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是一部老剧了吧,当年没有网络,不记得有没有上星,当年看的人应该不算多。
即使现在回头来看,这部剧的水准真的碾压现在的电视剧。
内容不再多做评论了,有人评论的已经很全面了,就说几个个人认为的小瑕疵。
1、周马真的需要换衣服。
作为本剧的男主,周马的成长刻画的很有层次感,但是导演不妨为周马多准备几套行头,用行头的变换,照应周马作为一个犯罪心理研究专家的成长,应该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细节吧。
2、最后准备收网抓捕陈俊威时,冯薇单独约叶小晶,冯明知陈俊威已经靠近,但是仍然只身前往,不做任何报备,也不请求支援,擅自行动。
这个地方可能是要突出冯薇作为警察的英勇,但是看着着实没头脑。
首先,警察,是一个纪律组织,擅自行动且没有任何支援且没有报备领导,并且面对的是一个心理变态的连环杀手,这不等于送死吗?
一个曾经当过卧底的资深刑警,这点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吗?
这段的煽情,我是真的没有共情,跳着看过去的。
我真的不理解,写死一个好警察就能体现出警察的无畏精神吗?
好警察应该好好活着,多破几桩案子,多抓几个犯罪分子,比挂在墙上更让人民感到踏实。
4、冯薇在跟领导秘密汇报鹰哥的行踪时,居然在楼道里打电话。
让我瞬间想起了,近期播出的《重生》里面,一进电梯就信号不好的对讲机。
5、最后直面陈俊威时,冯薇打的电话里,还跟周马说,她是爱你的。
爱情戏就别加了,真的,没有爱情戏一样拍出好剧来。
曾黎怎么就摊上了冯薇这个角色设定?
崩溃者,放开自己所有的抵挡,让所有的侵袭长驱直入,束手就擒,万劫不复; 高潮者,有朋自远方来。
《沉默的证人》凡二十五集,这里聊聊第五集和第二十五集的两出戏,涉及剧透,下面开始。
第五集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让我来?
” 作为一部多年以后看的新剧,作为一部我故意让自己被剧透之后才接触的悬疑推理剧,我多少带着有些挑战的期待去欣赏王志飞对陈俊威的演绎。
而第五集的协助警察调查算是“人生若只是初见”。
陈俊威西装革履,如缓带轻裘。
他缓缓打开卷宗,缓缓入座,面对磐石一般沉默的犯罪嫌疑人娓娓道来:“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让我来?
” 这一连串的动作,语言使得对方从狐疑,踌躇直到动容。
第一次有人不是急着只想知道和案情相关的事情,第一次有人意识到他的喜怒哀乐被漠视冷落。
有人告诉他只有他熟悉的生活,有人在试着理解他,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破案,不仅仅是让他开口。
无论罪犯也好,无论路人也好,大部分人都只是一本书,翻过了,就被遗忘了。
所有的人都在找自己以为看见的答案,所有的人都言之凿凿地觉得“看过了”。
而陈俊威做的不仅仅是阅读,更多的是倾诉。
将对方最在乎的事情,最无法释怀的情感用精准的,科学的语言大白于天下。
这是根本性的摧毁,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建设,或者至少是一种重建。
然后我目睹了第一场崩溃:坚硬的岩石变成了爬满皱纹的土地,每一粒泥土都渗出了痛苦,那从未被阳光照耀到的痛苦。
这个时候陈俊威没有微笑,没有得意洋洋,甚至没有叹息。
我爱上了这个角色,因为他是那么冷酷和残忍,他所揭露的不是什么犯罪事实,而是一个人整整珍藏了一生的记忆。
当然,这对嫌疑人满满的“没有之一”体验对于陈俊威而言,只是之一。
第二十五集 也许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的之一,陈俊威本人似乎总是和这些遥不可及,就像他的居室那么的有条不紊却毫无生气。
但是我们当然知道天网恢恢,所以我们等来了二十五集。
当专家组自信满满地似乎轻易让陈俊威承认了罪行,却“意外”地在临门一脚面前止步维艰。
陈俊威没有破口大骂,陈俊威没有气急败坏,他只是把自己锁了起来,然后保持沉默。
这个时候,他的学生,或者说他的思维模式的一部分终于上场了。
周马侃侃而谈,周马同样不紧不慢。
他也许还没有陈俊威的优雅,但他至少学会了陈俊威的紧紧扼住节奏的咽喉:过去现在,天南地北。
陈俊威开始松动,他和周马两个人开始合作击溃自己的心防。
对于我们已经是惊涛骇浪的那些生活点滴,在他的心中又何止是惊涛骇浪。
这个时候。
陈俊威从呆若木鸡的无懈可击,逐渐剥开自己不知道受伤过多少次,痊愈过多少次的伤口。
他甚至能感觉到那种鲜血流淌的速度,那是光阴的速度,那是回忆的速度。
他用力抵抗,用力溃败。
他开始抬起头来,他的目光穿过眼前的所有东西,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妹妹身边,回到了自己的身边,那个被自己狠狠碾压在回忆深处的自己,那个以为已经不存在的自己。
他开始流泪,他开始嚎啕大哭,他开始宣泄被自己压抑了太久的喜怒哀乐。
他可以放下枷锁,他可以真正去面对。
他掘开了自己的诅咒,他挖出了自己的心。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
周马运用陈俊威的方法唤醒了陈俊威,他等于化身体外来痊愈自己。
这是紧紧勒住缰绳的崩溃,这是分批释放的痛苦,所有人都看见陈俊威的失败,却没有意识到那个焕然一新的陈俊威终于获得了自由。
陈俊威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智慧去瓦解别人的痛苦,却在自己的痛苦里泥足深陷,他最终通过自己传授给别人的智慧得到了解脱。
他曾经微笑着对周马说:你将来一定可以超过我们。
周马也的确用他的办法解开了他其实早就交出所有武器的布防。
这并非是一场崩溃,或者说这场崩溃是他人生中真正的高潮。
人生就是各种各样的攻城拔寨,但始终有些人只会输给自己,输给那个从时光深处回来的自己。
是为记。
清冷而沉静的基调,缓慢而悠长的节奏,是电视剧《沉默的证人》独有的风格。
在我去年刚看了几个片断时对此就十分惊讶。
不是没有别的电视剧风格如此,只是作为一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这样的展开是否太舒缓了一些?
好在本剧的舒缓并非一潭死水,而是衔远山吞长江,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潮涌动的洞庭。
有时候我尽量拉远与之的距离,感觉很像一个场景:某个夏天的傍晚,村头的大树下,饱经沧桑的老人摇着蒲扇给几个孩子讲当年的故事。
斜阳把树和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老人的腔调也拖得长长的。
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奇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而《沉默的证人》也可以为这句话做一个注脚。
在本剧中,有太多耐人寻味的台词,太多值得探讨的情节。
但引人思考的同时,这部电视剧也给人温吞甚至于苍白的感觉,一部剧看到底,荡气回肠是荡气回肠,几个人物几句台词能在你心头盘桓几个月。
只是总少了点什么,这部剧不安心于只讲一个故事,倒是有了几分哲学的感觉。
只是这几分哲学仅限于哲思,没有进一步走下去。
而故事呢,尚算完整,但是也讲得漏洞百出槽点无数。
这部剧颇有几分得鱼忘筌的意味,我把我想找到的感觉找到了,想引出的问题引出了,其余怎样不在我关注范围内。
这不是一部追求完美的电视剧,它甚至不追求工匠的细致,只是着力于把一种悲凉沉寂的景象描摹出来,温情脉脉的冷酷,诗意盎然的残忍交织成网,让每个有情之人避无可避。
本剧用一个小案子引出主要内容“点兵山一号案”这一连环杀人案,另外强行加入狗血满天飞的四角恋剧情,侧写了一个重大走私案。
个人以为似无必要,以“点兵山一号案”戏剧性之强,刻画人物之深,再把太多镜头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免有炒热度拖剧情之嫌。
走私案,占用时间不短,但似乎与犯罪心理的主题毫无关系。
好像它主要为了给女二号冯薇的离开提供合理性,塑造冯薇这一次要人物而存在。
此外它还引出了苏安惠这一特殊人物,以她的堕落作为陈俊威最后疯狂的一个起点,推动本剧走向高潮。
四角恋,本剧被吐槽最多的情节。
过于冗长的又不是多么动人的爱情戏,让这部本来可以是珍馐佳肴的剧有了大杂烩的感觉。
当然爱情戏也不是全无优点,起码它单看剧情是很真实的,不是飘在半空的无力的白绸,也不是浮于地表的掺了水的血浆。
一个男人,莫名奇妙的被女朋友抛弃,之后和同单位的一个女孩日久生情;一个孤独而坚强的女孩,也会无形中吸引来温柔的目光。
四角恋的陷入者,也不是全知全能唯爱永恒的人设。
比如说男主,有犯罪心理学的天分,很有几分小聪明,但同时又自大狂傲,不会体谅人,几乎永远看问题都是个人视角。
这样的角色其实是不大讨喜的,尤其是这部剧里正面角色有一个敦厚干练的袁可为,反面角色有一个温文尔雅的陈俊威。
两相对比,男主角似乎就只剩被吐槽的份儿了。
但是爱情戏在这样一部主题极其鲜明的刑侦类电视剧里,无疑是有些多余的。
一边是扣人心弦的连环杀人案,一边是婆婆妈妈的狗血爱情戏,两相对比未免太惨烈了些。
如果爱情戏能够做到和主题契合,也许也是创意点。
但是可惜,四个人中只有叶小晶勉强和心理学主题靠点边。
说回到主要情节“点兵山一号案”,讲了一个变态教授非世俗犯罪的故事,这个教授因为童年悲惨经历心理扭曲,成年后经由刺激走向无底深渊。
然而可叹之处在于,教授本身便是名扬天下的心理学家,最后的他,还是在自己的方法中走向结局。
也许应了那句老话,医者难自医。
陈俊威作为心理学家,他太清楚自己的行为来源,太清楚那道伤该怎么治疗。
这是一个极其自相矛盾的人,他一面救人,一面杀人;一面是受害者,一面又是加害者;一面是犯罪心理学造诣颇深的大家,一面又无视堕落的根源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对那些他眼中所谓堕落的女性实施惩戒以及进行救赎。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行凶杀人时作为一个变态凶手的陈俊威,已经完全背离了犯罪心理学家的身份,他的才华体现于行凶十年从无破绽,他甚至以挑战司法为乐。
行凶时的陈俊威,从来没有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堕落,那些女孩子的心路历程如何,他只是近乎不可理喻地对受过高等教育并最终堕落的女性宣判了死刑,哪怕面对的是他曾经深爱的苏安惠,也没有任何过多的思考。
尽管他曾经认真的研究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罪犯的心路历程。
这时的陈俊威看问题的角度和孩童无异。
也许正是因为七岁时母亲惨烈结局的影响,小小的他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母亲这一行为背后是多么沉重,也不能像他成年以后收集材料分析罪犯心理时不紧不慢地探究时光深处的伤痕。
这时的他几乎所有对母亲赤裸自缢行为的解读,都源自于外界风言风语。
而外界风言风语能怎么评判白远?
按照惯例,决然不会有人去想这个人是有苦衷的,她的家庭也许怎样的不如意,她出轨的原因究竟如何。
普罗大众所能看到的,陈俊威说所能听到的,就是白远,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勾引男人,被捉奸之后不顾孩子上吊自杀。
陈俊威所经历的痛,是从小到大的偶像轰然崩塌,他一直敬重喜爱的母亲,此刻成了世人口中的荡妇。
陈俊威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堕落深恶痛绝来自于此,对这种事件作出判断时的思维定式也来自于此。
很小的时候他对这件事的评判,后来在成长环境中不断固化,最后形成一个近乎无可逆转的思维定式。
幼年的创伤,让他失去了对这类事件深入思考的能力,以至于医者难自医。
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是极端的,只是他冷静不下来。
“我最大的痛苦所在,便是与内心的恶魔做殊死的斗争。
”甚至他多年以来为了说服自己甚至编出了一套理论,好像一个重伤的病人,一味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却任由伤口在时间流逝中逐渐溃烂。
而陈俊威同时又是一个天才,他深受母亲影响,对母亲的喜爱甚至在他小时候扩大到对男性的排斥和对女性的天然好感。
于是他由当年的事故锁死的不仅是对堕落的极端观点,也有他的心形。
纵观全剧,完全可以做出一个判断,陈俊威是有几分孩子气的,他可能是有七岁孩子的心性的。
这个声名斐然的心理学家,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连环凶手,自从七岁那年人生道路无形中铺好,任由幼小的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妹妹在众人的异样目光中砥砺前行时,他伴随着年龄增长的也许就只有学识了。
《沉默的证人》塑造人物方面一个很大的优点,人物是有变化的,他们都随着这个惊天大案的进展有所成长。
其中尤其是男主角周马,从狂傲的小青年,成长为可以接替刘宝生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者。
而陈俊威前后的转变也非常明显但是丝毫不生涩,他的变态程度也逐渐升温,在车上用安全带勒自己脖子时,变态程度升温到极点。
另外的主要配角,石隐和刘宝生,都值得推敲。
石隐是一个生活在幻想里的奇才,他和陈俊威有某种程度的相似,都偏向极端。
而刘宝生是一个很经典的人生导师形象,把徒弟领到正路上之后悄然离场,剩下的路就是要徒弟自己走了。
而周马也算是不负师望,接下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室的大旗。
只是可惜,这部剧男主角的成长之路走得太慢,电视剧几近尾声,男主角还在因为几句话和人拌嘴,甚至和陈俊威完成最后的对话后又显出几分轻狂。
所以,最后的结局难免强行把男主角的水平提升,使之能够和陈俊威对话。
而陈俊威的形象呢,太过完美太过强大,强大到最后编剧不得不强行让陈俊威露出破绽,好给这个故事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
而最后专家的设定也是反衬不成反而增添漏洞,如果说专家看了周马的报告,又怎么会不对陈俊威进行相关调查分析呢?
也许倾诉是陈俊威独创,但是犯罪心理研究专家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本剧处理似乎有些过于丑化专家。
电视剧的最后,周马的独白和陈俊威当初的倾诉十分相似,但却只是相似。
陈俊威当年是细水长流不着痕迹的对话,而周马几乎是个人声情并茂的演讲。
陈俊威说出的,是罪犯当年的幸福,而周马揭露的,是陈俊威永远不敢直面的伤疤。
也许是这个人给旁人的印象总是太过遥远,当那个故事被讲述出来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震撼于首次暴露在阳光下的,这个变态杀人犯的,来自时光深处的累累伤痕,森森白骨。
我很久以前写过一句话,大多数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都是大多数人不可想像的淋漓鲜血,看来也是很符合陈俊威的。
作为变态杀人凶手的陈俊威值得憎恨,他是真的恶,尽管这种恶源自于一种极端的善意。
而作为一个受伤的孩子,一个七岁的孩子,母亲以一种羞辱的方式去世,父亲不久随之而去,而他还要保护好不到两岁的妹妹,独自抵御流言蜚语,世人冷眼。
温暖,对小小的陈俊威而言,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概念。
最后妹妹离开,孩童温柔的目光,终于被充血的眼神彻底取代。
陈俊威一生干净整洁,到最后他痛哭失声,那双眼睛还是清澈无比,还是那个不知所措的面对人生巨变嚎啕的孩子。
只是他再哭喊着“妈妈”,也不会有人来抱抱他了。
只是那个无忧无虑被无数人宠爱羡慕的天才少年,再也回不来了。
只是,只是……只是当时,已惘然。
杜源与王志飞的表演最好!
豆瓣上评分很高,也有一些我认识的网友来强烈推荐这部剧,但在观剧的初期我真的提不起精神看(部分原因是因为感冒吃了药,所以失眠的话其实磕感冒药应该也可以),因为在剧的前1/3我真的看不出这剧有什么可以让人推荐的因素,但没办法,唯有就这么熬着,看到将近过半时,情节终于开始紧凑起来了,而我也开始嗅到了一丝真凶的味道,但是我对自己太没信心了,但又不想提前去剧透来印证我的推断,又这么继续熬着,终于几集过后我很开心的竖起胜利的手指,我猜对了!
此后我犹如被注射了鸡血,兴奋不已,一直到了最后几集稍微缓和,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2/3那部分是最精彩的,不论我猜不猜的中凶手,它都是全剧最精彩的!
那个“高加索教会案”编剧写得很有意思,可以说电视剧里各种杜撰的故事有很多,但在我看过得的剧中,都没有这个来的深刻,它作为一个参照的手法、被借鉴的例子,剧里甚至没被展开来叙述,保有神秘感,使得其有一种无形中的惊悚,让我有点后脊背发凉至于此剧的瑕疵,就是在于男一号的塑造以及谈情说爱的篇章上,如果能精简那些显得有点多余的情感片段,那男一号奇葩点也就没什么,顶多将他看做是路人主角就算了,而对于女二的牺牲我觉得完全是为了起激励作用,面对着这么个厉害的凶手,肯定是要下点猛料刺激一下,也好让相持不下的三角恋好有个终场
看到一个豆瓣同学写的非常好:推理漏洞无数,罪犯过早暴露,四角恋洒狗血无度,是什么让《沉默的证人》如此勾魂摄魄?
是人间最真挚的同情和最凉薄的冷漠——大多时候,戏里的同情是凉薄的,戏里的冷漠反倒需要以同情伪饰——这真同情与真冷漠的并置,比那些赤裸的艳尸还性感。
这样的并置贯穿希区柯克的后期电影,麦格芬是外壳,这才是老 hitch的灵魂。
你的心肝,是不是也在跟着那些扭曲的灵魂一起颤动?
总体拍的还不错,案子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个犯罪类电视剧,案子不错就算合格了。
导演是个场面人,几个高潮场景都拍的很燃。
大部分演员演技都在线,很尬的台词也念的很有感情,我觉得很不容易......有地方话剧腔很重,但在我看来,腔调本身并不是问题,尬台词才是。
但是,需要吐槽的地方太多,短评写不下......首先,感情戏非常尴尬,不仅仅是爱情线,所有和破案无关的剧情都非常奇怪,然后戏份还很多。
其实编剧写不好感情线完全可以尽量少写的。
最明显的一点,几乎所有人都不能体面地处理冲突。
上级凭着权威压人,主角仗着自己是主角扯着嗓子大喊,老前辈仗着年纪站在道德高地上吹风。
没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处理一场冲突。
可能编剧和导演会以为喊叫是警察的主要沟通方式,或者声音高了就是道理,或者体现冲突和制造气氛的方式就是大喊大叫,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能力制造体面又合理的剧情冲突,只能用情绪化来替代。
主角负责蛮不讲理地制造问题,其他人负责用自己的身份压服他。
而且大概编剧和导演也知道他们单薄又尴尬的台词是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的,所以只好拼命叫喊来带动观众的情绪。
其次,很多台词非常尬,尬到让我佩服演员们还能面无表情的念出来。
印象最深的男主和叶晓晶一次谈话,男主说什么和你在一起的就是冰冷的手术台啊balabala,女主一脸感动,你tm说的太对了,我活了这么大都没去过咖啡馆没去过酒吧。
换位思考一下,我是估计会炸的。
1.专业是我自己选的,我说得你说不得;2.原话给我的感觉挺直男癌的,女孩子做法医怎么了,叶晓晶孤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她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不是职业的锅,这种话听起来其实很不舒服。
然后女主的反应就更闪瞎我的狗眼了。
没去过咖啡馆酒吧怎么了,我也没去过酒吧啊。
而且咖啡馆酒吧又没加盖,想去一个人去呗 ,我一个人去咖啡馆的时候多了。
说实话这台词矫情的令人发指。
但说实话,看这段剧情俩人其实挺配的,一个你一个弱女子干这么男人的活我太tm感动了,一个我就是弱女子嘤嘤嘤嘤需要男人的怜惜。
当然还有男主和队长之间,一个说我很器重你啊对你绝对没偏见,你快去干一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个刚入职捅娄子捅的跟筛子似的还天天跳着脚什么重要的活都不给我看,也是绝配了......tbc......
《沉默的证人》是一部将社会派推理重视反映现实的主张与本格派重视的推理解谜于一体的佳作,由于它包含了精彩的推理、跌宕的情节,只看案件相关的部份它也足够精彩,很多观众都把它当成了以推理解谜为主旨的本格派作品来欣赏,然而本剧事实上更倾向于社会派,因为它是运用推理解谜的故事去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对现实的反思,而非虚化现实设定、将人物当成构筑推理解谜故事的工具。
剧中从几位主角、重要配角到许许多多小角色,包括一些从未出场、只活在他人台词里的角色,都有着鲜活的人生,而不只是犯罪档案中的一份资料。
部份观众习惯了快餐节奏的本格推理剧,没只关心和案件直接相关的情节,有心思去品味作品的内涵,没有耐心去体验经由案件的辐射呈现的时代剪影、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以这样的心态去欣赏一部优秀的社会派推理作品,会错失许多精华。
并不是说把角色设计得很暗黑、很矛盾,写很多社会阴暗面、充斥着阴谋论就叫有深度,也不是把现实中的东西照搬进文艺作品里才叫有现实性,文艺作品的现实性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个有深度、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形象,你可能无法从现实中找到原型,但是在他身上、在他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现实人物的影子、现实生活的缩影。
以本剧的大BOSS陈俊威为例,这是一个经典的悲剧人物,其悲剧魅力可以写出很多长篇论文去剖析,而在他扭曲的正义感背后,有闻玉明身为男人的自私懦弱,有石隐和亲人朋友间的冷漠背弃,更一个个不同出身、不同经历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堕落……那些被害人不只是用来讲述破案故事的工具,他们,包括陈俊威在内,构建了一组高学历堕落者的群像,展示了一个个令人嗟叹的人生,编剧在借着这些人反思,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可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自私而冷漠,为什么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迷失自我,为什么那么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把自己的素养当成了堕落的砝码、犯罪的工具?
有人觉得贩毒案游离于主线之外,其实这条副线和主题密切相关。
剧中那些堕落女性中最具备精英素质的就是贩毒案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苏安惠,凭她的头脑、能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跻身于上层社会,名利双收,甚至还能拥有非常出色的恋人,比起那些爱慕虚荣的小女生,她本是最没有理由堕落的那一个,可她偏偏泥足深陷,就像陈俊威说的,自己那么死命的想把她从泥潭里拔出来,可她就非要往里陷,堕落的滋味就那么美妙吗?
现实中不是也有很多人,有名有利,有的还有很好的恋人或家庭,非得要逃漏税、吸毒、出轨、滥交,最后搞得身败名裂?
苏安惠身上就有这些人的缩影。
剧中涉及的堕落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卖身(如陈俊威杀害的许多女性),二是逃避现实(如石隐),三是犯罪,陈俊威和苏安惠代表的是第三类,但陈俊威属于受过严重精神创伤、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的人,而苏安惠则是心智基本正常的人,两者各有不同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许多观众理解不了主角周马的感情,他似乎很爱冯薇,重逢时仓皇得连枪都掉了,被莫名其妙的单方面分手,又亲眼目睹了冯薇的”犯罪现场“,还忍不住去关心她,可他为什么那么轻易就相信了冯薇甩了他呢?
其实,结合本剧的时代特色和国情特色就很容易理解周马的感受。
冯薇离开时用的理由是‘下海”,这在90年代初曾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前期,中国人的观念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一部份人看到了机遇,迫不及待的想在变格中寻求全新的人生价值,另一部分人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事业单位乃至国企才是康庄大道,私人经商是投机取巧,’无商不奸',在事业单位捧着铁饭碗、发展良好的人去下海经商,在他们眼里是自毁前程、自甘堕落,他们难以理解、认同这样的选择,却看到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国企、事业的优秀人才前仆后继而奔向商海,造成了他们在价值认同层面上的迷惘、混乱,以及因之而来的不安和焦虑。
对周马而言,他是理解不了冯薇的决定,可这个社会上,甚至可能在他的人际圈里,一直都有他理解不了的类似的事在发生,一直都有像冯薇这样在国企、事业单位中都有大好前途的优秀人才,不顾家人、爱人、朋友的反对,甚至不惜和过去的一切决裂,义无反顾的走上下海经商之路,那些人的家人、爱人、朋友很多也和周马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可他们就是那样做了!
因为这种事导致的情侣分手、夫妻离婚,父母和子女反目,在那个时代的中国非常之多,笔者本人的亲戚中,就有一位前途看好的大学老师,父母坚决要求他留在学校,不然别再回家,而未婚妻坚决要他去外地经商,不然马上分手,双方都视对方为不可理喻……所以,冯薇的“选择”虽然让周马觉得不可理解,可环顾现实,这样的实例却屡见不鲜(事实是连冯薇的母亲都没有产生怀疑),正因为理解不了,所以无从判定“这种可能性有大”,加上周马在冯薇面前多少有些自卑,缺乏自信(毕竟冯薇已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刑警,周马还为了进刑警队的大门拼命努力),他会轻易相信冯薇给出的理由,相信冯薇能真相说出“要么辞职跟我去下海,要么咱俩分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部剧中,警方这边的人物虽然都是正面的,但绝不脸谱化,主要角色身上都有一些生动真实的缺点,主角周马出场时毛病一大堆,不论在事业上或感情上,都划出一道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轨迹,袁可为也会因为自己的心结而影响判断,因为私人情绪和周马兄弟反目大吵一架,叶小晶自卑而内向,不善与人交流,遇到麻烦一点的人情事故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只想简单粗暴的解决,很容易给人造成冷僻、我行我素的印象,袁可为和周马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正是源自她处事的不够周全,她在冯薇归来后拒绝与周马坦诚交流,为了摆脱罪恶感单方面宣布分手,也并不是妥善的处理方法。
剧中最为光辉、可敬的角色之一刘宝生,也会因为私情而影响判断,没有及时把自己的怀疑报告给组织,也没有告诉他最应该信任的周马,结果害了自己,还引起了罪犯的警觉,给后来的破案造成了更大困难……然而这些都无碍于他的可敬,恰恰是这个令人唏嘘的一念之差,令这一人物彻底摘下了“伟光正”的标签,变得更加鲜活、有血有肉起来。
三个主角都是年轻人,刘宝生身上却带着鲜明的老一代时代烙印,既有老一辈基层工作者勤奋低调、正直无私的一面,又有老一辈的时代局限性,比如他在周马刚和女朋友分手、还没来得及整理好和冯薇的感情时,就迫不及待的撮合他和刚刚认识的叶小晶,就体现了老一代人常见的婚姻观——男女到了年纪,只要有个人品可靠、能相互照顾的对象,就可以共同生活、生儿育女了,谈恋爱不过是个程序,两人只要有好感、相处得来,能搭伙过日子就行了,什么爱不爱的,都是无病呻吟……某种程度上说,刘宝生把周马和叶小晶当成他的儿女一般对待,他就像许多催着孩子相亲的父母,本身是出于好意,叶小晶从小缺爱,不善交流,缺少安全感,周马刚刚失恋,心灵空虚,于是在刘老的大力撮合下很可走到一起,可是两人都没有勇气去面对冯薇的存在,直接采取了逃避态度,因而给感情埋下了隐患。
在刘宝生看来,那根本不算是问题,几十年前的人相处一阵子觉得差不多了就能结婚、共渡一生了,结婚就是到了那个年龄就该做的一件事,哪有那么复杂,但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抱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不明情况的用那样的粗神经去撮合年轻人,很容易造成问题。
剧中最理想化的一个角色其实不是刘宝生,而是冯薇。
编剧写了很多位堕落的女性,却也将最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了一位女性角色身上,而某些人所吐糟的冯薇、叶小晶和周马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于塑造冯薇的形象是绝对必要的——她的智慧、勇敢、忠诚、心胸、能力、牺牲精神,都在这段情感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因为冯薇有智慧,才会坚持要求将卧底一事对周马保密,而事实证明,周马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莽撞冲动、喜怒皆形于色的毛躁小子,的确不够可靠。
冯薇没有因为感情因素影响她的判定,既显示了她的理性、头脑,又体现了她对使命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后来,她机敏的察觉到陈俊威有通过杀害叶小晶来伤害周马的意图,也下定决心利用这一机会诱捕陈俊威,却没有说服叶小晶去做诱饵,自己跟踪保护,而是以保障叶小晶的安全为首要任务,再由自己去担任诱饵,由此可见她的心胸和使命感——自己愿意为了缉捕罪犯而冒险,却要保护同志的绝对安全,哪怕那个人是她的情敌。
正因为冯薇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她的牺牲才更令人痛惜,也更震撼人心。
现实中的刑警们并不像很多推理小说或推理剧的主角那样,仿佛整个人生都是围着案子在转,仿佛情感只是可有可无的生命点缀,仿佛他人的看法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他们和我们一样有亲人爱人,有普通人的感情,需要爱和理解。
冯薇和周马志同道合、彼此相爱,都没有做错任何事,可他们就是因为一个任务而错过了,令人叹息,却也非常现实。
现实中,一定也有许多我们不曾听说过的基础干警为了职责而牺牲过爱情、家庭甚至生命,冯薇身上凝聚了那些无名英雄们的闪光点,如果将这样的角色设定为主角,未免过于”伟光正“而不接地气,于是编剧将主角设定为聪明、正直、热情,但毛躁不成熟、毛病一大堆的周马,以这样一个平凡的优秀刑警的成长历程贯彻全剧的故事,而把”英雄“的角色赋予了冯薇。
最后,关于这部剧的节奏, 有些观众嫌节奏慢,让我想某篇对比影视剧中的工业文明时间观和前现代的时间观的文章,文中写到:”在前现代,人们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在春天播下种子,徐徐念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迎来秋天的收获。
并在冬天收敛气息,等待下一年的开始。
而在现代,时间不是春花秋雨,它与自然失去了联系,它是《摩登时代》里的时钟,是以秒为节奏的工厂流水线,是效率,是金钱,就像《傲骨贤妻》里,资深律师每个小时的咨询费动不动就超过300美元。
“( 王玉珏 《慢慢来,才会比较快》)如果用以秒为节奏的工厂流水线的时间观去欣赏以日出日落甚至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为节奏的前现代文明时间观下的作品,自然会觉得节奏缓慢,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沉默的证人》。
剧中采用的时间观以90年代中国社会的时间观为主,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国人的工作节奏还是老国企的节奏,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连电脑都没有普及,对工薪阶层来说,长途电话也因为费用太贵,不是能经常用来聊天的工具。
不能见面的人们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是写信,寄东西的主要方式是邮局平信而不是快递,人们习惯于用日记本而不是微博朋友圈来记录生活,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拍照用的是需要购买、拍完然后冲洗的胶卷,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公交车和普快列车,高铁还没出现,坐出租是奢侈的享受,更不用说飞机和私家车……想象一个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吧!
如果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看这部剧,他们一定不会觉得慢,在那些人物、情节与反思中,包含了鲜明的国情特色和时代特色,即使虚化了设定,只要是对1990-2002年的中国社会嬗变有一定了解的人,处处能找到现实的切合点,所以我在标题中使用了'中国”二字。
人们却可以通过剧中人的生活去感受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脉动的节奏,正是本剧的艺术成就之一。
冯薇:“我就是想问你在周马这件事上,你究竟怎么想的?
”小晶:“我真的已经不爱他了。
”冯薇:“我希望你的话是由衷的——不再爱他了。
因为我发现我还爱他。
我想跟他和好,像过去那样。
”小晶:“周马说过,谁追他,她就娶谁。
”冯薇:“我要是去追他,也许会迫使他作出决定,最终去选择谁。
不然对大家都是种折磨。
”小晶:“知道了。
你去跟他说吧。
他一定会答应你的。
”冯薇:“今天,我和周马分析陈俊威的时候,还说陈俊威可能对周马报复。
或者报复他的家人亲属。
他说他幸亏是单身。
他的话让我觉得很辛酸”==========================从他们的对话来看,我觉得对于三人这种尴尬的局面,冯薇表现地很坦然、豁达。
能够面对他人,也能够面对自己的心。
而叶小晶却显得比较虚伪,明明心里还喜欢周马,却说真的不爱他了,还让冯薇去找他吧,太虚伪了,爱周马像作贼一样,不够光明磊落。
冯薇:“我要是去追他,也许会迫使他作出决定,最终去选择谁。
不然对大家都是种折磨。
”其实冯薇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已经知道周马的心是偏向叶小晶的,但由于自己是为了任务而暂时离开,所以周马不愿意就这样“甩”了献身事业的冯薇而去和叶小晶谈情说爱,所以一直吊着这件事情。
而冯薇已经看清出这个僵局迟早是要打破的,她不愿意周马这样难受,所以冯薇以进为退,通过追来逼周马选择他早已在心里作出的决定——叶小晶,她心里非常清楚,她去追周马,周马一定不会答应,而且一定会刺激周马对她表明态度——他爱的是叶小晶。
反观叶小晶,是以退为进,不停的声称要退出,要把周马还给冯薇,可她这种表态实际效果是迫使周马无法回到冯薇身边。
其实叶小晶要真想退出,早就应该调动工作,离开这个单位,后者去其他城市,那才是真正的退出。
这一进一退,冯薇和叶小晶的人品、格调、智慧已经分了上下。
我只能说,叶小晶这个女的,不算坏人,甚至看上去楚楚可怜,但这个女人命很硬,克相很重,冯薇如此英雄气概,周马如此聪明绝顶,都只能受制于她。
当然叶小晶从来不是故意,但她从来都是别人不幸的制造者。
这种女人是最可怕的。
十一长假,中秋节,不回家。
在自己的租来的小房子里,足足看了四天电视剧和电影。
今天是第五天。
写之前要先表白几句,感谢豆瓣。
:)四天的时间,有两天半是看姜伟的《沉默的证人》那个电视剧,因为《潜伏》的关系,那是第一部让我从下午五点一直看到早上五点的电视剧。
我是非常爱惜身体的人,这些年来从不为了些声色犬马的娱乐毁掉自己养气血的睡眠时间,但那一次,《潜伏》让我破了例。
我以为是孙红雷的原因,潜伏结束后就又去找了《刀锋》,觉得不太是味儿,再找了当时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不料几乎要吐血。
柯蓝的矫情,太多演员的扭捏做态,孙红雷也全无发挥空间。
于是明白了,《潜伏》的成功,不只在演员。
寻了导演姜伟的评价和作品,明白原来可能更重要是因为姜伟。
所以去看《沉默的证人》,那部片子并不能说有多么的好,可以和《潜伏》相比较的,不过看到了姜伟的发展轨迹。
自己是纯属无聊,希望长假里有若干天的时间,什么也不干,不想工作,只看电影,被人家带着去思考,被娱乐一下而已。
所以连续地看着,从早到晚。
国产片的好处是可以听声音,不一定需要盯住屏幕看字幕,所以可以一边叠叠衣服,用灰尘刷粘掉刚洗过的衣服上遗留的洗衣机带来的灰尘和线头,擦擦地板,擦擦家里的所以落了灰的地方,一边听电视剧,关键的部分抬起头来看一看就OK了。
打发时光的好办法。
刷了第一遍,粗粗啦啦,毕竟,十几年的剧了,还会因为出轨偷情自杀的戏码,在如今遍地离婚的现在有点突兀。
王志飞的角色,想起了老港剧中,每一个心灵受创的变态连环杀手,杀的女人,都是同一个特点,敢情只有男的受伤杀女人,没有女人受伤连环杀男人的,很少。
刷了一遍,里面的价值观放在当下格格不入。
不过,关于心理的几场戏,真的是王者,王志飞最后的哭泣,像极了7岁的孩童,看见杀死的警察捞出来,那种恐惧的眼神也演的很到位,像个小孩子,犯了错误的小孩子。
大家都在说王志飞大叔很销魂,我在2020年还是2021年看了扫黑风暴,大叔演坏人真的是一绝呀。
关于三角恋,我觉得挺好的,我觉得是另一种对比,如果,不是文革时代,也是一种三角恋造成的一死一病死的悲剧,也许就没有多年后的杀人犯了把。
警察内部处理三角恋选择的是成全跟忍让,我想是一种正面的价值观。
感情的复杂性。
我想起来前一段看的尘封十三载了,也是这种调调,婚变造成的心理创伤。
正在开始二刷。
还是对很多剧情,感觉到不适。
看了不下三次都没超过十集,原因有些角色太过于讨厌。
当年一台一电视剧,只能看他了。
剧情太拖拉。根本看不进去。这评分怎么这么高?
制作质量还是不错的,不过搞那么悲壮干嘛?还有,让专家当律师来帮助破案,引诱证人指证……真尼玛高级黑。
拖沓狗血
学术型探讨题材,主要情节基本能够猜的到,节奏还是有些缓慢,剧情漏洞还是有的,看演技方面,和其他人看法不一样,感觉王志飞和叶小晶演的不错。
画质粗糙,安全带勒死人好雷
剧情不错,没太明显漏洞,在国产剧里算难得了。就是节奏有点儿慢,不过最后两集看哭了。
凶手搁criminal minds里两集必死。感情线真的好多余啊,死的还是有大格局的女警……王志飞演技优秀!
太老了,视频很不清晰。
勇于牺牲的女警问什么不能先通知别的警察再出去做诱饵?高智商罪犯会把发卡扔在路上?逻辑硬伤太多了
在当时,这片子鹤立鸡群啊.....当然现在好像能比肩的国产片子也没几部
比较做作,勉强看
感情线令人窒息
案件分析还是挺好看的,最大的败笔就是尴尬到能抠出三室一厅的感情戏,周马这个角色不讨喜到真是看他就烦,演的也特别生硬
后面几集真拖沓,整个25集就是讲的第25集的事
剧情拖沓,人物刻画一般,主角配角都有点自以为是或者傻傻的感觉,BUG很多,最后女警被害后找证据,居然是优先找很小的发卡而非凶器和血衣,这点很搞笑。还有一些现场取证,个人认为很不专业,被害挠过凶手,指甲缝的皮屑也没有取证。另外DNA鉴定比对被害者和血亲的也能得到结论的。初中知识。
喜欢王志飞
越后越拖沓。
犯罪心理学主调的破案剧,现在看来也不算过时,凶手线的可看性还不错,王志飞的表演全剧最佳,可惜后期同整个剧情一起显得有些草率。我很不喜欢剧情主线之外占比很大的裹脚布多角爱情纠葛,即便这是人物塑造和剧情关联的一部分,而且我不喜欢几位主要角色,尤其是男主角和女法医,太不讨喜了,很烦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