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这是中国最好的、最无可挑剔的电视剧。
没有之一。
它的好,是遥遥领先的好。
我看过不下五十遍。
我能背诵。
我看过五十遍,可是我依然能在看第五十一遍时发现一点以前没发现的东西。
我以后要专门写一篇长长的文字。
有这部戏,让我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多了一点信心。
我有太多的感慨,今天反而不知从何说起。
居然没过9分!
这个戏依然处于被严重低估的状态。
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只记得有一个电视剧,男主角胖胖的话很多,家里床中间有棵树,其他什么都不记得,只留下一个喜剧好玩的模糊印象。
所以五一在家随意b站搜出准备下饭,谁知道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追完,看完以后怅然若失。
这明明就是我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啊,一样的树一样的胖子,那为什么我记得这是喜剧,现在却看的是泪流满面?
这电视剧叫幸福生活,我怎么看着揪心憋屈难受的慌呢?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
可能因为我长大了?
可能因为我长大了终于明白这就是生活吧。
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拮据窘迫贫嘴贫舌,一点都算不上有本事有吸引力,但是就跟我们身边的叔伯亲戚一样亲切自然。
没本事也要努力过,穷也要努力过,被看不起笑一笑也得继续努力过,还能怎么着?
难不成真的去死么?
咬着牙往前走吧,一日一夜的熬着,一睡一醒的捱着,生活就这么一转一转的滚着前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就滚老了,孩子就滚大了,有些至亲就突然离世了,几十年也就这么过来了,人这一辈子,也就差不多了。
一样熟悉的童年记忆,但是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天真,总是守着过去不放开是不行的,事会变,人也会变,而且人得变啊,你不乐意变,生活也会来教会你变,不管过去多甜蜜多悲伤,不管曾经多美好多留恋,人总得往前看往前走啊,日子还得过啊,日子推着你走啊。
别总想着轰轰烈烈挥斥方遒,真正的生活其实是细细碎碎庸庸碌碌;别以为能多童话美好故事浪漫,真正的生活是七零八碎柴米油盐。
没那么多激烈也没那么多戏剧性,没那么多惊喜也没可后悔的机会。
这就是生活,别多想,就往前走吧。
这部剧看地我五味杂陈,心里有种特别难受的感觉。
这部剧好就好在他把九十年代的城市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剧中的每个片段似乎都在现实中发生过,只不过可能现实中的人不叫这个人名,这就使得虽然我明知这些人物是虚构的,可是又总觉得他们就是现实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就在我的周围。
九十代是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新旧经济制度正发生激烈的碰撞,各种思想观念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反应到现实中去就是每个人的生活。
大民和云芳可能是剧中最“保守”的人吧。
他们勤勤恳恳工作,干活冲在前面,享乐退到后面。
大民各种工种都相当熟练,云芳没有算错过一笔账;大民涨工资从来没有问过他师傅,云芳去外地的旅游都推掉。
这样一对夫妻却在工作上都惨遭挫折,云芳被下放到车间当检验工,大民被直接下岗了。
这样的人现实中太多了,他们只是想保住他们的饭碗,在他们那个熟悉的单位工作。
那里有他们可能从小就认识的同事,可以互相之间随便开玩笑、耍贫嘴;那里有他们父辈奋斗过的痕迹,他们一家子的生活用品可能都来自那里(毛巾缝的裤子);那里有着他们无数的回忆,有着他们无尽的汗水。
所以大民在被下岗后,还是愿意回到保温瓶厂继续干,哪怕只是一个推销暖壶的。
那是一种现在所不能想象的工厂情结,所以大国是无法理解的。
云芳被下放是因为学历,大民和云芳在高考中都落榜了。
可是那会儿也并没有非要考上大学,因为就算是高中毕业也可以进工厂工作,走父母的老路。
可是几年之后就变了,到处都在卡学历,而那些已经工作结婚的人早就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也错过了学习的最好的机会。
云芳的自学考试四门挂了三门,不是因为她不努力,而是因为家庭生活和工作早已经耗费掉她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
云芳不管怎么对学习上心,也只能用边角料时间学习,还老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扰,所以这个结果是那个年代那批人中的绝大多数是无法避免掉的。
所以大民会把希望寄托在小树身上,他们是无法改变了,所以他们想让孩子能够改变。
大民给儿子买外国奶粉,想给儿子买雅马哈的琴,给孩子下大功夫,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就把大量的钱和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期盼着将来这个孩子有出息,这也是那个年代像大民这样的人最真实的写照。
大民和云芳又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处理着这个大家庭的纷繁复杂的麻烦,快成为“麻烦专家”了。
大民主管大的麻烦,云芳主管小的麻烦;大民主管家庭外的麻烦,云芳主管家庭里的麻烦。
大民有时忽略弟弟妹妹母亲的感受,信口开河,把家里的麻烦弄大了,云芳来弥补。
云芳为了缓解家里因为做饭带来的矛盾,下班赶公交回家做饭,甚至想骑个自行车回家。
她自己多交伙食费,却从来也不说什么。
最典型的一次是大民忘记了那天是父亲的忌日,不收自己母亲的钱而导致的家庭关于分伙吃饭的闹剧,结果还是云芳提醒了大家才及时制止了这场闹剧,才有了那句“云芳,我这个儿子就会贫,到了肯綮儿上,他哪儿如你呀!
”但其实这里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家里因为伙食费的不均就已经产生分伙吃饭的闹剧,还是因为搬出了逝者的亡灵才及时止住,未来因为利益的不均以及各种矛盾造成的分裂将更多,分家过日子已是注定的结局。
大民虽然在家里贫嘴经常导致冲突升级,尤其是和大雨,老戳她的痛点。
可是他却是在大雨挨打受了委屈后,第一个出来要为大雨鸣不平的人,要和勺子上法院。
之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又尽心尽力的帮助勺子看病,解决了大雨的家庭危机。
不光如此,大民陪大国考上了大学,为大军找古三儿出气,为大雪的婚事忙前忙后,为找到母亲殚精竭虑,为大雪的病也是想尽了办法,等等还有很多事。
家里出了什么大事他都得冲在前面挑大头,这在剧的后半部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也是个好女婿,虽然云芳家里的事不多,但是云芳的父母闹了矛盾他去调和,陪李大爷谈心差点误了云芳生孩子。
彩芳和孩子闹矛盾,他去带头找小冷。
他为这个家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可结果却不遂他愿。
大军懦弱,烂泥扶不上墙,还老不管家里的事。
大国瞧不起他,不和他好好说话。
最后大民下岗,在社会上也到处遭别人的冷眼,自己生活条件又与徐万君相差甚远,让云芳受苦。
这样一个人物身上充满的是悲情的色彩,而他所谓的幸福生活只不过是苦中作乐,靠着自己的贫嘴受点小苦小难,开开玩笑就过去了。
可是真到了生老病死等大的苦难来临时,却只能借酒消愁。
这才是现实社会中小人物不变的悲剧底色。
正所谓“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大民和云芳这样的做事做人的态度似乎也使得他们的温情比剧中的其他人所要更多一些。
云芳为了不耽误大民帮大国高考而自己小产,大民给云芳做着小车送云芳上下班,云芳陪着被古三儿拍伤的大民看医生,大民为了多挣点钱调到油漆车间给云芳买炸鸡等等。
这些温情脉脉的场景,大多是两人在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的相濡以沫,是希望自个儿扛着让另一半少一些担心的理解,看得令人心酸、动容。
这些温情如同苦水中的一滴蜜糖,正因为很苦才使得这一点甜味弥足珍贵。
大军和沙沙是下海经商的典型。
尤其是沙沙,在放开市场后,她就觉得这是赚钱的最好的机会,甚至说傻子都能看出来。
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做服装店的生意。
可是,做生意是需要本钱的,那会儿又有多少人能有那么多钱呀!
大多数没钱人想的都像老太太所说“有钱,亏了也不心疼,愿意租就租;没钱,也别看着人家眼热,东凑西凑的,小心自己给自己惹麻烦”。
但是沙沙胆子大,心气高,在服装店赚了点小钱后,又开了个皮鞋城。
结果租上皮鞋城就开始走背字,旧本折进去了,还问大雨借了两万多块钱,服装店还叫人家收了回去。
最后搞美容店被人家骗了,又搞开鲜花店。
他们折腾来折腾去,吃了不少苦头,被人家追着要房租,被大雨追着要钱,大军吃泡面度日等等。
可是他们始终是小打小闹,没挣着钱。
大民看不惯沙沙,说她“道越黑越窄她越往里头钻”,“马路上压死的都是胆儿大的”。
是呀,下海经商的也不少,可是又有多少能真正赚上钱的,大部分人还不是跌的头破血流。
自由竞争似乎都给大家机会了,可是事实上能胜出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各种条件不具备、信息不对称,在竞争中注定是炮灰。
所以沙沙的悲剧,可能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但由于剧中没有过多的展示,所以也不好说。
反观古三儿,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他确实门路多,人有股狠劲儿,也突破了旧的道德体系的束缚,确实是捞的着钱的。
而大军无非就是想让沙沙瞧得起他才出来干,可他确实是一个没那么大心劲儿的人。
他懦弱,盖小房时被古三儿吓得不敢去帮他大哥,一个劲儿在屋里躲;被古三儿绿了结果也就找大民哭了一场,之后又和个没事人一样。
他爱占点家里人的小便宜,吃饭的时候捡好的吃,加伙食费时满口抱怨,给大军掏5块钱的生活费时又一脸不情愿,总是抱怨老太太偏心。
这点上,沙沙比他大气,搬家时的电扇被沙沙留下,大雪的钱沙沙也不要。
他说自己是个俗人,没事的时候喜欢打麻将、看电视,确实是大雪口中的“混日子”。
他对大家庭里的事不闻不问,老太太丢了也不着急,找到了也不想管。
可他似乎也没那么坏,云芳生孩子时,他积极帮忙,大民一家煤气中毒时他也叫人。
大军的生活代表了另一类底层人物的生活,虽然大家庭家里面的麻烦事不用操心,甚至还是麻烦的制造者,可是却在外面过的如此艰难,被外人随随便便欺负,连自己的老婆都守不住。
反过来正因为外面占不到别人的便宜,才会在家里想的多占点便宜。
他们有自己的可恨之处,也有自己的可悲之处。
他们是撼动大家庭稳定的蛀虫 ,却又同时也是现实社会重压下的蝼蚁。
他们是现实的、是真切存在的。
大国可能很好代表了那个年代从城市底层诞生的知识分子的心境,考大学为了摆脱蚂蚁窝,看着家里各种磕磕绊绊心里麻烦,想脱离这个狭小逼仄的环境。
刚开始在他的内心中还有个所谓崇高的理想,去西藏去种青稞、苜蓿等。
等到上了大学,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最后还是走上了仕途之路。
他相信命运,可这种命运又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
他觉得人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整个家是个鸡窝,而他自己是只鹰,他的命运就比家里人高一等,他是有出息的,他和大民没有共同语言。
他不愿意浪费时间在鸡窝上,隔着几站地也不经常回家,因为自己工作的事还把老太太丢下。
老太太最疼他,最疼有出息的,可是有出息的却不愿意花费时间来维护这层关系,反而把他归咎于命运。
他考出去了,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可是这也使得他加深了他对原有世界的厌恶,他期望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向上爬,来进行人生赌博。
这个更广阔的世界对于他而言可能指的是仕途,命运等级和官阶似乎成正相关,正如他想把大雪介绍给五十多岁的司长,似乎认为他俩的命运般配吧。
为了向上爬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他评价报纸上对于大民先进的介绍一样,“为了荣誉可以理解”。
可是他似乎又有一些知识分子身上的迂腐的气息,在和小同相拥时却嘴里说着“我是个高尚的人”,这使得他的仕途之路更加扑朔。
他似乎忘本,忘记了自己考上大学是因为大民陪了他好几天,忘记了他上大学的生活费是家里面的人鼎力相助,忘记了老母亲对他的疼爱“老五,吃不吃烧茄子”。
可他似乎又是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之后必然成为的样子,他是家中唯一个上过大学的人,虽然剧中没有再多展示他个人的生活,可是他所经历看到的世界也是大民所不理解的。
正如大国对大民所说“我跟你没有共同语言”,虽然是一家人,却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剧中的每个人物是复杂而又丰满的,如何生活和选择又是基于自己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理解,他们互相之间可以影响却又不能替代彼此,正因为如此这部剧才是如此的精彩真实,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这部剧中所体现出的真实之处,还在于金钱物质所对于道德观的解体,人已经开始被物化。
大雪之死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姑,你会死吗?
”,“你说呢?
”,“姑不会死。
”,“为什么?
”,“姑是好人”,“好人就不死了吗?
”,“好人都不死。
”,“说得对,好人永远活着。
”。
这是多么朴素的一种道德观,希望对别人好、时时刻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好人永远长久,可是现实中确实这样的人因为什么事都自己扛而积劳成疾提前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冲突和割裂。
而大雪留下的遗产似乎也变成了她来过这个世上唯一的证明,而如何处理这笔钱却又产生冲突。
是应该按所谓符合现代气息一样,平均分吗?
要是这样,那么大雪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留下的证明也没有了,要是在按照后来的三居室改成两居室,那么就好像是大雪生时挤占了别人的生存空间、占据了别人的资源,死时就应该给别人让位,那么她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样一个好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生者对于逝者的态度,也是对于生者的态度。
如果都按这样办事,那么现实世界不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为规则的游戏世界,死了就活该,要主动退出游戏,那么这样的生存哪儿还有人情味?
正如云芳所说“咱么这个家,谁跟谁都免不了磕磕碰碰的,只有一个人大伙都说好,就是大雪。
多少年了,我一直在旁边看着,她对自己舍不得吃也舍不得花,对家里人,对咱妈,对孩子,花起钱来比谁都大方,好容易攒了点钱,打算结婚使得,也没使上。
照理说这钱不改动,可是,家里人万一谁有了点儿难处,拿这点儿钱救救急,就是大雪知道了,肯定会高兴。
”,也如大雨所说“这钱比什么钱都来得干净,你们的生意不顺,使了这些钱就顺了。
我妹妹啊,她在保佑咱们呢。
”,这些钱寄托了一个好人的灵魂,可是在现实中钱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这种巨大的割裂感看着让人难受不已、无可奈何。
死了的好人是这样,活着的好人何尝不是这样。
大民就是典型的一个代表,勺子说他人好嘴好,大国说他是个好人,他对家里的人都好,虽然有时候耍贫嘴造成不太好的结果。
可是大民活得怎么样?
和自己的师傅要套房子都如此的艰难,为了多挣几个钱去了喷漆车间,干活时受苦受累冲到前头,家里乱七八糟的事都得扛着,因为请假次数多被人家下岗,给以前的徒弟当下属并且还在厕所里干活,最后到大街上吃白眼给人家推销暖壶。
他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可是他还不能表现出来,和家人依旧耍耍贫嘴而笑过。
看着大民下了岗后,在大街上晃晃悠悠的身影,心里是真的不是滋味。
原来会的那些工种没有一个招工,他怎么去再就业啊?
后来被郑主席两句轻巧话给略过,让人看得更加伤感。
大民也不是没有其他想法,他说过“反正,甭管有用没有的,你让我看几本书,让我多学点东西,这我倒能试巴试巴。
你要是让我当个文化人,让我走到哪儿,都让人家抬着脑袋看我,十有八九是来不及了。
我早就把自己看透了,我呀,就干活的命,碎嘴子的命,再怎么挣巴,也没什么大出息。
”最后,他还是回到了保温瓶厂,哪怕只是个推销员,他和大国说“自打接了爸的班,我就一直在这儿干,我不是对这个厂子有感情吗?
你刚二十多岁,我跟你说这你也不明白。
”。
可是徐万君的打击,让他第一次有点摸不准了,“云芳,我在雨地里头看你们吃饭,我就想我自己的事儿。
以前觉着,惨到什么份儿上,我自己也能想办法再站起来,可今天我有点儿吃不准了。
三十六拜都拜了,最后这一哆嗦也哆嗦了,我一件像样的事也没办出来,我算什么男人。
你看人家,人家整天都干什么。
我呢,卖暖壶,吃完了白眼吃骂,四处给人家卖暖壶。
云芳,你嫁给我这么些年,挣巴来挣巴去,日子过成这样,你跟孩子没有对不住我的地方,是我对不住你们。
”。
是呀,自己活得惨也就算了,可是老婆孩子也活得这么不体面,这对于个好人张大民来说,又怎么能承受的住?
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可是还是这样,这样的结果到底怪谁?
最后,云芳说“日子还长着呢,泄什么气呀。
你干不成的,还有儿子呢。
”。
是呀,大民这一代人无论再怎么挣扎,也无力改变,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人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好好学习,出人头地。
这也是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动力和希望。
剧集虽然到大民他们搬到新家、老太太过七十大寿就结束了,可是我们总是会想未来会怎样。
虽然剧的结尾是以温馨的过生日场景结束,但是那些被掩盖掉的矛盾是否会爆发,大军沙沙欠大雨的钱是否能还上,大国的仕途之路是否顺利,这个家的联系是否变得疏远,小树会不会以后因为被管得太紧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会不会像小冷一样离家出走,大民和云芳会不会因为小树的教育而再出现分歧等等。
这些事情剧里是不会给我们答案的,可是站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些事情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在高度原子化的今天,剧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可能已经只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爱操各家闲心的古大妈,爱出去下棋的李大爷,爱扭秧歌的李大妈,爱解决各家疑难杂症的居委会刘大爷。
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却也少了大杂院特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那个时代旧的观念想法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抛弃,新生的一代人似乎逐渐已经不能理解那种大杂院、大家庭的生活。
像剧中大民云芳这样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少,新生的一代已经很多不再像他们,能够那样的活着,这也是时代的必然。
这部剧看得更多的是回忆,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语,勾起了自己的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虽然剧中有些东西和现在还是有相似性,可大多都还是变了。
寥寥数千字,无法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表达完,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部能引起共鸣的好剧。
今晚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这部剧,他一边吃饭一边说“中国的老百姓过得很辛苦,这部剧给拍出来了,张大民从小丧父又下岗又养孩子和得病的老母,现在的电视剧都拍不出来真正的老百姓生活了,动不动就是什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的,而且剧情都很套路。
”我就想起了看到的关于这部剧的一句评价“该剧充满了平民式的情趣与辛酸。
”这是我听到的最贴切准确的评价,是悲喜剧。
它有着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看评论区不少人说唤起了他们的平民情结,唤起了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起初很纳闷,什么叫“平民情结”?
难道你我不都是平民百姓吗?
怎么把自己当成大人们了?
后面才发现,原来大家是代入视角了,很多时候,尤其是看剧看书,很多人都会把自己当成主角。
而这些年的影视剧和小说,主角都是长相出众、才华横溢、出身名门、家境优渥的那种人,他们自然不是平民百姓,更不是底层贫民。
而这部剧一大经典之处就在整部剧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
整部剧没有一句官话,没有任何歌功颂德,没有一点虚假生活,只有对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皇城根下老百姓生活的最真实反应。
当张大民被下岗后回家跟妻子说自己升职了的时候;当张大民背着暖水壶到处推销的时候,当张大国哭着说毕业以后要去新疆去西藏种青稞,再也不想在这个满是床腿的小屋子憋屈下去的时候;当张大雪病重时抓着大哥的手含泪微笑的时候,当张大民的母亲被医生说多唱唱喜欢的歌她张口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当张大民对妻子李云芳说“在我和儿子心中,你及格了”的时候……眼泪真的是哗哗流,怎么止也止不住。
张大民,工人阶级出身,他们不是资产阶级、他们也不是精英阶级,他们不会审时度势、预判未来、他们不能用权力or金钱,去买到自由、资源和自己想要的一切。
因为,他们光是糟糕地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更不用说什么改变现状了。
可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错?
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张大民们还存在吗?
还是更多了?
这里想用重庆卫视《品读经典》栏目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自在你我心中”。
至于怎么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在马恩列斯毛五大导师的著作中,答案就在井冈风雪、延安灯火、西柏坡油灯、那10年中祂的每一句话中。
我对我的朋友说,“只要你愿意低下头,去走近他们,看一看现实你就会发现,张大民们每天都在挣扎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在绝望、痛苦与快乐、兴奋的交织中度过。
”当时代倾泻而下,张大民们就像行道树一样,默默承接着这一切,如果实在承受不住,他们就哭两声,然后继续乐呵。
想起大结局的最后张大民、李云芳和小树一家三口坐在房顶上放飞了鸽子,小树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张大民看看天回答“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这部剧,就是把幸福的生活打碎给人看。
——贫嘴张大民的生活幸福吗?
——嗯嗯,平民张大嘴的生活很信福。
曾经听过一句话: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当大雨来临时,我可以为自己撑起一把伞,足够幸运的话,还可以再容纳几个人。
初次看到这个电视剧是竹顶针(博主)发的一条微博,列在清单里,迟迟不曾下定决心,后来还是找到了时间。
这电视剧于我,像是种种生活化片段的浮现。
,1998年的电视剧,却充满了这种亲切感。
剧情从剧名可以一窥,可是看完了我也没有找到“幸福”两个字。
讲述的是张大民这一个生活在北京四合院中的小市井的生活,家里5个兄弟姐妹和母亲生活在一个逼仄的二居室里,由此展开的故事。
为什么动情?
我想是真实。
一家人围着桌子,讲的是家长里短。
张大民,身边的老好人,嘴碎,大到国家事,小到邻家事,都会关心。
身为大哥,从小失怙,和母亲一起把家里的弟弟妹妹带大。
记得片中母亲有点痴呆,在寿宴上说:“老大,你爸在暖瓶厂被烫死了,我们去看看他,以后弟弟妹妹多看着点。
”每天笑呵呵的他突然哭了出来。
二姐突然也哭着说:“哥,我们都知道,从小就是你带着我和大军(老三)去上学。
张大民活了一辈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为他妈妈,为他弟弟妹妹,为他老婆孩子。
就像大部分的人,在承上启下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 有天晚上, 张大民对他妻子说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刚开始听会觉得有点刺耳,可是这不是足够真实么?
只是真实之下不免唏嘘,大时代下,人们被洪流所裹挟,身不由己的地向前走着。
1998年,我不曾经历。
剧中,国企工人,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下岗潮,再就业。
那个时代的记忆是那样的陌生。
与许多的作者笔下的无奈无二,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着。
人们常说:“20年为一代。
”到了现在的时代突然间我们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有什么东西是不一样的,自我。
时代变了,时代变了。
人与时代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李少安和田润叶终究不能左右自我的生活。
(《平凡的生活》),卢文笙在大家族中看见了人情世故,家族兴衰。
(《北鸢》)陈蝶衣面对红卫兵,也曾呐喊:“我也揭发,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
”(《霸王别姬》)于是,在时代的洪流里,张大民就这样,成为了自己,也成为大众。
我们被巨大的不幸加诸于身,挣扎和拼搏的都显得无力。
来不及拍干净身上的灰,就继续在尘土中打滚。
这是洪流。
痛苦和绝望的流但我们还被拉着。
剧中的温情时刻大抵如此。
这故事中没有讲出的,是现实中的我们还要花费时间翻过去的。
曾经听过一句话: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当大雨来临时,我可以为自己撑起一把伞,足够幸运的话,还可以再容纳几个人。
对我来说真实的是那些所看到的事物并为之动情的瞬间。
这个电视剧在很多时刻给了我这样的瞬间。
我害怕再拖下去,我会遗忘。
写下了一些感想
你发现了吗?
现在的国产剧里,已经很少有”普通人“了。
最近热播的《下一站是幸福》里,女主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行政主管,上班背大牌包,穿香奈儿;男主是刚毕业的富二代,住两室一厅,穿限定款球鞋……
前段时间播出的《梦回》里,女主是一个在北京打拼的实习生,住在一个复式的房子里,还带小浴缸。
男女主的人设早已双双奔向小康了。
我不禁开始思考,住在合租房,穿HM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不配被记录了吗?
在长得普通、过得普通这些词已经变成负面形容词的今天,我翻出了一部全是“普通人”的国产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这部讲述8090年代普通人生活故事的电视,让人看得时候又哭又笑。
张大民是谁?
张大民就是你家隔壁,爱谝闲传、爱抽烟喝酒、每天悠闲自在的胡同大爷。
他们和家里四五个兄弟姐妹住在胡同的一间小房子里,常常因为伙食费吵得不可开交;
平时舌灿莲花,说天说地,一到关键时刻就屁都放不出一个,厂里分房子也不会卖惨,开会的时候,场面话也学不会说,活脱脱的上不了台面;
他们的工作大部分是接工厂里父母的班,每天按时上班打卡、骑车下班,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下岗那一天。
仗义、善良、但也贪小便宜、斤斤计较。
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凭什么买通导演做了主角呢?
因为“钱”。
这部电视剧一个让人特别深刻的点,就是普通人在面对花钱、挣钱时的态度。
张大民挣不来钱,更舍不得花钱。
一家人吃饭交伙食费,谁吃多吃少,都要斤斤计较;
张大民约媳妇去逛香山公园,给媳妇买了一张票,自己逃跑上去;
媳妇怀孕了,给媳妇吃的猪蹄被猫叼走了,他爬上屋顶,从猫嘴里抢下鱼;
为了省钱做儿童椅,还自己去胡同口跟人学电焊。
张大民,一个精致的利己小市民。
在风云巨变的90年代,张大民们,为什么不想着挣钱呢?
在现在的人看来,创业就像吃饭一样容易。
而对于张大民来说,挣钱无异于天方夜谭。
张大民的死工资连基本的生活都不够,即使时代抛出了橄榄枝,也只能默默地失之交臂。
挣钱,张大民也想,但对他来说,最大的赚钱方法,就是调到喷漆车间,去牺牲自己的身体去获得一点点多余的金钱。
这部电视剧揭露了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普通人,只能被时代选择。
张大民们很努力的生活、很认真的工作,但是,他们就是没钱。
他们不像精英阶级,可以审时度势、预判未来、或是用金钱,去买到自由、买到资源。
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更不用说去改变现状了。
有情有义,不思进取,这样的人永远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
但是他们并没有错。
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张大民们还存在吗?
如果你从国产剧里张氏、王氏企业、富二代甜甜的肥皂泡泡中清醒过来,看看现实,就会发现,张大民们每天都在挣扎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在绝望、痛苦与快乐、兴奋的交织中度过。
当时代倾泻而下,张大民们就像行道树一样,默默承接着这一切,如果实在承受不住,他们就哭两声,然后继续乐呵。
他们不会抱怨任何人,张大民说,就是活着,只要没人枪毙你,你就活着。
不管生活有没有意思,你都别死。
但是,张大民就活该吗?
但是,谁又活该呢?
第1集最后,云芳被甩了以后披着被单子坐床上,不哭不笑不说话,俩眼望天儿。
谁说谁劝都不管用。
大民跟个唱戏的似的,还穿西装打领带弄得倍儿正式。
进去使劲浑身解数终于把云芳眼泪给弄出来了,好歹算正常了。
第17集,大雪得白血病住院了,云芳在外面的冲印店给合成了一张大雪和炳文的结婚照,带到医院去了。
树儿坐床边跟大雪聊天大雪问:“你说姑好看吗?
”树儿点头。
“那姑父呢?
”“爸爸说他死了。
姑,你会死吗?
”“你说呢?
”“姑不会死。
”“为什么?
”“姑是好人。
”“好人就不死了吗?
”“好人都不死。
”“说的对,好人永远活着。
让姑父也活着。
”“姑,你要死了怎么办?
”“姑不死……”“万一死了怎么办?
”“你说怎么办呀?
”“姑,你有了男朋友再死,行吗?
”“为什么啊?
”“爸爸说你没有男朋友,我想给你找个男朋友,行吗?
”“你想给姑找个什么样儿的男朋友啊?
”“恩……还没想好呢……姑,你觉得我爸怎么样?
”“挺好的啊。
”“你喜欢他这样儿的?
”“他就是话太多了。
”“那你喜欢什么样儿的?
”“姑喜欢个儿高高的。
”“我要做你的男朋友,行吗?
”“……行呀!
”“姑,你喜欢我吗?
”“喜欢,乖孩子。
”“姑,我永远喜欢你。
”“……姑也是,姑永远都忘不了你……”“姑,你别死……”“姑不死……”“姑,你别死呀姑……姑你别死……”最后俩人哭成一团了,云芳赶紧进去把她儿子拽出来了最后一集,妈在自己七十大寿生日宴上突然错乱了(当然一直不正常),以为自己回到了多年以前,拉着刘道林的手,说:“老刘,我孩子还小呢。
我得把他们拉扯大,我不拖累你了。
”刘:“我明白你的意思,啊。
往后家里头有什么难事儿啊,你就招呼我一声儿,啊”妈又转身找“老大”,结果把小树儿当成了大民,摸着树儿的脸,眼睛里透着一种要去迎接风雨的坚定,“大民,大民。
你都12了。
厂里的锅炉爆炸了,你爸爸让开水烫死了。
你跟着妈,看看爸爸去。
弟弟妹妹小,不让他们去了啊。
记着,别哭!
……妈站不住了,你扶着妈。
大民,往后,妈走到哪儿,你跟到哪儿,你给妈当拐棍儿使……”这时候大民听不下去了,转身往出走,一路走一路抹眼泪,云芳跟大雨追出去,大雨喊着“哥你别这样儿……”大民走了好几个拐弯停住了靠着墙哭了。
大雨哭着说:“我哥一手拉着大军,一手拉着我,领着我们上学。
我哥他不容易……”云芳:“我都知道……咱们上学同路,我都知道……”
张大民为了给云芳买炸鸡腿,去了油漆车间。
云芳得知后,流着泪责怪他,骂他傻。
我很羡慕他,羡慕那个时代,就算有一天社会上没有一个人对他好了,还有个为他流泪的妻子。
据说刘恒在写剧本时,别写边哭,他妻子对他说:“既然写得这么难受咱不写了不行嘛?
”我也很羡慕他。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如果你有青梅竹马,一定要好好对待她,假如没有一个能够和你不离不弃的伴侣,那么你至少可以来去潇洒,无牵无挂。
但假如你即使去了油漆车间都买不起炸鸡腿,我想最好还是没有青梅竹马……
这是一部比我年纪还要大的剧。
小时候爱吃冰大姨说我像张大民他妈。
而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反抗意识的人,从来没有反抗过他们说我像一个老太太。
直到今年,我才有意识的做了一次发问,“张大民到底是谁?
”。
没想到就这样发现了一部好剧。
初中的时候喜欢老舍霍达,喜欢他们笔下北京胡同里的人间万象,鲜活苦涩。
高中时第一次走进南锣鼓巷,一切都如同我当时对于那些文字的想象,平凡韵味。
还记得傍晚走在南锣鼓巷,突然一个胡同大爷上前搭话,他踏拉着拖鞋穿这一件大白背心,九十年代打扮,用一口地道的京腔‘贫’。
现在想想他的出场还有点写意。
这样的写意一点点拼凑起来就是“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这里,苦涩心酸是清爽爽的,甜言蜜语是文绉绉的,最暖的人间真情是平凡相守,最好的人生信条就是“好好活着”。
“炳文好,炳文优秀,炳文是天山上的一棵松。
”“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大民,给妈拿块冰。
”我,也想吃烧茄子了。
【第一集】“云芳,穿鞋下地,把惹你不高兴的那些事儿,都当菜就着,吃饭吧。
”“你说话尽管说话,你脱衣裳干什么呀。
”“你想不想上茅房?
反正我想去,可是我现在不去,我非等你吃完了第一口饭之后,我再去。
我实话告诉你,你要不吃,我就不去,我就不信你能眼睁睁的看着我憋死!
你……你别装模作样了,啊,我知道你为什么不吃不喝。
你不就是怕上茅房吗!
诶,诶?
你嘴唇哆嗦什么?
你是不是尿裤子啦?
没尿裤子你老捂着这花被面干嘛呀?
不说话也没用,啊,不说话说明你心虚——说明你,说明你裤子早就湿了!
”“你看这样好不好,你把这盖上,咱们俩一块儿偷地雷去你看行吗?
”朱媛媛演得真是好啊,眼波流转,听到“云芳我爱你”时一滴泪滚下来,终于哭出来了。
【第二集】“又接云芳去啦?
短工什么时候改长工了?
”“别见了漂亮姑娘就眼馋,能黏糊上就利索点儿,黏糊不上就撒手撤回来。
别让人家拿你当个药引子,你还觉着自己是根人参呢。
”【第四集】“我还纳闷呢,怎么都没声儿啊?
……哟,都过去啦?
”“也跟过去差不多了。
”“云芳啊,你们家存折搁哪了?
赶紧找找,找找,啊。
”“干什么呀?
”“咱俩呀,得赶紧商量商量继承遗产的事儿了。
……诶?
云芳啊,千万别告诉你姐,咱俩呀,赶紧把那个存折过了户,就算完了。
快点儿,快找找~”——————“刘大爷,吃了吗您?
”“吃什么呀?
等等!
先别进去,先别进去!
”“怎么,刚盖好就要塌呀?
——刘大爷您让我先把尿倒了得了,端着怪沉的。
”“你端着吧。
说清楚再进去。
”“嗬,不当主任了,改把厕所大门儿了啊?
”“别给我嬉皮笑脸的。
大雨地儿里嚷嚷什么呢?
”“我嚷嚷什么了!
什么也没嚷嚷啊。
”“哦,瓷砖铺好了,乳胶漆刷上了,水管子也装好了,看着眼馋是不是?
“哟我眼馋什么了我……”“嘿那你嚷嚷什么呢,哦,家里住难受,想住茅房,是不是啊?
”……“你想住茅房,你有这资格吗?
”“啧……嗨!
刘大爷诶,我那不是说着玩呢么,您还当真了……”“慢着!
有当真的!
人家到居委会反映了,床都准备好了,就想抢你头里住厕所!
你说怎么办吧?
”——————“哥我都快憋死了……”“你自己不找死啊,别人憋不死你!
”【第十七集】“我们可没那么难。
让你们使你们就使吧!
这不是大雪给你们使的吗?
这钱呐,比什么钱都来的干净。
你们不是生意不顺吗,使了这些钱就顺了。
我妹妹呀……她在保佑咱们呢!
”【第十八集】“你听着!
这人要是活得像个人,他没儿子也是人!
这人要是活得像猪,他就是有儿子,有一百个儿子,他还是猪!
明白不明白!
”“大哥,你真是一张好嘴啊!
你讲得明白,道理讲得通,你真是一张好嘴!
你好嘴!
真的!
”……“大哥我谢谢你she,我真谢谢你啊!
我这个大木勺子,再是一头大肥猪,我明明知道明天早晨我就得叫人屠宰了,大哥!
但是我一定趁着天亮!
天亮之前我一定给自己生个儿子!
大哥就这么定了!
”(张大民崩溃了)“你别让人宰你了,你让人家准备准备把我宰喽!
”
那些年,陪我妈看得电视剧。话说当时真没认出潘粤明和霍思燕~
云芳一人顶五个子女 七分
纯朴的电视剧
一分是为潘老师和霍思燕的颜值打的。
没事做 我标记
这个真不错
非常爱这部剧。一度十分梦想住房间里有一棵树穿屋顶而过的房子。
初中时看~大民下岗了,每天去有空调吹的大商场吃臭豆腐
7
把底层屁民的日常生活精心装扮一番,涂抹上一层温情鲜亮的颜色,把一个苦中作乐的话痨树立成典范,让蹉跎度日的民众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悲惨境遇,眼含热泪看完,笑着说:“我们真幸福!”
爱嚼冰块的大妈
就记得片尾曲了
一个平凡人的快乐
好的家庭生活剧,是不会过时的,是耐看的。20年后看,有时代性和复古气息。归其原因是立住了人物,鲜活地道的北京胡同文化,和脆爽的台词。梁冠华成就了这部剧,这部剧也成就了他。Ps:大明风华里他也是厉害的。
温馨
朴槿惠自传里说,正是那些平凡、朴素的底层百姓,带给人许多温暖。张大民没有钱,但是,比起一些为富不仁横行乡里,因为干过太多坏事而灵魂无处安放的有钱人,张大民的生活更幸福。也许,不为功名利禄奔波,安贫乐道的那些底层百姓,才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宁愿坐在自行车后笑,也不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小时候和大人一起看,天天看天天乐
补记。
梁冠华
当时大人们都在电视前等着这电视剧,让我错过了N天的动画片,一度对此剧无比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