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旺达没有任何民族区分,硬要说民族的话卢旺达只有一个民族,那就是卢旺达族,而所谓的胡图族和图西族是英国为了挑起非洲民族矛盾而强行划分的。
2.卢旺达大屠杀中所使用的西瓜刀确实是由中国出售的,但是当时的买家是一家英国的厨具公司,然后由英国军情五处发放给卢旺达人。
3.卢旺达饭店的主角保罗本来是计划要对进入饭店的1200人进行屠杀的,在进行屠杀之前,他对进入饭店的难民们进行了敲诈,敲诈过程中恰好有一支军队路过,导致他不得不放弃屠杀计划转而与军队进行谈判,在军队首领的强力斡旋下,这1200人被救出卢旺达饭店得以存活。
这位救下了1200人的军队首领恰好也叫保罗。
4.主角在卢旺达大屠杀之后又策划了几起恐怖袭击,导致80多名卢旺达平民死亡,为了表彰他的成就,美国总统布什为他颁发了自由勋章。
5.2020年,保罗因涉包括“参加恐怖组织、谋杀、纵火和绑架”在内的8项恐怖主义罪行被卢旺达法院判处25年有期徒刑。
很多人说非洲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镜头已经拼命为我们粉饰了杀戮的镜头 可是那些眼神 弯刀 尘土 还是足以敲击心灵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宏伟的配乐和黑白中一点红的画面处理 卢旺达旅店更像是个纪录片 在照顾了观众接受程度的同时 尽量朴实 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发生 我们看完影片 大多不能平息我们为之动容 我们流下眼泪 也许我们会跟朋友推荐推荐 在豆瓣评个5星 搜查一下Don演的其它影片发现这演员还挺多元 或在评论里感叹一下战争的无谓人性的卑微政治的丑恶等等等等可是我们什么也不能改变难道我们不是片中电台记者口中看完电视新闻感叹一句Oh thats horrible然后继续吃饭的观众么想到这里总觉得很悲哀 片中的白人记者离开旅店被撑伞的时候感叹自己Shameful 可待下去就有死的危险 自己又无力救那个非洲女孩 换作是你 你会留下来拼命保护她么?
Madam Archerl很伟大 但常人都无法做到舍弃家人朋友和一切奔赴战火弥漫的非洲无偿救援非洲大陆的硝烟从未消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净空法师曾感叹 联合国开了这么多年的会 我没有看到人类有被解救的迹象津巴布韦 苏丹......这些国家发生着可怕的事情 可是它们对于我们可能也就是个国名 一生都不记得有什么交集 于是没有人为了充当胸口画着S的某男拯救世界和平冲向非洲做志愿者去 大家都变成了看客我突然想到一个有点傻缺的假设 比如有一天上帝问你 非洲某个你从没去过的国家里上千万个你根本不认识的无辜百姓将死于即将爆发的战争 但只要是你现在让我砍掉你的左手小拇指(处理成意外事故) 我就可以避免战争的爆发那些人都可以保命 但没有人会知道你做出的牺牲。
那么你会如何抉择?
答案只有自己知道孟子说 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 与禽兽无异 然而所有动物共有一个本性:趋利避害 当与切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人总会自顾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的慈善都是养尊处优的人闲暇时的娱乐悲夫。
1994年4月,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在3个多月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大批无辜平民被杀。
死亡人数至今难以最终确定,有的说50万,有的说80万,有的说100万。
绝大多数被杀害的是图西族。
当大屠杀发生时,曾经有美国政治人物这样问道:“谁是好人?
”,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敌对的族群,哪一个是“好人”。
这个提问一方面显示出美国政治人物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站在美国的立场,如果是坏人杀好人,美国也许应该管一管,如果是好人杀坏人,美国有必要管吗?
虽然这个问题提得很无知,却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心态是确实存在的。
但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民无辜死亡,用好人坏人来评价,有什么意义?
卢旺达大屠杀过去很多年后,对于这一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结束。
西方媒体和舆论一般都将大屠杀认定为种族仇视的结果,并且自我责备地承认,西方国家,包括联合国,没有及时制止这一屠杀行为。
也有人指责美国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自私自利,不愿承担自己对于国际社会的义务。
而我认为,卢旺达大屠杀,是西方近代文明几百年来所有恶果的集中体现。
有人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即便美国早早出面制止,也阻止不了大屠杀的发生,最多减缓一点屠杀的程度。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西方文明被植入到卢旺达后,卢旺达国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文明的危害程度,出现大屠杀的结局,是一味照搬西方文明的必然结果。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两者相距半个世纪。
卢旺达大屠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族矛盾,而这个种族矛盾,完全是西方人一手人为制造的。
早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纪的时候,卢旺达就有了自己的国家。
那时候,虽然也有图西人、胡图人的称呼,但是,两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具有共同的信仰。
差别在于胡图人以种地为生,图西人以放牧为生。
事实上,胡图人、图西人的称呼当时类似于“农民”和“牧民”称呼的差别,放牧的图西人如果改为种地了,就被称为胡图人,反之也一样。
两者之间长期互相通婚,并没有不共戴天的矛盾。
将胡图人、图西人严格地区分开,甚至订出高下等级的,正是后来进入的西方文明。
1890年,卢旺达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首先将图西人和胡图人明显区分开。
德国殖民者将欧洲的种族主义理论引入卢旺达,生硬地解释卢旺达原先“农民”、“牧民”的差别。
德国人说,作为农民的胡图人是从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更黑、身材较矮等;作为牧民的图西族是从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较白,身材较高等。
而且,由于北边靠近尼罗河,文明程度更高,因此,图西人在人种等级上,与欧洲人更接近,属于等级较高的人种。
在卢旺达,所谓胡图人占人口总数约85%,所谓图西人约15%。
殖民者这种划分的目的是,利用“等级”程度较高的少数图西人,帮助殖民者一起统治人数更多的胡图人。
在欧洲殖民历史上,对于殖民地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他们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制造殖民地百姓的矛盾,防止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殖民者。
欧洲殖民者在挑起矛盾后,自己便高高在上,处于调解的地位,时不常地利用这一派,打压另一派。
几乎所有非洲国家现在的民族矛盾,都是欧洲国家人为制造的。
在东南亚他们也采取同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如今,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于华人有着难以消除的敌意,这种敌意的来源,正是当年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统治时期埋下的祸根。
当年在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需要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成为他们高质量的劳动力和管理帮手,为此,他们不惜偷运、拐卖沿海地区的中国人。
另一方面,殖民者又不想太多得罪当地人,于是,他们便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当地人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自己左右平衡。
等这些殖民者走了以后,他们制造的矛盾,便成为长期难以化解的社会问题。
在斯里兰卡,尖锐的民族矛盾引发所谓“恐怖主义”,其根源也是殖民者挑拨离间种下的。
在印度,殖民者这种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的手法,最终导致了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一个飞地(克什米尔)的出现,成为该地区长期动荡的不安定因素。
西方这一手法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色列,他们用强行植入以色列的方式,在中东制造了难以化解的长期仇恨。
说远了,还是回到卢旺达。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它的殖民地大片失去,被其他欧洲国家占据。
这个局面对于德国来说,导致后来希特勒为了争取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而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此为题外话。
德国退出卢旺达后,欧洲小国比利时成为卢旺达的宗主国。
比利时在卢旺达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使得卢旺达的民族矛盾更加激化。
而激化这一矛盾的工具,就是比利时引入欧洲的“科学”。
比利时根据欧洲人种学理论,对卢旺达的居民进行了大范围的“科学测量”。
在欧洲科学的历史上,有一门学科叫做“颅相学”。
“颅相学”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最初它的理论认为,颅骨的结构、尺寸等,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这种理论的一个实际用途,被认为可以提前发现有犯罪倾向的人。
这种理论后来与种族主义结合:既然颅骨尺寸能够决定心理和意识,同时心理和意识的差异,在种族进化的过程中也明显存在,那么,通过颅骨的测量,掌握不同种族颅骨的统计数据,就能判定一个种族的进化程度。
虽然经过惨痛的二次大战后,“颅相学”已经成为垃圾,但是,在它没有被彻底否定之前,它确实是以科学真理的名义,为种族主义添砖加瓦。
比利时利用“科学”,将胡图人、图西人正式分为两个种族。
与此同时,他们又运用了欧洲现代文明制度,将这一种族划分永远固定,这个制度便是身份证制度。
每一个卢旺达人的身份证件上,都标明了种族,并且,这种标记也向后代延伸,只要身份制度存在一天,这一种族的划分就永远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科学”证实,图西族的进化等级要比胡图族高,因此,比利时殖民者与德国一样,在政策上向图西族倾斜较多。
使得占人口15%的图西族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卢旺达殖民统治时期的政府及社会上层,主要被少数图西族占据,图西族也占据了较多的财富。
对照来看,英国人当年在斯里兰卡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几乎一模一样。
当年受宠于殖民者的“民族”,在殖民者走后,成为被迫害、报复的对象,如同在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华人。
我们看到,卢旺达种族矛盾的原因,一是欧洲人发明的种族主义,二是欧洲人引以为傲的科学。
但是,它还没有完。
欧洲人发明的阶级斗争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民族主义、民主制度等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对卢旺达的种族屠杀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独立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卢旺达也不例外。
1962年,卢旺达独立,成立了共和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也引进了西方的普选制度,成为一个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制度国家。
但是,卢旺达至今仍然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盲目崇拜西方民主制度的人,是否能从卢旺达的苦难里,看清一点民主的真相?
由于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分种族,激化社会矛盾,卢旺达的图西族和胡图族早就开始出现冲突。
随着共和国的建立,随着民主制度的实行,这种冲突开始具有了国家政策的含义。
针对卢旺达要求提供经济援助,世界银行又给卢旺达开出了条件。
前面说到,卢旺达的军人专制政府实行了民族和解的政策。
但是,世界银行要求卢旺达放弃军人专制,实行民主。
卢旺达不得不接受这一条件。
1992年,卢旺达恢复西方认可的民主制度。
它带来什么后果?
卢旺达的经济并不发达,本国的广播电台由德国资助建立,本国的电视台由法国资助建立。
这两个现代化的宣传广播工具,覆盖了卢旺达绝大部分国土。
卢旺达实行民主政治后,广播与电视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胡图族的宣传工具。
民主政治导致卢旺达的广播和电视大肆宣传种族思想,鼓励种族仇视,激化种族矛盾。
曾经有人能建议,应该制止卢旺达广播和电视的这种宣传,但是,西方国家和卢旺达都说,这是言论自由。
在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宣传种族仇视的目的之一,就是转化国内经济矛盾,较为富裕的图西族成为所有危机的罪魁祸首。
这种方式恰如纳粹对待犹太人的理由。
一些政党利用这一宣传,为自己在民主制度中争取选票。
而图西族在邻国的得势,又加剧了这种矛盾,种族仇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地位。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飞机失事,被两颗飞弹击中,至今没有查明到底是谁干的。
总统意外死亡后,军人立即接手政府,他们认为是图西族谋害了总统。
4月7日,他们杀害了图西族女总理,种族大屠杀正式登场。
有人说,种族大屠杀的原因是国内资源严重紧缺,屠杀的目的是减少人口,让土地资源重新分配。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从前文的介绍应该看到,卢旺达走到种族大屠杀的地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问题在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不合实际地引入到卢旺达。
美国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的表现值得一说。
美国从大屠杀一开始就了解真相,但是,它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关心在那里的本国公民。
1993年,美国刚刚在索马里遭遇重大损失,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前1个月,美国刚从索马里撤军,美国不介入卢旺达国内冲突是有充分理由的。
如果介入,能够制止吗?
如果要制止,美国军人是否要大开杀戒?
虽然美国在其他国家大开杀戒的举动很常见,但是,为了卢旺达,值得吗?
曾经有国际组织警告卢旺达的军人统治者,如果不制止屠杀,美国会派军队来。
卢旺达的军人统治者说:卢旺达没有石油,没有钻石,美国回来吗?
言外之意是说,美国真的会只为道义、人权而来?
不幸的是,他真的说对了。
美国虽然有“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但是,什么时候将这个口号付诸行动,还真的要看是否符合自身利益。
卢旺达大屠杀之前,美国撤出了索马里。
美国不介入卢旺达似乎很有理由。
但是,就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2个多月后,2万多名美国军人到达了海地,帮助海地恢复了民主秩序。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和变化?
因为海地与美国的利益有关,“人权高于主权”就有用,卢旺达与美国的利益无关,“人权高于主权”就不发挥作用。
其他西方国家呢?
联合国在派驻国际维和部队方面,有一条规定,对于原殖民地国家,原殖民地宗主国不得担任维和任务。
但是,对于卢旺达,国际维和部队偏偏就是比利时的军队。
由于殖民地的关系,曾经饱受压迫的胡图族人,对比利时军队没有好感。
在几名比利时军人被杀后,比利时也害怕民众的对立情绪,维和部队龟缩在狭小的军营里,对外面发生的大屠杀不管不顾。
此时的美国,在国际上更加关心欧洲的科索沃,因为科索沃与美国利益有关;在国内更加关系辛普森杀妻案,像是一个现实的娱乐大片。
对于遥远的卢旺达没有多少兴趣。
事后,美国一家著名媒体的著名记者说:好像看到过中非发生大屠杀的报道。
在卢旺达国内,大屠杀是政府行为,由于卢旺达是穷国,平均每天约杀1万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子弹也很费钱。
一些站在政府一边的有钱人,便出钱从国外购买了几十万把长刀,很便宜,几美分一把;一些民众还自制了狼牙棒之类的工具;一些***堂为了自身的安全,把逃到教堂躲避的图西族民众交给胡图族;……。
于是,100多天里,近百万卢旺达平民成为了冤魂。
绝大多数受害者是图西族,还有一些是图西族与胡图族的混血,还有一些是胡图族自己的残杀,似乎证实了为抢夺土地而屠杀的说法。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悲剧,是100年来,西方文明在卢旺达慢慢培植、生长、繁衍的后果。
即使西方社会事后有所自责,但也只在是否及时制止的问题上。
实际上,是否及时制止,也是西方文明自身原因造成的必然的结果。
人们说,如果卢旺达有西方需要的石油,也许就不会这样。
人们说,如果卢旺达有很多白人定居者,结局也可能不一样。
人们说,在西方社会看来,非洲人的生命从来都是不值钱的。
虽然大屠杀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是,它依然值得人们认真总结。
盲目采用西方的文明,不顾自己的现实,往往会造成极为惨重的悲剧。
即便有了《宪法》,有了宪政,有了三权分立,有了民主,有了普选,也不等于有了繁荣和前途。
卢旺达的悲剧再次告诉人们,民主制度不是万能的,不是绝对的“普世价值”。
如今的卢旺达政治局势依然不稳,但是,种族屠杀的悲剧应该不会再发生。
因为,卢旺达原先有8个政党,现在,除了执政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外,其他政党都已停止了政党活动。
这是一个符合卢旺达现实的选择。
你不能想象,这是现代文明的20世纪末;你不能想象,在一整个国家,法律、道德、秩序、人性完全丧失殆尽;你不能想象,在一百天的时间里,100万人惨遭屠杀;你不能想象,面对这一惨剧,全世界竟然默不作声!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
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
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
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
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
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
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
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那也是个恐怖的地方,见影片《末代独裁》),时刻准备反攻夺权。
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
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
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详见影片《黑鹰坠落》),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
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
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
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
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
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
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
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
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
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
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
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
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
”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
他们会审判战犯!
”100万人,对我们来说似乎仅仅是个数字。
当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的数字时,你会觉得它不再是数字。
然而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仍然是个数字。
这部电影沉重、真实地让全世界看到这100万意味着什么。
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辛德勒的名单》、《上帝之城》、《血钻》、《末代独裁》、《不朽的园丁》、《战争之王》、《黑鹰坠落》……一个又一个名字只能告诉我们,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人间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
现在,这灭绝人性的一切正在被遗忘的大陆---非洲上演。
说点题外话。
美国干涉索马里内战,遭遇美军士兵遭到虐尸的惨剧,某媒体鼓噪道,“美国霸权主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在国内的压力下,美国不再干涉卢旺达内战。
坐看百万人被屠杀后,该媒体责难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起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
我说这个正在伟大复兴的民族,是否也该开始承担一点国际责任,而不是在一旁冷嘲热讽。
比如现在的苏丹达.尔.富.尔,已经20万人丧生了。
我并不打算美化西方人,美国高声问罪,只不过因为这是给予压力的筹码。
无论对于哪国,20万,30万,100万,600万都只是数字而已。
一切只能靠自己。
如今扬眉吐气的犹太人,让全世界人都知道600万同胞被杀的惨剧,让德国人低下了头。
中国正在变强,声音正在变得有力,相信我们当年的惨剧也会得到更多的认知。
那卢旺达人,乌干达人,津巴布韦人,索马里人,苏丹人呢?
-2022年注:这篇影评写于2008年。
下边的评论论调很好地体现了这十几年来的变化。
国名:卢旺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Rwanda) 独立日:7月1日(1962年) 国庆日:7月1日(1962年) 国旗:2002年1月1日开始使用新国旗。
自然地理:面积为26338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内陆国家。
西和西北与刚果(金)为邻,北与乌干达接壤,东与坦桑尼亚毗连,南界布隆迪。
全境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之国”之称。
大部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
人口:801万(1998年),由胡图(占85%)、图西(占14%)和特瓦(占1%)三个部族组成。
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
1999年1月18日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宣布,英语将作为官方语言,取消法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居民65%信奉天主教,9%信奉基督教新教,25%信奉非洲原始宗教。
1%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基加利(Kigali)。
简史:16世纪图西族人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
19世纪中叶起,英、德、比势力相继侵入。
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
1916年被比利时占领。
1922年根据凡尔赛和约,国联将卢“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
1946年成为联合国托管地。
仍由比利时统治。
1960年比同意卢“自治”。
1962年7月1日宣告独立,定国名为卢旺达共和国。
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1年6月卢实行多党制。
政治:卢旺达实行总统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的行政权。
外交: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强调睦邻友好,维护非洲团结,是非统组织、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开发银行成员国。
关于种族清洗大屠杀: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
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
飞机失事是导致种族屠杀的直接原因,但究其内部原因则是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长期以来矛盾冲突的直接碰撞。
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
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了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2004年2月13日,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非洲互查机制首届论坛上宣布,2004年4月卢旺达全国上下将举行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活动。
3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
他希望各国人民响应卢旺达政府的提议,在每年的4月7日中午12时默哀1分钟,以追思过去,警世未来。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1994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联合国卢旺达战犯法庭,审判犯有大屠杀罪的嫌疑犯。
在非洲,是个多乱的是非之地,种族大屠杀经常发生啊!相关事件:亚美尼亚大屠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673102.html?si=9
故事反转了,原型不是什么好人,恐怖主义罪,判刑25年。
因恐怖主义罪,《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被判刑25年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日,卢旺达一家法院对电影《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保罗·鲁塞萨巴吉纳一案作出裁决,认定包括鲁塞萨巴吉纳在内的20名共同被告“参与恐怖组织”的罪名成立,判刑25年监禁。
《卢旺达饭店》的主角是一名酒店经理,他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期间,利用酒店保护了1200多名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免遭杀害,故事据称以鲁塞萨巴吉纳的经历改编而成,事迹使他广为人知,但有幸存者指电影与现实有出入。
原型不是什么好人,恐怖主义罪,判刑25年。
卢旺达的历史,就不配漂亮国的人来拍。。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
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
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
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
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
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
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
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时刻准备反攻夺权。
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
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
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
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
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
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
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
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
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
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
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
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
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
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
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
”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
他们会审判战犯!
”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昨晚散步回来,看完了影片《卢旺达饭店》。
这是一件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电影类似于《辛德勒名单》+《和平饭店》,故事以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为背景。
卢旺达主要由由胡图族人、图西族人组成,胡图族和图西族各占卢旺达全国人口的85%和14%。
从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人瓜分非洲统治卢旺达的时候,利用种族身份差别,扶持图西族人掌握国家政权,统治着胡图族人,双方累积下众多矛盾。
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握政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RPF)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签订了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
但是和平协定威胁到了卢旺达政府高层中胡图族人的利益,他们逐渐对总统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与图西族人的谈判中让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载有卢旺达总统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附近被击落,身为胡图族的两位总统罹难。
该事件被政府高层的极端胡图族人所利用,他们通过媒体、电台煽动仇恨,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和屠杀。
在1994年4月至7月,有近百万人被杀害,其中94%的受害者是图西族人,这个数字相当于总人口的1/8,另外还有25万至50万卢旺达妇女和女孩遭到强奸。
屠杀的对象中,还包括那些同情图西族、主张和解的温和派胡图族人。
影片中的主人公保罗,是胡图族人,在首都的一家外资饭店里担任经理。
在卢旺达大屠杀期间,在所有维和部队全面撤离、失去保障的情况下,饭店之外血雨腥风、血流成河,所有的图西族人成为待宰的羔羊,他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暴徒之中,庇护着来到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
虽然无助的人们已经近乎绝望,但卢旺达饭店的保护却重新燃起了这些人生存的希望。
最终,保罗成功的挽救了1268名图西族人的生命。
看完影片,很多人涌起的,是对主人公保罗在危难之中焕发出的人性之美的礼赞,对此我承认。
但或许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更多感到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悲凉。
1、世界上应该有一种普世价值,可以超越国家、种族、时间的界限,为世人所公认,可以作为真理而存在。
那就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
2、卢旺达屠杀之后,尽管全世界对此进行了反思,但这种种族清洗并未停止。
在非洲其他国家如苏丹、刚果等地发生的冲突中,类似的种族杀戮仍在继续发生。
3、很多影评将这部电影纳入政治的元素进行探讨,认为白人和西方殖民的历史导致了卢旺达冲突的根源,影片的视角主要是同情图西族人。
我非常反对政治化评论的做法,人一旦用历史和政治寻找辩护的理由,就可以为所有的罪恶都找到借口。
因为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基地组织发动恐怖袭击是正当的,对普通平民的报复是正确的,一切屠杀和仇恨都可以找到借口了。
4、究竟是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相信任何一个具有良知和理性的人都可以得到答案。
我们的国家,离一个正常的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国家,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5、煽动仇恨非常简单,特别当打着民族、国家、阶级的旗号时。
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被煽动起来之后,能把人性中最冷酷、最冷漠的一面爆发出来,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罪恶和恶行,都是掩盖在国家、民族的幌子之下。
我们所在的民族,离那个集体癫狂、罪恶的时代,也才仅仅过去了四十多年而已。
而且,我们从未真正反思,那个幽灵一直都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漂浮,时刻都有重来的危险。
6、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是最容易被煽动的一个群体,是最容易集体疯狂的大众。
上街游行、抵制某国货物、打砸某国超市、叫嚣着与东南亚国家开战……这些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当这样的集体情绪被利用、被催眠,凭什么认为同样对异国、对异族普通人的暴力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7、黑格尔说过的:历史给人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教训。
8、借用之前重温的电影《战争之王》里的一句话,也是上一个影评里的一句:“地球上的人都会在战争中死去。
”
其实这场屠杀能不能被制止已经不是重要的话题了有人谴责终日叫嚣着人权的美国的“不作为”有人谴责集重大国力量的联合国的无能更有人还叫嚷着中国的坐视不理如果我说各有各的难处也许你会觉得 “操!
放P!
”但是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你是美国政府在索马里事件之后你还会轻易的决定这种人道救援么就因为你是个外国人你没有和当地人一样“自由”的开枪的机会你开枪 那就是外国侵略你不开枪 不但没法救人还会被当作“活靶子”总之是力不从心在你无能为他提供帮助的时候你难道不撤离么?
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联合国有自己的办事程序而且这些程序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一个个决议的通过就得经过众成员国一次次投票和辩论想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都明白“按程序办事”的道理我们也都遵循这个规矩更何况是“名望”颇高的联合国?
至于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并存西方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本国的市场经济刚刚建立之时又有陈希同案自己的事都照顾不过来更没有能力去插手其中我并不是在为谁开脱毕竟这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是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
但是我想导演不仅仅是想告诉我们卢旺达人的孤独无援吧不是为了让我们谴责谁声讨谁才拍此片的吧影片结尾的时候保罗说“永远都会有位子的”保罗狠清楚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的道理并且给大家生存的勇气与信心这让我狠感动事实已经如此既然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那就更要积极地勇敢地生存下去不仅仅是片中的故事其实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应该是这样正因为我们勇敢所以我们强大
本來沒想過在電影節看這套,因為選擇太多,而這片子太大路(畢竟是奧斯卡提名作品),大概錯過了正場也會再上映。
但友人少有地大力推介,最終買了票子一人進場,盧旺達大酒店(Hotel Rwanda)成為我個人的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題材很老,就是一家人在喪失理智的戰爭下如何掙扎求存。
衝擊很新,就是這樣,人性的狹窄和無理,每一次都能讓我震撼、震動、震驚。
胡圖族人(hutu)和圖西族人(tusi),外表有些外族人怎也分辨出來的不同,但不也是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群人麼?
為什麼要因為白人的所謂「分類」,而互相敵視、排擠、仇恨、殘殺?
人為什麼總要著眼於一些微不足道的愚蠢分別?
自古以來多少血因這些分化而白流?
盲目的民族主義太可怕,它使我們為煽情有餘、理據不足的聲音所鼓動,我們再看不見真理,再看不見道理,再看不見別人,只看得見自己。
我終於明白奧斯卡頒獎禮上看到片段的來龍去脈,為什麼主角說,寧願付錢讓人殺掉自己的妻兒?
想起數個世紀以前,白人「發現」新大陸,自以為的優越、先進、文明,帶來的是怎樣的滅絕。
因著你們的「宗教」是唯一的,我們信的就活該被打成「邪教」;因著你們的「優越」,我們就活該成為你們的「奴隸」;因著你們語言的「高貴」,我們的語言就活該消失;因著你們的領土主義,我們連生活的土地也活該失去。
盧旺達的內戰,是當時的白人有份一手種下的惡果。
我沒打算歸咎於什麼人,只是想說,有很多悲劇是原應能避免的。
人類的智慧,何嘗不是煩惱的泉源?
看著只十多年前的圖西族人,我想起六十年前的猶太人。
希望這種極端盲目的民族主義,永遠不要再抬頭。
最深刻的一句對白出自一位攝影師口中:「你以為拍下的東西就會有人看,如此就有人關心這兒的情況?
我想不,他們會邊看電視邊說:『天哪,那真恐怖!
』然後繼續吃晚飯。
」這個不是我們大部分人坐在電視機前的反應嗎?
說真的,我之前沒有選擇看這套片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盧旺達十多年前發生的歷史,距離我太近也太遠。
同樣是人命,只因我們看不見,就好像不那麼緊要了。
因此,在盧旺達人們費盡心機只為保命時,西方國家的人正在為是否應該用「種族滅絕」一詞而爭論不休。
我們誰都不願承認,但這確然是我們自己以行動來印證的事實。
盧旺達大酒店對於某些人來說非看不可;但看電影只為一笑的人大可不看,因為這套電影能令你笑的時候實在不多。
對於一些影片來說 比藝術價值更為緊要的是 力圖還原真實歷史的努力 進而令那個世界原先安放在時尚 娛樂和泡沫的目光 去注視那些雖然遙遠卻真實存在的悲劇。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仇恨的種子播下 足以纏繞一個國家 毀滅無數代人維持的淳樸善良 前一晚各自的鄰居 醒過來就在彼此的戰場 悲哀…
3.5。克制不了去和《辛德勒的名单》作对比,艺术水准差一截,本质上还是同个娘胎。怕说媚俗不好听,那美其名曰合流。代入和感动都拜本能心软所赐,但毕竟不是紧系生活的东西,所以往往情随事去,而恰好这类片为了广泛受众,也确实都拍得很易忘。残余记住的,其实都是自己已熟的三观。
内容是卢旺达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但是气场、手法等差得很远很远。
没想到这么好的影视作品,时隔十多年,原型竟然翻车了,真的是颠覆三观了,果然美好只存在于艺术中,现实总是残酷的!鲁塞萨巴吉纳,呵呵,成了个笑话。
The backstory here is genocide.
7 太沉重了,1994年的百万种族大屠杀……不看电影根本不会了解到非洲历史。类似题材辛德勒的名单震撼程度明显要强一些,本片有点结构松散流水账。
因为题材在意义上天生的优越性,所以看后真是大失所望。无论是对悲剧的产生来源(西方国家刻意地制造族群对立),还是屠杀中的各方角色关系(比如图西和胡图,政府与部落),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呈现得含糊不清。而作为主线的男主的拯救行动,也是如流水账一般,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命题作文。
《人造英雄》《人造历史》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還有什麽比種族屠殺更滅絕人性呢。確實拍的很不錯。有點辛德勒名單和撞車的綜合。男主角的表演尤其讚紳士謙卑軟弱但又不失漢子。國際社會口口聲聲人道主義是挽救不了民族消除不了仇恨的。
媒体冠之以“非洲版辛德勒名单”称号,以小见大记录惨烈的卢旺达大屠杀,令人欣喜地摒弃了花哨的剪辑和表演技巧,也最终没有起用明星丹泽尔华盛顿主演,有种朴实自然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让雷诺客串,Wyclef Jean那首Million Voices实在是爱得紧啊。
有种好题材被烂团队拍毁了的感觉……了解全貌后让我觉得旁观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谎言。就算没有颠倒是非,影片本身拍摄效果也只值三星。电影让卢旺达大屠杀广为世界所知,也让原型成为西方媒体眼中的非洲“人权斗士”“人道主义英雄”,2005年获得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为他颁发总统自由勋章。实际现已被判刑,其实当时胡图族政府是将饭店的幸存者作为和卢旺达爱国阵线讨价还价的人质,住在卢旺达饭店的大屠杀幸存者指认,原型并非如影片主角那样无私助人、不求回报,而是有过向逃难者高价出售国际援助食品、从难民那里勒索钱财甚至将不付钱的房客举报给胡图族军人等行为,免遭屠杀也只因有联合国🇺🇳并无他因。根本没有这个英雄,每一个人质都是总统用战俘换回来的。
看过窃听风暴、绿里奇迹、美丽人生就会觉得这个片子不是那么好的。
我能说什么呢。卢旺达1994年大屠杀死亡超过100万。一切的狭隘、自私、伪善、仇雠、杀戮都是人类的罪行。一切的善行却也是人类所为。电影的暴乱画面极像中国人集会的场景。Rien de nouveau sous la lune.
我不能虚伪的说我能感同身受这些身处屠杀中的人们的恐怖。在被我们所遗忘的角落里,仅仅是关注显得多么的无力。保罗说,两天?两天我们都会死在这里的。不是切肤,别人无法感受。这样的电影只要拍出来,便是成功。主题曲真的超级催泪。愿这个世界少些仇恨。
六分给苦难历史的人民 剩下的分全部扣在充满了西方凝视的叙事视角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味,女性在其中是只知道“怎么办”“你不要离开我”“你一定要去救他们”的剧情推动工具人,以及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何时能真正被国际社会所正视?
艺术上也就三星,政治立场和意图上实在不怀好意,而且唐·钱德尔的长相实在是我没好感的那种。
2021年9月20日,卢旺达一家法院裁定《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涉嫌支持恐怖主义等9项罪名,被判入狱25年!
英国拍反思殖民地的问题电影,真是太好看了吧
如果再挖掘得深一点可能就更震撼了
标记「想看」已有十年+了(since20120204),残存在列表上的第四部,也是因着豆瓣日历提上日程。时间所积淀的历练,倒转了看待世事的态度,这十年带来的翻天覆地,让我看这部电影时,不再具备观照历史、遥望远方的安全感。甚至乎,它像是一个近在咫尺的预言,你永远不知道决堤的瞬间在何时何地,不知道你是否也是那百万尸身中的一具,不知道分离是否意味着永别,不知道那些屠刀什么时候就出现脖子上,或者是否以别的强硬方式,迫使你不再相信人性尚有光复的一日。这种创伤,哪怕作为幸存者,也会因为自带的某种特权,而扭转为羞耻,但凡你还尚存那不值钱的人性。另一种「辛德勒的名单」,但更泥菩萨过江一些,于是更像我们如履薄冰的样子。致国际和平日。