被纳粹营打败的女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最后那戛然而止简直吓死人咯,复仇成功哦。
我相信Nelly始终想要宽恕,想要原谅,抑或想要报仇,但无论何种情绪,她都无法下定决心,直到她再次唱起Speak Low,她才意识到对爱情的盲目无法自救,从而找回了真正的自己,这一曲为自己而唱,更是为了Lene。歌声戛然而止,她身着红衣,消失在光影中,不死鸟也在此刻涅槃。
在那种年代,你可以为理想而死,也可以为生活而苟且偷生。重要的是在发现真相的丑恶与讽刺之后,依然懂得原谅,依然有勇气对爱追求和坚守。否则你的内心依然被关在集中营。
她唱出了最令人心碎的一版《Speak Low》,爱情再闪耀,也逃不过时间这个窃贼。这是波伏娃所说的那样的时代,需要很多勇气和爱,才会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这脑子最迟在“字迹”这就应该意识到了女人是谁吧,太迟钝还是太自信?
《故事》告诉我们电影不能完全照搬生活,需要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电影内部能完全无视现实生活的情感思维和基本逻辑,故事很假。
所谓的某种正确引导下的结果,真的没什么看头,外媒吹得太高
绵里藏针的讲故事方式,捧出一地月光再把它们掐掉,又美又心碎/speak low
德国人编出这种有巨大漏洞的剧本就离谱
相比较于《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主角的情感低沉,从叙事交代的角度上看,同时还显得不知从何而来。
有点可惜的本子,把故事格局过多局限在寻回爱情上了,留白和内敛最终依然是无声的倾诉,情感得不到喷发,说不下去的线就草草了事,如果不是还有个稍强的结尾就基本废了。
好故事,烂剧本。
情节的可信度濒临危险边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讲述身份重建的故事。剧本用女主角的眼光审视纳粹屠杀后幸存的犹太人在德国社会的身份问题。开头和结尾的爵士曲不仅让人陶醉,而且还肩负起巧妙的叙事功能。当然最令人印象难忘的依然要数女主角的精湛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