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对这部电影的注解是:“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我倒是觉得英文说的更明确一些:“The moment of leaving wa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turning”,翻译成“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更是认同这么一点,有多少人远赴他乡就是为了金榜题名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很功利,更愿意为了那荣华富贵忍受思念的痛苦,去成就所谓的功名。
当然这些与此片无关,所以我倒是觉得影片海报的这个注解有些多余了,虽然说的是个事实。
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人,因与混混交往怀孕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后在深圳做生意失败的曹莉,嫁到浦东的以为能成为新上海人的谢琴,玩世不恭的狗儿,哑巴九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是在沪务工阜阳人。
九儿的弟弟考上大学,靠街上发传单生活的他自然无法负担,他寄希望于狗儿帮忙,只不过狗儿可不是活雷锋。
对于哑巴而言上帝关了一扇窗户给他,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的眼睛善于发现。
他们竟然把一辆废旧公交车从废旧车场弄了出来让人去维修。
这时候脑子活泛的狗儿自然有了想法,过年回家捎一车回阜阳的老乡那岂不是赚了。
于是找做过生意的曹莉帮忙做卖票工作,虽然没有票,虽然宣称是豪华大巴。
主题是过年回家,和《人在囧途》一样,只不过这个片子只是在出发前,而不在途中。
虽然说衣锦还乡很好,但更多的人只是外出谋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也是回家的起点,挣完钱总是要回家的。
有这么一辆回家的车,当然再好不过了,车票销售工作进展顺利。
狗儿希望曹莉过年也能回家,于是讲曹莉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守在村口,从早到晚,为的是怕女儿回来不认路。
那是曹莉的眼泪如线一般涌出,没有哭声。
谢琴本来也不会回家的,可是一方面过世丈夫一家为了分拆迁补偿款和她闹,情人竟然偷走了曹莉的手机和钱,女儿成为别人的情妇,三重打击之下,谢琴没有哭,拼命的蹬着自行车回家,呆呆的坐在床上,等曹莉回来告诉她让给她留一个座,她也要回家。
阿姨们大包小包的翘首企盼,虽然不是豪华大巴但也总算是一辆回家的车,慢慢悠悠的驶出上海。
曹莉目送那辆回家的车远去,回到租住的家,手里拿着买票得来的提成和一位老乡送给她的绳子,打开窗户,透透空气,影片戛然而止。
短短的九十分钟实在不过瘾。
这里面有曹莉对孩子的思念,对父亲的理解还有对家乡的怕;有狗儿的市侩,九儿的憨直;还有谢琴大姐的苦命,丈夫早逝,为了拉扯女儿成人做多份小时工,换来的并不是好结果,情人不道德,受到丈夫家人的欺负,以及自己孩子的堕落。
还有不太记得孩子长相的小保姆,也有捎骨灰回家的大嫂,家,故乡永远在他们心中留有重要地位。
那个送给曹莉的绳子,看过某网友的评论之后想到,回家就解脱了,而没有回家的曹莉仍然有绳索的束缚。
片中小幽默不断,很自然的小市民的幽默,有点张大民的感觉。
就不剧透了,还是有机会看看吧。
不拔高这部电影,但确实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为《山楂树之恋》这种粗制滥造的片子走进影院看,那这部片子就更值得了且超值了,金马奖的最佳编剧这个奖项不是乱评的。
这是我去影院看电影以来第一次所有观众看完所有字幕才退场的,而且可以看到这部片子有多少都是群众演员的本色演出。
百老汇电影中心虽然交通有点不便利,但是室外室内环境俱佳,如果有机会,还会去看一些小众电影,如《碧罗雪山》,不过近期不会有这个计划了,一个人看电影总归有些不像样子,要等着带媳妇一起去看。
离开家是回家的起点,最近的一次回家和离家更能让我理解这句话。
我想家,想家里的一切!
《到阜阳六百里》以春运返乡为背景,叙写漂泊异乡之人的乡愁,无乡可愁只剩愁,无愁可愁终返乡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处境。
这是一部只有远离家乡,在外生活打拼过的人才能深切理解的电影,更是那些经历生活艰辛,见识人情冷暖的人才能体会其味的电影,看的很苦很涩,却很真实,很感人。
本片的监制是侯孝贤,片子笔触冷静沉着,叙事温柔细腻,故事很小很感人,虽不是什么大制作,但镜头构图光线气氛做的都很好,几位演员也是真情出演,很棒。
具体的感受我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吧,小舞舞心塞四星推荐。。。
13年我还在念大三,在豆瓣里找了个人,得到了种子看的《到阜阳六百里》。
21年我已经毕业7年,脑海里不断浮现起这部电影的面貌。
去年偶然在《囧妈》里看到了唐群老师的身影,就那么几个镜头,觉得异常熟悉。
年近30,觉得家已经回不去了,未来也看不到了。
管你毕业于哪儿,出身在哪个城镇,这一切都是一样的,漠然又熟悉的茫然,是人类精神的归宿。
再一次看《到阜阳六百里》,你能理解做这样一部电影的不易。
作为一个演员,依然想拍到这样一部电影。
不需要虚假的情感和表达,这一切都是真的。
到阜阳六百里,是回不去的故乡,是拒绝与过去讲和的倔强。
我非常喜爱大巴车开上路后,秦海璐穿着白色羽绒服拿着麻绳的一幕,就算她外表与都市人无异,但她手心里始终牵着与故土的羁绊,而这种羁绊便是乡愁。
乡愁大概是人类的一大叙事母题,心念故乡而难以跨越归途的有家归不得更是最典型的一种疏离状态的乡愁。
《到阜阳六百里》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
电影从众多在上海谋生的阜阳人为多线索展开叙事,有偷废弃公交车改造成长途大巴的哑巴九儿和狗儿,有被雇主太太诬蔑勾引雇主的钟点工小月,有靠做多份钟点工抚养女儿最终发现女儿成为别人情妇的大姐谢琴,最主要的线索则是秦海璐饰演的曹俐的故事:她在为混混生了孩子并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逃离故乡,南下到深圳做生意失败后又投奔上海。
大部分线索单独剥离开来都是一个狗血的故事,而电影难得的是把这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没有去着重它的戏剧性,侧重的则是几个主要角色在回家还是留守之间的内心冲突。
谢琴大姐原本并没有回家的打算,她与亡夫的家人为了拆迁补偿款而大闹,情人还偷走了室友曹俐的手机和钱,致命一击则是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最后成为了别人的情妇。
几重打击之下,她回到家,呆坐在床上,在曹俐回家后木木地让曹俐给她留一个座。
谢琴当初是为了成为一个新上海人而嫁给了一户上海人家,也能学来一口活灵活现的“谢谢侬”的上海腔调,但她终究是不能再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了。
她的女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年轻和美貌而在上海立足,而她却没有。
她连在这个城市立足的动力都没有了。
而这时候她才顿悟她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流淌于血液的联系。
她选择了回家。
而在卖票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她的生活中,曹俐都一直试图割断自己与故乡的联系。
她打扮光鲜,她离家多年,恐怕早就忘记了家乡的模样。
她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甚至可以预言她回到故乡后反而难以融入故乡的生活。
她的立场是暧昧的,她对故土的态度正如她对父亲的态度,曾经决裂,但决不肯低头表示后悔。
她听到自己的父亲害怕自己认不得家乡新建的公路和改道的道路而一日一夜待在卢库等待自己时哭得泣不成声;在卖票过程中她反复被众老乡的乡情而感动,但她最终还是没有上那辆大巴车。
她拿着在故乡用来捆麦子的麻绳,朝大巴挥挥手。
故乡的羁绊始终是难以割裂的。
我喜爱这种并不撕心裂肺的想念,而是慈悲又温柔的乡愁,就像电影里大巴临开时递上车的那樽骨灰盒。
“摆在那个土上...”每个灵魂最终都要归于故土。
其实英文名比较贴切,中文名也不错,像一首童谣,不过加上海报,让我理解偏了。
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上的都是配菜,大餐在后面,大餐会在那破车和那六百里上折腾。
当演职人员字幕出来,我才发现原来一直端出来的都是主菜先讲讲影后见面会吧,来了演员秦海璐、策划石川和投资人李海(名字不知道对不对)。
秦海璐比较理想化,她一直接的片儿也都是这个路数的,有单纯的可爱,听她讲话有点好奇她为什么不自己当导演?
是蛮有想法的演员;石川更有阅历一些,更清楚一部电影的运作,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想法,也比较绅士,对女士非常尊重;李海很低调,坐在观众席,秦海璐爆料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这名头让人觉得是一有钱有又想法的主儿拍艺术电影不容易,石川说这里面的所有人,拍这个都是为了理想,没有人是完全为了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MOMA看到此片也非常的感激片后每一个名字。
电影的主线是一群阜阳人回家的故事,核心人物是曹俐和狗子,核心道具是一辆破车。
虽说片名是ticket,但是这个票是没有的,是同乡之间的信任和节前车票的紧张造就了片中的交易。
监制是侯孝贤,而且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也是侯孝贤剪辑的,所以有非常浓厚的侯导风格,就是说和他的一些电影相似,通常电影中的那些高潮和结尾都是没有的,就像是把人生的一个切片搁在放大镜下,在时代背景和特定的人群中,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而且为了让一切如日常生活一般稀松平常的缓缓流淌,这部电影减弱了很多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一般的跌宕起伏和戏剧化在这里是被尽量淡化的,如曹俐钱丢了以后、谢琴看到穿浴袍的女儿以后、回家的人都发现是破车了以后,在有对立的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导演都用一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了,这种方式让你觉得意外又算是基本说得通,而一辆破车回不了家这事,也是通过几行字幕就解决了。
我很愿意把这类导演叫做“自然系导演”,我理解为他们是用干预的手法达到平缓时光的目的,是没有高潮和结尾,但是他们是故意的,献给观众的是一段平铺直叙又有丰富细节的故事,你跟着演员走了一趟又平静的走了出来,但是你却不能不去思考他们的生活。
大部分镜头是中景、特写,结尾给了一个破车远去的远景,哲学意味的镜头没有,大部分是生活场景的镜头,基本和小人物主题是吻合的。
我最喜欢的是麻绳的那一段,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一度被麻绳整的想流几滴思乡的眼泪,麻绳是很智慧的一个细节,不管它是怎么出现又是被丢在哪里,麻绳是家的象征,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也许它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种种,夕阳下的劳作、父亲的汗水或者男女之间田埂上的媾和,如果能有一个镜头是曹俐手拿着麻绳穿过混凝土的城市街巷,来点哄哄的那种音乐,是不是比现在这个结局好点?
呵呵只是个人陋见。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不是很够力度,曹俐送走大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打开窗户那段,来回踱步很容易误导观众,觉得她非常犹豫不决,然后给观众的期待就是她又跑回去和大家一起回家了,看别的评论,导演是想用打开窗户来掰回这个感觉,但是窗户打开后的那种拍摄有点平淡,并没有传递出太多的东西。
把导演拍这场的想法贴过来:“当她推开窗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家,当她承认想家时,人物内心得到了释放,豁然开朗的光,正是我们想表达的人物那一刻的内心,她已经回家了。
”导演讲这个的时候很动容,但镜头并没有让观众体会到这种动容。
最后问了石川老师,为什么选择阜阳这个群体,有体现一些这个群体的特征吗?
石老师的回答是,因为那些阿姨都是阜阳的,以地名做电影名字一般很少,而且还没有问当地拉赞助,本来也有想《回家六百里》之类的,在人物特征上,有几个人也说了阜阳话。
听完以后的感受是,幸亏名字没有改,到阜阳六百里更上口也容易被记住,人物特征方面,我起先是觉得中国虽然大,但是各个地方的人是有小属性的,后来又想,因为演员都是些在上海打工的阜阳阿姨,所以他们在表演时无意识的就把那种属性带出来了,看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阜阳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的特性是什么?
能有这样的发问,说明他们还是有演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而究竟是哪些属性,估计也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毕竟阜阳也不算一个大地方,研究的人少。
严肃的讲了好大一段,以两个乐子结尾吧,一个是曹俐卖票的时候一个阿姨说没有票的话她要退钱,结果后来那阿姨又出现在回家的破车旁边;另一个是片中出现的席然和小月,看片尾字幕,那个片场助理名字是席然,而那个演小月的名字后两个字是小月,那现实中席然和小月的故事是什么呢?
哈哈
平淡的镜头,平淡的表演,平淡的情节,平淡的人物。
一切的平淡放在一起,炸开一部完全不平淡乃至惊艳的片子。
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啊。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小人物,越边缘越渺小越好。
这些“小人物”全都有着夸张的代表性,作为原本猎奇的谈资一下子冲入人们眼中,真正的“人文关怀”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最初以为阜阳是导演的家乡,但后来看到导演是台湾人。
可能只有真正地爱着人们,愿意理解这个世界的每一处尘埃的人才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
什么是“小人物”真正的问题所在?
首先是生存。
生存在夹缝里,生存在废墟中,生存在高楼林立的魔都上海。
他们安静地生存,安静地承受,安静地妥协,安静地活下来,过完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位导演看到了他们,他把他们的故事拍成影片。
就如这里有一片荒原,而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工具性已经涉猎到了这片荒原,导演和“小人物”们一起让荒原开出了花。
所以全片才如此安静,所以才悲伤得可怕。
拍“小人物”是为了提出问题的,不是为了呻吟生活不易,不是为了感慨你自己为他们附加的忍耐煎熬和苦楚的心路历程。
谈什么叛逆和反抗,谈什么爱与自由诗和远方,真的俯下身,才能看到群像上积满的一层灰垢。
真正的关怀是什么样的,《到阜阳六百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作者:大坨子 个人公众号: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除了硬核哲学,还有诗和爱情。
1.阜阳到上海是六百多公里,如果片名是按照距离的话应该少了一个“公”字。
2.看完全片最熟悉的是修车师傅的口音。
里面小月说的是合肥话。
3.我零几年过年坐长途汽车,车上绝对是严重超载。
春节时不论是回阜阳还是从阜阳走(因为有些在外务工的人回不去会让孩子去外地一起过年)。
现在回想那时真是混乱不堪。
有为避免检在从高速下去换乘小车,在下一个点再换回来的。
有到休息点必须全部下车吃饭的,东西巨贵,不忿打起来。
也有像电影中被人举报另外坐车离开的。
4.不知是否有人坐卧铺大巴的经验,那味叫一个正。
不过现在卧铺基本都淘汰了。
零几年坐大巴还会上摆渡船,后面就再也没有这种经历了。
5.阜阳人口过千万,是劳动资源大市。
每年有几百万劳动力在外务工。
所以每年阜阳的春运也是阜阳人不变的话题,同时春运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这部电影我看的挺有感觉的,特别是最后秦海璐在房间里呆坐很感伤。
最后,说一声谢谢。
一年多后,再来补充几条观感。
6.毕业了,在魔都实习、工作......7.三塔镇上原来的大巴车老板去年因为工作碰到了。
现在车卖了改行当建筑拆除工人。
他跑大巴车也十几年了,在上一辈里很有知名度。
过年饭桌上说起,全都不相信。
聊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跑大巴车的都卖车改行了。
8.阜阳高铁也在去年正式开通了,高铁站很气派、很规范。
现在回去都是首选高铁了,连火车站都不知道春运是什么情况了。
阜阳机场也改名西关机场了,要扩建了。
阜师范也终于摘帽叫阜大了。
城南在疯狂扩建,还听说在规划地铁。
家乡变化太大了。
有时也在很认真的考虑逃离上海回阜阳。
我来评价下这部电影。
说实话没有看完,感觉一般。
首先这部电影描述的在上海阜阳打工仔回家的故事,上海到阜阳是500多公里,接近600公里,不是600里。
其次,这部电影里的阜阳人你可以说普通话,可以说上海话,但是你为啥说芜湖话,说合肥话呢?
阜阳是中原官话,合肥是江淮官话。
至于芜湖,那更是吴语了。
在这些安徽人一看就完全不能理解的细节上导演没有把握好,那可能也只有对安徽完全不理解的文艺小清新会说这部片子好看了。
反正我作为一个阜阳人,听到影片里的阜阳人都用带有浓重合肥味、芜湖味的普通话交流感觉实在别扭,更感觉导演没有诚意。
很多人以为这部片子讲的是回家,表面上是,其实不是。
内核上其实讲的是父辈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以及由此而来的相生相杀。
为什么?
听我慢慢道来。
在说原因之前,先来看一下电影的故事叙事。
叙事其实比较简单,线性叙事,没有太多的花哨套路。
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一辆废弃的大巴拉老乡回家来展开。
主要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赚钱。
几个人物都是缺钱的主,曹莉生意失败缺钱,狗哥KTV底层,九儿弟弟上大学也要钱,矛盾设置比较充分,怎么解决矛盾?
九儿发现了废弃大巴,接下来修车、卖票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在整个影片中,开大巴回家的故事本身,仅仅是个工具,像是一辆车,那么承载的是什么呢?
是千百年来父辈与子女间的隔阂,互相不理解的难题。
这个可以从两个主角的设置来一窥究竟。
曹莉,子女辈的代表,当年父亲以断绝关系来反对她和混子的感情,而曹莉一意孤行,结果被混子骗,生了孩子,还被抛弃,父亲到死也没能见她一面。
谢琴,父母辈的代表,含辛茹苦自己一个人打拼吃尽苦头,做钟点工,二婚,为争拆迁款被打,只是为了给女儿多弄些钱,口头上说着不想让女儿知道为她吃的这些苦,可心里怎么会不想呢?
在看到女儿居然被别人包养,根本不需要她了,她存在的意义和心理的防线彻底崩塌。
她所吃的所有那些苦,也化为鸿毛,随风而逝。
两个人物,两个群体,彼此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诉求。
父辈们总是拿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人生经验,教导、管制、限制子女们要走的路。
而青春期叛逆的子女们总是会不走寻常路,把父辈们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勇敢地撕破父辈们经验所密织的罗网与牢笼。
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烟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与驱力,像是不同的烟花,有的是钻天猴,有的是二踢脚,而有的则是彩珠蛋,大地开花,滴滴金。
生命开始燃烧的那一刻,就有了自己的驱力,而父辈们总想改变他们的路线,驱力小的还好,驱力大的,那基本上属于螳臂当车,被子女气的丢了半条命也是常有。
而该升空的就会升空,该爆炸的也会爆炸,在夜空中绽放自己生命的绚烂与惊响,噼里啪啦燃烧过后,化为星星点点的灰烬,尘归尘,土归土。
而永恒不变的,只是那深邃暗蓝的夜空。
独立电影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得到了很多电影人的推崇,突破现有的模式化,不以票房为最终目的,表达个性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正是时下电影中最缺乏的元素。
说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背道而驰一点也不为过,恰恰是这种背道而驰让全世界的独立电影都面临生存的问题,就连欧美等电影工业强国也不例外。
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内,港台的独立电影环境比较好,而大陆的独立电影面临着很多阻碍,资金,创作以及宣发等等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独立人。
虽然有一些独立电影的公司在不断的挖掘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整个电影体系来看,独立电影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说起中国独立电影很多人就喜欢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在最近几年的独立电影中,不难看出这种传统的延续。
可以说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而且这一风格影响了后来很多导演,从第一代到现代的第六代,再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第五代导演奠定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基础,而第六代似乎一直在追求一种反璞归真的创作模式。
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等导演,在早期的作品凭借着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直觉,疏远了主流意识形态,摒弃了市场的需求,以一种更加民间和真实的姿态进行创作。
然而,随着导演的成长,很多导演体验到了商业电影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独立电影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第六代导演抵挡不住商业诱惑的时候,有一部倔强而又自甘寂寞的电影人开始默默的灌溉自己的电影人生。
邓勇星的《到阜阳六百里》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必然是上乘之作,由于没有充满视觉张力的镜头以及精彩刺激的情节,这部电影在商业市场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但是,这部电影的出现,让很多影迷看见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张元:张元对于影迷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可以说是张元开启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先河,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弱智,单亲,同性恋等等,这些充满禁忌的人物以及和主流格格不入的设定注定了张元的寂寞和无望。
即便是他得到了影迷的认可,但是未必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邓勇星:邓勇星是台湾资深的广告导演,他的电影虽然不多,但是人情味十足,而且这和他的创作理念分不开。
邓勇星不管是拍摄广告还是拍摄电影总是把人情放在第一位。
可以说,邓勇星的电影是完完全全的人本主义电影。
在《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电影的主体,不同的人构成了社会的缩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宿命感。
章明:章明同样属于第六代导演,但是他的知名度明显没有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人高,在导演的十二部电影中,除了《巫山云雨》之外,其他的片子对观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
章明的电影关注的是城市的边缘化,而且电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刘浩:关于电影,刘浩有一句话我一直非常欣赏,“如果这是我的电影生涯经过的一个驿站,那么,我就在等待中捕捉风情。
”刘浩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的电影从未进入过电影院和观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
正是由于被市场和观众以往,才让刘浩具有了一种“流浪者”的气质。
范立欣:范立欣的电影很想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他关注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比。
他的电影大多数关于人物命运的记录,通过个人命运来反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范立欣的《归途列车》让他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褒奖,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范立欣是继李安之后第二位闯入美国导演工会奖评选的华人导演。
从《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说到这几位独立电影导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相似性以及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情绪。
他们的电影可以说很少能够在电影院中和观众进行亲切的会晤,但是自身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生命力。
不仅是独立电影,还有很多地下电影也面临这样的困境,而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中国才出现的状态,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的独立电影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这样的问题。
文艺片看不懂~~
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一句话都不说就淋漓尽致的演员,那是福气。而这片子里有两个,一个唐群,一个秦海璐。
春运,打工人回乡
总有动人心扉的力量
试图深刻,感觉却只是拼贴
呵呵
这是另一种生活 是看见的和看不见的 是发生在每个城市身边的
过誉
底层沪漂真实写照,拍得很接地气,也感受到了异乡人的辛酸。秦海璐的演技可圈可点,任何形象都能驾驭,深入人心。至于电影嘛,拍得太平庸了,毫无亮点。
海璐相当擅长演这种角色
老欧巴桑在阁楼偷情,一身肥肉,恶心,还最佳,吐
比王竞的《一年到头》差远了,明明编排的这么狗血还非要装成伪纪录片。停不下来的配乐和煽情实在讨厌。秦海璐真文艺片女王。
还行。除了一场母女见面的戏比较狗血,结尾倒是出奇的克制。秦海璐挺厉害。
唉
1、可以拍得更好;2、略显散乱,应该focus在回家的大巴上;3、方言运用得不协调,几个主要演员说话都没有徽味,让人容易出戏;4、尽管唐群拿了金马最佳女配,我还是觉得她不象安徽保姆;5、春节和春运都是中国人心口上的伤;6、期待纪录片。
勉强及格,看的时候没发觉,但是知道了以后又的确像是台湾导演的手笔。这部片子局部没有什么亮点,台词表演之类都很平淡,讲的也算是“蛆虫人生”的一种,但是叙述中的哀愁渲染的恰到好处,这是最大的优点,别的其实也没什么
常识性错误,台湾人无法理解大陆尤其是大陆的内地小城市
题材是好题材,导演手法不甚满意,母亲发现女儿秘密那场戏和结尾主题曲都是败笔
偷来的客车 不会说话的哑巴司机 破灭的憧憬 载着逃离回故乡的人们 各怀心事 售票员却早已无家可归 因为 往日熟悉的街头早已无人等候
关于底层和回家的电影。台湾电影人描画大陆,虽然“轮廓”很像,且诚意不缺,但总是雾里看花,似真还假。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外面的电影人想看透却看不透,里面的电影人看得透却不愿看透,个中缘由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