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当年在电视剧《非常公民》里扮演伪满洲国的侍卫长李忠,同蒋雯丽扮演的皇后婉容有了私情,最后被金璧辉一枪结果了的。
据说,李队长一番雄健军傩舞,干渴郁闷的皇后之心手到擒来。
翻来视频看,那情节是皇后婉容初到“新京”长春,给溥仪预备祝寿节目,琢磨新巧法子讨圣上欢心。
李队长提议由他率众侍卫跳军傩舞,为皇上鼓劲。
又说自己出身军人世家,父亲便在大清军中服役,每日见父亲演习,因此上也学会了。
并给皇后解释:军傩,乃战国时赵国一位君王首创。
因这赵王貌美异常,怕自己行军打仗没有威慑力,遂戴上面具攻城拔寨;制成傩舞,以振士气。
又名《兰陵王破阵乐》。
舞时,须戴面具,袒露上身,尽显雄劲勇武。
说至此,婉容荡漾了心思,命李队长当堂演来。
李队长乃羞腆道:须脱了上衣才舞得,恐冲撞了皇后主子。
婉容便道:为了皇上,你且舞来便是。
那李队长领命,除去制服上衣,露出一背好精健肉,可惜没有燕小乙的花绣。
鼓点起,摆架势,白鹤亮翅——饿地神,这跳的是《秦王点兵》呢!
如若借鉴了旁的舞蹈,俺也未尝识得,偏巧是看了一百遍啊一百遍且绝爱之的《秦王点兵》。
断不会错的,那因秦俑而来的五指并拢、肘部屈折,那标志性的“停止间四面转法”,带着陶像固有的棱角顿挫感,集刚毅、果敢、强悍、沉稳于一身,刚中见柔、柔中有刚,昭示了我大秦武士的刚劲气质和中华男儿的自强不息……曹磊跳的可谓有声有色,不愧是中戏音乐剧的科班。
虽不若黄豆豆单人舞那么虎虎生风,却也精气独到,迷煞皇后娘娘。
再后来,李队长便领众侍卫日夜操练起来,余者却好像做广播体操……饶这般,还是惊了御驾。
数十白衣黑裤侍卫,左手翻云右手覆雨,步步进逼。
溥仪端的不懂,摔了李队长家传面具……后话不提。
且慢,待俺捣腾下这军傩到底为何。
李忠队长谓婉容一席话,处处皆穿越。
傩,本义步行有节度,《诗经•卫风》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因此上《秦王点兵》那抑扬铿锵最恰如其分。
又指古迎神祭祀,《论语•乡党》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总之,傩,可谓舞动。
其时有“傩礼”,此礼与军事息息相关。
秦军阵的现实模拟兵马俑坑里有“青面俑”,据考便是军中“傩人”,不足为奇;盖因秦文化与楚文化互通有无,秦工匠仿效楚人巫蛊,将“傩人”涂成青面,也是有的。
如今,北有甘肃西固傩、河北武安傩,南有贵州安顺傩,皆是史上各朝屯兵积甲之遗风。
可军傩绝非战国某赵王所创。
那赵王的经历,却恰好是南北朝时北齐兰陵王的亲历,是谓《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是唐代假面舞,源于北齐,盛行于唐,又称《代面》、《大面》。
此舞表现兰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为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
史载,“《大面》出于北齐。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又有考曰:假面实为“盔胄”,是种把脸孔大部遮挡的头盔,估计类似古斯巴达式护鼻盔,而非面具。
“兰陵王面具”之典是后来舞者附会而成,旨在增强戏剧性。
可惜旷世美上将,兴也《入阵》亡也《入阵》。
齐主纬丧师失地,毫不知愁,反阴忌兰陵王长恭,有意加害。
长恭自邙山得胜,威名颇盛,武士相率歌谣,编成《兰陵王入阵曲》,传达中外。
齐主纬尝语长恭道:“入阵太深,究系危险,一或失利,悔将无及。
”长恭答道:“家事相关,不得不然。
”齐主闻得“家事”二字,几乎失色,因令出镇定阳。
……齐主纬遣使赐鸩,逼令自杀。
长恭泣白妻郑妃道:“我有何罪,乃遭鸩死?
”妃亦泣答道:“何不往觐天颜?
”长恭道:“天颜岂可再见?
”遂饮鸩而死。
齐主闻长恭自尽,甚喜慰,复欲阳饰,追赠长恭为太尉……然,何为《兰陵王破阵乐》?!
倒是有《秦王破阵乐》,是唐初太宗为秦王时,庆祝自己领兵大胜而制的宴乐。
又据多年戎马生涯,为这一乐舞绘制了《破阵乐舞图》,队形左边圆,右边方,前有战阵,后有行伍。
调为坊间军歌,舞名为《七德》,威及海外。
中印度的戒日王在会见玄奘法师时曾赞《秦王破阵乐》:“赏闻摩诃至那国(中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
昔先代表乱,率土分崩,兵戈竟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不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
闻其雅颂,于兹久矣。
”及高宗李治,《秦王破阵乐》改《神功破阵乐》,百人阵势减半,乐器增添箫、笛等,为八佾之舞,为祭祀礼仪。
及玄宗李隆基,先改为《小破阵乐》,阵势更小,舞伎或坐或立。
《旧唐书•音乐志》云:“破阵乐,玄宗所造也,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四人,金甲胄。
”后又改为几百人的庞大乐舞,舞者竟全是袅袅婷婷的宫女。
此二舞,堪称军傩之范。
惜乎千年既往,帝祚衰颓,军傩亦式微。
《兰陵王入阵曲》自燕地邯郸位移西南莽林(杨丽萍编导了舞蹈电影《兰陵王》),北狄跳踏变南蛮妖娆;《秦王破阵乐》更由雄曲转为阴风,壮士化成娇娘,流入东瀛,雅乐不复。
哀哉。
我朝军傩,首推新制《秦王点兵》。
且不说高难度技巧,什么“横线转体横飞燕”、“空中摆腿跳”、“圆圈大蹦子接斜体空转”、“挺身前空翻”、“原地蹲跳旁腿转”,什么四舞者搬“朝天蹬”、“拧旋子”;也不说节奏感由慢而快、引张趋弛,空间感从静到动、有聚有散,运力自小及大、蓄弱累强;单是舞之不足便呼唤之,四舞者次第自胸腔浑厚呐喊,担山赶月穿云裂石,便像吼出一万个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魂魄来。
有道是,我泱泱华夏,老大帝国,少年气象,恢弘壮阔,势不可挡!
莫道《非常公民》里李队长借了几个《秦王点兵》招式便惊了溥仪的驾,如此巍巍雄魂祖龙精神,到南北朝溥仪偏安一隅仰人鼻息的惨淡落日,如何承受?
……从先秦的赵王嫁接了南北朝的兰陵王,又拈来一半儿唐初明主,一股脑地做了满清的军傩,编剧真好穿越。
溥仪,我中华大地上的末代皇帝,很难不说,他的诞生,就是一个悲剧的存在。
是一个人的悲剧,一个人生的悲剧,一个王朝的悲剧,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总之,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而英雄,注定只能寄托于“时势”罢了。
从旭日东升的清王朝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到民主革命的国民政府的剪除辫子,同一个王朝,却在这短短200年间,经历了从强悍异族入侵,到饱受异族欺凌,压迫国人,卖国求荣,劣迹斑斑,伤痕累累,可怒可恨,可悲可怜,好气好笑,冰火两重天的角色转换。
也许原先勤奋好学,英勇无畏的优势,在位置的逆转之后,也难以逃脱朝代兴衰更替的轮回规律,可谁又能保证,末代的皇帝们如生在王朝盛世之下,不会是一个表现优秀的“船长”呢。
同样,那些开朝的英明祖先们,即使是能来到王朝的末代,恐怕也难再力挽这时代的狂澜了吧。
溥仪作为一个古老帝国,封建王朝的尾巴,一时难以认清时局也是无可厚非。
接下来的投日举动,是无可奈何地一错再错。
五年的苏联牢狱生活和近十年的改造,竟也能将一个从小受到帝制教育深刻影响的人物,彻头彻尾地转变为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公民,着实叫人感慨称奇。
不得不说,溥仪悲剧的一生,在他的晚年,总算是幸福的。
他终于不用再终日扮演一个受人膜拜,议论,反对还有利用的标的式的悲情角色,他终于可以融入到眼前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也得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额外,还有一个绝佳的离世时机。
可叹古今中外,又有谁能挡得住这时代的无情巨轮,不作逐流飘零呢。
唯以在这所有的最后,说一句“难忘,你们,今生伴我行。
”
看完《末代皇帝》《我的前半生》再来看《非常公民》,不得不说黄子华演的溥仪太好了,演技太赞了。
溥仪这个因为时代而生活不幸的人,很小便被命运安排进皇宫当皇帝,而这个皇帝只是个泡影。
当全国大部分人都在接受新思想,他被裹挟在这个紫禁城内。
大臣,奴才们都无限服从于他,可是他离开皇宫都不行。
后来冯玉祥将其赶出宫,在日本人的阴谋下来到日本的底盘,甚至最后来到满洲当上了日本的傀儡皇帝。
其实真的理解他做出的行为,虽然很难受。
他当时的视野比较狭窄再加上日本的可以营造还有从小到大对封建王朝的熏陶,周围大臣的所谓忠诚,让他坚定着自己的伏笔道路,来到日本。
而这一切造成了婉容、谭玉玲等人的集体悲剧,当然包括溥仪自己。
非常公民里的溥仪的善良,直击人心,他始终是温柔的,可惜生活的这一切压力有时候也会让他做出一些不是很好的事情。
所幸经过改造他慢慢变好。
认识了李淑贤,原本我以为李淑贤和溥仪真的很相爱,但在非常公民里面,营造出来的淑贤,给我的感受是她不理解溥仪,只是碍于国家政治任务没有离开溥仪,但也不得不说至少她还是很疼爱溥仪的。
但这终究都敌不上玉玲对溥仪的爱。
电视剧中的玉玲,短短的头发,单纯无比,会用心去想溥仪的难处,去了解溥仪喜欢的蚂蚁,最后甚至为了溥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多希望玉玲没有死,那么也许溥仪和玉玲就能很好的生活了吧。
之前看了10集实在不忍心看下去,这不是一部可以看到任何精神依托的剧,里面也没有英明神武,暗战交锋,它只对一个悲剧人物娓娓道来,而这个人物还是子华演···据知大多数人同我一样不忍心看下去的,但子华20年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2很郑重的介绍着这部子华认为他最打破地心引力的角色,于是硬着头皮看下来看到中间十几集时候你已经看不到子华或者子华以往的音容相貌,看到的就是软弱窝囊,被各种势力绑架各种政治立场角力的牺牲品,同时又逃不出自身的劣根性的溥仪,这个复杂的符号般的人物。
子华的演技有口皆碑无需赘言,但当年这部戏“唔收得”,可是看过的人都两个说法:1很好看;2溥仪是黄子华演得?!
这个评语我看作是肯定了,个么点解“唔收得“?
黄生在《娱2》里有他超凡自嘲的解释,但我却觉得貌似片子剪得很成问题,前半部分经常出现欲言又止突然转到下一场没过渡不说该有配乐的时候只是换了分镜···对很多人物及特殊历史背景环境地点不交代清楚的不负责任态度都造成前半部分残缺般的囧状,基本是在靠男主女主的演技撑场看到20几集整部系的节奏终于出来,该有配乐的时候终于有了,剧情交代人物刻画较前半部用心细腻了很多,真正风生水起了起来,溥仪玩味的珍品以及随手赏赐给下人的动作,要赏给小明子和二嫫东西本来拿出大包箱之后又换成小小的还小心藏好的细节一下子使溥仪活脱脱跳出来,让观者对人物的因性格环境等等等原因而做出的事尤为感同身受。
还没看完,继续去了p.s.看完补写····后面太悲催 悲催的我快疯掉那种···具体实在不想写 看得都难受就差把眼泪勾出来 不敢写啊我觉得形容溥仪已经不能用可怜了 级数太低 悲剧这词就是为形容他而造的···
小时候看剧就对这部印象很深,一是它的片头片尾契合剧情又很好听,二是男主神形兼备,用导演的话来讲就是长了一张颠沛流离的苦命脸,也许演丧剧的最高境界就是即使你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也依然令观众心生怜悯,而不是觉得讨打矫情装可怜。
《非常公民》这部剧很有《少年天子》般的“致郁”神韵,剧中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场面,唯一的一组多次出现的长镜头便是群鸽飞掠而过后,包括钟鼓楼在内的沧桑的北京城,奠定了时代变迁之下厚重而苍凉的总体基调。
《少年天子》,描摹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理想破灭的人生悲剧,“攀不过紫禁铁臂高墙,枉我是万人之上”;《非常公民》,则刻画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封建帝制下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他不愿意离开紫禁城,却不得不在不同的囚笼里辗转,半生颠沛,一世囚徒,“金枝玉叶的结局也只是 飘 漂浮不停”。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开启流亡生涯)一首一尾,可互为镜像,如同油画,泼洒出一个封建集权高峰的帝国即将到来和行将崩塌之间最为厚重而苍凉的底色。
福临与溥仪都是处在时代的煌煌巨著行将翻页时那个风口浪尖上的人,一个是迫不及待要开启新的篇章,一个却固执地停留在泛黄的旧页,革新者总受怨恨,守旧者终被抛弃,但无论意图革新还是守旧,他二人都失败了,一个毁灭了自己,一个埋葬了帝国,咀嚼不尽的唯有各自的内伤与悲辛。
“我自己的事情,我凭什么要和别人商量?
凭什么?!
”“我很怕,我怕国家的事我做不了主,就连我自己…我都做不了主…“
此生最恸,事事不能自主。
与福临不同的是,福临有自己以仁治国,满汉一家的政治理想,而溥仪并没有什么坚定的意志或理想。
他想过留洋张目,又被规矩困住,在宫里,在天津,他都是个“无事忙”,嘴上说着那些复兴清室的虚无愿景,实则四处游玩,体验各种新鲜东西,真有几分当代青年“假努力”的样子。
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便只有把“复国“当成追求,却四处求靠,妄想得到外力的助力而不付出任何代价。
紫禁城-张园-伪满皇宫,辗转于不同的牢笼之间,始终是个任人摆布和利用的可悲囚徒。
“有些时候我在想,什么东西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是满洲国的江山?
那不是我的,是日本人的;是光复清室的大业?
可能只是个梦,一生都在折磨我。
”《少年天子》用真实刺心的笔触描摹历史,它不讳言上位者的虚伪残忍,皇帝的多情自私,改朝换代之季尖锐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也借助皇帝的情感生活折射出后宫一系鲜活女子被宫廷吞噬、埋葬的命运。
这是一部从后宫着眼却超脱了后宫的神剧,从男性视角可看顺治与太后群臣朝堂博弈,女性视角可看宫廷对情感和人性的扭曲毁灭,在立意高度和戏剧创作上都基本做到了无可挑剔。
《非常公民》侑于毓钺在内的几位编剧能力和立场所限,在政治方面的描绘以温和居多,对溥仪政治无能的表现多用黑色幽默式的调侃,少了些尖锐对立面的揭露,对伪满时期溥仪身边日本关东军吉冈的刻画,比如不识宝贝,将溥仪送的西北货当宝;夸口柔道胜于中国武术,却被溥仪身边的侍卫打得灰头土脸;都有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意味。
这部剧的可看性更多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个人认为可堪媲美《少年天子》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效果,是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也是对具体个体的同情。
本剧并未粉饰溥仪是一个政治无能、情感无能、生理无能的“三无”男人,他前半生以皇帝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封建帝王的婚姻是怎样的?
对后宫可以宠,但不能爱。
溥仪也是这样对待他作为皇帝时娶的四个女人,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遗老遗少的鼓动让他和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一样成了一个“僵死的男人”,还欲拖着走近他身边的几个女人一起为之殉葬。
直到最后,他作为新中国的公民,来到文绣的坟前,看着破败不堪的坟茔,才终于道出了多年心声:“我娶了这么多女人,却从来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她们都恨我……”可悲的是,每一位女子都不是溥仪想要娶的,然而他却不得不在各种人和势力的安排下接受一段又一段婚姻,新中国下还要在组织的关怀下找老伴儿,也是不胜唏嘘。
淑妃文绣是本剧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就出现的女子,她接受了民国新式教育,喜欢胡适之的白话诗,有位青梅竹马的恋人,但还是在自我和家族间选择了妥协与牺牲。
容忍了改后为妃的屈辱,忍受了溥仪的无视敷衍,巧妙回击了婉容的刻意刁难,文绣以贤妃自我标榜,时常拿出班婕妤、徐贤妃的榜样来,劝谏溥仪,把他复兴清室的“理想”当成自己的“理想”。
然而溥仪并无太宗雄心,却有成帝贪玩之性,对文绣的忠言逆耳便更加不胜其烦。
在天津张园同一个屋檐下不得不朝夕相对的日子里,文绣终于重新开悟,她过的是一种精神虐待的日子,溥仪剥夺了她的独立人格,甚至还要剥夺她死的自由。
她继续和溥仪生活下去,最终将丧失为人的尊严。
文绣离婚的这场戏无疑是这个角色的高光,当溥仪以“我为人处世的标准就是皇帝的标准,我没有错”为辩解时,文绣反击“那是因为皇帝的标准建立在你皇帝的快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我们的快乐之上!
”我不禁想为文绣的觉醒击节赞叹,到今时今日,大清已经亡了,却还有人在留恋幻想着封建帝王的身份和特权,以此为荣耀,并觉得服从和驯顺的妾妇之道是理所应当,这不就是辜鸿铭所说“诸君的辫子还留在心中”吗?
皇后婉容是一个接受过西洋文化洗礼的摩登女性,她本来抗拒成为皇后,但在教堂偶遇溥仪兄弟,并听到他也向往教堂的西式婚礼的时候转变了态度。
她以为溥仪是个和她一样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开化的人,并一直幻想着能够和溥仪一起留学欧美。
但是她想错了,溥仪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确实在兴趣爱好上和婉容很有共同语言,但他同样会在婉容抱怨太监不文明的时候出言呵斥;将文绣离婚之事迁怒婉容,认为是她做皇后不贤;会在动荡之时将她像个物件一样抛在脑后。
她终于在日复一日的情感消磨里意识到溥仪根本就不是她在少女时期幻想过的罗曼蒂克的对象。
溥仪专门为婉容准备party和惊喜,这一幕我记了很久婉容被“皇后”的名头画地为牢,她没能像文绣一样勇敢地逃离,她在鸦片的迷雾中颓靡了精神,在与侍卫的偷情中释放情欲,只有在她渴望的爱情和精神毒药里她才能获得几许偷来的温馨。
那个爱她的侍卫被日本人杀害,她生下的孩子被扔进了锅炉,溥仪告诉她是因为她吸食鸦片,所以生下了死婴。
婉容在这样的精神刺激下终于疯了。
当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覆灭,婉容流落在土匪窝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她的健康已经被鸦片吞噬,但五官依然精致美好,她在李玉琴的怀里控诉自己的父亲,为了一个虚无的爵位害了女儿的一生。
宫廷对女人的戕害是无尽而令人绝望的,婉容曾经是那样生动鲜活的存在,她在临终之时的所思所想或许就像京剧《锁麟囊》的经典唱段一样: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谭玉玲是溥仪在伪满洲国时期出于应付日本人的考量而选择的女人,谭玉玲姓他他拉氏,这个姓氏曾经出过一位著名的后妃——珍妃。
谭玉玲年轻娇憨,入宫前就为自己立下了教科书级别的flag:希望能够做珍妃。
她确实是本剧沉重风格中的一股清流和调剂,也确实像珍妃一样慰藉了在日本人控制下压抑的溥仪的心灵。
当她一脸天真地说“或许您的前生是一棵树,而我是那个走累了的旅人,恰好在这棵树下歇脚,享受了树荫的关照”,溥仪在那一刻神情中流露的柔情是真的被她所打动了吧。
溥仪同样谙熟佛经,也许他那时想到的便是佛经中所说“有女子化身石桥,愿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为阿难尊者从桥上走过”。
谭玉玲对溥仪也许就像片尾曲中的歌词:“有些时候我想抓住那一闪而逝的流星,去照亮我渴望共鸣,沉默的心”。
溥仪对她的念念不忘其实是建立在她的无条件服从他和依靠他的基础上,她做到了一个宠妃和贤妃的标准,却模糊了自己的个性。
谭玉玲同样也迎来了珍妃的命运,在22岁时被日本人所害,彼时溥仪未在身边,她在临终时挣扎着到第一次见到溥仪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向老嬷嬷透露了自己的小心思:“我到这里从来都没有见过皇后,听说她很美,您说在皇上眼里到底她比较美还是我比较美呢……”可叹红颜薄命,终究没有自己。
李玉琴是在伪满洲国行将覆灭之时入宫的,她出身草野,又无文化,与溥仪本无任何感情基础和共同语言,所以后来溥仪接受劳改后也就和她离了婚。
只是剧中虚构了那十年开始,李玉琴为了自己的安稳生活找上门来,强逼已经重病缠身的溥仪为她开具她不是伪皇妃而是被压迫者的证明;而溥仪出于惧怕重新清算伪满洲国的罪恶,坚决不开证明;而最终在总理说话之后,溥仪吃到了定心丸,终于松口为李玉琴开了证明。
这一番身心俱疲的拉锯战,折射出的并不能说全是人性的自私,恰是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无奈的真实。
剧中没有演溥仪被抓住审判的细节,直接过渡到了回到新中国接受改造,成为公民。
这段戏份非常具有年代感,逼仄的四合院,鸽哨的响声,邻里之间七嘴八舌家长里短,乃至侧面展示的特殊的十年……是现在的电视剧刻意做旧也营造不出的氛围。
溥仪的生理缺陷让他抗拒婚姻,但为了表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却一定要帮他解决个人问题,他选择了身为护士的李淑贤却不敢坦白生理缺陷,婚后李淑贤因此与他龃龉吵闹,可人前却还不得不强颜欢笑,回应各路记者“你们的婚姻是否幸福”的问题。
也许只有在和蚂蚁交流的时候,他才会感觉到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空气。
本剧的开头是溥仪和太监一起在紫禁城墙根下看蚂蚁搬家,到剧终仍旧是白发萧瑟的瘦弱老者蹲在树下看着蚂蚁爬来爬去。
胡同里窜出一群孩子,他们欢闹着跑过老人身边,不会知道这个干瘪瘦弱的老头做过皇帝,做过战犯,也渴望过并努力做一个普通的人。
逝去的终将变成历史,没有人能够逃过时间的审判。
豆瓣的第一次,献给子华的心血之作。
子华在10年的娱乐圈血肉史郑重介绍过这部剧,是他演得非常用心也非常难受的一部,之后的抑郁症他自嘲是当时吃了过期的减肥药导致,子华,总是这么让人心疼,又这么豁达(或者表面豁达)。
忍了很久,还是看了。
大家演的都很好,我还是来看子华的,一直在使劲找,想从溥仪身上找到一点贱贱的余乐天的影子,但是没有,子华演得真好,所以看得也郁闷。
这个溥仪一直很悲剧很憋屈还两颊凹陷瘦到脱型,一直发着春秋大梦不愿醒来的大悲剧,就是这个溥仪。
子华演溥仪也难为他了,他爱改剧本爱把电视剧里注入自己的个性,但是这个溥仪不行,他肯定演得也很郁闷,从那之后子华就超瘦了。
我一直纳闷导演怎么会找子华演溥仪,他说子华和溥仪气质像,哪里像了啊?
子华调侃康熙雍正这些牛人没有导演找他。
子华还有和蒋雯丽的“船戏”,呃,子华演过两次“xing无能”了。
配角也演的很,小人物很出彩,在天津的戏很有生活气息。
ps:李忠真帅啊
终于看完了 剧中的子华很瘦很瘦 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了 看这剧的同时也在看《末代皇帝溥仪》这本书 总觉得溥仪就应该是他这个样子的 演技他是有的 若不是真的深入进去了 他怎么会差点得了抑郁症 整个剧的基调是黯淡无光的 他不是光芒万丈高高在上的皇帝 他是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很多的事情 用恍然如梦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登基退位再登基再退位又再登基又再退位 从一个皇帝再到俘虏最后居然成了共和国公民并且在政协工作 这个人的经历真的很神奇 从他进宫开始 一切都由不得他 他是悲哀的 他的几个女人也是悲哀的 文秀跟他离婚那一段戏把我看哭了 婉容最后的结局也让人心酸 孩子被扔进火炉的那一刻心里真的特别难受 他真正爱的 也同样爱他处处为他的玉龄被害惨死 他明知凶手是谁却只能忍气吞声 其实有时候我在想 如果玉龄没遇害 一直与他在一起 她是否可以忍受有名无实的夫妻关系 一直说想要个孩子的她最后的选择会不会跟婉容一样 我不知道 也没得假设 他们的关系永远停在了相爱相惜的时刻 看到溥仪把玉龄的骨灰埋在自家院子里的时候 我想他对她 是真的爱 李玉琴于他 不知道意味着什么 她对他是崇拜吧 等了他十年换来的是他的一句『我不行』那个时候她彻底绝望了 于是离婚 只是没想到十几年之后 她因为一个毫无意义的『皇妃』身份受尽凌辱 其实 她要他开证明的事真的不好说谁是谁非 他们两个都是受害者 李淑贤 他真正爱的另外一个女人 他说怕失去她所以隐瞒着她自己的病情 求她不要离婚 只要不离婚 怎样都行 她说只要找个对他好的人就好 他是真的对她好 看着他笨拙地拖地洗衣 真是哭笑不得 最压抑的大概是在长春伪皇宫的那段日子吧 原以为自己可以担负起复辟大清的重任 谁知带头来不过是做了傀儡 处处受限 处处受人摆布 反抗无力 斗争无力 其实他也很苦 这当然不是为他对民族所造成的罪孽开脱 只是想说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而不仅仅是一个亡国皇帝 这电视剧的内容基本符合史实吧 部分细节有所加工不一定准确 部分细节有所省略 但它是值得一看的
作為一個學歷史出身的人,看歷史片最怕就是演員不像角色本人,因為這樣會很容易出戲。
當我看到黃子華的溥儀造型的時候,我有那麼一瞬間以為見到了真正的溥儀先生。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當時這齣戲並不火,但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描寫溥儀先生的故事最好的一個作品了。
雖然黃子華飾演年輕溥儀時候感覺有點老,但他把溥儀的無奈,和被註定的悲劇都完整的呈現給了觀眾。
溥儀的一生,註定的身不由己,註定的任人擺佈,他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皇帝也不是很好當的。
看完《非常公民》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时间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这部片子,少历史而重人性,溥仪在我的印象里,不再是史书上干巴巴的四个字:末代皇帝。
终于有了画面感与真实感。
我相信,历史缺少人性就不会是历史,因为历史充满人物与事件,要精彩必然夹杂人性。
黄子华,看完整部片子谁能相信他是香港的喜剧演员?
在豆瓣上为它打了五颗星,因为实在是太出彩,太震撼。
不要说 也不要问 目光交错的一瞬 就注定了 今生缘分 此情可以见真心从未记事开始的溥仪,就注定承担与其他皇族后裔迥然相异的中兴重任。
从小在深宫里成长,在他身上,少见的顽皮与嬉闹,喜欢听太监咬赤豆时被石头咯到的声音,或是看小心翼翼地观赏蚂蚁搬家,在六岁那年下诏退位时,与大清国运一样烟消云逝。
少言而愈加孤僻的溥仪,大婚不能为自己做主,却必须维护皇家所谓的体面,于是大臣及太后张罗着为他遴选出一位可爱的皇后婉容,和温婉贤淑的淑妃文绣。
而尽管国之不国,皇后和淑妃的选择中也隐藏着政治与宫斗。
溥仪在宫外偶遇高贵大气的婉容,二人一见如故便深深爱上了对方。
中国的Elizabeth和Henry,却无法过他们想要的欧洲生活,因为他是末代皇帝,复辟,不仅仅是梦想,更是他的责任。
为了深爱的人,婉容选择陪在溥仪身边。
而文绣,她放弃青梅竹马嫁给了溥仪,却得不到一点点爱,二人擦不出感情的火花,所思所想所追求都不在一个轨道上,因为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春风急 秋风也狠 乱乱纷纷是红尘逊位后溥仪一直住在紫禁城,这是袁世凯给他和平退位的优待,谁承望民国乱世,政治势力一波接着一波,个个虎视眈眈望着这块“皇帝肥肉”,谁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口口声声嚷嚷着民主,藏其背后的还不是利益两个字。
春风急秋风也狠,袁世凯逼迫他逊位,冯玉祥逼他离开紫禁城,走的时候,唯一令他依依不舍的就是蚂蚁那些小动物们。
陪伴了他一整个童年的好朋友们。
他说:我要走了,他们都很害怕,可是我不怕,因为我早就想离开这里了。
请原谅我无法用语言形容黄子华当时的模样,以至于我听着《飘》在打这几个字的时候,差点流出演泪。
浮浮沉沉似幻似真 金枝玉叶的结局也只是 飘 随风不停 心难平静 灿烂不过梦境离开了紫禁城,他能去哪里?
无论去了哪里,再也比不上皇宫里那样奢华高贵的生活了。
这一片孤零的金枝玉叶,见证了紫禁城的黄昏后,依然放不下复辟梦,日本人诱惑他说我帮助完成,我帮你建立满洲国。
他踌躇不前,无从选择。
那些清宫遗老们,议来议去,却是在废话连篇绕弯子,孱弱单薄的溥仪,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绝望。
他断不了国事,也理不清家务事。
皇后和淑妃争风吃醋,明争暗斗,任其关系恶化也无暇顾及女人们的事情。
令他吃惊的是,文绣向他提出了离婚。
翻手是云 覆手是风 却难握住几分真情飘 飘浮不停 人似浮萍 真爱不过飘零离婚整个过程令他羞辱至极,皇上怎能成为被告?
怎能以被告身份出庭?
翻手是雨覆手是风的皇帝也拗不过民国的法律,而文绣终于解脱了,他不再是溥仪的淑妃,而变为民国新女性。
去了东北后,溥仪才发现自己上了日本人的当,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复辟大业,像泡沫幻影般转瞬即逝。
此时的他整天跟日本人的种种无礼与肆无忌惮斡旋,无暇顾及婉容的感受。
婉容的一言一行都在日本人的监视下,他无法出宫门一步,曾经的活泼高贵,被鸦片一口一口吞噬。
不晓得野史中她和侍卫私通是否属实,纵然有这么一回事,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
溥仪深爱婉容,这时候的他忍受着日本人与婉容的双重打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子堕落却束手无策,这是无能吗,是孱弱吗。
落花有情 流水无情 沧桑之后是真情 难忘今生伴我行婉容疯了。
曾经令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走,一个疯。
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的伪满洲国也即刻崩塌。
再也做不成皇帝,他再也不是皇帝了。
在苏联当了五年的战犯后被送到旅顺战犯管理所,令他没想到的是,最后一个妻子玉琴,还在等他。
很多人都知道溥仪不能生育,却不了解,他从小在深宫中被太监宫女视作玩物而长大后变成性无能。
作为皇帝,受到这种非人般的侮辱,无人诉说,忘不了他对着镜中的自己倾诉的镜头,流水无情落花有情,沧桑之后留不下一段真情。
玉琴离开了他,最最忠实的小明子也背叛了他。
还好,特赦后的溥仪拥有温暖的家人,以及不会离开的爱人。
非常公民的结局也只是个普通人。
抽时间要看一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了。
在看之前,和看之后,我都不能相信戏里的溥仪的扮演者,居然是个香港演员。
他演的太犀利了,入木三分,我震撼地不知该如何反应。
当然,其实我看非常公民,也是因为他去的。
唯一的遗憾是,国语配音太烂。
可以说我严格吧,我对配音的要求很高,看到这样好的演技配上这样平板的声音,多少还是不能接受。
他演得这样好,而他应该可以走更远。
小时候看过,黄子华演的很好,对秦海璐的文秀有点记忆深刻,反正很虐啊,溥仪就是彻头彻尾悲剧人物。
黄子华的演技!【7】
蒋雯丽太做作!恶心!
这应该是我在今年看的最后一部剧了,我为什么要在年底找虐
黄子华真的特别到位。溥仪真的,挺心塞的,像那只蚂蚁。
当时看了个一头雾水
这片就记住黄子华了,演的真是好。
7.20-7.29看完: “每个人是否都是相同或不同程度的溥仪”——黄子华 一首《飘》我听了十年 那时只是个小孩子 只觉得这歌词写得太贴合溥仪 悲凉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可能是因为这首歌所以这些年来对此剧的期待一直比较高 但实际上从这首片头曲的歌词就能够窥见 此剧着重点是情感而非历史(这才明白为何另一个剧名是“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有些失望 另有剪辑粗糙 逻辑不通和冗余情节等问题 甚至对溥仪有一定程度上地美化 并且李玉琴这个角色的塑造有些太过于刻板夸张 但黄子华先生的表演很棒 也在形象上比较贴近溥仪 看得出来在这个角色身上下了很大功夫 谭玉龄那一段呈现得非常好 很巧妙地在那一部分中多次提到德宗皇帝与珍妃 暗伏了溥仪与谭玉龄的故事脉络 更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总体来说 刀妃革命 伪满和结尾部分拍得最好
玩蚂蚁的情节配上主题曲很令人唏嘘
只看了两集,归为看过,是有点不厚道的。黄子华的配音相当糟糕,蒋雯丽的声音相当糟糕,就不想看下去了。有点纠结,可能黄子华在我心中永远是莫作栋了。
原来那个当年认为暴丑的溥仪是黄子华来着啊……
演一个王朝的句号.在我这里是感叹号!
黄子华你真是个天才!!!
仅仅是“宣统爱情故事”,关于溥仪的政治活动表现不多。高分之下,盛名难副。
曾经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电视剧,记得的只有蒋雯丽饰演的皇后,没想到末代皇帝是黄子华演的,后来看过他的其他电视剧,真是感叹老一辈香港演员的演技,演什么像什么。背景音乐都是一种哀伤的调调,不管他们如何嬉戏玩闹,都让人唏嘘。
感觉这个剧里面有些地方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还有溥杰日记上面写的有出入
黄子华功力了得!还有沙宝亮那首《飘》配得真好!
演溥仪最好的我只承认两个人的,陈道明和黄子华!这片子基调特别灰,看得致郁。
其实一般,也许是角度过于宏大难以驾驭,也许是黄子华太年轻演技稚嫩,反正就像完成任务一样草草铺陈就全剧终了。黄子华作为灵魂人物,演技很粗糙,他的哭戏让我一秒都看不下去,太假了,一丁点感情都没演出来啊我也是佩服。出彩的都是其他配角,秦海璐,蒋雯丽,小明子,拎谁出来都比黄子华演的好
黄子华演的真好啊,他演老年溥仪演的好我不吃惊,我吃惊的是17岁的溥仪他竟然也能演的这么好!秦海璐也有那么水嫩的时候啊。为啥都那么大年纪结婚了,还想着性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